安徽省安庆市某中学2020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安庆市某中学2020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语文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宋武帝曾经的住处,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景象是: ______ , ______ 。‎ ‎《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了“ ______ , ______ ”的形势,并据此提出了改革时弊,励精图治的建议。‎ ‎《劝学》中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______ ”的君子,就要“ ______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野菊 [唐]王建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野人饷菊有感 [明]张煌言 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晚艳出荒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时,野菊却舒展出她艳丽的容颜。 B.以“冷”字修饰菊“香”,与时令、气候相吻合,渲染了香味的清纯无邪,冰清玉洁的姿态。 C.一个“战”字,一个“笑”字,使横戈疆场而又乐观坚贞的民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D.“野人偏自献黄花”,是对抗清英雄的崇高礼赞。一、二句诗创设了赏菊的自然环境。‎ 两首诗歌均写到菊花,但所写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礼是有秩序的爱。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漫长的进程中,以“地缘”关系为依据,以“亲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宗族 --家族共同体,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 社会”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宗族大家庭乃至族内小家庭之间的“亲亲”要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这种“亲亲”的基础上,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达到凝聚人心,团结族人,互爱互助的效果。这样,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成为维持社会稳定、一统天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动能。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城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扬祖先美德、传承“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功能,从而以传统文化的孝、悌、显耀祖先功德等诸多方面,体现对“礼”的理解和强调。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从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道德”性的,而且是“伦理一政治”性的。 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盧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潮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祠堂在建立家族共同体的进程中,把人与人的行为全部纳入一个秩序中,亲亲有爱,形成“天下一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礼”的主要内容;对共同族源的认同和体悟,为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和”的最高境界。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 B.我国古代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C.我国古代,一个家族祭拜先祖时举行的敬宗和收族仪式,都由宗子来率领和主持。 D.古代,人们对祠堂祭祀特别看重,在祭祀活动中,既可祭祀先人,又可立约族规。‎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开宗明义,指出祠堂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B.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展示了宗族的形成和祠堂的出现,阐释了祠堂祭祀蕴含的精神价值。 C.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阐释祠堂祭祀活动的内容,指出了祠堂对家族成员的榜样或约束作用。 D.文章第四段以新安吕氏祠堂照壁的刻画和墀头文字来表明祠堂静文化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所以中国古代乡村社会都存在祠堂。 ‎ B.修建祠堂并且定时祭祀先祖、宣读祖训是古代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礼”的一种表现。 C.古代社会宗族拥有社会管理权,所以族人一旦违犯了法令,族长就可以在祠堂中惩戒他。 D.由于祠堂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的产物,所以随着时代发展,文明进步,祠堂将会消失。‎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 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 2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 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的力量。而今天,汉字随着海内外修习者的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识字,更思“知”字。 (选自孟杨《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有删改)材料二 汉字并不好学,笔画之间看似没有任何逻辑关联的汉字让斯睿德吃尽了苦头。斯睿德萌发了将汉字字源存入计算机的想法。斯睿德自己动手,筹建专门网站,雇用了一名华裔女士帮他扫描《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的所有字源。 2001年,网站上线。 网站快建成时,斯睿德在硅谷的高薪工作没了,他找了份河道管理员的工作。 57岁时,他失业了。他的汉宇字源网办的越久,生活就越清贫。 2011年的一天,他忽然发现网站在一小时内获得了超过100美元的捐款。原来,他的网站被一位中国网友介绍到了微博上,网站点击量激增,也开始收到一些捐款。斯睿德在田纳西的生活不再平静,不断有中国记者打来越洋电话采访他,他也获得“汉字叔叔”的称号。 62岁时,斯睿德买了一张单程机票,因为签证问题,他在天津险些待不下去。无奈,他发了条求助微博,网友们纷纷呼吁“留住‘汉字叔叔’”。最终,北京师范大学接收、聘用了他。虽然收入并不高,但斯睿德说:“我很满意,我喜欢这里。我可以安心研究汉字了,继续做我的网站。” 一位外国老人对汉字的一片痴心,令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深思。 2015年,“汉字叔叔”斯睿德和另外两位外国友人一起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选自《“汉字叔叔”斯睿德》,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聚集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在张一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张一清,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在这档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电视节目中,张一清作为点评嘉宾持续参与。“我从 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 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张一清说自己的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本世纪初,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通 (摘编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 材料四 我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展览是宋旦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的其中一环。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选自李秉新《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材料一介绍了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表意文字,它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并传承着中华文明。 B.材料二介绍了美国人斯睿德被称为“汉字叔叔”并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说明他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可。 C.材料三中张一清认为,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对汉字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 D.材料四介绍了宋旦举办的汉字艺术展开幕的时间、地点,也介绍了书画同源的特点以及艺术展在美国展出的社会意义。‎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汉字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我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 B.汉字并不好学,斯睿德雇人把《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里所有的字源上传到网站供网友查询。 C.张一清认为,原创文化电视节目关注度越来越高,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这同时也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D.宋旦举办汉字艺术展,他将创意水墨汉字融入到茶壶中以表现汉字的形体之美,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也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 根据材料,说说汉字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岂有哑巴缪斯 余光中一九六五年的初秋,夏菁和我同客美国。他高踞落矶山顶,我远卧五湖平原,两地相隔,一千五百英里。九月间,他飞去芝加哥,我则驾车去芝城迎接。参观了艺术馆后,太阳已经偏西,便负着落晕,冲着满地的秋色,驶回密歇根去。那夜月色清朗,平而直的超级国道,无声地流着,流一条牛奶的运河。怀乡人最畏明月夜,何况长途犹长,归途的终点也不能算家。于是两人对吟起唐人绝句来,一人一首,结果,是愈吟愈愁。事隔年余,仍记得当时,吟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真感到是那么一回事,一时“鹅皮”( gooseflesh)都麻了起来。那实在是难忘的一夜。 “鹅皮”也好,“鸡皮”也好,诵诗而到高潮,我的反应之中,总会有这么一点生理成分。不是冒起鸡皮鹅皮,便是目润喉涩,最敏锐时,更有猝然中箭的感觉。英国诗人浩司曼在《诗的名与实》一文中,也曾经描述诗对他的作用,是生理甚于心智。他说,在早晨修脸的时候,他尽可能避免想诗,否则一句诗忽然涌现在心中,他的面肌紧张起来,剃刀便会失手。又说,随之而来,会有一阵寒颤,自上而下,扫过他的脊椎,且有泪水涌至眼中。最后,浩司曼说,胃部是这一切感觉的中心。 高更也表示过,看凡高的画使他的胃不宁。绘画到底是空间的艺术,构图的节奏感对我们生理的节奏(例如呼吸和脉搏)所起的作用,似乎不如诗和音乐一类的时间的艺术,那么强烈。虽然十分喜爱绘画,但在面对一幅杰作时,我所产生的是一种深沉然而缓慢的感动。缓慢,是因为画家没有限你一定的时间去领会他的作品。音乐则恰恰相反,其节奏感完全取决于时间,人体的节奏感受到它的影响,随之疾缓起伏,所以我们在生理上对音乐的反应,总是更为迅速而直接。证之以我个人的经验,被一段美好的旋律感动时,我会生鸡皮,竖汗毛,麻头顶;但神往于一幅画的意境时,似乎很少这种生理的现象。 尽管有少数诗人热衷于诗的空间表现,诗,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而时间艺术的诗,对我们的作用,尽管是非常心灵的,也是颇为生理的。这一点,似乎有不少的读者,甚至作者自己,尚无明确的认识。缪斯【注】,一半是神,一半也是女人。她紧扣我们的心灵,但同时也满足我们的耳目。缪斯如果成为哑巴,那么其所以成为女性的魅力,已经丧失了一半,不幸的是,中国诗的缪斯,已经显示出变哑的危机了。 对于我,对于中年以上的某些读者,中国古典诗的朗吟(英文叫做 chanting)是可以终身享受的一种高级乐趣。说得轻松些,它可以自娱,可以娱人,是雅人名士的一种消遣,一种修养。说得严重些,它成为欣赏古典诗的一个必要条件;短如一首五言绝句,不加千百遍的朗诵或低吟,是不可能充分心领神会的。我这一代的中年人,身逢抗战,经历种种的不幸,而比起现在的青年来,至少多一件幸事,那就是,懂得如何吟诵古典诗。小时候,我的父母和二舅父都会吟诗。他们虽未着意教我,毕竞耳濡目染,久之我也吟成了自己的一种腔调。其后这种吟哦,或高咏,或低唱,给了我无穷的安慰。今日,我的学生之中,甚至青年诗人之中,据我所知,十之八九都不会吟诵古典诗。某些青年诗人,恐怕还没有意会到这是一种不利,一种缺陷。默读唐诗,甚或用今日的国语出声诵读,固然也可以获致相当程度的了解;但比起曼声朗吟千百次后的那种领会,恐怕相去远甚。最大的原因,在于前者仅仅是心灵的吸收,而后者加上了生理的沉浸。所谓“熟读唐诗”,也就是要用生理的适应去帮助心灵的吸收,使那种节奏感,那种声调,进入肌肉,缠绕每一根神经。 这样的分析,有些读者可能认为缺乏“诗意”。但是诗的生理作用,往往可以超越心灵的领会而影响读者或听众。我在美国授中国诗的时候,班上的金发孩子们对我朗吟的反应,总是热烈的,有些学生甚至要我教他们跟着吟咏。一位学生事后告诉我:他念这一班所留下的最深印象,是某次听我朗吟《国殇》。其间我也有时应邀去别的大学演讲,而当我在演讲时朗吟李白或杜甫时,完全不懂中文的听众,总是兴味盎然。这种反应,大部分属于生理。反之,我不懂西班牙文,而每次听到西班牙神父兼诗人劳治国( Father Carlos Orozco ‎)朗诵洛尔卡炽热的抒情诗,总是感到一种绝大的过瘾。又如狄伦•汤默斯的诗,据有些人说,看起来很费解,听起来,尤其听他自己朗诵起来,反而很容易接受,至少会感到,那节奏之中,扶带着一股强大的说服力。再如乔叟那中世纪的英文,看起来好费劲,而听傅良圃神父(Father Fred Foley)念起来,忽然透明得多。不错,心灵是诗的殿堂; 但是,耳朵是诗的一扇奇妙的门;仅仅张开眼睛,是不能接受全部的诗的。我几乎可以说,一首诗若未经诵出,只有一半的生命,因为它的缪斯是哑了的缪斯。在台湾,某些诗人铺张意象而无视于节奏的结果,已经使部分现代诗哑然无声,不能卒读。这样发展下去,也许有一天我们的新诗会哑掉,而古典诗的吟诵,也可能失传。(例如仅仅会说国语的读者,是不会知道什么是入声的,而将“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读成平声,哪里还有凄恻之感?)中国文学岂不变成了哑文学? [注]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主司艺术与科学的九位古老文艺女神的总称。‎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以一个疑问的句式作为标题,不仅增强了语气,还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用切身经历和英国诗人浩司曼的例子点明诗歌是一种感性的艺术,极易触发内心情感,产生生理影响。 C.针对目前诗歌领城缺少朗吟风气,作者反复强调了朗吟的重要性,并揭示了朗吟缺失的危害性,发人深省。 D.全文语言流畅,多用短句,词汇新颖,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表达内容果断,感情强烈。‎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但是,耳朵是诗的一扇奇妙的门”这句话的理解。‎ 文章第3段提到对“绘画”“音乐”等相关分析,看似与诗歌吟咏无关,请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 迁礼部侍郎。陟于鉴裁尤长。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 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子能发陟罪乎?吾以御史相处。”豸之乃劾陟馈遗事。陟贬桂岭尉。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 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与高适、来瑱会安州,陟曰:“ 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乃推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日:“皇天后土,实鉴斯言。”辞旨慷慨,士皆陨泣。 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卒,年六十五。 (选自《新唐书•韦陟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 B.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 C.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 D.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楷:文中指书体。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六大类形体。 B.三公: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不同的朝代所指的官职不同。 C.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也可以指其他地方。 D.皇天:古代对天的尊称。后土:古代对地的尊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十岁授祭酒,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父殁,与弟杜门不出八年。 B.韦陟为官有能,遭人忌恨。擅长鉴识裁定人物,选官号称公平。李林甫恶其名高,杨国忠忌其才。 C.韦陟坚贞不屈,报效国家。遭人构陷,誓不逃匿,坚定地居住在家不出逃。联合力量,报效朝廷。 D.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他慷慨陈词,感动士兵,不顾皇帝劝阻,安抚季广琛,维护国家利益。‎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 ②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70后通过课本和连环画里学习《三国演义》《水浒传》,80 后很多在电视剧中了解《紅楼梦》,90后和00后更多地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文化。 从动漫影视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走红到手机游戏《王者荣耀》的深受追捧,不难看出,传统文化正以一种新的载体方式得以呈现。 然而这种打开方式不是简单的互动,而是让传统文化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在更深层次的分享中,让传统文化的形态得到拓展。 纵观时代的发展,不同时代的青年通过不同方式了解传统文化,你会选择怎样的打开方式?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六、其他(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绘本阅读被中国教育者从认识到欢迎和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图文并茂。孩子不仅阅读着有温度、有韵致的文字,也 _______在图画所呈现的美妙的视觉盛宴中。 优秀的绘本只有插画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才具备了启迪人生智慧、文化传承的重任 ‎。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和经典的绘本以极高的普及度进入了21世纪孩子的童年,为他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另外一种色彩。语言与图象交织筑成的梦幻般的宫殿与爱幻想的童年时光相映成趣,一时间也成了一道风景,绘本阅读_______.推介绘本的阅读活动,花样翻新,形式花哨,却也因为没有底气拿 _______的衡量体系,没有充足的力量编制出经得起推敲且体系完备的课程框架,而在持续推进中显得_______步履日益沉重。高质量的绘本阅读活动应避免陷入花哨的形式主义,而应围绕推动儿童阅读能力发展这个核心目标展开。高质量的绘本阅读活动,其好与不好,不能只靠激情的粉饰和含糊的自圆其说,而应该有一个清楚明白的衡量体系和说得清楚、能够操作和落实的内涵体系。(  )阅读活动中引入评估体系势在必行,要为阅读活动找到一个准确的起点以及调整和修正的尺度,而不必靠专家的个人魅力和积累的经验。‎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 A.沉浸 蔚然成风 稳定 捉襟见肘 B.浸润 蔚然成风 稳健 左支右绌 C.沉浸 靡然成风 稳健 捉襟见肘 D.浸润 靡然成风 稳定 左支右绌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优秀的绘本不仅插画风格多样,内容丰富,还承担了启迪人生智慧、文化传承的重任。 B.优秀的绘本不仅内容丰富,插画风格多样,还承担了文化传承、启迪人生智慧的重任。 C.优秀的绘本不仅内容丰富,插画风格多样,还具备了文化传承、启迪人生智慧的重任。 D.优秀的绘本只有内容丰富,插画风格多样,才具备了文化传承、启迪人生智慧的重任。‎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经历了粗放阶段之后的阅读活动,应该追求适宜引导和准确支持的境界 B.阅读活动经历了粗放的阶段之后,应该追求适宜引导和准确支持的境界 C.经历了粗放阶段之后的阅读活动,应该追求准确支持和适宜引导的境界 D.阅读活动经历了粗放的阶段之后,应该追求准确支持和适宜引导的境界 1. 下面一段文字在表述与论证上有一些问题,请根据要求作答。 多与陌生人交谈,可以使自己的大脑得到锻炼。① 有些发明家就是在与陌生人的交谈中,受到启发,产生灵感,因而有所发明创造的。经常说话,尤其在陌生人面前,并且总是尽量说得准确、鲜明、生动些,② 就能促进大脑功能的进化,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③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和陌生人交谈时。思维会变得敏锐起来,各种原先没有想到的内容,必定会出现在脑海里。④ 画家不停地挥毫泼墨。数学家不停地演算推导,都锻炼着头脑的机敏性。⑤ 为了使自己的大脑得到锻炼,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多与陌生人交谈。‎ 根据文意,必须要删掉的句子是: ______ (序号)‎ 文段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______ 改为 ______ ‎ 句中存在“语序不当”语病的句子是: ______ (序号)修改为 ______ ‎ 2. 请仔细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 漫画的寓意: ______ ‎ 请结合自身情况,提出2点合理的建议: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小题2】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小题3】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解析】故答案为: (1)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重点字:陌) (2)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重点字:弊) (3)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重点字:知)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劝学》中的名句辑录: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答案】【小题1】D ‎【小题2】‎ ‎ ‎ ‎【解析】(1)D.“自然环境”错,应是赏菊的情境,是情感环境。 (2)张煌言的诗歌前两句“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写乡间的老百姓赠送菊花表现对诗人的敬仰之情,后两句“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写诗人借菊抒怀,以秋菊自喻。既赞美菊花的经霜铁骨、凌霜贞姿,又表现自己抗击清朝,坚贞不屈的决心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答案: (1)D (2‎ ‎)①《野菊》侧重于描写野菊生长的环境和野菊的冷香,展现了菊花超脱世俗、矢志不移的品质。寄托了作者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②《野人饷菊有感》侧重于描写菊花的花茎虽饱经风霜,仍不失挺拔咄咄之势;“铁骨”一词展现出不畏风霜的菊花的伟岸不群的品格。诗人对不畏风雨的菊花的爱护。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野菊经霜不老的傲岸实为诗人自身凛凛正气的象征。 译文: 《野菊》: 荒废的篱边,盛开着丛丛野菊,冷冷的清香幽幽地笼罩在秋水上。 诗人猛然回想起在山中也曾见过野菊,它是那样茂盛地簇生在石缝里,与它为伴的只有曜曜呜叫的秋虫。 《野人饷菊有感》: 我在秋风中酣战方休,笑看周围的美景。乡村的人民偏偏送给我一束黄花。我看那菊花的枝茎虽饱经风霜但仍象铁骨那样的坚硬,它护卫着花朵不受风雨袭击而偏斜。 赏析: 《野菊》:       此诗紧扣住“野”字,写出了野菊特有的风貌。   其首句“晚艳出荒篱”,意谓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的时候,却舒展出她那艳丽的容颜。其中的“晚”与“荒”相映照,叠现出一幅冷落、萧瑟的空间背景;再着一个“出”字,不仅突出了野菊的一枝独放和光彩夺目,亦从力度上强化了野菊生命力的顽强。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谓野菊花吐放的缕缕馥香荡漾在湛蓝的秋水之上。其“冷香”与“秋水”相映照,构成了一幅明净、雅洁、宽阔,博大而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野菊之造福人间的心志因此而尽显。其中以“冷”字修菊“香”,从诗人的心理感受来着笔,却与时令、气候相吻合,自然地渲染了香味的清纯无邪,一显野菊那冰清玉洁的姿质。“晚艳”、“冷香”、“秋水”,既绘出了菊的形貌气味,又传出了菊的神韵丰采。“出荒篱”点出了“野”。后二句则进一步从旁烘托,在“野”字上开拓意境,把“野菊”写得神完意足,而诗人形象也略约可见。此乃托物扦怀之法。   转句“忆向山中见”,顺着追根求源的线索,展现出野菊的出生地和来源处,紧扣题名中的“野”字拓宽诗的境界,从而使诗意得以升华。   其结句“伴蛩石壁里”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观地描绘出一位虽终日只能与低吟浅唱的蟋蟀为伴,但却立根岩缝、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强者形象,其孤标独显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总之,此诗虽短小,但野菊之野劲、野香、野趣尽融其中,而作为“在野”的王建,其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此外,这首诗的虚实处理也很妙。一二句实,三四句虚,由“忆”相联,于是就从篱、水扩而到山、石,诗境为之开阔而且灵空飞动起来。 《野人饷菊有感》: ‎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把这两句诗发在原诗中理解,再读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以及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诗人的情感抒发。 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3.【答案】【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 ‎ ‎【解析】(1)C.原文第二段“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宗子的任务交叉。 (2)C.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阐释祠堂祭祀活动的内容,指出了祠堂对家族成员的榜样或约束作用。 (3)A.“所以中国古代乡村社会都存在祠堂”错误,原文第一段中说“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C.“所以族人一旦违犯了法令,族长就可以在祠堂中惩戒他”无中生有,从原文第三段来看,古代社会宗族拥有的管理权是针对宗族制定的族规来说的。D.“祠堂将会消失”无中生有。 答案: (1)C (2)C (3)B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答案】【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 ‎ ‎ ‎【解析】(1)A.“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表意文字”不准确,原文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 (2)D.“将创意水墨汉字融入到茶壶中”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 (3)根据“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作答。 答案: (1)A (2)D (3)①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②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③汉字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让外国人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文字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有助于文化传承。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的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相关信息的能力。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的信息”是指文中的语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作者在文中所传达或阐述的事实、知识、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所谓“筛选”,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就是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分类,再用准确的语言条理化、清晰化、概括化和简洁化。“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查的主要内容有:能够对照题中的语言材料辨别选项的正误,能从材料中筛选出答题的相关语句,并进行归纳整合。 5.【答案】【小题1】A ‎【小题2】‎ ‎【小题3】‎ ‎ ‎ ‎【解析】(1)A.“疑问的句式”错,题目“岂有哑巴缪斯”应是反问句。故选A。 (2‎ ‎)“但是,耳朵是诗的一扇奇妙的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耳朵”比作“奇妙的门”,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再结合上下文“仅仅张开眼睛,是不能接受全部的诗的”“一首诗若未经诵出,只有一半的生命,因为它的缪斯是哑了的缪斯”,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诗歌用眼睛看和耳朵听进行对比,将诗歌诵读前后的不同体会进行对比,这里用来突出诗歌诵读的重要性。再结合“在台湾,某些诗人铺张意象而无视于节奏的结果,已经使部分现代诗哑然无声,不能卒读。这样发展下去,也许有一天我们的新诗会哑掉,而古典诗的吟诵,也可能失传”这句话,可知这句话强调了朗诵对于诗歌理解的作用。 (3)题干已经暗示考生答题的角度,“看似与诗歌吟咏无关”,其实是说就是和诗歌吟咏有关,考生在组织答案的时候就要分析第3段提到对“绘画”“音乐”等相关分析和诗歌吟咏有什么关系,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答案就出来了。第三段中说“高更也表示过,看凡高的画使他的胃不宁。绘画到底是空间的艺术,构图的节奏感对我们生理的节奏所起的作用,似乎不如诗和音乐一类的时间的艺术,那么强烈”“音乐则恰恰相反,其节奏感完全取决于时间,人体的节奏感受到它的影响,随之疾缓起伏,所以我们在生理上对音乐的反应,总是更为迅速而直接”这是分析绘画和音乐对我们生理的节奏所起的作用。再结合第二段的内容“诵诗而到高潮,我的反应之中,总会有这么一点生理成分。不是冒起鸡皮鹅皮,便是目润喉涩,最敏锐时,更有猝然中箭的感觉”“英国诗人浩司曼在《诗的名与实》一文中,也曾经描述诗对他的作用,是生理甚于心智”,这段谈论的是诵读对人的生理方面的影响,所以第三段是借助绘画和音乐对我们生理的节奏所起的作用来证明诗歌也具备像音乐这样强烈的生理影响,从而突出诵读的重要性。 答案: (1)A (2)①比喻,把“耳朵”比作一扇奇妙的“门”,突出耳朵是听到声音的一种途径。②“耳朵”是解读诗歌的一种途径,诗歌用眼睛看和耳朵听的不同效果,突出了诗歌诵读的重要性。③“但是”转折关系,强调了朗诵对于诗歌理解的作用。④暗示某些诗人铺张意象而无视于节奏的做法,会使部分现代诗哑然无声,不能卒读。 (3)①借助“高更看梵高画”证明绘画的构图的节奏感对我们生理的节奏也会起作用。②用“绘画这种空间艺术”与“诗和音乐一类的时间的艺术”对比,突出时间艺术对人的生理影响更突出。③承上启下,突出诗歌也具备像音乐这样强烈的生理影响。④从而引出诗歌既是心灵的也是生理的,突出诵读的重要性。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要求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义,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3)本题考查分析文中段落的作用以及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就可以推知整句的含义;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很重要,做题时应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从分析句子的表达入手,这一方法适合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带有赏析的性质,需要还原修辞意或者揭示警戒意或表明双关意;不要人为拔高,这是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性通常是因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是把一些不找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往上加;要学会多角度理解文中的句子。 6.【答案】【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 ‎ ‎ ‎【解析】(1)根据句意断开。“遁去”是“逃走”的意思,不可断开,排除B.“其”放在后句句首表反问语气,排除D.“事宁乃出”意思是等事情平息了再出来,句意完整,与后面“不亦美乎”要断开,排除A.故选C.译文:过去张说被流放,藏在陈氏家得以幸免。现在如果诏书一下,谁敢庇护您呢?希望您乘坐轻舟逃走,等事情平息了再出来,不也很好吗?”韦陟感慨地说:“命该如此,怎么敢逃脱刑罚?”于是表示谢意让他们离去。 (2)A.“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六大类形体”错误,汉字形体类别还有甲骨文。应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故选A。 (3)D.“不顾皇帝的劝阻,安抚季广琛”错,文章最后一段说“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由此可知,文中没有提到不顾皇帝劝阻,安抚季广琛,属于无中生有。 (4)①工:擅长;试:考试;已:然后。句子翻译为: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 ②斋盟:结盟;质信:约定效忠;则:就。句子翻译为:如今中原没有平定,若不结盟约定效忠,以此宣示四方,让人们知晓我们同心协力,就无法成功。 答案: (1)C (2)A (3)D (4)①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 ②如今中原没有平定,若不结盟约定效忠,以此宣示四方,让人们知晓我们同心协力,就无法成功。 参考译文:       韦陟,字殷卿,与弟弟韦斌都聪明机灵,不同于平常儿童。韦陟刚满十岁,授任温王府东阁祭酒。韦陟风格正直严整,擅长写文章,字有楷法,当时知名人士都与他交往。为父亲守丧,因父亲不得志而死去,他便与韦斌八年闭门不出。亲友不断前去敦促开导,他才勉强调任洛阳令。宋璟见到韦陟感叹说:“盛德遗范,都集中在他身上了。”       韦陟升任礼部待郎。韦陟尤其擅长鉴识裁定人物。根据旧例,选人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劣。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升任吏部侍郎,候选的人多有虚假,与正式调任的相互冒名顶替,韦陟有声成名望,裁定无人不服,取消正式官员几百名,选官号称公平。韦陟自以为凭着门第等级可以坐而得到三公的地位,以简约尊贵自居,做然蔑视同在朝班的显贵;但如果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后进布衣他也以礼相待。       ‎ 李林甫忌恨韦陟享有高名,唯恐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调韦陟出京担任襄阳太守。入朝考核到华清宫任职,杨国忠忌恨他的才能,对拾遗吴豸之说:“你能揭发韦陟的罪行吗?我任你为御史。”吴豸之便弹劾韦涉赠送贿赂的事。正值安禄山攻陷洛阳,韦陟的弟弟韦斌落入敌寇中,杨国忠想要构陷韦陟与敌藏勾结,秘密告诉守吏,命今守使威胁韦陟,使他忧愤而死,州里的豪杰都劝韦陟说:“过去张说被流放,藏在陈氏家得以幸免。现在如果诏书一下,谁敢庇护您呢?希望您乘坐轻舟逃走,等事情平息了再出来,不也很好吗?”韦陟感慨地说:“命该如此,怎么敢逃脱刑罚?”于是表示谢意让他们离去,坚定地居住在家不出逃。       肃宗继承皇位,起任韦陟为吴郡太守,正遇永王叛乱,委任韦陟前往招抚,便授任韦陟为江东节度使。韦陟与高适、来瑱安州会合,韦陟说:“如今中原没有平定,若不结盟约定效忠,以此宣示四方,让人们知晓我们同心协力,就无法成功。”便推举来瑱为当地之主,订下盟书,登上盟坛说:“皇天后土,明察此言。”辞意慷慨,士兵都感动地流下眼泪。       永王失败,皇帝催促韦陟赶赴凤翔。起初,季广琛跟从永王叛乱,不是他的本意,韦陟上表举荐季广琛任历阳太守,安慰了他。到这时,韦陟恐怕季广琛以后会发生变故,便先赶往宣示皇上的恩旨以化解他的疑惧,然后才赴召去拜见皇帝。皇帝一向听说韦陟的名声,想要倚重他做宰相,到这时韦陟来凤翔有所拖延,皇帝怀疑他有观望之意,只授任御史大夫。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7.【答案】新时期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悠悠五千年来的中华文明始终没停滞前进的步履。     最近,央视又推出力作《朗读者》,董卿为制作人和主持人。几集播出后引起广大观众的热情和好评,随即“文化飨宴”“综艺清流”“唤醒文学”等堪称殊荣的标签出现。然而,也有人对此不看好,说道“碎片化朗读”“名人光环”等,挽救不了国人甚少读书和不爱阅读的事实……对这些否定《朗读者》的看法我则不能苟同。     浮躁的人性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逐渐曝光,人们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己,而《朗读者》不同于八卦新闻的低俗娱乐,而是通过讲述或者文学阅读的多种方式实现灵魂的共鸣,心灵的呼应,它在认真地向观众讲述文学,修整人们内心的纹路。     中国是文明古国,千百年来创造积累的传统文化让世人瞩目。四大发明走在了世界前列,万里长城成为世界之最。     传统和现代有了距离,理解困难怎么办?这正是我欣赏撒贝宁主持的《经典永流传》的地方。他把传统文化用最能让现代人所接受的方法来解读。不要把他的风格单纯理解为幽默诙谐,须知形式为了内容,我们应该感谢各位教授、专家、明星艺人有个性的讲解,给传统的解读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 ‎    敢问八股文学是否属传统文化?你说是?但八股取士为何被最终取消了呢?八股取士发展到后期确实禁锢了思想,麻木了灵魂。摇头晃脑于机械地背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让人乏味的八股文学不被新思想取代那才怪呢?取代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更不意味消亡。它将作为历史文化永远记录史册,只是不再作为时代的主流。     无论是民族精神之魂,还是民族文化之根,都不能单纯固守。而是不断前进。有人可能会质疑说:爱国精神不固守还能改变吗?爱国精神当然要永远保留,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长久存在的根本。可是,爱国应该是广义的概念,硝烟弥漫时表现为---拿起武器为国而战,和平年代则表现为--忘记仇恨,关爱人类。努力学好科技,用先进,来壮大自己的国家。     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就是伟大的民族,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之路有传统文化为根,有民族精神做魂,必是光明璀璨的前景。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思考不同时代的青年通过不同方式了解传统文化,你会选择怎样的打开方式?然后写成作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内容找到最佳立意角度。 材料主要讲述了不同时代的青年通过不同方式了解传统文化,如70后通过课本和连环画里学习《三国演义》《水浒传》,80后很多在电视剧中了解《红楼梦》,90后和00后更多地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文化。这说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是与时俱进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材料中列举的走红的动漫影视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深受追捧的手机游戏《王者荣耀》,这说明传统文化正以一种新的载体方式呈现,而且深受大家的喜爱。通过动漫影视和手机游戏的方式让更多的青少年去了解传统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很有成效的方式,这也说明让传统文化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让传统文化的形态得到拓展。由此考生还能想到的,像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国家宝藏》等,还有其他电视台举办的《成语英雄》《汉字英雄》《最爱是中华》等有关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都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也启示我们,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要贴近人们的生活,传统民俗要重现延续和品牌引领,要与民同乐。 所谓文化传承,与时俱进就是传承优秀的古老文化并利用现代形式加以改造。在当今的时代,就是要采取各种方法,让群众熟悉了解各个民族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民族情感,从中汲取古人的精神和智慧,继承和发扬其合理的文化基因部分,为传承打下基础。传承传统习俗需要我们在扬弃中革故鼎新,需要我们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在看待传统习俗问题上,不能因为是“传统”的,就认定是“旧的”、“落后的”、甚至是“愚昧的”。由此考生能想到的打开传统文化的方式可以有:影视作品、动漫游戏、演讲巡演、开办艺术展、举办艺术节,兴办传统节日等,然后围绕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展开作文即可。 参考立意: (1)传统民俗,重现延续; (2)文化惠民,与民同乐; (3)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 (4)传承传统习俗要在扬弃中革故鼎新; (5)保持特色不断创新; (6)尊重传统不能食古不化; (7)文化活在街道上、家庭中、人心里; (8)主流媒体要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结构示例: ‎ 本则作文可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如果写成议论文,注意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从(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2)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主流媒体相结合三个角度分析;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8.【答案】【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 ‎ ‎【解析】(1)第一处,“浸润”指沾濡滋润;浸染熏陶;逐渐渗透,引申为积久而发生作用。“沉浸”指意思是浸泡,浸入水中;多比喻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全神贯注于某种事物。结合上下文绘本阅读对孩子还有更深的影响,“浸润”符合语境; 第二处,“蔚然成风”原来是指写诗词歌赋成为了世界上的一种风气,现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靡然成风”指群起效尤而成风气,多含有贬义。从感情色彩上判断,这里形容“绘本阅读”,是褒扬,“蔚然成风”符合语境; 第三处,“稳健”意思是稳而有力;“稳定”释义是稳固安定;没有变动。文中说到没有底气,因而“稳健”符合语境; 第四处,“捉襟见肘”意思是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左支右绌”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文中绘本阅读在持续推进中,力不从心,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出问题,用“左支右绌”更合适。故选B。 (2)A.“插画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承担了启迪人生智慧、文化传承的重任”不符合逻辑顺序;C.“具备”与“重任”搭配不当;D.“只有……才”关联词使用不恰当,这里应是递进关系。故选B。 (3)绘本阅读活动,我们在给予肯定的同时,也要适当的引导,为阅读活动找到一个准确的起点以及调整和修正的尺度。故排除AB;应是先准确支持,而后才能适宜引导。选项C、D的区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C.强调的是“阅读活动本身”,这里句子应该强调的是“经历了粗放的阶段之后”,故选D。 答案: (1)B (2)B (3)D (1)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词语)的能力。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 (2)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3‎ ‎)本题考查句子归位,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探究,注意表述的先后对应与叙述对象的一致性。 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9.【答案】【小题1】④‎ ‎【小题2】必定,可能 ‎【小题3】②,就能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促进大脑功能的进化。‎ ‎ ‎ ‎【解析】仔细阅读段话可知道,“与生人交谈可以使大脑得到锻炼”是全段的中心,也是总领句。本段就是围绕这句话论述的。在表述与论证上出现的问题有如下:第④句必须删除,“画家不停地挥毫泼墨,数学家不停地演算推导,都锻炼着头脑的机敏性”这些材料不能证明观点,材料与观点游离,应删去。第②处,错在“这就能促进大脑功能的进化,可以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语序颠倒,因为只有“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才“能促进大脑功能的进化”。所以应把两句颠倒过来。第③处,错在“必定会出现脑海里”,句中“必定”说法太绝对了,把或然误作必然,“不一定就必定会出现脑海里”,只能是“有时”或“可能”出。 答案: (1)④ (2)“必定”改为“可能”“有时”“也许”“或许”皆可。 (3)②修改为:就能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促进大脑功能的进化。 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需要充分放开思路,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按题干要求作答。 综合读写:给出一段材料,考察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10.【答案】【小题1】揭示一些广告为博人眼球,乱改成语,甚至改变传统文化内涵、恶搞文化传统,误导青少年的现象。‎ ‎【小题2】①认真学习,扎实积累。②传承真正的文化传统。‎ ‎ ‎ ‎【解析】根据观察可知,该漫画右边有一个脑袋是中华成语的人捂着一个小孩的眼睛说:“成语不应该是这样的”。漫画左边有一个写着“新电影”的广告牌子,牌子上的电影名字有《怦然星动》、《从天儿降》、《不可思异》。 ‎ 由此可知,该漫画揭示了某些广告为了博人眼球,吸引观众,乱改成语,恶搞传统文化,误导青少年的现象。由此可知,建议就要根据这一现象来进行。比如:“认真学习,扎实积累”、“正确看待篡改传统文化的现象”、“懂得捍卫传统文化”、“传承真正的文化传统”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 寓意:揭示一些广告为博人眼球,乱改成语,甚至改变传统文化内涵、恶搞文化传统,误导青少年的现象。 建议:①认真学习,扎实积累。②传承真正的文化传统。 本题考查学生描述漫画内容、探究漫画寓意的能力。此类题要求用概括性的语言,揭示漫画主题,指出漫画的弦外之音,概括漫画给人的思考和警示。首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 漫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做题时应将漫画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联系,想想自己周围有没有漫画中所歌颂或讽刺的对象或现象。要正确理解画面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和原因。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理解漫画的寓意。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