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滕州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8 页 2019 级第二学期六月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 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 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 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 只是寥寥数笔,但各俱传神,ト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 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 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 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 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 熙风、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照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 玉伶牙俐齿,如簧百转;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 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 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 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 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记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 淫,オ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 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 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 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 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 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国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 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 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 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 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 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 僵化,而作为躯売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 第 2 页 共 8 页 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 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 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 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 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 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 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 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 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 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 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 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 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 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 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 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 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 才自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 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 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 瑛侍者面前显露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合含情目”必 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 “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 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 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 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 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 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B.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 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C.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 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D.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 第 3 页 共 8 页 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 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风、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 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 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 D.《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 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 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 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 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D.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 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6~9 题。 与瓦共舞 林延军 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 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 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 子另一端则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 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 已是深秋,天气转凉。 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 顶轻轻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捅到 的位置需要修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 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 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虫”。 “除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补丁这里一块,那 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袋子”。 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 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 记忆中,父亲“补瓦 片”也自然多了起来。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 第 4 页 共 8 页 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我只是 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 衣”的白衬衫。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 猛了。 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亲 都会朝母亲发脾气。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 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 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 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过 了。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 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做牵引,简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以为 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去。现 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 楼。在城镇,抬头便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的,像 被遺弃的孺妇,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 丛生,长势逼人,最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 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魁梧了。而瓦屋屋檐下悬 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 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 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 宫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 丽的色彩里去。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 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 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 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 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 父亲母亲的背。 (选自 2019 年 3 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运用“父亲像猴子- -样利索, 爬上了屋顶”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 瓦动作的娴熟。 B.文章以补瓦切入,从过去的贫穷写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 有对当今生活的感触。 C.文章写到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艰辛又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付出。 D.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多次对母亲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了作者 对父亲的不满。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 第 5 页 共 8 页 活中有了新的用途。 B:引用李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诗句,增添了文化气息,有利于下文表达作者对 家乡瓦的感情。 C.补瓦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运用比喻,生动 形象地描绘了补瓦后屋顶的形态。 D.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凛例的冬天”“风吹得更猛了”等, 烘托了父亲形象。 8.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4 分) 9.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 用本文的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甲)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 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架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 书,以为:“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 足,而闯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 而无一旦之悅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 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 此书。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 务。”安石对日:“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 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日:“变风俗,立法度, 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 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 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 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 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玉安石传》有删改) (乙)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被遇神宗, 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 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好嗣虐,流毒四 海,至于崇宁、查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 曰:“安右何如?”对日:“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 遂相安石。鸣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明 张溥《宋史论》节选) (丙)若乃于三代留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 第 6 页 共 8 页 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 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 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清梁启超《王荆公》节选) [注]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②三代:夏商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器然 丧其乐生之心 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 丧其乐生之心 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 丧其乐生之心 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器然 丧其乐生之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每位皇帝可以有一一个或者多个 年号,如唐玄宗年号有天宝、开元等。 B.“三司”,古代官职名。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专掌国家的财赋,都 由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 C.“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字” 表尊敬,如“王介甫”。 D.“领”,兼任,指以本官兼较低职,同样意思的还有“判”“权”等,而“摄”指 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精妙让人叹服;立有改变世事、 风俗的志向,坚持变法。 B.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文主要引用朱熹之言来褒贬他, 而丙文用克林威尔做类比来评价他。 C.乙文中韩琦曾明确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明代张溥认为 这是宋氏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D.王安石刚愎自用,固执已见。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宰相时, 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4 分)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课内语段翻译)(4 分) 14.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你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分析。(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第 7 页 共 8 页 雨中再赋海山楼 陈与义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 [注]作者曾登过海山楼,写过《登海山楼》一诗。陈与义:南宋爱国诗人,后期诗 风雄浑沉郁。单父台,指宓子贱琴台。孔丘的学生宓子贱,曾作单父宰,鸣琴而治, 政绩斐然,后人思之,因名其弹琴之高台日琴台。杜甫《昔游》诗说“昔者与高李, 晚登……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君王无所惜,驾驭英 雄……”,描写唐玄宗时的盛世景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海山楼之雄峻。 B.颈联中“还”却”的运用使诗句富于起伏顿挫,抒写了诗人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 悲愤之情。 C.尾联化用杜甫诗句,同是登高望远,今昔情势迥异,诗人怀古伤今,将感情推向高 潮。 D.诗人遥望海山楼,抒发家国之感、时局之忧,全诗章法谨严,气象雄浑,格调豪迈 雄放。 16.有人认为本诗颔联颇为精妙,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精妙之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是为了说 明: , 。 (3)杜牧《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 , 。 (4)《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 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5)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阿房宫里走廊以及屋檐 的形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 -20 题。 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 的疫情,打乱正常的生活节奏, 但也给“宅”在家里的人们带来难得的空闲时光。不少人纷纷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 充实生活。前段时间,一张特别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 )。令人动 容的,不仅是他阅读时的那份 ,更是他从阅读中获得的面对疫病的乐观 与从容。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获取知识的门槛变得更低了,但是信息 ,人声 鼎沸,享受资讯快餐无法代替静下心来读书,可以为人们带来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 第 8 页 共 8 页 的知识。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我们才可以在各种风浪中 、不焦虑。以 书为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收获的,将会是丰盈的精神生命。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从天而降 认真 芜杂 有底气 B.突如其来 认真 繁多 有底气 C.突如其来 专注 芜杂 有定力 D.从天而降 专注 繁多 有定力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那是一位患者戴着口罩读书的照片,地点是方舱医院 B.那是一位戴着口罩的患者在方舱医院里读书的照片 C.照片中,一位患者戴着口罩在方舱医院里读书 D.照片中,一位戴着口罩的患者在读书,地点是方舱医院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享受资讯快餐无法代替静下心来读书,也无法为人们带来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 知识。 B.享受资讯快餐无法代替静下心来读书,也无法为人们带来系统化的知识和整体性的 思考。 C.享受资讯快餐无法代替静下心来读书,后者才可以为人们带来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 化的知识。 D.享受资讯快餐无法代替静下心来读书,后者才可以为人们带来系统化的知识和整体 性的思考。 21、《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 一为“冷月葬诗魂”。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 魂”的依据。(4 分) 22、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鸳鸯说: “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 得了一个女篾片了。”鸳鸯她们要取笑的“女篾片”指谁?(3 分) 请结合本回情节,归纳她的性格特征。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而这些小小的拼 图单片,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嵌在恰当的 位置上,它们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其实,每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相融。 当然,一幅完美的宏大图景,也会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对此有怎样的思 考? 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