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重庆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重庆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特重饮食的文明 以青铜作为主要生产工具之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化被称为青铜文化。虽苏美等其他古文明也有青铜文化,某些现象甚或早于我国,但我国青铜文化自有特色,饮食即为其中之一。‎ 古人虽然有皇帝“鼎湖龙驭”的故事,似乎皇帝已知铸鼎,但《墨子•耕耘》有云“昔者夏启……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铸铜的盛行是从夏朝开始的;夏禹铸九鼎之传说尤为世人所重。但此即应注意:墨子说铸铜时用的语词是采“金”。中国古代称金就是指铜,而非金银之金。这便与其它文明迥然不同。古埃及、古希腊、苏美文化均有大量金银器,唯中国用金极少也较晚,金的雕饰制作要到春秋战国才较发达,在殷周称为吉金的,都是铜。‎ 采金铸器的过程,先是用被称为纯铜的红铜。再而加入锡,形成锡金合金,是为青铜。青铜器可概分为礼器(如鼎彝)、乐器(如钟铙)、兵器(如戈矛)、车器(如銮轴)、农工器(如刀铲)、杂器等之类。但有趣的是,所谓礼器,大抵是食器。而这也与其它文明不同。‎ 禹铸九鼎的“鼎”就是主要的食器。直到现在,闽南语称锅子仍叫鼎。而鼎却又是政权的象征,争政权就叫做“问鼎”。入朝做官跟宁愿退隐江湖的人相比,则称为“钟鼎山林、人各有志”。有钱的大户可以用旁的形容词去描述,“鼎食人家”却只能指有政治势力的世家。鼎这种食器为何竟有如此重大的政治及权力意涵呢?礼器为何又多是食器呢?须知兵器车器农器工器都不可能用为礼器,只有食器可以。何以食器有此地位?‎ 答案不难索解。《礼记.礼运》早已讲过:“礼之初,始诸饮食”,又说:“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婚、丧、祭、射、御、朝聘”。古人的观念认为:人要生存就需脱离竞争抢夺资源的状况,以”货力辞让”来安排分配之,此即礼之所由起也。觅食求生是古时最基本的问题,故礼亦起于会餐分食之顷。由饮食乃有生命;有生命乃能长大成人,而遂有冠有婚有丧;有个人而后亦有群体,群体间乃需有祭射御朝聘等礼以 “协于分艺”,才能形成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这是后世儒者对礼的发展及其内涵之解释。但亦唯有如此解释,才能说明礼器与食器混同的现象,也才能表征出中国政治学为何会以 “养”为内涵的特点。‎ 礼器中鼎、彝、爵、尊、盘、觚均为主要饮食器。礼这个字,原本也就是酒醴之 “豊”。以豊敬神或敬人即是礼。此可称为 “礼食一如”。而一个民族也需是如此重视饮食,才会从 饮食的角度看待礼的问题,此可称为“特重饮食”。‎ 正因特重饮食,故铜器之中食器之繁,可令人叹为观止。以酒器来说,酿酒的罍、贮酒的壶、贮酒而备斟的尊、装满以备移送的卣、温酒的斝、斟酒的升、饮酒的觯、可温酒而饮的爵、可烫酒的觚,以至盂、卮、杯、觞等,简直不胜枚举。其中爵又用为爵位之爵、尊用为尊长之尊、孔子以“觚不觚,觚哉”喻说政治抱负、庄子以“卮言日出”形容自己说话的方式,则明显是饮食事物在思维活动中的延伸。‎ ‎(摘编子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1.下列关于“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皇帝“鼎湖龙驭”的故事、《墨子·耕耘》的记载和夏禹铸九鼎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中国铸铜的历史由来已久。‎ B.鼎是青铜器的一种,但它区别于乐器、兵器、车器等其他青铜器,如钟铙、戈矛、銮轴、刀铲、觚都不可用为礼器,但鼎可以。‎ C.鼎是一种具有重大的政治及权利意涵的食器,“钟鼎山林,人各有志”说明鼎的象征义往往跟隐退江湖形成对比,象征富贵人家生活的奢侈豪华。‎ D.鼎既是主要的食器,有时政权的象征,这种食器与礼器混同的现象,象征出中国政治学以“养”为内涵的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青铜文化不独见于中国,但中国的青铜文化独具特色,从饮食的角度看待礼的问题,这还中国青铜文化的特色之一。‎ B.铸铜的盛行,学术界普遍认为是从夏朝开始的,所以中国用金较少也较晚,金的雕饰制作要到春秋战国才较发达。‎ C.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有诸多不同,如中国古代以金代铜的指称,又如中国古代礼器大抵就是食器这种有趣的现象。‎ D.古代采金铸铜需经历从红铜到青铜的过程,礼器、乐器、兵器、车器、农工器、杂器等都可用铜锡合金铸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发端于饮食,有饮食才有生命,如果不能顺应天命,身体力行,顺时而动,彬彬有礼的社会就难以形成。‎ B.礼一方面起源于古代人不赞同通过竞争抢夺资源,对于财货和人力的分配应当谦逊推让的分配观念,一方面起源于古时最基本的觅食求生问题。‎ C.“礼”字原本就是古代祭祀用的行礼之器,用礼来敬神或敬人即使礼。从礼的角度看待饮食,一个民族才会重视饮食。‎ D.古代酒器种类繁多,有罍、壶、尊、卣、斝、升、觯、爵、觚、盂、卮、杯、觞等,这与古人特重饮食的观念密不可分。‎ ‎【答案】‎ ‎1.A ‎2.B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答题关键词“鼎”,B项中的“觚”是礼器;C项错误,原文指有政治势力的世家。D项“这种食器与礼器混同的现象,象征出中国政治学以‘养’为内涵的特点。”曲解文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答题关键“人生境界”,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指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题中的B项因果错误。‎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选项中C项逻辑错误,“从礼的角度看待饮食,一个民族才会重视饮食。”表述错误,原文是“一个民族必须如此重视饮食,才会从饮食的角度看待礼的问题。”‎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也。父康之,南沙令,雅有才思。淹少孤贫,常慕司马长卿、梁伯鸾之为人,不事章句之学,留情于文章。‎ 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素专据上流咸劝因此举事。淹每从容进谏,景素不纳。及镇京口,淹为镇军参军,领南东海郡丞。景素与腹心日夜谋议,淹知祸机将发,乃赠诗十五首以讽焉。会东海太守陆澄丁艰,淹自谓郡丞应行郡事,景素用司马柳世隆。淹固求之,景素大怒,言于选部,黜为建安吴兴令。‎ 桂阳之役,朝廷周章,诏檄久之未就。齐高帝引淹入中书省先赐酒食淹素能饮啖食鹅炙垂尽进酒数升讫文诰亦办。相府建,补记室参军。高帝让九锡①及诸章表,皆淹制也。齐受禅,复为骠骑豫章王嶷记室参军。‎ 少帝初,兼御史中丞。明帝作相,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振肃百僚也。”淹曰:“今日之事,可谓当官而行,更恐不足仰称明旨尔。”于是弹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弘远,并以托疾不预山陵公事。又奏收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并赃货巨万,辄收付廷尉。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昙隆及诸郡二千石并大县官长,多被劾,内外肃然。明帝谓曰:“自宋以来,不复有严明中丞,君今日可谓近世独步。”‎ 天监元年,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临沮县伯。淹乃谓子弟曰:“吾本素宦,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人生行乐,须富贵何时。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莱耳。”以疾迁金紫光禄大夫,改封醴陵伯,卒。武帝为素服举哀,谥曰宪。‎ ‎(节选自《南史·江淹传》,有删节)‎ 注:①九锡: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是一种最高礼遇。‎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素专据上/流咸劝因此举事 B.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素专据/上流咸劝因此举事 C.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素专据上流/咸劝因此举事 D.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素专据上流/咸劝因此举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丁艰,即丁忧。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职期间,如果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居何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B.谥,即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一个表示赞扬、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C.劾,即弹劾,中国古代弹劾制度是封建监察制度的核心内容,弹劾权是御史的最重要权力,在皇帝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弹章直达御前,皇帝亲自裁决, 威慑百官。‎ D.黜,即降职或罢免官职。在古代史书中,表示官职升降的词有不少,如谪、贬、左迁等指降低官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淹小时候很有才气,不屑于从事经学训诂,而倾心于诗赋文章。常常仰慕司马相如、梁鸿的为人。‎ B.因东海太守陆澄丁艰,江淹一再要求自己行太守职务,景素大怒,上报选部,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 C.齐明帝作丞相时,要江淹整顿百官。江淹尽心尽力,弹劾了很多贪官,得到了明帝的高度赞扬。‎ D.江淹认为人要知足,人生随时都可行乐,不必等到富贵之时。所以他想在功成名就后归隐乡里。‎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景素与腹心日夜谋议,淹知祸机将发,乃赠诗十五首以讽焉。(4分)‎ ‎(2)齐高帝引淹入中书省先赐酒食淹素能饮啖食鹅炙垂尽进酒数升讫文诰亦办。(6分)‎ ‎【答案】‎ ‎4.C ‎5.B ‎6.A ‎7.(1)(4分)景素与他的心腹日夜谋划叛乱,江淹知道祸端将要开启,于是向景素赠诗十五首来婉言劝诫他。‎ ‎(2)(6分)齐高帝引荐江淹入中书省,先赏赐酒饭,江淹平时能吃能喝,一只烤鹅快要吃光,酒也喝了好几升,饭吃完了,酒喝完了,文诰也写完了。‎ ‎4.‎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主语“淹”“ 少帝”“ 景素”断句。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类题需要平时的识记与积累。B项“表示赞扬、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错误,应为“而给予一个或褒或贬,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1.上述三类谥号,一般属于官谥。第四类私谥,与官谥相对立:2‎ ‎.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6.‎ ‎7.‎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腹心”“乃”“讽”“焉”;(2)“引”“素”“垂”“讫”。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小时候父亲早逝,很好学,性格沉静而不好交游。刘宋建平王刘景素喜欢有才学的人,江淹跟随他在南兖州。广陵县令郭彦文获 罪,其口供牵连到江淹,江淹被关进监狱。江淹在狱中上书诉说自己的冤枉,刘景素看完上书后,当天就把他放了。不久举为南徐州秀才,对策很好被评为优秀,任 巴陵王国左常侍。‎ 刘景素为荆州郡守,江淹随行任镇将。少帝即位后,朝政混乱,刘景素掌握大权,大家都劝他趁机起兵反对朝廷。江淹总是劝谏说:“谣言招致灾祸,这是管 叔、蔡叔一同灭亡的原因;抵触招来怨恨,七国诸侯因此被杀。您不求国家的安危,听信左右的计策,就又会看到麋鹿霜露出现在姑苏台上。.刘景素不采纳他的建 议。‎ 少帝初年,在本官职位上兼任御史中丞。当时明帝任丞相,对江淹说:“你过去在尚书府中,不是公事不随便乱做,为官宽大严厉能调和;现在任南司,一定 ‎ 能使百官震动肃然。.江淹回答说:“现在的事,可以说据官职而为,更担心才小志短,不能使丞相满意啊。.于是弹劾中书令谢朏、司徒长史王绩、护军长史庾宏 远,全都以长期有病不能管理帝王陵墓的罪名而弹劾;又奏告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私藏赃物上万,立即逮捕交给廷尉定罪。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 庾昙隆,还有不少郡二千石官员及其大县的长官,多数被弹劾整治,内廷外府一片肃然。明帝对江淹说:“自刘宋以来,不再有严格清明的中丞,你今日可算得上仅 有的一个。.‎ 永元年间,崔惠景举兵围攻京城,官吏们都去投靠他,只有江淹称病不往。等到叛乱被平定,大家都信服江淹的先见之明。东昏末年,义军到新林,江淹穿着百姓的衣服来投靠,梁高祖提任他为冠军将军,仍任秘书监。‎ 天监元年,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为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江淹于是对子弟说:“我本来是一个无实权的官,不想富贵,如今忝居这样的官位,实 在有愧。平生总是说知足之事,也已经足够了。人生只要快乐,何必求富呢?我功成名就,正想回到家里过平常人的日子。.当年,因病任金紫光禄大夫,改封为醴 陵侯。四年江淹去世,终年六十二岁。(梁)高祖穿素服致哀,赐钱三万布五十匹。赠谥号为宪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简要分析本诗首联的情景关系。(5分)‎ ‎9.“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首联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作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作者南征途中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情。(画面描述2分,手法1分,感情2分)‎ ‎9.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8.‎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比如本题要求“下片”。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本题考察的是“尾联”,但情感是有前面三联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本诗开头景物描写的“乐”,与后面的“苦”相反,起到反衬作用。‎ ‎9.‎ ‎【名师点睛】这类题虽然说考查的是句中诗眼,但实际上考查的是炼字。这类炼字型的诗眼往往是为写景状物叙事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意象特点、烘托意境氛围、抒发思想情感的。因此,分析其表达效果时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品味其妙处。注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诗眼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如果题目没有给出诗眼,则需要先寻找辨析出诗眼是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辨析诗眼: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比如本题中的“苦”。二、抓描写事物准确、生动、形象的字词;三、抓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四、抓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五、抓富有表现力的数词虚词。具体来说,这种句中诗眼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动词类诗眼具有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更加鲜明的效果;形容词类诗眼具有生动形象展现意象特点、色彩鲜明、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的效果;副词类诗眼具有突出意境、强化情感的效果。答题步骤 (1‎ ‎)找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2)解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3)描述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如果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时需要点出来。(4)点出效果。点出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即突出了怎样的意象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本题简单只要带着诗眼描述景象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雎》中用“ , 。”描写了男子被拒绝后的反应,他甚至到了夜不能眠的程度。‎ ‎(2)毛泽东笔下的山水是绚烂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沁园春·长沙》);曹操《观沧海》笔下的上水是壮阔的:“ , 。‎ ‎(3)面对深明大义的想如,廉颇感到羞愧,所以他“ , 。”最后二人结为了生死之交。‎ ‎【答案】(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2)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3)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寤寐”“ 峙”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 ‎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了悟禅师 凌鼎年 自了悟禅师到海天禅寺后,海天禅寺的平静就打破了。‎ 僧人们不明白,法眼方丈怎么会要求了悟禅师住下来,更不理解他为什么会容忍了悟的反常行为。别的不说,这了悟自在海天禅寺住下后,竟从来没扫过一次地,从来没关过一次门。若轮到他值勤值夜,其他和尚总有些放心不下。‎ 众僧都不甚喜欢这位新来的了悟禅师。所谓先进庙门三日大,比了悟先进庙门的,自认为比他有资历,也就不把了悟放在眼里,时不时斥责他,骂他是懒和尚。了悟不气不恼,一笑了之。过了几天,众僧突然发现了悟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上联为“空门岂用关”;下联为“净土何须扫”。‎ 众僧看得呆了,一时竟无法驳斥了悟的这种奇谈怪论。有人去禀报了法眼方丈。法眼方丈闻听后,微微颔首,面露赞许之色。他传下话去:“了悟对禅的理解,已非你辈皮相之见,好好向他学道吧。” 僧人们都认为法眼方丈在偏护了悟,甚至认为他法眼有私,多少有些不服。‎ 法眼方丈终于向众僧们说出了压在心底的一件事:那就是半年前的一个黄昏,他匆匆赶回海天禅寺时,因山雨刚止,河水暴涨,木桥已被冲毁,有一年轻山姑为无法过河正发愁呢。‎ 法眼方丈见此,考虑再三,卷起裤管,折一树枝当手杖,一面探底,一边趟过了河。法眼方丈想:男女授受不亲,僧人戒色,自己这样做,既给她做了示范,又不犯寺规,也算尽到普度众生之责了。然而,那位山姑不知是没有领会法眼方丈的暗示,还是胆小,依然站在河对岸干着急。天渐渐暗下来了,一个山姑过不了河,那如何是好?正这时,走来一其貌不扬的和尚,和尚上前向山姑施礼后,就抱着山姑过了河,和尚把山姑放下地后,满脸通红的山姑一脸羞色地向和尚道了谢。和尚说了声:“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就一声不响地继续赶路了。 法眼方丈忍不住上前问:“这位和尚,出家人应不近女色,你怎可抱一个姑娘呢?”那和尚哈哈大笑说:“我早把那姑娘放下了。你怎么反而老放不下呢?”法眼闻之大惭,始悟遇到得道高僧了,就极力邀请了悟禅师到海天禅寺住下。‎ 这件事对法眼方丈震动很大,他深感了悟禅师道行深厚,有心好好观察,让之熟悉海天禅寺后,再作打算。‎ 不久,清兵南下,发生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烈之事,善男信女逃难的逃难,避灾的避灾,寺庙的香火一下冷落了许多。 海天禅寺落入清兵之手是早晚的事,胆小的僧人离寺避到了乡下,了悟却天天在大殿念经打坐,仿佛不知大军压境之事。 一个阴霾之天,清军一位大胡子将军率军士冲进了寺庙,其他僧人全逃了避了,唯了悟禅师依然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念他的经,对大胡子将军的来到视若无睹,大胡子将军见这和尚竟敢如此蔑视自己,厉声喝问:“好大的胆子,竟敢如此目无本将军,你知不知道本将军杀人如刈草一般。” 了悟正眼也没瞧大胡子将军一眼,朗声回答:“将军你大概还不知道寺庙中也有不惧死的和尚吧,既然死都不怕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本来大胡子将军想大开杀戒,烧了寺庙,但听了了悟的回答,又从心底里佩服这位和尚的豪气与胆识,遂下令撤退。‎ 海天禅寺就这样免于兵灾。‎ 法眼方丈因此有了把方丈之位传给了悟的念头,了悟闻知后借口自己乃闲云野鹤,执意谢绝了法眼方丈的美意,终于又云游四海去了。临走时,他留下一偈语:“泥佛不渡水,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真佛内里坐。”遂头也不回地走了。‎ 法眼方丈与众僧们都默默念着这偈语,各人参悟着。‎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 )(5分)‎ A.小说开头情节的设置有欲扬先抑的效果,结尾又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再三。‎ B.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综合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刻画了了悟禅师。‎ C.了悟禅师留下的偈语的意思是所有的尼佛、金佛、木佛都是带有外壳的,而真正的佛是在心里的。外壳会被毁掉,但心中的真佛永远毁不掉。‎ D.方丈第一次遇到禅师,见识了他的深厚的道行后,就产生了把方丈之位传给他的想法。‎ E.了悟禅师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上联为“空门岂用关”,下联为“净土何须扫”这其实是故弄玄虚,为自己的偷懒找借口。 ‎ ‎(2)文中法眼方丈讲述的了悟背村姑过河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6分)‎ ‎(3)了悟禅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本文题目换为“了悟”更好,你怎么看?理由是什么?(8分)‎ ‎【答案】‎ ‎(1)A.C ‎(2)①通过法眼方丈的讲述,丰富了了悟禅师的形象,证明了了悟禅师是一个得道高僧。②这一情节的设置为法眼方丈将了悟禅师带回寺庙的原因做了交代。同时也为后面了悟禅师征服闯入寺庙的清军做了铺垫。③体现本文“了悟”这一主旨的重要内容,即放下,不纠缠过往。‎ ‎(3)①大度、宽容。众僧时不时斥责他,他都不气不恼。②道行深厚,能勘破世俗观念。③有豪气、胆识过人,清军入寺,了悟毫无惧色,豪言应答。④淡泊名利,谢绝方丈传位的美意。(答对3点给6分)‎ ‎(4)说法一:我支持这种意见,“了悟禅师”只指明了小说的主人公,但“了悟”意蕴更丰富,功能作用更全面。①“了悟”意为“彻底明悟”,可指名如其人的了悟禅师参透了禅理;②“了悟”也可意为“懂得明白”,指不曾了悟的众人在了悟禅师的影响下,逐渐有所参悟,以此更好的衬托凸显禅师形象,有助于表达文章主旨。(8分)说法二:如果说成“了悟禅师”好的,只要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内容、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解答本题,考生要紧密结合文本,抓住文章中细节,判断选项对错,比如题中的E项。‎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法眼方丈讲述的了悟背村姑过河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答题关键词“作用”。本文是小说,情节作用要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考虑。‎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例如本题中的答案是通过情节分析得出的。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4)试题分析:本题针对小说的标题设题,题干问的是“有人认为本文题目换为‘了悟’更好,你怎么看?理由是什么?”对于小说的理解,在做题时一定要建立“情节——人物——环境——主旨”四级循环的答题模式。作答此题,应该先表明观点,然后选择分析的角度。注意分析要结合原文内容。‎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在各地高考真题中,“标题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 ‎.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作为工厂里的技术骨干,在工作中他总是冲锋在前,时时处处 ,亲力亲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职责。‎ ‎②不管美国如何 、挖空心思挑起中国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地缘争端,这都改变不了南海是中国固有领土的事实。‎ ‎③面对社会的巨变,他 地寻求乡村文学的出路,力求变化创新,用文字抒发个体身处社会复杂元素中的焦虑感情。‎ A.处心积虑 苦心孤诣 殚精竭虑 B.处心积虑 殚精竭虑 苦心孤诣 C.殚精竭虑 处心积虑 苦心孤诣 D.苦心孤诣 殚精竭虑 处心积虑 ‎ ‎【答案】C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本题三个成语,字面相近,但含义用法都不相同。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即使是负面的情况,只要我们正确面对、恰当处理,对事实不符的报道进行澄清说明,就能消除负面影响,进而维护公信力。‎ B.沙空村海拔5600米,鸡鸭鹅猪等家禽在这里全养不活,但是倔强的白珍坚信,在她的玻璃钢沼气池里一定能种活青菜。‎ C.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传媒邻域的不断渗透,以互联网、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风生水起,成为传统媒体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 D.在危急关头,四川省委临危受命,迅速建立起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组织指挥体系,扛起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争夺战。‎ ‎【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B项并列不当。“猪”不属于家禽;C结构混乱。应该在“数学技术……渗透”前加上“随着”;D搭配不当,扛起……重任。‎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比如D项,搭配不当;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比如本题的B.C两项;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同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1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写文字,就是一种用时光“熬”和“煮”的过程。用时光煮文字,用文字煮生活,生活是汤料,加入时光的汁水,因了时光、阅历的不同,因了汤料和汁水的不同,熬煮出来的文字亦不同。 ‎ 十七八岁的日子,________;二十四五岁的日子,________;三十岁的日子,________;四十岁的日子,________。 ‎ ‎①用时光煮出的文字是一罐红枣汤,初为人妻人母,甜甜蜜蜜,无限憧憬,无限期望 ‎ ‎②用时光煮出的文字是一杯清茗,淡香透明,懂得宽容达观,不再喜欢浓烈炫目的东西 ‎ ‎③用时光煮出的文字是一罐酸梅汤,酸酸甜甜,有着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生动别致 ‎ ‎④用时光煮出的文字是一罐黄花瘦肉汤,懂得了生活的感恩悲喜,懂得了生活的五味杂陈 ‎ A.②③①④  B.③①④②   ‎ C.②④①③  D.③②④①‎ ‎【答案】B ‎ ‎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自人类发现了第一例不明飞行物之后,各种关于地外文明的报道与猜测层出不穷,这说明①。如果我们以文化方向的精神需求看待此事,这种热情风潮的形成,不但不能妄加指责,而且②。如果我们以认真的科学态度来研讨此事,那么不得不问一句③?科学研究表明,地外文明造访地球的事情过去从未发生过。‎ ‎【答案】①人们对地外文明非常感兴趣②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③地外文明真的造访过地球吗 ‎【试题分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横线前后表述的信息,①处,依据前文“各种关于地外文明的报道与猜测层出不穷”“ 这说明”可以推测答案;②处由前文“不但不能妄加指责”结合后文“果我们以认真的科学态度来研讨此事”推测;③由后文“地外文明造访地球的事情过去从未发生过”结合前文“不得不问一句”推测。‎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回答这类题要注意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段的意思,二是空格前后的语句的意思。先找语段的中心句,再联系前后文的意思,注意阐述主体的一致性。‎ ‎17.下图是学生的学习流程图,请把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答案】学习的过程,首先应通过自学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引导,展开讨论或(和)听课学习;由此发现规律;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然后再次发现问题,进行新一轮的学习过程。‎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描述和概括画面的能力。描述类,就是用文字表述其内容,做这种题目时要求全面、完整、重点突出,一般有字数要求;要注意不能遗漏任何信息,也就是要把图表中内容都要说出来,实际上是就是要用文字把图表的信息完整的描述出来,要达到百分之百。‎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每年高考临近,全国各地总有不少高三毕业生通过撕毁书本,对着教学楼大喊的方式来宣泄压力。今年高考前夕,厦门市教育局用一纸公文对该行为下了禁令。许多人认为,“撕书吼楼”社会影响不好,不如把书捐给他人发挥余热;也有人认为,撕书仅是高考前纯粹宣泄压力的方式,“没必要上升到‘育人宗旨’的高度”,一禁了之未免粗暴武断。‎ 对毕业生“撕书吼楼”这种行为,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体现你的思考。‎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压力要释放,方式更要注意 ‎ “‘撕书吼楼’到底对不对?,其实,“撕书吼楼”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助于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但要注意时间场合。古人的“挖坑讲话”“对树讲话”“荒郊呐喊”等故事告诉我们:释放压力的基本原则是不影响他人。‎ 笔者认为释放高考压力,也没必要非要通过“撕书吼楼”的方式进行。首先,“撕书吼楼”是对教学秩序的严重破坏。因为其发生在公共场合教学楼上,所有容易引发学生拥挤失控坠楼的安全事故,甚至会引发师生、生生之间的打架斗殴事件。‎ ‎ “撕书吼楼”行为是对知识和教育的严重践踏,是文化暴力行为。是的,长期的应试教育确实给无数的学子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伤害。而高考的升学淘汰制又让无数高考学子和家长们茶饭不思。但是,我们不能去撕书,因为这不是文革大造反。况且,书本是我们学习知识、向往明天、汲取经验智慧的源泉之一,我们怎么忍心撕毁它?我们多少个日日夜夜都是靠着书本的陪伴度过的,它就和我们的亲人一样。如今这些书籍你认为它们没有了利用价值,撕碎了乱扔,看上去宣泄了你们压抑的愤怒,但它们何罪之有?你们怎么忍心让它们做教育压力的替罪羊呢?就连古人都知道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概述书的价值,当代的青年们,你们又何尝不知呢?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发展历史证明:一切禁书、焚书、毁书,无不是思想禁锢或者愚昧无知的反文化暴力行为。‎ 作为学生,我们要正确对待高考,给自己定好位。高考也就那回事,相信自己肯定行。同时注意稳定情绪,克服干扰。这时,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用理智来战胜躁动。多想一些“过五关斩六将”的高兴事,做做深呼吸,听听舒缓,轻柔的音乐,向父母或好友倾诉倾诉,用以调节自己的情绪,使之一直保持愉悦状态。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爽,喜事多。“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当今无古贤”,稳定愉悦的情绪是通向胜利的桥梁。‎ 最后,祝愿所有的高考学子金榜题名!‎ ‎【名师点睛】作文指导: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话题、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自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至2012年其相对咸熟,并在全国推广。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相较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等有很大优势,但其作文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继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如2015课标卷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来考查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 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 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2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展示自己的价值判断。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转变观念,再不是那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的时候了,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往往具有暗示性,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2‎ 卷作文“你认为谁更有风采”中的“更”写法必须是比较、对比,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本篇材料作文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 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