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部分重点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福建省部分重点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联合考试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題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題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差(cī) 崭(zhǎn)新 无垠(yín) 脚踝(huái) B. 橛(juē)子 颦(pín)蹙 缜(zhěn)密 掂(diān)算 C. 譬(pì)如 曝(bào)晒 仓颉(jié) 俯瞰(kàn) D. 精髓(suǐ) 侮(wǔ)辱 桅(wéi)杆 藤蔓(màn)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 A项,正确。 B项,橛(juē)子,读音错误,应为:jué; C项,曝(bào)晒,读音错误,应为pù; D项,藤蔓(màn),读音错误,应为wàn。 故选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洗炼 蜂拥 褶皱 害臊 B. 渺小 淳朴 祟高 蜕变 C. 虚妄 强韧 麻弊 宽敞 D. 纯粹 萎缩 笼统 咀嚼 【答案】D - 25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 A项,洗炼的“炼”错误,改为“练”; B项,祟高的“祟”,错误,改为“崇”; C项,麻弊的“弊”,错误,改为“痹”; D项,正确。 故选D。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些家长不善于和孩子沟通,对孩子从来不赞一词,只一味地指责,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B. 这个小镇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人们休闲度假、享受瓜田李下慢生活的好地方。 C. 老舍的《茶馆》句句如探骊得珠,让我们在啼笑中深刻地感知着民众的无奈以及时代的黑暗。 D.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闻鸡起舞者、秉烛夜读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语境义→成语义→该成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可以说,对语境义的准确把握和对成语义的正确掌握,是我们辨析成语使用情况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正确解答成语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 A项,有误。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此处语境说的是家长从不对孩子说褒奖的话,不合语境。 B项,有误。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语境中指的是小镇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用在词语,不合语境。 C项,正确。探骊得珠,常比喻文章含义深刻,措辞扼要,得到要领,此处使用恰当。 D项,有误。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多,此处语境指的是古人中的学习楷模多,使用对象错误。 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25 - A. 全球绿化面积逆势上涨,增加了5%,相当于多出了一个亚马孙热带雨林的面积,对此做出主要贡献的,则是中国和印度起到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B. 人类的思想在欧洲文艺复兴的大思潮中达到了顶峰,因而孕育出了一大批才华出众的文人、哲人和艺术家,不停地尝试探究,不懈地寻求真理。 C. 那些伟大的作家在写成一部有价值的作品后,不仅替当时语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决定了一个新动向,更为自己、为文艺国库添上了一件瑰宝。 D. 多少病友被搜索引擎上的广告陷阱骗得倾家荡产,这些悲剧一再警醒我们,谁掌握了信息入口,谁就要相应地担起责任。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共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要仔细琢磨,推敲。 A项,错误,句式杂糅,“对此做出主要贡献的,则是中国和印度起到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本句杂糅,删去“对此做出主要贡献的,则是中国和印度起到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B项,错误,成分残缺,“不停地尝试探究,不懈地寻求真理”缺少主语。 C项,错误,递进不当,“不仅替当时语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决定了一个新动向,更为自己、为文艺国库添上了一件瑰宝”,语序错误,应该为“不仅替为自己、为文艺国库添上了一件瑰宝,更为当时语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决定了一个新动向”。 D项,正确。 故选D。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国以鄙远(边邑)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猝”,突然) 得乎丘民(众)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劝诫) 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通“能”) 大方无隅(角) 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C.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抹,粉刷)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奋发) 幼而不孙弟(弟弟) 巧言、令色、足恭(过分、过度) D. 五花连钱旋作冰(立刻)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丰富) - 25 - 数罟不人洿池(深)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侵犯、欺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A项,有误。越国以鄙远的“鄙”,应该是“以……为边邑”; B项,正确。 C项,幼而不孙弟的“弟”错误,应该是同“悌,恭敬地对待兄长”; D项,长短相形,高下相盈的“盈”,应该是“呼应”; 故选B。 6.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B. ①吾其还也 ②其人居远未来 C. ①桀纣之失天下也 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 ①此虽免乎行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A项,第①个“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第②个“焉”,兼语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 B项,第①个“其”,表商量,还是;第②个“其”,代词,那; C项,两个“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第①个“乎”,介词,相当于“于”;第②个“乎”,句末语气词,吗。 故选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与例句全都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25 - A. ①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②之二虫又何知 B. ①不患人之不已知 ②夫晋,何厌之有 C.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奚以知其然也 D. ①燕王拜送于庭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辨识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考生应根据所学知识找出标志性词语正确判断,也可根据句意分析句子成分,判断特殊句式类型。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有: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等。 例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A项,第①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而攻坚强者莫能胜之;第②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之二虫又知何; B项,第①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患人之不知已;第②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夫晋,有何厌之; C项,第①句,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太子及知其事宾客;第②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以奚知其然也; D项,第①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燕王于庭拜送;第②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孝悌之义申之。 故选D。 8.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说:“朴实胜过了对仪容举止的修饰就会鄙陋,对仪容举止的修饰胜过了朴实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采搭配适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B.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实施仁德之治的,那么诸侯们都会甘愿为他所用。即使他想不称王,也不可能了。 C.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等待什么呢? D.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因此,圣人方正而不会伤害人,有棱角而不会划伤人,正直而不冲撞冒犯别人,有荣耀而不炫耀。 【答案】A - 25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A项,错误。正确的翻译是: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故选A。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忠嗣初名训,以父死王事,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初,忠嗣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得士卒心。及至河、陇,颇不习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往日矣。天宝四年四月,固让朔方、河东节度,许之。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囯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其后哥舒翰大举兵伐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故蕃马益少,而汉军益壮。及至河、陇,又奏请徙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以实之,其军又壮。迄于天宝末,战马蕃息。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25 - A. 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 B. 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 C. 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 D. 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禁中,指帝王所居宫内,也作“禁内”,因帝王所居的宫苑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B. 中国,上古华夏族生活于黄河流域,以为所居居天下之中,故称;后泛指中原地区。 C. 三司,早指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唐时主理刑狱。 D. 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即加封死者的官职,是以精神的方式给予逝去的人嘉奖。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忠嗣兵家出身,谙熟兵法。他的父亲为朝廷而死;唐玄宗和拥有雄才武略的王忠嗣讨论兵法,王忠嗣应对自如,出人意料。 B. 王忠嗣忠于职守,淡泊功名利禄。王忠嗣身居将职时,行事慎重,安守边疆;他认为,不能消耗中原的兵力来获取个人功名。 C. 王忠嗣敢于上谏,险些被处以极刑。针对唐玄宗攻占石堡城的计划,他分析双方形势,提出先观察再定夺的意见,几乎落到被处以极刑的地步。 D. 王忠嗣心思缜密,具有远见卓识。在朔方互市时,他抬高马的价格来引诱诸蕃,导致诸蕃战马越来越少,而汉军更加壮大。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河、陇,颇不习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往日矣。 (2)其后哥舒翰大举兵伐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 【答案】9. C 10. D 11. C 12. (1)等到了河、陇,(王忠嗣)非常不习惯当地的风俗人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傲,威望比从前降低。(2 )之后哥舒翰大举进兵攻打石堡城,攻打下来后,死者过半,终究如同王忠嗣所说的那样。 【解析】 - 25 -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皇甫惟明义弟王昱”是“短”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B;“贬东阳府左果毅”意思是“东阳府左果毅”是被贬的地方和官职”,作“贬”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D项,“是以精神的方式给予逝去的人嘉奖”错。追赠,主要有实物形式的物质追赠和名称、职位等荣誉名声的精神追赠两种方式,而不仅仅是精神的方式。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王忠嗣敢于上谏,差点被处极刑”错。王忠嗣险被处以极刑的主要原因是“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非王忠嗣勇敢上谏。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颇”,非常;“物情”,风俗人情;“自处”,自傲;“于”,比。 第二句得分点:“伐”,攻打;“拔”,攻占,占领;“竟”,终究。 - 25 -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王忠嗣,太原祁人。原名训,由于父亲为朝廷身死缘故,赐名忠嗣,在禁宫中供养多年。等到长大,雄毅而少言,受人尊重有武略,玄宗因为他是兵家子弟,和他讨论兵法,应对纵横,皆出意料。玄宗对他说:“你今后必然为良将。”王忠嗣曾经说皇甫惟明的义弟王昱的短处,于是被他们诬陷,王忠嗣被贬为东阳府左果毅。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划占领新城,有人说以忠嗣的才能足以完成,若要取胜,非他不可。希望随即上奏请求,皇上诏令忠嗣赴河西。忠嗣年少时以勇敢自负,到了身居将职,又以稳重守边为本职。曾对人说:“当国家安定的时候,作为将领的职责是抚恤军队而已。我不想让中原的兵力疲敝,来捞取(求取)个人功名啊。”每次军队出战,便召集各将领交付兵器分发给士兵,虽然是一弓一箭,但都在上面记上用者的姓名,战斗完后收回。如果遗失,就验明其身份治罪。所以人人自勉,兵器充足。当初,王忠嗣在河东、朔方很长时间,对边疆的情况非常熟悉,很得士卒人心。到了河、陇,对当地风俗人情非常不习惯,又以功名富贵自傲,威望比往日降低。天宝四年四月,坚持让位朔方、河东节度使职务,唐玄宗同意了。唐玄宗正在考虑攻占石堡城,下诏令征询攻战的方法,王忠嗣上奏说:“石堡城地势险要,吐蕃全力守卫它。如果以疲惫之师攻其坚固的城池,必将被敌杀死数万人,之后战事才能完成。我想所得的不如所失的,请休兵秣马,观察势态发展再夺取它,这是上策。”唐玄宗由此不高兴。李林甫特别忌妒忠嗣,每天都在寻察他的过失。李林甫又命令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唐玄宗大怒,召见王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详细审讯,几乎被陷害致死。十一月,王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天宝七年,经权衡后又转任为汉东郡太守。第二年,王忠嗣暴死,终年四十五岁。之后,哥舒翰大举进兵攻打石堡城,攻打下来后,死者过半,竟然真的如同王忠嗣所说的,当世人称他为名将。之前,王忠嗣在朔方,每次到互市的时候,就抬高马的价格来引诱诸蕃,诸蕃听说这个消息,争着来卖马,他们只要来了,王忠嗣就买下。因此诸蕃战马越来越少,而汉军更加壮大。等到他到了河、陇,他又奏请迁移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来充实实力,他的军队又更加壮大。到天宝末年,战马繁殖增多。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 25 -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回中①作 温庭筠 苍莽寒空远色愁,呜呜戍角上高楼。 吴姬怨思吹双管,燕客悲歌②别五侯。 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 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 [注]①回中:回中道。汉武帝巡幸郡国,为行路方便,辟回中道,为丝绸之路中的一段。②燕客悲歌:指荆轲在易水与燕太子丹、高渐离辞别时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事。 13.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愁”字统摄全诗,后面对景物的描写无一“愁”字,却都围绕“愁”来表情达意。 B. 颔联借典抒怀,诗人通过对“燕客悲歌”这一悲情场面的描写,抒发自己难以排解的愁绪。 C. 全诗寓情于景,诗人有意识地只把边塞景物呈现出来,诗的意蕴留给读者自己遐想体味。 D. 较之于温庭筠辞藻华丽、浓艳精致的“花间”词作,此诗语言清新爽利,意境含蓄深远。 14. 《唐诗评选》评本诗为“纯净可诵”,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从情景角度对其“纯净”加以赏析。 【答案】13. C 14. ①颈联,选取边塞诗常见的意象“关山”“烽火”“朔云”,描绘出了千里边塞山河辽阔暮色苍茫,山顶燃起如明星似的烽火更显得秋之萧索; ②尾联“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描写了“重霜”“西风”“陇水冻不流”,宣泄出诗人的内心凄苦与悲凉。 ③全诗语言清新爽利,对回中道一带边塞景色的描写,颇能显现西北边境的苍莽辽阔与悲壮苍凉的情致。 【解析】 【13题详解】 - 25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全诗寓情于景,诗人有意识地只把边塞景物呈现出来”说法错误,三四句,写“燕客”回忆身在江南与亲友相别的悲情场面,抒发自己难以排解的愁绪,除此二句之外,其余六句均极力渲染边塞景物。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艺术手法的使用。解答此类题目,要在阅读古诗词中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本题要求“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从情景角度对其“纯净”加以赏析”,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纯净”的意思,由温庭筠“花间派”辞藻华丽、浓艳精致的艺术风格,不难推断,“纯净”,一是指的选取的意象相对单一,没有华丽的陈设,二是语言清新爽利,据此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即可。颈联,“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通过边塞诗常见的意象“关山”“烽火”“朔云”,写出了千里边塞山河辽阔暮色苍茫,山顶燃起如明星似的烽火更显得秋之萧索;尾联“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描写了“重霜”“西风”“陇水冻不流”,宣泄出诗人的内心凄苦与悲凉。 【点睛】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汉江临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了江水的流长邈远,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了汉江的浩瀚空阔。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导弟子,在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候应当采取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不过贤者能坚持不懈,体现了他这种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5 - (4)《神游物外》中,庄子认为到郊外旅行的人只要带三餐的粮食,回来后“______________”,而到百里之外旅行的人要“______________”,到千里之外旅行的人则要“______________”。 (5)《塞上听吹笛》在虚实交错之中,表达边关将士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郡邑浮前浦 (2). 波澜动远空 (3). 人不知而不愠 (4). 不亦君子乎 (5).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6). 人皆有之 (7). 贤者能勿丧耳 (8). 腹犹果然 (9). 宿舂粮 (10). 三月聚粮 (11). 借问梅花何处落 (12). 风吹一夜满关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澜,愠,舂。 现代文阅读 论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要用一个字来展示中国思想,那就是“道”。道源远流长,从文字上,可从楷体“道”,上溯甲骨文的“道”。这些字体在时间演进中有乍看难识的变化,但基本结构不变,都是人行走在道中。道在先秦成为中国思想的核心概念,《老子》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道,作为中国的核心思想,有怎样的特点呢? 道首先以具体的道路体现出来。有路,人才知道怎么走。因此,任何事物,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道”,帝王有道,盗亦有道。在所有具体之道的后面,有决定具体之道之为道的宇宙之道。这就是老子讲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根本之道,就是孔子讲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宇宙之道。要而言之,道是具体可感的形下之道与抽象可悟的形上之道的统一。 道是行道。道从行走之道中呈现出来。第一,当道路从脚下伸向看不见尽头的远方,行道呈现为不断变化的具体运动之道,从而道是行道和呈道的统一。第二,行道是人去行走,体现为人与道的主客合。道是在人的行走中呈现出来的,人不去走,就不晓得道究竟是什么。这就是孔子讲的“人能宏道,非道宏人”。道因人的践行而呈现出来。这与西方哲学要把主客严格分离才能得到客观真理的主流思想极为不同;也与卬度哲学要去我、去情、离俗、超世方能见梵悟佛的主流思想甚为区别。就此来讲,道是主体和客体的合一。第三,道能行,才真正算道,方为有用之道,道让人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 - 25 - 道是引导。道路本身就是一条路线,具有引导作用,没有道,人不知怎样走,因此,人在道外,会被引入道中,人在道中,被道引着前行。道有两个层面,具体的形器之道和玄奧的形上之道。道作为引导,体现为在人的行进中,道是怎样的,自会呈现出来,犹如道引导人去得道之理,人走过各种各样的具体之道,这多样的“行走”自会引导人去思考这些具体之道何以影响后面的总体之道。对于中国思想而言,关键在于观道而行,而道有两层,形下的具体可见之道与形上的抽象不见之道,引导的作用在于用形上之道引导形下之道到形上之道。 道作为道路、行道、引导,可用语言进行总结,以让道之真得到普遍的传达。道也就体现为言说之道。言说之道包括具体的形器之道和形上的总体之道两个方面。具体形器之道也由虚实两部分构成,对其实的部分,要用确定性的语言,这就是孔子讲的正名理论和名家讲的名实理论。对其虚的部分,要用比兴之言。比兴之言所表达之虚,既与形器之实相连,又与形上之整体之道相连。比兴之言体现在五经和老庄的言说中,在《诗经》和《庄子》里尤为突出。 道是中道。古文字道的“人在道中”,内蕴着中国智慧的原点和历史演进的内容。人在道中,上溯到夏商周,是王在道中,甲骨文中的“道”出现在两类词组中:“王道(导)”和“道(导)王”。二者词义虽别,但其义皆为王在道中。这道可以是祭祀时仪式之道,可以是巡狩时的列邦之道。而仪式之道和巡狩之道,又是对天道的模仿,道最初是天神在天道之中。道与中国型的天文建构以及由之而来的“中”的思想,与中国型的政治建构以及由之而生的“和”的思想紧密相连。 以上几点,或可作为体悟中国之道的通幽曲径。 (摘编选自张法《道:众妙之门》)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思想的核心概念,与其字体基本结构不变有关。 B. “道”有虚实两层含义,也就是用来行走的道路和用来指导行走的思想之道。 C. 老子的根本之道和孔子的宇宙之道各不相同,但有机地统一于“道”之中。 D. 只要“道”能行,有助于实现目标,就是有用的“道”,真正的“道”。 1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道路、行道、引导、言道以及中道等五个方面,阐述了“道”的特点。 B. 文章在论证道是行道时,既阐述了人与道主客合一,又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 C. 文章运用了引用、对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层次清晰,论证也较为透彻。 - 25 - D. 文章采用先总说、后分说、再总结的论证结构,使“道”这一概念清楚明白。 1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讲“人能宏道,非道宏人”,说明孔子之道追求主客体的有机统一,与讲主客分离的西方哲学不同。 B. “道”具有引导的作用,可以将道外之人引入道中并指引他们前行,也会引导人们思考具体之道之后的总体之道。 C. 言说之道中的具体的形器之道和形上的总体之道各不相同,前者可以用确定性的语言加以言说,后者则要用比兴之言。 D. 作为中国的核心思想,“道”较为抽象难懂,但是文章对道所做的阐释给读者指明了领悟中国之道的捷径。 【答案】16. A 17. D 18. C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道’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思想的核心概念,与其字体基本结构不变有关”,强加因果。原文的表述是“要用一个字来展示中国思想,那就是‘道’。道源远流长,从文字上,可从楷体‘道’,上溯甲骨文的‘道’。这些字体在时间演进中有乍看难识的变化,但基本结构不变,都是人行走在道中”,可以推知,“道”字体结构基本不变,可以来展示中国思想,当并不能够说“道”能够成为中国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因为其字体基本结构不变有关。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采用先总说、后分说、再总结的论证结构”说法错误。文章采用的是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结构。 故选D。 - 25 -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言说之道中的具体的形器之道和形上的总体之道各不相同,前者可以用确定性的语言加以言说,后者则要用比兴之言”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具体形器之道也由虚实两部分构成,对其实的部分,要用确定性的语言,这就是孔子讲的正名理论和名家讲的名实理论。对其虚的部分,要用比兴之言。比兴之言所表达之虚,既与形器之实相连,又与形上之整体之道相连”可判断。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確、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伞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 25 - 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撰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亮的。 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作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的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中院子的狗! 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雷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不忍离去。雷切尔• - 25 - 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雷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荡在我们耳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雷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给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 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选自《青年博览》2017年第19期) 19.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不同的潜力,各种潜力之间具有互补性,并且对自然有天然的指向性,这在文中的老妪身上得到突出表现。 B. 文章插入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写故乡的雪原与老人讲述的神话,虽与标题 “听海的心” 不完全协调,但正体现出散文 “形散神聚” 的特点。 C. 文章列举雷切尔•卡森的两部著作,围绕同一主题从两个不同的层面阐述了对自然的态度:既要保护好自然,又应葆有对自然的热爱之心。 D. 文章对三件事情的回忆,均具有极其丰富的象征意蕴。以老妪、雷切尔•卡森和 “我” 代表人类,形成了完整而严谨的行文结构。 20. 作者说“我热爱大自然”,但是“我”却不愿“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原因。 21. 文章以“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收束全文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19. B 20. ①“我”珍视亲情。家人给予了“我”生命,让“我”懂得了爱。②眷恋人间烟火,“更爱我家中院子的 狗”,表明“我”更爱人间烟火的气息。③人、物均有灵性,自然和人类相互呵护成就大自然。 21. ①结构上,呼应标题“听海的心”,首尾圆合,结构紧凑。 ②主旨上,以描写雷切尔・ - 25 - 卡森的话收束全文,有力揭示了散文的主旨,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与和谐。 ③人物形象塑造上,以对雷切尔・卡森作品及其人格的高度评价结束,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中,考生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概括作品的主题。 B项,“与标题‘听海的心'不完全协调”错。本文的“海”具有象征意味,代指自然。故和标题是协调的。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 本题应从看似矛盾的心理去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答题区间主要在第十、十一、十二自然段。一、“热爱自然”并不代表就要变成“树”或者“河流”,这不符合规律,“我”珍视亲情。家人给予了“我”生命,让“我”懂得了爱。二、“更爱家人,更爱我家中院子的狗”直接交代作者不愿变成树或小河,是因为懂得珍惜,留恋人间烟火。三、“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人和物其实是一体的,说明人、物均有灵性,自然和人类相互呵护成就大自然。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尾段的作用。要结合作品人物形象、主题、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文章以“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收束全文,好处在于:人物形象塑造上,以对雷切尔・卡森作品及其人格的高度评价结束,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主旨上,以描写雷切尔・卡森的话收束全文,有力揭示了散文的主旨,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与和谐;结构上,呼应标题“听海的心”,首尾圆合,使文章结构更显紧凑。 【点睛】尾段作用题思路分析: 结尾部分在结构上应该是带有总结性质的,与文章的标题、文章的开端或中间部分有相呼应的地方。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是深化题旨,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是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最后,分点作答,同类合并,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即可。 语言文字运用 - 25 -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的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手印痕迹,泛指手指和手掌皮肤纹路在接触其他物质时留下的独特纹路痕迹,①___。人的手指和手掌具有凹凸皮肤所形成的纹路,这些突起的皮肤组织被称为乳突线,乳突线上有汗孔分泌的汗液,汗液附在皮肤花纹表面,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留下无色汗液形成的手印,一般不易为肉眼看出。而其中指纹是独一无二的痕迹。乳突线按照一定的规律构成弓型纹、箕型纹、斗型纹3大类型的花纹,这些花纹构成繁杂的组合,这些组合又可构成几乎无限的指纹可能性,②____,不可能存在相同的指纹。而且指纹在胎儿发育三至四个月时已经形成,虽然在儿童成长期间可能会略有改变,但是在14岁左右定型后,指纹的类型和细节特征将维持终生不变。③____,指纹被称为“人体身份证”,并且这两个特征已在上百年的指纹研究中得到证实。 【答案】 (1). ①即指纹和掌纹 (2). ②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指纹都有区别 (3). ③正是因为指纹的特定性与终身一致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通读全文段,把握文意,理清顺序,分析横线处所在的语境,明确前后文的限定,注意前后的衔接.分析所要补写的句子,辨明其间的关系。 本语段重点说明手印痕迹,普及了相关科学知识。第一处应是对前句内容的概括,抓住“手指和手掌”“独特纹路痕迹”等可推出答案:“即指纹和掌纹”。第二处与前后句关联,陈述内容应是对“不可能存在相同的指纹”的解释说明,据此可推出答案:“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指纹都有区别”。第三处后文提到“两个特征”, 依据前文“其中指纹是独一无二的痕迹”可提炼出指纹的“特定性”,依据前文“指纹的类型和细节特征将维持终生不变”可提炼出指纹的“终身一致性”,由此可推出答案:“正是因为指纹的特定性与终身一致性”。 【点睛】补写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 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 - 25 - 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3.下面的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里有三句是病句,请写出句子序号并改正。 ①众所周知,冰的密度要比海水小,这导致大约冰山露出海面的体积为整体的1/10左右。②冰山并不完全由冰构成,在冰山底部会有沉淀物,富含铁元素。③伴随着冰山的融化,铁元素被释放到周围的海水中,进而被浮游植物吸收。这些植物富含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生长。④在冰山的漂流过程中,它会受到海水的侵蚀,还有可能会受到其他冰山的碰撞,这就导致冰山的形状千奇百怪,或拱形,或锥形等。2014年,一位摄影师在南极旅行中拍摄到一座“翻转的冰山”。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格陵兰島和南极的冰山对温度越来越敏感,融化的速度也在逐渐加快。⑥尽管极地距离人类居住的大陆非常远,但它们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里发生的变化也将影响全世界。 【答案】第①句错误。“大约”和“左右”,删去一个。第②句错误。在“富含铁元素”前加上“这些沉淀物”。第④句错误。改为“冰山在漂流过程中,会受到海水的侵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第①句,语义重复,“大约”和“左右”,删去一个。 第②句错误。主语残缺。在“富含铁元素”前加上“这些沉淀物”。 第④句错误。指代不明。“在冰山的漂流过程中,它会受到海水的侵蚀”。“它”指代不明,改为“冰山在漂流过程中,会受到海水的侵蚀”。 24.下面是某中学“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汇演活动的一段主持词,请在空白处写出相关句子要求:句式协调,内容贴切,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甲:五月,是对一代青年人的纪念,五月的火炬,(1)______________。 乙:五月,是对所有青年人的礼赞,五月的花海,簇拥着祝福的脸庞。 - 25 - 甲:当五四的光辉照亮前行的道路,(2)______________,思考和感动。 乙:(3)______________,我们在无数前辈的汗水与奉献中,学习并传承。 甲:今天,我们和着激扬的旋律,(4)______________、峥嵘岁月。 乙:今天,我们怀着诚挚的心情,赞美一切属于青年的崇高精神、优秀品质。 甲:下面我宣布,×××中学“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汇演合:现在开始。 【答案】 (1). 点燃了青年朋友火热、奋发的激情 (2). 我们在无数先烈的鲜血和鲜花中 (3). 当青年的智慧开创时代的脚步 (4). 讴歌一段属于青年的青春年华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汇演活动的一段主持词,请在空白处写出相关句子要求:句式协调,内容贴切,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主持词的语言特征,抒情重于叙述,多排比、重复句,注重音节。要求语言优美,它必须追求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讲究抑扬顿挫,而语言注意章节美。 (1)根据上句“五月,是对一代青年人的纪念,五月的火炬”,可知要补充的句子内容跟“青年”和“火”有关,由下文“簇拥着祝福的脸庞”可知,句子结构应该一样,“簇拥……脸庞”,所以要填的句子结构为“点燃……激情”,综合以上两点为“点燃了青年朋友火热、奋发的激情”。 (2)因为是“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汇演活动的一段主持词,所以由句子“当五四的光辉照亮前行的道路”可知,我们前行的“道路”上是“无数先烈的鲜血和鲜花”,因此此处应该填“我们在无数先烈的鲜血和鲜花中”。 (3)由下文的句子“我们在无数前辈的汗水与奉献中,学习并传承”可知,我们通过继承和学习,正在用智慧开创时代的脚步,所以此处应该填“当青年的智慧开创时代的脚步”。 (4)由上句“今天,我们和着激扬的旋律”可知,和着旋律,就要“讴歌”岁月,由下文“我们怀着诚挚的心情,赞美一切属于青年的崇高精神、优秀品质”可知,是在赞美“青年”,所以要讴歌的是“一段属于青年的青春年华”的岁月。 写作 25.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 - 25 - 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他。 材料二 2018年9月,四年一度的心算小博士国际争霸赛在北京进行总决赛,一千余名来自全球其他18个国家的选手和来自国内各省选手同台竞技珠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曾提到,珠算是改变欧美国家数学基础教育的一个突破点。英国媒体评选101项改变世界的小发明,算盘位列榜首。 材料三 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航天器取名非常浪漫,中国首辆月球车的命名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通过近350万网友的投票,月球车被命名为“玉兔”。“嫦娥”怀抱“玉兔”奔月,一个名称,穿越古今,为网友们津津乐道。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人文照亮科技,科技传播人文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科技发展也是如此,如果忘记了昨天的来路,那么就很难找到明天的出路。当前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我们牢牢记着“伴着人文来,带着人文去”的理念。 人文精神助推科技发展,为科技发展照亮前路。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故事妇孺皆知,这些神话也给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灵感,为他们指明攻关的方向。我们知道,解答一道难题不容易,但是命制一道好题更难。解题时只需要找到命题人设定的方向,而命题却如在荆棘丛深处拓荒,在无路处开路,然后再将开出的路巧妙隐蔽起来让我们去探索。科研方向的制定和科研课题的确立也是这样,我国科技工作者正是在嫦娥和夸父等人文之光和追梦精神的照耀下,确立了开展外太空研究的课题。航天登月探测器取名“嫦娥”,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取名“夸父计划”,可谓实至名归,不足为奇。科技是花,人文是根,根深才能花繁;科技是体,人文是魂,体健要靠魂安。只有筑牢人文底蕴的根基,科技发展才能大展雄风。 科技发展传播人文精神,携人文精神走向未来。 - 25 - “墨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科学家,最早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观点,并进行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将中国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命名“墨子号”,既是为了纪念墨子在早期物理光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也体现了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华为公司”的寓意乃是中华有为,“鸿蒙”是创世之初自然界中能化育和生成万物的元气,以她来命名,象征着华为操作系统集聚了自然界的元气,具有无限生机和远大发展前景的意思。“神舟”是神奇的天河之舟的意思,寄予着中国航天人遨游太空,泛舟银河的美好梦想。以传统文化命名科技发展,寓意深远,弘扬了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国特色。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每一项科技发展都是对人文精神的传播和传承,古老的人文精神必将搭载着科技发展之神器走向未来。 “却顾所来路已深,科技深处觅人文。人文若想贯古今,借助科技才是真。”让人文照亮科技的前路,让科技传播人文的光辉。科技和人文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比翼齐飞。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科研事业必定能在“科技与人文齐飞,创新共诗意一色”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解析】 【详解】本题为多则材料作文,试题综合考查了考生的审题能力、构思能力、人文情怀和写作能力,符合高考“立德树人”的命题导向。考生审题立意时既要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为当前的科技发展注入的人文精神,又要思考当前的科技发展对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进一步传播和弘扬,将立意重点放到对二者关系的探究上。审题的基本思路是求同存异,也可以在“同”的基础上,针对其“异”分解论证。 【审题】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一、二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材料三中,科技成果的名字来自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从中可见中国科技人的情怀和抱负。从这三则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和中国理想,传播了中国文化,弘扬了中国精神,具有不忘过去和继往开来等特点,也可以看出中国科研工作者的人文情怀、探索精神和理想抱负。 【立意】①科技发展携带着人文气息才更能彰显中国特色; ②用科技将祖先的梦想神话变成现实; ③传统与未来、希望的交融; ④中国厚重的古典文化,在现代,在全新的领域,焕发出新的生机; ⑤中国科研人浪漫的人文情怀助推了科技发展。 - 25 - 【素材】在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里,有无数值得关注和挖掘的璀璨宝藏。大到那些浩如烟海的优秀古典文学作品,小到我小时候耳熟能详的童谣、传说、戏曲等,都蕴含着传统文化特有的丰富韵味。 我对这些艺术充满好奇,怀有深厚的感情,这是深深扎根在中国大地上,富有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心中珍贵的中国故事。 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带着或多或少的中国印记,而回首历史,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完美诠释了各自的中国印记。中国印记是自强不息,刚正不阿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为国家尊严抛头颅、撒热血。 科学家不创造任何东西,而是揭示自然界中现成的隐藏着的真实,艺术家创造真实的类 似物。——冈察洛夫 【结构】本文开篇引用列宁的话是为了引出观点:人文精神助推科技发展,为科技发展照亮前路。然后,探讨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最后达成任务的最高境界:科技与人文齐飞,创新共诗意一色。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 - 25 -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