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天津市宝坻区高二11月联考(2016-11)
宝坻区联考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分值:120分 班级: 姓名: 一、 基础测试:(每题2分,共12分) 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祈祷( qí ) 讥诮(qiào) 戏谑(xuè) 挫折(cuō) B、拱券(xuàn) 伺机( sì ) 船舷(xián) 胡诌(zhōu) C、踯躅(zhí) 参差(cēn) 央浼(miǎn) 伉俪(kàng) D、迤逦( yǐ ) 毗邻( bǐ ) 包庇( bì) 绰约(chu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垂涎 缥缈 不落言筌 钟鼓馔玉 B、安详 洗练 脍灸人口 哀声叹气 C、颤栗 怂勇 锱铢必较 精城所至 D、追朔 切磋 提纲契领 才高八斗 3.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提高质量对任何一种产品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产品的质量与广大群众的利益休戚相关。 B、在这次会上,他们摆出了大量事实,证明了对方那些所谓"意见"都是无稽之谈。 C、这则笑话,因为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当事诸公”讽刺得很有力量,所以,在民间流传颇广,几乎家喻户晓。 D、曹丕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无疑是大真话,以致大家无力反驳,心悦诚服地将它作为批评史上的存而不论接受下来。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过去近30年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从效率原则出发,推进所有制改革,引入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据介绍,“国宾导游”将肩负翻译、导游等多项角色于一身,专门负责接待政府部门外宾和内宾、会展团队和重点团队等。 C、此次招聘会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本部与装备环境工程部、研究发展部、卫星应用系统部等部门共计300余个岗位,主要招收硕士、博士生及部分本科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色、储备人力。 D、11月的澳大利亚气候温暖,在墨尔本最大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成群的鹦鹉不但不怕生人,喜欢纵情于游客手上蹦跳嬉戏,而且五颜六色,极尽缤纷。 5.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最具代表性的是长篇抒情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B、韦庄,唐代诗人韦应物四世孙,是“朦胧派”词人的代表作家,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著有《浣花集》。 C、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世称孟襄阳,其诗语言清淡,意境深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昌龄并称“王孟”。 D、张若虚,唐代诗人,以文辞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代表作为《春江花月夜》。 6. 把后面的句子填到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绝境是强者的进身之阶,弱者的无底之渊。什么事情,都是成也在人、败也在 人。 可是在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坚持了一分钟,多走了一步路, 。 ①成功者不一定处处都比失败者强。 ②失败者天生就一定比成功者差吗? ③多思考了一个问题。 ④多思考了一些问题。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汉语,我为你忧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有不学汉语而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 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7.下列说法不能说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这句话的一项是( ) A、汉语能让我们时时牢记自己的身份,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 B、汉语古老而优雅,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 C、汉语隽永有致,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凭借它穿越漫长的历史文化隧道。 D、汉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并且广为传播,“热”遍全球,令国人无比自豪。 8.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的后辈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那么,东方民族的含蓄之美就可能消失殆尽。 B、 国人冷落汉语,高学历的青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状况,使国人文化水平降低,国际竞争力减弱。 C、方块字横平竖直,独具韵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势必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无法感受到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用词用语要丰富多彩,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这样才可能领略到母语独特的文化意蕴。 B、“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备受冷落,面临危机。为了保护民族文化,我们应高度重视汉语学习,以此来抵制外语。 C、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我们可以乐观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汉语必将取代英语成为国际最通行的语言。 D、汉语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在华夏民族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时至今日,汉语已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完成10-11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10.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的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是使用得最大胆的“文法”。 11.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建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四.阅读《滕王阁序》,完成12-14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嗟乎!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运不齐,命运多舛 舛:乖顺,不顺 B、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遭受委屈 C、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宁:宁愿 D、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1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屈贾谊于长沙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宁移白首之心 悦亲戚之情话 C、酌贪泉而觉爽 泉涓涓而始流 D、处涸辙以犹欢 但以刘日薄西山 14.对这段所选文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怀才不遇的典故,表达了对有志难伸的感慨,同时也流露“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消极情绪。 B、选段中作者用《庄子·逍遥游》典,以大鹏自比,表明扶摇直上九霄的凌云壮志。 C、选段中作者用《汉书·冯异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说法,表示早年虽然失意,但拯时济世的信心并为泯灭。 D、作者反用“贪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境而情操不移,逆境中要随波逐流。 五.翻译句子(每小句2分,共4分) 15.(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六.课外文言文阅读(共5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6.解释加点字的含义:(每空1分,共2分) ①食不给__________ ②啖粥而读__________ 17. “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1分)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18. 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七.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9、① ,乐琴书以消忧。 ②木欣欣以向荣, 。 ③眏阶碧草自春色, 。 ④ ,抚孤松而盘桓。 ⑤山原旷其盈视, 。 ⑥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⑦ ,访风景于崇阿。 ⑧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⑨ ,惟有幽人自来去。 ⑩ ,使我不得开心颜。 八.名著导读:(每个选项2分,共4分) 20.下面选项中有关《三国演义》的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中对英雄形象的塑造历来为人称道,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曹操“智绝”、关羽“义绝”、孔明“奸绝”。 B.在中国小说史上,历史演义是一个重要的门类,产生的作品差不多覆盖了中国古代史的各个重要阶段,而《三国演义》则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C.诸葛亮忠心耿耿,为刘蜀南攻北伐,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超等,进一步充实了他的智慧形象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完美人格。 D.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开始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伟大事业;董卓进入洛阳,祸国殃民,终被消灭;曹操与袁绍又展开争斗,官渡之战成为高潮。 E.《三国演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数十次,重点极为突出,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城濮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关乎全局,同时也关乎主要人物性格与命运的战争,写得最为出色。 九.文学作品阅读:(共16分) 沉睡的谷粒醒来 ①才是初秋,明净的上午刚过,薄云轻掩过来,姚江上那些烁金喧嚣的浪花即刻柔和下来,轻起悄落,一平一仄都是讳莫如深的余姚口音。 ②就在苇花萋萋的姚江古渡口,在绿茵匝地的老银杏树下,在泥土与蛐蛐、酢(cù)浆草的直接参与中,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为天然背景,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 ③孩子们坐在自带的小椅或短凳上,光亮的眼睛充满期待。他们中间陆续走出一个男生或女生,伸一下舌头耸一耸肩,跃上草坡,朗诵本土或外省诗人的作品,有几首诗就在语文课本里。目力所及之处,是著名的四明山风景区,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块根据地之一。现在,祥和的斜阳正在那条古老的“唐诗之路”(即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上描金绘红。李白、刘长卿、皮日休的浅吟曼哦,穿过千年岁月依然锋芒遒劲。只有孩子们最稚嫩最真实的声音能与之相对应,而我不能,也不敢。 ④浙东腹地这个叫余姚的小城市,从前是,现在是,将来更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就像梁启超写的:“余姚以区区一邑,而自明中叶迄清中叶二百年间,硕儒辈出……生斯邦者,闻其风,汲其流,得其一绪则足以卓然自树立。”余姚的名贤举不胜举,有“余姚人物甲天下”一说。像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严子陵这批历史巨星,我虽然无缘谋面,可是我毕竟因此结识了当地一群可携手可促膝可同舟可借钱的“生斯邦者”为温热朋友,也是尘世中的福气啊。 ⑤一位幼儿园老师正朗诵我的旧作《致橡树》。每逢这个时候,我总是很不自在,喝水、东张西望、频频挪动竹椅。忽然听见吱呀一声,我赶紧低头寻找,难道有什么古陶或骨器被我无意蹭了出来?可惜不是。 ⑥ 因为,脚下野草丛生的泥层非同小可,如果一直深挖下去,就可以看到四层相叠的文化层,最下面两层是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层,距今约6000年到7000年呢。1973年本地农民的一锹下去,无意间开启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秘密,把我们老祖宗的家底给刨出来了。数以千计的出土文物中,最让我震撼的是沉睡了7000年的稻谷,尽管它们接触空气后,顷刻就从金黄色氧化成灰黑。是它让我对人类原始文化的启蒙期所具有的高度膜拜不已。 ⑦一向以来,我们总以为每天相依为命的米饭是拜印度人所赐。全世界原本都相信亚洲水稻的原产地在印度,而印度最早的稻谷发现于中部的卢塔尔,经测定,它的时代为公元前1700年,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还晚了3000年。 ⑧临水而居的河姆渡人,在7000年前就懂得栽培水稻,以榫卯技术建筑木屋,研磨骨片骨针,烧制陶甑陶壶,驯养牛、猪、狗。于是,太阳落山后,头颅硕大、前额圆满、颧骨外突、下颌粗犷的河姆渡男女,在火边绘陶缝衣奶幼儿,大碗吃饭大块烤肉,用“双鸟朝阳”的象牙蝶形雕器盛酒祭祀。猪叫着,狗跳着,牛踩着自己的影子转悠。酒至酣时,动人的骨哨吹起来了,手舞足蹈跳起来了,神秘的满月引发野性的长嗷,也许这就是最本真、最朴素的诗歌朗诵,仍然在河之洲,这一片远古荒凉的苇岸上。 ⑨一位汉子被热烈的掌声推到高坡上,他要用余姚土话朗诵《致橡树》。我完全听不懂他的朗诵,却能感觉余姚方言的抑扬顿挫。小符在一旁替我如此翻译:“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打招呼/你吃饭了么?……你如果挑一百斤/我至少帮你挑五十斤!”连我自己都笑得前仰后合。余姚版的《致橡树》受到的欢迎是此次朗诵会的高潮,只是,它的版权并不属于我。 ⑩我们还要去丹山赤水:伸展双臂撑开逼仄峡谷,手掌会因此殷红吗?赤水桥上临影,人人将面如桃花吗?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心里装着几颗不朽的金黄谷粒。 21. 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的题目“沉睡的谷粒醒来”的含义。(4分) 22. 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分条概括。(4分) 23. 文章先后两次写到朗读《致橡树》给作者的不同感受,这样写含有深意。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诗歌创作的理解。(4分) 2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A.文中多次提到“河姆渡遗址”既是指作者所在之地,又在强调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 B.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只有孩子们最稚嫩最真实的声音能与之相对应”意思是说,孩子们经老师的引导可以理解古代诗人的作品。 C.“连我自己都笑得前仰后合”的原因是:这位汉子的余姚口音太滑稽了,把自己的诗都读得没有意境了。 D.第4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排比句式道出余姚这座小城市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无论过去、现在、将来,它都将延续辉煌,从而使中华文明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 E.作者从余姚的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说起,通过联想和想象说到了诞生于斯的诗人、早于印度出土于姆渡遗址的水稻等内容,又以一位汉子的朗诵作结,结构严谨,中心明确。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50分) 25.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 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宝坻联考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参考答案: 1.B A.挫折(cuò) C.央浼(měi) D.毗邻( pí ) 2.A (B.灸—炙 哀-唉 C.勇-恿 城-诚 D.朔-溯 契-挈) 3. B (A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休戚:欢乐和忧愁 C“漠不关心”一般不带宾语 D“存而不论”把问题保留起来暂不讨论。) 4. A.(B项改为“集……于一身”或“肩负……任务”。C项“物色”与“人力”搭配不当,改成“人才”。D项递进关系颠倒,将“五颜六色,极尽缤纷”移到“成群的鹦鹉”之后。) 5.D (A.应为“长篇叙事诗” B.应为“花间派” C.与“王维”并称) 6. A(第一处用①,横线后写成功者是怎么对待绝境的,意在表明“成也在人”故线前应从成功者切入;第②句中的“天生”与语境不符。第二处用③,保持修辞上的一致) 7.D( 汉语“广为传播,‘热’遍全球”,只能说明外国人对汉语的兴趣和重视,不能说明“汉语是我们真正的根”。) 8.B( B项不能说明汉语“语词”表达特点及功能与“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9.A( B项,汉语和英语并非此长彼消、相互对立的关系。重视母语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外语,按照文意,两者都要兼顾。C项,“汉语必将取代英语成为国际最通行的语言”的说法绝对,推断无据。D项,汉语“已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原文无据,且说法错误。) 10.B 11.C 12.C “哪” 13.B A.到/比 B.的 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D.转折/因为 14.D 虽然怀才不遇,但也不能放任自流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5.略 16. 给:供给 啖:吃 17.C 18.天才出于勤奋,逆境出人才。 19.略 20.BD 21. “谷粒”代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沉睡的谷粒醒来”表示古老的中华文明正在现实中继续得到传承。(每点2分) 22. 表达了作者从深厚的古文明中汲取营养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意愿,表现了对河姆渡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崇拜和珍视之情;呼应文章题目,深化了主题。(每点1分) 23. (1)本真、质朴的诗歌更有生命力。 (2)诗歌离不开劳动人民的生活。 (3)诗歌要从中华文明中吸取营养。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 24.BC 25.作文思路提示: 角度一:从年轻人面对木炭抢手而沉香无人问津时所采取的做法角度,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学会拒绝诱惑。 角度二:从沉香的命运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千里马常有,伯乐难寻”或者“只有伯乐才能让千里马大放异彩”。 角度三:从年轻人寻宝之初“坚信自己的判断”到后来“把香木烧成木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坚持与随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