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包头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试卷类型:A 绝密★启用前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感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 27 - ②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③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④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民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 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直接原因。 C. 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 真正有责任感的艺术家,要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用总分结构展开论述,得出结论。 B. 文章论证兼顾视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 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 文章末段主要是论证了“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7 - 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 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 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D. 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曲解文意,且“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说法过于绝对,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B项,“直接原因”错误。结合“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分析,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项,强加因果,“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与“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故选D。 【2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采用总分结构展开论述”错误。应该是“逐层递进”的。结合文本内容“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等分析,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 C项,“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推断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是好不好、精不精”,强调文学家的创作重点在“精”也就是“质上”,而没有说“少”。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 - 27 - ,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推进。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首先要增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融合推进的意识。乡村振兴战略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不能单一进行,必须协调推进;不能孤立地干,而要统筹起来做。两项工作融合推进,就是要确保农业农村发展少走弯路,不搞重复建设,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不能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地为乡村振兴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 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要参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宣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推进“五个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注重从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能只顾督查考核要求,单看那些“看得见”的硬指标,搞“数字扶贫”。 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立足村庄实际,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注重贫困人口的长远发展、脱贫攻坚效果的持续巩固。要站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度来做好乡村振兴中的扶贫工作,注重发挥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各地自然地理条件、资源要素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发展特色农业,为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增收机会,克服“等靠要”思维,形成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良好氛围。 (摘编自《协调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材料二: 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2000亿斤大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2015年粮食总产量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13000亿斤。2017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232亿斤,比2012年增产了987亿斤。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5年间年平均增长8.0%。 表1 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的农村贫困状态 - 27 - 年份 当年价贫困标准 (元/年.人) 贫困发生率(%) 贫困人口规模(万人) 1978 366 97.5 77039 1980 403 96.2 76542 1985 482 78.3 66101 1990 807 73.5 65849 1995 1511 60.5 55463 2000 1528 49.8 46224 2005 1742 30.2 28662 2010 2300 17.2 16567 2015 2855 5.7 5575 2016 2952 4.5 4335 2017 2952 3.1 3046 表2 2013年-2017年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 指标名称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通电话的自然村比重(%) 93.3 95.2 97.6 98.2 98.5 通有线电视信号的自然村比重(%) 70.7 75.0 79.3 81.3 86.5 通宽带的自然村比重(%) 41.5 48.0 56.3 63.4 71.0 主干道路面经过硬化处理的自然村比重(%) 59.9 64.7 73.0 77.9 81.1 通客运班车的自然村比重(%) 38.8 42.7 47.8 49.9 51.2 - 27 - (材料国家统计局网站) 材料三: 各地依托镇村的资源禀赋,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 品牌化,做优稻米、生猪(小耳花猪、蓝塘猪等)、家禽(清远麻鸡、怀乡鸡、杏花鸡、胡须鸡等)、水产、蔬菜等传统产业,做强岭南特色水果、花卉、南药、特色畜牧业(肉鸽、华南中蜂等)等特色产业。鼓励特色产业集群的行业商(协)会或其他社会组织牵头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重点培育打造广东丝苗米、英德红茶、凤凰单丛、新会柑普茶、清远鸡、茂名荔枝、湛江菠萝、梅州柚、翁源兰花、德庆贡柑、茂名罗非鱼、湛江对虾、斗门白蕉海鲈等特色区域公用品牌。支持农业走出去,加强与境外国家和地区在农业技术培训、疫病防治等领域的合作,鼓励企业在粮食、果蔬、天然橡胶、畜禽、渔业、剑麻、蔗糖等产业领域,与境外农业投资合作,推动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园和农垦大型海外生产基地。 (摘编自《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振兴就是脱贫攻坚,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首先要增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融合推进的意识。 B.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着力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五个振兴”。 C. 乡村振兴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地方特色农业。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环境不断改善,是乡村振兴具体表现。 D. 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取得显著成效,重点鼓励各行业商会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支持与境外农业投资合作。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农业农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但在现代化建设中,农业农村仍然是薄弱环节,乡村振兴任务依旧艰巨。 B. 2017年,我国贫困地区电话实现全覆盖,但贫困地区交通运输能力还有待提高,由此可以看出贫困地区的人口流动性不强。 C. 脱贫攻坚不能搞“数字扶贫”,不能简单用资助的方式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而要让贫困人口立足乡村实际,掌握创造财富的能力。 D. - 27 - “五个振兴”为解决当前农村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其侧重点虽然不同,但作为有机整体,需要统筹兼顾、有序推进、融合发展。 6. 请结合材料二、三,谈谈如何才能打好脱贫攻坚战,使农村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 【答案】4. C 5. B 6. (1)发展农村农业,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粮食产量。(2)科学建设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使贫困地区稳步脱贫。(3)各地依托当地特色,及资源禀赋,发展当地特色化、品牌化经济。(4)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策略,加强与境外农业投资合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乡村振兴就是脱贫攻坚”错误。结合“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推进”分析,乡村振兴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推进。 B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五个振兴’”错误。结合“要参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宣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推进‘五个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分析,“产业兴旺、生态宣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五个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D项,“重点鼓励各行业商会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错误。结合“鼓励特色产业集群的行业商(协)会或其他社会组织牵头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分析,应该是“鼓励特色产业集群的行业商……注册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项,“由此可以看出贫困地区的人口流动性不强”错误。结合材料二图表内容“2013年-2017 - 27 - 年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分析,不能推断出“贫困地区的人口流动性不强”。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2000亿斤大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2015年粮食总产量再上新台……5年间年平均增长8.0%”分析,需要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粮食产量。 结合材料二的两个图表内容分析,需要加强建设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使贫困地区稳步脱贫。 结合“各地依托镇村的资源禀赋,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 品牌化,做优稻米、生猪(小耳花猪、蓝塘猪等)、……蕉海鲈等特色区域公用品牌”等分析,发展特色农业,走出品牌化农业等。 结合“支持农业走出去,加强与境外国家和地区在农业技术培训、疫病防治等领域的合作,鼓励企业在粮食、果蔬、天然橡胶、畜禽、渔业、剑麻、蔗糖等产业领域,与境外农业投资合作,推动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园和农垦大型海外生产基地”分析,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策略,加强与境外农业投资合作。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 27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炖马靴(节选) 迟子建 故事发生在1938年还是1939年,父亲记得并不很清楚,父亲说他们最初的营地在头道岭的大黑山,那里狼多,当地人也叫它野狼岭。深夜时群狼齐嗥,狼眼鬼火似的在树丛闪烁。 父亲说头道岭有一条母狼,它双眼瞎。但狼是聪明的,父亲说这条瞎眼狼自打发现支队的行踪后,就一直凭声音和嗅觉尾随他们,求得生存。 父亲是火头军,无论行军还是打仗,他总是背着一口铁锅。他可怜瞎眼狼,总会想方设法给它口吃的。它得了食物后会叫几声,像小孩子没吃饱奶时的吭叽声,带着些许的满足,又带着些许的抗议。 有段时间,这条狼突然消失了。 腊月里,为了那次(偷袭日军)行动,父亲说他们做了周密计划。 太阳落山后,遗下一片滴血的晚霞,好像西边天负了伤。父亲说天黑透了,侦查员带来消息,三辆摩托车驶离守备队,带走了十一个日本兵,看来他们是去镇上的烧锅了。父亲说支队长没有犹豫,下达了进攻令。 可惜的是,他们受到了前后夹击,两座仓库架设的机枪,让暴露在空场的战士陷入绝境,父亲说大部分战友牺牲在那里。最终从虎口脱险的,只有五个人,一个副支队长,三名战士,加上父亲这个火头军。 初始,父亲并未察觉身后有人,突然,后背的锅猛地一震,冲击力让他险些栽倒,父亲马上意识到后有敌手追击!父亲本能地卧倒。 父亲说借着雪地的反光,依稀看见敌手开始隐蔽。为了让敌手主动出击,他不顾严寒,将里层的秋衣脱下,用树杈将秋衣挑起来,还故意大声咳嗽几声,敌手果然连着两发子弹打过来。父亲丢下树杈,使对方以为他中弹了。当敌手走了十多米准备察看战果时,父亲扣动扳机,可是手冻得麻木了,子弹打飞了。敌手自知上当,瞬间卧倒。 他们对峙了近半小时,父亲说他感觉周身的血液要凝固的时刻,敌手背后突然传来凄厉的狼嚎。敌手或许想着避开狼吧,终于起身了,父亲就在他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 - 27 - 父亲是怎么判断出徘徊在附近的狼,有一只就是他熟悉的瞎眼狼的呢?他发现篝火的斜对面,狼发声之处的灌木丛,有两个黄绿色的光点在闪烁,那是狼眼发出的光。两条狼应该有四个发光点,可父亲说他望了多次,总是两个光点,这说明另一条狼的眼睛是不发光的,它不是瞎眼狼又会是谁呢! 父亲说那夜的篝火太美了,将它周围飘舞的雪花,映照得像一群全翅的蝴蝶!他看着飞旋在铁锅上空的雪花,心想它们要是化成小年的饺子,该有多好啊。 敌手的伤,并不算致命,但是,严寒的天气与必要的止血物资的缺乏,使得他几乎没有活下去的可能。敌手不断地咒骂着父亲,父亲没有搭理他,只是在思考着填饱肚子的现实问题。后半夜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死了。临死前,他不再咒骂,而是用黯淡的眼睛,看看父亲,又看看火,父亲懂他的意思。 父亲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只能搜敌手的身,希冀有所发现,万一有两块压缩饼干,或是一支香烟,那将是这个小年的好享受了,可他最终失望了。他只在军服的口袋里搜出一张二寸的黑白相片。那是个穿着印花和服的姑娘,她额头很宽,鼻子小巧,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 父亲再次从敌手的头一直细搜到脚,突然有了救命的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长靴。 火旺,锅很快就烧开了,咕嘟嘟冒热气。父亲用桦树枝条做筷子,捞出最大那块马靴皮,用刀切下一小块,填进嘴里。父亲努力吃了半块,将余下的一分为二,撇给盘踞在灌木丛的狼。最后,父亲还是按照敌手的请求焚烧了他的尸体。 父亲本不想天亮前出发的,他不知该走向哪里。可是狼逼得他必须走,因为它们窸窸窣窣地冲出灌木丛,朝向篝火了,显然那点牛皮,不够打牙祭的。父亲说当它们离自己仅有五六米远时,他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呈一条直线,前面的狼高大威猛,后面的狼矮小瘦削。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试图阻止它的步伐。父亲认出了后狼就是瞎眼狼。父亲“嗨一嗨一”地叫了两声。这是以往瞎眼狼尾随支队时,他抛给它食物时,惯常的招呼声。瞎眼狼显然熟悉父亲的呼唤,它更加用力地往回拽前狼,前狼的尾巴绷得直直的,像一支在弦之箭,就要绷不住了,它的尾巴随时有被扯掉的危险,痛到极点,叫声格外瘆人。 - 27 - 艰难行进的父亲终于迷路了。此时,他听见了背后的声音,回身一望,距他五米多远,就是那两条狼!瞎眼狼还是在后面,叼着前狼的尾巴。父亲仔细打量前狼,发现它是条年轻的公狼,它对瞎眼狼不敢违命,原来是瞎眼狼的儿子啊!父亲是怎么看出的呢?前狼追上父亲,停下的一瞬,它身后的瞎眼狼,立马松口,放下前狼的尾巴,上前两步,用嘴温柔地触着前狼的脸,似在亲吻,前狼发出撒娇和委屈的叫声。父亲说只有母亲对孩子才能表现出如此的怜惜和爱抚,也只有孝顺的孩子,才会对母亲发出的哪怕它不喜欢的指向,俯首帖耳。直到这时,父亲才明白瞎眼狼当初为什么会消失,它怀孕产子是为自己的未来生活,寻找一双眼睛啊!父亲说瞎眼狼所叼着的尾巴,是它生命的脐带,也是一道藏在心底的光啊。 后来的故事,我和母亲差不多都能背诵了,天连阴了三天,不见日月,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 最后我要补充的是,父亲每回讲完炖马靴的故事, 总要仰天慨叹一句:人呐,得想着给自己的后路,留点骨头! (选自《钟山》2019年第1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炖马靴”简洁醒目,既吸引了读者,又贯穿全文内容,是小说的线索,“炖马靴”体现了父亲的革命精神。 B. 为了让隐蔽的敌人出来,父亲不顾严寒,脱下秋衣用树杈挑起来,还大声咳嗽,这表现了父亲的机智与勇敢。 C. 父亲撤退时不忘拿走中弹的秋衣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则在结构上为文章后文写秋衣的去向埋下了伏笔。 D. 小说以“我”的口吻主要叙述了父亲与敌人战斗、瞎眼狼和小狼带父亲走出困境的故事,情节简单,但扣人心弦。 8. 伏笔与照应,是小说情节叙述的常用手法,请你从文中找出三处伏笔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9. 这篇小说虽以战争为背景,却彰显出一丝别样的温情。“世间的仁爱与善意好比‘明灯’,她指引着人们向着美好与正确前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7. A 8. (1)父亲总会想方设法给瞎眼狼口吃的和“父亲‘嗨一嗨一’地叫了两声,用惯常的招呼声,瞎眼狼显然熟悉父亲的呼唤,它更加用力地往回拽前狼”照应,这样解释了狼救父亲的原因,使故事符合情理。(2)“两条狼应该有四个发光点,可父亲说他望了多次,总是两个光点,这说明另一条狼的眼睛是不发光的”为后面瞎眼狼阻止前狼伤害父亲埋下伏笔,解释了不仅咬住小狼的尾巴,不让其伤害父亲的原因。(3)前面的写瞎眼狼消失为后面“它怀孕产子”埋下伏笔,解释了这条狼突然消失了原因。 9. ①狼与战争一样,本来是残酷的,但小说中的瞎眼狼却因为父亲往常的关爱而给予回报,不仅咬住小狼的尾巴,不让其伤害父亲,还救了陷于困境中的父亲,并带父亲走出困境,呈现人与狼之间的和谐,体现了温馨。②父亲被敌人追击后又被狼追随,形势十分危急,但小说中父亲的镇定从容让人心安,父亲对狼满怀关爱让人温暖。在残酷的战争中彰显了人性与尊严,体现了温馨。 【解析】 - 27 -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贯穿全文内容,是小说的线索”分析错误,前面写父亲与敌人的周旋与战斗,跟“她马靴”并无直接关系。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伏笔与照应,是小说情节叙述的常用手法,请你从文中找出三处伏笔并简要分析其作用”,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伏笔: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结合“父亲是火头军,无论行军还是打仗,他总是背着一口铁锅。他可怜瞎眼狼,总会想方设法给它口吃的”“父亲‘嗨一嗨一’地叫了两声。这是以往瞎眼狼尾随支队时,他抛给它食物时,惯常的招呼声。瞎眼狼显然熟悉父亲的呼唤,它更加用力地往回拽前狼,前狼的尾巴绷得直直的”分析,前面写父亲想方设法给瞎眼狼吃的,后面用曾经惯常用的招呼声,这样狼救父亲,就在情理之中了。 结合“狼发声之处的灌木丛,有两个黄绿色的光点在闪烁,那是狼眼发出的光。两条狼应该有四个发光点,可父亲说他望了多次,总是两个光点,这说明另一条狼的眼睛是不发光的,它不是瞎眼狼又会是谁呢”“前狼追上父亲,停下的一瞬,它身后的瞎眼狼,立马松口,放下前狼的尾巴,上前两步,用嘴温柔地触着前狼的脸,似在亲吻,前狼发出撒娇和委屈的叫声。父亲说只有母亲对孩子才能表现出如此的怜惜和爱抚,也只有孝顺的孩子,才会对母亲发出的哪怕它不喜欢的指向,俯首帖耳”分析,引出小狼,也解释了不仅咬住小狼的尾巴,不让其伤害父亲的原因。 结合“有段时间,这条狼突然消失了”“直到这时,父亲才明白瞎眼狼当初为什么会消失,它怀孕产子是为自己的未来生活,寻找一双眼睛啊”等分析,解释了这条狼突然消失了原因。 9题详解】 - 27 -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这篇小说虽以战争为背景,却彰显出一丝别样的温情。‘世间的仁爱与善意好比……美好与正确前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需要结合文本内容理解语句含义。抓住“仁爱与善意”分析,文本是如何体现的。找出作品中残酷战争之外的人、景、物等进行分析即可。如文章中的“父亲”“狼”等,概括出这些内容所蕴含的仁爱与善意。 结合“父亲说他感觉周身的血液要凝固的时刻,敌手背后突然传来凄厉的狼嚎。敌手或许想着避开狼吧,终于起身了,父亲就在他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临死前,他不再咒骂,而是用黯淡的眼睛,看看父亲,又看看火,父亲懂他的意思”“最后,父亲还是按照敌手的请求焚烧了他的尸体”“父亲努力吃了半块,将余下的一分为二,撇给盘踞在灌木丛的狼”等分析,父亲被敌人追击后又被狼追随,父亲按照敌手的请求焚烧了他的尸体,在残酷的战争中彰显了人性与尊严,体现了温馨。父亲对狼满怀关爱让人温暖。 结合“前面的狼高大威猛,后面的狼矮小瘦削。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试图阻止它的步伐”“瞎眼狼显然熟悉父亲的呼唤,它更加用力地往回拽前狼,前狼的尾巴绷得直直的”“艰难行进的父亲终于迷路了。此时,他听见了背后的声音,回身一望,距他五米多远,就是那两条狼”等分析,小说中的瞎眼狼却因为父亲往常的关爱而给予回报,不让小狼伤害父亲,还救了陷于困境中的父亲,并带父亲走出困境,呈现人与狼之间的和谐,体现了温馨。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録。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薄,不就。躬耕自责,遂抱赢疾。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 “聊欲弦歌①”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②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③ - 27 - ”,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来,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蓝舆④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热,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节) 注:弦歌:《论语·阳货》记孔子学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一力:一个仆人。秫: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泛指高梁。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白居易笔下《琵琶行》中的故事也发生在这一地区。 B. 大司马,古代官名,魏晋时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 C. 征,即征辟,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称为“征”,官府征召称为“辟”。 D. 宋高祖,又称为宋太祖,名赵匡胤。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北宋开国皇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任真自得。不以宦仕为意,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喻。先生三大爱好:读书、饮酒、写文章。 B. 陶渊明真率洒脱。来客无分贵贱,只要有酒便拿出来招待;当他自己先喝醉时,会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 - 27 - C. 陶渊明生性爱酒。彭泽令任上,如果不是妻儿苦苦坚持,恐怕公田三顷都要用来种植酿酒的植物了。 D. 陶渊明仕途短暂。因为亲人去世,家中贫苦,所以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弃官场繁琐,不久即去职还家。后来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务。 13.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观代汉语。 (1)州召主薄,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前去任职。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 (2)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脚疾”,应该为一个名词,是脚上有毛病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C项。 “篮舆”,汉语词语,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也说古时一种竹制的坐椅。 “一门生二儿”作为“舁篮舆”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 句意: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 - 27 - 项,“宋高祖,又称为宋太祖”错误。宋高祖一般指刘裕(中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中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宋太祖一般指赵匡胤。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D项,“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分析有误,据原文“亲老家贫”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孝敬老人,家里很穷。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就”,就任,就职;“躬耕”,亲身从事农业生产;“自资”,释义为自谋生计,自给;“羸疾”,意思是衰弱生病,羸疢,痼疾。(2)“蓄”,积聚,储藏;“而蓄无弦琴一张”(定语后置句);“酒适”,是指酒后之快意;“以”,连词,表目的,来;“寄”,寄托。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官职名)。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比,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前去任职。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 - 27 -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官职名),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 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仆人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用度,要自给自足。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当天黄昏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官职名),没有前去任职。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动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田地间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起身。起初颜延之(人名)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治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地名),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来就能喝酒。 曾经在九月九日那天在房子边上的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自从宋高祖(南北朝时期的宋,宋高祖刘裕)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也不愿意做官。元嘉(南北朝宋文帝年号)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世号叫做“靖节先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 27 -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宋]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14.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两首诗歌,题目相同,体例相近。虽然都是咏怀贾谊其人,但其实两者的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 B. 李诗抓住细节,采用“欲抑先扬”手法。开篇极力渲染君明臣贤,转而分别以“不问”与“问”“苍生”与“鬼神”相对照,含蓄地显示出了贾谊的不遇。 C. 王诗宏观论述,运用反诘,指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又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赞美了“君明臣贤”的理想政治。 D.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两句写出作者批评贾谊随着官位升高,而直言尽废,与历来的公卿毫无区别。 15. 通过阅读《过秦论》和这两首诗,你对贾谊这位作家有了怎样的认识?请自创一首绝句,写出你所理解的贾谊。(题目自拟,不得以“无题”为题目) 【答案】14. D 15. 《咏贾谊》 天生才子贾长沙,怎及黄头泛棹娃。 太史冲冠挥巨笔,不平直指帝王家。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D项,“作者批评贾谊随着官位升高,而直言尽废,与历来的公卿毫无区别”错,这两句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 - 27 -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里人物形象并给予评价的能力。鉴赏诗词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注意诗句里直接或者是间接描写刻画或者是评价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细节等;②注意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③注意前后的对比烘托;④注意知人论世,结合背景。 依据李商隐的《贾生》中“贾生才调更无伦”和王安石的《贾生》中“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可知,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他是一个天才,年轻时就名满天下,他也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他的《过秦论》是千古名篇。他应该算是汉朝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士人。贾谊成名太早,天赋太高,所以就难免脆弱敏感。他很难经历挫折的考验。他觉得自己是天下大才,应该受到君主的重用,一旦事与愿违,他不会等待,只会自怜自哀。古往今来太多的大政治家都是千难万险中度过来的,他们经历的磨难和等待比贾谊多太多。贾谊就像一个天赋很高却很任性的孩子,他太不成熟了。所谓“峣峣者易折而皎皎者易污”,像他那么单纯的人是不适合从政的。文帝基本上算是中国古代最好的皇帝一类的了,但是他处于的那个时代是汉朝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所以注定不会建立很大的功业。什么击匈奴、削诸侯,这些都是要留给后人来完成的。而且当时汉朝的开国功臣还有很多,他们都是军功贵族,就算是文帝,也不敢随便挑战他们的权威。他们反对贾谊,认为贾谊太过于年少,有些激进。那么贾谊唯一的希望就是他年轻,能等死他们。等到他们不能从政了,那还不是贾谊的天下了么?文帝把贾谊弄到长沙国当太傅,也是为了保护他,长期在中央,以贾谊这种性格容易受到攻击而过早夭折。或者文帝想把贾谊留给自己的儿子,他是一个可以为子孙相的人。可是文帝的良苦用心贾谊没有体会反而在哀怨中死去。这也只能怪他自己了。依据上边的分析,在自创的诗歌中体现出来就可以;另外,还要严格遵守绝句的形式要求,绝句每首四句,按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另外,还要严格按照格律的要求去完善。 译文:第一首,汉文帝求贤在未央宫前殿召见被贬的臣子,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第二首,诗的前两句认为贾谊提出的谋议被采用,这正与前人所持的观点不同,很明显在唱反调。后两句说有许多达官贵人的话被君王废弃,尽管他们位高权重。这两句很明显在说贾谊比那些高官们更幸运,因为他的言论被采用了。 【点睛】 - 27 -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子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荀子强调君子并非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3)孟子指出艰苦磨炼可以使人受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 (1). 盈虚者如彼 (2). 而卒莫消长也 (3). 君子生非异也 (4). 善假于物也 (5). 所以动心忍性 (6). 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卒”“生”“忍”“曾”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______________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 “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___________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___________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从出土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 ),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 - 27 - 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___________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及 容易 尚且 然而 B. 乃至 容易 仍然 虽然 C. 以及 易于 仍然 然而 D. 乃至 易于 尚且 虽然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于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 B. 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这是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的 C. 由于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所以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 D. 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比较困难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B. 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C. 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D. 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 27 - “以及”,连词,表示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连接并列的词、词组或短句。“乃至”,连词。连接并列词语,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相当于“甚至”。语境中是“宁夏”是相对偏远的地方,应选“乃至”。 “容易”,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易于”,指可能性很大。语境中说竹简腐烂的可能性很大,选哪个都可以。 “尚且”,副词,表示依旧、仍然。“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语境是说至今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表示情况持续,选“仍然”。 “虽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语境中后面有“但是”,可知应选“虽然”。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根据后面的文字“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可以推知括号里是写甲骨文相对于铭文简化的原因,因此句式选用“由于……所以……”更好,且主语应当是“甲骨文”,排除BD项;句子强调的应当是在龟甲兽骨上刻字困难,所以相较于铭文来说,甲骨文的字体简化较多,A项把“相较于铸造的铭文”放在前面不恰当,排除A项。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原句语病有:“对于文字本身来说”句式杂糅,应当改成“对于文字本身”或“就文字本身来说”,排除BC项;“在甲骨文”一句成分残缺,应在后面加上“中”,即“在甲骨文中”,排除AC项;“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中“已经”语序不当,放到“它”后面,排除AB项。 故选D。 20. 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 27 - “我做高富帅,高在学识,富在精神,帅在行动”“我做白富美,白在品行,富在内涵,美在心灵”,挂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丹青学园的这两条横幅走红微博。 丹青学园的横幅已经不是第一次成为校园话题。去年梅雨季节,天天下雨,很多学生心情压抑。学园挂起了“没有过不去的黑夜,没有等不来的晴天”的横幅,在浙大校园论坛上得到好评。还有去年浙大开学,“做一个明媚的女子,不倾国,不倾城。以优雅姿态去摸爬滚打”“做一个丰盈的男子,不虚华,不浮躁。以先锋之姿去奋斗拼搏”这两条横幅,就曾引发微博网友的疯狂转发,大多数人觉得横幅清新文艺有内涵。 【答案】浙大横幅因其清新文艺有内涵而再次走红网络(或微博)(若没有写出“再次”,扣1分) 【解析】 【详解】第一段主要内容是浙大横幅走红网络;第二段主要内容是浙大丹青学园的横幅曾引发微博网友转发。将两段综合起来看,此次走红是第二次或者再次,组织答案时,可按照人物(或对象)+事件+原因或结果的句式组织答案。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 日常交际中的语言表达要看对象。假如你正在跟随八中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你的身份:18岁的人口普查员。任务:到下列三个对象家里去调查他们配偶的出生年月。你该怎样发问?请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句子,且每句不超过20字。 调查对象一:二十多岁的农村妇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对象二:四十岁左右的城市女性知识分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对象三:自己的语文老师,男性,五十多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对象一:大姐,请问大哥(姐夫)什么时候出生的? (2). 对象二:阿姨(老师),你(您)先生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3). 对象三:老师,师母(您太太或您夫人)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解析】 【详解】 - 27 -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十八岁的人口普查员,称呼农村女性,称呼要朴实,不能叫“女士”,要叫“大姐”,这样符合对方的身份,称呼对方配偶“大哥”或“姐夫”都可以;从年龄上说,对方二十多岁,双方年龄差距不大,称呼大姐最好。称呼城市女性知识分子,从年龄上说,对方四十多岁,自己小得多,应该叫阿姨;对方是城市知识分子,称呼要符合对方的身份和文化素养,应该称呼对方配偶为“先生”。称呼自己老师的配偶,要从谦敬辞的角度考虑,自己的老师是男性,五十多岁,古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称呼老师的配偶为“师母”很合适,称呼“您夫人”或“您太太” 也可以。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城里有两家著名的饼店,一家在西城,一家在东城。 西城店坚守传统,为了保证品质和风味,坚持用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以至产量有限,不得不每天限量供应。 东城店则积极跟随时代,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出外卖等新业务。因为销量大增,于是放弃传统制作方式,把多个环节改为机器完成。东城店极大地方便和满足了市民的需求。 但是,很多东城店的顾客每过一段时间,还是会忍不住到西城店排队尝尝西城店的口味。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对待传统的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题记 固守传统 传统的文化包含很多。作品、食物、衣服、发饰、金银首饰......那就以食物来说明吧!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许多美味可口的食物,如:月饼、汤圆、饺子,体现了传统的精神。现在很多食品店为了坚守传统,为了保证品质和传统风味,坚持纯手工制作,纯传统工艺,所以也要受到一些限制。 - 27 - 这样的传统继承下来,也有利于显示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区别。但是,听过一段报道,有一个小孩子生病了,妈妈坚持带孩子去医院,但奶奶认为现在医院的药不好且价格也不便宜,认为传统中有一种香灰可以治一切的病,就冲了水让孩子喝。妈妈见此情况就带孩子去了医院,奶奶不想浪费就自己喝了那个自以为“好”的东西。 结果,孩子的病经医生诊断,确定病情,开了药没过几天就好了。而奶奶喝了香灰水,肚子一直疼,最终还是去医院看了病。这属于落后文化,要我们去改造,去创新。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弃传统文化的糟粕。 推陈出新 推陈出新是改造落后文化的重要途径。以前人们烧香、拜佛。现代人认为污染空气,对这种现象加以改变。于是只有很少特别崇尚佛学的人去烧香,其他好多人都以献花代替。 以饼店为例,还有一批店积极跟随时代,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出外卖等新业务。因此销量大增,于是放弃传统的制作方式,把多个环节改为机器加工,用机器来完成这些食品的制作。这样虽然极大的方便了受众,满足受众的需求,但是不是没有继承下来传统?所以很多顾客也会去另一家尝尝传统食物的味道。 传统的也分为优秀的落后的。对待落后传统要加以改造,批判继承。优秀的传统要体现以我为主和为我所用。对待传统一定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表述了城里两家饼店在坚守传统和创新业务方面的具体做法以及带来的影响。西城店坚守传统,坚持纯手工制作,但每天只能限量供应。东城店放弃传统制作方式,多个环节改为机器完成,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的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东城店的顾客每过一段时间,都忍不住要到西城店中去品尝传统的口味。由上述西城店和东城店的经营现状以及顾客的表现可知,此材料的目的是让我们思考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所以作文可立意为:①传统和创新各有千秋、各具特色;②坚守传统的同时积极创新;③传承的智慧;等等。 【点睛】本题是一则材料型作文,对于此类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 - 27 -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