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一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2020.07‎ 本试卷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黏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非典中最艰苦的一场遭遇战就发生在北京市人民医院。从四月五号开始,陆续有222人感染,包括93名医护人员,有将近一半的科室被污染。门诊大楼北侧的急诊科是当时疫情最重的地方。我不明白这家医院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感染,但我知道应该跟上次拍转运的那二十九个盖白布的病人有关系,我得知道这是为什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 急诊科主任朱继红带我去看了留观室改成的SARS病房。我只看到几间普通的病房,迟疑地问他:“你们的清洁区、污染区呢?”他指了指地上:“只能在这儿画一根线。”我不能相信,问了一句:“那你们怎么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朱继红沉默了一会儿,慢慢举起手,在胸口指了一下:“在这儿。”‎ 我问:“你们靠什么防护?”‎ 他面无表情,说:“我们靠精神防护。”‎ 一直到四月二十二日我们来拍摄时,病人才开始转运到有隔离条件的医院。当时病人连输液的地方都没有了,只能在空地上输。他带着我去看,所有的椅子还在,输液瓶挂在树杈上,或者开车过来,挂在车的后视镜上,椅子不够了还有小板凳。一个卫生系统的官员在这里感染,回家传给了妻子儿子,想尽办法只能找到一个医院床位,夫妇俩让儿子住了进去。两口子发烧得浑身透湿,站不住,只能颤抖着坐在小板凳上输液。再后来连板凳都坐不住了。孩子痊愈的时候,父母已经去世。这是二00三年,春夏之交。‎ 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我“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当从头到脚盖着白布的病人从我身边推过的时候,还有媒体的信息是“市民可以不用戴口罩上街”。我只不过隐约感到怪异,仅此而已。我没有接到指令,这不是我节目的任务,我觉得转过头很快就会忘记——然后我就忘掉了。‎ 我做的节目播出后,有同行说:“你们在制造恐慌。”当时我身边坐着时任《财经》杂志主编的胡舒立,她说:“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摘编自新闻记者柴静传记集《看见》)‎ 材料二:‎ 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从“如何包”转到了“如何报”,从内容控制转到了方向调控。在传统机制下,一些新闻主管部门认为消极信息容易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动荡,因而媒体在信息流通中实行严格的把关制度,侧重于“包”不重“报”。中国传媒对于危机报道的典型做法是在保守的方针下,采取低调而务实的报道模式。应该说这一传统是在建国之初就形成的。当时中国面临国内外的险恶局势和政治、经济的双重危机,需要以正面宣传为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实行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封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其前提是资讯手段的不发达,信息渠道的单一。‎ 这一做法延续到今天则并不合适:一方面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公众的信息需求扩大,对知情权的要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使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传播学认为,流言的流传程度=事件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如果媒体继续采取沉默的态度,既达不到封锁信息的目的,又缺乏权威的消息。社会舆论主体缺位,必然纵容了流言的传播而破坏社会稳定。从管理学上看,传统新闻管理侧重微观的内容管理,而非方向性引导,而由于内容管理的庞杂,必然导致信息传送的滞后,造成舆论主导真空,流言乘虚而入,反而容易引起恐慌。此次“非典”事件前期的抢购风波验证了这一点。‎ ‎(摘编自俞熙娜、沈爱国学术论文《“非典”事件对新闻改革的影响》)‎ 材料三:‎ ‎“非典”时的政府扣押信息、“媒体集体失语”等观点,与事实不符,是站不住脚的。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23条规定,在暴发严重疫情时,媒体在对外通报前须征得卫生部的同意。我们需要强调,记者应当依法报道。由此可见,所谓非典期间“媒体失语”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第一个环节的卫生部门出现了“故障”。‎ 事实也的确如此。“神仙打仗,凡人遭殃。”这句俚语,可以非常形象地形容2003年3月和4月中上旬中国社会的特殊状态。在医学界,北京的洪涛院士最先认定“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为衣原体”,而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南方专家却坚持认为是冠状病毒。双方对SARS病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这是非常正常的。然而,从当时SARS迅速蔓延的紧迫形势看,人民群众急切地想要知道非典的病原信息。对此,当时的媒体都没有报道。不是媒体不能报道,也不是什么力量控制媒体不准报道,而是所有人,包括媒体和卫生部,都必须等待专家们的最终判断。由此可见,由于SARS复杂病因引发的医学争论,才是造成所谓当时“媒体集体失语”的真正原因。‎ ‎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SARS的病原体。洪涛院士随即也改变了原有的观点。至此,争论结束。4月20日,国家卫生部门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非典”疫情。接着,新闻媒体也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急切盼望信息的广大受众。‎ ‎(摘编自尹韵公研讨会主题发言稿《对非典时期新闻传播的再反思》‎ ‎1.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记者柴静对“媒体失语”的反思与材料三的立场有根本上的差异,柴静更强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闻记者面向社会民众的主体责任。‎ B.柴静调查发现,人民医院严重的院内感染很可能与该院防疫设施不完善有关。而该期节目的顺利播出,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典后新闻传播的改变。‎ C.材料三认为政府和媒体在“集体失语与缺位”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是由SARS复杂病因所引起的医学界异乎寻常的争执与矛盾。‎ D.世卫组织佐证了钟南山的观点,有力推动了政府的部署安排。但材料三为政府和媒体所作的申辩,其实并没有全面解答柴静在采访中暗示的所有问题。‎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促进安定团结。”‎ B.“在那没有报纸的政府和没有政府的报纸之间,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C.“由于公共危机涉及到公众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公众会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关公众危机的信息。”‎ D.“通过制度化可以赋予媒体相应的自由并规定其合法活动的范围,改善政府不确定、难持续、不对称的社会控制。”‎ ‎4. 比较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在论证特点上的异同。(4分)‎ ‎5. 面对近期依旧严峻的新型冠状肺炎防治形势,在新闻传播方面,我们可以从非典事件中得到哪些经验教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有个种地的叫老韩。老丁和老韩是好朋友。‎ 做买卖的人,本该爱说话,但老丁一天说不了十句话。种地的整天和牲口、庄稼打交道,本该不爱说话,但老韩一天得说几千句话。一个不爱说话,一个爱说话,本不该成为好朋友,但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爱上山打兔,爱唱上党梆子。为了一个唱戏,两人走到了一起。老丁平日不爱说话,但一到唱戏,像换了一个人,口舌翻飞,字正腔圆,精神焕发。两人本是朋友,但唱起戏来,或是夫妻,或是君臣,或是父子。有时唱一个折子,有时连走一本戏,全看二人的兴致。唱起戏来,往往忘了打兔。‎ 两人是朋友,两家的老小也走得近。老丁的小女儿胭脂和老韩的小女儿嫣红,常在一起割草。这年八月十五头一天,两人割了一下午草,天快黑了,背着草回家,看见前头路边,躺着一个物件。两人都想捡这物件,嫣红比胭脂大一岁,跑得比胭脂快,早一步跑到物件前。捡到手里,原来是一只布袋。嫣红便将这只布袋搁到自己草筐里,背回了家。‎ 老韩老婆打开布袋,吃了一惊,原来里面躺着一堆大洋。倒出来数了数,整整六十七块。晚饭时候,老韩从地里收工回来,看着白花花一堆大洋,也傻了眼。两口子夜里盘算大洋的用途,或置两亩地,或盖三间房,或添几头牲口。老韩激动起来,话匣子打开了,说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老韩老婆将嫣红叫过来:“昨天拾布袋的事,你漏出半点风声,我用绳子勒死你。”把嫣红吓哭了。‎ 吃早饭的时候,老丁来了:“听说嫣红昨天捡了个布袋?”‎ 老韩说:“回来让她妈打了一顿,布袋里是半袋干粪。”‎ 老丁笑了:“哥,俺胭脂当时摸了摸那布袋,里边好像是钱。”‎ 老韩知道瞒不住了,说:“没敢动,等着人家来认呢。”‎ 老丁:“要是没人认呢?”‎ 老韩有些不高兴了:“没人认,再说没人认的事。”‎ 老丁:“要是没人认,咱就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布袋是胭脂和嫣红一块捡的。见了面,分一半。”‎ 老韩:“你这不是耍浑吗?”‎ 老丁:“我不是在乎这个钱,是说这个理。”‎ 老韩:“你要这么说,咱俩没商量。”‎ 老丁:“要是没商量,又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就得经官。”‎ 事情一经官,捡到的东西,明显就得没收。老韩听出来老丁的意思,我好不了,也不让你得着便宜。两人一块打兔唱戏,好了二十来年,老韩没发现老丁遇到大事,为人这么毒。平时不爱说话,怎么一到骨节上,话一句比一句跟得上呢?嘴比唱戏还利索呢?可见他说的这些话,来之前早想好了;可见两人平日的好,都在小处;一遇大事,他就露出了本相。不是说老韩贪财,舍不得分给他钱,而是这理讲不通。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就是再分钱给他,两人也算掰了。老韩也赌上了气:“这布袋是捡的,不是偷的,你想告就告吧。”老丁也不示弱,转身走了。‎ 但事情没等经官,布袋的主人找上门来。布袋的主人,是襄垣县温家庄给东家老温家赶大车的老曹。八月十五头前,老曹拉了一车黄豆,到霍州去粜。粜完黄豆,又结了霍州粮栈欠老温家小麦的钱,共六十七块大洋。空着车往回走,身上乏了,在车上半睡半醒,由着牲口往前走。路过牛家庄村头,一过沟坎,车一颠,装钱的布袋滑落到地上。等车进了襄垣界,才发现布袋丢了,老曹惊出一身汗。急忙顺着原路回头找,但路上哪里还有布袋的踪影?老曹一个村庄一个村庄打问,问了百十个村落,口干舌燥,水米没打牙,没有问出布袋。本想没了指望,到了牛家庄,照例一问,纯粹为了心安,没想到牛家庄大人小孩,都知道老韩家拾了布袋。本来大家不知道,让老丁一闹,大家全知道了。老曹便寻到老韩家。老韩见瞒哄不住,只好将布袋拿了出来。老曹一见布袋,一屁股瘫坐到地上,将布袋里的银元倒出来数了数,分文不少。老曹站起身,向老韩作了个揖:“大哥,没想到能找着布袋。”‎ 又说:“大哥,除了是你,换成我,捡了布袋,也不会拿出来。”‎ 又说:“路上我找了一条绳,找不着布袋,我也就上吊了;六十多块大洋,我赔不起东家。”‎ 又说:“赔起赔不起是一回事,回到家里,跟老婆就不好交代;我不上吊,老婆也得上吊。”‎ 又端详老韩:“大哥,看你是个种地的,却不贪财;一星半点不贪常见,六十多块大洋,没往心里去,大哥,你不是一般人。”‎ 说得老韩倒有些惶恐。老韩平时嘴挺能说,现在一句话说不出来。老曹又说:“今天不是小事。如不嫌弃,我跟大哥结个拜把子兄弟。”‎ 老韩又有些猝不及防。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么快就连到了一起?‎ 因为一只布袋,襄垣县温家庄的老曹,和沁源县牛家庄的老韩,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事后老韩说:“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 ‎(节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丁做生意却不爱说话,老韩种地却爱说话,两个性格如此不同的人却成了好朋友,小说中的这类内容充满了生活气息又富有情趣。‎ B.割草回家的胭脂和嫣红都看到了别人丢失的那只布袋,只是嫣红抢先捡到了手里,这一情节为下文丁韩两家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 C.老丁平时做生意不爱说话,为布袋跟老韩争辩时却是口齿伶俐,义正辞严,句句在理,相比之下,老韩却显得贪心、小气和虚伪。‎ D.小说对老曹丢失和寻找布袋的过程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解答了前文嫣红捡到布袋的疑问,也交代了后文老曹与老韩成为朋友的缘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运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笔法,不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而是在迅速推进的故事情节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塑造人物形象。‎ B.小说的叙述语言平实、简洁、洗练,开头“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这类语句明显借鉴了民间文学的表述方式。‎ C.小说多处运用前后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如写老韩平时非常能说,捡到布袋那天说了一晚上,但面对老曹的称赞却一句话说不出来。‎ D.小说写老曹找到布袋后,在五个段落中连用五个“又”写老曹说话,既突出了老曹真心实意的感激,也从侧面映衬出老韩的尴尬无语。‎ ‎8.小说中的“一只布袋”有哪些作用?(4分)‎ ‎9.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主题之一是“寻找与孤独”:小说中的人们总在寻找能相互理解和沟通的人,而在寻找中又常常阴差阳错地得到或者失去,最终落入宿命般的孤独。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是怎样体现这一主题的?请从小说中老韩的角度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尚隐,其先赵郡人,徙家京兆之万年。弱冠明经累举,补下邽主簿。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景龙中,为左台监察御史。时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崔湜及吏部侍郎郑愔同时典选,倾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阙,士庶嗟怨。寻而相次知政事。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奏桐庐令李师等二百余家,称其妖逆。诏御史按覆之,诸御史惮昭泰刚愎,皆称病不敢往。尚隐叹曰:“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遂越次请往,竟推雪李师等。俄而崔湜、郑愔等复用,尚隐自殿中侍御史出为伊阙令,怀让为魏县令。湜等既死,尚隐又自定州司马擢拜吏部员外郎,怀让自河阳令擢拜兵部员外郎。尚隐累迁御史中丞,时御史王旭颇用威权,嗜贪无厌,为士庶所患。会为仇者所讼,尚隐按之,无所容贷,旭遂得罪。尚隐性率刚直,言无所隐,处事明断。其御下,豁如也。又详练故事,近年制敕,皆暗记之,所在称为良吏。十三年夏,妖贼刘定高夜犯通洛门,尚隐坐不能觉察所部,左迁桂州都督。临行,帝使谓之曰:“知卿公忠,然国法须尔。”因赐杂彩百匹以慰之。俄又迁广州都督,仍充五府经略使。‎ 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 累转京兆尹,赐爵高邑伯,入为大理卿,代王鉷为御史大夫。时司农卿陈思问多引小人为其属吏,隐盗钱谷,积至累万。尚隐又举按之,思问遂流岭南而死。尚隐三为宪官,辄去朝廷之所恶者,时议甚以此称之。二十四年,拜户部尚书、东都留守。二十八年,转太子宾客。寻卒,年七十五,谥曰贞。‎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 B.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 C.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 D.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弱冠,代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B.典选,指掌管选拔人才、授予官职的事务。类似说法如“典试”指主持考试,“典狱”指主管刑狱。‎ C.岭南,指秦岭以南地区。唐代时岭南地处偏僻,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常常被作为犯人的流放之地。‎ D.宪官,是古代对监察官员的一般称谓。他们的职责是根据刑宪典章和皇帝诏令监察百官,执行法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尚隐不畏权势,弹劾权奸。李尚隐和同事李怀让一起,在朝廷上公开弹劾滥用职权、引发众怨的崔湜、郑愔,结果反被下狱治罪,并遭到贬谪。‎ B.李尚隐敢于担当,主动请命。刺史冯昭泰刚愎自用,诬陷好人,在众御史畏缩称病的情况下,李尚隐挺身前往查办案情,最终为李师等人昭雪。‎ C.李尚隐因故被累,受到慰勉。因刘定高造反,李尚隐受到牵连。皇帝相信他的忠诚,对他一方面以贬官作为处罚,一方面又赏赐财物以示安慰。‎ D.李尚隐刚正不阿,处事明断。李尚隐在仕途上虽历经波折,但始终不改正直清廉的品性,当时的人们高度评价他,朝廷也在他死后给予了褒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为仇者所讼,尚隐按之,无所容贷,旭遂得罪。‎ ‎(2)又详熟故事,近年制敕,皆暗记之,所在称为良吏。‎ ‎14.文中说“尚隐三为宪官,辄去朝廷之所恶者”,请概述其具体内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秦州杂诗(其十一)①‎ 杜甫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②,汉将独征西。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注】①安史之乱期间,杜甫携家到秦州(今甘肃天水)避乱,衣食无着,极为困窘。秦州之西常有吐蕃犯边,形势紧张。②蓟门:泛指蓟州、幽州一带,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从大处着笔,描写秦州古塞的萧索景象,句中叠词“萧萧”“漠漠”强化了表达效果。‎ B.颔联描写黄鹄因雨重而垂翅,苍鹰因饥饿而啄泥,这既是眼前之景,也是诗人自身写照。‎ C.颈联表达诗人对现实的忧虑:无人去平定安史叛军,也未能像汉朝那样派大将抵御吐蕃。‎ D.尾联写出诗人的无奈和悲哀,其中“厌”字本意为满足,这里则有因听闻太多而苦恼之意。‎ ‎16.清代学者仇兆鳌《杜诗详注》评本诗“对雨而伤寇乱也”,请据此对本诗从整体上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文章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比,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 , ”。‎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 ”。‎ ‎(3)《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浩瀚无边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______。( )。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______,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草藻上______着,使你不由的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浮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______上来一个水泡,大一点,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涌上来,像一朵攒整齐的珠花,雪白……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名胜  不舍昼夜  游荡  涌    B.名胜  昼夜不停  飘荡  挤 C.圣地  昼夜不停  游荡  挤    D.圣地  不舍昼夜  飘荡  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永远那么纯洁、活泼、鲜明,永不疲倦和退缩,这是自然的力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嗅觉是什么?②当气味分子刺激我们鼻子中的感觉细胞嗅觉神经元时,③快速向大脑发出神经脉冲,④因而使大脑处理这些信号并识别气味,使我们闻到气味。⑤虽然对气味非常敏感,仅仅几个气味分子就足以刺激一个嗅觉神经元,⑥但气味闻习惯后会消失。⑦当同一种气味持续刺激时,大脑会有“疲劳"感,⑧适应这种气味,减少或停止接收这种气味刺激所产生的重复的信息。⑨通过降低放电速率的方式,嗅觉神经元来适应气味的持续存在的刺激。‎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昆虫是什么时候开始传播花粉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给出的答案是:一亿年前。近日,该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们与美国学者合作,发现了一枚为被子植物传粉的昆虫标本。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古生物学家们认为,该发现直接营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很多地区和学校也开始尝试进行一种特别的考试形式——线上考试,这种考试的特别之处在于: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 因为特别,我们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我们每个人,就是那答卷人。‎ 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①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驳论文。‎ ‎②请你为《齐鲁晚报》的“教育论坛”栏目就中学开展线上考试一事写一篇评论。‎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一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20.07‎ 一、现代文阅读Ⅰ(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C(A项,采访朱继红的节目是在九年前播放的;B选项,第一个框图内应为消极消息;D项,群众对疫情产生的强烈信息渴望与“媒体集体失语”之间没有关系。)‎ ‎2.C(C项中的“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错。)‎ ‎3.D(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政府新闻管理部门应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形势,调整管理方式,从内容控制向方向调控转变”。材料二并不反对政府对新闻媒体的调控,也不单纯只强调新闻自由的重要性,排除B;也不单单强调政府对新闻媒体内容管控的社会责任,排除A;材料二主要针对的主体是政府,而C讨论的是公众在公共危机中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与材料二中强调的政府对公民知情权的保障与新媒体的技术特性无关。)‎ ‎4.相同点:①都运用了引证法,并都从事实中寻找论据;②都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 不同点:③亮明观点之后,材料二先立后驳,材料三先驳后立;④材料二偏重理论性,而材料三更通俗化。(4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即可给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及时发布疫情预警信息:②提升记者面向社会的责任担当:③新闻主管部门应占据社会舆论主导地位,加强方向调控:④记者应依法报道。(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满三点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说老丁“义正辞严,句句在理”不合文意,说老韩“贪心、小气和虚伪”也不准确。)‎ ‎7.A(“不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不符合小说实际,小说中有对老韩的心理描写。)‎ ‎8.①“一只布袋”是行文线索,从捡布袋、争布袋到还布袋,小说的基本情节都是围绕这只布袋逐步展开的。②小说通过“一只布袋”的风波,一石三鸟,刻画了老韩、老丁、老曹三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③小说借助“一只布袋”的故事形象地揭示主旨,正如文中老韩所说“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4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老韩和老丁性格完全不同,只因共同爱好成了好朋友,却又因为孩子捡到一只布袋产生争执,一个偶然事件让老韩与二十多年的朋友老丁瞬间决裂。②老韩本想把布袋里的钱据为己有,无奈之下才还给失主老曹,被老曹认定是不贪财的大好人,因为误会让两人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③老韩失去的朋友老丁肯定不是真朋友,得到的朋友老曹也未必是真朋友,得到朋友和失去朋友都是阴差阳错,充满了意外和偶然,这与《一句顶一万句》“寻找与孤独”的主题是一致的。(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D(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 ‎11.C(“指秦岭以南地区”误,应为南岭。)‎ ‎12.A(“反被下狱治罪”误,被下狱治罪的是崔湜、郑愔。)‎ ‎13.⑴恰逢王旭被他的仇家诉讼,李尚隐查办王旭,一点也不宽恕,王旭最终被治罪。(4分,“会”“按”“贷”各1分,句意1分)‎ ‎⑵李尚隐又熟悉旧例,近年来的制度诏令,他都悄悄记在心里,所到之处都被称赞为好官。(4分,“详练”“故事”“制敕”各1分,句意1分)‎ ‎14.①任左台监察御史时,与同事一起弹劾崔湜、郑愔。②任御史中丞时,查办王旭。③任御史大夫时,检举并查办陈思问。(3分,每点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唐诗中常用“汉”代指本朝“唐”,所以“未能像汉朝那样派大将抵御吐蕃”是对“汉将独征西”的误读。)‎ ‎16.①本诗前两联写“对雨”,描绘出秋雨中秦州边地特有的景象,渲染出一派阴冷、压抑的氛围;②后两联“伤寇乱”,表达作者对国家内忧外患的担忧,对自身历经战乱、衰老穷困的感叹。③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感时伤身作铺垫,后面的抒情则深化了前面景物描写的内涵。全诗情景交融,意味深长。(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2)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B ‎19.①原文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琅琅上口。②原文更能突显事物的特征,表达情感更强烈,更富于感染力。③原文生动形象,更有文采,与上下文的风格更加协调一致。(4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3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 ‎20.①现在单讲趵突泉 ②池边还有小泉呢(4分,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1.示例:(1)语句③;在“快速”前加“嗅觉神经元”。(2)语句④;“因而”改为“从而”。(3)语句⑤;在“虽然”后加“我们”。(4)语句⑨;“气味的持续存在的”改为“持续存在的气味的”。(4分,每改对一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只指出序号不修改不得分。)‎ ‎22.关键信息:中美合作发现,昆虫开始传播花粉是在一亿年前,该发现将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中美合作”1分,“开始传播”1分,“一亿年前”1分,“推进”1分,语句流畅1分。)‎ 四、写作(60分)‎ ‎22.略(60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