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重庆市部分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卷语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6年重庆市部分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卷语文

2016 年重庆市部分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卷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 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 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 170 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 4 个发展阶段,推出 6 万多种传统菜点、2 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 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 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 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 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 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 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 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 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 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 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 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 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 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 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 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 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 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 100 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 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 一把钥匙。 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 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B.中国 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 170 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 “烹饪王国”的美誉。 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个 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 把钥匙。 解析:C 项中“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说法有误。由文章第七段可 以知道,“中国饮食文化是……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而不是“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 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答案:C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 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 成各种美味佳肴。 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 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 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 解析:由文章第四段可知,D 项将原文“古代的中国人”说成“中国人”,扩大了范围。 答案:D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味”说,而且把谷物、畜类、 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 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 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 的效果。 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 佳境界是不吃。 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 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解析:B 项错误在于“只要……就……”的关联词语,原文第五段中是“只有……才……”。 答案:B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玺,太原左卫指挥同知也。成化初,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御黄河七墅。巡抚李侃荐于朝。 阿鲁出寇延绥,命充游击将军赴援,战孤山堡,败之。寇再入,战漫天岭、刘宗坞及漫塔、 水磨川,皆有功。进都指挥同知,充副总兵,镇守宁夏。九年以将才与周玉同荐。十二年擢 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甘肃。 黄河以西。自庄浪抵肃州南山,其外番人阿吉等二十九族所居也。洪武间,立石画界,约樵 牧毋越疆。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入,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玺请“复画疆域, 召集诸番,谕以界石废,恐官军欺凌诸部,今复立之,听界外驻牧,互市则入关。如此,番 人必听命,可潜消他日忧”。帝称善,从之。 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 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初,哈密为土鲁番所扰 ,使其将牙兰守之。都督罕慎寄居苦峪口,近赤斤、罕东,数相攻, 罕慎势穷无援。朝议敕玺筑城苦峪,别立哈密卫以居之。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 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十七年召集赤斤、罕东将士,犒以牛酒,令助罕慎。罕慎 合二卫兵,夜袭哈密及刺木等八城,遂复其地,仍令罕慎居之。事闻,奖劳,赉金币。已, 罕东入寇,玺御却之,请兴师以讨。帝念其常助罕慎,第遣使责谕。明年,北寇杀哨卒,玺 率参将李俊及赤斤兵击之于狼心山、黑河西。多所斩获。 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玺习韬略,谙文事,勇而有谋。廷臣多称之。在边二十余年,为番人所惮。弘治元年卒。赐 祭葬,赠恤有加。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阿鲁出寇.延绥 寇:侵犯 B.听.界外驻牧 听:任凭 C.帝称善,从.之 从:听从 D.玺御却.之 却:后退 解析:D 项,却:使……后退,击退。 答案:D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B.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C.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D.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解析:首先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搞清楚句意:成化二十年,王玺改而镇守大同。他有收复哈 密之功,却没升官,于是向朝廷诉说,才被正式授官都督同知。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 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答案: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王玺是明朝军事将领,他熟悉韬略,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被不断推荐、提拔,先后镇守 山西、宁夏、甘肃等地区二十多年,番人十分畏惧他。 B.为消除可 能产生的边患,王玺向朝廷建议在疆界重新立界石,然后召集诸番,告诉他们 驻留放牧必须在界石外,互通贸易时则可入关。 C.成化十七年,王玺升为代理都督同知。当时,他以都督佥事的身份任总兵官,而另一将领 鲁鉴以代理都督同知的身份为参将,他担心难以调度管束,便请求解除鲁鉴的兵权。 D.王玺召集、犒劳赤斤、罕东的将士,他们协助罕慎收复了哈密,捷报传到朝廷,朝廷给予 王玺褒奖、赏赐,却没有提升他的官职,后经过他的申诉,朝廷任命他为都督同知。 解析:C 项中关于“请求解除鲁鉴的兵权”的说法错误,王玺请求解除的是自己的兵权。 答案:C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人,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5 分) 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5 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首先疏通文意,然后再翻译句子,落实句中的关键 字词的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的“湮废”即“湮没、废弃”;“阑入”即擅自闯入;“交通” 就是勾结、往来。第二句中的“间”即挑拨离间;“羁掠”即抓捕掠走;“具悉”就是全部明 白知晓。 答案:(界石)因年岁久了被埋没废弃,诸番常常擅自进入中原,而中原的无赖之徒又暗中 与之来往,成为边患。 王玺派遣间谍去离间牙兰。牙兰没有听信间谍的话,间谍带着自己抓捕的九十余人回来,将 所探虚实全部上报。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8.“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 用?(5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首先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描述出画面,然后 再总结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画面: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 作用:①衬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二联叙事,第四 联抒情,叙事和抒情通过这一句贯穿起来。 9.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要在读懂全诗各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先分析诗中主 人公过去的形象,再分析主人公现在的形象,最后加以对比。 答案: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 抒情主人公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壮志未酬。 早年,姓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说自己“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 满怀。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0.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每空 1 分,8 分) (1)《锦瑟》中追忆华年往事的起兴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赤 壁 赋 》 中 运 用 拟 人 手 法 借 箫 声 写 愁 情 的 两 句 是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不要写错字。本题的易错字如:锦瑟、教、 妆、竞等。 答案:(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2)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3)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4)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3 分)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 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 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 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 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 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 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 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 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 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 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 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 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 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 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 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 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 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 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 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 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 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 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 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 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 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 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 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 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 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 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 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 年第 9 期)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出打工, 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B.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 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C.小说除塑造老木这一形象外,还直接通过老木的言行刻画了一个与老木形影不离的阿黄的 形象。 D.小 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 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感叹。 E.小说主要叙写了老木的所见所忆所感,情节起伏,结构紧凑,语言朴实,主题鲜明。 解析:B 项,“写出老木人缘好”说法有误,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当年村里人丁兴旺, 邻里之间关系融洽;C 项,“直接通过老木的言行”与原文说法不符;E 项,“情节起伏,结 构紧凑”表述有误。 答案:AD 12.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人物形象分析能力。根据作品对这个人物所作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以及其他相关叙述性语言进行分析。此题尤其要注意题干的“老木和阿 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个要求,比较这两个形象的不同之处,切忌胡乱作答。 答案:①老态龙钟。②都曾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③都表现出了忠诚。老木忠诚地 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 13.小说以“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 缓缓合拢……”结尾有什么好处?(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从内容和形象上看,结尾的细节,表现了夜幕降临 时老木和阿黄的黯然神情,透露出老木对现实乡村荒凉的无奈之情。从小说主旨看,此结尾 象征着乡村的未来命运,暗含作者内心的担忧。从结构上看,此结尾余味悠长,令人回味, 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 答案:①这一细节,表现了夜幕降临时老木和阿黄的黯然神情,透露出老木对现实乡村荒凉 的无奈之情。②象征着乡村的未来命运,暗含作者内心的担忧。③余味悠长,令人回味,引 起读者的深入思考。④照应开头的描写。 14.本文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来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的城镇化事 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你是怎样认为的?请 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本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要结合文本 具体内容谈出自己的看法。若认为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可从城镇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城 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寻求更好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勇于改变生活等角度展开分析。若 认为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可从乡村自然的风光和乡村朴素的生活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消失、 乡村淳朴融洽的邻里关系随着人们离开村庄而逐渐消失、老木对家园对土地对老伴的珍贵的 情感将要渐渐消散等角度展开分析。 答案: 示例一: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①城镇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离开村庄、土地并不代表着对 美好情感的舍弃。②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寻求更好的发展。③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勇于改变 生活,创造美好的明天。 示例二: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①乡村自然的风光和乡村朴素的生活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消 失。②老木留恋的乡村淳朴融洽的邻里关系随着人们离开村庄而逐渐消失。③老木对家园的 难舍,对土地的眷恋,对老伴的念念不忘,这些珍贵的情感将要和这村庄的炊烟一样,渐渐 消散,渐渐被人遗忘。 第Ⅱ卷 表达题(80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5.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________,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 根生存于民族民间。 ②儒学热,是当今一大文学文化现象,从学者到民间,不乏追寻者。但是也有些人只想凭借 ________而揣摩得到儒学真谛,这是很错误的。 ③文学经典,就是要精读,________ ,反复咀嚼,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以期产生内心的 共鸣,收获更多的人生启迪。 A.口传心授 口诵心惟 口耳之学 B.口耳之学 口传心授 口诵心惟 C.口耳之学 口诵心惟 口传心授 D.口传心授 口耳之学 口诵心惟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适 “口耳之学”指只知道耳朵进嘴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也指从道听途说 中获取的片断知识。 “口诵心惟”指口中念诵,心里思考。结合具体语境选择。 答案:D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 分) A.在全球化去中心化的背景下,他在达沃斯讲台的精彩阐述无形中能够增进世界对中国发展 道路的了解、支持、认同,进而在共赢中实现发展。 B.在调查时,湖南大学一位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告诉记者,在湖南大学读完本科和研 究 生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有看到过可以自由转学的文件。 C.借助颠覆性手段和阿里巴巴强大的营销能力,天弘增利宝成功实现了以小博大,成为首支 国内基会史上突破千亿关口的基金,在全球货币基金中排名 51 位。 D.在伦敦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总数尽管跟北京奥运会相比有明显差距,中国体育代表团仍 然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肯定和赞扬。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 句,语序不当。应该为:“了解、认同、支持”;C 句成分残 缺,“实现”没有宾语,应该为“实现……的目标”,还有,“首支国内基金史上”的语序不 当,应该为“国内基金史上首支”。D 句也是语序不当,应该为“尽管中国的金牌总数……”。 答案:B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 古人不仅把天鹅说成神奇的歌手,他们还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据他们说,天鹅 发出这样柔和、动人的声调,是在它将要断气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对生命作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 ②用和谐的声音作为它最后叹息的前奏 ③低沉地、悲伤地构成自己的丧歌 ④在临终时有所感触的生物中,只有天鹅会在弥留时歌唱 ⑤这种声调,如怨如诉 A.④⑤②①③ B.④②①⑤③ C.⑤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⑤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和衔接能力。本段文字是围绕天鹅弥留时歌唱来写,因此④应放 在最前面;②中“和谐的声音”紧承④中的“歌唱”;①中“哀痛而深情的告别”紧承上文 “将要断气的时候”;⑤中“这种声调”紧承上文“柔和、动人的声调”;③是对⑤的具体叙 述。 答案:B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① ,他将“游客”引入佳境, 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 他不会置身事外, ② ,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 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 ③ (诗句)”的奇效。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注意结合上下文,如① 处:上文是“教师不应再是……”,下文提到“游客”,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此处应该填写“更 应像一个导游”之类的句子,下面两处用相同的方法解决。 答案:①教师更应像一个导游 ②而是适时做出精彩的解说 ③柳暗花明又一村 19.请根据下面的一则消息,先拟出一个新闻标题,再写一则观点性简评。(5 分) 据湖南岳阳市有关部门人士介绍,2015 年春节期间,游客只要在 10 分钟内用普通话背诵出 《岳阳楼记》,就能获得一张“免费通行证”,可在当天免费畅游岳阳楼。从初一至初三,已 有 1300 多人在 10 分钟内完整背诵出 368 字的《岳阳楼记》,免票登上了岳阳楼。 岳阳楼景区 2013 年开始推出“背《岳阳楼记》,领免费门票”活动。截至目前,已有数万名 游客通过背诵古文登上岳阳楼。 新闻标题(20 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性简评(30 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先确定新闻要告诉读者的 是什么事情,然后据此确定标题;也可揣摩读者心思,用最能吸人眼球的语句做标题。简评 应是就此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赞成或反对均可。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标题:逾千游客背诵《岳阳楼记》免费登上岳阳楼(或:背出《岳阳楼记》免票;或 上千游客获“通行证”) 简评:“背古文免门票”让利于民,又传承了中国经典文化。(或:“背古文免门票”为旅游 加入了“文化味”,不妨推而广之。) 五、写作(60 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 “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 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 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 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 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字数 800 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作文的写作。仔细阅读材料,提炼出立意:“怎样看待事物?”“要看到 别人的长处”等等。可以从教授的言行、青蛙的言行、或是其他动物的角度去分析。 答案: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