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 涉江采芙蓉》专项训练
2020-2021 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 涉江采芙蓉》专项训练 一、(2020·北京高一期末)阅读《涉江采芙蓉》,完成后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你读了《涉江采芙蓉》后,想进一步了解这篇作品,下面所列的参考书目对你最有帮助的一组是( ) A.《史记》《楚辞》 B.《资治通鉴》《诗经》 C.《后汉书》《文选》 D.《晋书》《玉台新咏》 2.“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3.《涉江采芙蓉》一诗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你认为在诗中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诗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2.作用:①起句叙述平缓,与下文情绪的转折形成对比。②使人联想到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 的纯洁美好。 3.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解析】1.《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 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所以要想进一步了解这篇作品,应该是以《文选》为参考。《文选》 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要了解该诗,还可以从了解诗歌创作的年代背景入手,《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2.赏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先从本句选取的意象背景入手,“芙蓉”“兰泽”“芳草”,在 这样的背景中出现的主人公,自然是一个有高洁品行、高雅情趣的人。他所表达的情感也是纯洁美好的。 可见本句首先可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诗文之后抒发的忧伤之情和本句形成的对比,让诗文情感抒发的跌 宕有致。 3.通过“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句可知诗歌抒发的是对远方人的思念。诗人的情感抒发最强烈的就 是“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忧伤”一词集中了诗人的情感。 二、(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根据《涉江采芙蓉》,完成下列题目。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 B.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 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转变。 D.“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还顾”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 2.结合《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 【答案】1.B 2.①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故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 异地的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此种心境。②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同 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既体现了对对方的爱,也有着深深 的思念。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 项,“采用了《诗经》中常 用的比.和兴的手法”错误,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在愉快欢 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 美好。这里只有“起兴”,没有比喻。故选 B。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中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 合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结合《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 所包含的情感”,诗歌最后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写采 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旧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同心”表现了深 深的爱和思念,“离居”“忧伤”体现了现实的凄苦处境以及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 三、(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对该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 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 wè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予相亲之人的习俗。 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人的真挚之情。 2.《涉江采芙蓉》一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人物的凄清心境? 【答案】1.C 2.此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来表达人物的凄清心境。“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作者营造了一个美好、欢 乐的情境。在此热闹的情境之下,突然情绪一转,发出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感叹,为下面表 达诗中人物的孤独寂寞之感张本。开头两句极写美好、欢乐,正是欲以乐景衬哀情,这是此诗表现人物凄 清心境的独特之处。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C“所思在远道”指所思念的人在旧乡,表现的是游子对故 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本题考查诗歌抒情的艺术手法。本首诗歌所用的手法有很多,要注意题干中的“主要运用了”的限制词, 同时题干也告诉考生这首诗的情感是凄清哀伤的。再结合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 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 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涉江采芙蓉的气氛是愉快的,心情是愉悦的,采芙蓉是一件让 人高兴的事,但作者借采芙蓉这件事来表达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是以乐景写哀情。所以是反衬的手法。 四、(2020·河南省商丘市教育局高一期末)阅读《涉江采芙蓉》,完成各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下面对《涉江采芙蓉》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莲花, 归去送给自己的心上人。 B.三四两句使得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 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 C.接着五六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 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 又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2.《涉江采芙蓉》一诗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诗歌前四句以乐景写哀情,描绘一位思妇采摘芙蓉花送给在外的游子,却又无法送到的情景,间接表 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②五、六两句采用“悬想”(又叫对写法)的手法,设想游子在外的情态,表 现思妇的痛苦思情。③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先叙述了“同心离居”的生活现状,后直接抒发无尽忧伤之情。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 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涉江采芙蓉》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 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 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 案。本题中,D 项,“含蓄地表达出来”错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采用的是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 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没有采用含蓄的手法。故选 D 项。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形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涉江采芙蓉》一诗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 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然后圈出诗中的景,分析景的特点,再看诗歌的情,最后看景和情之间的关系。 诗歌前两句说“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里说湖岸泽畔,还有很多的兰、蕙草,发出阵阵幽香,这是 乐景;三四句说“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思妇思念丈夫, 而丈夫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可以说,思妇采莲,真 有《乐府诗集•江南》中的“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快乐, 采莲是快乐的,而女子却是忧伤的,这里,诗人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五六两句“还顾望旧乡,长路 漫浩浩”,空间发生了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不写自己,而写身在“远道”的丈夫,也许就是一种心 灵的感应,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 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这样的写法就是一种“悬想”的方法,即不写此处写彼处。最 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 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 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明白 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这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 五、阅读古诗《涉江采芙蓉》,回答下列小题。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简要回答诗人为何忧伤?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 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3.试写出本诗的主旨。(不超过 50 字) 4.这是一首五言格律诗吗?为什么?请说说理由。 【答案】1.①诗人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 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2.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 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 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人借江上的芙蓉与芳草起兴,流露出对爱人的思念,并抒发了欲归不得的哀伤或惆怅之情。 4.不是格律诗,虽然这首诗八句,并且双数末尾一个字都押韵,符合律诗的特点,但是律诗最大的特点是 中间两联一定要讲求对偶,而这首诗的三、四、五、六句就较随意了。 【解析】1.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诗人为何忧伤?这是对诗 歌情感的考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意思是: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 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思妇思念丈夫,而丈夫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 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意思是: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 漫漫遥望无边无际。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的时候,诗歌就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 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 云。游子回家的希望渺茫,因而思念妻子的情感更为强烈。“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意思是:漂泊异 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 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 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 明白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 2.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 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第一问是对物象作用的考查,主要从营 造意境方面的作用分析。芙蓉代表的是美好和纯洁,在古代诗文中也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常和人美好的 品质联系在一起。在本诗中,它体现了主人公所表达的感情的美好和纯洁,以及主人公人格的高洁。也使 意境更加优美,淡雅。第二问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固定,可从花草的特点方面分析,如外表鲜嫩美 丽,给人美好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的的原因可从表达关怀、思念、祝愿等角度分析即可。 3.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题干要求试写出本诗的主旨,可从诗歌所写的景 物、人物的特点角度分析之间的关系,还可从写作背景角度分析,从而分析主旨。写作背景:两汉时期, 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大多无处施展才华,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 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本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这是一 首游子思乡怀人的诗。他采摘了兰草,想送给心上人,可是心上人却在遥远的故乡,这束芳草送给谁呢?想 到同相爱的人分隔异地,诗人不禁悲从中来。这首诗表现出相会无缘的浓厚的感伤情调。 4.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本诗是一首五言格律诗吗?为什么? 请说说理由。这是对诗歌体裁的考查,可从律诗的特点角度分析。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 都有严格规定。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 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律诗还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 间不得换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 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本诗虽然是八句,并且双数末尾一个字都押韵,符合律诗的特点,但 是律诗最大的特点是中间两联一定要讲求对偶,而这首诗的三、四、五、六句就较随意了。所以不是格律 诗。 ★迁移延伸★ 一、(2020·湖北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适当采用了古诗的传统手法,使用叠词,给诗带来了音乐感,也增强了表现力;而本联工整的对仗, 又给作品增添了节奏感。 B.本诗善于巧用双关,使诗句意蕴深远。如颔联咏叹道路的漫长、悲凉其实就有深层的含义。 C.颈联一方面是对友人的同情与劝慰,一方面也用以自我安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D.古典诗歌中,自我与所思或送别之人在情感上往往相通而呈现一种震撼人心的美,该诗尾联中“俱是梦 中人”、《涉江采芙蓉》中(思妇)“涉江采芙蓉”(游子)“还顾望故乡”都可以体现这种美。 E.本诗与作者的另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题材同为送别,感情基调也相近。 2.简要分析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答案】1.AE 2.①对薛华的依依深情,无尽的离愁别恨;②又互相怜惜、劝慰。③遭遇不幸、仕途坎坷的感慨。④哀叹 命运不可把握,自己和朋友的命运如同梦境一般缥缈难测。 【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题中,A 项,“多穷路”时偏正结构,与“独问津”的动宾 结构,从结构、词性等方面并不同,“工整的对仗”赏析错误;E 项,“感情基调也相近”错,《别薛华》情 绪低落感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格调高昂豪迈。故选 AE。 2.题干“简要分析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答题关键词“感情”“分析”。答题时,首先点明什么情感,然 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形成答案。“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说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艰难 的路。当友人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是多么的惶惶不安。一个“穷”字、一个“独”字将薛华的依 依深情,无尽的离愁别恨渲染得十分真切;“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 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发自肺腑之语。道尽自己仕途的坎坷;“俱 是梦中人” 哀叹命运不可把握,自己和朋友的命运如同梦境一般缥缈难测。 二、(2020·天津一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别诗 (南朝)范云 孤烟起新丰,归雁出云中。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 折桂衡山北,采兰沅水东。 桂折心焉寄?兰采意谁通。 1.诗的五、六句中,“满”“空”两字可谓灵动传神,请试作分析。 2.结合课本中所学过的《涉江采芙蓉》,说说诗的最后四句写“折桂”“采兰”二事的作用。 【答案】1.“满”不仅点出离别时河水满溢的情状,更暗含着主人公离别时感情的深重,似乎如 那河水一 般满溢。“空”与上句“满”相对,突出的是月的亏空、不圆满,这显然是主人 公的主观感受,写出了主 人公因企盼团聚而不得的空落与失望之情。 2.兰桂等香花异草,常用来喻品行高洁、感情忠贞。诗人在这里言此二事,与《涉江采 芙蓉》一样,借 以表达主人公对感情的忠贞,对远行之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解析】1.这是一道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并指出活用或修辞,然后代入句中描述,第三步体会写景效果和 表达感情效果。“满”不仅点出离别时河水满溢的情状,更暗含着主人公离别时感情的深重,似乎如那河 水一般满溢。“空”与上句“满”相对,突出的是月的亏宅、不圆满,这显然是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写出 了主人公因企盼团聚而不得的空落与失望之情。 2.这是一道分析作用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 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 本题要求“折桂”“采兰”二事的作用,兰桂等香花异草,常用来喻品行高洁、感情忠贞。 三、(2020·天津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①《庭中有奇树》为“古诗十九首”之九,为我国东汉晚期作品,作者不详。②滋:当“繁”解释。“发 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1.这首诗与《涉江采芙蓉》都涉及了主人公的动作细节,请指出本诗这一细节,并简要分析这一动作内涵。 2.“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赏析。 3.结尾两句诗人是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请分析诗歌结尾的内涵。 【答案】1.“攀条折其荣”一句,主人公情不自禁的折下一枝花,想把它赠送给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 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思念。 2.“盈”字用得好。“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主人公 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念。 3.可贵。这花本来没什么稀罕,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 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相思怀念的主题。 【解析】1.解答此题,要注意到题干中“动作细节”一语,根据诗中所写主人公的动作去寻找细节,就不 难得出答案是“攀条折其荣”一句,然后再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及其所表达的感情即可。 2.解答此题,分析诗句中用的最好的字眼,最好在动词或形容词上下功夫。于是,此句中的动词“盈”就 会跳入答案之列。然后对这个字的意思进行解释,最后分析其作用。 3.要分析诗歌结尾的内涵,必须将结尾所写的内容结合全诗主题分析。结尾第一句问“此物何足贵”,意 思是问这东西有啥值得珍贵,答案就要先予回答,然后分析原因。这花本来没什么稀罕,主人公只是因为 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心情,同时也 点明了全诗相思怀念的主题。 四、(2020·河南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情诗·其五 张华 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 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 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 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 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俦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介绍地点和写作缘由,并为下句作铺垫,描写抒情主人公在空旷的野外四处游荡。 B.“逍遥”“独”“延伫”写抒情主人公从悠游自得到感受孤独、最终长久站立的过程。 C.“繁华”句承上句而来,继续描写兰蕙,但这一句侧重写兰蕙之生机盎然。 D.“佳人”两句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惆怅,这类似于《涉江采芙蓉》中的“采之欲遗谁”。 2.这首诗的最后四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A 2.(1)通过比喻和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孤独和思念。(2)鸟居巢方知风寒,虫处穴始识阴雨,通过 这两个比喻来表达因为佳人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孤独抑郁之感;最后两句以反问的方式来直接表达只有经历 离别的人方能感受到思念的痛苦。(3)这样由间接表达转为直接表达,说明抒情主人公情感的难以压抑, 从而表达了思念之苦、孤独之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 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 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 项,“描写抒情主人公在空 旷的野外四处游荡”错误,诗句中的“游”不是“游荡”,而是写抒情主人公纵目向四处观望。故选 A。 2.本诗后四句写的是内心的感受:“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巢居在树上的鸟最清楚风寒之冷,住在洞 穴中的虫子也最易感受阴雨之苦。“巢居知风”“穴处知雨”是俗语,意思是只有身临其境,切身体验才能 够知道其中的滋味。诗人把自己比喻成鸟和虫,表达孤独抑郁之感。“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俦侣?”不曾经 历别离的人,怎能知道这思念爱人的痛苦呢?这句直抒胸臆,表达思念之苦。 五、(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涉江采芙蓉①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②多芳草。 采之欲③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④终老。 注:①选自《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芙蓉,荷花。②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③遗(wèi)赠送。④以:连词,表示结果。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树发华滋(注)。攀条折其荣,将以遺所思。 香萦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滋:繁盛。 1.下列各项对《庭中有奇树》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是对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庭院中,一棵奇异美丽的树长得枝繁叶茂,尤其那花开得十分 茂盛,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B.三、四句描写主人公看见树上那美丽的花,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于是扳着树枝折下一枝开得最美的 花,准备送给自己日夜思念的亲人。 C.五、六句写主人公得到花后,顿时感到花香充满了自己的襟怀和衣袖,但遗憾的是,自己所思念的人离 得太远根本无法送到亲人的手中。 D.主人公看到奇树时,心情兴奋起来,折到花时突然想到要送给亲人,闻到花香时兴奋到了极点,但一想 到无法送达,心情又低落下来。 2.试简要分析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1.D 2.《涉江采芙蓉》和《庭中有奇树》都是通过采花寄远的方式,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都抒发了因 路远无法将鲜花送达的痛苦心情。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 项,错在“折到花时突然想 到要送给亲人”,“攀条折其荣,将以遺所思”,是说“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 给日夜思念的亲人”。折花的目的就是要送给思念的人。故选 D。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中要结合诗歌的题目、作者、创作背景、注释等全面分 析诗歌内容及情感。本题要求“试简要分析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本题比较两首诗内容的相同 之处,答题的关键是要联系两首诗的内容来分析:《涉江采芙蓉》中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 遗谁?所思在远道”,《庭中有奇树》中有“庭中有奇树,绿树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遺所思”。由此可 以看出,这两首诗都是通过采花相赠来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涉江采芙蓉》中的“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和《庭中有奇树》中的“香萦怀袖,路远莫致之”,又都抒发了因 路远无法将鲜花送达的痛苦心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