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类之一,其描绘对象包括花卉、蔬果、草虫、六畜、走兽等各种动植物。‎ 花鸟画的题材起源很早,在远古时代就随着人类文明孕育而产生已有各式的花叶、虫鱼等。商周时,青钢器、玉石雕刻上出现了龙凤玉蝉等更为复杂的形象。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出现了一般认为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双鸦栖树图》。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花鸟画逐渐独立成科,晚唐五代时已形成不同流派。‎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的成熟和鼎盛期。北宋前期,崔白对写意技法的拓展,让花鸟画得以进一步表达艺术家的灵性。北宋后期,花鸟画进一步向工笔写实方向发展,笔法细腻娴熟,格调高雅,工笔花鸟画达到巅峰。宋代在理学、文学、科技等领域的拓展,推动着艺术创作、人文交流与艺术鉴赏。一方面,“格物”精神的倡扬,促进画家探究四时花草变化及自然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生命意蕴;另一方面,苏轼、文同等文人士大夫社会地位提升,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水墨花鸟因人文情怀的注入初步形成独特体系。‎ 元代,诗、书、画、印开始融合,“作画贵有古意”“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推动了花鸟画向更为注重笔墨、追求意趣的方向发展。明清时期,徐渭、八大山人等将中国花鸟画的写意精神推向巅峰,加之逐渐形成的书画市场以及大众的审美需要,使花鸟画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面貌。‎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在它的推动下,中国花鸟画不断发展,在题材之外不断深化其原有的精神内蕴。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地晨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我们的先民还曾将自然中的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后来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寓意。这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葫芦、蝙蝠等,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花鸟画中的题材除了祝福寓意外,也抒发着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操守,满足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27 -‎ ‎20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经历了形式、语言和文化观念的现代演变,但其笔墨与写意精神始终没有改变——这其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内涵,更是民族文化精神不断正本清源的体现。花鸟画的写意精神,不仅是中国画的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跟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法则相统一的。我们向世界展示的中国艺术,应该体现这种具有民族风骨、正大气象的中国精神。也只有当我们树立起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够构建起一种基于中华文明底色、具有中国文化基因的花鸟画现代样式,国花鸟画才能对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马新林《清气满乾坤-----花鸟画的中国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花鸟画的描绘对象很广,除了花卉、禽鸟外,还包括畜兽、虫鱼等动物,以及树木、蔬果等植物。‎ B. 随着人类文明的孕育而产生的花鸟画起源于远古时期,东汉壁画《双鸦栖树图》被认为是最早的花鸟画。‎ C. 民族文化赋予花鸟画“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的原动力,这也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 D. 花鸟画虽经近百年的现代演变,但其笔墨与写意精神始终没有改变,依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简单介绍了花鸟画基本概念,然后介绍了花鸟画的发展历程,但对各发展阶段的介绍详略不一。‎ B. 文章探寻了花鸟画写意精神的发展过程,并介绍了花鸟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及常用的艺术手法等内容。‎ C. 文章具体分析了20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的演变情况,并肯定其对世界艺术发展已有的影响与贡献。‎ D. 本文为艺术评论,基本按照层进式的结构谋篇布局,引资料与举例子相结合,材料翔实,论证有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如果没有理学、文学、科技等的拓展、推动以及士大夫的积极参与,花鸟画很难在宋代走向成熟、鼎盛。‎ B.‎ - 27 -‎ ‎ 花鸟画只要适应了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契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就能够雅俗共赏,获得人们的喜爱。‎ C. 花鸟画运用托物言志等手法,借丰富的题材抒发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 充足的文化自信能帮助我们创作出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现代花鸟画,使其对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贡献。‎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B项,“花鸟画起源于远古时期”偷换概念,文章第二段说的是“花鸟画的题材起源很早,在远古时代就随着人类文明的孕育而产生”,并非是“花鸟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具体分析了20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的演变情况”曲解文意,文中只是简单提及,并没有具体分析。‎ 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只要适应了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就能够雅俗共赏,获得人们的喜爱”表述过于绝对。花鸟画中的题材除了祝福寓意外,也抒发着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操守,满足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只要……就……”的句式表述绝对化了。‎ - 27 -‎ 故选B。‎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朋友 ‎[法]莫泊桑 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了。各处的屋顶上看不见什么鸟雀,水沟里的老鼠也稀少了。‎ 这一天上午,钟表修理师莫利梭先生和针线杂货店老板索瓦日先生两位钓友在大街上碰了面。他们进了一家小咖啡馆一块儿喝苦艾酒。出来的时候,他们都很有醉意了。天气是暖的,天空蔚蓝而晴朗,一阵和风拂得他们脸有点儿痒。‎ ‎“钓鱼去?想起来真有意思!”‎ ‎“不过到什么地方去钓?”‎ ‎“到我们那个沙洲上去。我们法国兵的前哨在哥隆白村附近。我认识杜木兰团长,他一定会不费事地让我们过去的。”莫利梭高兴得发抖了:“好。算我一个。”于是他们分了手,各自回家去取他们的渔具。‎ 一小时以后,他们到了那位团长办公的别墅里。随后,他们带着一张通行证穿过了前哨,穿过了那个荒芜了的哥隆白村,后来就到了塞纳河的小葡萄园的边上了。时候大约是11点钟。‎ 对面,阿让德衣镇像是死了一样。麦芽山和沙诺山的高峰俯临四周的一切。索瓦日指着那些山顶低声慢气地说:“普鲁士人就在那山顶! ”‎ 莫利梭口吃地说:“倘若我们撞见了他们怎么办? ”索瓦日带着巴黎人惯有的嘲讽态度回答道:“我们可以送一份炸鱼给他们吧。”‎ 他们弯着腰,张着眼睛,侧着耳朵,在地上爬着走,利用一些矮树掩护了自己。‎ 来到河岸,四周静悄悄的。他们觉得放心了,就动手钓鱼。‎ 在他们对面是荒凉的马郎德洲,从前在洲上开饭馆的那所小房子现在关闭了,像是已经许多年无人理睬了。‎ - 27 -‎ 索瓦日钓到第一条鲈鱼,随后他们时不时地举起钓竿。他们郑重地把这些鱼放在一个浸在水里的网袋里。一阵甜美的快乐透过他们的心,世上人每逢找到了一件久已被人剥夺的嗜好,这种快乐就抓住了他们。‎ 晴朗的日光,在他们的背上洒下了它的暖气。他们不去思虑什么了,不知道世上其他的事了,他们只知道钓鱼。‎ 瓦雷良山的炮声响起来了。‎ 索瓦日耸着双肩说: “他们现在又动手了。”‎ 莫利梭正闷闷地瞧着他钓丝上的浮子不住地往下沉,忽然这个性子温和的人发起火来了,愤愤地说:“像这样自相残杀,真是太蠢了。”‎ 索瓦日回答道:“真不如畜生。”‎ 后来他们开始安安静静讨论起来,辨明战争上的大问题,结果都承认人是永远不会自由的。‎ 不过他们都张皇地吃了一惊,明显地觉得他们后面有人走动。转过来一望,看见四个黑洞洞的枪口。‎ 几秒钟之内,他们都被捉住了,绑好了,抬走了,扔进一只小船里,渡到了对面的那个沙洲上。‎ 在那所他们以为已无人理睬的房子后面,站着二十来个士兵。‎ 一个小兵在军官的脚跟前,放下了那只由他小心翼翼地带回来的满是鲜鱼的网袋。那个普鲁士军官微笑着:“喂,先生们,我想你们两个人都是被派来侦探我们的奸细。我捉了你们,就要枪毙你们。不过你们既然从前哨走得出来,自然知道回去的口令,把口令给我吧,我赦免你们。”‎ 两个面无人色的朋友靠着站在一处,四只手因为一阵轻微的神经震动都在那里发抖,他们一声也不响。‎ 那军官接着说:“谁也不会知道这件事,你们可以平安地走回去。这桩秘密就随着你们消失了。倘若你们不答应,那就非死不可,并且立刻就死。你们去选择吧。”‎ 他们依然一动不动,没有开口。‎ 瓦雷良山的炮声始终没有停止。‎ 两个钓鱼的人依然站着没有说话。那个普鲁士军官发了命令。随后来了12个兵士,站在相距二十来步远的地方。‎ 军官接着说:“我限你们一分钟,多一秒钟都不行。”‎ - 27 -‎ 随后,他突然站起来,伸出胳膊挽着莫利梭,把他引到了远一点的地方,低声说:“快点,那个口令呢?你那个伙伴什么也不会知道的,我可以装做不忍心的样子。”‎ 莫利梭一个字也不回答。‎ 那普鲁士人随后又引开了索瓦日,并且对他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索瓦日没有回答。‎ 他们又靠紧着站在一起了,依然没有开口。‎ 军官发了命令。兵士们都托起了他们的枪。‎ 这时候,莫利梭的眼光偶然落在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上面,那东西依然放在野草里,离他不过几步。‎ 一道目光使得那一堆还能够跳动的鱼闪出反光。于是一阵悲伤教他心酸了,尽管极力镇定自己,眼眶里已经满是眼泪。‎ 他口吃地说:“永别了,索瓦日先生。”‎ 索瓦日回答道:“永别了,莫利梭先生。”‎ 他们互相握过了手,不由自主地浑身发抖了。‎ 军官喊道:“放! ”‎ ‎12枝枪合做一声响了。‎ 瓦雷良山的炮声并没有停息。‎ 那位神色始终泰然的军官忽然望见了野草里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他笑了,喊道:“威廉,来!趁这些鱼还活着,赶快给我炸一炸,味道一定很鲜。”‎ ‎(节选自《莫泊桑小说选》,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以后,城里已经没有什么可吃的了,两个朋友相约钓鱼仅仅是为了充饥。‎ B. 小说中三次写到“瓦雷良山的炮声”,烘托了紧张的战争气氛,暗示了战争中人们的悲剧命运。‎ C. 小说围绕“两个朋友”的故事展开情节、组织材料,以“钓鱼”为主线贯穿了全篇,不枝不蔓。‎ D. 两人在被俘时惊慌失措,显示了他们内心的恐惧,这也符合平民的心理,使故事更加真实、合理。‎ ‎5. 画线句子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27 -‎ ‎6. 请概括两个朋友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①渲染了宁静平和的氛围,与战争的紧张气氛形成强烈反差;②烘托了两个朋友钓鱼时的快乐心情,与下文痛恨战争的愤怒形成强烈对比;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被发现作铺垫。 ‎ ‎6. ①热爱生活:在战争期间冒险去钓鱼;②勇敢不屈:(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出卖人格,不屈膝投降,傲然赴死;③坚守信义:拒绝出卖朋友;④热爱和平:垂钓时非常欢乐、幸福,认为战争是自相残杀、愚蠢的。‎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A项,两个朋友相约去钓鱼,主要是兴趣爱好,不仅仅是为了充饥。故选A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根据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划线句子处于文中中间位置,就句子本身内容看,描写了晴朗的日光洒在两位朋友的背上,给他们带来温暖,结合上一段内容“随后他们时不时地举起钓竿”“一阵甜美的快乐透过他们的心……”及本句中“他们不去思虑什么了,不知道世上其他的事了,他们只知道钓鱼”可知,他们两人沉浸在钓鱼的快乐中,渲染了宁静平和的氛围。在结构上,这与前面所写的战争的紧张气氛形成强烈反差,并与后面“两个朋友”对战争痛恨的愤怒心情形成对比,如“忽然这个性子温和的人发起火来了,愤愤地说:‘像这样自相残杀,真是太蠢了。’索瓦日回答道:‘真不如畜生。’”也正因为他们两人沉浸在钓鱼的快乐之中,让“他们不去思虑什么了,不知道世上其他的事了,他们只知道钓鱼”,为下文被普鲁士士兵发现抓捕作了铺垫。‎ ‎【6题详解】‎ - 27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两个朋友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答时首先应整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同时注意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小说中这两个朋友在战争期间敢冒险去钓鱼,且二人在垂钓时的欢乐、幸福,体现了他们对生活和和平的无限热爱。他们对战争的议论,如“自相残杀”、“太蠢”等,表明他们对战争极其厌恶,这种反战情绪说明他们不会背叛自己的祖国。他们二人在被俘时的惊慌失措,暗示了他们内心的恐惧,但是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们依然一动不动,没有开口。”“莫利梭一个字也不回答。”“索瓦日没有回答。”“他们互相握过了手”,说明他们没有出卖人格,没有屈膝投降,坚守信义,傲然赴死。‎ ‎【点睛】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古诗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 ‎7.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莫之夭阏者。‎ B.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C.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 此小大之辩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例句,“《齐谐》者,志怪者也”是判断句式。‎ A项,“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夭阏”的宾语而前置。‎ B项,“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状语后置句,“于坳堂之上”是状语后置了。‎ C项,“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判断句式,标志“……者,……也”。‎ D项,“此小大之辩也” 判断句式,无判断标志。‎ 故选C。‎ - 27 -‎ ‎【点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 ‎8.下列“其”字不作代词的一项是( )‎ 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C.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 奚以不知其然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其,代词,它的。‎ B项,“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语气词。‎ C项,“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其,代词,指代宋荣子。‎ D项,“奚以不知其然也。”其,代词,这个。‎ 故选B。‎ ‎9.选出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27 -‎ B. 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正色”: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C项,“无功”:古义:不求名声;今义:没有名声。D项,“春秋”:古义:四季;今义:春天和秋天。故本题选B项。‎ ‎【点睛】古今异义的变化: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一、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二、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三、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四、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五、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六、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七、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八、褒贬有变。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 27 -‎ 宇文忻,字仲乐,本朔方人,徙京兆。忻幼而敏慧,为儿童时,与群辈游戏,辄为部伍,进止行列,无不用命,有识者见而异之。年十八,从周齐王宪讨突厥有功,拜仪同三司,赐爵兴固县公。从武帝伐齐,攻拔晋州。及帝攻陷并州,先胜后败,帝为贼所窘,左右皆歼,帝挺身而遁,诸将多劝帝还。忻勃然而进曰:“自陛下克晋州,破高纬,乘胜逐北,以至于此。致令伪主奔波,关东响振,自古行兵用师,未有若斯之盛也。昨日破城,将士轻敌,微有不利,何足为怀。今者破竹,其势已成,奈何弃之而去?”帝纳其言,明日复战,遂拔晋阳。高祖龙潜时,与忻情好甚协,及为丞相,恩顾弥隆。尉迥作乱,以忻为行军总管,兵屯河阳,诸军莫敢先进。帝令高颎驰驿监军,与颎密谋进取者,唯忻而已。迥背邺城结阵,与官军大战,官军不利。时邺城士女观战者数万人,忻与高颎、李询等谋曰:“事急矣,当以权道破之。”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 急击之迥军大败。进封英国公。自是以后,每参帷幄,出入卧内,禅代之际,忻有力焉。上尝欲令忻率兵击突厥,高颎言于上曰:“忻有异志,不可委以大兵。”乃止。忻既佐命功臣,频经将领,有威名于当世。上由是微忌焉,以谴去官。忻与梁士彦昵狎,数相往来,士彦时亦怨望,阴图不轨。忻谓士彦曰:“帝王岂有常乎?相扶即是。公于蒲州起事,我必从征。两阵相当,然后连结,天下可图也。”谋泄伏诛,年六十四。‎ ‎(节选自《隋书·宇文忻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B. 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C. 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D. 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东,此处指山海关以东,即今天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等地区。‎ B. 龙潜,出自《易·乾》:“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后指阳气潜藏,龙蛇蛰伏。此处指帝王未即位。‎ C. 河阳,在黄河北岸。“河”指黄河;“阳”指水北岸。古代山南水北谓之“阳”,反之则谓之“阴”。‎ D.‎ - 27 -‎ ‎ 禅代,指帝位的禅让和接替。史书中“禅代”,往往是假帝王禅让之名,行臣子篡位之实。‎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宇文忻自幼机敏聪慧,有指挥能力。与小孩们嬉戏玩耍时,常模拟军队操演,无人不服从他的命令,有见识的人看了都感到惊奇。‎ B. 宇文忻性格坚韧,不轻易屈服。武帝伐齐遇挫,脱身逃跑,诸将大多劝武帝撤军,他力排众议,劝武帝坚持作战,最终攻克晋阳。‎ C. 宇文忻精通兵法,善于应变。平定尉迥之乱时,在官军不利的情况下,他策划奇谋、运用诈术,振奋军心,大败贼兵。‎ D. 宇文忻威名赫赫,功高自傲。他因与突厥有往来而引起皇上猜忌,于是获罪离职,最终因心怀不满而被诛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邺城士女观战者数万人,忻与高颎、李询等谋曰:事急矣,当以权道破之。‎ ‎(2)忻与梁士彦呢狎,数相往来,士彦时亦怨望,阴图不轨。‎ ‎【答案】10. C 11. A 12. D ‎ ‎13. (1)当时邺城观望打仗的男女百姓有几万人,宇文忻与高颎、李询等谋划说:“战事紧急啊,我们应当用变通的方法攻破敌军。”‎ ‎(2)宇文忻与梁士彦亲近,频繁相互往来,士彦当时也怨恨皇上,两人暗中图谋叛乱。‎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考生可分六步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代)词,定主宾;看虚词,找位置;明语法,辫句式;依据修辞;对话、引文定句读。做题时可以用排除法。本题有很多切入点。“于是击所观者”是一个整体,不用断开,所以排除A项、D项;“忻乃传呼曰”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之”做宾语,其后断开;“迥军”做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项。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A项“山海关以东”错,古代关东通常指函谷关以东地区,故选A。‎ ‎【12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D项“他因与突厥有往来”文中无据,原文说“上尝欲令忻率兵击突厥,高颎言于上曰:‘忻有异志,不可委以大兵。’乃止”;他被诛杀的原因不是“心怀不满”,而是“谋泄”,原文“谋泄伏诛,年六十四”。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士女观战者”,定语后置,观战的男女;“急”,紧急;“权道”,变通的方法。(2)中“昵狎”,亲近;“怨望”,怨恨;“阴”,暗地里,暗中。‎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玉树: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景阳:陈朝宫殿名,陈后主宴饮作乐之地。②松楸:坟墓上树木。③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石燕,遇风雨则飞翔,风雨停则复还为石。江豚:传说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14.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从陈后主专事游宴以致亡国的史事说起,以“玉树歌残”点染出陈后主的悲剧命运,字里行间隐含惋惜之情。‎ B. 首联第二句一“合”一“空”二字,前者写隋朝大军的攻势凌厉,兵临城下;后者写陈的不堪一击,土崩瓦解。‎ C. 第二联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六朝以来的英雄已成荒冢,昔日豪华的宫殿也已是禾黍遍野。作者吊今怀古,触目伤情。‎ - 27 -‎ D. 全诗寄慨言志,手法高妙,借对六朝覆灭的哀叹,表现出对唐朝江山风雨飘摇、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15. 请对本诗颈联中“拂”“吹”两个字做简要赏析。‎ ‎【答案】14. A 15. “拂”字是“掠过”之意,写石燕掠过云朵带来晴雨变化,“吹”为“鼓动”之意,写江豚在江面上兴风鼓浪,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用石燕、江豚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诗人通过描写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字里行间隐含惋惜之情”分析错误,《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解题的基本思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本诗颈联“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石燕展翅拂动着云霓,一会儿阴雨,一会儿天晴;江豚在大江中推波逐浪,夜深深又刮起一阵冷风。“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这里运用象征的手法,用石燕、江豚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出王朝兴替以及历史的感慨。‎ ‎【点睛】诗歌中炼字题一般解答思路:‎ ‎①找出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 ‎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 ‎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要忘记“修辞手法”)。‎ ‎④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 - 27 -‎ 虽然以上四点最终并不一定都会体现在答案中,但锻字炼句题仍应始终牢记联系意境、情感、手法这三大鉴赏角度。‎ 诗歌赏析:‎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公元五八九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 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 - 27 -‎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 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的诗句是“____,____。”‎ ‎(2)《滕王阁序》当中用“_____,_____”写出了秋天的山水美景。‎ ‎(3)《滕王阁序》中写洪州尽是名门望族的是“____,_____。”‎ ‎(4)《陈情表》用“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答案】 (1). 云无心以出岫 (2). 鸟倦飞而知还 (3). 潦水尽而寒潭清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5). 闾阎扑地 (6). 钟鸣鼎食之家 (7). 茕茕孑立 (8). 形影相吊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岫、潦、闾、阎、茕、孑。‎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词语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撮合(cuō) 塑造(shù) 唉声叹气(āi) 歹毒(dǎi)‎ B. 襟(jīn)三江 东隅(yú) 鹤汀(tīng) 凫渚(fúzhŭ)‎ C. 锱铢必较(zīzhū) 斟酌 (zhēnzhuó) 倒涎(xián) 深恶(wù)痛绝 - 27 -‎ D. 点缀(zhuì) 高楼大厦(shà) 流憩(qì) 厦门(xi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注意常见同音字、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 A项注音有误,“塑造”的“塑”读sù。‎ 故选A。‎ ‎18.下列句中带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脱离实际,凭主观想象制订实施方案,这种闭门造车的作法能不脱离实际吗?‎ B. 有些同学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阅读这样的文章,真叫人头疼。‎ C. 微雕艺术家别树一帜,能在一根头发一样细的东西上,得心应手地随意雕刻。‎ D. 便民箱、井盖板、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胫而走,这些发生在城市里的不文明现象,令人气愤。‎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闭门造车: 关上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想像办事而不管客观实际。文不加点:指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别树一职: 指另外竖起一面旗帜,形容与众不同,另成一家。此处应为“匠心独运”,指独特的艺术构思。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消息传播很快,此处应为“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 ‎1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春天,在这片土地上,我用细瘦的胳膊,紧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头,磕绊着我的犁头和我成倍的体力。‎ B.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C.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表示,环保总局将重点研究如何利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结果来制定相关的污染治理、环保税收、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管理。‎ D.‎ - 27 -‎ ‎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不更美得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搭配不当,“磕绊着”和“我的犁头和我成倍的体力”搭配不当,可在“我成倍的体力”前加“消耗着”。‎ C项,成分残缺,“制定相关的污染治理、环保税收、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管理”中“制定”的宾语中心词残缺,可在“经济管理”后加“的政策”。‎ D项,不合逻辑,“岂不……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不更美得多”多重否定失当,可删除“不更美得多”的“不”。‎ 故选B。‎ ‎【点睛】否定失当: ‎ ‎1、否定词的重复出现或多次出现造成否定失误。‎ 例: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双重或多重否定造成不合逻辑)。‎ ‎2、“防止”“杜绝”“忌”等否定词的误用造成否定失误。 ‎ 例1: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防止”“不再”构成双重否定,双重否定等于肯定。这等于说,为了让交通事故再次发生。把“不再”改为“再次”)‎ 例2: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指出:台湾当局对“法轮功”邪教组织利用设置在台湾的发射装置攻击鑫诺卫星事件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查处,并杜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杜绝”和“不再”都是否定词,宜将“不再”改为“再次”)‎ ‎20.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B. 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C. 桑榆:生长树木的地方,表示乡村。‎ D. 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 27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C项,“桑榆”解说错误,“桑榆”,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日暮。‎ 故选C。‎ ‎2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 ⑥②③⑤④① B. ⑥①④②③⑤ C. ⑤③④①⑥② D. ③⑤④⑥①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句连贯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解答语句衔接题,要先将题目所给语段读懂,明白其语境;然后再仔细研究题中六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弄清其先后顺序。‎ 横线前面的句子引出说明对象——葫芦,介绍葫芦这种物品,要注意其中“它”的指代作用。介绍我国使用葫芦的历史,为总结句。③“葫芦”紧承上文,⑤“它”指代③中的“葫芦”,③⑤说明葫芦的自然属性;④说明葫芦的功用(“当容器”);⑥中的“历史”“悠久”与①中“最早的记载……”紧密衔接②总结全段。分析可知,正确的排序是:③⑤④⑥①②。‎ 故选D。‎ - 27 -‎ ‎【点睛】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22.请把下面的消息改写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 最近,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和欧洲南方天文台说,天文学家去年利用位于智利的超大望远镜拍摄到另一个“太阳系”行星的照片。这颗系外行星的体积是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的5倍,温度是它的10倍。这颗系外行星围绕一颗年轻的棕矮星与行星很难区分。天文学家早先说过他们发现了一个距离地球230光年的物体围绕棕矮星运动,亮度仅为后者的1%。但他们不能确定这个物体是一颗棕矮星,还是绕棕矮星运行的系外行星。可今年早些时候的观测报告根据它一年来的运动轨迹证明,这物体确实是系外行星。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次拍到系外行星的照片。‎ ‎【答案】天文学家第一次拍到系外行星照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此题具体表现为拟写标题和一句话新闻。新闻标题,是在新闻正文内容前面,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一句话新闻即运用一句话,采用标题新闻的语言表达形式,完成一篇新闻稿件的报道任务。要能够揭示新闻事件核心内容,要求有必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使人一读就知谁干了什么事情(或什么事情怎么样)。‎ 一句话新闻,要求高度概括,因此提炼时不必拘泥于新闻要素是否齐全,只要求两个必备因素:人物或单位、事件,人物是天文学家,事件是“天文学家去年利用位于智利的超大望远镜拍摄到另一个‘太阳系’行星的照片”,即“是迄今为止第一次拍到系外行星的照片”。最后组合为天文学家第一次拍到系外行星的照片。‎ ‎【点睛】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 ‎ ‎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 ‎2‎ - 27 -‎ ‎.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 ‎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 ‎ ‎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 ‎23.科学家培根等人曾提出一种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如下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这一模式。‎ ‎【答案】人类科学知识增长是从观察个别经验事实出发,通过归纳,概括为科学定律,然后用事实对它进行检验和证实,上升为科学理论,再通过演绎,去解释新的事实、预见新的问题的方式来实现的。‎ ‎【解析】‎ 试题分析:流程图做题注意:1.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2.把握概念间的关系: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干”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3.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等。根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4.用正楷字抄写下列文字。‎ 如果宇宙的密度小于该临界值,它将不会坍缩,而会继续永远膨胀下去。其密度在一段时间后会变得如此之低,引力吸引对于减缓膨胀没有任何显著的效应。星系们会继续以恒常速度相互离开。‎ ‎【答案】如果宇宙的密度小于该临界值,它将不会坍缩,而会继续永远膨胀下去。其密度在一段时间后会变得如此之低,引力吸引对于减缓膨胀没有任何显著的效应。星系们会继续以恒常速度相互离开。‎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书写时注意标点、字形要正确。汉字书写要注意辨析字形,认真字的结构;每个字的笔画,既不能多。在平时要有计划地、持之以恒地练习。需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如“坍缩”“膨胀”等。‎ 四、作文 ‎25.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只蚌对另一只蚌说:“我真是痛苦不堪,那又重又粗的砂粒在我体内滚来滚去,常常使我痛得不能休息。”‎ 另一只蚌骄傲自得地回答说:“谢天谢地,我体内没有被砂粒折磨的痛苦,我里里外外都很舒服。”‎ 此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两只蚌的对话,便对那只骄傲的蚌说:“是啊!你是很舒服,但是却一无所得;而你的朋友忍受痛苦的结果,却将生出一颗非常美丽的珍珠。”‎ 请根据材料,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生命美丽来自痛苦 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它丰满、绚丽且斑斓,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里绽放着宛如钻石般璀璨的光芒……那是经历了痛苦的生命,那是属于经历了痛苦的生命特有的光彩。‎ 不是风,秋实早已霉烂枝头;不是雨,秋实早已枯落山沟;不是光,秋实早已灰暗苍白;不是热,秋实早已憔悴丑陋。风吹雨打,给了秋实成熟的筋骨;光照日晒,给了秋实成熟的俊秀……经历了痛苦的生命是最美丽的,它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绽放着夺目的光彩。‎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这些古代先贤正因为经受了痛苦的考验,才书写了自己美丽的人生。‎ 苏武牧羊,世人难忘,不失为一种美;多年流离,荒漠僻凉,更是无法否定的痛苦。后者在前者之前,才成就前者。痛苦经时间洗涤,终会现出它蕴含的美丽。‎ 贝多芬在准备大展宏图时,厄运捉弄了他,他的听觉大大衰退。同时,还剥夺走了他追求的爱情,再次蹂躏他的心灵。但贝多芬在痛苦和绝望中挺直了腰杆,最终作了永垂不朽的伟大交响乐《命运》。‎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亚圣孟子如是说;“草木不经风霜,则生意不固;吾人不经忧患,则德慧不成。”近代哲人沈近思如是说。‎ - 27 -‎ 在生命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跌跌撞撞地前进着,经历着不尽相同的痛苦,却同样有着在每次经历痛苦后绽放的宛如钻石般的光芒,那是经历了痛苦后的生命的升华,那是经历了痛苦后的美丽。‎ 珍珠贝选择了创伤,它才孕育出夺目的珍珠;瀑布经历了摔下悬崖的痛苦,才跌宕成了生命中灿烂的银河;种子经历了撑裂躯壳的痛苦,才展露出了生命的油油绿意;雄鹰经历了与风雨的搏击,它才成为勇者与力量的化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了痛苦的生命是最美丽的,它宛如梅花暗香浮动;就像蒲公英飘过大地时,留下的金色花田;如蜕变后的蝴蝶,翩跹于生命的花丛;如滚滚前进的江河,越过崇山峻岭,终于到达浩瀚的蔚蓝的海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在审读材料时,可紧扣材料中两只海蚌的对话内容及螃蟹所说的话加以探究和分析,尤其要抓住关键句“但你要知道,让你同伴忍受痛苦的是一颗无与伦比的美丽的珍珠”所包含的哲理,进行选角、立意,如“痛苦与美丽”、“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等。 ‎ 在生命的历程中,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的挫折与成功、痛苦与欢乐,有的人遇到困难挫折就会丧失勇气,从此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却能正视生活中困难和挫折所带来的痛苦,走出人生的沼泽地。无数事实证明:人类的丰硕成果,辉煌业绩,伟大事业,往往要经历磨难走过痛苦的征途才能取得。‎ 参考立意:‎ ‎(1)痛苦与美丽; ‎ ‎(2)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 ‎(3)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 ‎(4)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 ‎(5)多一份苦难,就多一份对生命内涵的体验和理解,就多一份对人生的发现和顿悟。‎ 此文观点鲜明,论据典型多样,结构四段式,十分完整,排比比喻,语言形象,极具说服力。‎ - 27 -‎ 参考素材:‎ ‎1、高尔基就说过“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是的,苦难的确犹如一所大学,与现实的大学不同的只有一点,在这所大学里,老师是自己,学生还是自己。一切的麻烦都要靠我们自己去解决,一切的痛苦都要有我们自己去承担。于是,我们说苦难、挫折可以对我们人格的塑造,自信心的培养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巅峰令人神往,因为它艰难才可贵,因为有选择才崇高,也正是它的艰难挫折造就了人们不畏艰苦的意志力,造就了人们强烈的自信心,造就了人们对成功的无限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经受一些挫折和磨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温室里绝长不出参天大树。‎ ‎3、蚂蚁可以趴在树叶上,在激流中渡过险关;蜜蜂可以拼死挣脱蜘蛛网而飞向天空;弱小的生命在沙漠滚烫的沙子煎烤下依然顽强的活着。挫折让它们拥有了无穷的力量与韧劲,使他们的生命力更令人惊叹!柔弱的生命尚且如此,何况是人呢!‎ ‎4、有很多能力是人生来就已经具备的,然而能够真正发掘、展现这笔财富的人又有多少呢?当人们甘于平庸、遇挫而退时,他将永远超越不了自我,永远停滞不前!但当人们意志坚定地誓与挫折而战时,他迸发的能量,收获的结果将令世人无限惊叹。‎ ‎5、有谁会想到当一个人四肢瘫痪,全身器官唯一能动的只有左眼时,他还会坚持进行写作。然而法国记者博迪正是在这种条件下,通过眨动眼睛与助手进行沟通,完成了一部150页的著作《潜水衣与蝴蝶》。坎坷使他勇敢地面对、挑战自己的病痛,获得了许多常人无法拥有的体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于是拥有了一笔更加宝贵的财富。‎ ‎6、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没有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缺少智慧,而是因为他们面对挫折却没有做下去的勇气。勇敢地面对坎坷从而冲破它,那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不再是阴雨连绵。阳光与光明将永远属于我们!人正是在不断经受坎坷和不断冲破挫折的过程中,生命才一天天的变得坚忍、坚韧、坚强起来,而这正是人生重要的一笔财富!‎ ‎7、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岛屿、嶂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人的生命,似云朵在飘飞,不遇着阳光,难以映出绚丽的色彩。‎ ‎8、世间的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失败虽然是从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有时却能激发人们坚韧的毅力;贫困虽然是从不愿过的生活,但有时却能成为人们奋斗的动力;痛苦虽然是从不愿经受的情感,但有时却能造就人们刚强的性格。‎ ‎9、法国作家加谬说过:“对一个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生活得更好,而是生活得更多。”诚然,对于短暂的生命,丰富的人生经历比优越的生活条件要有价值的多,而这经历不仅包括欢乐和幸福,也包括痛苦和不幸。‎ - 27 -‎ ‎10、痛苦,不幸和挫折是人生的重要财富,缺少了它们的人生,也各市地看上去相当美,但是却绝不完整。我国2000多年前就有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古训。阐明了苦难的重要性。没有苦难的历练,就很难铸就坚强的精神,亦很难在潜流暗涌的世界走得更远。‎ ‎1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2、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正如没有黑暗就没有阳光,没有寒冷就没有温暖一样。遭遇痛苦,超越痛苦,你会发现,幸福的感觉就像清晨的一缕阳光,渐渐温暖着你的身体,在你的心中荡漾……‎ ‎13、我们的中华民族一直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5000年的硝烟和100年的屈辱从未使我们倒下。正因为我们从苦难中吸取,从悲惨中获得,才积累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的资本,才使得“中国”在世界上一直是一个落地有声的响亮名字。‎ 行文结构:‎ 本题要求写成议论文。根据材料,确定一种立意,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论据材料既要新颖、典型,又要注意覆盖面。论证结构可以采用并列式、层进式或对照式。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要点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的选择。‎ ‎ ‎ - 27 -‎ - 27 -‎ ‎ ‎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