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周测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周测语文试卷

‎2019年3月高二语文周考 单元检测试卷(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跨群体触发能力强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精准治理、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B.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而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 C.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 D.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 答案 C 解析 A项“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表述不准确,原文说“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并未说明主要是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在流动。B项强加因果关系。D项表述不全面,“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的原因,除了“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以外,还有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简要地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和要达到的目标,及其要求。‎ B.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 C.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活数据服务社会对智能治理的重要意义。‎ D.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社会智能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答案 B 解析“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不准确,主要是论述了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的迫切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达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 B.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C.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障碍。‎ D.如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形势有所好转。‎ 答案 A 解析 “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错。原文说“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即现有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是彼此关联的,“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只是“重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雕花象牙扇 钱 凯 华灯初上,一辆辆小轿车络绎不绝地驶进古色古香的大院,按序停在绿阴丛中的会议厅前。‎ 在医学界闻名遐迩的外科专家慕容教授的车来得比较晚,悄悄地停在一侧。司机拉开了车门,后坐上的慕容教授以外科专家的习惯,在车内顶灯柔和的光环下又审视了一下请柬的文字,方才款款下车。整个院子笼罩在光辉中,仿若白昼。她抬起头来,幽深的夜空高悬着一轮明月,她失神地凝望着明月,不知在想什么。司机轻轻地提醒着她,她才回过神来,用手抚了抚满头银丝,姗姗步入大厅。‎ 大厅里飘逸着音乐,那是很好听的《花好月圆》,江南丝竹的味儿,又揉进了电子音乐的伴奏,不高不低,徐缓有致,声声入耳,像是二三开的碧螺春,绵甜、幽香,沁人心脾。她在服务小姐的引导下就了座,旁座坐着一位老翁,朝着她的方向看了看,她朝他颔首一笑,算是打了招呼。这位老翁虽然不熟,却也见过几次,大抵都在类似的场合。她只知道他是省内曲艺界硕果仅存的泰斗,一部《三国演义》说了他家祖孙四代,甚是精彩。‎ 各界名人共聚一堂的中秋联欢会一年一度,她被邀的原因大概有很多,然而欣然赴会却是近几年的事情。抓了几十年的手术刀,近几年终于觉得自己太累了;况且,终年独自在家面对孤灯,她也确实是有点厌了。‎ 节目都是精选的,很像她平素喜欢的小菜,清淡、雅致,却别具一格。正欣赏着,有人来到她席前,递上一个狭长的小纸包,说是刚从海峡彼岸探亲归来,受人之托带来的。她忙道谢、让座,身边那位泰斗刚好上台说书去了,旁边的座位空着。可他不坐。‎ 他似乎有点误会,也有些激动,“不,该谢的是令亲!我偶感小恙,去了日月潭附近的那座有名的医院,不料,端木院长闻知,竟然亲自为我诊治,且分文不收,说是万里之外见乡亲,岂可言阿堵?!我委实过意不去……”‎ 听了“端木”二字,她的心骤然紧缩。‎ 纸包长可七八寸,横头不到一寸见方。她紧紧捏着,欲拆开却又迟疑,心口只是怦怦地跳。40多年前圣约翰大学银杏树下风雨一别,这可恨的书痴竟然还记着我,莫非还是厚厚一叠痴话。想起那些默诵了近半个世纪的痴话,她顿觉面红耳热。她想提前退场,回到卧室,静静地享用这等了太久的音讯。‎ 不知怎的,她的手却拆开了纸包。是只紫色的天鹅绒小盒。打开小盒,她眼前一亮,盒里静静地卧着一柄雕花象牙折扇,正面看反面瞧,一片片扇骨细瞅,竟无一字。她恍然若失,天涯海角地托人送来,竟无片言只字!这木头!‎ 小姐送来凉毛巾,她在额前拭过,忽觉那精美的雕花、刀法似曾相识。同窗数载,他为了练眼、练手指,一味苦心孤诣。她以为读懂了这“无字书”,于是将折扇合起,缓缓向外走去。‎ 一阵掌声将她惊住,老翁的《三国演义》博得了满堂彩。她猛然记起老翁最后收篇的警句:……分久必合。(有改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慕容教授“又审视了一下请柬的文字”的动作细节,可以反映出她做事情极其认真仔细的习惯。‎ B.《花好月圆》符合中秋节联欢的场合,营造了团圆和乐的气氛,衬托出宴会宾客的喜悦之情。‎ C.“分久必合”警句既呼应了上文老翁上台说《三国演义》的情节,又在结尾给人留下思考与回味的空间。‎ D.本文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用直白朴实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沉的故事。‎ 答案 D 解析 小说中的语言文白夹杂,富有文采,“直白朴实的语言”错。‎ ‎5.小说标题“雕花象牙扇”有什么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雕花象牙扇是端木院长托人从海峡彼岸捎给慕容教授的信物,是两人爱情与相思的见证;雕花象牙扇是端木院长当年一刀刀雕刻成的,蕴含着他对慕容教授的一往情深;扇子的开合,象征着“分久必合”的美好结局,蕴含着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对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期盼。‎ ‎6.有人说本文的主人公是慕容教授,也有人说是慕容教授和端木院长两个人,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主人公是慕容教授。小说的故事一直围绕着慕容教授来展开,细腻地描写了她的动作、神态和心理,表现了她晚年的孤单和对远在彼岸的恋人的思念,从而表达了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对亲人团聚、有情人能成眷属、祖国统一的期盼。‎ ‎(观点二)主人公是慕容教授和端木院长两个人。小说是围绕两人的分离与相思展开的,既通过细腻的正面描写,表现了慕容教授晚年的孤单和对远在彼岸的恋人的思念,又从侧面表现了端木院长对恋人的一往情深,表达了被海峡隔开的一对有情人对能成眷属的期盼,从而表现了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期盼祖国统一的主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调查发现,82.55%的高校有报纸;84.29%的高校有广播;46.07%的高校有新闻网;71.2%的高校有通讯社;45.9%的高校有电视台;39.62%的高校有新闻类杂志;87.26%的高校有微信公众号;72.25%的高校有微博。可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信公众号发展迅速,跃居第一位。广播、报纸、微博等紧随其后。‎ 对比中国高校传媒联盟2011年发布的《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传统校园媒体数量均有缩减。其中报纸下降8.95%,广播下降5.91%,电视台下降12.1%,新闻类杂志波动最小,下降0.33%。传统的校园媒体形态中,仅通讯社类校园媒体呈上升趋势,上升1.6%。‎ 相比其他类型的校园媒体,校园电视台需要的技术、资金投入较多,专业性更强,普及率相对偏低。但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显示,64.57%的校园媒体有独立的视频生产能力,生产的视频类型最主要的三种为文艺娱乐类(74.32%)、新闻类(61.08%)、谈话类(42.16%)。‎ 调查发现,融合型校园媒体大幅增加。在此次调查中,4.19%的校园媒体组织仅有一种媒体形态,其他校园媒体组织均具有一种以上的媒体类型。而在《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单一类型的校园媒体组织占总数的76.7%。‎ 数据显示,39.92%的校园微信公众号在2013年以前成立,16.53%在2013年成立,2014年到达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的高峰期,比例为24.6%;2014年以后,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趋势减缓,2015年成立的校园微信公众号为13.91%,2016年仅为5.04%。‎ 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汹涌而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校园媒体顺势转型,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新的媒体形态寻求长远发展。在已经建立了微信公众号的校园媒体类型中,92.37%的通讯社建立了微信公众号,87.65%的纸媒建立了微信公众号,82.86%的电视台有微信公众号,广播(电台)有78.02%,网站有76.32%。(摘编自《2016年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 材料二:‎ 现在的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几乎是手不离机。绝大部分大学生从新媒体平台中获取最新信息。‎ 校园市场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大学生是“下一代消费者”,是未来的消费主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下一代消费者,保持品牌的持续年轻态。从2013年开始,广告主数量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量率。2016年,校园广告主数量达95万个,预估2017年会达到120万个,随着消费升级和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子女进入大学,未来进行校园营销的企业将会持续高速增长。‎ 然而,传统媒体并不能高效地满足“企业进校园”的需求。高校新媒体的出现,部分解决了这一困扰,但投放效果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70%的高校新媒体主要通过软文广告来实现盈利,在当下的高校品牌营销,软文投放并不能完美地解决企业营销诉求。‎ ‎(摘编自《2016年中国高校新媒体蓝皮书》)‎ 材料三:‎ 当前一些校媒的“媒体融合”只能算作“多媒体合作”,并没能按各类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进行深度融合,没有丰富受众的信息获取体验,反而不少受众产生了信息雷同的阅读疲劳。(摘编自左军《全媒体时代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状况研究》)‎ 材料四:‎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很多优势,如传播速度快、传播成本低、互动性强、用户参与感强等。‎ 材料五:‎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高校校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微信公众号的普及率跃居第一位。‎ B.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高校传统校园媒体数量,除通讯社类校园媒体略有上升外,其余的均不同程度地呈现缩减趋势。‎ C.超过六成的校园媒体有独立的视频生产能力。生产的视频有文艺娱乐类、新闻类、谈话类等,这表明,视频类节目将迎来大发展时期。‎ D.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高校传统校园媒体转型加快,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态以求长远发展是一大趋势。‎ 答案 C 解析 “视频类节目将迎来大发展时期”于文无据。‎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校园电视台普及率相对偏低,是因为校园电视台相较于其他校园媒体需要投入更多的技术与资金,而且专业性更强。‎ B.2014年以后,中国高校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趋势减缓,这表明这种校园新媒体必将被其他类型校园新媒体取代。‎ C.现在的校园媒体融合,不是按各类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进行深度融合,只是多媒体合作,让人产生阅读疲劳感。‎ D.高校新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企业进校园”的需求,它以软文广告等形式实现盈利,这是传统媒体办不到的。‎ 答案 A 解析 B项“这表明这种校园新媒体必将被其他类型校园新媒体取代”,这一推断于原文而言,依据不足。C项“现在的校园媒体融合”错,范围扩大,应是“一些校园媒体的融合”。D项“这是传统媒体办不到的”,这一表述缺乏依据。‎ ‎9.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高校校园新媒体为什么具有很高的营销价值。(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新媒体营销,回报率高:校园新媒体广告投放回报率不低于预期的接近80%。‎ ‎②新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大学生是未来的消费主力,而新媒体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获取最新信息的途径。‎ ‎③新媒体有优势:新媒体较传统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成本低、互动性强、用户参与感强。(答出两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答案 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 答案 D 解析 “授”表示授予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 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得以昭雪。‎ 答案 A 解析 “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这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有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弊端的,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 ‎(2)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 参考译文 成遵是南阳穰县人。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家境贫寒,但成遵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二十岁能作文章。当时南阳地方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成遵来到京师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入国子监做国子生。元统元年,成遵考中进士,授翰林国史馆编修官。至正元年,提升为太常博士。不久授任监察御史。随从(顺帝)到上京,用封章上奏,说天子应当注意日常生活,节制嗜好欲望,以保重圣体,圣体安康那么国家就安定了。言论非常急切,顺帝为之动容并称好。又奏言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顺帝都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有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弊端的,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至正三年,由刑部员外郎出任陕西行省员外郎。至正五年,为母亲服丧。至正十年,改任中书右司郎中。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没过多久,就没有遗留的案件了。当时有命令交纳粮食入官府可以补授官职,有人隐瞒了自己的奸恶罪行而通过交纳粮食获得七品杂流官,被仇家告发。官府议论交纳粮食补授官职的法令,并没有犯罪不授予的条文,成遵说:“卖官鬻爵,已经不是盛世该有的制度,何况又把官职卖给奸淫之人,还将用什么来治理天下?一定要追回给他的敕命,退还他的粮食,并将此写成法令,才行。”中书省官员听从了这一建议。至正十四年,调任武昌路总管。正逢行省官员率军出征,成遵代理行省事务,当时行省和武昌衙署中,只有成遵一人负责。于是他远设哨所,关闭城门,征发百姓当兵,得到五千多人,设置四个万夫长,分配防守四面的城门,因此防御准备得很周到,号令严肃,赏罚分明得当。贼寇战船在长江中往来游弋,但始终不敢近岸,武昌城赖此得以安宁。至正十七年,升任中书左丞。当时,太平任丞相,因为处理事情触犯了皇太子,皇太子对他极为憎恨,认为成遵和参知政事赵中都是太平的党羽。至正十九年,当权者秉承皇太子暗示的意思,唆使邓子初等人诬告成遵与参知政事赵中等六人都接受了赃物,皇太子命御史台等部门官员共同审讯他们,罗织罪名进行结案,成遵等人最终都被杖责而死,朝廷内外都为他们感到冤屈。至正二十四年,御史台官员辩明成遵等人全都是被诬陷,皇上下诏并发还原来授予他们的委任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宿芥塘佛祠①‎ 贺 铸 青青麰②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 底许③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 ①诗人当时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②麰:大麦。③底许:几许,多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麰麦欲抽芒”点明春末的物候,以“东风晚更狂”写风势变大,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庄稼的担忧。‎ B.“微径断桥寻古寺”,以“微径”“断桥”衬托出寺庙僻静冷落略带荒凉的特点,极具画面感。‎ C.“短篱高树隔横塘”,描绘了寺庙周围错落有致的环境,暗示了探幽寻寺之路的曲折萦回。‎ D.全诗写入寺过程,层次井然:先写进入庭院,再写傍晚燃香,末写在寺内长廊看到满是故人题字。‎ 答案 A 解析 “直接表达了……担忧”错。‎ ‎15.尾联说“底许暂忘行役倦”,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暂忘”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人每天以阅田为务,投宿古寺,暂离行役的劳倦。(2)寺处幽僻,杨花飘落,柏子燃香,自在清净。(3)见到故人题字,诗人感到慰藉。(意思相近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是: “ , ” ‎ ‎ (2) 《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 ” ‎ ‎(3) 《滕王阁序》中“ , ”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答案 (1)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2)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3)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岭南文化是一种较能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形态。广东人的怀旧情绪相对来说比较弱。比如,中国许多地方曾经在90年代大唱怀旧歌曲,广东人却没有卷入这个热潮。又比如,北京的文化人为浸漫了过去时光的四合院日益减少而________,广东的文化人却很少为南国特色骑楼的日渐消失而________。怀旧,是一种固守。怀旧需要某种经历和情感上的认同,所以,怀旧色彩越浓,越容易陷入自己的窠臼;怀旧色彩淡一些,向前看得多一些,则具有更多的开放性、兼容性和现代性。‎ 岭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响较深。岭南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对政治及文化的相对冷淡、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偏差、享乐主义的盛行以及________的自得等等,大多找得到香港影响的痕迹。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租赁形式入据澳门,在西方政治与法制文化的影响下,澳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与特点,即开放多元,________。即便如此,澳门文化仍然植根于中华,岭南文化的特色长期在澳门得到保留和发挥。同时,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宗教艺术、价值观念等,通过长期进行中西文化交流重要桥梁的澳门传入广东,继而扩散到内地,使岭南文化“开风气之先”,又“得风气之先”,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华侨历史悠久,华侨文化积淀深厚,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华人是个特殊的群体,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华侨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最突出地体现在文化纽带上。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对于华侨来说,(    )。事实上,他们的文化仍然保持着民族性,中华文化仍然是华侨的母体文化,是华侨的根。另一方面,华侨留居海外之后,与当地文化“通婚”,吸收当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表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今天,我们讲要建设华侨文化,就是要研究华侨文化这种兼容中西文化的特质,找到它的内核,丰富和发展岭南文化。‎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痛心疾首 摇唇鼓舌 与世无争 珠联璧合 B.痛心疾首 大声疾呼 小富即安 中西合璧 C.深恶痛绝 摇唇鼓舌 小富即安 珠联璧合 D.深恶痛绝 大声疾呼 与世无争 中西合璧 答案 B 解析 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大声疾呼:大声呼喊,提醒人们注意。摇唇鼓舌:用言辞进行煽动、游说或大发议论(含贬义)。小富即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或企业刚刚取得一些成绩就轻易满足、不思进取的思想,引申为在其他方面取得成绩就自满自足的思想。与世无争:和世人没有什么争执,指一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中西合璧:比喻中国和外国的好东西合到一块。珠联璧合:珍珠串在一起,美玉合在一块儿,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宗教艺术、价值观念等,通过长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重要桥梁的澳门传入广东,继而扩散到内地,使岭南文化“开风气之先”,又“得风气之先”‎ B.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宗教艺术、价值观念等,通过长期进行中西文化交流重要桥梁的澳门传入广东,继而扩散到内地,使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又“开风气之先”‎ C.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宗教艺术、价值观念等,长期进行中西文化交流重要桥梁的澳门传入广东,继而扩散到内地,使岭南文化“开风气之先”,又“得风气之先”‎ D.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宗教艺术、价值观念等,通过长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重要桥梁的澳门传入广东,继而扩散到内地,使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又“开风气之先”‎ 答案 D 解析 原句“进行……桥梁……”搭配不当,“进行”应改为“作为”;“开风气之先”与“得风气之先”应对调。‎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落地生根”就意味着文化同化 B.他们根本无法做到“落地生根”‎ C.“落地生根”不等于文化同化 D.即使“落地生根”最终也要“落叶归根”‎ 答案 C 解析 括号下文谈的是华侨保持文化民族性的话题,所以排除B、D两项;从前文说的“这是历史的进步”可知,华侨已经做到了“落地生根”,而下文又说华侨保持了文化的民族性,可见A项也不正确。‎ ‎20.下面是某杂志编辑部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四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5分)‎ 我是一位退休的先生,长期以来一直自费订阅贵刊。我之所以如此,除了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之外,也有一点就是它格调高雅。不过贵刊今年第1期刊载的《烟酒与健康》一文不仅与你们一贯的风格明显不合,况且还有一些科学性错误,让我大感意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位”改为“一个”。 ②“先生”改为“医生”或其他职业性称呼。③“也”改为“还”。④“况且”改为“而且”。‎ 解析 ①“一位”常用于他人,表尊重,一般不用于自己。②“先生”是尊称,一般用于他人。③与关联词“除了”相对应的词是“还”。④“况且”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但是与“不仅”搭配的关联词不是“况且”,而是“而且”。‎ ‎21.下面是某高中语文组实施新型作文评价方式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教师对学生之间的课堂作文评价交流进行管理,首先作者要把制作好的文本提供给同伴阅读,然后阅读的同伴给出阅读评价,最后在教师、作者、同伴三方交流之后,作者和同伴对文本进行再创作。‎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国家统计局郑州调查队公布的创建文明城市的自测结果显示:郑州市得分最高的是公交车,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让座蔚然成风,在被观察的14个班次中,仅有一条线路存在未让座现象,郑州公交车让座率在全国领先。‎ 材料二 3月10日,在挤满乘客的89路公交车上,一年轻女孩因未给一名60岁左右的老人让座,被其谩骂没道德并拽住头发暴打。3月15日,郑州20多位老人走上街头,手举“给年轻人让座”的红牌,倡议给工作时间长、压力大的年轻人让座。最近,发生在郑州的两则关于“公交让座”的新闻,引起社会各界热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材料作文题。审题时要找出两则材料的共同点。第一则材料说到郑州市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让座蔚然成风”,第二则材料写的是发生在郑州的两则关于“公交让座”的新闻,引起社会各界热议。这两则材料都说到公交车的让座问题,这只是现象,其实质则是指向社会文明建设。既可就材料中的具体事例来展开议论分析,也可围绕“社会文明建设”来议论。‎ 参考立意:(1)心灵美与品德修养。(2)尊老爱幼相辅相成,不宜有所偏废→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尊重和理解是相互的。(3)不要夸大个例的影响,要共同维护主流价值取向。(4)讲文明树新风需要从自己做起,而不要苛责他人。(5)公德是靠大家共同遵守的。(6)不要让道德成为侮辱人、伤害人的工具,更不要举着道德的大旗为己谋利。(7)不能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道德问题。(未让座是道德问题,女孩不让座应受道德谴责,但因此打人则是法律问题,老人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参考例文 让座者,美如花 让座的人,美丽如花;公交车上,风景正好。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老年人给年轻人让座,让城市不再成为只有钢筋水泥的森林。‎ 从尧舜的禅让之风,到重耳的退避三舍,“让”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温良恭俭让”的君子做派,“孔融让梨”的千古风流,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而今,我们正在建设美丽中国,在着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座这种“为长者折枝”的小事如果都做不到,还谈何“中国梦”?所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新时代的中国人必备的理念,“六尺巷”的美谈,应该在当代时时处处上演。‎ 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而不伐纣——且让他一让何妨?‎ 韩信要求封齐王,张良劝刘邦答应——且让他一让何妨?‎ 袁绍要求当大将军,曹操就不当了,让给袁绍。刘备想争天下,曹操就得陇不望蜀——且让他们一让何妨?‎ 之后呢?武王伐纣,一举成功;吕雉用事,智擒韩信;曹丕称帝,魏朝建立。‎ 孙权曾上劝进表让曹操称帝,曹操笑骂道:“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烤。”曹操宁肯把皇袍当衬衣穿,也要把唾手可得的帝位让给那个傀儡,他是明智的。同样的道理,该让座的时候不让座,让老弱病残孕颤颤巍巍地站在面前,忍受一车人异样的眼光,不也是一种被火烤的煎熬吗?不如痛痛快快地让座。即便自己受累,但是心中是舒适的。  曹操打袁绍,退让到官渡,赢了;陆逊打刘备,退让到夷陵,赢了;谢安打苻坚,淝水先退让,赢了。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次更显英明。刘备白帝托孤,让一让诸葛亮,诸葛亮不是更加感激涕零吗?不是鞠躬尽瘁了吗?‎ 苏轼曾觉得在中央呆着不舒服,就自请外放,避一避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的锋芒。到杭州后,他不是为后人留下了“苏堤春晓”的美景吗?他不是为后世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吗?让一让,有何不可?‎ 历史上这么多伟大的人物,连当官的宝座都可以让,连皇帝的御座都可以让,我们新时代的中国人,难道连公交车上的一个塑料座都不能让吗?‎ 当你让座时,你就是一座移动的丰碑,你就有了比那些坐着不动的人更高大的背影……‎ 点评 文章紧紧围绕一个“让”字来构思行文,可谓“一字立骨”,将丰富的素材笼之一端,聚之一体,内容丰富而集中,主旨鲜明而深刻。作者旁征博引,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很有文化底蕴;文中长短句、整散句结合,排比句式灵活运用,语言显得典雅厚重,而又透出点俏皮轻松。美中不足的是所举之例皆为古人之例,削弱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