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江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江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油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下期2018 级六月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天下” 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 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 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 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 ‎(摘编自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 第 8 页 共 6 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 B.“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中“他者”“自我”共生,旨在达到每个家庭利益最大化。 ‎ C. 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这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 D.“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 B.文章从“天下”理念出发,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C.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言论,证明“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核心。‎ D.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 B、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 C、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D、不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相对狭隘的自信,不利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焊花 袁省梅 当主任把常小俊带到老张跟前,说是他的徒弟时,老张和几个老师傅哈哈笑得说不出话来。昨天,老北就听说车间分来十几个技校生,有一个不仅瘦小不说,而且还白净文雅,一看就不是能吃苦的料儿。他和几个老师傅猜测这个小个子会分到谁的手下。他们认为,小个子来铆焊车间,在班组待上几天就会去坐办公室了,分给谁,谁的带徒费就泡汤了,算是谁走“红运”了。‎ 老张气得直跺脚。常小俊哪里知道其中的故事,巴结地问师傅有啥事,他去帮忙给主任传话。老张不乐地用下巴点着旁边的一个老师傅,说:“你去跟主任说给他当徒弟。 ”常小俊说:“为啥? ”老张说:“他技术好呀。”常小俊说:“比您好? ”老张说:“那当然。 ”常小俊说:“那我也要跟着您。”做老张的徒弟,是常小俊自己选择的。他早打听到,铆焊车间老张的技术是最好的。‎ 老张脸上的肉就丝瓜样吊了下来,说:“看你瘦得跟个焊条一样,还想当焊工?你知道焊工有多苦多累吗?”常小俊说:“知道。 ”老张骂他嘴硬,说:“不见棺材不掉泪。 ”‎ 第 8 页 共 6 页 随即抓起手边的焊枪朝他扔了过去。旋即,又是一个焊帽。常小俊赶紧伸手一一接过。老张眼皮不抬地叫他端半小时。常小俊一手端着焊帽一手端着焊枪,等着师傅讲解。然而老张自顾点了根烟,看也不看他一眼。可焊枪焊帽稍微歪斜一点儿,老张的斥责就焊花般闪亮了。‎ 常小俊觉察到师傅想撵他走,就暗暗使了劲儿。然而没有五分钟,手臂就困了,手腕也酸麻得要抓握不住焊枪焊帽。师傅乜斜着眼睛说:“放下, 回去找主任说说坐办公室吧,这不是你干的活儿。’‎ 这话常小俊不爱听,他的犟劲儿上来了,咬着牙把焊帽端得平平的,焊枪呢,也紧紧地攥在手里。只是他没有想到,没一会儿,右手又颤抖开了。怎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他傻眼了。‎ 师傅的眉头皱了起来:“还是回车间重新安排个活儿吧。‎ 他倔倔地说:“ 我不回去。”‎ ‎“你不知道焊工对腕力的要求?要对着细如发丝的裂缝进行焊接,别说抖动一下,就是呼吸不均匀,情绪有波动,也会造成失误。”‎ ‎“那你还犟啥?回去吧孩子,干焊工,你这是先天不足啊。”‎ ‎“我不回去!”常小俊大喊一声,扔下焊枪,跑到车间大院里。大院里一片雪白。雪花不知什么时候飘落了一层,树木白了,房顶白了,堆积在墙脚的钢管也苫了一层白毡的样子。看着雪花一片片孜孜不倦地往树上房顶上钢管上飘飞,他把拳头握了又握,说:“你不是早就发誓要当个最好的焊工吗?”‎ 常小俊咬着牙开始了苦行僧般的练习:暖瓶里灌满水,双手一端就是10分钟、20分钟;手腕上绑上沙袋,手上抓根筷子在墙上写字,一笔一画, 横平...终于,焊枪被常小俊稳稳地端了起来。‎ 实习期满的考核,有一道题是对过滤机的外壳切割面进行焊接。18个学徒一个个往工作面走去,转眼又一个个灰溜地回来。焊缝宽‎12毫米,超过标准焊缝的4倍,熔滴下去,就顺着焊缝往下,他们根本没法焊接。别说是实习不到一年的学徒工,就是干了几十年的老师傅有时候也不能顺利完成。‎ 主任喊老张:“你的那个小个子呢, 不会是临阵蔫儿了吧?”围观的人哈哈大笑。老张悄地对常小俊说:“咱不上了吧?”常小俊说:“为啥?” 老张说有难度。”常小俊说:“我想试。”‎ 学徒工们也撺掇常小俊不要上。他们说: “逞能干啥呢? 你上也是给人看几个老师傅也劝他不要去,笑话。”‎ 老张看着常小俊,说:“你不上,我保证说动主任换考题,不影响你们学徒期的考核。”‎ 常小俊说:“我想试试。”‎ 老张说:“你要上,就不能给师傅”‎ 常小俊把手在耳朵边一比画,嘻地一笑:“遵命。”‎ 老张看常小俊真的下了决心,就说:“焊缝宽,要的是速度和准头儿,但是不能冒进,只要你把焊点一点点叠加起来,焊缝一点点变窄,就成了。”‎ 常小俊又是嘻嘻地一笑,问师傅:“您看过 《速度与激情》吗?”‎ 师傅说:“啥?”‎ 常小俊已经戴上眼镜,抓了焊枪,走向了过滤机。‎ 第 8 页 共 6 页 倏地,过滤机上绽放了炫白闪亮的焊花。常小俊紧紧地抓握着焊枪,看着熔滴一滴滴落下。他突然觉得,焊枪就是自己的手,不是焊枪在焊接,而是他的手在一颗颗地捡拾着珠子往切割面上放呢。有一刻,他甚至想回头告诉师傅他有多么喜欢四溅的焊花。可是他不能。他必须凝神聚气、一鼓作气地把焊缝接好,给师傅争气。‎ 他的焊枪沿着焊缝慢慢前行,半个小时过去了, 他没有停下来;一个半小时后,老张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想,他的这个小个子徒弟或许真的能成个好焊工。‎ ‎(选自2018年第7期《百花园》)‎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虽然常小俊个子小,长得又白净文雅,但老张看出他具有成为好焊工的潜质,怕他不能坚持到底,故意设置难题,用言语激将他。‎ B.以“焊花”作为标题,与主人公的身份是焊工有关,同时与结尾描写焊花相呼应, 体现了主人公对职业的喜爱和作者对主人公的赞美。‎ C.“你要上, 就不能给师傅丢人”是老张对常小俊的期望,也暗示了实习期满的焊接考核难度高,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本文是工业题材的小说,记叙了常小俊从技校毕业后克服种种困难,成长为一名合格焊工的故事,折射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5.小说为了突出常小俊的人物形象,设置了哪些衬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 ‎6.常小俊最终了完成满高难度的焊接考核,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范成大,字至能,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隆兴元年,累迁著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罢。起知处州。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民便之。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路。处多山田,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隆兴再讲和,失定受书之礼,上尝悔之。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国书专求陵寝。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至燕山,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初进国书,词气慷慨,金君臣方倾听,成大忽奏日:“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搢笏出之。金主大骇,日:“此岂献书处耶?”‎ 第 8 页 共 6 页 左右以笏标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既而归馆所,金主遣伴使宣旨取奏。成大之未起也,金庭纷然,太子欲杀成大,越王止之,竟得全节而归。知静江府。广西窘匮,专藉盐利,漕臣尽取之,于是属邑有增价抑配之敝,诏复行钞盐,漕司拘钞钱均给所部,而钱不时至,成大入境,日:“利害有大于此乎?”奏疏谓: “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则科抑可禁。”上从之。数年,广州盐商上书,乞复令客贩,宰相可其说,大出银钱助之。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除四川制置使,凡人才可用者,悉致幕下,用所长,不拘小节,其杰然者露章荐之,往往显于期,位至二府。除端明殿学士,寻帅金陵。会岁旱,奏移军储米二十万振饥民,减租米五万。绍熙三年,加大学士。四年薨。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自号石湖,有《石湖集》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范成大传》)‎ ‎[注]继“绍兴和议"(1141)后,隆兴二年(1164年)宋金再订和约,改“君臣之国”为“叔侄之国”,宋递交金国文书改“奉表”为“围书”,却没有改“受书之礼”(宋国起立受全国书)。‎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 B.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C.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灌溉有序/民食其利/‎ D.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2 分)‎ A.路,两宋省级行政区域名。省级行政区域名,各个朝代不同,如汉为州,唐为道。‎ B.漕司,即“漕运司”,是宋代管理催征税赋、办理漕运等事务的官署或官员。‎ C.幕,即“幕府”,古代将帅或地方军政长官设立府署招纳人才帮助自己处理事务。‎ D.号,即个人的别称,都由自己取定,与名字相关,以表达个人的情怀。‎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2 分)‎ A.范成大体恤百姓,造福地方。在处州任上,范成大制定义役之法,以田租负担应役费用,减轻百姓应役负担,改变“争役嚣讼”的局面。‎ B.范成大心怀国家,不辱使命。奉诏出使金国在金人朝廷上,范成大借进献国书之机,呈上要求修改受书礼的奏疏,面对威逼毫不退缩,最终全节而归。‎ 第 8 页 共 6 页 C.范成大勇于改革,兴利除弊。针对广西盐政弊端,范成大上书朝廷,建议合理分配盐利,活跃两广盐市交易,这得到了宰相的认可和资助。‎ D.范成大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任四川制置使时,范成大重视人才,把可用之才招致幕下:向朝廷隆重推荐杰出人才,使之发挥重要作用。‎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5分)‎ 译文:‎ ‎(2)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1~12 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 1129 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 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首联承题,既写“野泊”所见:战乱中江月依然明亮;又点明“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暂得停歇。‎ B.颔联写立于洞庭之野的所见所闻。上句静景,下句以声衬静,渲染出凄清孤寂的气氛,引出下文诗人所感。‎ C.颈联写作者以酒浇愁,听浪思归,诗意承上一联而来,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其中“浪卷”扣诗题中的“野泊”。‎ D.尾联想象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并以此作为对行朝消息的回答,在颈联抒情的基础上,更添一分悲愤。‎ ‎12.颈联的“愁”字可谓本诗诗眼,作者为何而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第 8 页 共 6 页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 , 。 ‎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 , 。”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关汉卿这样的艺术家一顽泼,对于社会恶势力,也就从 的敌视,转向居高临下的蔑视。顽泼的君子,已经不会从政治上寻找对手,( )。在关汉卿的同行里不失正经的君子,例如,马致远故意把剧名定为《汉宫秋》,并在剧中反复强调一个“汉”字,这在汉人被奴役的时代,显然是一种高雅的“词语风骨”。纪君祥把剧名定为《赵氏孤儿》,让人直接联想到刚刚灭亡的宋代皇帝就是“赵”,因此大家都称得上是“赵氏孤儿”。这儿有一种勇敢的“密码潜藏”,让人佩服。但关汉卿经过观察,暴虐的统治者既看不懂也不明白这种文字游戏,因此,他寻找从整体上 痞子和无赖的方式。‎ ‎ 他的《窦娥冤》为什么能够“感天动地”,因为窦娥是民间底层一个只知平静度日的弱女子,没有任何理由遭到迫害,但迫害还是毫无逻辑、毫无缘由地来了,而且来得那么 、严丝密缝、昏天黑地。原因是她活在一个无赖的世界,上上下下全是无赖。‎ ‎ 如果是政见之恶,总会有前后左右关系的制约,总会有利益集团的暗规,总会有一点点矜持和掩饰,但是,无赖 。这就是窦娥们所遭遇的“无逻辑恐怖”。这正是关汉卿的杰出之处,他不仅仅是逐一批判独裁专制、贪官无道、无赖横行、司法纵容,而是综合成一个整体结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无赖结构。‎ ‎14.下列在文中括号里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即使是高官政客,也只看成痞子和无赖 B.所有的高官政客,也都看成痞子和无赖 C.虽然是高官政客,也都看成痞子和无赖 D.尽管是高官政客,也只看成痞子和无赖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剑拔弩张 揭露 陈陈相因 无所不至 B.争锋相对 揭示 陈陈相因 目空一切 C.争锋相对 揭露 丝丝入扣 无所不至 D.剑拔弩张 揭示 丝丝入扣 目空一切 ‎16.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但关汉卿经过观察,暴虐的统治者既不在乎也看不懂这种文字游戏。‎ 第 8 页 共 6 页 B.但在关汉卿看来,暴虐的统治者既看不懂也不在乎这种文字游戏。‎ C.但在关汉卿看来,暴虐的统治者既看不见也不在乎这种文字游戏。‎ D.但关汉卿经过观察,暴虐的统治者既不在乎也看不见这种文字游戏。‎ ‎17.《韩非子》中对“人际关系”有以下论述,请根据材料概括出两个相关的结论。(4分)‎ 人在婴儿的时候,父母对他不尽心抚养,子女长大后也许就会抱怨父母;孩子长大成人,对父母的供养不丰厚,父母可能就会不悦而责备子女。子女与父母是最亲的直系亲人,但有时也会因此而抱怨责备。‎ 地主雇工耕种庄稼,他花钱准备好的饭菜,给雇工好的报酬,这样做并不是地主喜欢雇工,而是想使雇工种田耕地深耘细作;雇工努力耕种庄稼,用技巧精细整理田地,这不是雇主喜欢地主,而是这样做,饭菜就丰盛,钱币就容易得到。‎ 结论一:‎ 结论二:‎ 四、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档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上,一歌手一开嗓子就是用中文夹杂着英文演唱。评委老师对其英文演唱提出质疑:你是中国人,对于这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艺节目,你应该唱中国纯正的传统音乐,为何要夹杂着英语?歌手反驳道:“听众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外国人。”对于此事,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 8 页 共 6 页 江油中学2018级答案 ‎1. A (B项“旨在达到每个家庭利益最大化”有误,由原文“‘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可知,此处的“家庭”指“天下”;C项“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有误,由原文“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可知;D项“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误,从原文“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可知,是有利于“解决”,而不是“消除”。)‎ ‎2. C (“证明‘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核心”有误,梁漱溟的言论是为了表明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并不直接证明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自信。)‎ ‎3. C (“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有误,原文只是说“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并不意味着西方世界观不开放和包容。)‎ ‎4.A(“看出他具有成为好焊工的潜质”分析错误,由原文可知老张当初对常小俊能否成为焊工很怀疑。)‎ ‎5.(1)以老张和其它老师傅的嘲笑、轻视,衬托了常小俊的好学坚韧。(2)以间大院雪花飘落的环境描写,衬托常小俊不怕困难,坚定执着。(3)以十八个学徒焊接失败、老张和其它老师傅的劝阻,衬托常小俊勇于挑战、充满自信和焊接技术高超。 (1点2分,3点6分) ‎6.(1)学习本领不怕严格要求。他自己选择并坚持做焊接技术最好的老张的徒弟,接收师傅严格要求。(2)遇到困难要敢于挑战。他克服身材瘦小、别人嘲笑等困难,苦练焊接本领,面对高难度的焊接考核,谢绝了师傅的好意。(3)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要充满热爱。他把焊枪看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工作专注,有激情。(1点2分, 3点6分,其它答案合理也可)‎ ‎7.D(划线句的大意是:南朝萧梁天监年间始建通济堰,灌溉水田二十多万亩,但是,通济堰因年久失修,多有破败,范成大亲自踏勘堰址,通过叠石筑防,设置四十九道闸,在堰的上中下游设立用水法则,灌溉有序,百姓获得很大利益。句中,“迭石”“筑防”结构相同,意义连贯,中间不做停顿,故排除 A、C。如将“所”与“立水则”断为一处,需考虑“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事物。如此,则此四字为单独的名词短语,既不能独立成句,又不能充当上下文成分。分析可知:“所”当为“四十九”的量词,而“立水则”的主语承前省略,当为“成大”,句意通顺,故排除 B、C。)‎ ‎8.D(“都由自己取定,与名字相关”错。)‎ ‎9.C - 16 -‎ ‎(相关文段为:“知静江府。……奏疏谓:‘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则科抑可禁。’上从之”,可知,认可范成大建议者为皇帝。用“宰相认可和鼓励”做关键词,比对可知,相关文段为:“数年,广州盐商上书,乞复令客贩,宰相可其说,大出银钱助之。”宰相认可资助的是盐商。)‎ ‎10.(1)皇上当面对范成大讲了接受国书的仪式的事情,范成大请求一并写入国书中,(皇帝)不采纳。 (5 分。“面”,“谕”“乞”“载”各 1 分,大意 1 分)‎ ‎(2)人们多认为不好,(朝廷)下发(这个意见)给官吏们讨论,最终没能改变范成大的方法。 (5 分。“以为”,“下”“有司”“易”各 1 分,大意 1 分)‎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点:(1)此题需注意“上面”之间需断句,不能连读,“上”为主语。面,当面;谕,告诉,晓谕;“不从”主语承前省略,为“上”。(2)以为,认为; 下,下发;有司,官吏;易,改变。‎ ‎【参考译文】范成大字至能,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范成大登进士第。隆兴元年,成大连续升迁至著作佐郎,被授予吏部郎官,谏官指责他越级升职,随即被罢免。任处州知州。处州百姓常常因为抗争劳役而吵闹。范成大为处州道创义役法。(规定)各家按贫富输钱买田,(用所收田谷)来资助服役的人家,民户按次序轮流支付,甲乙轮流可以排序到二十年,百姓都称赞这种役法。他后来上报朝廷,说到了这种义役法,皇帝下令在各省颁布这种役法。处州大多是山田,南朝萧梁天监年间始建通济堰,灌溉水田二十多万亩,但是,通济堰因年久失修,多有破败。范成大亲自勘察堰址,通过叠石筑防,设置四十九道闸,在堰的上中下游设立用水法则,灌溉有序,百姓获得很大利益。宋金隆兴再次和议时,朝廷忘了议定受书的礼仪,皇上曾为此感到后悔。(朝廷)任命范成大为起居郎、代理资政殿大学士,充任祈请国信使,向金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皇上当面对范成大讲了接受国书的仪式的事情,范成大请求一并写入国书中,皇帝不许。到燕山后,范成大秘密地草拟奏章,具体论述接受国书的仪式,把它放入怀中。范成大首次呈进国书,言词慷慨,金朝君臣正认真倾听时,范成大忽然上奏道:“两朝已经结为叔侄关系,而受书礼仪不符合,我这里有奏章。”于是把插在腰上的手板拿出。金世宗完颜雍大吃一惊,说:“这难道是献国书的地方?”金朝群臣用手板击他要他起来,范成大一直屹立不动,一定要把国书送上。不久,回到住所,完颜雍派伴使宣旨取得国书。范成大一直跪立着要献上国书的时候,金朝廷上议论纷纷,太子想杀死范成大,越王阻止才作罢,范成大终得保全气节而归。范成大出任静江府知府。当时,广西贫乏,专靠盐利,漕臣又把盐利全部取走,于是所属县邑有增加盐价强行征派卖给百姓的弊病,朝廷下诏恢复钞盐,漕司拘留钞钱平均分给所属各部,但钱没按时到。范成大到广西后,说:“有比这更重要的危害吗?”他上疏说: “可以强制减去漕司强取的数目,来让各郡县财政宽裕,那么强卖或许可以被禁止。”‎ - 16 -‎ 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几年后,广州盐商上书,乞求恢复客商贩盐,宰相同意他们的意见,拿出大量的银钱帮助他们。人们多认为不好,(皇帝)下发(这个意见)给官吏们讨论,最终没能改变范成大的方法。范成大担任四川制置使。凡是可用的人才,范成大全部招到幕下,用其所长,不拘于小节,对于那些优秀的英才,范成大就上书推荐,被推荐的人往往扬名于朝廷,(甚至能够)官至二府。后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不久到金陵主政。正赶上天大旱,范成大奏请朝廷移用军用储备二十万石大米赈济饥民,减租米五万石。绍熙三年,加大学士。绍熙四年去世。范成大平素有文名,尤其擅长诗歌。自号石湖,有《石湖集》流传于世。‎ ‎11.D (并非想象,而是现实。)‎ ‎12.(6分)(1)战乱漂泊之苦。首联写到兵荒马乱,诗人为躲避战乱不得不拖着病体四处逃难,尽尝漂泊之苦。(2)客子思归之忧。颈联写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更直接点明诗人的思归之情。(3)忧国伤时之情。 诗人自己为逃避战乱而“野泊”,一身乱离,还心系朝廷,“欲问行朝旧消息”,然而兵荒马乱,政局未稳,令诗人十分担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注意要有情感的概括和结合诗句的分析。)‎ ‎13、(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3)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14、A(“即使……也”表示假设让步,表示这种情况也不例外,全文的意思是把整个社会恶势力,包括高管政客都看成是无赖,其余选项表示转折关系。)‎ ‎15、C(针锋相对与敌视更能搭配,剑拔弩张形容气势逼人或者形势紧张;揭露:使显露明白,揭示:指示使事物被告知;陈陈相因:沿袭老套,丝丝入扣:喻有条不紊一一合拍;无所不至:什么事情都干,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 ‎16、B(AD中途易辙,语序上先是看不懂,再是不在乎。)‎ ‎17、答案:结论一:相互依赖就会相互责备。 结论二:成全对方就是成全自己。‎ - 16 -‎ 评分标准: 题干里没有出现“各”“分别”等词,本应考虑两段材料相结合得出结论,但参考答案考虑的是一段得出一个结论,所以评分时对分开结论或整体结论两种情况均算正确。一个结论3分。结论可以如下: 成全对方就是成全自己;人与人的相处是相互的;人际关系情况往往和利益相关;人们相处在乎付出和回报是否符合自己期望;人际关系的亲疏,最终与利益的关系更大;各取所需,即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答案(一个结论)含有类似“利益、相互、付出和回报”等关键词的,就得2分,其他情况根据语言表述酌情给分,以鼓励为主。‎ ‎18、【思路点拨】‎ 本题是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以考生围绕着评委与歌手的观点即可发表评论,可从以下角度展开——从评委的角度:文化的传承、守住我们的根;从歌手的角度:文化的世界性、莫要“讨好”国外观众;从歌手与评委的角度:文化的兼容性与纯正性。‎ ‎【范文展示】‎ ‎ 1.文化交融,谁能抵制 ‎ 评委质疑歌手没有守住文化的纯正,歌手反驳因为“听众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外国人”,二者的争论让我不禁想起诗人北岛对传统的描述:“传统是一张航空照片,山河都缩小成桦木的纹理。”而如今“桦木纹理”交叠呈现,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有什么值得争论的?与其争论谁是谁非,还不如看清其背后的本质——文化的交融。‎ ‎ 岂止是传统音乐可以夹杂英文演唱,就是元宵节与情人节也不期而遇了,这场相会本来就不是火星撞地球,而是一次潜行于历史中漫长等待后中西文明的相遇。当你苦恼于家人和“佳人”时,当你一手拿汤圆一手握玫瑰不知如何抉择时,何不带着“佳人”回家一同陪伴家人呢?何不让中西文化来一次盛大的会面呢?为何偏偏以传承文化的名义担忧“文化入侵”呢?‎ ‎ 既然并非文化侵略,又为何要以防备之心、抵抗之意去对待呢?当有些人怒言故宫中的美国咖啡馆应“滚出故宫”时,自己是不是正将故宫留在日本相机的取景框中,又把纪念品塞进法国的名牌包里呢?那些貌似满腔的爱国血随处泼洒,是在抗拒咖啡,还是在抗拒美国呢?是不自信的病入膏肓以致将自己臆想成文化的受害者,还是前朝宫中复现前朝的闭关锁国呢?如果那些口口声声控诉着“文化侵略”的人抗拒回答这些问题,那至少应该理性地探求:如果真的是侵略,那又是什么遭到了侵略?‎ ‎ 由此不由得让人想起大儒王国维之死。有人说,现代中国从未产生过走得这般前面又涉猎如此丰富的博学者,但王国维还是沉湖了。关于他的死,有“殉清”说,有“殉文化”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他有走在前面的预见,却还是做了中道弃世的魂。如果王国维能正确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他的睿智,积极作为,也许他会成为另一种文化的先驱。‎ ‎ ‎ - 16 -‎ 文化现象与文化产物,都是由物质与精神相互依托而存,缺一不可。譬如故宫,若物质湮灭,那前朝不过是遗民早醒的梦;若精神无凭,那故宫不过是病老砖石草木的堆砌。由是以观,异国而来的文化,并未侵略哪一部分,也不能侵略哪一部分。有人或许说是异国文化挤占了本国文化的生存空间以至于侵略,而这番言论正如“异国”的小说家罗森所说,是在“信誓旦旦地保证精神存在界限”。‎ ‎ 既然他国文化并非以侵略之姿进入,那我们又何必扮作文化的受害者,从而手持自制的正义旗,去抵抗不同姓的期许与善意呢?桦木的纹理,若是将之粉碎焚烧抛洒,又如何追求琴瑟和鸣的群英荟萃呢?‎ ‎ 文化交融,无须抵制,而谁又能抵制?‎ ‎【点评】‎ 内容:对于用中文夹杂着英文演唱这一现象,一般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抵制,或者认为其是崇洋媚外,而本文却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看出了其实质是文化的交融,而且又得出“文化交融并非侵略,无须抵制,而谁又能抵制”的结论,可谓见解深刻,充满了十足的思辨味儿。‎ 表达:文章突破了传统的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写法,而是顺着自己的意识顺其自然地表达,虽看似毫无章法,但很自然流畅,同时逻辑性极强。‎ 特征:文章彰显了考生较强的语言功底,再加上大量的引用,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评分:19+19+19=57(分)。 ‎ ‎2.守传统文化展民族本色 文化传承节目,法语演绎传统;名家歌手对峙,此事何去何从?以我之见,既为传承文化,盍不弘扬传统?既是华夏儿女,当展民族本色!(概述材料,亮明观点。整齐的句式让人眼前一亮)‎ 守传统文化,不忘初心,方可诠释节目本色。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有言:“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诚哉斯言。“雷人歌手”一曲法语大唱中华名段,与节目初衷可谓南辕北辙。本为文化传承节目,而传统文化却已面目全非,空余一番喧嚣,何其悲哉,又何其痛哉!试想,若标榜传承文化的《中华好诗词》《汉字听写大会》皆“改头换面”,妄改传统,谈何正确舆论导向,又怎可弘扬精粹?媒体作为传媒中坚力量,理应坚守精神家园,展民族本色,斯世当以重任视之,方不失初心,(从节目性质分析提出第一个分论点。引用名言和对节目本质的分析紧扣论点。入情人理。有说服力)‎ 守传统文化,展我本色,方能继任“往圣绝学”。“忘记是对历史最大的背叛。”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如此告诫。而我要说:“妄改是对文化最大的亵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渔鼓道情”‎ - 16 -‎ ‎ 传唱的是千载历史的黄钟大吕,吟诵的是中华民族的风度气韵,彰显的是文明古国的恢宏诗篇。凡”文化遗产”,实质乃长期历史积淀下的精神结晶,如民族之琥珀,似传统之化石。对于此等瑰宝,吾辈后人理当珍之,重之,习之,传之;一味妄自改之,篡之,变之,动之,则令“遗产”难“遗”,精神难驻,岂不悲乎?(进一步从节目内容的角度提出第二个分论点。巧干表达。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守传统文化,成我特色,乃可屹立民族之林。阿尔伯特·哈巴德有言:“当你选择了向他人看齐,便是默许了同化与平庸。”警言之语,卓然不谬。歌手张口以法语唱中国音乐,美其名日“音乐无国界,听众遍全球”,实质却是戴他人之面具,忘真我之本色。照顾国外听众,体现全球视野,其本质无可厚非;然一味取悦他人,灭民族之风骨,堪为大祸!文化交流与激荡的时代,唯高扬民族之声,方可于汤汤洪流中屹立不倒。莫等闲,失了民族本色,空悲切!(深入思考,提出第三个分论点,从更高的角度强调守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立意高远。议论深刻)‎ 诚然,世界走向融合业成趋势,关注全球不应过度指摘;但融合绝不等同于同化,创新绝不意味着忘根!在传统文化面前,保有一份敬重;在文化发展中,坚守一种本色,方可成大事。文化工作者及中华儿女当在交融中不失本色,方为发展之正道! (辩证分析,体现思辨性)‎ 巍巍文化丰碑,守传统成其华美;浩浩民族本色,铸本心绽其辉煌!(重申论点再次强调这样做的意义)‎ 点评:本文论证深刻、大气,文章紧扣中心,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一是从节目本身的特点上看,文化传承类节目就应该不忘坚守传统文化的初心。二是从节目的内容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就应该展示传统文化本色。三是从传承文化的目的来看,就应该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三个方面,三个角度,三个层次,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有逻辑,有力度,有底气,不仅使论证走向深刻,更彰显了立论的高远壮阔之气。‎ 得分:基础等级( 内容18分、表达19分)+发展等级(深刻6分、丰富7分、有文采5分)﹦55分 ‎3、文化传承不可儿戏 节目之上,法语演唱,面对质疑,振振有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认为,用法语演绎中国传统音乐,是浅薄,是儿戏。文化传承,不可儿戏!(概述材料。亮明观点)‎ 著名哲学家汤一介曾言:“文化的传承者最应持一份敬畏,怀一份赤诚。”斯言不谬。用外语演绎中国传统音乐,何来敬畏?何来赤诚?敬畏文化,传承文化,是劈波斩浪的动力之源,是花红果硕的强壮根基。树不可失根,鸟不可无翅,我们不可失去对文化的敬畏与传承。‎ - 16 -‎ ‎(引证、喻证)‎ 儿戏文化传承现象的产生,源自民族自信心的匮乏。那名歌手的反驳不合逻辑,有外国人就是用法语唱的理由吗?这是儿戏的表现,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不自信的折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或感受老腔的震撼之力,或品味二胡的悠长悦耳,又或欣赏今天的《要荆州〉。我们的文化足以今我们自傲,我们的方块字足以屹立干世界,我们的语言足以使外国友人如痴如醉!用法语演绎。适得其反——丢了真!失了本!丧了名!毁了质!我们当自信,当自足,当自豪!(分析原因)‎ 文化传承。庄重严肃,不容儿戏,不可亵渎。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足以说明该音乐的珍贵。越是珍贵,越应敬畏,越不可儿戏。给传统音乐附加法语,是假借文化交流的名号,打着文化创新的幌子,来给传统文化硬上妆,面目全非,纯属儿戏。文化本就宝贵,遗产项目更是如此,若掺入外来物质,难免使血脉不正,难以传承。试想,在这个迫求新潮、消费娱乐的时代,不伦不类,岂非儿戏?(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分析)‎ 文化传承,以敬畏之心,以纯正之心。惠能的《菩提偈》写道:“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传承文化,当有此心境,当拒绝崇洋媚外,当守住中国心,当永怀赤子。在文化传承上,我们都是传承者,我们都是奔路者。如果人人心怀敬畏,何愁朝霞不洒满大道?何愁荆棘不化为绿草?何愁前途不似海,来日不方长?(从“怎么办”的角度分析)‎ 诚然,拒绝法语演绎“要荆州”,不是拒绝创新。但创新不是硬来,不是化妆,不是新潮。创新是取得精华为已用,汇江河以成海,不是法语的肆意包装,胡闹的儿戏!(辩证分析)‎ 文化传承,敬畏待之,看大地草片片,花红红;文化传承,不可儿戏,望天空星点点,月团团……(总结全文,照应标题)‎ 点评:本文观点明确,逻辑严谨。析原因,谈危害,指方法,环环相相,使论证深刻有力。小作者的语言功力也值得点赞。文章大量使用整句,气势充沛,底气十足,读来荡气回肠,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得分:基础等级( 内容18分、表达19分)+发展等级(深刻5分、丰富7分、有文采5分)=54分 - 16 -‎ - 1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