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牡一中2017级高二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实行 2000 余年。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这是监察权威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第一,中央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秦和西汉,御史府服从于相府而不独立。东汉,御史府改为御史台并与行政系统相分离。魏晋时期,御史台又脱离少府而自立,罢司隶校尉而将监察权向御史台集中。隋废尚书省的监察职能,唐将隋的司隶台并入御史台,形成单一的御史系统。元朝取消谏院,使监察组织更加一元化。清朝实行科道合一,都察院成为完全独立的、唯一的中央监察机关。 第二,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而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实行常设监察官和朝廷派遣巡察御史巡察相结合的体制。巡察御史由朝廷直接任命派遣,与地方政府没有关联。地方常设的监察机关(官员)则不同,它们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较为复杂,其独立性是经过长期发展才确立的。自秦至隋,地方常设监察机关往往从属于地方政府。唐宋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监察机关。元朝的地方监察体制有了新发展:建立行御史台,实行大监察区建制,设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分属行御史台,从而形成垂直监察体系,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政府没有统属关系。明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道,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各省又设按察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是各省常设监察机关。清承明制,监察体系基本循而不改。 第三,监察官员之专职化。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监察官员也不兼任其他职能,这是监察独立的内在要求。自秦汉至唐宋,监察机关的独立和一元化尚在形成中,监察官也没有真正专职化。元明清,随着中央和地方监察机关独立和一元化的完成,监察官员基本实现专职化。尤其是明清时期,御史是官僚机构中一个特殊群体,负有专门职责,还有专用的“獬豸补服”。 第四,监察官员具有独立弹劾权。监察官员虽然从属于相府或御史台(都察院),但其弹劾无需宰执或台主批准,御史以个人名义而不是组织名义提起弹劾。这是为了不妨碍对宰执或台主的纠弹,同时使纠弹的主体十分明确,因而也是对监察官员的一种制约。东汉初年,刺史纠奏二千石长吏“不复委任三府”而直呈皇帝。唐初,明确规定御史可以直接弹劾:“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清朝规定,科道官不必经过都察院而可以单独进呈,既能封劾,还能面劾。 中国古代施政者对国家治理中监察权的配置和运用有理性的认识和较合理的设计,它们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监察权运行的内在规律。当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处于官僚政治的体系之中,特别是受到君主专制这一根本政治体制的制约,官官相察的实质是君察臣,其实施的成效与设计初衷必然相距甚远。 (摘编自艾永明《传统监察制度展现中国古人智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从历史发展看,保障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监察体制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 B. 保证监察机关的独立,须先让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且将监察职能从其他机关分离出来。 C. 中国古代垂直监察体系是经过了长期发展才形成的,直到明清时期,垂直监察体系才真正确立。 D. 监察独立要求监察官员专职化,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这样监察官员就能具有独立弹劾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监察机关和监察官员两个方面,梳理了中国古代监察体制逐步走向独立的发展过程。 B. 文章分析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独立与一元化的发展及形成,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C. 文章第五段引用有关唐初规定的历史文献,证明了监察官员具有独立弹劾权,简约而有力。 D. 文章在详细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进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指出了这种制度自身的缺陷。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其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表现最为突出。 B. 监察机关监察权及监察官员弹劾权的独立,是有效监察百官、避免官员贪腐的前提之一。 C. 如果监察官员没有独立弹劾权,就难以对宰执和台主进行监察,还可能导致他们胡乱纠弹。 D. 中国古代施政者对监察权的配置和运用有其合理性,因而对不同的政治体制也有借鉴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前,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成为改革的热点和受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生涯规划教育要求学生应全面评估自我,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优劣势、个性、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全面地规划。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导向性,是随着学生年龄、经历、身处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都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到“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等问题。 实行新高考以后,学生学会选择是其在高中阶段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人生规划初期的最基本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提前清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更要明确认识到课程选择的意义、生涯选择的重要性、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和责任。 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全面展开自我评估,客观进行生涯选择,稳妥进行人生管理,由此,可以将盲目选择对人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摘编自刘瑞颜《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材料二: 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对自己的潜能和职业有个大致了解,但还要意识到想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能从事的职业。学生在设计职业发展时,不应该只是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要考虑自己是否有适合某种工作的能力。因为未来是多变的,能够适应这个变化很重要。这一方面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的性格、兴趣、能力等职业生涯规划测试,参照老师、家长和朋友对学生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找到想从事的职业和能从事的职业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以往,高中生在进行学科选择和填报志愿时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实用主义影响,关注最多的不是未来的发展,而是薪酬、升职等利益问题,最终选择一些热门专业。但这些热门专业未必是热门职业,而且等学生毕业的时候,这些专业是否依然热门都是未知数。因此,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和职业生涯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避免学生因盲从利益趋向而做出的并不明智的专业选择。 据调查和统计,在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各个维度上,性别、科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变量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年级、学校性质、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年级越高,成绩越好,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水平越高。 (节选自搜狐网《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材料三: 高中生自我认知情况统计图 [注]每种情况三条柱形图依次为个性、兴趣、能力。 高中生自我认知情况调查表 很强 较强 一般 不具备 没有考虑 合作意识 19.7 32.4 45.8 1.2 0.9 竞争意识 21.3 24.5 45.6 5.4 3.2 创新意识 15.5 33.3 41.9 5.9 3.4 社会适应能力 23.5 21.2 51 0.3 4 人际交往能力 22.6 37.9 36.7 0.3 2.5 [注]以上数据均为百分比。 (摘编自《重庆市某重点中学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四: “一到每年的四五月份,办公电话就变成了热线,其中十有八九是咨询转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都不知道所报考的专业到底要学什么。”近日,一位高校教务处负责人表示,高考考试生报志愿时会感到迷茫:“高考学生都说不清楚自己兴趣点是什么,将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有调查显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有 13.6%的人了解所选专业;有超 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 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惠英如是说。 “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力去思考规划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道路,促使学生更早地思考人生,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通过生涯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优劣势和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对高中学习、大学专业、未来职业、自我需求和社会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进而进行客观地、主动地选择。基于此,学生思考评估后的选择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其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 (摘编自河北新闻网《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找到前行航标》) 4. 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能清晰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这都是学生学会选择的具体表现。 B. 高中生要充分认识到想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能从事的职业,在设计职业发展时要认真思考自己是否有适合该种工作的能力。 C. 生涯规划教育调研报告显示,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认知到自身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认知到自身不具备创新意识的学生数量多于不具备合作意识的学生数量。 D. 超过70%的大学生由于他们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志愿,因此进入大学后想重新选择专业。 5. 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自身能力、性格、优劣势、身处环境等的认知是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规划对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其要求学生在高三年级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的生涯。 B. 对于重庆市某重点中学被采样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总体上有较好的自我认知意识,对自身的个性、兴趣和能力都有较为清晰的自我认识。 C. 职业生涯受学业成绩、学校性质、父母受教育程度等维度的影响,因此,学业成绩优异、名校毕业、家庭环境良好的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强于普通学生。 D. 在张惠英看来,只要中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结合对社会的了解,尽早地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能获得幸福生活,实现自身价值。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新高考背景下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舌苔上的记忆 雷抒雁 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 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地闯入,或者是经常性地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俱在的感觉记忆。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的迁易,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的食物冲洗、覆盖过你的舌苔,那种特殊口味的记忆却生机勒勃地清醒着,牵动着你一生的神经。 有些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里去,饱餐一次“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吃着辣辣酸酸、油油汪汪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得细细的、煮得烂烂的、肉肥汤醇的羊肉泡馍。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 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三碗下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半晌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这叫“解馋”。只有在这种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会一概扔掉,显出西北语言凝重、朴拙的本色。 一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惊得连连摇头:“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人吃陕西饭!”口味,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 陕西乡党到一起,说文学,论世事,多有见仁见智,唯在这吃食上,意见一致得惊人。凭着那一口辣、一口酸,让橹起袖子去拼命,也都值得。 我的老母亲,已是八旬高龄,总惦记家乡县城钟楼巷里那家卖馄饨的。说那馄饨皮薄,馅香,煮馄饨的汤,是老母鸡炖的。还有家乡的蜂蜜与凉粽子,甜、软、香。老太太说起这些时,总会蠕动嘴唇,还要不时用手擦擦嘴。北京有的是馄饨,有的是凉粽子。不行,吃了后,说不是味,不如家乡的好。我和老娘开玩笑,说有位皇帝想吃“珍沬翡翠白玉汤”的故事,逗得老太太直乐,说:“也怪,这口味一旦有了,硬是改不了!” 说改不了,也真是。日前回西安小住几日,朋友安排我在一家豪华饭店里。一上餐桌,打开菜谱,溜一眼:川、粤、潮州,生猛海鲜,应有尽有,唯独没有魂牵梦绕的陕西地方食品。朋友热情,珍馐满桌;我却淡然,难以下箸。 第二天早早起来,穿街过巷,只在味觉记忆的顽强指引下,寻那早年让我恋恋难去,又常因无钱而空回的地摊食品。 先来一碗胡辣汤。中国饮食,说全了,色、香、味、器、形、意,字字得到。可这种街头传统食品,重的只在一字:味!若看那色,黑糊糊一锅浓汤,没少倒酱油、少打淀粉;里边若隐若现些白菜、粉条、肉丸之类。很像旧时的木匠师傅做活时,熬下的一锅皮胶,腾腾冒着热气。要是外省人看了,怕要呕出胃来。可咱要的,就是那一口“味”儿! 拿起汤匙细品那碗胡辣汤,几十年前的种种记忆,裹了一些人和事,都一勺勺,或酸或甜地随它灌进肚子去。吃罢,那辣、那粘、那香,似乎跨越岁月,和生长在记忆中的口味衔接在了一起,舌齿之间,久久难去。虽说只是一碗俗常饭食,此时,冲击情感,竟如面晤久违亲朋,或者徜徉于友人书信的墨香之中。 在西安的日子,天天如在梦里,有时驱车十里八里,也就为吃一碗开胃的“歧山臊子面”,或者一块干硬的干州“锅盔”。 往事、乡情,我是用舌头一点一点贪婪地品尝它的滋味。 前些年,我去了趟台湾,偏偏台北就有一家羊肉泡馍馆子。入座,老板操一口地道陕西乡音迎上,只三、五句交谈,便一见如故,把所有陕西饭食,都一一端了上来。只可惜,名实相去甚远,大大走了口味。想想也是,几十年的阻隔,那水、那土、那用料,全不是故乡的了,连食客的口味,也变得失去辨别力。可是,环顾左右,那些客居的陕西乡党,吃得却是津津有味。其实,来这里的人,吃的也只是那食品的名字,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思,满足的也不过是深深打上故乡烙印的味觉怀旧。如果某一日,能回到陕西,真真切切地触摸一下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味觉记忆,怕会未曾举着泪先落了。 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篇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以“深刻”“顽固”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无比独特和难以改变,点明主题,吸引读者兴趣。 B. 文中写外省人对老陕们进食场面的惊叹后,又写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富有生活情趣,凸显了故乡美食的独特魅力。 C. 作者以具体事例从“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印证“舌苔记忆”的深刻,其中作者老母亲的口味属于“个体”方面。 D. 作者不惜笔墨写自己细品胡辣汤,既是为了弥补早年留恋却无钱品尝的遗憾,也是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 8. 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6分) 9. 有人认为本文至倒数第三段已可作结,最后两段内容多余。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廷鸾,字翔仲,饶州乐平人。甘贫力学,既冠,里人聘为童子师,遇有酒食馔,则念母藜藿不给,为之食不下咽。登淳祐七年进士第,调池州教授。宝祐三年,迁太学录,召试馆职。当时外戚谢堂厉文翁、内侍卢允升董宋臣用事,廷鸾试策言强君德,重相权,收直臣,防近习。大与时迕,迁秘书省正字。初,丁大全令浮梁,雅慕廷鸾,弥欲钩致之,廷鸾不为动。试策稍及大全,及廷鸾当轮对,大全私谓王持垕往间焉。廷鸾素厚持垕且同馆,不虞其谍也,密露大意。持垕绐曰:“君犹未改秩,姑托疾为后图乎?”廷鸾曰:“此微臣千一之遭,其何敢不力。”持垕以告大全,及候对殿门,格不得见。翼日,以监察御史朱熠劾罢。宋臣遣八厢貌士索奏稿,稿虽焚,闻者浸广,而廷鸾之名重天下。开庆元年,吴潜入相,召为校书郎。景定元年,兼沂靖惠王府教授。时大全党多斥,宋臣尚居中,言路无肯言者,诸学官抗疏,疏上即行。会日食,与秘书省同守局,因相与草疏。潜以书告廷鸾曰诸公言事纷纷皆疑潜所嗾闻馆中又将论列校书宜无与以重吾过廷鸾对曰公论也不敢避私嫌越数日,宋臣竟坐谪,徙安吉州。兼权枢密院编修官。时贾似道自江上还,位望赫奕,廷鸾未尝亲之。度宗初年,诏询故老,专以修攘大计叩之赵葵。葵极意指陈曰:“老臣出入兵间,备谙此事,愿朝廷谨之重之。”似道作色曰:“此三京败事者,词臣失言。”廷鸾每见功赏稽迟,将校不出死力,于边阃升辟,稍越拘挛。似道颇疑异己,黥堂吏以泄其愤。及辞相位,帝恻怛久之曰:“丞相勉为朕留。”廷鸾言:“陛下与元老大臣惟怀永图,臣死且瞑目。”顿首涕泣而退。 自罢相归,又十七年而薨。 (选自《宋史·马廷鸾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潜以书告廷鸾曰/诸公言事纷纷/皆疑潜所嗾/闻馆中又将论列/校书宜无/与以重吾过/廷鸾对曰/公论也/不敢避私嫌/ B. 潜以书告廷鸾曰/诸公言事纷纷/皆疑潜所嗾/闻馆中又将论列/校书宜无与/以重吾过/廷鸾对曰/公论也/不敢避私嫌/ C. 潜以书告廷鸾曰/诸公言事/纷纷皆疑潜所嗾/闻馆中又将论列/校书宜无与/以重吾过/廷鸾对曰/公论也/不敢避私嫌/ D. 潜以书告廷鸾曰/诸公言事/纷纷皆疑潜所嗾/闻馆中又将论列/校书宜无/与以重吾过/廷弯对曰/公论也/不敢避私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外戚:指与皇帝、皇后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往往通过血缘关系而拥有权力。 B. 试策:古代考试取士的方法之一,以政事、经义等设问,令应试者作答。 C. 故老:文中指天子的老臣或资望高深的大臣。也可用来指年龄大而见识多的人。 D. 顿首: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也常常作为敬辞用于书信、奏表中。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马廷鸾颇有学问,富有孝心。马廷鸾二十岁就被同乡聘请为老师,碰上有酒菜的食物就想起母亲连野菜都吃不上,并因此难受得吃不下饭。 B. 马廷鸾不惧权势,直言上书。当时外戚、内侍掌权,马廷鸾应试策对时直言加强君主仁德,加重宰相权力,招揽正直的大臣,提防亲近的宠臣。 C. 马廷鸾交友不慎,被人算计。马廷鸾应试策对稍微涉及丁大全,丁大全让王持垕前往试探,马廷鸾一向厚待王持垕,没料到他是密探,透露了大致内容。 D. 马廷鸾尽心公事,遭遇忌恨。马廷鸾常常见到军中办事不力的情况,于是对边帅的提升征召加以牵制,贾似道便怀疑这是与自己作对,将他直接问罪。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丁大全令浮梁,雅慕廷鸾,弥欲钩致之,廷鸾不为动。 (2)持垕绐曰:“君犹未改秩,姑托疾为后图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 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 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 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15. 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 。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出了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的诗句是: , 。 (3)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国宝开口说话的新颖角度、适应网络传播的“微纪录”样式、贴近年轻人日常的“萌言萌语”、各路高科技齐上阵的视觉奇效……都是助力《如果国宝会说话》成功的要素。但真实记录,才是纪录片的生命,一切的创新和包装都是为“真实”服务的,如果 ,单纯地去追求视觉冲击、画面质感等表现元素而让内容失真,反而会 ,丢掉了纪录片的本位。 ( )。不可否认,该系列纪录片在视觉呈现上 ,但为了追求这种好看却让内容失了真,在镜头前用戏剧化的手段来演绎历史,其根本目的是迎合后现代文化中的消费主义。反观《如果国宝会说话》, 观众虽然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真正抓住眼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一集5分钟,能打磨大半年。”这句话道出该片制作的关键在于 。第二季创作扩大了文物选取范围,更为全面地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轨迹。另外,来自全国的50多家博物馆参与支持拍摄,使作品更加贴近学术前沿。而在制作层面,进一步采用新技术,呈现出精彩的动画演示。[来源:学+科+网Z+X+X+K]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本末倒置 削足适履 美轮美奂 如琢如磨 B. 舍本逐末 削足适履 光彩夺目 精雕细琢 C. 本末倒置 生搬硬套 光彩夺目 如琢如磨 D. 舍本逐末 生搬硬套 美轮美奂 精雕细琢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在这一点上,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就存在争议 B. 在这一点上,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就争议不断 C. 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就有争议 D. 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就争议不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观众虽然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吸引,但真正抓住眼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B. 观众虽然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真正抓住人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C. 虽然观众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吸引,但真正抓住人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D. 虽然观众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真正抓住眼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20.下面是某校一则邀请函的正文,其中有几处在表达或格式上不恰当,请找出5处并进行修改。(5分)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兹定于2018年6月12日于艺术大厅举办“难忘师恩情,豪迈踏征程”欢送毕业生离校活动——2018届人文学院毕业生欢送会及第七届校园文化节闭幕式。诚挚邀请您拨冗前来观摩,共襄盛举。如蒙惠顿,不胜欣喜! 协办方:人文学院学生会 主办方:人文学院院办、团委 2018年6月7日 ①________;② 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019猪年到了。现在很多人认为猪代表着好吃懒做,其实在古代,① 。我国主要文化遗址中几乎均有猪骨出土,这是因为古人常以牲畜的多寡来标度地位和富裕程度。猪作为最常见的家畜,以猪做祭品显得十分重要。② ?这与猪有关,古人家祭即以猪为之,“陈豕于室,合家而祭”,这正是“家”字的本意。猪在十二生肖中排行最后一位,③ ,故一天十二时辰的“亥时”——晚上九点至十一点称“猪时”。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7月16日,西安某高校手写录取通知书开写,10余位最大年龄为85岁的老教授用一周时间手写约4500份新生录取通知书。此外,学校在职教师代表、校友代表也参与进来。该校此做法已坚持12年。 为进一步增强手书录取通知书的收藏价值,使其能够更好地与“毛笔手书”这一特性融合,新版通知书设计多选取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使得整个通知书呈现出古朴优雅的气质,在封泥印、剪纸剪影等的设计上显现出拥有悠悠历史的十三朝古都西安和该校独有的历史文化印记。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将发表在你们当地的晚报上,给广大市民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牡一中2017级高二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中,A项,“保障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监察体制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这是监察权威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从文中来看,保障的条件是独立,而非“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C项,“中国古代垂直监察体系是经过了长期发展才形成的,直到明清时期,垂直监察体系才真正确立”错误,第四段说“元朝的地方监察体制有了新发展……从而形成垂直监察体系……”,由此可知,元代已经形成,并非到“明清时才真正确立”。D项,“……这样监察官员才具有独立弹劾权”错误,监察官员专任监察权是其具有独立弹劾权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故选B项。 【2题详解】 本题中,D项,“……进一步指出了这种制度自身的缺陷”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未曾指出监察制度自身的缺陷,而是这一制度运行的环境缺陷。故选D项。 【3题详解】 本题中,A项,“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其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表现最为突出”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完备于明清,……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这是监察权威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第六段说“当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处于官僚政治的体系之中,特别是受到君主专制这一根本政治体 制的制约,官官相察的实质是君察臣,其实施的成效与设计初衷必然相距甚远”,由此可知,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制度本身的完备,还依赖于官僚政治体系。故选A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答案】4. D 5. B 6.(6分) ①能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个性等,全面的评估自己,客观进行生涯选择,规划好未来的人生,稳妥进行人生管理,降低人生的不利影响。②能帮助学生找到兴趣和能力的契合点,建立自己和职业生涯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③能帮助学生从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更好地自我认知。④能帮助学生更早的思考人生,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 【4题详解】 D项曲解文意。原文的信息范围在材料四,“有超过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一句中,说的是接受采访的大学生中的70%,并不代表70%的大学生想重新选择专业,这里出现了概念外延范围扩大的问题。故选D。 【5题详解】 A项曲解文意。信息范围在材料一中“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一句中,该句子并未明确适当时期是“高三年级”,选项无中生有。C曲解文意。从材料二看,“年级、学校性质、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但与“学业成绩优异、名校毕业、家庭环境良好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强于普通学生”结论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选项表述错误。D项曲解文意。信息范围在材料四张慧英副所长的话中,他的这个言论是在“新高考”的背景谈中学生的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只要……就……”,选项表意绝对化。故选B。 【6题详解】 如材料一中“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优劣势、个性、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稳妥进行人生管理”,“可以将盲目选择对人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等;材料二中“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找到想从事的职业和能从事的职业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等;材料三《重庆市某重点中学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反映出来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增强等,材料四末尾的“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根据要求,分条整理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答案】7. D 8.(6分) (1)描写精炼传神。运用神态(细节)描写(“豹眼”“傻”“呆呆地”)、语言描写(“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陕们吃饭时的“旁若无人、汪洋恣肆”。(3分) (2)前后照应。既呼应了上文老陕们“三碗下肚”的满足感,又表现了下文老陕们吃饭时的“原始”和“野性”。 (3分) [] 9. (6分) (1)不同意。 ①倒数第二段结合自己的经历,再次从群体的角度写客居台北的陕西乡党对故乡饭食的留恋,拓宽了作品的选材范围,让“舌苔上的记忆”更具有普遍意义。 ②倒数第二段写台北的陕西乡党津津有味地吃“名实相去甚远”的“陕西饭食”,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深刻”和“顽固”,使“舌苔上的记忆”内涵更为深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最后一段卒章显志,以“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作结,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每点2分,共6分) (2)同意,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7题详解】 题中A项考核结构,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其中D项,“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细品胡辣汤”错误。作者细品胡辣汤不仅是为了弥补早年无钱品尝的遗憾,更是为了“品尝”往事和乡情。 【8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文中的句子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从内容那个看这是一句描写的句子,主要是语言和动作描写,为的是突出人物的“旁若无人、汪洋恣肆”;从结构看既呼应了上文老陕们“三碗下肚”的满足感,又表现了下文老陕们吃饭时的“原始”和“野性”。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如不同意,然后结合最后两段的内容①倒数第二段结合自己的经历,拓宽了作品的选材范围,让“舌苔上的记忆”更具有普遍意义;使“舌苔上的记忆”内涵更为深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最后一段卒章显志,升华了文章的主旨的角度分析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題,19分)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5分)(1)当初,丁大全任浮梁县令,一向仰慕马廷鸾,迫切想要把他请来,马廷鸾没有被他打动。 (5分)(2)王持垕骗他说:“你还没有改官升级,姑且借口生病为今后做打算好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比较选项断句异同处,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动词、虚词、特殊句式和句间逻辑关系来断句。原文中,“纷纷”是“言事”的修饰语,应与“言事”相连,“皆疑”呼应“言事”,写诸公的动作,应独立成句,故“纷纷”后断句,排除C、D项;“与”,参与,“宜无与”是对廷鸾的建议,“以重吾过”是“宜无与”的原因,故“与”划在上句,排除A。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文史典籍等。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称“宗室”,A项错在把“宗室”“外戚”混在一起。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D项,“将他直接问罪”错误,原文“似道颇疑异己,黥堂吏以泄其愤”是将堂吏问罪刺面以发泄他的愤恨,故选D。 【13题详解】 (1)“令”:名词作动词,当县令;“雅”:一向、一直;“弥”:非常、迫切;“钩致”:请来。(2)“绐”:欺骗;“改秩”:改官升级;“托”:假托,以……为借口;“图”:打算。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兼词等往往都被设置为得分点,一定要依据前后语境补充出相应的主语、宾语、介词等,对难翻译的地方,要依据语境的提示,结合文中事件发展的逻辑事理合理推出。 参考译文: 马廷鸾,字翔仲,饶州乐平人。甘于贫贱,努力读书,满二十岁以后,同乡聘请他做孩子的老师,碰上有酒菜的食物,就想起母亲连野莱都吃不上,因此难受得吃不下饭。淳祐七年考中进士,调任池州教授。宝祐三年,迁任太学录,皇帝召来面试后授予馆职。当时外戚谢堂厉文翁、内侍卢允升董宋臣掌权,马廷鸾应试策对论说加强君主仁德,加重宰相权力,招揽正直的大臣,提防亲近的宠臣。很不合时宜,迁任秘书省正字。当初,丁大全任浮梁县令,一向仰慕马廷鸾,迫切想要把他请来,马廷鸾没有被他打动。应试策对稍微涉及丁大全,等轮到马廷鸾上殿策对时政时,丁大全私下叫王持垕前往试探他。马廷鸾一向厚待王持垕,而且住同一处,没料到他是密探,悄悄地透露了大致内容。王持垕骗他说:“你还没有改官升级,姑且借口生病为今后做打算好吗?”马廷鸾说:“这是小官们一千个里头只有一个的机遇,怎么敢不尽力。”王持垕把情况告诉了丁大全,等到在殿门等候策对时,阻挠不让他见到皇帝。第二天,因为监察御史朱熠弹劾被罢免。董宋臣派遣守卫京师的士兵对容貌像士人的人搜查奏章原稿,稿件虽然被焚烧,听说的人渐渐增多,因而马廷鸾的名声被天下人推重。开庆元年,吴潜入京任宰相,征召马廷鸾做校书郎。景定元年,兼任沂靖惠王府教授。当时丁大全党羽多被排斥,董宋臣尚在宫中,谏官没有肯说话的,众学官上书直言,疏章奏上立即照行。适逢日食,与秘书省共同守候太史局,因而相互起草奏疏。吴潜写书信告诉马廷鸾说:“各位大人纷纷奏事,都怀疑是我唆使的,听说馆阁内部又将论次评定,校书你最好不要参与,会因此加重我的过错。”马延鸾回答说:“是公众的意见,不敢因私人关系回避。”过了数日,董宋臣终于因罪贬谪,迁移到安吉州。兼任代理枢密院编修官。当时贾似道自江上回朝,地位声望显赫,马廷鸾从未亲附他。度宗初年,诏令征询老臣,专门向赵葵询问有关准备排除外敌的重大策略。赵葵极力指明和陈述说:“老臣出入战场,这事知道得很清楚,希望朝廷谨慎再谨慎。”贾似道变脸说:“这就是三京打败仗的人,文学侍从官说错了话。”马廷鸾常常见到奖赏军功滞压拖延,将校不拼死尽力,对于边帅的提升征召,稍稍过分牵制。贾似道非常怀疑他与自己作对,将堂吏问罪刺面以发泄他的愤恨。等到辞去相位,皇帝难过很久说:“丞相勉强为我留下吧。”马廷鸾说:“陛下同元老大臣只要想着恢复,臣死也瞑目。”叩头哭泣着退下。自从罢相归家,又过了十七年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答案】14. B 15. (6分) (1)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 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2 )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答对手法各得1分,分析各1分) 【解析】 【14题详解】 B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故本题选B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中写景的手法和情感的题目,写景的手法注意顺序、着眼点和手法,情感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和注释等作答,从顺序看,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舒州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远近结合;从手法看,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舒州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虚实结合。总体看这两联是乐景衬哀情,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自己仕途未定的惆怅及回到京城后会感到寂寞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出了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答案】17. B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程度不同,前者指求末弃本,程度较重;后者指重末轻本,程度较轻;根据“单纯地去追求视觉冲击、画面质感等表现元素”的语境应选“舍本逐末”。“削足适履”,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适应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和“生搬硬套”相比,前者更形象、更贴切;根据“单纯地去追求视觉冲击、画面质感等表现元素……丢掉了纪录片的本位”的语境宜选“削足适履”。“光彩夺目”,形容鲜艳耀眼;“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现在也用来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以上按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所释)词义范围扩大,但形容电视节目的视觉呈现不妥。“精雕细琢”,对玉器仔细地雕琢,后来比喻做事情精益求精,认真细致;“如琢如磨”,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也形容文采好、有修养,后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根据“一集5分钟,能打磨大半年”的语境,选“精雕细琢”。故答案选B。 【18题详解】 题中的“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与上文衔接不紧凑,排除C、D项;“争议不断”与下文衔接不紧凑,排除B、D项。故答案选A。 【19题详解】 本题,“观众虽然……但……”语序不当,分句主语不同,第一主语应放在第一关联词的后面,排除A、B项;“被……所吸引”结构混乱,应为“被……吸引”,排除B、D项;“抓住眼球”搭配不当,可改为“抓住人心”,排除A、D项。故答案选C。 20、【答案】①在6月12日后面加上具体时间;②把“及”改为“暨”; ③把“观摩”改为“观看”; ④把“共襄盛举”删去;⑤把“惠顾”改为“光临”;⑥把“协办方”和“主办方”调换位置。 【解析】 本题所给材料是邀请函,邀请函要求使用书面语,语言庄重简洁明确,时间、地点、邀请事由必须清楚。本题中缺少活动开始的具体时间,应在6月12日后面加上具体时间。“及”是和、跟、同的意思,用在邀请函中不够庄重,应改为“暨”。“观摩”指观看彼此的成绩并互相学习研究,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观看”。“共襄盛举”意思就是齐心协力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用在请领导和老师来观看节目的邀请函中,不合语境,应删去。“惠顾”指光临、惠临。商家多用于欢迎顾客。用在邀请函中不得体,应改为“光临”。邀请函的落款中,主办方应在前,协办方应在后,故应将“协办方”和“主办方”调换位置。 21、①猪代表着权势和财富 ②“家”字的本意是什么呢?(或“家”字中为什么有个“豕”字) ③对应的是十二地支中的“亥” 四、写作(60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写作能力。本题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写作重在理解材料,并找准写作立意的角度。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材料中主要是说某大学手写录取通知书和现代打印通知书的话题。根据理解材料,可以有如下参考立意:①收藏文化,珍视情怀;②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使浮躁的现代人变得安静和深远;③延续历史,传承文化;④现代与传统融合,创新和典雅贯通;⑤十二年的传承与坚守,体现出对文化的责任与情怀;⑥明明有更快的办法,为什么要用慢的?应该创造新文化,而不是让脱离时代的旧文化延续生命。 给市民写文章,语言要通俗易懂,不可古奥生涩;要有真切的感受,不可无病呻吟;要有具体的认知,不可泛泛而谈;要有深远的思考,不可肤浅来谈。要从本质、根源、趋向、办法等角度展开叙述描写或议论抒情,要联系地、发展地、一分为二而又有重点地辩证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