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双语学校(一二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双语学校(一二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4)

邹平双语学校2016—2017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一二区) 高二年级语文(文理通用)试题 ‎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试卷中的选择题——1~3、10、11、12、17、18、19各小题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2.试卷中的其他试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作文写在作文纸上。‎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等。“旮旯”与“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词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过去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从字形上看,能推测其音译自外族语。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 ‎ 在阿尔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阿勒泰语的原意。阿尔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 1.有关“旮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旮旯”是音译外来词语,与阿尔泰语系词语“格勒”发音相似,语源应相同。‎ B.按汉字造字法,“旮旯”两字的构成都有“日”字,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 C.“旮旯”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汉语借用过来,演变至今,意思没有太大变化。‎ D.阿尔泰语系中,“旮旯”的意思与阿尔泰语系诸族崇拜太阳神的信仰有关。‎ ‎2.对第三段中“这一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一外来词汇用的人多了,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 B.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 C.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 D.某一外来词汇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了,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 ‎3.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原词为褒义,汉语音译过来之后指“不起眼的小巷子”,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 B.原词为阿尔泰语系的词语,后来,该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在回答“所自何方”时,将此词传入,遂使其成为汉民族通行于各地的共同语。‎ C.原词发音与“格勒”相似,汉语借用后语音被打趣地变为“旮旯”,“葡萄、唢呐、珐琅”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 D.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译过来后词义由神圣演变为世俗,所指地方也由大变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共12分)‎ 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歌放者 ‎“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他,就是被评为2015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 ‎1930年5月,阎肃生于河北保定。从艺65年,他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而且每个时代都有经典问世,是我国文艺界的一棵常青树。从一部荡气回肠的《江姐》开始,一发而不可收地创作《红灯照》《忆娘》等一部又一部的红色剧作;从一首传唱至今的《我爱祖国的蓝天》,到《军营男子汉》《长城长》《敢问路在何方》《雾里看花》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都成为留驻几代人心底的集体记忆。‎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时代前面,是不是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他65年艺术生涯的真诚告白。“要让好歌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铁肩担道义,传播正能量,他扛起了一个艺术家的使命和责任。‎ ‎1962年,国家刚刚经历3年困难时期,许多人困惑:新中国该往哪里去?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不好?阎肃受小说《红岩》启发,决定创作《江姐》,为我们的党提一提气,为人民鼓一鼓劲。它歌颂的“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志不移”的“红梅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感觉军装掉价了、军人贬值了,他用《军营男子汉》的响亮歌声告诉人们,天下最棒的男人是军人;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国防意识渐渐淡化,他创作的一首《长城长》,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面对海峡两岸的融冰之旅,他用《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京腔京韵的歌曲,呼唤着多少海外游子思念祖国母亲的心。‎ 从革命年代走来,编过样板戏的阁肃对流行文化却毫不排斥,还可以说是个“时尚老头”。很多跟阎老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爱听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千里之外》,他还喜欢李宇春并自称“老玉米”,他创作的《雾里看花》《北京的桥》也充满了时尚元素。阎老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不仅跟随潮流,还去探究背后流行的原因。空政文工团创作室的舒楠介绍,2008年,自己创作电视剧《十万人家》的主题曲时遇到瓶颈,阎肃建议他将歌写成“周杰伦式说唱音乐”,结果效果非常神奇,“阎老太超前了”。‎ ‎“阁老是最能把握时代脉搏的一个作家。回顾他的作品,不论是立意,还是创作手法,都是紧跟着时代又具有引领效果的。”著名作曲家温中甲如此评价。‎ 不仅如此,阎肃还始终以培育新人为己任,关怀爱护、积极推介年轻人,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青年演职人员。‎ ‎“当我看到好的作品,就会有一种冲动,想把它推出去,让人们都知道它,都欣赏它。《常回家看看》就是这样被我推上春晚舞台的。”阎肃说,“那年,歌手陈红拿着这首歌找到我,当时我一看就觉得是首好歌,就推荐给总导演陈雨露。歌曲一经推出,反响强烈,感动了很多人。这样的事,几乎在我策划的每届春晚都会发生。”‎ ‎“阎老常对我们年轻人说‘不要看你演了多少,而要看你留下了多少;不要看你留下了多少,而要看别人记住了多少。’”空政文工团演员、第五代江姐扮演者的王莉说,“阎老对我们小辈的关心体现在点点滴滴,他抽烟,但是从来没有在我眼前抽过一根烟,这是对声乐演员的保护。”‎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阎肃平易近人,非常谦逊,从不要大牌,也不摆老艺术家架子。担任众多比赛和评奖活动的评委时,他是出了名的“只认作品不认人”,并且还告诫其他评委不要搞小圈子。耄耋之年,担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的首席策划和首席顾问时,每次开策划会他都是第一个来,每次排练节目他总是最后一个走,13次节目审查他次次都是提前到场。‎ 相关链接:‎ ‎①除了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外,阎肃在幕后也做出了很多贡献,他参与策划了《祖国颂》《回归颂》《长征颂》《复兴之路》等100多场影响深远的重大文艺活动,还先后为20多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青歌赛出谋划策,被公认为“智多星”、“点子王”。‎ ‎②阎宇说,父亲没教过什么大道理,但一直在示范着一件事,那就是与人为善,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出门不管遇到什么人,阎肃总是主动先向对方微笑上身大声打招呼。‎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闫肃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工作中,对子女的照顾和教育时间较少,但他相信身教重于言教,儿子闫宇从他的身上学到了要与人为善,尊重每一个人。‎ B.阎肃虽然是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但是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流行文化毫不排斥,他还曾经在自己的作品里采用了“周杰伦的说唱音乐”。‎ C.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阎老都有代表性的作品问世,可谓我国文艺界的一棵常青树,他创作的许多作品都成为驻留几代人心底的集体记忆。‎ D.从一部荡气回肠的《江姐》开始,闫肃创作了一部有一部红色剧作,如《红灯照》《忆娘》《我爱祖国的蓝天》等。‎ 5. 文章开头引用“感动中国人物”栏目组给闫肃的颁奖词有何作用?(4分)‎ ‎6.从艺65年,闫肃在艺术领域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5分)‎ ‎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龙虎斗 陈玉兰 ‎ 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班比试,得头名者进宅唱堂会。一时间,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浑地暗,最后,剩秦、袁两家决一雌雄。‎ ‎ 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直插云霄,一旗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一旗飘着总督府五色督军条旗。据传,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 ‎ 曹锟手下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 ‎ 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自己的权利、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便犹豫迟迟未动。袁班主一旁讥笑: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秦班主咬牙跺脚,心一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 ‎ 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阄,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哪阄,攀哪旗。秦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眼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敢打开,竟是青天白日旗,心里一阵窃喜,苍天有眼,佑我不死,平时连树都不敢上的秦班主,竟不知哪来的邪劲,“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低头一看,袁班主并没有动静,站在旗杆下,扬扬手,高喊一声,后会有期,掉头便走,离了古城门,扬长而去。‎ ‎ 秦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自然成了曹锟府的常客。自此,眼睛长到脑袋顶,一般人眼里夹都不夹,话音自是鼻子里哼出。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 ‎ 一日,一个年轻人来到秦家班,叫板秦班主。秦班主见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好一副人才,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秦班主不曾理他,任他叫骂。不曾想,年轻人拿秦班主对他的迁就,当软弱可欺,竟放出话来,缩进乌龟壳不出来,徒有其名,怕了不成?秦班主当下血冲脑门,撕旗迎战。‎ ‎ 全城人闻此消息,把二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据说,保定军校傅作义将军也在人群中。‎ ‎ 但见秦班主一身夜行装束,裹了腿脚;乌黑平头,透着干净利索;头顶十八只青花瓷碗,最上面一只盛满了水,把二胡立于腰间,拉满弓弦,开弓有声,如万马奔腾,似瀑布飞溅,气势滂沱,头顶碗中的水一滴未溢,功夫了得!‎ ‎ 年轻人嘴角泛起一抹笑。轻轻拉动手中二胡,如诉如泣,竟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但见年轻人席地而坐,挽起裤腿,脱掉鞋子,一只脚夹起胡弦,一只脚夹紧弓子,双脚拉起二胡,弓弦和一,上下翻动,或高或低,或张或弛。秦班主见他技艺十分娴熟,心说这人倒有些本事,又见年轻人双手撑地,双脚离地,头朝下拿起大顶,却仍用双脚把二胡拉得山响。秦班主似觉一股杀气逼来,连打几个冷战。忽见年轻人仍用双手撑地,双脚拉着二胡,稳稳绕场一周,二胡声越发悠扬嘹亮。‎ ‎ 这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江湖神仙脚!‎ ‎ 寂静中一声惊呼,雷鸣般掌声刺破青天,铜板如冰雹飞向年轻人。‎ ‎ 秦班主猛见年轻人脚心一朵紫梅花,分外刺眼,忽地想起,袁班主脚心与此一模一样,那句“后会有期”,霎时如雷贯耳,只觉内心如翻江倒海一般。‎ ‎ 年轻人走到秦班主跟前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当年我爹是有名的“猴爬杆”,而且,曹锟已私下应允我爹唱堂会,所抓两阄都为青天白日旗,曹锟意在激起各戏班互斗,为他大寿烘托气氛。我爹不忍,解散戏班,后奔延安抗日剧团,在战斗中牺牲。今儿,我特来为父明志。说着把整整一口袋铜子递给了秦班主。‎ ‎ 秦班主羞愧泪流:年轻人,请留步,我有话请教。‎ ‎ 那年,一九四九年,阳光分外灿烂,两戏班合二为一,就是古城剧团前身。‎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4分)‎ A.“龙虎斗”既指当年为大寿堂会,秦、袁两家班主展开的生死对决,也指后来秦班主与年轻人的精彩比武。‎ B.文中“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一句,既写出了旗杆之高,也为下文秦、袁二人攀顶扯旗的比武做铺垫。‎ C.为了给自己的大寿烘托气氛,直隶督军曹锟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这足见其是个贪图权势之人。‎ D.秦班主赢了比武后,“眼睛长到脑袋顶,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这表明秦班主虽志得意满,但内心对技高一筹却主动退让的袁班主抱有愧疚。‎ E.年轻人寻到秦班主,跟他叫板比武,不是为钱而来,如将比试所得的铜子递给秦班主,而是为了炫艺而来,如亮出江湖神仙脚。‎ ‎8.小说第9段对秦班主的功夫作了细致的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9.秦班主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 19分)‎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 有 急 诏 至 以 泽 代 耽 召 为 工 部 尚 书 耽 纳 诏 于 怀  饮 如 故 既 罢 召 泽 日 诏 以 公 见 代 吾 且 治 行 敕 将 吏 谒 泽 大将张献甫日:“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日:“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日:“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山且,必究知之。 ‎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 将吏谒泽/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5分)‎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人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5分)‎ ‎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0分)‎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 接叶巢莺①,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 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泠: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14. 下面对词的内容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 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 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 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 “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 E.这是一首写春暮之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15. 本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写出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_______。‎ ‎(2)《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伤不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最后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来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都错误的一项是( )(3分)‎ ‎①登上了县城的那座高山,只闻松涛阵阵,蝉鸣声声;只见楼房如点,河流似镞。我和几位老同学谈景观,说古迹,指点江山,大家都好象远离了尘嚣,告别了烦恼。‎ ‎②大米市场失衡,某种程度上世贸组织是始作俑者。因为世贸组织要求日本不论是否需要,都必须年年进口大米。而日本为了保护国内的农业,就将进口米存仓,待变坏时再当作饲料出售,十分浪费。‎ ‎③我记得小时候父亲对我们兄弟三人从没有过好脸色,有时耳提面命,甚至棍棒相加。‎ ‎④库姆塔格沙漠在以每年以1到4米的速度整体向东扩展,古城敦煌首当其冲,正面临被库姆塔格沙漠吹来的沙尘吞没的危险。‎ ‎⑤高尚的道德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她必须是道德的楷模,这样才能上行下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⑥入夜,月色溶溶,水天相接,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扣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A.①②④⑤ B.①③⑥ C.①③⑤⑥ 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爸爸去哪儿》热播后,引发了育儿专家的讨论,指出了父亲带孩子的许多可取之处,比如爸爸懂得适度冒险,善于理性思维等 B.氟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它可以增强牙齿中钙的抗酸性,预防龋齿不再发生,但处于高氟地区,长期喝浓茶的居民不适宜使用含氟牙膏 C.参加晚宴的客人除了瑞典的王室成员、政府要员、诺贝尔奖得主所在国的大使及夫人外,还有诺贝尔基金会邀请的重要客人也会参加 D.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是一座城市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标志,与之紧密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让这座城市具有了浓厚的人文氛围 ‎19.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 生存无忧,①谋生态﹣﹣这是人民的要求。近些年来,②我们在生态建设方面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③连日来浓雾重锁的城市污染又警醒我们:空气污染防治④面临巨大挑战。政府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表明了追求生态文明的决心,⑤从源头上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⑥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应从健康呼吸开始。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因而 虽然 可 ‎/‎ 只要 就 B 所以 当然 而 仍然 ‎/‎ 还 C 从而 尽管 ‎/‎ 还是 一旦 也 D 进而 ‎/‎ 但 依然 只有 才 A.A B.B C.C D.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8个字。(6分)‎ ‎ 命运总是与人一同存在的。①                         ,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因为命运有一半在你手里, 只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里。在你绝望的时候,②                           ;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一半的命运。你的恐惧越放大,你手中掌握的那一半越小,你失去的也就越多;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越大,你获得的也就越丰硕。因此,人的一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③                             。‎ ‎21.欣赏下面的漫画,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不超过45个字),并用一句话说明漫画给你的启示(不超过15个字)。(5分)‎ ‎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上海玻璃博物馆展出了一件名为“天使在等待”的玻璃制品,但这件艺术家为自己女儿创作的艺术品却在熊孩子的摇晃和拉扯下缺了一块。而熊孩子的父母全程在一旁帮孩子拍照,并未制止。 最终,艺术家只能决定将玻璃制品改名为《折》继续展出,并在一旁配上损坏时的监控视频,提醒大家要文明看展。‎ ‎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则时评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 一二区高二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1、C 2、B 3、D ‎【解答】1、C、“意思没有太大变化”错误,原文第二段表述为“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故选C.‎ ‎2、B、“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在文中没有体现;C、“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语言词汇不适应汉语语境的发展,不符合题干“这一基础”;D、题干中“这一规律”的意思是“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D的表述与之不符.故选B.‎ ‎3、A、“略含贬义”错误,原文中第一段又“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B、“遂使其成为汉民族通行于各地的共同语”无依据,原文第三段表述为“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C、原文第五段表述为“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故选D.‎ ‎(二)4.C。‎ ‎5.①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引出传主。②高度概括和评价了阎肃一生的主要成就和精神品质,使读者大体把握阎肃的形象。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6.①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一生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且每个时代都有经典之作。②作品富有时代精神,影响深远。无论是剧作还是歌曲,都紧跟时代又具有引领效果,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③始终以培育新人为己任,关怀爱护、积极推介年轻人,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青年演职人员。④在幕后也做出了很多贡献。他参与策划了100多场影响深远的重大文艺活动,还先后为20多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青歌赛出谋划策。‎ ‎(三)7.DA 此题综合考查小说的主题和技巧.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C项“这足见其…”属于强加因果.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曹锟是一个自私残忍的人.E项年轻人来此的目的不是炫耀技艺,主要是为父明志.B项也有衬托出秦、袁二人的超群武艺之意.故选DA.‎ ‎8.①正衬,以秦班主的了得功夫衬托出年轻人的绝伦技艺;②为年轻人出场比武做铺垫;③为下文情节“两戏班合二为一”发展蓄势.‎ ‎9.①技艺超群:在庆祝曹锟六十大寿的堂会上,秦班主拔得头筹;与年轻人比试,秦班主展示一身功夫.②‎ 宽容大度,怜才惜才:面对年轻人的叫板,秦班主看“他一副好人才”,又觉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还任其叫骂.③有羞愧心,知错能改:每当想起袁班主,秦班主便觉羞愧;在得知年轻人来意后,秦班主羞愧的流泪并向年轻人请教.④识大体,明大义:在袁班主事迹的感召下,秦班主与年轻人的两个戏班合二为一,成为古城剧团的前身.(答出三点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 ‎10.D ‎ ‎11.C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12.D D项不是别人来向他请教,而是他向别人请教。 ‎ ‎13.(1)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 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故事”“以”“优诏”各1分,大意2分) ‎ ‎(2)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历图谋。(“畋”“从” “畏”各1分,大意2分) ‎ ‎14.A,E 题中A项前四句主要抒发伤春之情,人生短暂系过度解读;E项“豪放词风”错。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朝不保夕的无限哀愁。下阕“当年燕子知何处”暗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意,道出江山易主之恨。“见说新愁”以下,词人倾诉个人的满腔哀怨。再无心事追寻往日欢乐,听到鹃啼,真教人肝肠碎裂,痛苦难当。全词凄凉幽怨,悲郁之至,尤其两个“怕”字,真切地勾画出词人睹物伤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15.愉悦之情:莺歌燕舞、春意深厚(2分)→惜春之情:东风已逝,蔷薇花开,只留下一抹荒烟。(2分)→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漂泊在外,愁思满怀,怕见落花,怕听杜鹃啼叫。(2分)‎ ‎16.(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7.C 18. D(A.成分残缺,在“指出了…”前面加上“专家”;B.否定失当,删除“不再”;C.句式杂糅,把“也会参加”删掉; D.表述正确.)‎ 19. D如本题主要讲“生态建设”,第一处“谋生态”是对“生存无忧”的递进,第三处结合前面“努力”和后面“污染”,表示转折;第五处表示条件,“只有”从源头扭转,才能拥有“美丽中国”.故选择D.‎ 20. ‎①不要惧怕命运的神秘;②别忘了自己还有一半的命运;③运用你手里所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所掌握的。(6分)‎ ‎21.⑴示例:天空中飘着白云,一只风筝线绳完好,高高地飞在空中,一只风筝线绳已断,正在向下坠落。(内容完整,语言简洁即可给4分)‎ ‎⑵必要的约束也是一种保护。(追求绝对的自由只会使人堕落)(大意对即可得2分,有其它启示,言之有理也可)‎ 博物馆里更该教会孩子“文明”‎ ‎  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开放的公共休闲场所,更是一个与历史、艺术对话,提升修养的公民课堂。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或多或少都有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目的。放纵孩子闹腾,破坏博物馆静谧、幽雅的氛围,甚至任凭孩子损坏展品而不加劝阻,这种纵容岂不是与教育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驰吗?‎ ‎  在国家动物博物馆,“熊孩子”走后垃圾遍地、一片狼藉;在武汉东湖等景区,“熊孩子”不听劝阻下水上树……生活中,“熊孩子”在博物馆、餐厅、景区等公共场所随意打闹、影响他人的现象并不鲜见。而这些行为与家长的宽纵不无关系,一些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别人应该谅解,殊不知文明需要从小养成。孩子不懂事,家长却应明理。‎ ‎  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保持文明素养是起码的要求。一旦孩子的行为有损文明,对他人造成影响,家长就须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本身就是一个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过程。孩子就像树,要成长成栋梁,必须及时剪枝。作为监护人,家长需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及时对孩子进行文明养成教育,使之成为讲文明、有修养的人,这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  每个个体的素质都关乎国家形象。过去,一些人出门不讲文明,随意插队、大声喧哗、多吃多占等,严重损害了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让人慨叹“国民素质低”。提升国民素质,须从今天的青少年开始。如果说,成年人中有些人素质不高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一些人养成的旧习难改。可现今物质条件好了,对孩子进行文明教养应该没有什么“硬件”障碍。‎ ‎  “子不教父之过。”孩子折断博物馆展品,舆论的板子打在家长身上,展现的是对当下家庭教育的担忧,引出的是文明教养的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有责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文明的榜样,培养孩子的文明素养、道义担当、爱心、善心和良心。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淘气”“不乖”的时候,就应及时蹲下来,告诉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一味骄纵,不加约束,“熊孩子”就可能变成坏孩子,“淘气”就可能变成“没教养”。‎ ‎  博物馆里,更该教会孩子何为“文明”。请不要把这堂课上“反”了。‎ ‎【参考译文】 ‎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州。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大将张献甫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 ‎ 不久 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 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 ‎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 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 ‎ 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 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德行淳厚有规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