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延边第二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楚辞》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它刻画了丰富的女性形象,也营造了独特 的女性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外貌形体上,《楚辞》中的女性形象趋向于柔美、纤弱,体现女子优美的体态和秀丽的 容貌。如《大招》“朱唇皓齿,嫭以姱只。比德好闲,习以都只。”大段语言文字铺陈出形 象华丽、美丽动人的女子形象,非仅如此,云中君沐浴用的是兰汤,穿在身上的是如花般华 美的衣服;山鬼身上披的是薜荔,腰上系的是女萝……香花香草的气息配上女子的绚烂奇艳, “香草美人”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在性格方面,《楚辞》中的女性往往忧郁、多愁善感。如《湘君》中的湘夫人赴湘君之约, 来到河边仍未见湘君的影子,“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派萧悲的 景象,衬托出伊人的愁苦。再如《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她的惆怅 哀怨之情是用萧瑟的风雨之景衬托出来的。在作者笔下,惆怅哀伤、欲语还羞的姿态更能彰 显女性之柔美。 在个性气质上,《楚辞》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浪漫性的特征,原型大多取材自幻化的神女, 往往虚无缥缈。一方面,她们是高高在上的神女,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另一方面,作者赋予 她们更多的人性,在作者笔下这些神女也会为情所困,会因想念神君而叹息。即使是身为天 帝女儿的湘夫人,也并非人们所预想的那般难以亲近,相反她十分温和可人。昔日众人眼中 高高在上、完美无缺的神女,在屈原的《山鬼》里变成了亲和温婉、情感丰富,性格中还有 些瑕疵的普通人。神与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却奇妙地融合在《楚辞》的女性形象中。 《楚辞》中这些女性形象的独特风貌,有其形成的原因。首先,《楚辞》成书于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原始的生殖力崇拜的强烈色彩已经逐渐退化,对于女性 的形象描给开始出于审美需求,实用性的审美观转向为纯审美。其次,《楚辞》产生于南方楚 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助于楚人丰衣足食,而南方阴湿的气候,又使得他们个性文弱,气质 纤细,情感温和,多愁善感。再加上楚地重淫祀,盛行巫风,这种祭祀活动往往充满着神秘 感。在此背景下的楚人自然而然把女性形象跟神秘的女巫联系在一起。最后,《楚辞》的作者 是屈原,他对于女性有着自己完美的认知和寄托,如《离骚》中“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 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塑造了一个香草美人的形象,也是屈原借此形 - 2 - 象自喻。又加之作者自身政治上的不得志,美人的形象也反映在作者笔下的人物上,对美人 的思慕,又何尝不是作者“致君尧舜上”的梦想或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此中的苦闷和困顿, 更丰富了《楚辞》的艺术性和审美特征。 (改编自匡晶《〈楚辞〉中的女性形象》) 1. 下列诗句中不符合《楚辞》女性形象特点的一项是 A. 荷衣兮惠带,倏而来兮忽而逝。 B. 滂心绰态,姣丽施只。小腰秀颈,若鲜卑只。 C.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D.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辞》中的女性特点——(总分式)—→外貌、性格、气质——(例证法)—→《楚辞》 中的具体篇章。 B. 《楚辞》中的女性性格特点——(例证法)—→相关篇目中的诗句——(融情于景)—→ 惆怅哀伤。 C. 《楚辞》中的神女——(神性减弱,人性增强)—→有瑕疵的普通人——(神人融合) —→《楚辞》中的女性形象。 D. 时代背景、人文环境、屈原的认知和寄托—→《楚辞》中的女性形象风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受时代局限,《楚辞》中的女性大多柔弱凄婉、哀伤幽怨,这也是男权社会的鲜明特色。 B. 《楚辞》中女性的特点映射出屈原悲苦的人生际遇,这反映屈原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 C. 屈原笔下的女性秀外慧中、超凡脱俗,这完美的个性气质也是屈原自我高洁志趣的展现。 D. 《楚辞》中“美人”还可象征君主或美好理想,苏轼在《赤壁赋》中化用了该“美人”意 象。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能力,要求选中诗句中不符合《楚辞》女性形象特点的 一项。答题前,考生要知道《楚辞》中女性形象的特点,然后再仔细赏析所提供的选项诗句, 分析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特点是什么,再加以比较选择。 这几句诗出自《诗经•郑风•褰裳》, - 3 - A 项,出自《九歌•少司命》,写了少司命女神 穿着和飘忽不定,也与第二自然段相一致。B 项, 出自《楚辞•大招》,写出了少女的清纯与美丽,与第二自然段《楚辞》描写女子体态优美容 貌秀丽相契合。 C 项,出自《九歌•云中君》,表现对云中君的思念之情,与第四自然段神女也会因思念神君而 叹息意境相符。 D 项,出自《郑风·褰裳》,描绘的是一位少女发娇怒的情景。意思是:你若爱我想念我,赶快 提衣蹚溱河。你若不再想念我, 岂无别人来找我?刻画出了一个泼辣、爽朗的女主人公形象, 与《楚辞》中的女性忧郁、多愁善感的形象不同。 故选 D 项。 【2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 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 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 料进行分析。 C 项,“神性减弱人性增强”理解有误,原文第四段只说“作者赋予她们更多的人性”,并没 有说“神性减弱”;“有瑕疵的普通人”是《山鬼》里的人物,不能以偏概全。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 项,“受时代局限”“这也是男权社会的鲜明特色”分析有误。“原始的生殖力崇拜的强烈 色彩已经逐渐退化”不能说是“时代局限”,更不能说是“男权社会的鲜明特色”。 B 项,“这反映屈原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分析有误。屈原是浪漫主义诗人,故“这反映屈原 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是错误的。 C 项,“这完美的个性气质也是屈原自我高洁志趣的展现”是错误的,屈原笔下的女性是不完 美的,是有性格瑕疵的,通过第四自然段“性格中还有些瑕疵的普通人”可以看出来。 故选 D 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 - 4 - 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 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 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 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 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 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 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 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 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 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 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 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 5 -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 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注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 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 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 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 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 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 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 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 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 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 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 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 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 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 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 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 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 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 - 6 - 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 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 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 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注:袼褙:用碎布、旧布糊成的厚片,多用来制布鞋鞋底。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 也酸酸的”,寥寥数语,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 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 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 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 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D.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如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 又主动与守明握手等等。 5.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亊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概括。 6. 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概括。 【答案】4. B 5. 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写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 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 深层心理的发掘与体现。 6. 人物形象:守明是一个朴实、善良,有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的农村青年女性形象。心态: ①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满怀憧憬。②对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强烈不安。 【解析】 【4 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B 项,“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分析有误。母 亲不是一个与守明对立的人物形象,她收彩礼,只是遵从当地习俗,不是因为贪财。她在女 - 7 - 儿去约会时跟在后面,是出于保护与关心的目的,并不是监视女儿。母亲与守明不是正反对 比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与照应的关系。 故选 B。 【5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分析小说物象的作用,可以从物象与情节的关系,对表现 人物形象的作用,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来分析,另外,如果该物象贯穿全文,则要考虑是 不是线索。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分析小说的主旨。本题要求分析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亊写人的好处。故事发生在过去的农村,“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 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当时的风俗习惯是,定了亲,女子要做鞋子送给男子。这样的情节符合 特定的时代特点,而且也能写出生活的气息和味道。文章开头写守明准备做鞋子送给男子, 设想做好后送给对方的情景,然后写男子要外出工作约她见面时她送出鞋子,但男子收下但 并未试穿,后记写男子讲述往事,自己回家探亲时将鞋子退给了明守,他并没有娶明守。鞋 是小说的线索,串起小说的故事情节。明守将自己对男子的感情寄托在鞋子里,以鞋传情, 男子收藏着这双鞋子,不舍得穿,但最终还是归还给了女子,他没有娶明守,自觉对不住她。 这种情感也是通过鞋子表达出来的。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可以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 用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 原因。可以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 格。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本题要求分析守明这一人物形象,并概括守 明的心态。题干中明确要求是概括,不用分析。小说中,明守定了亲,收到男方的彩礼后, 嘴里说“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妹妹想看时,她却“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 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而且“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 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表明守明是 一个朴实,羞涩的女子;她收到彩礼时决定给他做双鞋子,表明她心地善良,具有传统美德 的女子;她和他见面时,不好意思看他,握手时“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 了。”性格比较柔顺。人物的心态:当她做鞋子时,心里想像着要让他试穿,然后不要脱了, 又想像着要脱下来,好好收藏,还想像着两人之间甜蜜的对话,表明守明对美好爱情和幸福 生活满怀憧憬。守明做鞋时看到他的鞋样子大时,内心不安,因为听说大脚走四方,既想让 他走四方,毕竟好男儿志在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因为他若走四方,自己咋办。这种思 【 - 8 - 考里有对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强烈不安。 【点睛】该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 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 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 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 试吏,为泗上亭长。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 矣!”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 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 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 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 无所诎。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 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 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 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 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 妪夜哭人问妪何哭妪曰:“人杀吾子。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 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 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选自《汉书·高帝纪》) 7.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 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 B.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 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 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 C.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 的 为 - 9 - 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 D.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 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 8. 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即汉高祖刘邦,高祖是刘邦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而起的名号。 B. “谒”是进见时用的名帖,又称“名刺”“名帖”,类似于后来的名片。 C. “季”是刘邦的字,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除了有名,还有字,如屈原名平字原。 D. “坐上坐”就是坐在职位最高的位置上,“上坐”的“坐”是座位的意思。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高祖有胸襟,有气量,但到了壮年,才当上泗上亭长,他在观看秦始皇出行时,发出了 “大丈夫当如此矣”的感慨。 B. 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为奉承县令的贵客,都去送礼,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 钱也没带,却假称“贺礼一万钱”。 C. 吕公善于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很敬重他。酒宴结束送客的时候,吕公告诉高祖要保重 自己,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高祖。 D. 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逃跑,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 是他放走民夫,自己也准备逃命。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 (2)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答案】7. D 8. D 9. B 10. (1)酒宴快散的时候,吕公就给高祖使眼色,坚持要留下高祖。等人们饮完酒,高祖走 在最后。 (2)走在后面的人到了,高祖睡醒,大家就把刚才发生的事告诉他,高祖听了便暗自高兴, 觉得自己了不起。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 人名、地 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前”是走上前, 动词;“拔剑”“斩蛇”两个动作不应该分开,排除 B 项、D 项。“问”的主语应该是“人”, 的 - 10 - 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 A 项。句意:高祖带醉说:“好汉走路,怕什么!”于是亲自向前, 拔剑斩蛇,蛇被斩为两段,道路就通了。又走了几里路,高祖既醉又困,卧于路上。落在后 面的人来到高祖斩蛇的地方,见一位老妇人夜间在那哭泣。人们询问原因。故选 D。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 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 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 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 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 项,“坐 在职位最高的位置上”错误。“上坐”是指受尊敬的席位。“上座”,又称上首、首席,是一 种东方礼仪的方位,顺序,让地位高的人所处的位置。与之相对应的是下首。也作为地位较 高的人的代称。所以选 D。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 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 项,说“为奉承县令的贵客”,不准确, 实为 奉承县令;“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钱也没带”也错误,高祖瞧不起那些官吏, 不带一钱,是对那些官吏的一种戏侮。所以选 B。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 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 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阑”,晚、将尽;“因”,连词, 就、于是;“目”,使眼色(名词活用为动词);“竟”,结束;“后”,走在最后(名词活用 为动词)。(2)“后人”,走在后面的人(古今异义词);“至”,到;“觉”,睡醒;“告”, 告诉;“乃”,连词,便;“自负”,觉得自己了不起。 【点睛】参考译文: 汉高祖,是沛县丰邑中阳里的人,姓刘。高祖这个人,胸襟开阔,气量宽宏,不愿干一 般人从事的生产劳动。到了壮年,被试用做小吏,当了泗上亭的亭长。高祖曾经去咸阳服徭 - 11 - 役,有机会观看秦始皇出行,他大为感叹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单父(今山东 单县)人吕公,跟沛县县令要好,为了躲避仇家,到县令这里客居,于是在沛县安了家。沛县 的豪绅和官吏们听说县令家里有贵客,都去送礼祝贺。当时萧何是县里的主吏(也称主吏掾, 是协助县令管理人事考核的官职),主管收纳贺礼,他告知各位贵宾说:“礼钱不足一千钱的, 请坐在堂下。”高祖虽然只做个亭长,但向来瞧不起那班官吏,于是递上个名帖,假称“贺 礼一万钱”,其实一个钱也没带。名帖递了进去,吕公非常吃惊,立即起身到门口迎接。吕公 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敬重他,并引他到上座坐下。萧何说:“刘季(高祖) 向来爱说大话,很少成事。”高祖趁机会要戏弄耍笑一下客人们,就坐了上位,一点也不谦 让。酒宴快散的时候,吕公就给高祖使了个眼色,坚持要留下高祖。等人们饮完酒,高祖走 在最后。吕公说:“我年轻时就喜欢给人相面,相过许许多多的人,但是没有人像你这样的 好面相。希望你保重自己。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你做妻子。”汉高祖以亭长的身份, 替县里押送一批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在半路上逃跑了。高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 夫将全都跑光,于是等走到丰邑西面泽中亭时,便停下来休息饮酒,到夜晚就把押送的役夫 全部放走。他说:“各位都逃走吧!我从此也逃命去了!”民夫中有十多个年轻力壮的汉子, 愿意与高祖一起走。高祖乘着酒兴,当晚就抄小路从泽中走,派一人到前面探路。探路人回 来报告说:“前面有条大蛇挡道,咱们还是回去吧。”高祖带醉说:“好汉走路,怕什么!” 于是亲自向前,拔剑斩蛇,蛇被斩为两段,道路就通了。又走了几里路,高祖既醉又困,卧 于路上。落在后面的人来到高祖斩蛇的地方,见一位老妇人夜间在那哭泣。人们询问原因, 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的儿子。”有人问:“你的儿子为什么被人杀了?”老妇人说:“我 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变成大蛇,伏在路当中,现在被赤帝的儿子杀了,所以我在此哭泣。” 人们以为这位老妇人说假话,想给她点苦头吃,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走在后面的人到了, 高祖睡醒,大家就把刚才发生的事告诉他,高祖听了便暗自高兴,觉得自己了不起。那些跟 随的人从此也越来越敬畏高祖。 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明显有三处提到“淇水”的句子,其中写女子被抛弃归家途中,用“淇水”起 兴,表现内心情感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用河水再长也有个岸头来比兴,斥责男子 爱情没有边际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 (2)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曾说,在他担任总理期间,确实谣诼不断。其中“谣诼”一词出自 于《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 - 12 - 成语“方枘圆凿”一词出自于战国·楚·宋玉《九辨》:“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 难入。” (3)《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与成语“方凿圆枘”意思相似,表 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 【答案】 (1). 淇水汤汤 (2). 渐车帷裳 (3). 淇则有岸 (4). 隰则有泮 (5).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6). 谣诼谓余以善淫 (7). 何方圜之能周兮 (8). 夫孰异 道而相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 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 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 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淇、汤、渐、帷、隰、泮、嫉蛾、谣诼、圜、孰等 词,都要格外留意。 四、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我正在培育的蝴蝶是要灭绝的蝴蝶品种——帕洛斯维第斯蓝蝴蝶,( )。蝶蛹很细小, 呈棕色的颗粒状。在 蝶蛹时,我发现蛹壳在往外胀,似乎就要破裂了。几秒钟后,裂缝扩 大,一根细长而娇弱的线状物出现在我眼前,是一条昆虫的腿。腿在 ,并且开始往外伸 展。慢慢地,迟疑不决地,一只翅膀带着褶皱的蝴蝶出现了。它站在残壳上,摇晃着,努力 保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展开翅膀。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它的美丽令人 。它将织造它的蛹壳, 然后躺下,一动不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最后破蛹而出, 成为一只美丽的蓝色蝴蝶。 1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几个月前,马塔尼博士无意中在圣佩德罗市一个废弃的炼油厂内发现它 B. 是马塔尼博士几个月前无意中在圣佩德罗市一个废弃的炼油厂内发现的 C. 几个月前,在圣佩德罗市一个废弃的炼油厂内马塔尼博士无意中发现的 D. 是马塔尼博士几个月前在圣佩德罗市一个废弃的炼油厂内无意中发现的 1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检查 颤抖 瞠目结舌 改头换面 B. 检视 颤动 目瞪口呆 脱胎换骨 C. 检视 颤抖 瞠目结舌 脱胎换骨 - 13 - D. 检查 颤动 目瞪口呆 改头换面 【答案】12. B 13. B 【解析】 【12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 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 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括号前面讲我正在培育的是要 灭绝的蝴蝶品种,括号后面讲刚发现这种蝶蛹的状况。而这个蝶蛹是马塔尼博士发现的,这 是这句话强调的重点,因此“马塔尼博士”要放在句首,以示强调。排除 AC 项。而这个发现 不是博士专门研究发现的,是他“无意中”发现的,因此为了强调“无意中”,该词要往前放, 紧跟在时间状语“几个月前”的后面。故排除 D 项,选 B 项。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近义词辨析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一是 辨析近义词,抓住词语的不同点。近义词的不同,有使用对象不同,词义轻重不同,感情褒 贬不同,词语语法功能不同。二是关注语境,理解空格处侧重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检视: 检验查看;检查: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第一处只是表达博士在查看,并没有要发现问 题的意思。因此选用“检视”。颤抖,指颤动;哆嗦。形容身体某个部位发抖。颤动:急促而 频繁地振动。颤抖伴有心情的因素,颤动只是强调在动。第二处语境强调的是昆虫的腿在抖 动,因此选用“颤动”。瞠目结舌:意思是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也形容人害怕的表情。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语境表达的是蝴蝶的美 丽令人吃惊。因此选用“目瞪口呆”。脱胎换骨: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改头换 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语境是说蝴蝶彻 底改变,破蛹而出,变成为一只美丽的蓝色蝴蝶。因此选用“脱胎换骨”。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近义词辨析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 析,一是辨析近义词,抓住词语的不同点。近义词的不同,有使用对象不同,词义轻重不同, 感情褒贬不同,词语语法功能不同。二是关注语境,理解空格处侧重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近义词可以从多方面区分,词义侧重点不同,要抓住不同语素理解;词义轻重程度不同;感 情色彩不同,例:团结----结合----勾结;适用对象不同,例:爱戴(上级),爱护(下辈); 词性不同;词语使用要求不同,有的动词不能带宾语,有的成语只能用于否定。 (一)从意义方面辨析:1.看词义的轻重 如:妨碍、妨害 。2.看适用范围 如:边疆、 - 14 - 边境、边界。3.看表达侧重。如:嘹亮、响亮、洪亮 解析:“洪亮”侧重于音域宽宏,“嘹 亮”侧重于音色清脆、高远,“响亮”侧重于声音响度大。结合语意①应选“洪亮”,②应选“嘹 亮”,③应选“响亮”。 (二)从用法方面辨析 :1.看适用对象。 如:启用、起用 2.看成分搭配 如:发扬—— 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3.看词性语法 如:启示、启 事 4.看习惯用法 如:捉摸、琢磨 辨析:“捉摸”习惯上用于否定句,“琢磨”习惯上用 于肯定句。 (三)从色彩方面辨析 :1.看感情色彩 如:妄想、梦想、理想 辨析:作动词时都有“打 算” 意思,作名词时都有“想法”的意思。但“妄想”是贬义词, “梦想”是中性词, “理 想”是褒义词。2.看语体风格: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 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如: “见面”和“会见”、“办法” 和“措施”、“害怕”和“胆怯”,都有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之分。 14.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促使你回忆起与父亲去河边钓鱼情形的契机,也许是你再次回到那条河边,也许是你再 次见到一朵金银花或闻到一缕花香。此时,你是否会回忆起二十年前河边的金银花丛那醉人 的幽香?回忆起温暖的阳光下植物卷曲的叶子?在这里,现实境遇的真实感让位于回忆中感 觉的真实感。这些被感觉所唤起的内容,可能是已经被我们“遗忘”的记忆,这些内容其实 仍然存在,只不过暂时沉睡在记忆之中,因此有人称之为“非意愿性记忆”。 为文中画线句找一个例证,以下诗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A.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B.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C.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D.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分析论证的能力。本题要求为画线句找一个例证,从选项 中找合适的诗句。答题前,先仔细理解语段内容,理解画线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每个选项中 的诗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思,最后加以比较,分析判断。画线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回忆 的内容比当下现实中的情印象深刻,更让人难忘。 A 项,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意思是故人知我长相思念而入我梦。以梦境强调现实中中我 的 - 15 - 的思念之深。 B 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表达的是现实中别离的痛苦。 C 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意思是每年的花都一样,但是每年的人不一样,与 之前不一样。立足于现实的比较。 D 项,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回忆去年的这个时侯,曾在这儿看到一个美丽 的女子在桃花下的动人画面,让诗人印象深刻,思念至今。回忆的内容更让人难忘。 故选 D 项。 五、写作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公元 1043 年,范仲淹任参加政事,进行了中国古代史上最有力度的变革。他大刀阔斧地 选汰官吏。一天他勾销了庸碌无才者,同僚就劝道:“你勾掉这些人很容易,但要想到被勾 去的人一家子都会痛哭的啊!”范仲淹严肃地答道:“如果任用这些人,黎民百姓就要遭殃, 千家万户就要受难,那时一路(宋代行政单位,相当于后世的省级单位)都会有哭声的。我 宁愿让一家去哭,也绝不能让一路都哭!”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切勿因小失大 小猴子因为一颗豆子而丢失了一把豆子,这是因小失大的典例。其实少一颗豆子小猴子 照样可以丰收,何必为了那微不足道的一颗豆子而失去丰收的喜悦?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前进的路途固然艰辛,但我们为了那些不对我们成功起任何阻力的 事情而停滞不前,所失去的恐怕要比一把豆子多得多了。 有人说人生就像下棋,应以大局为重。一兵一卒的损失在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毕竟最终的较量还在后头。有时为了保全一个棋子而输了全盘,这实在是不合算。 田忌赛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顾全大局,不因小失大,使本来处于劣势的田忌轻轻松 松地赢了一千两黄金。如果他单独计较一场比赛的胜利而忽略了三局二胜的比赛规则,想要 全盘胜出,再聪明的孙膑也无能为力。一场比赛的失利就如同小猴子丢失的那颗豆子,如果 好好地经营下去,一样会获得成功。 传说拿破仑在滑铁卢惨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根本没在现场指挥,而是躲在帐篷抽鸦片 烟。之所以抽鸦片烟,是因为他穿久了当时很流行的紧身裤而导致浑身酸痛,不得不抽鸦片 来缓解疼痛。可能当初拿破仑兴奋地套上紧身裤时根本没有想过他会因为一条裤子而全盘皆 - 16 - 输。如果人人都懂得不要因小失大的道理,那么历史一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如果拿破仑 没有在滑铁卢惨败,如果日本没有偷袭珍珠港,如果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如果李 自成没有从吴三桂手中夺有陈圆圆,如果庄宗没有一味地宠爱伶人。 不难发现,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小失大,错失了无数功成名就的良机! 而看看我们自己,又有多少次因为丢了一颗豆子而损失了一年的丰收:因为一次失败而 不再自信,开始自暴自弃;因为一片乌云而错失了阳光;因为一次跌到而误了航程;因为一 颗荆棘而放弃成功。 生活不能一帆风顺,丢掉一颗豆子就让它在无人的角落自由地成长,切勿因小失大!只 要我们手中还有一份胜利的筹码,就足以成功,一定不要轻易抛弃未来的幸福!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次作文为材料作文,写 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 进行立意构思。 如写议论文,要做到观点鲜明准确,论据典型,论证要有力,要有层次性, 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进行论证。论证方法不能单一。如写记叙文,则要写清 人和事,注重细节描写,以情动人。 审题 本次作文材料提供的是一则范仲淹任参加政事改革的故事,他除了庸才的名,有人同情其家 人可怜,会哭。他答,为了让更多的人不哭,宁愿让他一家去哭。改革,必将损害一小部分 人的既得利益,但却不能因为这一小部分而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因为改革是为了国家,为 了民族,要顾全大局,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人的情绪和利益。 参考立意: 不能因小失大; 要顾全大局; 小我与大我; 为政者理性要胜过情感等。 行文思路:假如以“因小失大”为题,可以先由寓言故事开头,引出话题,亮出观点,不能 因不失大;然后由此生发议论,强调人生路上,不能因不失大。接着从以大局为重的角度论 述进行道理论证,后面可以举例论证。然后联系现实,分析生活中我们常常因小失大的现象。 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勿因小失大。 素材积累: - 17 - (一)因小失大 1、小不忍则乱大谋; 2、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3、不要因为错过夕阳而哭泣 那样你将失去更美丽的夜空!(泰戈尔) 4、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6、杀鸡取蛋 (二)顾全大局 1、我认为好的演员是演什么像什么,有多种的尝试去靠近角色,如果太在意外表,会有很大 局限。我最终是要看角色能赋予我什么样的挑战。 —— 蒋雯丽 2、做事应多替他人着想,顾全大局。 —— 何炅 3、顾全大局,往前推进。 —— 马俪文 4、对我们这个世界作的每一点干预,都会改变我们固有的历史。而历史的每一次改变,又都 会引发时间长河的一阵“变异波动”。变异波向前传递期间,未来的历史是模糊不清的。就好 像一块石头投进水塘,只要波纹还在扩散,就无法看清水面的倒影。模糊期”有长有短,但 终有结束的一天,所以龙羲最终总能稳稳地把握住我们历史的大局。 —— 韩信 5、人生一世,总有些片断当时看着无关紧要,而事实上却牵动了大局。 —— 萨克雷 6、生命中总是有太多的不得已,有时候我们往往必须克制自身最最向往的来成全大局。哈! 大局……大局是什么呢?对最重视的人给予最好的安排,让他无牵无挂,然后无知无感、顺 顺畅畅地迈向他的理想,得到他的成功。然后,我,笑着看他的成功,流着自己的泪。这世 上笨女人总是多,也不少我一个不是吗? —— 席绢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 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 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 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 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 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 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 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材料作文的写作:1.写议论文:(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 写作的论题或论点。(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3)提供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中的论据。(4) - 18 - 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2.写记叙文:(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2) 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4)文章的 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本 题即此审题,写作即可。 - 1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