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单元群文阅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单元群文阅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单元群文阅读·经国济世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限时15分钟)‎ 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体美德的养成,即使在政治实践中也明确倡导德政,就此而言,将儒家伦理视为一种德性伦理是恰当的。然而,德性修养不是儒家伦理的最终旨归,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成就经邦济世的卓越事功才是儒者最高的价值目标。‎ 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在强调德性修养的同时,并未忽视事功的重要性或将二者割裂开来。如果说“修己”是偏重于内省式的道德自律的话,“安人”“安百姓”便是经济天下、博施于民的外在事功。在他看来,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是起点,“安百姓”才是终极目标。他还认为,在职位或社会分工的意义上,国家的统治者应当依照“义”的原则,遵守为官之道,把国家治理好,使百姓丰衣足食。而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百姓,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应当积极追求物质利益,这是职业本分。‎ 孔子在品评人物时也坚持了德性与事功相结合的原则。管仲因其为人处世与儒家的价值标准存在许多相悖之处,受到儒家学者的批评。但是对于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的卓越事功,孔子毫不吝啬地称赞其为“仁”。由此可见,孔子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并不完全是德性主义的,事功也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从孔子本人一生的政治实践来看,他对于事功的重视并没有停留在思想层面上,作为一个身体力行的儒者,他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仍然矢志不移,目的就是实现经济天下的社会理想。‎ 孔子之后,儒学传统可以大致分为两派:一是以颜渊、曾子为代表的一派,重视德性修养,追求道德理想,传承了儒家的德性伦理传统;二是子贡等人走了一条现实主义的路子,在坚持和发展儒家德性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经验和实际知识的重要性,关注现实,追求事功。到了汉代,将德性修养作为实现事功的起点与基础,开辟了儒家由内圣成德到实现外王事功的路径。然而,这一路径以修身养性作为儒者第一要务,致使一些儒者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过分强调身心修养而忽视了对外王事功的追求,丧失了先秦儒者在追求事功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勇武气质和进取精神。特别是后世儒者对“修身”的理解大多局限于道德修养方面,不大注重对于经邦济世的实际才能的学习,越来越走向心性修养的内圣方面,在外王事功的开拓方面十分乏力,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德性与事功之间的平衡,也没有有效地搭建起由内圣成德通往外王事功的桥梁,这也成为之后儒学发展过程中始终难以解决的问题。‎ 从儒家事功伦理的演进过程来看,它始终与德性伦理交织在一起,尽管二者经常相互批评、辩难,但其始终没有脱离儒学一体的范围。在与德性伦理的分歧中也可以看出,儒家事功伦理具有强烈的现实品性,事功学者大都没有沉迷于书斋,而是着眼于现实,发扬儒学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的传统,致力于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问题的解决。‎ ‎(选自李雪辰《儒家事功伦理的发展脉络》,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事功”的一项是(  )‎ 12‎ A.烛之武在郑国面临晋国和秦国联合进攻的紧张形势下,不顾危险,勇于担当,夜闯敌营说服秦伯退兵。‎ B.西汉名将卫青率领汉军七击匈奴,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稳定做出重大贡献。‎ C.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却被流放到北海无人之地,牧羊十九年,受尽苦难,忠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D.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答案 C 解析 从原文来看,“事功”是指建功立业,经邦济世。C项属于德性伦理,不属于事功。‎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事功伦理具有强烈的现实品性,能够成就经邦济世的卓越事功是儒者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B.孔子在强调德性修养的同时并未忽视事功的重要性,他无论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未排斥事功。‎ C.汉代将德性修养作为实现事功的起点与基础,直接导致德性与事功之间的平衡在某种程度上被打破了。‎ D.儒家事功伦理在演进过程始终与德性伦理交织在一起,二者虽有分歧,但并没有脱离儒学一体的范围。‎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由文章第四段“特别是后世儒者对‘修身’的理解大多局限于道德修养方面,不大注重对于经邦济世的实际才能的学习,越来越走向心性修养的内圣方面,在外王事功的开拓方面十分乏力,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德性与事功之间的平衡”可以推测C项“直接导致”有误,根据原文意思来看,打破平衡的是后世儒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国家统治者和普通百姓都可以追求事功,前者应当依照“义”的原则治理好国家,后者也可以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积极追求物质利益。‎ B.孔子在品评人物时体现出对事功的重视。管仲的为人处世与儒家价值标准存在许多相悖之处,但他辅佐齐桓公建立卓越事功,因而备受孔子称赞。‎ C.以颜渊、曾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传统,后世儒家强化了这一倾向,将修身养性作为儒者的第一要务,逐渐走向心性修养的内圣方面。‎ D.以子贡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了儒家事功伦理传统,坚持强调经验和实际知识的重要性,后世儒家则以此为基础,开辟了由内圣成德到外王事功的途径。‎ 12‎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由文章第四段中“到了汉代,将德性修养作为实现事功的起点与基础,开辟了儒家由内圣成德到实现外王事功的路径”可以推测D项“后世儒家则以此为基础”有误,原文的表述中儒家的基础应为“德性修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限时15分钟)‎ 从状元到实业家 张謇,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家中世代务农。张謇自幼读书,颇有造诣,但家中突生变故,他只有放弃科举,到淮军将领吴长庆手下做了一名幕僚。‎ 朝鲜壬午兵变,吴长庆受命入朝平乱。张謇跟随吴长庆入朝鲜时,年近而立,当幕僚已有八九年,视野日渐开阔,思想日渐成熟。张謇在朝鲜期间写下《条陈朝鲜事宜疏》《壬午事略》《善后六策》,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读了以后很赞赏。但是张謇的身份只是秀才,翁同龢爱莫能助,唯寄希望于张謇科举考试成功,获得进士头衔,取得通向官场的通行证。‎ ‎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获第二名。然而,接下来的四次会试他都没能考中。他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参加了第五次会试,终于顺利通过并获得参加殿试的机会。殿试考河渠、经籍、选举、盐铁等题,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是张謇的强项,他引经据典,论述透彻,文字古朴练达,主考官经过集体讨论,将张謇列为状元。‎ 考中状元以后,张謇照例被授六品翰林院修撰。在翰林院供职轻松又有前途,过几年往外一放,就是学政或是知府、道台。再过几年升一升,就是今天的省部级高官。但对张謇来说,他的理想是济世救国,在做官与做实业之间,他宁可选择后者。‎ ‎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清王朝割地赔款。消息传来,举国震惊。这使张謇彻底断绝了继续为官的念头。‎ 张謇与两江总督张之洞相识后,两人在兴办实业方面非常投机,张之洞委派张謇主持南通州商务局,让他兴办纱厂和丝厂。有张之洞支持,张謇心里很高兴,可是兴办纱厂所需的巨额资金成了一大难题。‎ 张謇百般奔走,但筹措资金相当困难。为筹措资金,哪怕有人拿十元八元钱入股,张謇也都感激地收下。一位老太太只有六元钱,张謇也给她鞠一躬,把钱收下。张謇费尽周折,受尽刁难,终于筹到15万两银子。‎ 纱厂开工以后,连收棉花的钱都没有。张謇孤注一掷,一边卖纱一边收棉。苍天不负有心人,大生纱厂开工以后,恰逢棉纱价格上涨。第二年,纱厂还清亏空,第三年获利达10万两白银。到1908年,获利累计190万两白银。‎ 12‎ 纱厂走上平稳发展道路之后,张謇想起通州、海门交界处荒废的沿海滩涂是一个良好的商机,他倡导建立了通海垦牧公司。公司建立之初,张謇亲自在芦苇荒草中跋涉考察,带领工人修拦海堤坝,张謇共建21个垦牧公司,每年生产棉花20万担,可以有效地保障大生纱厂的棉花供应。‎ ‎1904年,张謇在崇明外沙建大生二厂。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纱厂利润节节上升。张謇又建广生油厂,利用大生纱厂轧出的棉籽榨油;建大隆皂厂,利用广生油厂的下脚料生产肥皂;建复新面粉厂,建资生冶厂、铁厂、建港口、船运公司,修铁路,建懋生房地产公司,还有盐业公司、渔业公司、染织公司、电话公司、火柴厂、玻璃厂及旅馆、俱乐部等企业69家,总资产达3400万银元,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轻工业体系。‎ 张謇利用企业利润,在南通疏浚河道、修筑公路,建起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建起包括图书馆、公园、气象台、公共体育场、养老院、公墓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服务机构,提倡人们像西方人那样文明游苑、文明看戏。张謇从轻工业开始,带动南通文化、教育、社会风貌全面发展,使南通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在短短二三十年间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选自《中外书摘》,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张謇跟随吴长庆入朝平乱,写下《条陈朝鲜事宜疏》等数篇针砭时弊的文章,得到了朝中重臣的赞赏,但因尚无功名,仍然无法进入官场。‎ B.张謇放弃为官,投身实业,是因为对清政府丧权辱国行为的不满,加之身为翰林院修撰只是熬资历,没有办法实现济世救国之志。‎ C.为了建立纱厂,张謇四处奔走,筹措资金,文中用他向只能拿出六元钱的老太太鞠躬这一细节,说明他当时备受刁难的窘迫境况。‎ D.纱厂建起后,捉襟见肘,张謇置之死地而后生,边卖成品边收原料,恰逢棉纱价格走高,可以说纱厂的成功既有他胆识的原因,也有运气的成分。‎ E.张謇以纱厂起家,拓展到轻工业的许多领域,又用实业经营所得的利润,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倡导西方文明,加速了当地的近代化进程。‎ 答案 DE 解析 A项,“针砭时弊”错误,应为“讨论时政”。B项,“没有办法实现济世救国之志”说法过于绝对。C项,“鞠躬”不能说明“备受刁难”,而是说明筹措资金不易。‎ ‎2.张謇科举上的坎坷经历对他做实业有什么影响?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                              ‎ ‎                                   ‎ 答案 (1)开阔了眼界,历练了思想,放弃科举去做幕僚,丰富了阅历,他在经营实业的过程中更有长远之见。(2)锻造了百折不挠的品格。四次会试不中,磨炼了他的意志品质,使他在做实业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不退缩。‎ 解析 ‎ 12‎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的能力。首先找出张謇科举上坎坷经历的内容,再分析这一过程中张謇的收获是什么,最后分析对他做实业的影响。文章第一段说他放弃科举做幕僚。第二段“朝鲜壬午兵变,吴长庆受命入朝平乱。张謇跟随吴长庆入朝鲜时,年近而立,当幕僚已有八九年,视野日渐开阔,思想日渐成熟”,第三段“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获第二名。然而,接下来的四次会试他都没能考中。他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参加了第五次会试,终于顺利通过并获得参加殿试的机会”,这些经历既开拓了他的视野,也锻炼了他的意志,对他后来做实业有很大影响。‎ ‎3.请概括说明张謇在实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答:                              ‎ ‎                                   ‎ 答案 (1)丰富的阅历;(2)不畏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3)精准的商业眼光;(4)正处“一战”的有利时机;(5)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解析 解答本题,应到文中找出张謇做实业这一过程的内容,圈出这一过程张謇的表现,同时还要关注所处环境的影响和他人的帮助。文章一至四段属于做实业之前,这一阶段主要是他经历科举的历程,这一历程为他后来从事实业也做了储备,比如阅历上的开拓和意志上的锻造;从第六段开始,就是他从事实业的开始,“张謇百般奔走”“孤注一掷,一边卖纱一边收棉”“想起通州、海门交界处荒废的沿海滩涂是一个良好的商机,他倡导建立了通海垦牧公司”“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纱厂利润节节上升”,经过这些最终成就了他的实业。‎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限时15分钟)‎ 将军泪 张爱国 草原骑兵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又一次突袭边疆。军情飞报到京城,皇上不再是往常那样惊慌失措,而是会心一笑,继而拍案而起,命令飞虎军迎战。‎ 草原骑兵长驱直入。近百年来,每当他们遭遇饥荒,不,每当他们抢来的物资所剩无几时,他们的铁蹄就踏将过来。最初,他们还会找出这样那样的理由,后来,他们懒得找理由,想来就来,想去就去,而不论怎样,每次不仅能掳去大批人、畜、物,还能收到中原王朝可观的“息战金”。‎ 可是这一次,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将终结在这支他们从未听说过的飞虎军手里。交战伊始,他们满以为对手会像以前那样不堪一击,因此游戏一般,嬉笑着,冲杀着,抢夺着。等他们发现了异常,迟了——飞虎军以迅雷之势歼灭了入侵之敌,取得了近百年来中原王朝对草原劲敌的第一次胜利。‎ 12‎ 飞虎军大帐里,探马来报,敌军主帅恩鲁受伤,正带着残存的数百人马在几十里外休整,战斗力丧失殆尽。将士们一听,纷纷请大将军下令,乘胜追击。大将军不说话。他在想数年前组建飞虎军的情景:那时候,这群人大多还是孩子,但凡是被选中的就立即无条件地被带进冰天雪地里,进行残酷的训练。别说战死的,单是训练中累死、病死、冻死的,就不计其数。大将军曾暗暗发誓,班师回朝后一定让每个人都封官进爵。‎ ‎“大将军,乘胜追杀恩鲁,彻底歼敌,如此,他们至少三十年不敢南顾!”副将道。大将军还是不说话。他又在想他自己:出身贫苦,父亲早亡。寡母带着他受尽了人间屈辱。参军以来,经历了多少次残酷的战斗,多少次死里逃生,身上多少处伤口愈了又伤伤了又愈。作为军人,杀敌报国是梦想,出将入相不也是梦想?‎ ‎“大将军,恩鲁不灭,不久又会集结人马南侵。恩鲁一死,敌国定然瓦解,我边疆从此就高枕无忧啊!”大将军依然沉默。他在想:现在,仅凭这一仗、这一功,全军上下,将士们达不到封官进爵的条件,自己也没有出将入相的资格。一旦杀了恩鲁,敌国瓦解,则从此再也无仗可打,无功可立,飞虎军也没了存在的必要,所有的梦想更没了实现的可能。‎ ‎“大将军,机不可失啊……”众将士齐声道。“恩鲁狡诈,不可轻敌,不可盲目追击。”大将军一咬牙,命令道,“飞虎军全线后撤五十里!快马报告皇上,说敌军又集结数万人马,准备与我军决战!”‎ 不久,朝廷从全国各地紧急征集的新兵、筹措的粮草、打造的军械,千里驰援到飞虎军。于是,飞虎军的捷报开始频频传到朝廷:飞虎军又打了胜仗,杀敌多少人,但恩鲁仍然在逃,仍然在纠集人马,伺机再战。皇上又喜又忧,一面一次次嘉奖飞虎军,一面一次次将兵员、粮草、军械送往飞虎军。‎ 三年后,大将军见一切都已成熟,一举全歼敌军,杀死恩鲁,继而敌国土崩瓦解。大将军奉旨率领飞虎军,班师回朝。‎ 京郊,蓝天白云,春风徐徐,空气中花草的气息沁人心脾。大将军端坐马上,身后是威武浩荡的大军。前方,皇上率领满朝文武欢迎大军凯旋的锣鼓声已隐约可闻。路边,野地里,一位老妇人,白发凌乱,衣衫褴褛,骑坐在田埂上,艰难地挖着野菜。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裹着拖地的破旧大棉袄,呆立在老妇人身旁,有气无力地问:“奶奶,我爹什么时候回来?仗什么时候打完?”‎ ‎“快了,快了……”老妇人气喘吁吁。‎ ‎“你骗人,你老说快了快了,可……”小男孩呜呜地哭起来。‎ 大将军下马,上前,拉过小男孩:“娃儿,想爹了?你爹在哪儿打仗?”‎ ‎“飞虎军。”老妇人看看大将军和他的队伍,轻叹一声,“三年前,老大老二被飞虎军征去,一个死于训练,一个死于战斗。去年,老三又被征了,老三媳妇就疯了。老头子上个月给飞虎军送粮,累死在路上。现在,这一家就我和孙子,还有他的疯娘。”‎ 看着祖孙俩已显浮肿的脸,大将军强忍泪水:“老姐姐,仗打完了,你儿子就要回来了。”‎ ‎“谁说得准啊!三年前就说打完了,飞虎军要解散了,可是……”老妇人摇摇头,“唉!我老了,今儿明儿就死了也不足惜,可怜我这孙子……”‎ 大将军忽然热泪纵横。‎ 12‎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将军泪”为题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丰富了将军的形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情节安排上,依据“飞报军情——将军迎战——皇上迎归——途遇老妇”的发展顺序构思情节,“皇上迎归”是情节的高潮。‎ C.小说在塑造将军形象时,多次运用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展示了将军的梦想:杀敌报国,出将入相。‎ D.小说结尾未写将军立功受勋,却以将军热泪纵横戛然而止。“热泪纵横”寄寓了将军对老妇人一家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内心深深的悔恨。‎ 答案 B 解析 B项,“‘皇上迎归’是情节的高潮”错误,“途遇老妇”是这篇文章的高潮。‎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 ‎                                   ‎ 答案 从视觉、触觉、嗅觉多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将军凯旋时的自然环境,渲染了喜庆的氛围,烘托了将军胜利归来时的喜悦心情,与后文老妇人领孙子哭诉的氛围形成对比。‎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应分析句子的内容,指出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文中画线语句主要是环境描写,“蓝天白云,春风徐徐,空气中花草的气息沁人心脾”,“蓝天白云”是视觉描写,“春风徐徐”是触觉描写,“花草的气息沁人心脾”是嗅觉描写,多角度描写了当时的环境,渲染了喜庆的氛围,烘托了将军胜利归来时的喜悦心情,而后文写到老妇人哭诉自己一家的悲惨命运,两者形成对比。‎ ‎3.小说中的将军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出身贫苦,受尽屈辱。②作战勇敢,善于带兵。③贪图功名,不顾百姓。④良知未泯,心生愧疚。‎ 解析 ‎ 12‎ 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解答本题时,先阅读文章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概括,文中有多次心理描写,抓住这些心理描写就能概括出将军的形象,如“他又在想他自己:出身贫苦,父亲早亡。寡母带着他受尽了人间屈辱。参军以来,经历了多少次残酷的战斗,多少次死里逃生,身上多少处伤口愈了又伤伤了又愈。作为军人,杀敌报国是梦想,出将入相不也是梦想?”“他在想:现在,仅凭这一仗、这一功,全军上下,将士们达不到封官进爵的条件,自己也没有出将入相的资格。一旦杀了恩鲁,敌国瓦解,则从此再也无仗可打,无功可立,飞虎军也没了存在的必要,所有的梦想更没了实现的可能”,从这些心理描写可概括出大将军自己出身贫苦,父亲早亡,自己受尽人间屈辱,无数次死里逃生,作战勇敢,善于带兵,但为了梦想杀敌报国,为了士兵能封官晋爵,自己能出将入相,实现所谓的梦想,故意延误战机,不顾百姓。在文章最后面对老妇人的哭诉,“大将军忽然热泪纵横”说明他为给老妇人这样的广大百姓家庭造成的创伤而深深懊悔和自责,良知未泯。‎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限时20分钟)‎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曾祖皎,周(北周)赠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徽,周河内太守。祖果,周温州刺史,入隋,工部尚书、义兴公,《周书》有传。父咤,隋昌州长史。如晦少聪悟,好谈文史。‎ 隋大业中以常调①预选,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顾谓之曰:“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今欲汝俯就卑职,为须少禄俸耳。”遂补滏阳尉,寻弃官而归。太宗平京城,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大惊曰:“尔不言,几失此人矣!”遂奏为府属。‎ 后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尝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累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寻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天策府建,以为从事中郎,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隐太子深忌之,谓齐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因谮之于高祖,乃与玄龄同被斥逐。后又潜入画策,及事捷,与房玄龄功等,擢拜太子左庶子,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号为称职。三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知选事,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人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焉。‎ 其年冬,遇疾,表请解职,许之,禄赐特依旧。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四年,疾笃,令皇太子就第临问。上亲幸其宅,抚之流涕,赐物千段;及其未终,见子拜官,遂超迁其子左千牛构为尚舍奉御。寻薨,年四十六。太宗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司空,徙封莱国公,谥曰成。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明年如晦亡日,太宗复遣尚宫至第慰问其妻子。终始恩遇,未之有焉。‎ ‎(《旧唐书·杜如晦》,有删改)‎ ‎[注] ①常调:按常规迁选官吏。‎ ‎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12‎ A.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B.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C.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D.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答案 D 解析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味。“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是完整的结构,如果把“而美”作“瓜”的定语,与前面断开不合适,所以排除A、B;“遂辍食之半”意思完整,是说吃到一半就不吃了,“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是完整的结构,所以排除C。故选D。‎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拱,有多种义项。一是正身拱手,表恭敬有礼;二是指帝王庄严临朝,清简为政;三是指闲适自得,清静无为。文中指第三义。‎ B.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文中杜如晦生病,上表请求“解职”,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答案 C 解析 解职,指解除职务。致仕指交还官职。即一个是辞退,一个是退休,都有退的意思。‎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杜如晦家世显赫,世代为官。曾祖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父曾任河内太守,祖父任温州刺史、工部尚书,父亲曾任昌州长史。‎ B.杜如晦聪慧明达,深受器重。隋朝时,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他另眼相看,说他是栋梁之材。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在秦王府众人被外迁之际,奏请把他留下。‎ C.杜如晦功勋卓著,多次被封赏。在跟随太宗征讨天下之际就被高祖封为建平县男,待太宗即位后,升迁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任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D.杜如晦生前辉煌,死后亦荣耀。他死后,太宗很伤心,三日不朝,追赠他为司空。在第二年他的忌日当天,太宗还专门派人到他家里去慰问他的妻子儿女。‎ 答案 B 解析 “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错,这是房玄龄的观点。‎ 12‎ ‎4.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 译文:                              ‎ ‎                                   ‎ ‎(2)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 译文:                              ‎ ‎                                   ‎ 答案 (1)(功臣)像画在画上(悬挂)的共有十八人,而杜如晦位居首位,他被器重就是到了这个程度。(关键词:“丹青”“有”“冠首”“见”)‎ ‎(2)太宗十分担心他的病情,多次派人去问候,有名的医官和送上好药材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关键词:“忧”“存问”“上药”“相望”)‎ 参考译文 杜如晦,字克明,是京兆杜陵(属今陕西西安)人。曾祖父杜皎,北周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父杜徽,北周时任河内太守。祖父杜果,北周时任温州刺史,进入隋朝,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加封为义兴公,《周书》上有他的传记。父亲杜咤,隋朝时任昌州长史。杜如晦年轻时聪慧明悟,喜欢谈论文史。‎ 隋朝大业年间,杜如晦按常规参与官员选拔,吏部侍郎高孝基很器重他,对他说:“你有应变的才华,必定会成为栋梁之材,希望你保持并崇尚美德。如今想让你暂时屈身就任低级官吏,只是少些俸禄罢了。”于是杜如晦被任命为滏阳县尉,不久他弃官归家。太宗平定京城,引荐杜如晦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又升迁他为陕州总管府长史。当时秦王府中有很多杰出的人才,被调到外地做官的有很多人,太宗担心这件事。记室房玄龄向太宗(建议)说:“秦王府中的属官离开的虽然很多,但大都不值得惋惜。只有杜如晦聪慧、明悟、多识、通达,是佐君成王业(具有非凡治国能力)的人才。如果大王您只是想保守籓王的爵位,恪守本分,留下杜如晦就没什么用;如果您想君临天下,统治四方,除此人就没人能帮助您。”太宗十分惊讶地说:“你不说,我差点就失去了这个人!”于是奏请留下杜如晦为秦王府属官。‎ 后来杜如晦跟从太宗征讨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曾经在军营中参与谋划军机要务。当时军队和国家有许多事,杜如晦分析、决断如流水一般,众人被他深深地折服。杜如晦多次升迁至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后被高祖加封,爵位为建平县男,赏赐三百户封邑。不久又以原官兼任文学馆学士。天策将军府建成之后,太宗任命他为将军府从事中郎,(功臣)像画在画上(悬挂)的共有十八人,而杜如晦位居首位,他被器重就是到了这个程度。隐太子李建成很忌惮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值得惧怕的,只有杜如晦和房玄龄罢了。”就在高祖面前诋毁他们,杜如晦于是和房玄龄一同被逐出秦王府。后来他们又秘密地进入秦王府,出谋划策,等到大事做成太宗即位,杜如晦和房玄龄功劳一样,他被提拔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迁为兵部尚书,进封爵位为蔡国公,赏赐实际封邑一千三百户。‎ 12‎ 贞观二年,杜如晦以原官兼任检校侍中,暂代吏部尚书,仍然总管东宫兵马事务,被誉为“称职”。贞观三年,杜如晦代替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掌管官员选举的事务,和房玄龄一同掌理朝政。以至于台阁规模和典章人物,都是二人拟定的,在当时很被称誉。谈到治国良相,房玄龄和杜如晦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当年冬天,杜如晦身患疾病,上奏请求辞去官职,太宗答应他的请求,但给他的俸禄和赏赐和原来一样。太宗十分担心他的病情,多次派人去问候,有名的医官和送上好药材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贞观四年,杜如晦病情加重,太宗命皇太子到他家去问候。皇帝还亲自来到杜如晦的家里,安抚着他流泪,并赏赐丝帛千段;趁他还没有去世,让他的儿子出来并任命官职,于是破格升迁他的儿子左千牛杜构为尚舍奉御。不久,杜如晦去世,时年四十六岁。太宗哭得十分伤心,三日不上朝,追赠他为司空,改封他为莱国公,谥号“成”。后来太宗因为吃到美味的瓜,很伤心地悼念起杜如晦,于是吃了一半就停了下来,派使者将剩下的一半送到杜如晦灵前祭奠。那之后,太宗忽然梦见了杜如晦,宛如生前。天亮后,把做梦的事告诉了房玄龄,言谈之间歔欷不已,派人送御馔去祭奠。第二年杜如晦忌日那天,太宗又派遣尚宫到杜如晦家里慰问他的妻子儿女。这种自始至终的恩遇,从来就没有过。‎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限时10分钟)‎ 念奴娇·自述 ‎[明]高启 策勋万里,笑书生骨相,有谁相许?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①儿女。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风云无便,未容黄鹄②轻举。‎ 何事匹马尘埃,东西南北,十载犹羁旅?只恐陈登③容易笑,负却故园鸡黍。笛里关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伫。吾今未老,不须清泪如雨。‎ ‎[注] ①纷纷:平庸,普通。②黄鹄:一名鸿鹄,又名天鹅。③陈登:字元龙,三国魏人,多豪气,身处江湖却有救世之意。他讥笑国士许汜不关心国事,只顾求田问舍。因鄙视许汜为人而让前来拜访的他睡小床,自己卧大床。‎ ‎1.本词下阕运用了陈登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此词运用陈登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高启在当时声名卓著,与陈登非常相似。‎ B.词人认为陈登虽有大志,但无客主之意,不懂礼数,这种做法容易让人嘲笑。‎ C.“笛里关山”三句写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而自己却沉溺樽前,消沉而无所作为,故内心颇不平静。‎ D.词人借用陈登一典,表明自己的退世之思怕遭到陈登的笑话。‎ E.陈登的典故揭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退隐,被陈登一类人取笑;求官,又舍不得故园鸡黍。‎ 答案 AB 解析 ‎ 12‎ A项,“因为高启在当时声名卓著,与陈登非常相似”错,由词的下片可知,词人当时处境是“十载犹羁旅”,十年了仍客寄他乡,故十分思念家乡,想念家乡饭菜,而陈登“身处江湖”。词人是与许汜而非陈登有相似之处。B项,意思理解错误,“只恐陈登容易笑”,并非陈登的做法让人嘲笑,而是说词人怕遭到像陈登之类的人物嘲笑。作者以许汜自比,因为自己关心的只是“故园鸡黍”,故恐为陈登所笑。‎ ‎2.从全词看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抱负不凡,才气超群。“策勋万里”,写词人欲立功万里而记功于策;“壮志平生”,表现词人平生胸怀壮志。而“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则从文韬、武略、诗才方面,表现了词人非凡的才华。②豪放洒脱,自负自傲。如“羞比纷纷儿女”,写自己羞与平庸儿女比肩而立,可以看出词人的自负自傲;“酒发雄谈”三句借酒、剑、诗表现了词人的奔放洒脱;“壮志平生还自负”“吾今未老,不须清泪如雨”,写出了词人对自己理想抱负的高度自信。③壮志未酬,满腔愤慨。如“风云无便,未容黄鹄轻举”,写自己难以施展抱负,“未容”二字饱含多少愤慨之情,不平之气;“十载犹羁旅”,写词人游历十年,尚未安身立命,一个“犹”字透出了作者内心的不满和愤慨;“回首空凝伫”表现了词人壮志未酬的失落和惆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的能力。解答诗歌形象类题目时,需要先概括形象特点,再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策勋万里”“壮志平生”“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都表现了词人的才华出众,抱负不凡。“羞比纷纷儿女”“壮志平生还自负”“吾今未老,不须清泪如雨”表现了词人的自负和洒脱。“有谁相许”“风云无便,未容黄鹄轻举”“十载犹羁旅”表现了词人的壮志难酬。‎ 1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