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溯源 ①所谓“中秋”,原为季节描述,八月十五日处于仲秋之中,故称中秋。今人文章中,多喜追溯至《礼记·月令》篇作为“仲秋”两字之始。然而《月令》篇本意,是为说明各月天时、祭祀对象、物候特征以及对应的行为举措,其中绝无节庆记载。 ②而在今日很多辞书中,将中秋节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实际对查《宋史·太宗纪》两卷均无此事。此事记载实出自《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所注引的《唐太宗纪》。此书如今已然散佚,同时对查正史新旧两唐书,《太宗纪》中同样无此记载。以正史体例,倘若其间果有朝廷敕令将某日定为全国性的节庆,绝不可能无一字记载。 ③但是在唐代的诗文著作中,已然出现八月十五赏月的叙述,如著名的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不过在笔者看来,此诗恰恰说明当时中秋虽有赏月习俗,然而并无“中秋节”,因为一则此诗题中并未指明此日为中秋节,再则杜甫还有《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二诗。 ④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文献记载中,很难找到一个将八月十五对应为“中秋节”的明确日期,但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在唐代,如果用今天的话说,并非“法定节假日”,而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但因内容形式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逐渐扩大其影响,至明清时期,终于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 ⑤今天的中秋节,月亮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赏月,吃月饼,甚至还要以圆月的口彩讲团圆一事,都是习见礼俗。但是细读文献,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那么中秋和月亮的关系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 18 - ⑥前文引《礼记·月令》中,并无只言片语提及月亮与秋天的关联,而秋日百姓所进行的活动,也无与月相关者。真正将秋与月对应的,是皇家祭祀典礼。《国语·周语上》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韦昭注曰:“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於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国语》一书,虽作者存在争议,但学界一致认为其取材自春秋各国所保存史料,注《国语》的韦昭,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充分说明了自西周起,王室已开始祭祀日月,而在后汉三国期间,秋日于西郊祭月,成为典礼。沿及明清,屡经变化,形成了皇家祭祀典仪。 ⑦皇家祭祀民众虽不能参与,但能领略其事的慎重与盛大。凡祭祀之日,不但皇帝亲临,且需提前数日奉行斋戒、预备等一系列繁复活动。古时天子一举一动,皆为国人瞩目。皇家行为,一定会对民众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世间昼夜轮替,四季更迭,在先民心中,对这种自然现象不免产生敬畏之情,无论古今中外,皆有以四季、日月为主题的祭祀典礼或艺术形式。虽然民间习俗很多未能载入典籍,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而皇室以国家之力举办祭典,也给相对散乱无序的民间信仰习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引。综合所有因素,中秋节与月亮就建立了联系。 (选自2014年9月4日《 光明日报 》,有删改) 1. 下列各项对“中秋节”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今人多喜欢把《礼记•月令》篇作为“仲秋”两字作为“中秋节”的起源。然而《月令》篇中绝无节庆记载。 B. “中秋节”被定做八月十五在文献中很难找到依据,但文献中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 C. “中秋节”被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实际应该是唐朝太宗时期所定,因为该事件的描述出自《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注引《唐太宗纪》。 D. 中秋节及其习俗起源于王室祭典与民间习俗的结合,同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完善,最终成为了今天民众熟悉的中秋佳节。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②段,作者考证典籍,解析了中秋的原意,指出了现如今很多关于中秋节形成时期的谬误。 B. 第③④段,作者举例论证,证明中秋习俗在唐代就已在百姓中广泛流传。 C. 第⑤段,承上启下,引出本文关于中秋溯源的第二个话题,即关于中秋和月亮的联系。 D. 第⑥⑦段,综合分析了中秋节与月亮建立联系的原因,其中皇家祭祀典礼是外因,民间习俗代代相传是内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18 - 在唐代,八月十五还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但因后来内容形式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影响逐渐扩大,最后成为与除夕、端午齐名的重要节日。 B. 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把中秋和月真正对应起来的是皇家祭祀典礼。 C. 虽然民间习俗很多未能载入典籍,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这也是中 秋节和月亮建立关系的原因之一。 D. 《国语》的记载、韦昭的注,充分说明了自西周起,王室已开始祭祀日月,而在后汉三国期间,秋日于西郊祭月,成为典礼,到明清成为皇家祭祀典仪。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概念能力。题干要求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曲解文意。对应的原文“此书如今已然散佚,同时对查正史新旧两唐书,《太宗纪》中同样无此记载”,可知也不是“唐太宗时期”所定。故选C。 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以“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得到答案。 2.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关于原文论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D项,无中生有。“其中皇家祭祀典礼是外因,民间习俗代代相传是内因”于文无据。故选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选项对应原为是“至明清时期,终于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范围划分不当。故选A。 点睛:信息筛选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属于局部信息筛选,答题时,在文章中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进行比对,判断正误。A项,选项对应原为是“至明清时期,终于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范围划分不当。 - 18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规八岁,以丁所生母忧,居丧有至性,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曰孝童。叔父暕亦深器重之,常曰:“此儿吾家千里驹也。” 年十二,五经大义,并略能通。既长,好学有口辩。州举秀才,郡迎主簿。 起家秘书郎,累迁太子舍人、安右南康王主簿、太子洗马。天监十二年,改构太极殿,功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拜秘书丞,历太子中舍人、司徒左西属、从事中郎。晋安王纲出为南徐州,高选僚属,引为云麾谘议参军。久之,出为新安太守,父忧去职。服阕,袭封南昌县侯,除中书黄门侍郎。敕与陈郡殷钧、琅邪王锡、范阳张缅同侍东宫,俱为昭明太子所礼。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特进萧琛、金紫傅昭在坐,并谓为知言。普通初,陈庆之北伐,克复洛阳,百僚称贺,规退曰:“非为功难,成功难也。羯寇游魂,为日已久,桓温得而复失,宋武竟无成功。我孤军无援,深入寇境,威势不接,馈运难继,将是役也,为祸阶矣。”俄而王师覆没,其识达事机多如此类。 六年,高祖于文德殿饯广州刺史元景隆,诏群臣赋诗,同用五十韵,规援笔立奏,其文又美。高祖嘉焉,即日诏为侍中。中大通二年,出为贞威将军骠骑晋安王长史。其年,王立为皇太子,仍为吴郡太守。主书芮珍宗家在吴,前守宰皆倾意附之。是时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密奏规云“不理郡事”。俄征为左民尚书,郡吏民千余人诣阙请留,表三奏,上不许。寻以本官领右军将军,未拜,复为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规辞疾不拜,于钟山宋熙寺筑室居焉。大同二年,卒,时年四十五。规集《后汉》众家异同,注《续汉书》二百卷,文集二十卷。 (节选自《梁书·王规传》) 4. 对文中画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B. 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C. 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D. 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5.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文中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 18 - B. “丁忧”即遭逢父母丧事,“丁”是“遭逢”的意思,“忧”是“居丧”的意思,多指居父母丧。 C. “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D.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中庸》《春秋》,其实本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亡于秦末战火。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规有预见性。陈庆之北伐时收复了洛阳,朝中官员都在祝贺,他却认为这场战役会成为祸端,后来果然应验。 B. 王规好学才高。他十二岁时便大致通晓《五经》的大义,长大后州里举荐他为秀才;天监十二年,他向朝廷呈献《新殿赋》,文辞十分精巧。 C. 王规备受器重。他在担任新安太守时,同陈郡的殷钧、琅邪的王锡、范阳的张缅都受到昭明太子礼遇。 D. 王规不留恋官场。当朝廷任命他为散骑常待、太子中庶子、步兵校尉时,他称病不任职,在钟山宋熙寺筑室居住。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曰孝童。叔父暕亦深器重之。 (2)是时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密奏规云“不理郡事”。 【答案】4. D 5. D 6. C 7. ⑴太尉徐孝嗣每次见到他都要为他哀伤流泪,称他为“孝童”。王规的叔父王暕也十分器重王规。 ⑵当时珍宗休假回家,王规待他很疏远,珍宗返回京都,秘密启奏王规说他“不处理郡中政事”。 【解析】 4. - 18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这句话的含义是“当时湘东王任京尹,和朝士集会宴饮,席间湘东王让王规行酒令。王规从容回答道:‘自从晋迁至江左以来,没有过这种做法’”,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句中出现的名词较多,如“湘东王”“京尹”“朝士”“规”“酒令”“江左”,然后根据语法关系进行断句,前三句话的主语是“湘东王”,“属”同“嘱”,嘱托,让,“属”的对象是“规”,即王规,故“属”与“规”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曰”是表对话的词语,一般后面要断开,故排除A项,选D项。。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五经”不包括《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中庸》是四书之一,“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他在担任新安太守时,同陈郡的殷钧、琅邪的王锡、范阳的张缅都受到昭明太子礼遇”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二段说的是“服阕,袭封南昌县侯,除中书黄门侍郎。敕与陈郡殷钧、琅邪王锡、范阳张缅同侍东宫,俱为昭明太子所礼”,可见受到昭明太子礼遇应是担任中书黄门侍郎一职的时候。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C项对应的内容,可以先依据选项中“陈郡的殷钧、琅邪的王锡、范阳的张缅”这几个人名快速找到对应的文字,然后再找到“受到昭明太子礼遇”的文字,最后看此时王规担任什么官职;也可以先找到“新安太守”这一官职,看此时王规是否同这几人受到昭明太子礼遇,即可明确错误所在。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每见”后面补充宾语“之”;“涕”,古今异义,古义是“眼泪”;“深”,非常,十分;“器重”,看重。第二句中,“假”,休假;“还”,回家;“遇”,对待;“薄”,疏远;“理”,处理。 参考译文: - 18 - 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王规八岁时,遭逢生母丧事,居丧期间至诚至孝,太尉徐孝嗣每次见到他,都被他的孝心感动得流泪,称他为孝童。王规的叔父王暕对他也十分器重,曾经说:“这孩子是我家的千里驹。”王规十二岁时,《五经》大义便都大致通晓。长大成人之后,更喜爱学习且有口才。王规被州里举为秀才,郡里选用他任主簿。 ............... 六年,高祖在文德殿设宴为广州刺史元景隆饯行,下诏命大臣们赋诗,规定都用五十韵作诗,王规提起笔立即就写完呈奏,诗句文辞又很优美。高祖非常赞赏王规的才气,当天便下诏任命他为侍中。中大通二年,王规出京任贞威将军骠骑晋安王长史。当年,晋安王被立为皇太子,王规接着就任吴郡太守。主书芮珍宗的家在吴,以前的太守都一心巴结他。当时珍宗休假回家,王规待他很疏远,珍宗返回京都,秘密启奏王规说他“不理郡中政事”。于是王规不久便改任左民尚书,吴郡的官吏百姓一千多京城请求让王规留任,先后三次 上表请奏,皇上不答应。不久王规以左民尚书的名义兼任右军将军,没有授任,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兼任步兵校尉。王规称病推辞,不肯任职,在宋熙寺筑室居住。大同二年,王规去世,死时四十五岁。王规收集《后汉书》各家不同说法,注《续汉书》二百卷,还有文集二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 18 -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8.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 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 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 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9. 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8. BD 9. 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②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解析】 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与“抒发报国无门的悲叹”理解有误;颈联“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诗人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表现出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这主要是抒发功业未就的慨叹。D项,“前两联写景”说法错误,颔联的上句“海内风尘诸弟隔”是叙事,下句“天涯涕泪一身遥”是抒情。 9. - 18 -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本诗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诗歌颔联“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是诗人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这两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颔联中既有忧国之情,也有对兄弟的思念,也有对自己天涯漂泊的悲叹。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抓住颔联中的内容来分析,“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从“诸弟隔”可见思念兄弟之情,“一身遥”表现出对自己天涯孤身漂泊的悲叹,再结合作者杜甫所处的朝代,联系其他三联,还有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 (2)在《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为国捐躯的精神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3)《卫风•氓》中的“________,_______”两句,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表达内心的不满。 (4)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对“真的猛士”的评论是“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书生意气 (2). 挥斥方遒 (3). 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夙兴夜寐 (6). 靡有朝矣 (7).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8).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 18 -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一句中“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第二句中“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为国捐躯的精神”,第三句中“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第四句中“真的猛士”,根据这些内容填写句子即可。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意气”“遒”“萧萧”“寐”“靡”“正视”等。 四、现代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故乡草 刘翠婵 ①这个时节,草是村庄最新鲜的主人,它惬意地盛开,有点乍乍乎乎。各种各样的草竞相开放,比花儿还要热烈。有的草小得只有米粒大,挤挤挨挨偎在一起,一个春天长下来,还是那么小,看着人心生疼。有的草大大咧咧地长,一个晚上不见,就会蹿出老高。后院一堵不大的矮墙上,就有十几种草在这里聚会。 ②村子是离不开草的,人和牲畜都离不开。如果没有稻草,就长不出稻谷,没有稻谷,一年的希望又在哪里?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草,牛吃什么羊吃什么猪又吃什么?鸡鸭鹅不怎么吃草,但有草的地方,就有它们肥沃的粮食,各色虫子、蚯蚓随时恭候着它们的到来。 ③稻草香甜。稻谷在草叶上扬花、抽穗,凝结一年的希望,从嫩绿到金黄,村人忧心忡忡地牵挂着。当金黄来临,村庄就丰硕,香喷喷的气息萦绕在村头村尾,像村口溪流哗哗的碎语,止也止不住。稻草在我心里是一种有温度的草,它恰到好处地温暖了我童年的许多个冬天。那时夏天收割完,每家每户都会在稻草堆里挑出一些长得好的草杆,晒干后扎成草垫,待到冬天铺在席子下,就暖和了。 ④盛开的草,漫山遍野站着,站成村庄一季一季的依靠。很多不知名的草,长在村庄之上,墙头、瓦顶、乱石堆,无处不在且长势良好。长在屋顶上的草带着一身的侠气,春归时醉享天涯春风,夏日里骄阳烈焰缠身,挺到秋来又要饱尝风霜雨雪,冬临就化作檐角的一撮泥土。这样的草,孤独地长在高处的瓦上,是藏在村庄深处的魂魄。死了一拨,瓦就黑上一层,村庄就在它们一次次死去活来中渐渐老去。 ⑤一些废弃的墙头上,每年都有不同的草在长。生在废墟上,便是野草了。伫立风中,它们的命运并不会随村庄的命运起伏。除了神,只有野草可以在废墟上歌唱。 ⑥有了盛开的草,村子就像有了一件压箱子的衣料,大太阳底下一抖,就会抖出许多难言的气息。 ⑦草的一生是一个四季轮回,村人的一生是六七十年或七八十年。村庄的一生又是多长?我以为,所有的村庄都应该是长生不老的。可是我看着它渐渐不在了,最初是人声在这里低落下去,接着是牲畜开始稀疏,最后是草爬满了老屋的许多角落。在屋里盛开的草,丧失了平原上的芬芳,因为此时的它已是荒草。 - 18 - ⑧村子里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沉睡中死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得体最幸福的死法,不用劳烦子女们奔波,不用拖着疲弱之躯苦等油尽灯枯。村庄又少了一个人,村上的草又多了一棵或一丛。老人们总说自己的命和草一样贱,到头来只有草可以做最后的陪伴,在灵魂没入土地的时候,一生的凄苦都化作了来年坟上青葱的草叶。 ⑨草是有来生的,无论死得多么难看,春风一点染,它就又是芳草了。村庄和村庄上的人们没有来生,一旦离去,永不回头。 (选自《福建文学》2011年第1期,有删节) 11. 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12. 在作者笔下,稻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 13. 文章第⑤段写生长在废弃墙头上的野草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14. 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答案】11. 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绘了春天村庄里小草竞相生长的情景。 12. 稻草香甜,带给村里人一年的希望;稻草温暖,温暖作者童年许多个冬天 13. 既写出了小村庄的破败;又写出了村民的渺小卑微,以及他们乐观面对命运的精神 14. ①对故乡草的歌颂和赞美;②对简单而朴素、绵长而清贫的故乡生活的眷念;③对和故乡草一样质朴的父老乡亲的悲悯;④对正在消逝的村庄的慨叹。 【解析】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是考查文章的技巧。“惬意”“偎在一起”“大大咧咧”“聚会”等词语将草拟人化,写出了小草的生机勃勃。同时将草与花对比,写出草竞相开放之姿。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手法的题目,散文的手法主要是表现手法和修辞。常考的修辞有比喻、比拟、排比、借代夸张等;常考的表现手法有对比反衬渲染烘托等。此题主要运用对比(各种各样的草竞相开放,比花儿还要热烈)的手法和比喻(小得只有米粒大)、拟人(挤挤挨挨偎在一起)的修辞,描写的对象是“草”,特点是“竞相生长”的情景,答题时要答出手法,然后结合文章进行解释,最后点明效果。 12. - 18 -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在作者笔下,稻草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首先应找出文中描写稻草的语句,然后再概括其特点。答题区域主要集中在第三节,“稻草香甜。稻谷在草叶上扬花、抽穗,凝结一年的希望,从嫩绿到金黄,村人忧心忡忡地牵挂着。当金黄来临,村庄就丰硕,香喷喷的气息萦绕在村头村尾,像村口溪流哗哗的碎语,止也止不住”,这是写其香甜的气味;“稻草在我心里是一种有温度的草,它恰到好处地温暖了我童年的许多个冬天。那时夏天收割完,每家每户都会在稻草堆里挑出一些长得好的草杆,晒干后扎成草垫,待到冬天铺在席子下,就暖和了”,这是写其温暖的感觉。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最关键的一点是找到答题区位,主要应借助题干中的提示性信息寻找答题的区位,比如本题中的“作者笔下的稻草”,自然应是描写稻草的语句;然后提取关键词语,分条作答。区位在第三段,关键语句为:“稻草香甜。稻谷在草叶上扬花、抽穗,凝结一年的希望”“稻草在我心里是一种有温度的草,它恰到好处地温暖了我童年的许多个冬天”。 13. 【试题分析】题干说“文章第⑤段写生长在废弃墙头上的野草有什么用意”,这是考查物象的作用,也是考查段落的作用。首先明确文段的描写对象“野草”的特点是“破败”、“乐观”,写的目的是突出村庄和村庄里的人们,草的命运就是村庄的命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文段作用的题目,也是考查物象的作用。首先应明确段落所在的位置,同时明确设题的方向,本题问的是“生长在废弃墙头上的野草”,这是文中的物象;然后要找出这些内容,确定“野草”的特点,“生在废墟上,便是野草了。伫立风中,它们的命运并不会随村庄的命运起伏。除了神,只有野草可以在废墟上歌唱”,从生长的环境可以看出破败,从生长的状态可以看出是“乐观”;接着就要看这一物象与文章主要对象的关系,文章最终是为了写人,写故乡。明确了这些,答案自然就不成问题了。 14. 【试题分析】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题干问的是“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 这是一道情感的探究的题目,首先要明确文章的思路,本文草入手,写到“村庄”“村庄的人”,“村庄的命运”,找到作者对这些事物的看法也就找到答案。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 18 - 【名师点睛】角度可以考虑以下方面:(1)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2)作品表面;(3)作品内涵;(4)作品背景;(5)作者;(6)读者。这类探究题答案基本上是对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或者区分散文中的不同材料,以找到探究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比如本题中,既然是探究感情,自然应找到触发感情的对象,由此可以找到“草”“村庄”“村庄的人”“村庄的命运”,然后再找写这些对象的文字,从字里行间体悟感情即可。答题模式一般为:对……(对象)的……(情感词)。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15.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②家访中我们发现,正是由于家长无为而治,孩子才会无所顾忌,甚至由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③由于房地产行业不景气,他已经决定金盆洗手,不再做房地产生意,重操旧业搞养殖。 ④中国女排在先失两局的情况下,第三局破釜沉舟,调上全部精锐人马,拼力反击,终于反败为胜。 ⑤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意兴阑珊。 ⑥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②③④ D. ①⑤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此处指自然中冰的融化。望文生义。②无为而治: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德化民。望文生义。③金盆洗手:盗贼等改邪归正,不再干坏事;借指退出本行业,罢手不干。④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⑤意兴阑珊:兴致将尽。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不能用来形容事物。⑥见贤思齐: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涣然冰释”,从句中来看,误把该成语理解成冰雪融化,错误;“无为而治”,句中误该成语理解成“不作为”,错误。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 18 - 1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B. “中国达人秀”这类“零门槛”的选秀节目,让任何一个拥有才华和梦想的普通人,都可以展示天赋和才华,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相信梦想,相信奇迹。 C. 近几年来,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D. 铁凝的《哦,香雪》是一篇饱含诗情的小说,作品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表现了在闭塞山村中生活的少女香雪对都市文明的向往,因而文笔清新自然,耐人咀嚼。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结构混乱,“寻找解决……破解之道”杂糅。应为“寻找解决……的办法”或者“寻找……破解之道”。C项,“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搭配不当,“加大……密度”可以,但不能“加大”“质量”。D项,“……因而……”不合逻辑,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C项,“加大”后面有两个并列的宾语,而“加大”与“质量”不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A项把“寻找解决……的办法”和“寻找……破解之道”两句杂糅为一处。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7.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事故发生后,公司领导亲自登门看望事故中受伤的员工,并向该员工的家父和家母表示亲切慰问。 B. 本人才疏学浅,以上发言可能挂一漏万,贻笑大方,在此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C. 作为当地的人大代表,他为人正直,性格坦率,敢于在人代会上发表自己的拙见,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护。 - 18 - D. 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表达得体的一句”,这考查用语的得体与否。首先要明确使用的场合,然后分析使用的对象,最后分析表述者与句中对象之间的关系。A项,“家父”家母”是谦称,用在自己;句中说“该员工的家父和家母”,错误。C项,“拙见”是自己的见解;句中是说“人大代表的发言”,不当。D项,“恭候”,意为恭敬地等待,敬辞,用于自己等待别人;句中说“对方”,不当。 1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在能源领域,煤和石油的时代已渐近黄昏。______?环保人士主张发展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之类的“清洁能源”。不过有人警告说, ______,因为制造相关设备造成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科学家指出, _______,因为核能既经济又清洁。这种说法遭到了环保人士的嗤笑和抗议。 【答案】 (1). (1)下一个能源霸主是什么(或“下一种主要能源是什么”) (2). (2)这种能源可不算清洁 (3). (3)应该发展核能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第一处,前面说“在能源领域,煤和石油的时代已渐近黄昏”,而后面又列出一些新的能源,故此处应是问下一种能源是什么;第二处,前面是环保人士建议的“清洁能源”,接着“有人警告说”,根据后面警告的内容“制造相关设备造成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可见横线上的内容应是说前面列出的这些能源并不清洁;第三处,根据后面“因为核能既经济又清洁”这句话,可见科学家的建议是发展核能。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18 - 19. 我们在诗歌中接触到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请你从下面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陈述对象,为所给的上联写一句下联。 橘子洲 洞庭湖 易水河 上联: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橘子洲头热血青年指点苍茫江山;易水河边豪侠刺客高唱壮士悲歌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下面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陈述对象,为所给的上联写一句下联”,这是考查学生对“对联”的把握能力。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作为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句法相似,讲究平仄,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句法相似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句式相当,词类相同,结构相应。先看例句,“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康河桥边”是地点,可以与“橘子洲头”相对;“多情游子”是偏正结构,可以与“热血青年”相对;“作别”是动词,可以对应“指点”;“西天云彩”是偏正结构,可以与“苍茫江山”相对。再看所给的名词,“橘子洲”可以联系《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塑造了一帮热血青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形象;“洞庭湖”可以联系《岳阳楼记》,这篇文中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官员形象;“易水河”可以联系《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位豪侠之士高唱壮士悲歌的形象。 - 18 - 五、作文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关于“路”,古往今来很多人有不同的多感受和思考。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苏轼说: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 王安石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对于“路”,你有什么思考?综合上述材料中的两句或几句,再适当引用诗句,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答案】路在脚下,路在心中 人生,如同旅途,路迢迢,水茫茫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生命都是盲目的没有人带着生存的意义来到人间,然而路就在脚下,可是心中便有了追求,偏于物质的叫欲望,偏于精神的叫梦想 一路上,有人播下粮食的种子,一路耕耘,于是在人生的秋季,顺着一路的稻花香,它能找到来时的希望有人种上云彩,一路上就有了诗意的期待,顺着诗的彩虹,他能找到来时的情怀而有人却忘了自己脚下的土地,只望见空中财富、权贵的幻影,于是一路追随,蓦然回首,来时的路已隐没在身后的荒芜之中,再也走不回去了 当然,选择财富、权贵等等,这本无对错可言,面对这一切,我们无法否认谁是幸福的基础,然而决不是人生的全部塞万提斯说:“财富不带来幸福,使用财富才使人幸福”人生的追求决不单单只是对物欲的满足,更多的是对精神素质的修养明白不了这一点,于是向酋长索取土地的贪恋的人累死在路上,追求权贵的于连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一颗充斥着欲望的心,就像一个黑洞,就像只饥饿的猛虎,可吞食一个个的生命一颗满怀希望,拥有梦想的心才能使人生路上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时,仍能有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潇洒,在面对世俗纷乱时,仍怀有庄子“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的从容,面对权贵恶势时,仍能有着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傲骨 一味追求欲望的满足,只会使自己如同机器般盲目而冷酷,最终只能迷失在人生的路上追求精神富足的人,他的眼睛总是闪着光的,那是心灵深处梦想的折光,那是生命真义的所在 一路上脚踏实地,坚定脚下的每一步,辛勤耕耘,执著前行一路上为梦想高歌,高歌希望,唱出憧憬这才是人生路上该有的状态回望人生旅途,一路上飘荡着阵阵稻花香,朵朵云彩编织成绚丽彩虹,云的深处回旋着胜利的歌声,路就在脚下,路就在心中! - 18 -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话题”的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是有关“路”的名言或诗句,因此作文的立意应围绕“路”展开,且要和材料中的两句或多句结合起来。材料中屈原的诗注重的使追求过程中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苏轼诗句节选自《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此词的主旨是游子思乡的情感抒发,也是与苏轼的淡漠名利的观念相一致。可以和苏轼的《定风波》等有关行路的诗句结合分析。王安石的诗句注重的是行路中的艰难迷惑,在坚守中就可以迎来光明,看到希望,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结合分析。鲁迅先生关注的是行路中追求以勇气和魄力去开创的人生境界。几个诗句结合分析合理即可,结合教材所学,恰当联想引用,结合现实生活,得出人生感悟。 点睛:话题作文写作技巧: 1.善于联想。比如话题“风”,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韩流、金庸热等等。比如以“水”为话题的文章,你可以叙述一个停水后的故事,你可以说明水的性质、用途,你可抒发对“水”的情感,你可以议论“水滴石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你可叙述“水”的童话,你可以想象说资源枯竭后地球的劫难等等。 2.化虚为实。比如“靠”这个话题,往实处“靠”,爸妈靠科技致富,学生靠勤 奋成才,运动员靠拚搏夺冠。 3.化大为小。比如以“美景”为话题:“校园美景”“家乡美景”“心中的美景”“美景其实也平凡”。 - 1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