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大庆一中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同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山水画深刻影响和熏染着中国人的审美品格、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毫无疑问,山水画精神的传承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当代的山水画家,担负着“正本清源”,让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发扬光大并且将传统山水画进行“创造性发展”的历史使命。‎ ‎“正本清源”的“源”不仅仅是山水画艺术层面上的“源”,不仅仅是明清,是唐宋,甚至是春秋,它更是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是对“道”的体认。如龙瑞先生所言:“我们所谓的‘正本清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 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抱和人格境界之美,从而让人们在山水画面前产生感动,产生震撼,产生共鸣,感受到艺术之美,进而感受到山水之美以及中国人生生不息感天悟地的人文精神之美,重新建立与山水自然的亲近与和谐的同构关系,最终深刻体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之境,感受“天地境界”,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历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山水文化基因正流淌在自己的文化血脉里不被大多数山水画家和大众所认识,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因此,当代山水画家应承担起“教育和传播”的责任,“志道”,“弘毅”,真正担负起任重道远的文化使命。‎ ‎(摘编自陈仕彬《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是道家的老庄哲学,历代山水画家都受到他的影响。‎ B.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因为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所以具有较高的审美感受力,从而在山水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C.“以形媚道”的中国山水画仅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D.中国山水画通过为欣赏者提供了深邃而广阔的审美空间来使欣赏者获得审美愉悦和人格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二段引用《礼记·中庸》里的话,充分证明了儒家的道德感悟是和山水联系在—起的。‎ B.认为儒道释哲学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这是文章论述当代山水画家应该承担文化使命的前提。‎ C.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D.建立于深山中的寺庙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论证佛教和山水紧密融合的例证之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言下之意是说山水画家和大众没有认识到中国的优秀文化基因正流淌在自己的文化血脉里。‎ B.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能否传承山水画精神的内核,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精神能否得到延续和发展。‎ C.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使山水画的欣赏者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D.“正本清源”的“源”包含着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包含着对中国文化中“道”的体认和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白痴的生活 ‎【爱沙尼亚】梅希斯·海因萨尔 ‎(1)维洛·林德意识到了自己是个白痴,这使得他的生活变得复杂起来,尽管周围人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就连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丝毫没有想到他有这种可怕的症候。‎ ‎(2)“这一切简直太离谱了!”维洛暗想。‎ ‎(3)维洛开始频繁地照镜子端详自己的脸,可是除了忧虑的表情之外,并没有什么令人担心的样子。而忧虑的表情对于一家之长、真正的父亲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家里人都认为这再正常不过。事实上,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工作,不管他所做的事多么引人入胜,不管工作中取得了怎样辉煌的成就,都不能给他带来像白痴那样生活所享受到的快乐。可他却不得不掩饰这见不得人的秘密。‎ ‎(4)有时候,劳碌地工作了一天之后,维洛发现自己在公园里张大嘴巴看着麻雀,有时更傻里傻气地纵声大笑。他惶恐地看看四周,扮出一副正经八百的神情,然后匆忙离开。‎ ‎(5)这种神魂颠倒完全不同的是,维洛做出了不少杰出的发明。他受过两种高等教育:一种是人文科学,另一种是实用艺术,现在他在塔尔图家具公司担任厨房装饰工艺艺术设计师,在这一领域他颇受尊重,是当之无愧的知名专家。此外,他还熟练掌握了五种外语,娶了哲学教授的女儿为妻,和她一起养育了三个孩子,他还善于结交朋友,其中不乏绝顶聪明和智慧超群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得不承认,所有这一切都起不到他所期望的那种作用。所有的大智慧固然很有意思,使他开心,可在这中间他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快乐、那种生活中原本质朴而纯真的快乐。‎ ‎(6)三十五岁时,维洛终于明白:如果揭开那并非天生而是后天获得的保护色,那么可以看出,在他心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活生生的白痴。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很悲伤,却又感到某种解脱。从那时起,他开始享有静谧而怡然自得的独处时刻。他有时提前下班或者星期日一大早就悄悄溜出家门。‎ ‎(7)在这样的日子,维洛的眼睛格外闪闪发光,他几乎一路小跑着来到长途汽车站,随便登上某辆城郊汽车,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基亚尔尔肯纳或艾克。不过,他最常去的地方是设在达比韦雷的垃圾场。在那里他能摆脱掉一切束缚,自由自在。他毫不掩饰内心的快乐,高兴地看看被扔掉的暖气片、熨斗还有旧杂志,随心所欲地挺直身子躺在发霉的破垃圾堆当中,放心地扯着噪子大声喊叫,以迎合乌鸦的哇哇叫声。‎ ‎(8)当妻子偶尔问他经常外出到哪里去时,维洛早就准备好了答案:因为家具市场竞争激烈,他不得不经常到图书馆去,以便提高专业水平。他为了证实自己的话,会从公文包里取出各种专业书籍和图纸,再加上专业术语来解释分析。妻子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也就相信了他。这样维洛便可以继续过着自己原本状态下的隐秘生活了。‎ ‎(9)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有了更加喜欢的地方。那是一个被废弃的古老的庄园。维洛一到庄园就钻到畜牲棚里,仰面躺在鸡群和羊群之间,静静地待在饲料和干粪堆上。他欣赏着吃力咀嚼饲料的羊,觉得自己像在家里一样,体验着最幸福美妙的瞬间。鸡在他瘦削的身体上悠闲地散步,用呆傻的目光看他,有时啄他外衣上的纽扣。羊呢,不停地闻着维洛那沾满谷壳饲料的头发,用粗糙地舌头舔维洛那抹了盐的脖子。他眨巴着眼睛,嘴角上流出黄色的口水。有趣的是某一只母鸡会把维洛当成公鸡在他眼前迈着碎步走过,向他卖弄风情,竖起羽毛向他求偶,面对这种情景,他的心里美滋滋的。他与这间破旧不堪的小房、鸡、羊,还有弥漫在阳光中的尘埃融合在一起,他每分每秒都在享受着极乐世界般的幸福。‎ ‎(10)外面天开始变黑了,维洛跑进庄园里的厨房,默默的坐在板凳上,凝视着日光渐渐把自己的阴影从污水桶向右边移动,直到破旧餐桌上仅仅留下一个小小的亮点。这时小老鼠爬到餐桌上寻找面包残渣吃,它根本不在意这里坐着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在看着它。小老鼠对于他这个生命体的存在毫不在乎,如此不加掩饰地无视他是一个生命体,使他顿时产生许多感悟。‎ ‎(11)每次维洛这样外出归来,情绪都格外高昂,眼里闪烁着特殊的光芒。他热烈地亲吻妻子,和孩子们玩耍嬉戏。而当夜幕降临时,他坐在办公桌前,开始设计用于遥远未来的另类家具。在这些迅速绘制出的桌、椅、柜橱的草图中,可以捕捉到某种非同寻常的、完全新颖的、宏伟壮观的风格,维洛会立刻把这些图纸藏到办公桌的最里面,仿佛担心被不吉祥的毒眼看见似的。‎ ‎4.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紧紧围绕“白痴”展开情节,先点病症,后叙原因。再写“白痴的生活”的种种表现及其意义,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B.小说主人公维洛工作成就辉煌,家庭幸福美满,精神上却又高度焦虑、极度自卑、神经质并且极力掩饰自己这一症候。‎ C.作者以动人的细节描写、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维洛与鸡、羊相处时的那种自然和谐,物我相融的状态,表现维洛在自然生物面前内心无比的惬意与幸福。‎ D.小说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为我们呈现了当今社会中某些人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他们既要适应世俗生活,同时又渴望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 ‎5.小说题为“白痴的生活”,而第五自然段写的却是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何好处?(6分)‎ ‎6.小说主人公是否真的是一个白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 在中国文化符号中,受访者对“中医针灸”的认知度最高。俄罗斯受访者对“中医针灸”“丝绸之路”“泰山”3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高,对“火锅”“敦煌舞(飞天)”“莫言”3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低。印度、巴西、南非3国的受访者均对“算盘”“中医针灸”“汉服”3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高。认知度最低的3个文化符号中,印度受访者选择了“中庸”“和而不同”“川滇金丝猴”“篆刻”。‎ 在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战略的推动下,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增加、好感度提升。在文化接触动机方面,信息获取和娱乐消遣成为接触中国文化的主要目的,伴随中国文化的社交 需求成为新增长点。‎ ‎ 受到地域、文化、传统、语言习惯、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受访者对中国文化符号的关注点和接触动机呈现差异化特征。文化内涵的丰厚程度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有着双刃剑效应,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中国文化独具魅力,也会因为文化差异成为金砖国家民众认知中国文化的障碍。‎ ‎ 调查发现,与旅游体验相关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文化演出、旅游商品、影视节目等娱乐性文化产品,成为金砖国家青年最喜爱的中国文化产品类型;而具有中国哲学观念、社会样态抽象化表达的音乐、报纸杂志、书籍的选择意愿整体较低。‎ ‎ (摘自《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产品类型喜爱程度调查统计表》) ‎ 组别 初级难度 中级难度 高级难度 中国人物形象 孙杨 莫言 孙悟空 中国哲学观念 和而不同 中庸 气 中国艺术形态 篆刻 古琴 敦煌舞(飞天)‎ 中国自然资源 西湖 川滇金丝猴 泰山 中国生活方式 火锅 汉服 算盘 中国人文资源 丝绸之路 中医针灸 二十四节气 ‎(摘编自《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调查》)‎ 材料二:‎ ‎ 随着整个国际交流的拓展,青年人群是否对中国文化有认同感,是否有情感上的亲近性,是否有价值观上的默契和生活方式上的好奇心,这决定了中国文化世界传播的未来走向,因此在实施调查中,在调研对象构成上我们把目标人群锁定在了青年人群体。‎ ‎ 从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整体认知程度来看,中国文化符号的接受度和熟悉度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可。中国人物在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符号认知的比例中是最低的。‎ 对于英法美这些发达国家来讲,浅表层次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中国文化一种整体结构的认知需求了,他们对文化哲学认知意愿很强,会从更抽象、更深刻、门槛更高的文化内容着手 认识中国。‎ ‎ 在外国人认知中国文化的渠道选择方面,互联网(62.9%)成为首要信息渠道。调研发现社交圈中有中国人的受访者,中国文化认知指数为4.1分;社交圈中没有中国人的受访者,中国文化认知指数为3.6分。在移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人际传播仍然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激发外国人认知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引导与扩散作用。‎ ‎ 当前我们的对外传播中,行政为主导的文艺演出、现场节事活动比较多。但是线上的活动数量少,种类偏单一。‎ ‎ (摘编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报告》)‎ 材料三:‎ ‎ 埃及作家黑托尼认为,人类文明的发源从两大文明开始,一是包括法老文明和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在内的地中海文明;另一个则是包括佛教、孔子哲学、道教的亚洲文明。尽管人们知道中华文明的存在,但由于语言、地理位置和文化差异,中国文化并没有被世界广泛认知,人们对其内涵的了解仍不深刻。‎ ‎ 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中国人要走出去。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主席利奇建议中国大力推动民间交往,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在于制定规则,人民之间的直接交往才最具有实质意义。推广当代文化要善用策略与资源,借助强大的民间力量,巩固和扩大文化发展的基础。‎ ‎ (摘编自《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化》)‎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众多不同的文化符号中,受访的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人文资源中级难度的“中医针灸”认知度最高。‎ B.文化传播中,中国哲学观念中级难度的“中庸”,成为印度、巴西、南非3国的青年受访者认知度最低的文化符号之一。‎ C.信息获取和娱乐消遗成为金砖国家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因为中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战略的推动。‎ D.中国人物在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符号认知的比例中是最低的,这说明我们在这一类别的传播力度上应加强。‎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中的双刃剑效应是指中国文化内涵的丰厚程度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既有正面的效应,也有负面的效应。‎ B.印度、巴西、南非受访者对中国手工艺品的喜爱程度是所调查文化产品类到中最高的,这说明这些国家跟中国文化差异最大。‎ C.从材料四中可知,选择外国青年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外国青年人群的一些认知决定着中国文化世界传播的未来走向。‎ D.埃及作家黑托尼认为,作为亚洲文明的一部分的中华文明,因语言、地理等因素,其内涵尚未被世界深刻理解。‎ ‎9.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对外推广中国文化应采取的措施。(6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10~13小题。‎ 陈公讳步瀛,字麟洲,陈氏先世居歙,公曾祖讳时宾,迁江宁,遂为江宁人。祖讳应陛。考讳士鋐。家故殖财,至公考为文学,好施予,尽亡其赀,生四子,而公为季 ‎。公长益贫,精厉为学,闳杰于文词,中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会试榜第一,选庶吉士。散馆,改兵部主事,再擢至武选司郎中。‎ 公在兵部,职事修办,吏不能为奸。服阕,其尚书奏请补车驾司郎中。逾二年,授河南陈州府知府,再擢至甘肃按察使,谳狱平。值平凉府盐茶厅回民为乱,党连数郡,人心皆耸。为逆者聚于通渭石峰堡,而总督李侍尧乃托以追逸贼,西往靖远,独留公扼陇上为守御。公亦愤发,不避险难,尽拘为逆者之家,又擒其分处他县为间应者。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逾月,贼平,公虽身未履战陈,而功足以埒。上乃擢为布政使,而旋调任于安徽,赐之花翎以奖焉。‎ 乾隆五十年,江淮大饥,米升至钱五六十,暴民胁众为攘。公遍至所部,颁布上恩,督吏赈恤,防捕盗贼,全护疲困,自夏迄秋末,安徽得宁,而公劳瘁成疾。其后,擢贵州巡抚,抵治所,旧疾大作,遂薨,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某日,年六十。‎ 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安徽布政司书吏皆江宁人,公临之有恩谊,而不以奸公法。公自奉俭陋,其在陈州,尝举家食稷。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少工文章,喜诵书,老而不倦。承学弟子多材,而秦中丞承恩与公进士同榜,又同一年为巡抚,人以为美谈。‎ ‎(节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兵部侍郎巡抚贵州陈公墓志铭(并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B. 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C. 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D. 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讳,中国古代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即避讳名字,指对君主、尊长避开不直称。文中是作者指称死后的尊长陈步瀛,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B. 季,排行次序之一,表示排在最后的。伯、仲、叔、季,是先秦古人确立的兄弟长幼之序的说法,《论语》《仪礼》均有记载。陈步瀛是家中的小儿子。‎ C. 恩科,始于宋代,明、清亦用此制。清代在于正常科举外,逢皇帝即位或朝廷庆典,特地开科考试,也称“恩科”。 陈步瀛是乾隆年间恩科会试的鼎元。‎ D. 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古代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时间越长越表明守丧当事人对已故人的崇敬,和不忍对方离去的心情,三年为最长服丧期。‎ ‎1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陈步瀛行事果决。平凉府回民作乱的时候,陈步瀛把叛乱的人的家属全部抓了起来,又抓住了分散居住在其他县里的内应。‎ B. 陈步瀛不善经营。陈家以前是经商的,到了他这一辈,他考上了文学科,由于乐善好施,他家的财物全都散尽了。‎ C. 陈步瀛善于用兵。平定回民作乱时,陈步瀛运筹帷幄,虽然没有亲自出阵杀敌,但建立的功劳却足以和出阵杀敌相比,被皇上赐予花翎。‎ D. 陈步瀛生活节俭。他不但自身把节俭简陋当作生活的准则,在陈州的时候,他全家还曾以稷谷粗粮为饭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5分)‎ ‎(2)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14~15小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③脊令:鸟名,即鹡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开篇侧面写离别的哀痛,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情深谊长,忘记了是谪居异乡,自然界动物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掀起感情的波澜。‎ B.颔联诗人借典故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畅享天伦之乐。‎ C.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回程归舟中,盼望兄弟早日归来。写法上从对方落笔,比单纯写自己的相思更富有情致。‎ D.整首诗感情深笃,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遭受挫折之后,兄弟二人分手时离别哀伤之情,善用典故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15.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9分)‎ ‎(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杜甫在《旅夜书怀》中表现他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陆游《书愤》中抒发年老岁月蹉跎,壮志未酬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夜之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5)《一剪梅》中通过视觉和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7~18小题。‎ ‎“未来,每粒沙子都可能拥有自己的IP地址。”现在看来,这种描述似乎是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对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最为精彩,也最能引发人无尽联想的描述了。‎ 不论物联网发展到哪个阶段,都摆脱不了经济运行整体状况对它的影响,这是一种 、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可以从相关的调研报告中看出些许端倪。据埃森哲预测,2030年产业物联网将为全球创造14.2万亿美元新产值,而中国将新增1.8万亿美元新产值。‎ 物联网绝对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与其相关的很多概念,在历史和科技发展中都曾出现过,譬如工业化的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等。因此我们可以说,( )。不同于以前,在现今的科技语境中说起物联网,我们得到的是 的互联,包括手机、冰箱、汽车、眼镜等,都是互联互通的,这似乎多少带有“理想”的味道了。‎ 近五年,随着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人类社会不断变革着的消费与沟通方式,成熟的消费互联网生态体系已经成型。‎ 与此同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互联网用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总规模2015年7月已达9.05亿;到2016年1月,4G用户数就将超过3G用户数。‎ 庞大的市场基础成就了消费互联网的成功,从BAT的崛起与其市值 。‎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不断变革着人类社会的消费与沟通方式,成熟的互联网生态体系消费已经成型。‎ B. 随着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不断变革着人类社会的消费与沟通方式,使成熟的消费互联网生态体系已经成型。‎ C. 随着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人类社会不断变革着的消费与沟通方式,成熟的互联网生态消费体系已经成型。‎ D. 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不断变革着人类杜会的消费与沟通方式,成熟的消费互联网生态体系已经成型。‎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物联网实际上是一种理念,它代表了我们的期待和向往 B. 代表了我们的期待和向往的一种理念的实际上就是物联网 C. 物联网代表了我们的期待和向往,它实际上是一种理念 D. 它代表了我们的期待和向往,物联网实际上是一种理念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天马行空 相辅相成 无所不在 可见一斑 B. 随心所欲 相得益彰 无所不在 见微知著 C. 天马行空 相得益彰 无所不至 可见一斑 D. 随心所欲 相辅相成 无所不至 见微知著 ‎20.某中学将于2019年1月25日举行2019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以下是X班班委会代表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信。其中有五处词语运用不简明、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5分)‎ 尊敬的各位家长:‎ ‎①贵校将于2019年1月25日早8时在大礼堂举行2019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我们谨代表班级全体同学诚邀家父家母到场观礼。②18岁,意味着责任、义务,意味着勇敢、担当。③在这个庄严时刻,您的到场实属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④成人之际更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物一份。⑤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 X班班委会 ‎ ‎2019年1月17日 ‎ ‎(1)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3)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4)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5)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1.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 ③①②④⑤ B. ②①③⑤④ C. ②④③①⑤ D. ③②①⑤④‎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 分)‎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了可怕的风暴。水手们惊慌失措,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 船长是不是疯了,往船舱里灌水只会增加船的压力,使船下沉,这不是自寻死路吗?”一个年轻的水手嘟囔。看着船长严厉的脸色,水手们还是照做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随着船一寸一寸地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地减少,货轮渐渐平稳了。‎ 船长望着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们说:“百万吨的巨轮很少有被打翻的,被打翻的常常是根基轻的小船。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则是最危险的。”这就是“压力效应”。那些得过且过,没有一点压力的人,就像风暴中没有载货的船,往往一场人生的狂风巨浪便会把他们打翻。‎ 以上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准确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联系现实生活多方面说理。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期末试题【答案】 ‎ ‎1.答案D(A项,历代画家几乎都受到他的影响.B项,王维和诸多画僧主要受到佛教的影 响.C项,“以形媚道”的 中山水画为山水画家和欣赏者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 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2.答案C(文章的中心论点进当代的山水画家担负着让山水画的精祌内涵与艺术魅力发扬光 大并将传统山水画进 行“创造性发展”的历史使命)‎ ‎3.答案A(A项,是当代大多数山水画家和大众没有认识到中国的优秀文化基因正流淌在自己 的文化血脉里。)‎ ‎4答案:B.(“精神上却又高度焦虑、极度自卑、神经质”不准确。)‎ ‎5答案:①就情节角度来说,一方面补充情节,补充介绍了维洛生活中工作及家庭情况。另一方面为下文他追求“白痴”般的生活,追求质朴而纯真的快乐作铺垫。‎ ‎②就人物塑造来说,丰富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通过对维洛工作上的卓越及家庭的幸福状态的叙写,让我们看到了维洛在现实生活中的另一面形象。‎ ‎③就主题角度而言,凸显了小说主旨。在富足体面的现实生活中维洛却根本体会不到快乐,反映了当今社会某些人的矛盾复杂的内心,表现了作者对此的忧虑及反思,突出了对质朴纯真的生活追求这一主题。‎ ‎④就艺术表现手法来说,“白痴生活”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了维洛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及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共5分,任答其中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6答案:不是。理由:①生活中他是一个正常人,心智正常,有学历,是专家,有体面的工作,有家庭孩子;(1分)②他能把自己当作白痴恰说明他不是白痴,他只偶尔以白痴的行为去感受自由纯真的生活。(1分)③他的“白痴行为”是一种在现实生活的极度压抑之下的发泄和放松,是一种在世俗生活的名利、地位等牵累下的主动寻求解脱的方式,更是渴求回归自然本真(或追求自由质朴纯真)的一种表现。(2分)④‎ 这种行为对他的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解除了他的压抑烦躁,激发了他的生活热情和创作灵感。(2分)‎ ‎7.答案B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因果关系牵强,从原文看,金砖四国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动机与中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战略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 ‎8.答案B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说明这些国家跟中国文化差异最大”是无中生有,原文中无此信息。‎ ‎9.答案①纠正文化推广方式与接触渠道偏好错位。当前我们的对外传播中,较多的是行政为主导的文艺演出、现场节事活动,而外国人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参与、了解中国文化活动。因此,应把互联网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 ②增强对外文化传播的国别意识,强化传播的对象化。英法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哲学认知意愿很强,金砖国家则对中国娱乐性的文化更感兴趣。‎ ③加强中国和外国之间的民间交流。人际传播仍然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激发外国人认知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引导与扩散作用。(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10.答案 A ‎ ‎11.答案C “陈步瀛是乾隆年间恩科会试的鼎元”说法错误,会试第一名称“会元”。“鼎元”是殿试第一,即“状元”的别称。故选C。‎ ‎12.答案 B “不善经营”于文无据。其中“至公考为文学”中的“公考”,意为“陈公的父亲”;“考”原指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为文学”,是“致力于文学”的意思。故选B。‎ ‎13. 答案 ‎(1)陈公为人襟怀坦白,平易近人,即使对待下属官吏,也没有骄矜的面容和严厉的神色。‎ ‎(2)(但他)对于家庭亲戚和故交朋友,帮助救济却极为优厚,一年四季馈赠慰问从不间断,他所住的官家宿舍,前来借住的人常常住满。‎ ‎【解析】‎ ‎(1)“和易”,平易近人;“虽”,即使; “矜”,骄矜;“厉”, 严厉; 句意1分 ‎(2)“故旧”,故交朋友;“助恤”,帮助救济; “馈”,馈赠;“间”,间断; 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陈公,讳名步瀛。陈氏家族早年居住在歙县,陈步瀛的曾祖父陈时宾迁居江宁,于是就成了江宁人。祖父陈应陛。父亲陈士鋐。家里先前经商,到了陈步瀛父亲,致力于文学,喜欢施舍周济他人,钱财都用尽了,生了四个儿子,陈步瀛是老四。陈步瀛长大后,家里更加贫困,他精勤奋勉地做学问,在文章方面很杰出,考中了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会试的第一名,被选为庶吉士。(他在庶常馆考试后)散馆(为官),改任兵部主事,又提拔至(兵部)武选司(担任)郎中。‎ 陈公(步瀛)在兵部任职的时候,操办的事情,(严谨清楚),(属下)官吏不能做违法的事情。守丧期满除服,兵部尚书奏请(皇上)补授(兵部)车驾司郎中的官职。两年后,被授予河南陈州府知府,再次提拔,为甘肃按察使,审问案情公平。正遇上平凉府盐茶厅回民叛乱,数个郡县的叛民结起伙来,人心惊动不安。叛乱的人在通渭石峰堡聚集,总督李侍尧就假托追赶逃跑的贼寇,往西到靖远县躲避去了,只留下了陈步瀛,扼守陇上作为防御。陈步瀛也发怒了,不避危险艰难,把叛乱的人的家属全部拘押起来,又抓住了分别在其它县作为内应的人。第一次交战官军失利了,陈步瀛推测贼兵趁着胜利一定会向东进犯陕西。因为隆德,平凉阻挡住了下陇的险要位置,可是防守保卫的力量单薄弱小,就调回了原先的军队分兵把守,然后把消息上奏给朝廷。后来,贼兵果然向东进犯,(被阻挡住)不能通过。陈步瀛奏报皇上,皇上认为他懂得用兵,命令大臣率领军队赶来(增援)。并且下诏让大臣凡事都跟陈步瀛商议。陈步瀛推算叙说当前形势,事情道理没有不穷尽的。又筹措粮食给养,使军队进入险峻的山区都能及时补给。一个多月过后,贼兵被平息,陈步瀛虽然没有亲临战场,但功勋足以相比。皇上就提拔他做了布政使,不久又(将他)调任到安徽,赐给他顶戴花翎来褒奖他。‎ 乾隆五十年,江淮发生大饥荒,米价每升达到了五六十钱,暴民聚众抢夺粮食。陈步瀛走遍了所管辖的地方,颁布皇上的诏令,督促官吏赈济、抚恤灾民,防卫、抓捕盗贼,保全了疲惫贫困的百姓。从夏天忙到秋末,安徽渐渐得以安定,但陈步瀛却因为过度劳累生了病。后来,又被皇上提拔为贵州巡抚,到达驻地后,旧病发作去世,死时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某日,享年六十岁。‎ 陈公为人襟怀坦白,平易近人,即使对待下属官吏,也没有骄矜的面容和严厉的神色;但是能(仔细)审察(部下)是否有才能,提拔官职一定符合他们的才能。安徽布政司的官署吏员都是江宁人,陈公对待他们有恩德情谊,却从不因此扰乱公法。陈公自身把节俭简陋当作生活的准则,他在陈州的时候,曾经全家吃稷谷(粗粮)。但他对于家庭亲戚和故交朋友,帮助救济却极为优厚,一年四季馈赠慰问从不间断,他所住的官家宿舍,前来借住的人常常住满。年少时善于写文章,喜欢读书,到年老了还孜孜不倦。继承他学业的弟子有很多成材的,秦中丞承恩与陈步瀛是同榜进士,又是同一年做的巡抚,人们把这件事当作美谈。‎ ‎14.答案A 应为“正面描写”‎ ‎15. 答案①颈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正反应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②‎ 运用比喻,大雪纷飞中,借相互依傍的鹡鸰鸟,恓惶的鸿雁来比喻兄弟患难与共(答出鹡鸰鸟或鸿雁其一即可)。③运用对比,“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每点3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也可以从炼字炼义的角度回答“急”“惊”)‎ ‎16答案(1)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2)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4)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5)红藕香残玉簟秋 ‎17.答案 D ‎ ‎18.答案 A根据主语主体的一致性,句子主语应该是“物联网”,可排除B项、D项;“它代表了我们的期待和向往”与后文衔接更加贴近。故选A。‎ ‎19. 答案A天马行空:多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也形容说话做事不着边际,浮躁不安;也比喻思想奔放,任意驰骋。随心所欲: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含贬义)。结合“这种描述似乎”分析,用“天马行空”。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结合“相互促进”分析,用“相辅相成”。无所不在: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无所不至:①没有达不到的地方;②指凡能做到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结合“包括手机、冰箱、汽车、眼镜等,都是互联互通的”等内容分析,用“无所不在”。见微知著: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结合“庞大的市场基础成就了消费互联网的成功,从BAT的崛起与其市值”等内容分析可知,用“可见一斑”。故选A。‎ ‎20答案 ‎ ‎(1)实属是 删去“实属”或删去“是”(重复) . ‎ ‎(2) 抽出时间拨冗删去“抽出时间”或删去“拨冗”(重复) . ‎ ‎(3). “贵校”是敬辞,尊称对方的学校,此处用于自己的学校,不得体,当改成“我校”; ‎ ‎(4).家父家母 家长/您 (5).惠赠 敬赠 (6).敬谢不敏 深表感激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和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实属”中的“属”就等于“是”,所以“实属是”语意重复,应删去“是”或“实属”;“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与“抽出时间”重复,应删去“拨冗”或“抽出时间”。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 财物),此处用于自己赠给别人,不得体,应改为“敬赠”;“敬谢不敏”意思是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用在这里不得体,应改为表达感激之类的词语。‎ ‎21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本题考查识记古代年龄的称谓。束发:男子十五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加冠:男二十岁。知命:五十岁。不惑:四十岁。从小到大排列为②①③⑤④。故选B。‎ ‎22【写作提示】‎ 这道作文题目同2018年全国高考卷“给飞机补弹痕” 作文题类似,同属于思辨型作文。立意角度:1.从整体角度立意:负重前行,方达彼岸;失去根基,易于“翻船”。2.抓关键句:以“压力效应”来立意:谈谈“压力效应”。这道作文题在立意上分歧不大,但在具体行文中却暴露出了考生作文的以下突出问题:即,把思辨类材料作文当成“纯话题作文”来写。考生作文没有很好体现“不脱离材料内容范围”的写作要求,而是从命题材料中提炼出一个中心词来随意发挥:题外联系大于内部分析,容易导致“跑野马”。‎ ‎【突围方法一·分解剖析】‎ 命题材料分解:文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了可怕的风暴;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年轻的水手对老船长的做法大惑不解,但迫于船长的严厉还是给空船注水加压;事实证明老船长的做法以及他总结出来的“压力效应”是对的。第二部分:由船及人,那些得过且过,没有一点压力的人,就像风暴中没有载货的船,往往一场人生的狂风巨浪便会把他们打翻。‎ 解决了对命题材料阅读理解的问题,这就为后面行文提供了分解剖析的支撑点。考生可根据“起、承、转、合”的文章及结构方法来谋篇布局了。其中“转”是写作的重点:转、转是对水手和老船长观点的正反论述,转是进一步强化文章的中心观点,转是引申拓展,直面现实。这种写法就叫“紧扣材料”“就事论事,由事及理”,其最大好处就是能很好地解决把“思辨类材料作文”当作“提取观点”、然后“脱离材料”来写的“话题作文”的问题。‎ ‎【考生例文】‎ 乘风破浪,满船前行 一艘空载而行的货船在茫茫大海中前进,看似容易的航行却遇上狂风巨浪,如此危急时刻,老船长下令将货舱装满水。‎ 自然,老船长这样做有他的道理,船必须有一定的重量才是最安全的,进一步说,就是要 “满”船前行,方能乘风破浪,到达胜利的彼岸——这就是“压力效应”‎ ‎。而对此,水手则认为:遇到狂风巨浪时,船负重前行就会沉没海底。水手拒绝“加压”,从实质上说,还是缺乏“压力效应”意识,殊不知,百万吨的巨轮很少有被打翻的,被打翻的常常是根基轻的小船。‎ 事实上,各阶层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压力。拿在教室里面的我們做例子,作为学生的我们,背负着高考的压力,还有父母、老师、社会的期望。压力固然大,可不正是这些所谓的负担才促使着我们每一天都在进步着吗?‎ 说到“压力效应”,我不禁想到了一个故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抗压实验:实验人员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观察当南瓜逐渐长大时,对这个铁圈产生的压力有多大。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第二个月,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最后,整个南瓜承受了超过5000磅的压力。最惊奇的是,当科学家打开南瓜,发现它的中间充满层层坚韧牢固的纤维;为了吸收充足的养分,以便于突破限制它生长的铁圈,它所有的根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直到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与资源!‎ 由南瓜的抗压实验想到人生:压力产生动力,动力提升能力!无论是学生也好,上班族抑或是其他人也好,都要带着这份负担,咬牙前行,克服重重困难,学会遇事不退缩,牢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教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想境界方会在我们的身上应验。‎ 那些得过且过的人总是安于现状,不愿为自己的生活做出努力,他们追求所谓的“佛系”,认为一切事情的发展,顺其自然就好,缺乏工匠精神。这样的人生必然没有什么惊喜可言,而农村女孩王心怡就不一样,她敢于向命运挑战,即使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和外公长年生病,一家人只能靠父亲打工维持生活,北大通知书寄到家时,她却只身在外地打工)和学习压力,仍能凭借着自己强大的意志力,不断地突破自我,最终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尽管她出身寒门,但人穷志不穷,在她承受着如此压力时,她从不畏惧,把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激发出自己拼搏的力量,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现实是“现实”的,不给没有准备的人留余地。倘若不给自己加压,就很容易被生活抛弃;那些得过且过,没有一点压力的人,就像风暴中没有载货的船,往往一场人生的狂风巨浪便会把他们打翻。‎ 船和人都一样,只有满载前行,稳住根基,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即便路途再遥远,再艰辛,就算我们披荆斩棘,满身伤痕,也要乘风破浪,满船前行。‎ 须知“压力效应”:能量是“压迫”出来的,幸福是奮斗出来的!‎ ‎【点评】‎ 本文最大的优点就是将对“命题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和“围绕材料写作”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就事论事、由事及理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法。“南瓜抗压”的例子用得鲜活,它形象地说明:人是可以给一定压力的。全文行文流畅、层层推进,逻辑性较强,丝毫没有板滞晦涩之感。‎ ‎【突围方法二·提纲定位】‎ ‎【提纲示例】‎ 全文思路:船—人—船与人同理。‎ ‎(一)开头:设问:……概述材料+亮题;‎ ‎(二)多角度分析:1.横向分析“压力效应”:分解材料蕴含的各层含义。从水手的角度来看问题:空船不能加压。从船长的角度来看问题:空船必须加压。重申“我”的观点:压力效应。2.纵向分析:联系现实(对比;类比)。3.找措施:提出解决办法。‎ ‎(三)呼应开头:船负重前行,根基稳重,才不会被风浪打翻,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考生例文】‎ 人生需要“加压”‎ 面对可怕的风暴,是选择空船而行,还是“加压”,负重前行?‎ 水手们认为应该丢掉包袱,减轻压力,空船而行,而老船长却命令水手们给船施加压力,负重前行。事实证明老船长是正确的。‎ 从表面上看,往船舱里面灌水只会增加船的压力,使船下沉。但实际上,面对可怕的风暴,给船施加压力,使它能负重前行,才能抵挡得住狂风暴雨,才能经得起大风大浪。老船长长年漂泊在海上,见多识广,经验丰富。面对海上的突发情况,沉着冷静,处变不惊。他认为加压的大船不会被风浪打翻,被风浪打翻的往往是没有加压的小船。而认为要减轻压力,空船而行的水手们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缺乏分析事物的应变能力。‎ 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则是最危险的。多么经典的“压力效应”总结!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又何尝不像那艘船?面对人生巨浪,同样需要加压,负重前行。‎ 何为“负重”?负重就是做任何事都抱着坚持到底的态度,就是给自己加压,不留退路,绝不得过且过。没有负重的生命是轻浮的,就像泡沫,虽然在阳光下看起来光鲜艳丽,但一触即破,脆弱不堪。而负重的人生却有其深度,有其厚度。那是一种纵处岩层也无法抑制它破土的力量。‎ 为何要“负重”?正如船长所说的那样,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则是最危险的。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当我们身处深山大泽时,我们往往能坚守自己摆脱困境的信念,我们背负压力,同时也彰显了承担压力不断向前的勇气和动力。而当我们安逸享乐时,我们的灵魂却容易麻痹,我们无法拒绝诱惑,最终在欢愉的泥潭中沉沦。而“负重”则成了一面警钟,告诫我们要时刻准备着,不能有丝毫松懈。‎ 那又该如何让自己“负重”呢?‎ 在我看来,不外乎四个法则——加减乘除。压力要加,安逸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所谓“加”就是加压,施加压力并不是一味地给自己制定遥不可及的目标和计划,然后宵衣旰食,夜以继日地拼搏奋斗,而是在原本基础上,每天多做一点,每个问题多想一点。所谓“减”是减逸,当然安逸要减也不等同于放弃休息,而是告诉自己我该走出“舒适圈”‎ 去寻找自己真正的人生之景,就如待在笼中的鸟儿,不愁吃不愁喝,没有任何生存压力,但它却失去了飞翔的自由。机会要乘,是指遇事要敢于尝试,不能因为加压会使船沉就任凭风吹雨打,使船摇摆不定,而老船长的大胆尝试,使危船出现转机。懒惰要除,是指彻底舍弃自己的惰性,不停留在空船时安逸的虚幻之中,随时做好准备,去迎接更艰苦更光明的未来。‎ 给自己负重,让自己胜而不骄,败而不馁。逆境时有底气逆流而上,顺境时有能力守住自我,由此就可从给自己负重沉淀出生命的厚重。‎ 人生需要“负重”,而“负重”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