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山东省新泰二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解析版)
山东省新泰二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朝)、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 “无我之境”中的“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马远、夏珪等那许许多多的小品:深堂琴趣,柳溪归牧,寒江独钓……我们就会发现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它不再像前一时期那样宽泛多义,而是要求得更具体和更分化了。尽管标题可以基本相同,由画面展示出来的情调诗意却并不完全一样。应该说,比起北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是小多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精巧细致多了,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厚、鲜明了。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 上述第二种意境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罢了。“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这当然是标准的“有我之境”了,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无我之境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和田园诗歌之中,而小说等则不具备这种艺术境界。 B. 北宋的大量作品,如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 C. 北宋山水画具有整体而多义、宽泛而不细致的特点;而南宋山水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观念的直接表露,不注重客观写实。 D. 在第二种意境中形似与神似这对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在元代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通过与诗的“无我之境”作比较,最终论证了北宋山水画的思想情感具有多义而丰富的特点。 B. 文章分析了南宋山水画既是又不是“有我之境”,是为了论证第二种艺术境界较第一种自觉的抒情诗意更为浓厚、鲜明。 C. 文章论述了宋元山水画“无我之境”、从“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推移的“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有我之境”这三种面貌和意境。 D. 作者在论述这三种面貌和意境时,字里行间没有随自己的兴趣、倾向而偏爱偏好任何一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我之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因而作品的思想情感就更为宽泛、广阔。 B. 因为引用的陶渊明的这几句话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所以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就能极为清晰地表达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C. 南宋的山水画有的标题可能和北宋的一样,但刻画更为精巧,能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思绪、感受。 D. “有我之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与上述北宋、南宋的两种意境三分鼎足,各擅胜场。 【答案】1. D 2. B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小说等则不具备这种艺术境界”属无中生有。B项,应是“五代和北宋”。C项,“不注重客观写实”表述过于绝对。 2. 试题分析:论证了南宋的山水画具有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不同风格,应自成一种面貌和意境。 点睛:论述类文文章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所以考核结构难度不会太大,这样为命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考核时把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核,有时是思路出现错误,有时是文章的内容出现错误,但以文章的思路出现错误为主,主要是各段之间的关系和一段内各句之间的关系。答题时首先明确文章的基本结构。一般情况论述类文章的结构都是总分总的结构,行文主要是并列式或层进式,这样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基本都要明确观点。段内各句的关系一般为递进、转折、因果、释说、并列等,注意找到文章的关键的关联词语进行辨析。此题论证的论点表述错误。 3. 试题分析:强加因果。“引用的陶渊明的这几句话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和“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就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二)文学类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4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卣辰!卣辰在实验室!”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光谱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选文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有警报时,大学的不少师生提着马扎,到城外继续上课;没有警报时,市民在菜市上说点“废话”,说明民众信任抗敌空军的实力。 B. 庄卣辰不愿意参加跑警报,总是留在实验室看书思考问题,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乱世中依然坚持学术研究,主要是因为他喜欢清静。 C. 两个学生在空袭中不幸遇难,“做了异地望乡之鬼”,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写出了炮火硝烟中的冷酷与残忍。 D. 小说以明伦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为背景,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孟樾、梁明时、庄卣辰等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 5. 文中多次写到蓝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D 5. ①作者写了纯净的蓝天被战争玷污,但蓝天的美丽不会因为战争而改变,既交代了时代背景(战争环境),又蕴含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懑。②蓝天象征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性,含蓄地表现了在残酷的战争中,师生依然教书读书做学问,彼此间的情谊和关爱未改变,保持了人格的高贵与尊严。③运用排比的修辞突出了蓝天的美,美丽的蓝天与空袭的敌机形成对比,体现战争的残酷。散文化的写法突显了小说的诗性,雅致隽永。 6. ①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学术研究,有严谨的学术精神:孟樾研究宋史,梁明时专研数论,庄卣辰醉心物理,通过学术研究来实现人生价值。 ②他们教书育人,传承文化:警报声中坚持上课,教“太极图说”,讲数论;敌机轰炸时舍生护卫实验设备。把文化传承当作历史使命,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正义,使知识和文化在战火中得以传承。 ③他们在乱世不仅保持了关爱、牺牲、坚韧的人格,活出了知识分子的尊严和骨气,还为兴学强国奉献全部心血,将文化和精神代代相传,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表现了知识分子坚定的爱国情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A项中“民众信任抗敌空军的实力”说法错误。从文中内容来看,这是不信任的。B项中“主要是因为他喜欢清静”说法错误。他“不愿意参加跑警报”的主要原因是不放心光谱仪和墙式电流器。C项,“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错。小说情节叙述自然,并非题干中的“跌宕起伏”。所以该题选D项。 点睛:文学类文本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多次写到蓝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小说环境描写,小说结构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小说的核心内容,尤其是要通过不同角度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揣摩小说在其设计方面的具体作用。首先找到描写“蓝天”的段落和句子,联系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安排,主旨的设置来回答“蓝天”在文中的作用。小说第一至三节都写到“蓝天”:“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还有小说最后一节“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小说首尾多次写到蓝天,实际上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文中运用排比的修辞突出了蓝天的美,美丽的蓝天与空袭的敌机形成对比,体现战争的残酷蓝天是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但在蓝天下进行残酷的战争,是什么能够坚持认真学习,说明彼此间的情谊和关爱,人格的尊严并未因战争而改变,同时揭露战争的罪恶,蕴含对战争侵略者的愤懑。作者用散文化的写法突显了小说的诗性,雅致隽永。 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小说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的能力。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分析原因,原因主要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先分析情节安排:孟樾研究宋史,梁明时专研数论,庄卣辰醉心物理,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学术研究的严谨的学术精神,通过学术研究来实现人生价值。在警报声中坚持上课,教“太极图说”,讲数论。敌机轰炸时舍生护卫实验设备,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正义,使知识和文化在战火中得以传承。把情节的设置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在乱世之中,在战争的环境背景下,他们依然能够坚守独立的人文情怀,坚持自己的学术思想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战争只是暂时的,是人们利欲熏心下的一种产物,但对于文化的传承,后代的培育是知识分子的一种责任担当,知识分子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之下保持独立的人格,坚韧的品质,活出来知识分子的尊严和骨气,这就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日前,北京市3600多家医疗机构全面推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此次改革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调整,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起医疗系统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 北京市属医院将本着多个“有利于”的原则进行药品阳光采购,即有利于质量、价格、需求相统一,有利于保证药品质量和稳定供应,有利于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有利于保持医联体内部用药的一致性,有利于保持患者治疗连续性原则,对目前使用的4971种药品在阳光采购平台统一采购,并在北京市医药集中采购服务中心的官网上公布各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品种及价格。 药剂师张阳鑫说,通过阳光采购平台,可以查看到药品库存状况,既减少了工作量,采购时又心里有数,他强调,医院还可以根据企业评分,选择更加优质的药品企业。 为使患者合理用药,医管局推动22家医院,设置临床药师及用药咨询中心。药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都可在用药咨询中心找到答案。 多家医院提供的便民服务让百姓用药更安心,同仁开设“专病用药管理门诊”,针对特定疾病的用药进行管理;积水潭医院患者出院后,有专职药师进行门诊追踪、随访和用药指导;天坛开设医师药师联合门诊,以满足患者不同需求……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阳光采购”是指通过公开透明、多方谈判、动态调整、成果共享的措施,加强政府综合监管,实现采购行为阳光透明,交易过程公平规范。阳光采购针对市场供应充足的常用药,引导我市同类药品价格始终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为保障价格下降后药品的质量安全,卫计委拟将药品质量作为第一要素,对存在发生严重药害事件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企业,屡次发布严重违规广告的企业和查实存在严重商业贿赂行为的企业,以及生产环节抽验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品种,实行一票否决,直接纳入不良记录。 药监局也将加大药品质量抽验力度,提升监控能力。对供应价格明显偏低存在质量隐患的产品,开展重点抽验工作;对降价幅度调整较大的品种,开展有针对性地抽验工作,保障药品价格降低而质量不降低。 (摘编自《2017年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新政》) 材料三 4月8日,北京3600多家医疗机构将“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统一实施药品阳光采购,设立医事服务费,对435个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调整规范”,呼吁多年的“医药分开”在北京率先正式实施。本次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取消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设置“医事服务费”,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能受益。三甲医院的普通门诊、主任医师、知名专家的“医事服务费”分别为50元、80元、100元,明显看出对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提高;三甲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及以下医疗机构普通门诊的“医事服务费”报销之后患者分别花10元、2元、1元钱,这会让更多一般病症的患者到基层医院去就医,有效推进了“分级诊疗”,缓解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二是实施药品阳光采购,取消15%药品加成,零差率销售,彻底结束“以药养医”的岁月,更加突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三是调整435项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都上调了;而核磁等检查的价格都下降,医务人员的收入增多,患者花钱和以前差不多,但服务质量得到了提升。 (人民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公开透明、多方谈判、动态调整、成果共享的措施,实现药品采购行为阳光透明,交易过程公平规范,有利于药品质量、价格、需求的统一。 B. 实施药品阳光采购,将彻底结束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岁月,一些市场供应充足的常用药品价格能处于全国较低水平,突出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C. 全面推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主要目的是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全部药品都需通过阳光采购,以保证药品质量和稳定供应,保持医联体内用药一致。 D. 药品阳光采购之后,好处多多,患者可随时查询到药品采购品种及价格,药剂师可以及时查看药品库存状况,医院可以选更优质的药品企业。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先报道了北京市本次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坚持的原则,突出了多个“有利于”的内容,接着从不同角度对医改带来的变化作了介绍。 B. 材料二报道的重点在医药分开药品价格下降后如何保障药品的质量安全方面,卫计委和药监局的现有做法为药品质量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C. 材料三报道的设立“医事服务费”的目的和好处,让百姓认识到看病不一定非到大医院,这就有效推进了分级诊疗,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D. 三则材料为了突出各自的报道重点,都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让读者具体又详细的了解医改的情况,表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E.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所报道的内容侧重点不同,但是将三则材料综合起来,能够使读者对北京市所推行的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医药分开后,如何保障百姓用药安全? 【答案】7. C 8. AE 9. (1)卫计委将质量作为评价药品的第一要素,实行一票否决制;(2)药监局加大药品质量抽验力度,提升药品质量监控能力。(3)医院选择更加优质的药品企业,提供优质药品。(4)提供便民服务,设置用药咨询中心,让百姓可查可问。 【解析】 7. 试题分析:“全部药品”错,原文“对目前使用的4971种药品”。 9. 试题分析:注意从“质量一票否决制”“加大药品质量抽验力度”“选择更加优质的药品企业”“设置用药咨询中心”的角度分析分析。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的观点,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人也。祖朗,东阳太守。父重,会稽王道子骠骑长史。兄绚,高祖镇军长史,蚤卒。晦初为孟昶建威府中兵参军。昶死,高祖问刘穆之:“孟昶参佐,谁堪入我府?”穆之举晦,即命为太尉参军。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即日署刑狱贼曹,转豫州治中从事。 义熙八年,土断侨流郡县,使晦分判扬、豫民户,以平允见称。入为太尉主簿,从征司马休之。时徐逵之战败见杀,高祖怒,将自被甲登岸,诸将谏,不从,怒愈甚。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我斩卿!”晦曰:“天下可无晦,不可无公,晦死何有!”会胡藩已得登岸,贼退走,乃止。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永初二年,寻转领军将军,依晋中军羊祜故事,入直殿省,总统宿卫。三月,高祖不豫,给班剑二十人,与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并侍医药。 少帝即位,加领中书令,与羡之、亮共辅朝政。少帝既废,司空徐羡之录诏命,以晦行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欲令居外为援。太祖即位,加使持节,依本位除授。寻进号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进封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户,固让进封。又给鼓吹一部。太祖惮其功高,欲诛羡之等,并讨晦。及将行诛,于是诏道济入朝,委之西讨。道济既至,晦大军一时溃散。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晦死时,年三十七。 (选自《宋书·谢晦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B. 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C. 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D. 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11.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为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少帝、太祖也是庙号。 B. 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权力次之的有持节、假节。隋以后﹐假节极少见﹐使持节﹑持节大多是虚衔。 C. 行,代理官职的意思,它可以是代理、兼任、暂任,也可以是高位兼低职。 D. 食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食邑原为世袭。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晦出身名门,熟悉刑狱诉讼。谢晦出身阳夏谢家,祖父、父亲和兄长都曾身居要职,他在代理刑狱参军的时候一看审讯的记录,便能作出判决。 B. 谢晦善于治理,办事秉持公平。义熙八年,朝廷按地域划定郡县安置侨流,派谢晦管理扬州和豫州的户口,谢晦因办事公平而被人们称道,于是升为太尉主簿。 C. 谢晦忠于皇帝,敢于以死明鉴。将领们阻止高祖为徐逵之报仇,但高祖更加气愤,谢晦上前抱住高祖,高祖扬言要杀死他,但他并不惧怕,可见其忠心。 D. 谢晦在宋历职三朝,受皇帝重视。谢晦深受高祖重视,其他官员难以达到,并且辅佐少帝即位。太祖封他为建平郡公,他接受了晋封,还被赐予鼓吹一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2)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 【答案】10. D 11. A 12. D 13. (1)相府中的事务很多,案卷众多,大量聚积,谢晦依据所问对答,竟没有错误,高祖非常惊奇。 (2)兵众逃散将尽,谢晦带着弟弟谢遁、哥哥的儿子谢世基等七人向北逃去,被光顺之抓住。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疏通文意,然后结合句子结构和事件独立性断句。“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这是写谢晦的几个不同特点,每一点断开,“高祖深加爱赏”独立一件事中间不能断开,“高祖”是本句主语,不属前句。“从征关洛”独立成句,与“内外要任”断开。原文标点: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的识记。A项,少帝是被废的皇帝,不是庙号。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意。D项,“他接受了晋封”错,文中是“固让进封”,谢晦则坚决辞去这个封爵。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得分点:⑴“狱”,诉讼案件;“酬辩”,对答;“违谬”,过错(2)“骑”,骑马的人;“北走”,向北逃跑;“所”,助词,用在动词前,作被动词的标志,与介词“为”组成“为……所……”的格式,“所”不译。 参考译文: 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人。他的祖父谢朗,是东阳太守;父亲谢重,是会稽王道子的骠骑长史;他的哥哥谢绚,是高祖的镇军长史,去世得很早。谢晦最初当孟昶的建威府中兵参军。孟昶死后,高祖问刘穆之:“孟昶的部属中,谁适合到我的府中?”刘穆之推荐了谢晦。于是高祖便任命谢晦为太尉参军,高祖曾审讯犯人,当天早晨刑狱参军病了,高祖使谢晦代理。在车中,谢晦一看审讯的记录,便马上作出判决。相府中的事务很多,案卷众多,大量聚积,谢晦依据所问对答,竟没有错误,高祖非常惊奇。当天便任他为刑狱贼曹,又转任豫州治中从事。义熙八年,朝廷安置侨流(东晋南北朝时,北人避战乱而流亡南渡,称为侨流)按地域划定归属的郡县,派谢晦管理扬州和豫州的户口,因办事公平而被人们称道。于是入朝任太尉主簿。谢晦随同高祖征讨司马休之。当时徐逵之战败被杀,高祖十分愤怒,要亲自披挂铠甲上岸作战,将领们都极力劝阻,高祖不仅不听,反而更加愤怒。谢晦上前抱住高祖(不让他上岸)。高祖说:“(你不放手)我便杀了你!”谢晦说:“天下可以没有我谢晦,不能没有了你明公,谢晦死了又有什么呢?”此时恰好胡藩已登上江岸,敌人退走,于是高祖才作罢。谢晦风度翩翩,善言谈,有风趣,眉目清秀,鬓发如漆。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通晓事理。高祖对他非常喜爱和欣赏,其他官员们是远远赶不上的。谢晦随同高祖出征关中、洛阳,高祖把里里外外的重要事务都交给他办。永初二年,不久之后,谢晦又被任命为领军将军。仿照晋朝中军羊祜的先例,谢晦到宫殿内值班,总管大内警备工作。三月,高祖病重,配给谢晦带剑的武士二十人,让他和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同时服侍自己医治服药。少帝即位,加任谢晦为中书令,与徐羡之、傅亮共同辅佐朝政。少帝被废后,司空徐羡之宣布圣旨,用谢晦代理七州诸军事、任抚军将军,希望使谢晦在外藩作为援助。太祖即位后,又给谢晦加使持节,其他的职位照旧。不久谢晦又加号卫将军,任散骑常侍,晋封为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户,谢晦则坚决推辞这个封爵。后又赐给谢晦鼓吹一部。太祖忌惮他的功高,想要诛杀徐羡之等人,并且讨伐谢晦。等到太祖将要讨伐他时,于是下诏书命檀道济回到朝廷,派他向西讨伐谢晦。檀道济的大军到了后,谢晦的大军便一下子溃散了。兵众逃散将尽,谢晦带着弟弟谢遁、哥哥的儿子谢世基等七人向北逃去,被光顺之抓住。谢晦死时,只有三十七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乐天 刘禹锡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注】少微星:本事中国古代星官名,诗中喻指处士、隐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诗为一首酬赠诗,标题中的“乐天”即白居易,与作者交情深厚,二人均屈遭贬谪,命运多舛。 B. 首联写作者和白居易久别重逢,潸然泪下,想一同重游旧地,却发现旧地已不复存在,不禁感慨万千。 C. 颔联用比喻手法,“冬青”树因冬月青翠而得名,诗中以“人之晚达”来喻“树似冬青”,生动贴切。 D. 颈联“痛饮连宵醉”写二人重逢,连宵痛饮,一醉方休,“狂吟”二字写出了醉酒后的狂放之态。 E. 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的理想愿望。“印绶”运用了借代手法,代指仕途功名。 15.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C 15. ①无奈与伤感之情。昔日至交好友均已不在,屡遭坎坷的作者和友人久别相逢,悲从中来,充满了人生无常、宦海沉浮的无奈与伤感。②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以“树在冬犹青”来喻“人尚能晚达”,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非同凡人。③老友重逢的欣喜。久别重逢,作者与友人“连宵痛饮”,一醉方休。④对功名的厌弃和对自由隐逸生活的追求。尾联直接表达了自己愿意抛官弃职,同老友一同归隐的愿望,也充满了对好友最真挚的慰藉。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重游旧地”错误;从诗中来看,“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旧游尽”是说旧日的至交好友都已不在,而非“旧地”。C项,“以人之晚达来喻‘树似冬青’”错误;“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从句中来看,本体是“人之晚达”,喻体是“树似冬青”,选项把本体和喻体说反了,故错误。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从诗歌标题来看,“赠乐天”,说明这是一首酬赠诗,酬赠的对象是“乐天”,也就是白居易,刘禹锡与白居易交情深厚,且二人均遭贬谪,命运多舛;首联“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涕零”直接流露情感,而涕零的原因是“旧游尽”“相逢”,二人久别重逢,昔日好友却均已不在,此时内心充满人生无常之悲;颔联“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这一联诗人使用比喻的修辞,借树木之冬青来喻人生之晚达,意思是树木且能冬月而青翠,那么人也能老来通达,凸显乐观豁达的胸襟;颈联“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这两句是写人物的活动,二人重逢,连宵痛饮,酒醉狂吟,久别重逢的欣喜之情表露殆尽;尾联“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期”意为“希望”,“抛印绶”,“印绶”代指仕途功名,“少微星”喻指处士、隐士,诗人在这两句中直接抒发情感,表现自己对功名的厌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共占”一词表达与友人一同归隐的愿望。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中,考生可以先借助诗歌中直接流露情感的词,如“涕零”“期”,然后再抓住人物的行为活动,如“痛饮”“狂吟”,最后结合诗句中给出的原因具体分析即可,如“一别”“旧游尽”“相逢”。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有一种品质叫无私,有一种情感叫无悔,把它化作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那便是: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柳宗元用“______________”描写了池潭上的树木和藤蔓,将宛如图画般的景致展现在读者面前。 【答案】 (1).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蚕”“蜡炬”“始”“蔓”“蒙络”“摇缀”“披拂”等字,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写文章,最好是开宗明义,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考场作文更应这样,要让阅卷老师看得更清楚。 ②1979年出生的刘伟,现为大连重工减速机装配车间钳工、高级技师,参加工作21年来,刘伟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技校毕业生成长为企业里赫赫有名的斗方名士。 ③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从善如登,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肯纳谏的皇帝了。但他接受意见,并不总是那么痛快,思想斗争往往也是很激烈的。 ④对于自己的处女作《过客》,吴宇森用心去拍,片名的选定也是费尽心思。没想到一语成谶:《过客》竟成了电影院的过客! ⑤近年来,随着网络书店的迅猛发展及电子阅读的日渐普及,很多实体书店都难逃十室九空的命运,令很多经常做客书店的人们感慨万千。 ⑥近来,新一轮央企重组大幕拉开。央企重组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应当慎之又慎,因为任何风吹草动都牵动着资本市场的神经。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①④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①开宗明义:宗,宗旨,主旨,指说话或作文一开始就说出主要的意思。语境正确。②斗方名士:借以讽刺喜欢卖弄才情,自以为风雅的无聊文人。是贬义词,用在这里感情色彩错误。③从善如登:登,登山。跟着学好就像登高一样艰难。比喻学好不容易,要花力气。语境不对,这里想说唐太宗从善如流。④一语成谶:谶: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一般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指一句不好的话说中了。语境正确。⑤十室九空:十户人家,九家空虚。形容因灾荒、战乱或暴政等天灾人祸使得人民破产或流亡的悲惨景象。用错对象,不能用来形容书店不景气。⑥风吹草动:风稍一吹,草就摇晃。比喻微小的变动。语境正确。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由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日亮相央视,吸引了广大观众在充满紧张感的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B. 医学角度看,早餐在供应血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吃或少吃早餐,会使血糖不断下降,造成思维减慢,反应迟钝,出现低血糖休克的症状,甚至精神不振。 C. 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稀土采矿证最新名单,全国稀土采矿证数量由此前的113个削减到67个。这一决定完全是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的考量为目的。 D. 在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人们希望在拥有良好体魄的同时,也拥有健康的精神生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项前后矛盾,将“不日”改为“日前”,“不日”指将来,“吸引了”指过去。B项语序不当,应为“精神不振,甚至出现低血糖休克的状”,要按照程度轻重顺序排序。C项句式杂糅。“这一决定完全是……为目的”句式杂糅,可以改为“这一决定完全是以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为目的。”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在得知自己获得大赛一等奖的消息后,王教授激动地说:“老朽退休多年还能获此殊荣,感谢诸位的厚爱。” B. 在吸收前人经验基础上的《现代商业论》已经出版,现奉上大作一本,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斧正。 C. 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D. 李老师坐了一会儿就离开了,王杰同学把李老师送到家门口激动地说:“李老师您辛苦,请留步,慢慢走!” 【答案】A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连,庙堂中、房宇外,①____。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②____,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③____。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传。 【答案】 (1). ①处处都有灯笼张挂 (2). ②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 (3). ③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 【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本题可按以下步骤:(1)通读文句,确定写作对象与中心。(2)上下联系,大致判断上下句逻辑关系。(3)精选关键词,尽量用原文词汇。①处结合语境是讲,灯笼处处都张挂;②结合“每户都有姓氏灯”“讨个口彩”可知,意味着人丁兴旺;③处结合后面关于“元宵”的叙述可知,此处主要讲元宵的花灯。 点睛: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 21. 归谬法是指为了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下面文段存在推断问题,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归谬论证的句子。要求:符合归谬逻辑,语言简洁明了。 关于文学创作,我们总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只要是流行的,就一定是被大众喜欢并接受的;有人却认为曲高才会和寡,知音越少,作品水平就越高。同样,有人认为文无定法,文学创作只能靠天赋;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作文只能靠世世代代相传的秘诀。 例句:如果流行的一定是被喜欢并接受的,那么流行感冒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疾病了。 ①____ ②____ 【答案】 (1). 例一:如果作品知音越少水品越高,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2). 例二:如果作文有可传的秘诀能够代代相传,那么作家这一行当就可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了。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仿写与逻辑推理结合的题型,这是新题型。做这题首先要了解归谬法的概念,词方法目的是:反对错误观点,步骤是: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第二,审读示例的推理方法,可以更形象地使用这种方法,可以看出句式是“如果……,那么……”,第三假设观点对之后,寻找思维漏洞,进行反驳,注意过于绝对的句子往往有漏洞可寻,比如“作品知音越少水品越高”这句,我们平时都知道很多同学的作文不知所云式,肯定没有多少人懂,怎么能说是好作品呢,可以推出“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 ③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 上面六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报告中引用过,你对这六句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坚持信念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在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已为我们说明,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信念在我心中,怎能因外界而受到影响,即使碰到破与立之间幽晦不明的时候,我们心里仍要清楚在做扎根的、长远的、有意义的事,在坚持着信念,因此心中有一种笃定和从容,不畏惧。 坚持信念,绽放祖国之花。在建国初期,有无数个建设者坚持自己的信念。“两弹一星”功臣邓稼先,在文革中处于维持自身安定都很难的时期,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哪怕条件再艰苦,环境再恶劣,他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为之所动。终于,经历了艰辛痛苦的日子后,为国家绽放了花朵——成功研制出原子弹,使中国更加强盛。 坚持信念,方能得天下。昔日,刘皇叔刘备,自己一无所有,但仍坚持“宁可天下人负我,也不愿我服天下人”的信念,历尽艰辛,终于在武将关、张、赵等,谋士诸葛亮的帮助下建立了蜀国。在此过程中,他打了数次败仗,无数次差点死于非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兴复汉室。因此即使在敌军营垒中仍有一种笃定、从容。终于,他建立了蜀国,成为历史上一个仁义道德的君主。 坚持信念,绽放和平之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他无论出于什么身份,处在什么地位,都在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和平而战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从事了各种职业,受过无数次伤,忍受过无数次痛苦。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痛苦,都没有打败那个顽强的他,因为他坚持自己的信念,终于在最后看到和平的曙光。 坚持信念,直至最后一刻绽放理想之花。我们坚持了十几年的信念,在高考中成功取得优异成绩,摆脱自己的宿命,在蓝天中翱翔。如今,到了最后的关头,难道我们能放弃自己的信念吗?再多的日子也熬过来了,再多的苦也收过来了,难道还惧怕几十天的痛苦吗?我们不敢信自己的命运,因此奋斗,拼搏。坚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吧,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受他人的摆布,相信自己,绽放理想之花。 坚定信念,你将不惧一切,勇往直前;失去信念,你将一无所有。所以,坚定自己的信念是你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言名句类材料作文的写作。 (1)每句可以提炼出如下关键词: ①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守善难、从恶易,坚守、坚持 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革新,与时俱进 ③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注重内在美,谦逊,清廉,人格的卓立与浩大,面对成就的理性、冷静和对初心的坚持。 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自信,坚守,拒绝诱惑 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担当,爱国 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奋斗,永不言老、永远年轻的心态,上下求索、追逐梦想,属于自己的风景最好 (2)选择其中的两三句可以做如下立意: ①④,可以谈坚守信念,远恶守善。 ②⑤,可以谈为国革新,无畏祸福。 ③④,可以谈坚守清廉(高洁),无惧诱惑。 ②⑥,可以为创新而奋斗,风景独好。 ②④⑤,在创新的征程上,踏遍青山处处,寻觅属于自己的风景,不骄不躁,清气永存。 ②③⑤,圆梦中国,需要与时俱进,有担当,即使成功,也要冷静、初心不改。 ③④,可以谈修身远恶,永葆高洁。 ③⑤或③④⑤,可以谈成大事者,需要担当、坚守、谦逊。 点睛: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此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诗歌表达的主题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诗句中心意,找出三句组合成逻辑关系,确定立意角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