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顺德区容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容山中学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 二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到中国话剧艺术,人们首先会想到它的现代属性,其次会想到它的现实使命。它是顺应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从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和开启民智的现实需求出发,借鉴西方戏剧经验而创造生成的舞台艺术,发挥着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话剧生成之前,中国戏曲顺应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和抒情特点,以歌舞演故事,以写意性与程式化表演,以典型化、符号化脸谱和曲牌体、板腔体音乐模式,培养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性。 20世纪初,近代社会的历史变局,决定了中国话剧的必然出现,它是民族意识走向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是中华文明涅槃重生的历史嬗变的产物,也是民族自强、文化振兴的使命承担。 1907年秋,王钟声公开声称要以演话剧为手段,“唤起沉沉之睡狮”。他表示:“中国要富强,必须革命;革命要靠宣传,宣传的办法,一是办报,二是改良戏剧。”鉴于改良社会的急迫性,新剧的倡导者抛弃了门派众多、技艺复杂的戏曲,而选择了更具灵活性、实践性的话剧艺术作为创新的突破口。话剧不是供人欣赏的“玩意儿”,而是唤起民众、改造社会的有力武器。 早期话剧与戏曲的关系实属藕断丝连,朱双云《新剧史》所概括的“生类”“旦类”,显然脱胎于戏曲行当。然而,新兴的话剧不同于戏曲,话剧对以艺术的方式反映真实、思考人生、发挥现实作用的强调,显然不同于成熟的戏曲艺术对形式美的倚重,而是更加彰显了社会人生的参与感、在场性和现实功用。 话剧对传统戏曲精神的融通,充分表明话剧艺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可行性。《商鞅》《李白》《蔡文姬》等话剧的持续热演,《杜甫》《苏轼》《詹天佑》等话剧对历史人物的重新书写,都表明民族文化史和心灵史对于当代话剧创作的重要意义。历史上出现的优秀话剧,无一不是作者良好的民族文化素养的显现,无一不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无一不是中国式普遍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的体现。 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不在于它多大程度地融入了传统戏曲的外在表现手法,尽管这是话剧民族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契合了民族精神和美学神韵,即从骨子里流露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没有深厚而活跃的民族艺术精神,没有深厚而扎实的传统艺术底蕴,中国话剧将难以立足;没有宽广的文化胸襟和广采博收的气度,中国话剧将难以发展。因此,话剧人应当不断努力,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吸纳民族艺术精华,借鉴外来艺术经验,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艺术精品。 (摘编自宋宝珍《中国话剧:110年的回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话剧是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出现的具有现代属性的舞台艺术。 B.中国话剧以时代要求和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发挥着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 C.中国戏曲顺应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和抒情特点,培养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性。 D.中国话剧是国人民族意识走向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促成了民族的自强、文化的振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话剧的现代属性入手,阐述了中国话剧的产生、作用、精神内涵和民族特色。 B.文章通过梳理中国话剧与传统戏曲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二者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C.文章引用王钟声的话,意在阐明话剧诞生之初,它的实用性远远大于其艺术性。 D.文章以《商鞅》等话剧演出获得成功为例,证明了话剧植根于民族文化是可行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期话剧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思考,对传统戏曲所倚重的形式美不太关注。 B.中国话剧是作者文化素养的显现,是内容与形式结合的产物,是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的体现。 C.中国话剧如果能高度契合民族精神和美学神韵,日后的发展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D.话剧人如果能够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借鉴外来艺术经验,就能创造出艺术精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 富足的物质生活引发的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对居民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 担忧。 2016 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材料二 我国的肥胖情况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方面是增幅迅猛。数据显示,中国的肥胖率在过去 30 年里足足翻了一番。其中 6〜17 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 6.4%,比十年前上升了 4.3%。另一方面是腹部胖。不少人年纪轻轻就挺起了“将军肚”。 基因和人种对肥胖程度影响很大。浙江大学副院长朱善宽说:“因为基因问题,中国人的脂肪更倾向 于堆积在深皮下组织和内脏组织中,这种胖相对于欧美人看得见的胖更危险。”饮食习惯也是造成肥胖的 主因。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饮食结构主要以谷物粮食为主,导致了国人遗传基因对粮食的代谢 效率较强,对肉类和油脂代谢比较差。而这种身体代谢能力恰恰与国人饮食结构相背离,因为现代人肉类、 油脂摄入量在增多,主食却吃得少了。另外,研究发现,如果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孩子发胖的机会是 30%; 如果父母双方都肥胖,孩子发胖的机会是 50%〜60%。不仅如此,中国父母习惯用“吃”来奖励孩子,买甜饮料、吃汉堡是惯用做法,却无意中伤了孩子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儿童肥胖是整个社会的过错,而不是孩子的错。”控制住“孩子胖” 才有可能控制住整个社会的胖。这方面,外国一些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规定学校两英 里内不能出售甜味碳酸饮料,不得在附近出售零食;小胖墩儿都要登记在册,学校有责任敦促老师帮助孩 子减轻体重;印度对快餐征收“肥胖税”等。 (摘编自人民网“生命时报”专栏,2016年12月25日) 材料三 5月20 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今年的主题是“营养+运动,平衡促健康”。20 日上午,中国学生营养日宣传教育活动启动仪式在肇庆举行。笔者获悉,目前广东省儿童青少年的饮食结构尚不合理,营养不良 相关疾病明显改善,而营养过剩如超重肥胖问题突出。 广东省疾控中心马文军主任指出,儿童青少年膳食中谷薯类下降迅速,蔬菜水果、奶类、大豆摄入明 显不足,动物性食物尤其是猪肉摄入过多。同时,体力活动下降,静坐时间明显延长,体育锻炼、家务和 睡眠时间缩短。“吃得多,动得少,小胖墩儿越来越多。”专家建议,儿童青少年需每天累计至少 60 分钟 中等强度以上的身体活动,如跑步、健身操等。每周至少 3 次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包括阻力运动和骨质增 强型运动,如俯卧撑、哑铃、仰卧起坐、举重、引体向上等。 活动现场还开展了学生营养与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工作人员用方糖直观地展示了饮料里的含糖量。一 瓶乳酸菌饮品中,含糖量竟然相当于 13 块方糖。“含乳饮料不能当奶喝”马文军指出,广东省儿童青少年喝奶量明显不足,只有推荐量的约 1/5。他提醒,含乳饮料、牛奶饮品、乳酸菌饮料这些都是饮料,不属于牛奶。儿童青少年每人每天至少喝一盒奶,可以是纯牛奶、酸奶,也可以摄入其他奶制品如奶酪、炼乳、 奶片等。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 年 5 月 22 日)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从图 1 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地域的肥胖率存在程度不等的差异,河北省的肥胖率最高,北方肥胖率整体上高于南方。 B. 我国人口的肥胖率,大体按所在省份的区域位置自北向南依次呈递减的趋势,这与各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C. 图 2 显示,1992 年至 2015 年间,我国人口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持续上升,2015 年两项指标均比 1992年增长了一倍多。 D. 根据超重率、肥胖率相同年份对应柱形图的长度和数值,可知肥胖的标准高于超重,超重如不加以控制,会变成肥胖。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英国著名医学类杂志《柳叶刀》的体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的肥胖率与超重率已经高于美国。 B. 从我国肥胖情况的两大特点来看,解决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已经成为了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C. 因为基因和人种对肥胖程度影响很大,所以调整饮食、科学运动对于降低我国的肥胖率作用不大。 D. 国人对饮料与牛奶的认识存在偏差,从健康角度考虑,儿童青少年每人每天必须至少喝一盒奶。 6.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说明各方面应该怎样有效预防儿童青少年的肥胖。(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怕 周海亮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喜欢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 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遭遇意外。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撕开,那个男人,不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映红天边的火光,撤进村子的伤兵,蠕动的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必须逃离。 他怕死,更怕别离。 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残肢断臂,随处可见。人群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灼热滚烫。他不明白农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可藏。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俘。很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机会,但是他不想。他什么也没有做错,他不想解释或者求饶。 他逃了出去。几百农人,他是唯一逃出去的一个。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为一名士兵。有老兵劝他不要当兵,老兵说,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他说,我当兵。老兵说,当兵,肯定活不过三个月:被俘运气好的话,可以熬到战争结束。他说,我当兵。老兵说,真不怕死?他说,怕死,但我当兵。 他怕死,更怕奴役。 他没有枪。没有枪的新兵很多。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老兵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个最不用担心。他说今天是他当兵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常的话,就该阵亡了。他猜得很准。他还说,现在当兵两个月,就是老兵了。他这才知道,老兵不过二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学徒。 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一波儿人填进去,一波儿人又填进去,一波儿人再填进去,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长官说,这叫“添油”,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战术。他懂。在乡下,冬夜长,想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地添油。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但绝不能灭。 他怕死,更怕熄灭。 可是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火棍般的枪,缩在战壕里,不敢出来。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年的士兵。三年里他杀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地记得每一个士兵的模样和临死前的表情。在他随后的生命里,那些士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狞,夜夜与他纠缠。不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 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说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样,挺好,挺知足。 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记起他曾经是一名士兵。又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知道这里曾经被轰炸、被占领、被蹂躏,这里的人们曾经被驱赶、被奴役、被屠杀。每一天,他哆哆嗦嗦地走过村路,挤满老年斑的脸努力抬起。他仰望天空,他怕有一天,天空里再次出现密密匝匝的飞机,然后,炸弹呼啸而下。临终前几天,他想告诉每一个人,曾经的村子,妻子,女儿,父亲,母亲,兄弟,炸弹,大火,老兵,战壕,履带,尘烟,炸成两段的尸体,黏稠的鲜血,鲜血,鲜血……可是他太老了,已经发不出声音。他知道他不会忘记,但他怕活着的人们,会忘记。 他不怕死,他更怕遗忘。 (选自《小说界》2016年第3期)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主人公树下休憩饮茶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他”对平静美好生活的迷恋,为下文“怕别离”做铺垫。 B.通过老兵与“他”的对话以及对老兵(阵亡)经历的叙述,说明战争的危险残酷,反衬出“他”投身革命、视死如归的果敢。 C.“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此句中“竟然”“真的”说明战争进程出乎意料,“他”对此难以置信,同时也暗示了抗战的惨烈漫长。 D.文章弱化战争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甚至“他”连名字都未提及,借此突出故事的普遍性及其主题的共识性。 8.文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意蕴丰富,设置巧妙。对这四句话意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个句子“怕别离”,意在强调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挚爱甚于自己的生命; B.第二个句子“怕奴役”,意在强调他面对侵略,奋起反抗,追求自由,不甘心被奴役的精神品质; C.第三个句子“怕熄灭”,表现他害怕生命之火的熄灭,在战场上他不去冲锋陷阵,保存自己,直到战争结束。 D.第四个句子“怕遗忘”,表现他渴望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的强烈愿望。 9.小说第一段和倒数第三段有几乎相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予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馀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馀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①,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住。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②深竖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贪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七岁而卒。 【注】①脩絜:高尚纯洁。②守城;当依《汉书·张冯汲郑传》作“守成”,保护已成的事业。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B.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C.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D.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卿大夫,西周、春秋时国王及诸侯所分封的臣属,规定要服从君命、纳贡赋与服役。 B.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所以帝王死称驾崩,也叫驾薨。 C.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晋朝以后,持节还成为一种官名。 D.燕见,和朝见相对而言,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可指公余会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汲黯假传圣旨,被贬为荥阳令。河南郡发生严重水旱灾害,百姓受灾严重,汲黯未经请示,就凭所持符节下令发放了郡中官仓的储粮来赈济当地灾民。 B.汲黯性格倨傲,注重志气节操。他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会当面顶撞别人,并多次触犯皇帝的面子直言劝谏,还与同是因为犯颜直谏而被贬的官员交好。 C.皇上赏识汲黯,对他格外礼遇。武帝认为汲黯是社稷之臣,曾专门征召他任中大夫,即使汲黯生病请假将满三个月,武帝也多次恩准他在家休假养病。 D.汲黯严正刚直,皇上也很敬畏。皇上曾经坐在威严的武帐中没有戴帽子,适逢汲黯启奏公事,皇上就赶忙躲避到武帐中,让近侍代为批准汲黯的奏议。 13.“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这句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汲黯拜伏于地道歉,不肯接印,皇上屡次下诏令强迫给他,他才领命。诏令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身份待遇,依旧掌管淮阳郡。 B.汲黯拜伏于地拒绝,不肯接印,皇上屡次下诏令强迫给他,他才领命。诏令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俸禄待遇,依旧居住在淮阳郡。 C.汲黯拜伏于地辞谢圣旨,不肯接印,皇上屡次下诏令强迫给他,他才领命。诏令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身份,依旧居住在淮阳郡。 D. 汲黯拜伏于地辞谢圣旨,不肯接印,皇上屡次下诏令强迫给他,他才领命。诏令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俸禄待遇,依旧掌管淮阳郡。 14.下列加点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 见:看见 B.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比较 C.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便宜:低的价格 D.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 贤:认为。。。贤能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6~18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6.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璧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17.“茂林风送幽禽语,坏璧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 春来茗叶还争白,蜡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C.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D.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18.《西村》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杜甫《登高》中也有两联是对仗的,请写出其中一联。 , 。(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杜甫的《望岳》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 。 (2)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语句是: , 。 (4)《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 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源自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日常,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批批历史悠久、 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优化固化,运动会产生的辐射 不断延伸。( )人们逐渐认识到它是展示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平台。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了项目的广泛普及。 在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战中,民族传统体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和宣传推广,贵州的一些地方正在积极探索“产业+旅游”的发展路径。民族体育项目发展得好,可以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 ,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它)提升全民健康短板,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动)。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美妙绝伦 效应 依靠 获得感 B.精彩纷呈 效果 依靠 责任感 C.美妙绝伦 效果 依托 责任感 D.精彩纷呈 效应 依托 获得感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文化的盛筵,也是竞技的舞台,同时也在传递友谊,凝聚共识 B.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竞技的舞台,也是文化的盛筵,同时也在凝聚共识,传递友谊 C.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竞技的舞台,也是文化的盛筵,同时也在传递友谊,凝聚共识 D.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文化的盛筵,也是竞技的舞台,同时也在凝聚共识,传递友谊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同时也有利于补齐全民健康短板,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提升生活质量,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动。 B.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补齐全民健康短板,它可以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计划。 C.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全民健康短板,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动。 D.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它还能提升全民健康短板,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计划。 四. 现代诗鉴赏(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3-25题。 (11分) 刈(yì )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镶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镶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 在苏格兰高原 23.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镶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24.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 风与云/在我的镶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25.“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5分) 五、 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2020年注定是令人难忘的一年。新春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空中课堂、网络直播课迅速成了我们生活的必修课。 容山中学的语文 老师们精选专题,大胆创新,为同学们送去了一份份精美的学习套餐。其中,陈继英老师利用一周的时间,带领同学们遨游诗海,领悟现代诗的魅力。开学返校后,学校还准备举行一场新诗创作大赛,以此来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提升同学们的文学素养…… 当然,以“小理”为代表的部分同学,持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认为新诗更是读不懂,看不明白,对提升学习无用,与文学素养无关。 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1、以参加听课的“21班小容”的身份,给陈继英老师写封信,就陈老师的教学内容,谈谈你在现代诗和语文学习方面的收获。 2、现代诗是高考文学类阅读四大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中的一种。重视语文的学习,包括现代诗写作,对提高同学们的理解能力,提升大家的鉴赏水平都很有好处,请你针对材料中以“小理”为代表的部分同学的看法写一篇驳论文,驳斥他们的观点。 3、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请你就容山中学这种精选专题,大胆创新,以活动促进学习的教学举措,为《南方教育时报》的“教育众声”栏目写一篇时事评论。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容山中学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D. “促成了民族的自强、文化的振兴”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中国话剧是“民族自强、文化振兴的使命承担”。 2.B. “相辅相成”错误。文章只阐述了传统戏曲对话剧的影响,并没有提到话剧对传统戏曲的影响,所以不能说“相辅相成”。 3.A. (B项,以偏概全,并不是所有中国话剧都能体现“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C项,“中国话剧如果能高度契合民族精神和美学神韵”,只能表明它具有民族特色,而不足以推断出“日后的发展就一定会越来越好”这一结论。D项,“就能……”说法绝对。“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借鉴外来艺术经验”只是“创造出艺术精品”的必要条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以及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解析】“按所在省份的区域位置自北向南依次呈递减趋势,这与各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错 误,图 1 虽然南方整体肥胖率低于北方,但所选举的南北省份仅为个别,不能得出“按所在省份的区域位 置自北向南依次呈递减趋势”的判断,同时肥胖率“与各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于文无据。 5.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A. 原文“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指的是肥胖人口数量超越美国,不是“肥胖率与超重率已经高于美国”。 C. 依据原文“饮食习惯也是造成肥胖的主因”“吃得多,动得少,小胖墩儿越来越多”,由此可知,调整 饮食、科学运动对降低我国的肥胖率作用是比较大的。 D. 原文“儿童青少年每人每天至少喝一盒奶”,只是建议,并非必须。同时,依据文意,也可以摄入其 他奶制品。 6.【参考答案】①家庭方面:家长以身作则,调整饮食结构,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②学校方面:大力开展体育活动,宣传营养与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意识。③政府方面:站在国家健康战略的高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调控并监督与儿童青少年健康密切相关的餐饮等行业。(每点2分,共6分。答满3点且意思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7.B【解析】没有“反衬”。 8.C【解析】第三个句子“怕熄灭”,表现他坚持信仰勇于牺牲,以死抗争的民族大义 9.①营造一种幸福安宁的生活气息,与下文描写的战争的残酷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这是主人公追求的生活的具体体现,是主人公的精神支撑,利于展现主人公的心境,丰富人物形象。 ③宁静的田园生活是战争的背景和结局,是和平的象征,在首尾重复出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战争是无奈的插曲,和平是人心所向,是永恒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划线句的翻译是:让汲黯当官执事,没有过人之处。然而他能辅佐年少的君主,坚守已成的事业,以利诱之他不会来,以威驱之他不会去,即使有人自称像孟贲、夏育一样勇武非常,也不能撼夺他的志节。“然”表转折,与“至其辅少主”语意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辅”与“少主”是动宾关系,语意完整,不可断开,排除B;“亦”与“不能”是“也不能”,语意完整,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C。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帝王死称驾崩,也叫驾薨”错误。《礼记•曲礼下》里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帝王死不能称为“驾薨”。故选B。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被贬为荥阳令”理解错误。文中说:“虽然汲黯假传圣旨,但皇上认为他贤良,已免他无罪,调任荥阳县令。”故选A。 13. 【答案】D 14. 【答案】D 15.【答案】东越人相攻,是当地民俗本来就如此好斗,不值得使天子的使臣受辱(而去过问)。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得分点:(1)固,本来;然,这样;辱,使动用法,使……受辱,辱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6.【答案】A 【解析】由诗中最后一句“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可看出,A选项中“清风吹拂,新月出现的黄昏时分”是诗人作此诗的时间,而非“叩门求浆”的时间。 17.【答案】D 【解析】所谓“声色兼备”实为视听结合的手法。A选项中只有听觉,而没有视觉。B选项中是味觉与视觉的结合,C选项中只有视觉描写,均不符合题意。D选项中“笛声”为听觉描写,“红旗”“天山雪”为视觉描写。故D选项正确。 18.【答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可以是词语,包括关联词,也可能是成语熟语或者四字短语。主语语境、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等。①美妙绝伦:美好,奇妙,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此处指的是民族传统体育节目,对象不符。精彩纷呈: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由前文“一批批”可知,此处应选用“精彩纷呈”。②效应:泛指某个人物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效果:指事物或行为、动作产生的有效结果。此处指运动会的辐射方面,应选择“效应”。③依托:依靠、凭借。依靠:为指望(某种人或事物来达到一定目的)(动词);可以依靠的人或物(名词)。由“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和宣传推广”可知,此处选用“依托”。④责任感:是指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获得感:表示获取某种利益所产生的满足感。联系上文“民族体育项目发展得好”,结合下文“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它)提升全民健康短板,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动)”可知,发展的好自然会带来获得感,故此处应用“获得感”。故选D。 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作答本类题型应回到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本身首先是竞赛,所以先说竞技,冉说文化;再根据下文“人们逐渐认识到”可知,应让“凝聚共识”与“人们逐渐认识到”相衔接。故选C。 2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增强”和“生活质量”搭配不当,应改为“提升生活质量”;“提升”和“短板”搭配不当,应该为“补齐全民健康短板”;“ 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它)提升全民健康短板,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动)”语序不当,在顺序上应先补齐全民健康短板,才能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然后才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动。故选A。 四.现代诗鉴赏(11分) 23.【答案】D 24.【答案】B 25.【答案】①“水瓶”和“井”空而常满(1分),刈禾女的内心也空而常满(1分);②“空而常满”指我的内心空阔(1分),却十分充盈,感到满足(1分);③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1分)。 五、 作文(60分) 【审题提示】 1.命题思路:学什么就考什么,以考促学。题目样式来源于2019年全国卷二作文题。 2.情境式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1)情景式:必须达到“四合”,即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突出情境,就是要清楚几个问题: 第一是“我是谁?” 第二是“我给谁写文章?” 第三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写文章?” 第四是“要谈什么问题?” 第五是“要达到怎么样的表达效果?” 涉及三种不同的文体,书信、驳论和时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作出选择。 (2)任务型: 选择任务1,需要结合陈老师的教学的内容,即表意的含蓄化、意象的独特化、思维的跳跃化、语言的陌生化等方面知识来谈现代诗和语文的学习。 选择任务2,需要明白何为驳论,如何写驳论文。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等,需要先破后立或者边破边立。批驳“语文学习无用论和现代诗晦涩论”,谈谈语文学习和新诗写作对提高成绩和提升素养的益处。 选择任务3,需要明确投稿的栏目是:“教育众声” ,写作时评的对象是学校的这种教学模式,而不是疫情,或者是现代诗等,应该是就学校的这种教学举措来讨论学校该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参考译文】 汲黯字长孺,濮阳县人。他的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到他已是第七代,世代都在朝中荣任卿大夫之职。后来以父荫而任官职,孝景帝时汲黯当了太子洗马,因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景帝死后,太子继位,任命他做谒者之官。东越的闽越人和瓯越人发生攻战,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他未到达东越,行至吴县便折返而归,禀报说:“东越人相攻,是当地民俗本来就如此好斗,不值得烦劳天子的使臣去过问。”河内郡发生了火灾,绵延烧及一千余户人家,皇上又派汲黯去视察。他回来报告说:“那里普通人家不慎失火,由于住房密集,火势便蔓延开去,不必多忧。我路过河南郡时,眼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竟至于父子相食,我就趁便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现在我请求缴还符节,承受假传圣旨的罪责。”皇上认为汲黯贤良,免他无罪,调任为荥阳县令。汲黯认为当县令耻辱,便称病辞官还乡。皇上闻讯,征召汲黯任中大夫。由于屡次向皇上直言谏诤,他仍不得久留朝中,被外放当了东海郡太守。汲黯与人相处很傲慢,不讲究礼数,当面顶撞人,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与自己心性相投的,他就亲近友善;与自己合不来的,就不耐烦相见,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但是汲黯好学,又好仗义行侠,很注重志气节操。他平日居家,品行美好纯正;入朝喜欢直言劝谏,屡次触犯皇上的面子,时常仰慕傅柏和袁盎的为人。他与灌夫、郑当时和宗正刘弃交好,他们也因为多次直谏而不得久居其官位。汲黯多病,而且抱病将满三个月了,皇上多次恩准他休假养病,他的病体却始终不愈。最后一次病得很厉害,庄助替他请假,皇上问道:“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庄助说:“让汲黯当官执事,没有过人之处。然而他能辅佐年少的君主,坚守已成的事业,以利诱之他不会来,以威驱之他不会去,即使有人自称像孟贲、夏育一样勇武非常,也不能撼夺他的志节。”皇上说:“是的。古代有所谓安邦保国的忠臣,像汲黯就很接近他们了。”大将军卫青入侍宫中,皇上曾蹲在厕所内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平时有事求见,皇上有时连帽子也不戴。至于汲黯进见,皇上不戴好帽子是不会接见他的。皇上曾经坐在威严的武帐中,适逢汲黯前来启奏公事,皇上没戴帽子,望见他就连忙躲避到帐内,派近侍代为批准他的奏议。汲黯被皇上尊敬礼遇到了这种程度。过了几年,遇上国家改铸五铢钱,很多老百姓私铸钱币,楚地尤其严重。皇上认为淮阳郡是通往楚地的交通要道,就征召汲黯任他为淮阳郡太守。汲黯拜伏于地辞谢圣旨,不肯接印,皇上屡下诏令强迫给他,他才领命。诏令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俸禄待遇,依旧掌管淮阳郡。七年后汲黯逝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