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 高中语文 第一编 热点1 信息获取——理解文本 信息搜索全准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备战2021 高中语文 第一编 热点1 信息获取——理解文本 信息搜索全准透

热点 1:信息获取——理解文本 信息搜索全准透 (2020·新高考全国卷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 《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 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 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材料一: 第一段:由材料中的“历史地理学 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 理学著作《禹贡》”可知,该段主要介绍 了历史地理学的起源。 成书于公元 1 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 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 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 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 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 6 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 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 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 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 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第二段:结合材料中的《汉书·地 理志》《水经注》以及“使得中国历史 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可知,该段主要 引用古代地理文献资料说明中国历史 地理学研究初具规模。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 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 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 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 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 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 学问——沿革地理。 第三段:结合段尾的“因而产生了 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可知,该 段引出了“历史地理学的前身——沿革 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 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 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 第四段:结合段前的“沿革地理研 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在清代 中期达到高峰”可知,该段主要介绍了 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 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与发展。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 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 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 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 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 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 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 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 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第五段:结合段前的“但是沿革地 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 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及段尾的“历 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 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可知,该 段主要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进行 对比,说明后者依托于现代科学。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 的建立,中国到 20 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 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 30 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 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 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 年,《禹贡》开始以 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 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 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 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 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 20 世纪 60 年代 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 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 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 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 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 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 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 第六段:结合“中国到 20 世纪初叶” “30 年代以后”“1935 年”“新中国成 立后”“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改革 开放以来”等表时间节点的词语可知, 该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我国历史地理 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结合段尾的“新 的水平”“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等内容可知,该段介绍了历史地理学在 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 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 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 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 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 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 阶段。 材料二: 第一段:结合“历史地理学在以空 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 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 结合”,可知本段主要讲述了历史地理 学的特征,即“时空结合”。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 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 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 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 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 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 1000 年,而像武 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 4 000~5 000 年,从原始城址 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 3 100~3 600 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 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 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段:结合首句可知,本段主要 讲述了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 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 过程来探寻其规律。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细读文,抓要素 读文是解答信息获取题的重要环节,在读文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句,明确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把握整 个文章的行文思路。(见“专家解文”) 析选项,明关键 选项 标注关键点 如何寻找关键点 A 《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 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选项中有多个概念,要关注重要概 念。 B 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 选项中有“因为”,要关注因果关 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系。 C 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 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选项中有“体现了”“彰显”,要关 注结论是否正确。 D 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 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选项中有“和”“都”,要关注相关 内容是否成立。 回原文,细比对 选项 信息定位 比对 A.《禹贡》和《汉书·地 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 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 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 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选项对应材 料一第一、 二段。 由第一段“《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 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可 知,“地理状况”属于“沿革地理的知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 溯”属于“历史地理学”,表述正确;由第二段“成书于公元 1 世纪 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都做了记载 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可知,“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 地理要素……都做了记载”属于“沿革地理的知识”,而“简要考证” 属于“历史地理学”,表述正确。 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 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 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 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 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 术空间。 选项对应材 料一第三、 四、五段。 由第四段中的“沿革地理研究……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 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可 知,“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表述正确;由第 三段“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和第五段“中国沿革地理 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可知,“它并没有 独立的学术空间”表述正确,但选项首句“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 发达”与选项后面的内容在原文中并没有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故本项错误。 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 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 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 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 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 征。 选项对应材 料一第五段 和材料二第 二段。 由材料一第五段“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 很迟”可知,“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表述正确;由 材料二第二段“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 生学原理的应用……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可知,“它的研究 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表述正确;但“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 征”,而不是“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故本项错误。 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 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 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 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 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 变过程。 选项对应材 料 二 第 二 段。 材料二第二段“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 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像武 汉……”的内容只是举例,并没有明确指出地理环境就是由自然环境 和城市环境构成,故选项中“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 于文无据。 重点设误类型突破 曲解文意 设误类 型 具体设错方式 考题 文本信息 解析 曲解文 意 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 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 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 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 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 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2020·全国卷Ⅰ,T1-A)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 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 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 重要的位置。 “孝”成为一种家 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 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 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曲 解 文 意 。 从 文 中 “‘孝’成为一种家庭 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 社会的伦理制度”中可 见,社会伦理制度在家 庭伦理规范之上。 混淆范围 设误类 型 具体设错方式 考题 文本信息 解析 混淆范 围 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 中表示范围限制或程度 轻重的词语来干扰判断。 (1)以部分代整体(或相 反)。 (2)以个别代一般(或相 反)。 (3)以特殊代普遍。 (2020·全国卷 Ⅰ,T1-B)家庭 既 是 生 活 单 位,又是生产 单位,决定了 “孝”是中国 古 代 社 会 特 有的 家庭伦理。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 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 之变化。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 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 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 “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 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 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 范围缩小。“古代社 会特有的”不准确。 根据最后一段“现 代社会中的家庭伦 理会变化,‘孝’的 内 涵 也 会 随 之 变 化”可见,现代社会 中,“孝”仍有其家 庭伦理意义。 因果混乱 设误类 型 具体设错方式 考题 文本信息 解析 因果混 乱 (1)因果颠倒,把原文中 的“因”说成果;或把“果” 说成因。颠倒两者的关 系。 (2)强加因果,就是把没 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 果关系。或者将因绝对 化。 (2019 · 全 国 卷 Ⅰ,T1-C)人民是认 识现实、理解时代 的依据,因为普通 劳动者才是文艺最 理想的读者。 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 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 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 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 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强加因果。“人民是 认识现实、理解时 代的依据”与“普 通劳动者才是文艺 最理想的读者”之 间没有因果关系。 偷换概念 设误类 型 具体设错方式 考题 文本信息 解析 偷换概 念 (1)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 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 生; (2)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 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 等进行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 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实际并 不是一回事。 (2019·全国卷 III, T1-C)传统表演 艺术进行“二度 创作”时,应当 避免西式改编, 以防失去 原有 风格。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 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 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 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 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 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 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 美需求。 偷换概念。“以防 失去原有风格” 分 析 错 误 , 原 文 对传统艺术进行 西 式 改 编 , 将 会 失去的是“本真 的艺术特性”,选 项将两个概念混 淆。 混淆时态 设误类 型 具体设错方式 考题 文本信息 解析 混淆时 态 选项在对概念的判断上故意将 时间超前或滞后。 (1)把已经存在的现实和没有 (2018·全国卷 Ⅱ,T2-D)文章 通过分析数字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 人 的 主 体 身 份 的 “ 被 数 据 化”……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 混淆时态。“可能” 错误,文章分析的 是 已 然 发 生 的 问 成为现实的设想混为一谈; (2)将必然性与可能性混为一 谈,即有意把原文中的“可能” 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 “往往”。 化 记 忆 可 能 带来的问题, 对 我 们 的 认 同 问 题 作 出 了全新论证。 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 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 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 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 认同。 题。 无中生有 设误类 型 具体设错方式 考题 文本信息 解析 无中生 有 在解说原文或转述 文意时,增添了原 文没有的信息。指 所给选项中所说的 内容在原材料中未 涉及,也不能从原 文中推断出来。 (2020·新高考全国 卷Ⅱ, T2-D)日常生活中人 们常把 微生物与疾 病联系在一起, 作者针对这种看法, 给读者普及了一种 全新的观点:人类与 微生物是共同生活 的。 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 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 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 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 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 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 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 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 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 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 来的极少数动物。 无中生有。作者并没有 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 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 在一起”的看法,而是通 过对穿山甲身上丰富微 生物的描述,引出“其实 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 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都一样”的论述,文中从 未提到日常生活中人们 对 微 生 物 和 疾 病 的 看 法。 三重比对——考场永不言败的黄金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19 分)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 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 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 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 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 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 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 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 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 年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 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 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 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 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 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 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 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 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 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 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 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瞿髯论词绝句》 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 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 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 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 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 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 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 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 “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 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 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 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 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 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 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 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 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 迹,达到自出机杼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 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 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 经典。 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 使之后。 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 研究。 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 知己”。 2.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与其作品丰产的数量有很大关系。 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 D.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词调、用韵、词意等方面都备受青睐,成为日本词人学习效仿的重要方面。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 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词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19 分)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 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 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 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 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 “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 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 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 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 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 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 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 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 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 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 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 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 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 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 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 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 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 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 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 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 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 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 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 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 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 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 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 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 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自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 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 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 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 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 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 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 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 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 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 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 准确到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 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 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 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 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 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 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 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 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 要特点。(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