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第 04课 新题 1.(2017 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质量监测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 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 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 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 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 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 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 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 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 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 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 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 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 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 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 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 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 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 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 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 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 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 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 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 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2014 年 11 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段从中国文化源头说起,通过分析仕与隐的不同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即为何有 人“居朝廷”有人“处江湖”。 B.第③段承上启下,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任职是士 人实践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C.第④段进一步阐述士人出仕做官体现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强调士人阶级的这种依附 主要不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D.第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做官目的、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 为官意识与习气等的转变。 2.【2017 届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 10 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而,在 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庄子一 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 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 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 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 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 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 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 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 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 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 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 而形有所忘”的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 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 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 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 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在 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 加重视精神的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 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国艺术 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贯休是 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 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 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 倚松石者,坐山水者。以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 人物的形态完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而贯休的人物怪骇 突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 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 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是因为他们尊崇以“道” 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B.在庄子看来,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所以人们若想得到他人 的爱慕,就要成为形体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 C.庄子《德充符》中的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 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D.庄子追求个体人格自由,他认为“兀者叔山”虽被砍掉了一只脚,却也因懂得自然无 为之道而比形体健全却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可贵。 3.(2017 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北宋以后,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 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他们以自身文化人的气质,崇尚和追求唐 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作品中所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在绘画创作中,他 们以诗人的思考方式,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创作了很多为后人惯称的“文人 画”。 诗人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言 的“迁想妙得”,及后来唐代画家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将表现的 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 大文化学养背景下成就的结果。诗人和音乐家一样,在感情世界里是最敏感的人群,他们所 创作的文人画相较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而言,更接近感情 的本质,也更显得纯洁与透明。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为要求,以追求作 品的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如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布袋和尚图》和《泼墨仙人图》,以两 种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另外,中国文人画家又以诗人的 拟人化手段将表现的对象人格化。如明代画家徐渭在《墨葡萄图》中所表现的“笔底明珠无 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 基于大文化学养背景的文人画家创作的文人画,在具体的画面处理中,比单纯追求形象 与色彩变化的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他们不仅追求表现对象的“实”处,还以 太极中“阴阳”的理念追求其相对“虚”的空间;进而提出了“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 的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如八大山 人的《鱼鸭图卷》、齐白石的《雏鸡》等作品。 中国的文人画家以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 所以在作品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如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表现的“山色空蒙雨亦 奇”的境界,元代画家吴镇的《渔父图卷》表现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超然境界。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的学养上往往都有很高的造诣。中国文人画, 那种集诗、书、画于一体的绘画形式,在世界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人画不但是中国古 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而且是世界绘画史皇冠上的明珠。这些传世优秀的文人画作品, 足以与晋唐的书法及唐诗宋词,共同构成中国文化史上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板块。 (摘编自了庐《文人画是用诗人的思考方式去绘画,源于“迁想妙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维作品中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是北宋以后参与绘画创作的诗 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所崇尚和追求的。 B.中国的文人画家以诗人的思考方式,通过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所创作的很 多作品被后人惯称为“文人画” C.诗人的思考方式,是指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的一些绘画理论,将表现对 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D.中国画家的创作相较于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感情 色彩更浓厚,更纯洁、透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布袋和尚图》《泼墨仙人图》两幅画作以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 恭的人物形象,体现了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 B.中国文人画在具体画面处理中比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是因为后者单纯 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而前者还追求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C.中国的文人画家在自己的画作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缘于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他 们“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 D.集诗、书、画于一体的中国文入画在世界绘画史上绝无仅有的地位,足以使其与晋唐 书法、唐诗宋词比肩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板块。 4.(2017 届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学形式,必须具有艺术的终极属性,即诗性,必须立足于现实且 对现实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而不能直接描摹现实,过度的绝对的“写实”、过分注重 “故事性”,则会使其沦为平庸。唯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使小说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和恒久的魅力,才能使读者感受到浓郁的诗意。当下一些作品过分注重对于真实的开掘和叙 写,偏执地沉溺于追求故事性,而缺乏或者忽略将其提纯为艺术的手段和能力,以致使作品 几近于新闻、纪实等体式,迎合了大众猎艳猎奇阅读心理,却丧失了其原本应有的文学蕴涵 和诗性品格。另外,现今某些小说创作者似乎过度热衷于书写“恶”与“丑”,而忽略了对 于“美”的发掘。小说并非不可以写“恶”与“丑”,但写的目的应是为了反衬出“美”, 而且要注意限度和分寸,过度的书写甚或是带着欣赏的眼光、陶醉的心态去表现“恶”和 “丑”,只会使人心生厌恶,从中更不可能感悟到“美”和“诗意”,这显然有悖于文学的 审美追求和目的。 还有,必须要重视小说的语言。语言能力始终是一位小说创作者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 语言水平也始终是标示小说水准的首要特征。而当下某些作家,在创作诗歌、散文时,也许 还能重视语言的运用与雕琢,但在创作小说时,由于过分注重故事性,则往往忽视或者漠视 语言。这就造成了一些作品语言水准的低下,准确性欠佳、冗长、粗鄙、直露的语言在小说 文本中大行其道。语言应该是小说的本体,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小说文学性和艺术性 的实现,小说诗性的呈现,要借助于语言。语言水平的低下,就是作品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低 下,容易造成诗性的缺失。小说创作者们应该秉持汪曾祺那样的“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理 念来进行小说创作,重视炼字造句,重视叙述语言风格的选取,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力求“每 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无可替代性”。此外,还应充分重视汉语作为表意语言和非形态语言的 特点,谨慎过度使用“欧化”句法,而应从古代文言文中汲取营养,在简约和内蕴上下足功 夫,方能彰显出汉语有别于其他语言的特有魅力,使语言更具诗意,从而整体提升作品的诗 性。唯其如此,方能从语言层面上为诗性的建构增加一枚沉重的砝码。 最后,要注重意象的营构。“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曾是中国古典诗 歌中最为出彩的因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创作者应该“窥意象而运斤”。其实,意 象并非为诗歌所专属,它广泛存留于各种艺术形式中。如果在小说中能营构出鲜活的意象, 必然能够增强其诗性魅力,从而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意象应该成为小说内容和意旨的 聚合体与浓缩体,它涵盖、表征、提炼小说文本的终极诉求。一个鲜活的意象能够产生恒久 的诗意和震撼力,能够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让读者时时品味——正如“交叉小径的花园” 之于博尔赫新,“边城”之于洗从文,“晚饭花”之于汪曾祺,“野地”之于张炜……带给 读者的诗意感受和宙美冲击力是何其强烈而持久?凡此诗性十足的小说作品,似乎皆离不开 一个鲜活而成功的意象,这昭示出意象的营构对于小说诗性建构的重要性。当代小说创作者 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在自己的作品中苦心经营意象,因为意象是主观和客观、现实与抽象 的统一体,如果能够塑造出一个鲜活的意象,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诗性,承载更广阔的思想 蕴涵,而且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旨,同时也能够生发出事半功倍的审美效应。 (选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小说作品过分注重对真实的开掘和叙写,偏执地沉溺于故事性追求,就丧失了原 本应有的文学蕴涵和诗性品格。 B.过分注重“故事性”和绝对“写实”会使小说平庸且缺乏诗意,唯有“艺术的真实” 才能使读者感受到作品浓郁的诗意。 C.小说必须要有诗性。诗性不能直接地描摹现实,而是要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和 文学化处理,它是艺术的终极属性。 D.小说创作者过度书写“恶”与“丑”,忽略了对于“美”的发掘,就背离了文学的审 美追求和目的,使读者心生厌恶。 5.(2017 届广西南宁市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产影视剧最受关注的现象莫过于“妖魔”横行。电视剧《花千骨》以平均收视(2)213% 的骄人成绩,再一次打破了由《古剑奇谭》所引领的仙侠剧的收视纪录。而电影《捉妖记》 也刷新了内地电影市场票房纪录。无论是《花千骨》《古剑奇谭》《轩辕剑之天之痕》,还 是更早的《仙剑奇侠传》,这些明显带有仙侠、妖魔、玄幻、神怪、异志标识的影视剧作品 以其奇幻的故事、游戏元素的应用在网生代群体中具有惊人的号召力。 魔幻题材影视作品的故事原型脱胎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传说、游戏和网络小说,在上 映之前即拥有大量受众。中国自古就有神话志怪的文学传统,观众接受起来难度不大。尤其 被一系列婆媳剧、家庭剧、抗日神剧轰炸后,观众急需新鲜的题材和类型。随着观众的低龄 化,影视剧制作者也越来越根据年轻观众的口味进行生产创作。虽然表面充满了妖魔鬼怪, 但这类作品走的还是《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的路子——借妖魔鬼怪写人性。魔幻类影视 作品在故事背景的设定上看似逃避现实的沉重,在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世外仙侠、妖魔的 世界展开故事,但在主题的处理上,无论是自我救赎的成长类主题设置,还是跨越族群的仙 与人、鬼与人、妖与人的儿女情长的情感表达,抑或是舍小我,拯救众生的宏大概念的设定 都以其充满想象力的情节设置和情感处理来揭露人性。魔、妖夸张化和脸谱化的形象处理, 直指人内心不断膨胀扩张的欲念,而由妖、魔恢复成人需要的是爱的指引和人性的回归。无 论是妖魔被刻意放大的“恶”的形象,还是神、仙所代表的至高的道德境界,人性的描绘在 这些似人非人的形象中都被刻意放大了。在这里,虽是神是仙是妖是魔,但神、仙、妖、魔 亦有人性人情,亦有七情六欲,人性的力量足以超越一切,也足以毁灭一切,善恶存在一念 间,全在于心。 与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作品直面社会现实问题所带来的心理沉重和社会反思不同,魔幻 题材影视剧的故事结局总是善恶有报,正义战胜邪恶,真实的情感、信仰的力量最终拯救一 切,观众在观看结束后得以完成其惩恶扬善的情绪释放。因此,好的魔幻类影视作品的内核, 应该是“魔幻+现实”,以魔幻之皮相彰显现实之精神,其异域氛围的营造、奇幻冒险情节的 设定、武侠动作的设计、各种神秘元素的应用都应着眼于激发观众的想象力。 然而,在现实实践中,创作者让本该成为观众理想自我实现的试验场变成了逃避现实、 发泄情感欲望的自留地。这也是魔幻类作品饱受诟病的地方。因此,一些魔幻题材的影视剧 因其粗制滥造的视效制作、漂浮空泛的故事结构、脱离现实的情节设计、流于表面的角色表 演以及对于原作的肆意篡改被冠以“神剧”“烂片”之名,叫座不叫好。 诚然,这样一些魔幻、仙侠类影视作品以其天生的受众优势以及特有的类型优势,无论 是在前期宣传上还是在对受众号召力上都占得先机,可以取得不俗的收视率及票房成绩。当 这种“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榨干了观众对这一类型、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兴趣之后,其又该 何去何从?这应是创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归根到底,无论是魔幻题材的影视作品,还 是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都应当具备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 方向。不管收视率有多高,影视剧创作者都应当具有对于现实主义的清醒认识,而不是迷失 在赶时髦的大潮中。须知,能够把器和道结合好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千骨》《捉妖记》《仙剑奇侠传》等影视剧作品在网生代群体中具有惊人的号召 力,它们带有仙侠、妖魔、玄幻、神怪、异志等鲜明特点。 B.魔幻题材影视作品在上映之前即拥有大量受众,它们的故事原型脱胎于中国古典文学 作品、传说、游戏和网络小说。 C.《封神演义》《聊斋志异》都是表面写妖魔鬼怪,实际是写人性;同样,魔幻题材的 影视作品也借鉴了这一创作手法。 D.魔幻题材的影视作品虽然以揭露人性为主题,但是在故事背景设置上,它们都以在世 外仙侠、妖魔的世界展开故事来逃避现实的沉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观众接受神话志怪的难度小,对抗日神剧等的观赏疲劳以及影视剧制作者能够根据年 轻观众的品味进行生产创作等是魔幻题材的影视作品风行的重要原因。 B.一般来说,直面社会现实问题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会给观众带来心理沉重感, 可以引起观众对社会的反思。 C.一部优秀的魔幻题材影视作品应该以魔幻之皮彰显现实之精神,能够激发观众的想象 力,还应具备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 D.一些魔幻题材影视作品被冠以“神剧”“烂片”之名,是因为观众把理想自我实现的 试验场变成了逃避现实、发泄情感欲望的自留地。 6.(2017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内圣外王”之说不符孔子圣人规 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四字综括孔子之道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思想。殊不知,内圣 外王之说实有悖于孔子圣人观。 孔子本人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他所视之为最高境界的“圣”,内 在之德与外化之功必须兼备,即必须内外兼通。《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 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 子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圣”圣显然并非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更重外在 的惠民济众——甚至连王天下之尧舜都不足以当此。此“圣”虽然远超仁境,但却以仁为根 本,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立人、达人至其极,即是博施于民而济众, 亦即圣。可见,即使是仁境,孔子也不认为其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还必须有外在的立人、 达人之功,至于作为仁之极的圣境,其必备化人之功,自不消说。这一思想,孔子在他处还 有更明确的表达。在他与子路的一段对话中,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 但却远未臻圣境。“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显然,孔子所谓“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 外化,而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则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可谓不违训 诂。如认为“内圣外王”意指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仅把圣解作圣德,此解既不合训诂, 又违背孔子的思想。儒家经典《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此解与“圣”之本义正相通。 《说文》认为“聖从耳”,段玉裁注引《风俗通》曰“聖者,声也,言闻声知情”。“聖” 之甲骨文像人上着大耳。可见,圣之本义当与听闻相关,而能闻声知情则可谓之通,故“通” 乃“圣”之引申义。《五行》所谓“圣”近乎其本义,而孔子则取其引申义。无论本义抑或 引申义,圣都不能直接解作圣德。故以“内圣外王”概括孔子思想,“圣”之义即无着落。 孟子已视孔子为内怀圣人之德而外无王者之位之圣人,且其圣人观已有异于孔子。荀子 欲合“尽伦之圣”与“尽制之王”为一体,以成“圣王”之教。然荀子此“圣王”之“圣” 仅为“尽伦之圣”,显然异于孔子所谓内德外化兼通之“圣”。或许正因受孟、荀圣人观之 影响,故“内圣外王”之语虽始出于《庄子·天下》而非孟、荀之口,然现代新儒家却仍喜 以之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只是他们未曾顾及,虽可以内修其德、外以德化统括孔子及儒家 思想,然无论就训诂抑或思想层面而言,皆难以将孔子之所思简约为“内圣外王”。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孔子视为最高境界的“圣”,必须兼具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而他本人并未以内、 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 B.和个人的内在之德相比,孔子显然更看重外在的惠民济众之举,就此而言,甚至连王 天下的尧舜都不足以称为“圣”。 C.“圣”以仁为根本,而即使是仁境,也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作为仁之极的 圣境,自然也应该具备化人之功。 D.“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这里的“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完全不同于 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两者对于“圣” 的理解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B.把“内圣外王”理解为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把“圣”只解作圣德,既不合训诂, 又与孔子的圣人观不相符。 C.由“聖”的甲骨文可知其本义当与听闻相关,而能如《说文》所说“闻声知情”则可 谓之“通”,故“通”乃其引申义。 D.《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与“圣”之本义相近,而孔子则取其引申义,无论哪 种“圣”都不能直接解释为圣德。 答案与解析 1. (1)【答案】A 【解析】A 项结合文本内容“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 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可知,“通过分析仕与隐的不同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即为何有人‘居朝廷’有人‘处江湖’” 与原文意思不符。 2. (1)【答案】B 【解析】B项中变成丑人不是得到他人爱慕的必要条件。 3. (1)【答案】D 【解析】D.中国画家的创作相较于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 感情色彩更浓厚,更纯洁、透明。概念扩大,“中国画家”应为“中国文人画家”。 (2)【答案】D 【解析】D 项强加因果。中国文人画并非因其在世界绘画史上的地位而能与晋唐书法、唐诗宋 词比肩。 4. (1)【答案】C 5. (1)【答案】D 【解析】 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 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 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 关系。 (2)【答案】D 【解析】D项强加因果。“因为”前后的内容不构成因果关系。 6. (1)【答案】D 【解析】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 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 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 关系。D.原文说“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可见二者不是完全不 同。 (2)【答案】C 【解析】C.由“聖”的甲骨文可知其本义当与听闻相关,而能如《说文》所说“闻声知情” 则可谓之“通”,故“通”乃其引申义。表述不当,“闻声知情”出自《风俗通》,而 非《说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