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盐城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 8 页。满分为 16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 上。 3.请认真核对答题纸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 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人在灾难面前的表现都是相似的。像加缪在小说《鼠疫》中塑造 的众多人物中,有_ 在一线的医生护士们,有_ 承担起防疫重要 工作的志愿 者,还有_ 的罪犯、发国难财的商人,等等。不可预知的死亡和灾难中的不同抉择, 几乎道尽了灾难中人性的无数可能。 A. 坚守 义薄云天 如蚁附膻 B. 坚持 义无反顾 如汤沃雪 C. 坚持 义薄云天 如汤沃雪 D. 坚守 义无反顾 如蚁附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明确题 干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词语的用法以 及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 第一处,坚守:坚决守卫,坚持守护,该词重在守卫,保护,遵守规定等方面;坚持:不改 变不动摇,始终如一,该词一般用于表示意志力等方面。结合语境,该处表达的是抗疫一线 的医生护士对人民安全的保护,故应用“坚守”合适。 第二处,义薄云天:形容某个人非常有情有义,正义之气直上高空。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精 神极其崇高,重在“正义”;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重在“道 义”。结合语境,该处表达的是志愿者从道义上在抗疫中进行的贡献,故该处用“义无反顾” 更合适。 - 2 - 第三处,如蚁附膻:比喻许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也比喻许多人依附有钱有势的 人。含贬义;如汤沃雪:像用热水浇雪一样。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结合语境可知,该处 说的是罪犯、发国难财的商人,故此处应用“如蚁附膻”。 故选 D。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风筝真正的命名,《询刍录》记载: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_ 《北京竹枝词》 也对风筝有生动的描绘:“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 云端。” ①起初只限于皇宫贵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赏 ②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 ③风筝既是一种美丽的民间工艺品,又是大众娱乐品 ④到了宋代以后,才成为民间群众喜爱的一种活动了 ⑤后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俗称风筝 ⑥历来受到文学家的传唱 A. ①②⑤④③⑥ B. ②①④⑥⑤③ C. ①④②⑤⑥③ D. ②⑤①④③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能力。做题时,我们首先 是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 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 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 (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 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 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 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 本句段按照风筝由来、发展、推广的过程展开。把握句与句间的语意顺承,②和⑤侧重风筝 的由来、①和④侧重风筝的发展、③与⑥侧重风筝的推广的过程, 可以判定。 故选 D。 3.下列句子所写人物,与“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所说人物相同的一项是( ) - 3 - A.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B. 神仙诗酒空千古,明月江天贮一楼。 C.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D.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对联或诗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具体来说是考查学生通过对联 或诗句内容来判断句中所写的人物,然后选出与题干中所写的人物相同的一项。答题时,先 仔细理解所给的句子,抓住其中的关键内容来分析判断。例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是诗人杜甫用来赞扬李白才华的诗句,当然是写李白的。 A 项,“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后人对杜甫的评价,“圣哲”, 说明杜甫是“诗圣”,他关心民生疾苦。 B 项,“神仙诗酒空千古,明月江天贮一楼”,这两句诗是赞美李白的,他的诗篇和豪情流传 千古,无人能够超越。他的文采,遍布江河上的广阔空际汇,聚精华于黄鹤楼。 C 项,“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这是老舍先生对蒲松龄老前辈的评价,简明而生动地道 出了《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D 项,“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是梁启超读陆游诗集引起的感慨,陆游,号放 翁。 故选 B。 4.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湖北武汉快速修建火神山医院。下列对火神山医院院微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火神山医院院微以双肺造型为主体,交代了建造的特殊背景和主要功能。 - 4 - B. 肺部图形呈现三.级渐变状,蕴含着肺部疾病通过救治定能焕发新生之意。 C. 将汉字“火”“人”融入其中,体现名称称谓,凸显医院“治病救人”的服务宗旨。 D. 院徽四周为医院中英文文字及武汉市花梅花图案,彰显武汉人民不怕冬季严寒。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考生语言表达和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遵循以下答题思路: 仔细观察画面;看画中的语言文字;运用恰当的语言。组织答案时应做到:①抓住内容要点; ②确定结构顺序;③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 本题中是火神山医院所设计的 LOGO 及其设计理念。火神山医院院徽以双肺造型为主体将两汉 字“火、人”巧妙融入其中,意在体现“火神山”的名称称谓,凸显医院“治病救人”的服 务宗旨;肺部图形呈现三级渐变状,蕴含着肺部疾病通过救治而焕发新生之意;院徽核心图 形四周为一圈合围的心形图案体现了在抗击肺炎之际,医院集全社会资源与力量,众志成城、 战胜病毒的决心、信心和爱心;院徽四周为医院中英文文字以及武汉市花梅花图案,体现医 院所在地的地域特征。题干中 ABC 三个选项都正确。 故选 D。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尹似村书 (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而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 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 - 5 - 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 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宋儒虽贤,终在颜、 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 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乌乎贤? 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 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 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 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之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 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之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唐席者习常隶旧, 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者,皆非 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分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为古 人所围。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形容孔子学问高深。《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5. 下列对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学之,审问之 审:详细地 B. 而后人报之已过者 报:报告 C. 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 韪:是,对 D. 方悔为古人所囿 囿:束缚 6.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孟子的话“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意在衣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B. 文章用关武帝之事“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 C. 作者认为宋儒解释(“尊宋儒者之过也”)《论语》错误很多,白己的解释都是对的。 D. 作者恳劝尹似村早些觉悟(“足下亦宜早自省”),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 (2)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 - 6 - 8. 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由。 【答案】5. B 6. C 7. (1)如果一定要抹杀-切(解释《论语》的学说),只是依归宋儒,这也就和市侩等卑贱之人 想要把持市场一样了。 (2) 现在天下有两个弊病,平庸之人多习惯附属于平常的旧习,就是这样都还忙不过来,哪 里能够另外有新的发现? 8. 《论语》博大精深,不能断然认定宋儒之学就都是对的;自己虽然不才,但也.可能有所得; 宋儒们应该也希望后来者对其学说补过拾遗;人们尊崇宋儒学说是因为现实中求功名的束缚; 读书人不愿或不能深入探求学问,难有真知灼见;作者自己的求学经历使作者更坚定地认为不 能墨守宋儒之学。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 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 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 项,“博学之,审问之”翻译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审,详细地。 B 项,“而后人报之已过者”翻译为:后人反应太过了的情形。报,回复,反应。 C 项,“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翻译为:不愿意冒着错误被指责的风险去深入研究。韪,是, 对。 D 项,“方悔为古人所囿”翻译为:才后悔被古人所束缚。囿,束缚。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 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 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 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 项,“白己的解释都是对的”是错误的。据原文“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可知,足 总和只是对宋儒解释《论语》有些地方提出质疑,有自己的看法,觉得自己有些观点是合理 的,并没有说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 故选 C。 - 7 -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必”,一定;“惟宋儒是归”,为宾语前置句,只是依归宋儒; “如”,和……一样;“市侩”,卑贱之人;“市侩等卑贱之人想要把持市场”,为定语后 置句,想要把持市场市侩等卑贱之人。第二句的得分点为:“病”,弊病;“习常隶旧”, 习惯附属于平常的旧习;“犹且”,尚且;“暇”,空暇;“发明”,新的发现。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我恩张内容的理解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文本,了解文意。 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 的语句,体现新的思维成果。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 由。先找作者相关的论述,再分析概括。 据原文“孔子之道大而博”“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可知,《论语》 博大精深,我们千年之后不能只尊奉宋儒一派,说孔子的道理都对;据原文“仆虽不肖,或 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可知,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才,但是也可能有 所体会,不可能宋儒之学全是对的,而自己的诠释错的;据原文“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 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和圣人之道乎?”可知,作者认为宋儒们 应该也希望后来者对其学说进行纠正补过拾遗;据原文“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 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可知,很多人遵宋儒学只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并 不是因为它观点都是正确的;据原文“今天下有二病焉,唐席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 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尊法 令也”可知,作者认为现在天下的读书人不愿或不能深入探求学问,难有真知灼见,其实不 是在尊崇宋儒之学,而是在尊崇法令;据原文“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为古人所 围。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可知,作者自己以往的求学经历让他更加坚 定地认为不能对宋儒之学奉为圭臬,否则自己会被束缚,成为迂腐之人。 【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 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 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 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 8 - 参考译文: 您写信来,责怪我违背宋儒的认识解释《论语》,我实在不这么认为。 孔子所讲说的道理博大精深,当时像愚笨之人一样对它不加违背的,就只有颜回了。有 若、宰我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圣人,最终有得有失。子思直接受到孔子的教导,孟子是孔子 的私淑弟子,后来的马融、郑玄(汉代为《论语》做过注的学者)称得上博雅,都有得有失。 哪有数千年后只尊奉宋儒一派,而断然说孔子的道理在他们那儿就都对了呢?《易经》说: “仁者见到它称之为仁,智者见到它称之为智。”孟子说:“道理像大路-一样,哪会难以理 解!”如果有所得,即使是沧浪的童子,也能吟唱而心与之相通;如果无所得,即使是颜回 这样的亚圣,也会觉得高深难解。宋儒虽然贤明,终究不能超过颜回、曾参;我虽然不才, 或许比沧浪的童子要聪明一些。怎么知道宋儒都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呢?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追问求教)”《尚书》说: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指勤于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就办 不成大事)”假如宋儒果真贤明,会是不审问之人吗?会是只管自己的狭小之人吗?如果一 听到不同的意见就立刻发怒,哪里称得.上贤明呢?如果一定要抹杀一切(解释《论语》的学 说),只是以宋儒为依归,这也就和市侩等卑贱之人想要把持市场一样了。古代人常常有开始 并没有料到(惟宋儒是归这种情形),后人反应太过了的情形。关羽效忠于汉室,这是他的志 向,哪里料到后人尊崇他为帝呢?宋儒阐发宣扬周公、孔子的道理,这是他们的志向,哪里 料到后人尊崇其学说为法令呢?况且怎么知道他们著书时不希望后世的贤人君子为他们补过 拾遺,去除不对的,保存正确的,借此来合乎圣人的道理呢? 自从(科举的)时文兴盛,以宋儒之说应对科举的制度确立、《性理大全》颁布以来,遵 循宋儒学说的就能获得贵势,违背它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这样之后就束缚住了天下之 人的聪耳明目,要使他们像僧人照着经文诵经、伶人照着乐谱歌唱一样才罢手。这不是宋儒 的过错,是尊奉宋儒之人的过错。现在天下有两个弊病,平庸之人多习惯附属与平常的旧习, 就是这样都忙不过来,哪里能够另外有新的发现?那些才能优秀之人,又多浮泛粗浅地读书, 不愿意冒着错误被指责的风险去深入研究。这两种情形,都不是在尊奉宋儒,而是在尊奉朝 廷的法律命令。法律命令与宋儒,也是有区分的。 我自幼墨守宋学,听到讲义中有不同的观点,总是掩耳而走。长大后,读书渐多,对道 理的理解逐渐加深,才后悔被古人所束缚。您也应早早醒悟,不要固执宋儒的学说,成为(孤 陋寡闻的)迂腐之人,并且不要像我这样因为闻道太晚,以致于找不到了解这个道理的人。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菜不似蓬菜远。 [注]宣和三年秋天,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寄诗给家乡姊妹。 9. 请简要赏析“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的表达特色。 10. 前人评价这首词“结尾故作通脱语,极力排遣心中的痛苦”,请结合最后两句简要分析。 【答案】9. ①细节描写:词人抓住姊妹送别的典型细节“泪湿脂粉”,直陈送别的难分难舍 的场面。②虚写:词人在驿馆中回忆姐妹相送的场景,强化了真切的姐妹离别情。③夸张:“千 千遍”极力渲染离别之难。 10. 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象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 厮守在一起。此前极写离别之痛,这两句笔力突转,劝慰对方、宽慰自己;在深挚的骨肉之情 中又多了期盼之意,基调从凄恻转为乐观,充满亮色,显得通脱豁达。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审清题干,如本题“请简要赏析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的表达特色”,然后从手法、用词、练字等角 度来对诗句进行赏析,并写出表达效果或情感。 本句中“泪湿罗衣脂粉满”,写出了姊妹们送别时的难分难舍场面,并且词人抓住姊妹送别 的两个典型细节来作文章:“泪”和“脂粉”。“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中“千千遍”则 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本诗写于作者深处孤馆,姊妹们送别的场面是作者 的会议,所以又运用了虚写的手打,更加强化了姊妹们之间身后的情感,离别的愁情。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审清题干,如本题“前人评价这首 词‘结尾故作通脱语,极力排遣心中的痛苦’,请结合最后两句简要分析”,实际上考查学 生对最后两句情感的把握能力。把握诗句的情感,我们还要从整体上对诗歌情感进行把握, 然后在结合该句中的意象、关键词进行把握。 本词回忆了姊妹送别时的情景,同时又借景抒情来表现作者和姊妹们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离别 的愁苦之情。而最后一句却说到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菜不似蓬菜远,意思是东莱并不象蓬莱 - 10 - 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厮守在一起,这是对姊妹们的一种劝慰, 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劝慰。前文极力描写分别时的难分难舍,渲染了凄恻的感情基调,而 最后两句在劝慰姊妹们的同时,也让人看到希望,基调转为乐观,充满亮色,显得通脱豁达。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非利足也。(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3)______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4)绿云扰扰,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_____,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 (7)_______________,实干兴邦。(顾炎武《日知录》 (8)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论语》) 【答案】 (1). 假舆马者 (2). 翱翔蓬萵之间 (3). 君子不齿 (4). 梳晓鬟也 (5). 举匏尊以相属 (6). 乘骐骥以驰骋兮 (7). 空谈误国 (8). 天下归仁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 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舆,翱,蓬萵,齿,鬟,匏尊,骐骥,骋。 五、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契诃夫 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车夫约 纳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 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 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 - 11 - 约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 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 为了表示同意,约纳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 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 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 这个星期死了。” “哦! ……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 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 天就死了……”. “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 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 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 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 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 却矮而驼背。“赶车的,到警察桥去!” 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二十戈比! ” 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 就行…… “好,走吧!” 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快点跑! ”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 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 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 “我……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驼子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说,谢 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 - 12 - 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 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 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 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临。那种苦恼是广大先堆的。如果约纳得胸腔裂开, 那种苦恼滚滚地诵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 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亮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着不见…… 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回到大酒店,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出地 板上,长凳上,父们鼾声四起。约纳瞧着那些睡熟的入,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点。 “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当一个人要是 会料理自已的事……让自已吃得饱饱的,首先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 和。”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 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盖好被子,连 头蒙上,睡着了。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 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細地讲一讲才是, 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是啊;他现在可以 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 时候是不能想……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 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 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 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去世……他 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 这个小驹子去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 13 - (文本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内容及写作特色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人公约纳是一个地位低下、命运悲惨的小人物,是俄国下层劳动人民的典型,是当时俄 国社会生活中下层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写照。 B. 小说开篇描绘了环境,澶染寒冷悲苦的氛團,”为小说设璧冷酷的背景,衬托主人公在茫 茫人海中的孤独、凄凉,也为下文约纳的悲惨生活做铺垫。 C. 作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件为素材,以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作主角,反映的却是重大社 会问题,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 D. 文章用调简单、精确,充其是对话方面,短句多、不完全句多,句子结构复杂寓意丰富, 充分体现了契诃夫小说“言简意赅,冷峻客观”的特点。 13. 小说花了许多笔墨写“马”,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14. 探究小说标题“苦恼”的丰富意蕴。 【答案】12. D 13. ①情节:约纳无处倾吐苦恼,只能去找小马,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 人物:作者运用了将人与马相对应、相类比的表现手法,马的处境、神态和遭遇,使人联想到 车夫约纳,丰富人物形象;③主旨:约纳与马生活境遇都很悲惨,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 暗;④艺术效果:马与约纳相依为命,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14. ①“苦恼”指的是约纳丧子之痛、生计之苦、无人倾诉之苦。②表明作者对主人公的同 情,对社会麻木冷漠的批判。③对当时俄国“人与人之间隔膜”如何消除的思考。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 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D 项,“句子结构复杂”表述错误。整篇小说语言言简意赅特点。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准确把握物象作用“4 角度”: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 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 映衬,如梅、玉、竹等;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 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3.从 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 14 - 的作用;4.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小说花了许多笔墨写“马”,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约纳丧子之痛、 生计之苦、无人倾诉之苦,马的出现,成了他的倾诉对象,这在情节上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主人公约纳是一个地位低下、命运悲惨的小人物,是俄国下层劳动人 民的典型,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中下层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写照,而马的命运也很悲惨,作 者运用了将人与马相对应、相类比的表现手法,马的处境、神态和遭遇,使人联想到车夫约 纳,从而将主人公约纳的人物形象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从主题方面思考:“马”与约纳相 对应,揭示了他们命运的悲惨,突出了社会的黑暗,也深化文章的主题。从特殊效果的角度: 马与约纳相依为命,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关于文章题目的意蕴,首先要注意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其次 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和象征意义。再次要注意它在表 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本题中,要求探究小说标题“苦恼”的丰富意蕴。从表层含义上看,根据文本可知,约纳的 儿子在这个星期去世了,他无人诉说,也没有人同情他,他每天为了生计奔波,生活窘迫, 挣不到钱,由此可知,“苦恼”指的是约纳丧子之痛、生计之苦、无人倾诉之苦。从更深层 次的角度考虑:主人公约纳是一个地位低下、命运悲惨的小人物,是俄国下层劳动人民的典 型,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中下层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写照。通过“苦恼”这个标题,一方面 表明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麻木冷漠的批判。同时也揭示了对 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冷漠,引发“人与人之间隔膜”如何消除的思考。 六、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晚唐时期;书画家给作品强势注入自己的“意”“态”,标志着书画从此走上以媚妍为 特征的漫漫长途。作为“意”态”反叛之前奏,书画家开始寻帚媚妍以外审美元素匡救其弊。 缘此,“南北之论”应运而生,进而在后代产生了“南北之论”。明朝董其昌在《容台别集》 中提出“画分南北二宗”,强调“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他虽没有在地域上给予绘 画强加分类,但从禅宗教义上认为南派重“顿悟”常“寄乐于画”,北派重“渐悟”而绘画 “精工之极”。在书法上,清代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以正史、《金石略》以及南北朝《水 经注》《颜氏家训》为据,在地域上将书法鲜明地分为南北两派,认为南派属江左风流,疏放 妍炒。北派尊中原古法,拘谨拙陋;南派适宜于启牍,北派适用于碑榜。 - 15 - ②“南北之论”出发点都是为了避免媚妍,双方归结点却迥然有别。董其昌推崇南派绘 画,认为南派充盈自我隐逸、淡然的林泉坐命意识,不为物役、不为世俗、无不融洽才是画 派“正宗嫡传”。而阮元则一味尊崇北派书法,呼请“振拔流俗;守欧褚之旧规,寻魏齐之坠 业”。可见,董其昌和阮元为艺术新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线路图。当然,这种线路图的提出与 时代际会与个人境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③从时代际会来看,媚妍被书画家嗤之以鼻。董其昌所处时代盛行以商养画,模仿之风 泛滥,绘画品质充斥流俗之风,虽然也有不少画家如石涛、八大山人等创作了不少闪耀历史 光泽的优秀作品。为此,董其昌提出“集其大成,自出机杼”,执意追求“淡远"求其年目一 新。他认为,造成媚妍的根本原因是缺少笔墨风趣,与山川自然太过真实,愈真而愈加媚妍; 只有用笔“空灵”才能走出媚妍的陷阱,才能使绘画具有生机无穷和气贯势满之可能。与此 相似,阮元所处清乾嘉之际,书法帖学鼎盛,此时虽也出现诸如刘塘、梁同书、王文治等帖 学大师,但总体上帖学流于单调和僵化,特别是科举考试与官场使用“馆阁体”,字形方整、 点画光洁,结体均匀日益成为教条,钝化、疲劳人们的审美感官。这迫使阮元等书法家选择 魏晋以前碑刻那充满稚拙原始、粗犷雄悍的风格,以金石气来盖过、冲走媚妍气。 ④然而,历史没有给董其昌以拙朴的机缘,也没有给阮元以淡远的思赐。从个人境遇来 看,董其昌身处明朝后期,虽为官一生,却总在受官与退仕之间徘徊,散淡与世故使他皈依 禅宗找寻到心灵依托,但他看中的是禅以色为空、虚静怡淡的思想;彰显绘画审美愉悦功能。 其禀赋、才情和特性,不会也不可能使他从北派绘画磅礴、苍茫中吸取营养,开辟一条拙随、 雄浑之路来革除媚妍之风。他的绘画取道董源、巨然、米芾,所作山水树石皆“烟云流动, 秀逸满酒”,具有文人画的显著特色。所以与其说董其昌选择了淡远,不如说淡远契合了董 其昌。而阮元则不一样。他自幼接受良好教育,酷爱金石文物,主张实事求是。“宋”“用” 思想贯穿其一生,这就决定了他在拯救书法方式、途径上不会也不可能凭借淡远来弥缝其阙, 兴碑抑帖、贬南褒北的重任就这样如约而至落在他的双肩。 (选自嵇绍玉《书画“南北之论”何以同途殊归》,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其昌和阮元提出书画“南北之论”的目的相同。都在地域上给书面进行了鲜明的分类。 B. 书画要做到不媚不妍,或走向隙远空灵之境。或走向质朴雄浑之魄,这些都是合理的选择。 C. 董其昌所处时代盛行以商养画,绘画品质充斥流俗之风,也有不少画家创造出优秀作品。 D. 董其昌和阮元为艺术新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线路图,前者是淡远之路,后者则是拙朴之路。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6 -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由浅入深,逐层递进。 B. 文章先谈书画“南北之论”产生的背景,后谈其同途殊归的主要原因,条理清晰。 C. 文章论证兼顾了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有对当下创作的忠告。 D. 文章综合运用例证、引证,在比较中说理,阐述了明清书画家对避免媚妍的积极探索。 17. 书画“南北之论”同途殊归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C 17. ①时代际会来看,董其昌所处时代盛行以商养画,绘画品质充斥流俗之风,阮元所处清 乾嘉之际,书法帖学鼎盛,流于单调和僵化,迫使阮元选择以金石气冲走媚妍气。 ②个人境遇来看,董其昌身处明朝后期,在授官与退仕之间徘徊,阮元自幼接受良好教育, 酷爱金石文物,主张实事求是。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 项,“都在地域上给书面进行了鲜明的分类”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他虽没有在地域上 给绘画强加分类”中可知。董其昌只是就绘画而言提出“南北之论”,并没有在地域上给绘 画强加分类,阮元则是就书法而言提出“南北之论”的。故此项以偏概全了。 故选 A。 【16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有对当下创作的忠告”理解有误。无中生有,选文没有兼 顾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只分析了书画“南北之论”同途殊归的原因,并无对当下创作的忠 告。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 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 - 17 - 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题干要求“书画‘南北之论’ 同途殊归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具体而言,做此题,考生首先在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梳理文章的思路,文章先谈书画“南 北之论”产生的背景,后谈其同途殊归的主要原因,条理清晰。阅读文本可知,“书画‘南 北之论’同途殊归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四段。如第三段“从时代际会来看,媚妍被书画家嗤 之以鼻。董其昌所处时代盛行以商养画,模仿之风泛滥,绘画品质充斥流俗之风,虽然也有 不少画家如石涛、八大山人等创作了不少闪耀历史光泽的优秀作品。……阮元所处清乾嘉之 际,……这迫使阮元等书法家选择魏晋以前碑刻那充满稚拙原始、粗犷雄悍的风格,以金石 气来盖过、冲走媚妍气”。第四段“然而,历史没有给董其昌以拙朴的机缘,也没有给阮元 以淡远的思赐。从个人境遇来看,董其昌身处明朝后期,虽为官一生,却总在受官与退仕之 间徘徊,散淡与世故使他皈依禅宗找寻到心灵依托,但他看中的是禅以色为空、虚静怡淡的 思想”“他自幼接受良好教育,酷爱金石文物,主张实事求是。“宋”“用”思想贯穿其一 生,这就决定了他在拯救书法方式、途径上不会也不可能凭借淡远来弥缝其阙,兴碑抑帖、 贬南褒北的重任就这样如约而至落在他的双肩”。考生先筛选信息,后整合即可。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 (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 筛选所需信息。 (3)将题干、选项、信息源进行对照和比较,鉴别真伪信息。 阅读题目设干扰项的方法有: 1.故意将“未然”表述或推断为“已然”。 2.故意将“主要的”(主要矛盾、主要方面、主要原因)和“次要的”(次要矛盾、次要方 面、次要原因)倒置。 3.故意将“部分”(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整体”(对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 情况的判断)。 4.故意将“前期”和“后期”顺序颠倒。 5.故意将“选择”(具备其中一个原因或条件即可)表述为“兼备”(必须同时具备多个原 因或条件)。 6.故意将“肯定”和“否定”颠倒。 7.故意将“原因”和“结果”颠倒,或强加因果。 - 18 - 8.故意将“此”和“彼”颠倒。 9.故意凭空捏造,将“无据”表述成“有据”。 10.故意将客观的内容进行夸大。夸大其功能和效用。 以上“十个注意”要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多加留意。 七、现代文阅读(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 己亥年元宵节期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故宫博物院共同举办的“紫禁城上元之 夜”文化活动,于 2 月 19 日(正月十五)、20 日(正月十六)在故宫博物院举行。这是故官博物 院建院 94 年来第一次在晚间免费对公众开放,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群第一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 点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今后或将结合二十四节气等重要时间节点选择夜间开放。 单霁翔介绍,“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作为故宫博物院“紫禁城里过大年”系列展 览活动的延续,目的是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更好地阐释“传统节庆” 这一充满团圆幸福感的话题,让新春的故宫博物院在深沉壮美的厚重文化之外,以更加“接 地气”的方式,让公众沉浸其中,感受博物馆里独特的节庆味、人情味。 “紫禁城上元之夜”的照明设计将高新科技与文物保护有机融合,在方案制定阶段,就 考虑到避免因照明对古建筑产生损害。通过设定不同的灯光强度,产生光影对比,使其在夜 间自然产生立体感,达到“见光不见灯”的布光效果,使照明融入建筑,让观众更充分地感 受紫禁城的夜间风采。 (摘编自王珏《上元月正好 故官灯如昼》,《人民日报》2019 年 02 月 20 日) 材料二: 据台湾《中国时报》2 月 21 日报道,北京故宫博物院 19 日元宵节首次夜间开放,以现代 科技融合传统元素,擦出绚丽火花,再次打响故官作为“国家级知识产权”招牌。不只故宫 灯光秀,最近大陆许多电视节目都诉求发扬传统文化,从故宫取材,透过创意节目发想和呈 现,让看似陈旧的传统文化,重新被年轻人喜爱追捧,处处展现文化自信。 报道注意到,大陆最近几档真人秀节目,不约而同从故宫取材,像《我在故宫修文物》 让文物修复师成了网红;《国家宝藏》找来宫廷剧中扮演皇帝的演员主持,成功加持;最近热 门的《上新了·故宫》找来当红艺人参与,每集由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出题,以主题 式闯关方式,让观众用趣味、情境方式更加认识故宮。 报道称,中华文化是两岸共同瑰宝,曾几何时,大陆人说“台湾很好保留了中华文化” - 19 - 的恭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昂扬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2019 年 2 月 22 日报道) 材料三: 就在这几年间,人们发现,博物馆变了。过去有些高高在上的博物馆开始变得亲切,一 些冷清的博物馆也变得热闹起来。从 2009 年参观人次突破 1000 万后,2018 年,北京故宫博 物院参观人次首次突破 1700 万,不断刷新年度参观人数的纪录,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 博物馆。党的十八大以来,博物馆免费开放深入推进,公共服务效能显著提升,社会关注度 不断提高。全国各个博物馆开始进行积极探索,不断扩大开放面积、推出丰富多彩的展览、 开展博物馆教育,推动博物馆资源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新”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关键 词。 科技的进步、媒体的发展,给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可能。博物馆探索与各个媒介结合,给 人们带来新的体验。央视的《国家宝藏》,用“文博+文化+文艺”的表现手法,让沉睡已久的 文物与鲜活的人物故事结合,选择具有国家民族共同记忆的载体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展现 文物在国家经济社会发进程中的光芒,激发人们的家国情怀。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 河图 3.0)构筑出真人与虚拟交织、人在画中的沉浸体验……这些都通过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深化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 近日,《国家文物局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发布。这也意味 着,我国博物馆事业将开启新的征程,其发展改革将继续深化。新的一年,针对博物馆体系 布局、功能发挥、体制机制等方面,各地还将有进一步的改革和实践。人们期待,通过博物 馆不断的创新,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摘编自史诺《博物馆“萌”新》,《人民日报》2019 年 02 月 09 日)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是故宫博物院建院首次在晚间免费对公众开放,也是紫禁 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也为后续的夜间开放提供了可能。 B. 最近,从故宫取材的真人秀节目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被年轻人喜爱追捧,这些节目对发扬 传统文化,展现文化自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C. 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人次刷新了年度参观人数的纪录,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 馆。这也让过去有些高高在上的博物馆变得亲切,变得更受欢迎。 D. 央视出品的《国家宝藏》,用“文博+文化+文艺”的表现手法,结合文物和人物,选取具 有国家民族共同记忆的载体进行再加工,使文物焕发了新的光芒。 - 20 -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紫禁城里过大年”系列展览活动的目的是,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 让公众感受博物馆里的节庆味、人情味,进而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 B. “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以现代科技融合传统元素,利用特殊的照明设计,让观众更充分 地感受紫禁城的夜间风采,再次打响了故宫作为“国家级 IP”招牌。 C. 虽然中华文化是两岸的共同瑰宝,但大陆人常恭维说“台湾很好保留了中华文化”;近年 来随着大陆人不断昂扬的文化自信,这种恭维越来越少。 D. 随着博物馆事业发展改革的继续深化,各地将针对博物馆体系布局、功能发挥、体制机制 等做进一步地尝试,从而在新的一年中让博物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0. 以上三则材料中,各自新闻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8. C 19. D 20. 材料一侧重介绍“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以及其目的与照明方案;材料二侧重介绍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系列活动以及积极意义;材料三侧重介绍博物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新变 化及其变化原因。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 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 项,因果倒置。材料三第一段“过去有些高高在上的博物馆开始变得亲切,一些冷清的博物 馆也变得热闹起来。”然后列举北京故宫博物馆“从 2009 年参观人次突破 1000 万后,2018 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人次首次突破 1700 万,不断刷新年度参观人数的纪录,成为世界上 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来证明这句话。同时,也有强加因果的成分,故宫博物馆的热闹, 在文中并没有推动其它博物馆热闹的直接描述。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D 项,该项推论来源于“人们期待,通过博物馆不断的创新,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 - 21 - 的一部分。”主语并不是各地博物馆,跟不是它们新年的目标。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明确答题 的内容和方向。然后按照题干要求,回归文本,阅读文本,抓住每则材料的重点语句以及文 章的大体思路,从而把握各材料重心。最后,筛选整合。 第一则材料,共三段,第一段是说“紫禁城上元之夜”的元宵节文化活动的,第二段说其活 动的目的,第三段介绍该活动的照明设计方案。 第二则材料主要说北京故宫博物馆从元宵节活动之后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让 国人文化自信起来,可谓影响深远。 第三则材料,共分三段,第一段是说博物馆发展之“新”,第二段写博物馆“新”的原因, 第三段写博物馆这种发展理念将会持续。 通过分析、筛选,最后整合即可。 八、作文(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据报道,持续已久的疫情使餐饮、旅游等很多行业的老总害怕周一的到来,对未来感到 茫然。其实,这种危机感从来都没有远离过我们的生活。有人说,在危机面前,没有一个春 天不会到来,但也有人可能永远留在冬天。危机的哲学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答案】例文: 危机中看到转机 危机不期而至,我们习惯上只看到危机,看不到转机。其实,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危机 就是转机。 司马迁为被迫降敌的李陵辩护,武帝震怒,将他打入大牢,并施以宫刑。这无疑是危机 降临,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生命的转折,他明白了:刚正不阿的书生和专横跋扈的君王是水 火不相容的。于是,他不再幻想,不再抱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全身心投入到“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之中。至此,他完成了从御用文人到独 立人格的转变。可以说是危机带来了他生命的转机。 如果没有这场危机,司马迁也许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太史令,依然是皇帝的喉舌,唯皇命 是听,能否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大书,就难说啦。也许历史根本就记不 住这个小人物的名字。可以说,是危难擦亮了他的眼睛,磨炼了他的意志,清醒了他的头脑, - 22 - 让他迸发出强大的生命潜能,从而从危机走向转机,走向辉煌。 苏东坡,豪气冲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许正是他的豪气给他带来了危机,使他从 仕途的高峰跌落到低谷,从皇帝、太后都欣赏的才子变成倒霉的迁客,但黄州,这个在众人 眼中的荒凉小镇,也给苏轼带来人生的转折。在黄州,他感到难言的孤独,正是这孤独,使 他彻底洗去人生的浮华。他勇敢面对,开始寻找人世间的大美──山水,开始寻找人世间的 大哲──先贤。所有这一切危机苦难,反而使他彻底脱胎换骨,使他真正走向成熟。于是, 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诞生了。 没有危机,谁能说得清这个世上是不是只多了一个政客,而少了一个文杰呢? 古今同理,2003 年春天,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非典。人们众志 成城、团结一致,尤其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不畏难,不退缩,没有被危机吓倒,而是以伟大的 自我牺牲精神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经过一春的奋战,终于,转机出现了,“非典” 被我们扼住了喉咙,各种科学的应急机制应运而生。这场危机成了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生存 奥秘的一个新起点,新契机。 因此“危机”给你带来的是“危难”还是机遇,全看你如何面对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 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五 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 审题: 本作文材料一共四句话。第一句话基于现实情境,告诉我们疫情给很多行业带来严重的危机。 第二句话由点到面,揭示这种危机不只现在有,过去从来都是存在着的,具有常态性(尤其是 对于“居安思危”、心中充满危机感的人)。这里的“生活”,范畴很广,涉及学.校、家庭、 社会、人类等方面。这就很容易使考生打开联想和想象的思路,从而不拘泥于当下发生的国 内国际的疫情。第三句话假托“有人说”,表明人们对待危机的态度不同往往会出现不同的 结果。虽然这里使用了比喻句,显得含蓄,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春天”是指克服危机后的 美好未来,“冬天”是指被危机压垮后的暗淡前途。最后一句话再次强化本次写作的关键词 “危机”,并承接前面“有人说"的内容而在“危机”一词后加上“的哲学”,可以起到启发 和鼓励考生往纵深处思考的作用:为什么会产生危机?为什么有人时刻感到危机(同时有人在 危机面前麻木而缺失危机感)?为什么有人能够走出危机而有人始终陷于危机之中?危机的价 值,难道仅仅是挫败人吗?什么情况下才能“化危为机”?总之,考生只要围绕“危机”来写, - 23 - 都是切题的;如果能够作面面观,作深度思考,应该能够写出不错的文章来。 立意: 危机也是转机,化危为机 我们要居安思危 危机的价值不只是挫败人,还能成就人 危机是一种常态 素材: 1. 我们生活的环境——自然界,生活的地方——地球,正面临危机,资源正在枯竭,环境正 在污染,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人口素质正在下降。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据科学研 究表明,在银河系里,像地球这样可供人类生存的星球少之又少,更何况我们也不能在短时 间内搬迁。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这个唯一的家园。像现在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 空气资源都日益减少。人类现在乱砍乱伐,造成森林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全球气候变暖, 许多动物失去了天然的屏障,迫使他们背井离乡,不得不迁徙到别的地方,使生物种类不断 减少,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的动物数不胜数,从而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人类可生存的环境 不再丰富,人类在不久以后可能也会因为自己的恶行导致自己的灭绝。 2. 危机蕴育希望。因为失败了,我们才会有渴望成功的欲望;因为摔倒了,我们才会有站起 来的需求;因为有了危机,我们心中才有了希望!危机总是让人惊心动魄,有时扣人心弦。 危机是紧张的。在危机中,人们得到了认识自己潜能的机会,让人在危机时刻展现风采;微 机让人在危机的时刻展露出真情、亲情、友情、爱情的真正含义……危机让人不得不收藏。 3.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的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左传· 襄公》中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居安思危”这句成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 成为中国几千年来从政者的警句和座右铭。 4. 希望源于失望,奋起始于忧患,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有饥饿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紧迫 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机感受的人一定进步快。危机蕴育希望。因为失败了,我们才会 有渴望成功的欲望;因为摔倒了,我们才会有站起来的需求;因为有了危机,我们心中才有了 希望! 层次结构:文章是一篇比较典型的议论文,三个层次条理清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危机中看到转机,接下来通过典型事例来论证这个观点。 司马迁的例子,同学们用得很多。如何运用呢?应该抓住关键,为“我”所用,为观点服务。 所以,文章从危机的角度分析了这个例子,化陈旧为新颖,通过推想,进一步阐明正确对待 - 24 - “危机”的重要意义。“被贬”的苏轼,对一个高官来说是政治生命的危机,但苏轼勇敢面 对,不沉沦堕落,而是开辟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所以说,恰恰是“危机”成就了一代文杰。 总之,危机只有在人积极有为的情况下才能变成转机,有效的论证了这个观点。可以说事实 论据非常的典型。 附加试题 (本试卷共 40 分,时间 30 分钟) 一、文言文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黄山谷云:“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争于庭,怨詈于道,怒邻骂坐之所为也。”余 谓怒邻骂坐固非诗本指。谓不可谏争则又甚矣箴规刺诲何为而作古者帝王尚许百工各执艺亭 以谏诗独不得与工技等哉!故谲谏而不斥者,惟《风》为然。如《雅》云:“忧心惨惨,念国 之为虐。”“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忠臣义士,欲正君定国,惟恐所陈不激切,岂尽优 柔婉晦乎?故乐天《寄唐生》诗云:“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 (选自宋●黄彻《菪溪诗话》)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5 处) 谓不可谏争则又甚矣箴规刺诲何为而作古者帝王尚许百工各执艺事以谏诗独不得与工技等 哉! 23.黄山谷是______ 代作家_______(人名),他是著名的诗歌流派_____的代表人物。 24.根据材料,简要概括黄彻的诗学观。 【答案】22. 谓不可谏争/则又甚矣/箴规刺诲/何为而作/古者帝王尚许百工各执艺事以谏/诗 独不得与工技等哉! 23. 【答题空 1】宋 【答题空 2】黄庭坚 【答题空 3】江西诗派 24. 诗歌虽不可一味怒骂,但要讽谏针砭现实。 【解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 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 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 - 25 - 核对一遍。 句子的翻译是:但认为不能讥谏强争又有点过分,那些劝戒规谏讽喻的作品,又是为什么而 写的呢?古代的帝王还允许各种工匠各自拿自己从事的工作来讽谏,唯独诗歌不能与工匠技 艺同等!“则”是副词,用在句首,“矣”是语气助词,用于句尾,所以“则”前断句,“矣” 后断句;“箴规刺诲”是并列结构,中间不可断开;“何为……”是一个疑问句,“古者” 是名词,故在“古者”前断句;“许”的宾语是“各执艺事以谏”,“帝王”与“诗”分属 两句话的主语,故“诗”前断句。最后的断句是:谓不可谏争/则又甚矣/箴规刺诲/何为而作 /古者帝王尚许百工各执艺事以谏/诗独不得与工技等哉!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 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 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本题考查宋代黄庭坚的相关常识,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 “苏黄”。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作品的思想内容并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 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 本题要求“概括黄彻的诗学观”,根据“余谓怒邻骂坐固非诗本指。谓不可谏争,则又甚矣。 箴规刺诲,何为而作?古者帝王尚许百工各执艺亭以谏,诗独不得与工技等哉”,意思是, 我认为怒斥邻里叫骂同坐本来就不是诗歌的宗旨。但认为不能讥谏强争又有点过分,那些劝 戒规谏讽喻的作品,又是为什么而写的呢?可见,作者认为诗歌虽不可一味怒骂,但要讽谏 针砭现实。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 “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 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 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 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 26 - 黄山谷说:“诗是用来抒发性情的,不能表达在朝廷上强争讥谏,在道路上怨恨咒骂, 怒斥邻里叫骂同坐等事情。”我认为怒斥邻里叫骂同坐本来就不是诗歌的宗旨。但认为不能 讥谏强争又有点过分,那些劝戒规谏讽喻的作品,又是为什么而写的呢?古代的帝王还允许 各种工匠各自拿自己从事的工作来讽谏,唯独诗歌不能与工匠技艺同等!所以以旁敲侧击的 方式对君主尊长进行劝谏,只有《国风》是这样。如《雅》上说:“忧思满怀愁不已,想那 朝政太残暴。”“祸乱不是从天降,而出自妇人。” 忠臣义士想匡正国君平定国家,唯恐陈 述得不够激切,哪里能够全说那些优雅和谐委婉隐晦的话呢?所以白乐天《寄唐生》诗上说: “篇篇没有空洞的文章,句句都一定尽力规劝。”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茶馆》中,“死马当活马医,活马可早晚得死”是秦仲义在与王利发的对白中所发的牢 骚,弥漫着“早晚亡国”的悲观情绪。 B. 《家》不仅反对旧礼教,而且更集中指向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不只主张自由恋爱, 而且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 C. 《老人与海》体现了海明威对现代叙事艺术的精通,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塑造了一个在命运 的不断重压下仍然具有人类尊严和优雅风度的硬汉形象。 D. 公子刘琦问计玄德,诸葛亮推脱,玄德次日只推腹痛,让孔明回拜刘琦。最后刘琦三次求 计,并撤去楼梯,孔明非常生气,拒绝献策。 E. 《哈姆莱特》中,当霍拉旭向哈姆莱特讲起鬼魂故事时,哈姆莱特决定当晚与霍拉旭一起 守城,希望见到鬼魂,了解父王死亡的真相,准备复仇。 【答案】A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 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题型多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考生只需要在平 时多“识记”基本的名著知识,了解名著的名段名角即可。 A 项,“秦仲义”错误,应是崔久峰。 D 项,“孔明非常生气,拒绝献策”错误,孔明并没有生气,并给刘琦指明了出路。 故选 AD。 26.简答题 (1)焦大在《红楼梦》中有哪些特殊的身份? - 27 - (2)鲁迅在《俄文译本<阿 Q 正传>序》中写到《阿 Q 正传》“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 来”。阿 Q 身上体现了哪些“我们国人的魂灵”?请简要概括。 【答案】(1)来日无多的老人,贾府祖上的恩人,贾府几代人行止的见证人,没有文化的粗人, 被下一代主子任意驱使的仆人,一味好酒的醉人。 (2)质朴、憨厚;愚昧、落后;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妄自尊大,自我麻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明确所写的题目,然 后根据要求联想名著相关人物、情节进行概述,尤其要注重细节,注意字数要求。名著阅读 的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题型多 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考生只需要在平时多“识记”基本的名著知识,了解名著的 名段名角即可。 小题 1:焦大,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人物。宁国府的三朝元老级男仆。焦大有功于贾府, 是救过宁国公贾演的老仆人。焦大在老国公还在世的时候非常的有面子,而当贾珍当家以后, 全没有念及当年的恩情,派焦大做了很多粗使的活,这让焦大非常不满,每天都喝酒,喝醉 了就破口大骂。 小题 2:阿 Q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 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 Q 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他有农民的优点:“真能做”, 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上又有农民的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 阿 Q 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 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 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鲁迅在《阿 Q 正传》小说中塑造了阿 Q 的形象,把这个人物的精神胜利法称为阿 Q 精神。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 怕强,麻木健忘等等。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 Q 精神胜利法淋漓尽致的描绘,表现这种普遍 存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敦煌艺术在中国整个艺术史上的特点与价值,是在它的对象以人物为中心,在这方面与 希腊相似。但希腊的人体的境界和这里有一个显著的分别。希腊的人像是着重在“体”,一 个由皮肤轮廓所包的体积,所以表现得静穆稳重。而敦煌的人像,全是在飞腾的舞姿中;像 的着重点不在体积而在那克服了地心吸引力的飞动旋律。所以身体上的主要衣饰不是贴体的 - 28 - 衫褐,而是飘荡飞举的带纹。佛背的火焰似的圆光,足下的波浪似的莲座,联合着这许多带 纹组成的一幅广大的繁复的旋律,象征着宇宙的节奏,以包容这躯体的节奏于其中。这是敦 煌人像所启示给我们的中西人物画的主要区别。只有英国的画家勃莱克的《神曲》的插图中 的人物,也同样表现这上下飞腾的旋律境界。近代雕刻家罗丹也摆脱了希腊古典意境,将人 体雕像谱入于光的明暗闪烁的节奏中,而敦煌人像却熔化在线纹的旋律里。敦煌的艺境是音 乐意味的,全以音乐舞蹈为基本情调,《西方净土变》的天空中还飞跃着各式乐器呢。 (选自宗白华《略谈敦煌艺术的艺术与价值》) 27. 敦煌艺术有哪些特点? 28.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敦煌人像艺术与西方人像艺术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29.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敦煌人像的构成。 【答案】27. ①以人物为中心;②人像形态为飞腾的舞姿;③人像的着重点在于飞动旋律; ④艺境有音乐意味。 28. 侧重点、风格、衣饰、艺境 29. ①火焰圆光背景;②人物足下莲座;③缠绕的带纹;④三者组成广大繁复的旋律,象征 宇宙节奏,人物置身其中。 【解析】 【2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 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 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敦煌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对象以人物为中心”“敦煌的人像,全是在飞腾的舞姿 中”“像的着重点不在体积而在那克服了地心吸引力的飞动旋律”“敦煌的艺境是音乐意味 的,全以音乐舞蹈为基本情调”。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2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综合分析)。解答 此种题目的答题步骤:泛读——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题——确定范围、 角度、要求;精读—— 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 本题要求“概括敦煌人像艺术与西方人像艺术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可见是概括出不同的角 度,相关信息有:根据“希腊的人像是着重在“体”,一个由皮肤轮廓所包的体积,所以表 现得静穆稳重。而敦煌的人像,全是在飞腾的舞姿中;像的着重点不在体积而在那克服了地 - 29 - 心吸引力的飞动旋律”概括出“侧重点”“风格”;根据“身体上的主要衣饰不是贴体的衫 褐,而是飘荡飞举的带纹”概括出“衣饰”;根据“佛背的火焰似的圆光,足下的波浪似的 莲座,联合着这许多带纹组成的一幅广大的繁复的旋律,象征着宇宙的节奏,以包容这躯体 的节奏于其中”“敦煌的艺境是音乐意味的,全以音乐舞蹈为基本情调,《西方净土变》的天 空中还飞跃着各式乐器呢”概括出“艺境”。 【2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敦煌人像的构成”相关内容,关键句主要有: “佛背的火焰似的圆光”“足下的波浪似的莲座”“许多带纹组成”“联合着这许多带纹组 成的一幅广大的繁复的旋律,象征着宇宙的节奏,以包容这躯体的节奏于其中”。据此分条 表述即可。 【点睛】文意概括性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围绕题干找到文中的关键语句然后分点作答.筛选 之前要先依据题干确定答题的区域,然后再找与之相关的内容.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 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 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 3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