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第15课劝学节选教学案粤教版必修
◆15 劝学(节选) 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 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学苦读。那么如何学习呢?两千多年前的荀 子在《劝学》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正确的学习方法、态度,《劝学》成了一篇激 励后世之人勤学刻度的醒世之作。 谈勤奋 大家肯定都听到过“勤能补拙”这个成语,意思是说,通过勤奋,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许多有着伟大成就的人,都和勤奋有着不解之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少年神童。他们小小年纪,就能歌善舞或对事物有着高超的见 解。可是,他们沉浸在大人们的夸奖中,不努力,不奋斗,最终成了一群碌碌无为的人,谁 也看不出他们和别人的区别。而有些人,他们没有聪颖的天资,也没有过人的智商。可他们 踏踏实实地向目标努力,向前程迈进。最终,他们成功了。天分,是起跑时的领先,而勤奋 决定了跑步时的速度。勤奋,让踏实肯干的人跑到了终点,取得了成功的奖杯。 所以,文学家说“勤奋是打开文学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科学家说“勤奋能使人聪明”, 政治家说“勤奋是实现理想的基石”。 微感言: 1.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5.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 一、作者视窗 “后圣”荀子 荀子,战国末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政论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如果有这么多后人永生也难以企及的“家”,仍然不能尊之为圣,那我只 能慨叹“圣”之所以为“圣”,是因为这个职称名额非常有限。同抱不平 的还有章太炎先生,他认为荀子为“圣”当之无愧,还给他起了个名字叫 “后圣”,以太炎先生的才学名望尚不能激起波澜,也就遑论别人了。也难怪,其时封建社 会已趋式微,新学蓬勃而起,谁还有闲暇为荀子正名?现代人孜孜以求成为什么“家”,说 到底只是虚名,荀子在世时兴许认为不值一哂,弃之如敝屣。那还是用他的业绩来说话吧。 荀子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主张礼法兼治,平政爱民,举贤纳士。他提出强本节用、开 源节流的发展经济的《富国》说,成为他之后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治国理财的金科玉律。他 的《成相篇》、《赋篇》首开我国说唱文学和赋两种文学之先河,建立起独有的博大精深的 哲学、地理、政治、军事、教育、文学、语言的思想体系。近代史学家称荀子为集先秦诸子 百家之大成,开一代师风的旷世大儒,谭嗣同认为:“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不 是孔孟之教,而是荀学。” 【注】 荀子(约前 313—前 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 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 曾任齐国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 238 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提出“性恶论”“天 行有常”和“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论,影响深远。 今存《荀子》32 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多方面,是古代论说文成熟的标志。《荀 子》为文的特点,在于“雄浑”。其学问渊博精深,所以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 气概。 二、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 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了墨家、 儒家、道家等不同的学说,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 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荀子 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 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 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靛.青( ) (2)蓼.蓝( ) (3) 以为轮( ) (4)槁暴..( ) (5)跂.而望( ) (6)舆.马( ) (7)舟楫.( ) (8)跬.步( ) (9)骐骥..( ) (10)锲.而不舍( ) (11)驽.马( ) 答案 (1)diàn (2)liǎo (3)róu (4)ɡǎo pù (5)qì(6)yú (7)jí (8)kuǐ (9)qí jì (10)qiè (11)nú 2.辨形组词 (1) 锲 契 (2) 楫 缉 辑 (3) 砺 励 枥 (4) 躁 噪 燥 答案 (1)锲而不舍 契约 (2)舟楫 缉拿 编辑 (3)磨砺 勉励 老骥伏枥 (4)急 躁 噪音 干燥 3.词义理解 (1)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 (3)金就砺.则利: (4)虽有槁暴..: (5)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6)善假于物.也: (7)神明..自得: (8)圣心..备焉: (9)无以..至千里: (10)锲而不舍....: 答案 (1)停止,结束。(2)木工用以取直的墨线。(3)磨刀石。(4)曝晒。(5)到达。(6) 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7)人的智慧。(8)通达事理的思维。(9)没有用来……的(办法)。(10)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 有毅力。 4.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 ① 以为轮: ②虽有.槁暴.: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君子生.非异也: 答案 ①通“煣”,用火烤来使木材弯曲。②“有”通“又”;“暴”通“曝”,曝晒。 ③通“智”,理智。④通“性”,本性。 (2)一词多义 ①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博闻.强志(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②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先达德隆望.尊( ) 适冬之望.日前后( ) ③假 善假.于物也( ) 乃悟前狼假.寐( )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 是以时人多以书假.余( ) ④绝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群响毕绝.(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佛印绝.类弥勒( ) 答案 ①听,听到/见闻、学识/声誉、名声 ②向远处看/盼望/名望、声望/月圆之时, 指农历每月十五 ③凭借,借助/假装/给予/借 ④横渡/终止、停止/隔断、隔绝不通的/非 常 (3)虚词归纳 ①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②于 水为之,而寒于.水( ) 取之于.蓝( ) 告之于.帝(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③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 )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蟹六跪而.二螯( ) 聚室而.谋曰( ) 答案 ①指示代词兼语气词,于此,从这里/疑问代词,哪里/代词,它 ②介词,比/ 介词,从/介词,向/介词,到 ③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转折,可是,却/连词,表 递进,并且/连词,表并列,和/连词,表承接,然后,就 四、文白对译 跂(qì):提起脚后跟站着。博见:看得远,见得广。见者远: 远处的人能看得见。疾:强,大。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 这里指车。利足:善于走路。利,使……快,走得快。而: 却。致:达到。舟楫(jí):船只。楫,桨。能:善,会。水:游 蛟(jiāo):一种龙。得:获得。备:具备。跬(kuǐ):半步。 古人把跨出一只脚叫“跬”,左右脚各跨一次叫“步”。 功:成功。在:在于。舍:停止。锲(qiè):雕刻。镂(lòu):雕 刻。“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一、文本助读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 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荀子强调学习的 作用,所提倡的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都是学习经验的 总结,值得我们借鉴。 【结构图示】 二、小组合作 【重点词句梳理】 1.词类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木直中绳, 以为轮: (5)用心一.也: 答案 (1)名词作动词,游水 (2)名词作状语,每日 (3)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4) 动词的使动用法,用火烤来使木材弯曲 (5)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2.古今异义 (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今义:托付 (5)用心..一也 古义: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答案 (1)特指长江、黄河 (2)广泛地学习 (3)爪子和牙齿 (4)藏身 (5)两个词,因 为/心思 3.特殊句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 (1)~(2)判断句 (3)定语后置句 (4)~(5)状语后置句 4.翻译句子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 答案 (1)借助车马(前进)的人,不是善于走路,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 不是善于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2)堆土成为高山,风雨自然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自然会在那里生长;积 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达事理的思维就具备了。 三、师生探究 1.本文标题为“劝学”,“学”顾名思义指“学习”,但生活中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 荀子是在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答: 答案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联系前面的文字,可 知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上看,荀子是在劝人们学习做人。在荀子看 来,学习可以改造人们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们的品德修养。所以,荀子劝人们重视品德的 学习,加强道德的修养。 2.本文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都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 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吟咏的主旋律。文中写了哪些“人”? 答: 答案 文中写了“君子”和“吾”两类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 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但“吾”比“君子”的境界要低一层。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 3.运用比喻论证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也是本文的亮点,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比喻论 证的作用。 答: 答案 本文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喻体,采用博喻,使文章更生动,更有气势。同类事 物设喻,可从相同的角度铺陈渲染,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如用“跂而望”“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五个比喻说明“善假于物”的道理;用“积土成山”“积 水成渊”“积善成德”来说明积累的道理等。这样,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刻的道理形象化, 使读者获得清晰而深刻的印象,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千变万化的句式,读来毫无板滞 之感。 4.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应该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 答: 答案 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说明学习需要和思考结合起来。荀子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观点并不 是否定思考,而是否定只是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做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他将“终日思”与“须臾学”作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把“所 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说明学习的目的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改造 客观世界。 一、阅读延伸 寂寞荀子(节选) 王善鹏 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 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圣贤,这 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 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在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 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郊野外。 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两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 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位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 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 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 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 过节或许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 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 …… 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 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实惠于民,政平而民安。 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子庙,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明朝诗 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古冢萧萧鞠 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卧烟雾,秋黄昏,苍苍荆棘如 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道光二十一年(1841)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 座,光绪三十年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1977 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苍山县革委会另立保护标志碑一座。 我想起了荀子的另一篇文章,“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 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 也;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 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 我定眼看看兰陵人,再次瞻仰荀子墓,竟无言以对。 【赏析】 荀子是寂寞的。所谓“高处不胜寒”,荀子的“高”在于其思想,在于其才 学。荀子在“同行”中,比不得孔子、孟子;在“同乡”中,比不得一个后生王思玷;在长 眠之地,却叫一个外乡人李白抢了风头。但寂寞也不无好处。他没有崇拜者,于是也就没有 狂热的崇拜者变为商品,他只是在一个远离喧闹的地方很安静地思考着,不必担心哪一天被 人们从坟墓里拖出来与孔方兄“喜结连理”。 二、写法迁移 对比手法 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本文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时,作者先后以“骐骥” 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 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 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 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 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增 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正反对比,是将两种性质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在中学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十 分广泛。它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 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对与错等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和抒发感情。 【我来练笔】 请以“成功”为话题,写一个片段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运用对比手法。300 字左右。 答: 答案 (示例)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 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 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的最终结局是悲剧——后人肯 定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其实不然,我认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 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 和快乐就会常伴在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 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位农民,他播 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旁 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 圣。 一、基础知识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答案 B 解析 “水”是名词作动词,其余各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2.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答案 D 解析 D 项是语气词;其余三项都是兼词,“在这里”。 3.从文言文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马之千里者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 D 解析 D 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答案 C 解析 A 项“知”通“智”。B 项“有”通“又”,“暴”通“曝”。D 项“生”通“性”。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 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 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 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 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 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 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 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 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 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 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 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 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 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 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 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 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文 章,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有时可借助标志词进行断句。如文中的人名“护儿”“宇文 忻”、虚词“所”“及”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从文学文化常识的角度设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C 项,“长 子”错误,应为“嫡长子”。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 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 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回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 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 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从强加因果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C 项,强加因果,来 护儿被害是因为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而且当时隋炀帝已经被抓。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译文: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译文: 答案 (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至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恨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 什么呢!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第(1)句中关键词:“军旅”“咨怨”“游幸”, 全句大意。第(2)句中关键词:“凶逆”“王室”“泉壤”,全句大意。 【参考译文】 来护儿,字崇善,还未记事就成了孤儿,被伯母吴氏收养。吴氏照顾抚养他,很尽心地 像母亲一样教诲他。幼年的时候就卓越出众,开始读《诗经》的时候,放下书感叹地说:“大 丈夫在世,应当为国杀敌来建功立名!”同伴听了他的话都感到惊讶,佩服他有志气。等到 长大以后,雄才大略超群,志向气量远大杰出。恰逢周国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居住的白 土村,地处边界,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经常情绪激昂有建功立业的志向。等到开皇初年, 宇文忻等镇守广陵。在平定陈国的战役中,来护儿有战功,晋升为上开府,赏赐锦缎一千段。 仁寿初年,调任瀛州刺史,以好的政绩而闻名,多次受到文帝的慰劳、勉励。隋炀帝即位, 被征入朝,当地的百姓牵挽车辕恋恋不舍,几天都不能离开州境,到朝廷上书挽留的前后有 几百人。隋炀帝对他说:“过去国家没有安定时,你是名将,如今天下太平,又是优秀的太 守,可以说是兼得其美啊!”大业六年,皇帝的车驾来到江都,隋炀帝对来护儿说:“衣锦 还乡,这是古人看重的,你如今就是这样。”于是赏赐他绸缎两千段以及牛和酒,让他拜谒 先人的坟墓,宴请乡里的父老。并且让三品以上的官员一起到他的住宅,畅饮一整天,朝野 上下认为他非常荣耀。大业十二年,隋炀帝出游江都,来护儿进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 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我希望陛下暂时停留在洛阳, 休息一段时间。陛下如今去江都,是我衣锦还乡的地方,我受恩深重,不敢只为自己着想。” 隋炀帝听了,生气地变了脸色并站了起来,几天都没有让来护儿觐见。后来隋炀帝怒气缓解, 来护儿才被引入觐见,隋炀帝对来护儿说:“你的心意竟然如此,朕还有什么指望呢?”来 护儿于是不敢说话。等到宇文化及谋叛时,对来护儿非常忌惮。那天早上来护儿将去上朝的 时候,被叛贼捉拿。来护儿说:“陛下现在在哪里?”旁边的人说:“如今被拿下了。”来 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国家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 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被杀害了。来护儿重信用,讲交情, 淡薄财利,不经营产业。至于出征用兵,计谋很多,每次阅览兵书,说:“这难道也是异于 常人的想法!”善于安抚士兵,部署处置纪律严明,所以士兵都愿意为他效死力。 三、语言运用 9.阅读下面唐代颜真卿的《劝学》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同为阐述“劝学”之道,这首诗与课文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试加以概括。 答: 答案 这首诗从学习的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 免得将来后悔。课文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们 重视后天学习,以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解析 诗中“三更”“五更”“读书时”“黑发”“早”“白首”“迟”等词语,表明 该诗重在劝人要惜时如金,时不我待。 而课文《劝学》则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及态度上进行论述的。 10.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再续写一段话,立意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骄傲的人像固牢井底的青蛙,以为天似井沿、地如井底,因而浅尝辄止,夜郎自 大。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立意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的提示,选取对象可以是“谦虚的 人……”也可以是“骄傲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写作对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