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新闻阅读与实践》讲稿(4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_《新闻阅读与实践》讲稿(47页)

1 《新闻阅读与实践》讲稿 今天和大家一起研究《新闻阅读与实践》这门选修课,说句实在话, 感到很棘手,自教育部于 2004 年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普 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后,虽已历经八年,我们对于新课标教材的教学也已经 进入了第二轮,但选修课的实施仍然是最大难点。切身体会就是上一轮在 开设选修课时,随意性很强,一本教材,没有教参和其他教辅资料,《古 代诗歌散文鉴赏》情况略好,因为很多都是老篇目或者是一些大家的名作, 网上及手里的资料很丰富,讲起来也可以说是忙而不乱,《新闻阅读与实 践》这门选修课相关资料少之甚少,感觉很棘手。虽然阅读了几本有关新 闻写作方面的书籍及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但认识上还是不够深入,今天 在这里和大家谈谈想法,抛砖引玉,不足之处一起切磋。 我从两个方面来谈,首先是总体来介绍一下《新闻阅读与实践》设课 宗旨,基本性质与基本内容,其次介绍课本的编排方式,《课标》对这本 书的教学建议。然后是对本书第一章《新闻是什么》在教学上的简单理解。 一 、总体介绍 (一)、设课宗旨 美国著名记者及专栏作家詹姆斯·赖斯顿说过:“19 世纪是小说家的 时代,20 世纪是新闻记者的时代。”这虽然有点儿夸大其词,但确实道出 了新闻的重要性。特别是到了 21 世纪,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人们每天都 要接触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因 此,新闻对人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人们提供 有用的信息;引导人们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正 确的新闻导向,可以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阅读已经“定格”的新 闻作品,人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这大概也是语文教学重 2 视新闻作品研读的主要原因吧。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首次明确将新闻 规定为语文课程的内容之一。在此之前,新闻只是作为其他体裁或内容主 题的元素,以单独篇目的形式,散见于语文教材之中,没有作为新闻文体 自成系列。新闻以一种独立的姿态进入语文课程,可以说是与时俱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新闻课程做了如下要求: 1.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 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 2.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 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3.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 提炼,尝试新闻、通讯的写作。 对新闻课程实施做了如下要求: 重在指导学生阅读典范性新闻作品。要理解其基本内容和社会影响, 有的还可以了解其采写过程,深入把握作者立场、观点,学习其敬业精神 和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新闻与传记的写作应以学校社区生活和熟悉的人 物为对象,从写新闻评述、综述或传记性小故事开始,逐步提高。在写作 中引导学生运用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获取素材,提高 根据表达需要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教版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课程安排了 一个新闻单元,相关的拓展阅读(以《语文读本》为主)也配套有相应的 新闻内容;选修课程则安排了《新闻阅读和实践》模块。 作为选修课程的本教材,其目的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让学生了解新闻这种文体的特点以及它的多种传媒形式。其次,从人文性 与工具性两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综合的语文素养。再次,引导学生关 3 心社会,关注身边的生活及其发展变化,积极交流,以期在个性的全面健 康发展上有所裨益。最后,指导学生勇于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学有 所用。 (二)、基本特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如下阐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本教材当然要遵循 这一原则,体现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则是知识性、实践性与人文性的自 然整合的。如新闻的六要素,是新闻报道的工具性基础,也是学生重点学 习的基础知识。如果学完新闻,学生对这个基础性的知识还茫然无知,只 能说明这门课程的开设是失败的。但这六个要素又不仅仅是工具性的知识, 因为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是真实性。有学者说:“真实是新闻 的生命。”这就涉及到新闻工作者的观点、方法和态度了,也就初步具有 了人文性的内涵,包含了人文性的元素,而这也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新闻 作品时做出判断,在完成新闻实践时身体力行。我们说,没有真实性的六 要素,即使编排得再好,写得再煽情,也是虚假的新闻,无法真正打动人 和感染人。这一点,在我国以往的新闻工作中有过惨痛的教训,即使在今 日,假新闻、有偿新闻等仍给我们新闻工作带来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 等方面的损害。因此,从新闻基本要素的工具性学习中,进行情感态度价 值观的引导,这两者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正确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系,是使用好这本教材的关键。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牢牢把握这一基本特性,既要避免过分突出人文性, 削弱工具性,也要避免只讲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内涵,同时,工具性与人 文性呈现“两张皮”的现象也是不可取的。 4 (三)、基本内容 1.新闻学知识繁多,有些学者构建的新闻学体系,相关知识归纳为十 多项,如新闻的本质、范畴、特征、价值、效果、受众、功能、责任、法 理、体制、市场等等。本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有助于学生阅读典 范性新闻作品并亲身参与新闻实践出发,对新闻学知识和教学重点做了一 定的选择。 首先,选择新闻学中重要的、基本的知识,作为学生学习新闻的基础 知识,而并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全面与严密。比如第一章相当于一个 总论,只是选了诸如新闻六要素、新闻的结构、新闻价值诸要素等几个重 要之点让学生了解,并没有系统讲解有关新闻学的知识。 其次,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新闻知识,并不是简 单地要求他们具备某种素养,而是要在学习、生活中实践,重在将知识转 化为应用、拓展的能力。所以,教材选择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新闻体裁,讲 授一些有指导意义的知识,一方面能够指导学生迅速把握新闻作品内容、 理解新闻工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一方面有利于他们初步学会采 访、调查、梳理所获得的材料等,将相应的知识转化为指导写作实践的能 力。 第三,选择适合于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适合于教材编写设计 和教师教学需要的新闻知识,让学生爱学,教师易教。因此,教材主要包 括新闻的要素、新闻的价值以及新闻的文体知识等,而将重点放在相应新 闻体裁的阅读理解和写作实践上。也就是说,在这本教材中,知识只是起 引路搭桥的作用,并非学习的重点,重点是用这些知识指导阅读和写作的 实践。 2.新闻媒体及其体裁种类繁多,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各种媒体及体裁也在不断更新。从媒体来说,本教材主要以纸质新闻作品 5 为,同时兼顾广播、电视等听视新闻,对于新的新闻媒体如网络等,也有 所介绍。这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因为目前的语文教学还主要 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及写作能力。同时,我们认为,学生一旦具有较高的阅 读纸质新闻的能力,都将有助于他们在视听新闻或在网络上迅速浏览新闻 时迅速抓住信息,理解其基本观点和态度。从体裁来说,本教材主要安排 了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和报告文学五种基本的和传统的新闻类型。 其他像专访、访谈、专题报道、深度报道、摄影新闻等,一是这些都是较 新的样式,且大多呈现在视听新闻中,一是受教学课时的限制,所以都未 选入本教材。这五种主要体裁的学习,一方面以纸质新闻为主,同时也适 当照顾到广播、电视新闻,以便学生对新闻体裁有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新闻类型也是互有交叉的,如特写与消息、 通讯,在某些方面是互通的,教学时要注意对比和沟通。另外,本教材的 学习内容,主要构建新闻学习的基础,教学时,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根 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延伸学习。 二、编排方式 这本教材以简要的新闻学知识做引领,重点放在新闻各主要体裁的阅 读与实践上。全册一共安排六章。第一章是学习新闻的基本要素,相当于 一个总论,让学生了解新闻是什么,以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 媒体形式。第二至六章是学习的重点,每章学习一个新闻类型,分别是消 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和报告文学。 各章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导引、阅读、实践。“导引”部分只是某 些知识的必要铺垫,同时穿插一些有用的小资料,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完 成。“阅读”一般包括 3—4 篇课文,课文的选择既考虑到类型,如“通讯” 中的“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同时又照顾到内容、时代 等因素。课文后一般安排有 3—4 道练习,供学生们结合具体文章了解不同 6 新闻体裁的不同特点,学会阅读。“实践”以写作为主,但又不限于写作, 其中还涉及一些与该体裁密切相关的活动,应该说带有较强的综合性。这 一部分包括需要了解的与本次写作有关的一些知识以及参考活动两项内 容,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活动进行调整或重新设计,不必完全拘 泥于教材。完成实践活动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导引”和“阅读” 中掌握的某些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获取第一手材料。 《课标》教学建议 1.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由于新闻表现出的强烈社会性以及意识形态性,因此在教学实施中要 注意新闻作品的人文性因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引导,但同时, 也要注意新闻的工具性因素,让学生明白新闻这种体裁的一些本质特点。 如新闻的六要素,是新闻报道的工具性基础,也是学生重点学习的基础知 识。正确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系,是使用好这本教材的关键。 2.强调实践 强调实践包涵几方面的意义。其一,新闻学习应该将指导重点和评价 重点放在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上,放在能够进行初步、简单的新闻实践 活动上。其二,新闻是严肃的,它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不是随心所 欲的文字创作,而是实事求是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的工具。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新闻态度和作风,是非常重要的。其三,新闻学习的实践 性,还要强调让学生认真观察、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新闻的真实 性。 3.注意新闻文体的特点 新闻作为应用性很强的文体,最重要的是实践,采访、写作活动应该 是新闻学习的最重要的任务。相比其他文体,新闻作品的借鉴的意义并不 那么强烈,而且教材中大多数的新闻作品,也不具有其他文体作品那样的 7 经典性。因此新闻作品的阅读,应该说更多的是为应用和实践提供一个知 识平台。 4.注意与必修教材以及学生已有的新闻素养相衔接。 在初中和高中必修阶段,学生已经或多或少地学过新闻这种样式,各 种媒体大量涌入生活视野也让他们对新闻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选修课 教学时不应忽视这些已经有的基础。同时,还应将新闻的学习与当前的社 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可以由老师或让学生自己从每天大量的新闻信息中, 选取重大的社会新闻或学生们感兴趣的新闻内容。这样,把这门课程与现 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现实感和价值感,学起来有趣 味。 第一章:新闻是什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以及新闻的结构 2、了解新闻的采写过程以及构成新闻价值的诸多要素。 3、初步了解客观报道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客观评判并分析大众传媒传 递的信息的能力。 4、了解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在报道新闻方面的不同特点, 学会选择不同的策略来阅读不同媒介的新闻。 【教学重点】 新闻的要素、特点和构成。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设想】本单元主要介绍新闻的基础知识,教材写得通俗易懂, 没有太多的术语,大多通过富有趣味的例子来介绍知识,因此,教学时可 以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师生对话的形式,互相交流,获 得对新闻基本知识的初步掌握。教师注意搜集一些素材,引导学生分析讨 论。以下应是本单元教学中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8 第一课时 一、什么是新闻 对于新闻的概念,教学中可由导语引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陪伴 在身边的新闻下个定义。 据说美国有一家杂志曾征求新闻的定义,结果 10 个报馆主笔写了 10 个定义,见仁见智,各不相同。有人戏谑地做出解答:狗咬人不是新闻, 人咬狗才是新闻。有人说这也过时了,因为人咬狗太常见了,要“非同寻 常的人”咬狗,才是新闻,比如“80 岁无牙的老妪咬狗”。也有人进行词 源分析:新闻(News)就是东(East)西(West)南(South)北(North), 实际上,在我们这本高中选修教材中,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经由新闻媒 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 二、新闻六要素 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课常用的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教材把他们概括为“5W+1H”,即:谁、何时、 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 原因、结果。通过对这六要素的把握,我们面对一篇新闻,可以很迅速地 把握其主要内容。这对于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的现代人,快速筛选有用信息, 提高阅读效率,无疑是有帮助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报纸上找几则新闻, 限定时间,让学生找到文章的六个要素,以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从而突出重点。 请找出下面新闻的六要素 例:经过多年艰苦训练,2004 年 8 月 27 日,中国运动员刘翔终于在 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男子 110 米栏冠军,被媒体称为“亚洲飞人”。(这则 新闻包含了所有要素) 9 我们写记叙文的时候,有时候会按照时间的顺序叙述事件,六个要素 顺次串下来,有时候为了突出某一个要素,可能变换一下顺序以示强调。 新闻也是这样,六个要素并不总是顺次串起来的,记者往往打破顺序,把 那些含金量最大的信息首先交代出来,由此造成了著名的“倒金字塔式结 构”: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介绍,后边的内容按照重要性依次递减的顺 序排列。 扩展练习:这个部分可以结合“思考与探究”的一、二两题进行。 第一题是阅读两则新闻《鲍威尔宣布辞职》和《刘胡兰慷慨就义》, 说说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设计这道题目,意在引导学生比较新闻的不同结构方式。《鲍威尔宣 布辞职》一文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文章一上来就点明了最重要的 信息——“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已于 12 日向布什总统递交了辞呈”,突出了 新闻六要素中的“what”这个要素。《刘胡兰慷慨就义》一文则按照事件 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是一种把六要素顺次串起来的结构方式。 第二题是一篇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写成的新闻稿,从尾部删起,看 看如果逐段去掉后面的段落,是否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 设计这道题目,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倒金字塔“结构组织材料的方式。 “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最重要、最新鲜的信息放在开头,后边的材料 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依次排列,因此如果从尾部删起,逐段去 掉后边的段落,并不会影响新闻主要事实的传达。从这篇文章看,最后一 段叙述的是新闻的背景,属于辅助性的材料,倒数第二段则是对事件的具 体展开,分别删去,不影响事实的传达。我们在报纸上常常看到的“一句 话新闻”实际上就是这种没有具体展开,不加新闻背景的报道形式。 第一章节课外链接——导语(这也是高考的一个考查点) 1、什么是导语? 10 导语是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表述新闻最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性或诱惑 力的消息的开头。它是新闻最精炼、最重要的部分,是新闻的核心。 (1)第一代导语——晒衣绳式导语 1844 年,莫尔斯发明电报,电报带来了非常好的工具,跨地域,但第一 代电报非常不成熟,发一下就停,特别是美南北战争期,对战争报道大家 都关注,记者在前线需发稿,通了又断,编辑很着急,这时形成写法,通 讯社要求记者第一段必须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为什么、怎么样六 个问题要素都要写出来。就规定了这种模式,六要素导语。电报发明之后 的,为了适应当时的技术传播工具得需要。 例本报上海 9 月 22 日电记者吕网大报道: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朱建华 今天下午在上海虹口体育场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田径决赛中,跳过 2.38 米,打破由他本人保持的 2.37 米世界男子跳高纪录。(《人民日报》) 六要素导语的长处是具体、完整。它可以独立成一条消息。但内容太 多,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就像挂满手帕、裤衩到衬衣、领带一应俱全 的一根晒衣绳,罗列的事实过于繁琐,行文的风格过于拖沓,故有人讥之 为“晒衣绳”式导语。(要求找出新闻六要素) 特点:把六要素顺次“串起来”。弊端:内容多,主次不分,重点不 突出。 (2)第二代导语: 美国威廉梅茨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美国报业巨子赫 斯特则这样告诫他的记者:“千万记住,如果你写的第一句话打动不了读 者,也就没有必要写第二句了。” 特点:不必把六要素全都顺次写进导语,只要挑选一两个最能激发人 们兴趣的,或内容最重要的就可以,还可以用一些方式强调某些要素。 2、怎样写导语? 11 导语写作是个分两步走的过程。“第一步是从大量的事实、数据和引 述的情况中,提炼出一个独一无二的、首尾贯通的“表述’,在其作者看来, 它能最恰当地表达新闻事件的含义。第二步就是用一种最能打动读者的方 式将它形诸文字。” 第一步:要彰显新闻价值 “5W+1H”是设计导语的基本材料。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极其重要的一步, 就是将六要素一一分解,结合新闻事件的背景,对这些要素反复比较、鉴 别,经过一番审慎的衡量后才确定把其中的一二个要素作为先导要素。夏 威夷大学新闻学教授弗兰克尔在“中国记者培训班”上讲授导语时,一气 写下 3 条导语,让学生鉴别。在此一一录下,并作点评。 例 1:今天早上 7 时,4 辆救火车风驰电掣般地赶到北草木街 871 号, 火被扑灭,无一人伤亡。(点评:以“WHEN”作为先导要素,紧接着强调 “4 辆救火车”不妥。“今天早上 7 时”并无特殊意义,出动 4 辆救火车本 属常见,如出动 40 辆,则另当别论。) 例 2:一个寡妇和她的 5 个孩子,于今晨 7 时从熊熊火焰中的北草木 街 871 号二楼破窗而出,母子安然无恙。(点评:突出“WHO”,在灾祸新 闻中的确最令人关注。“寡妇”“ 从熊熊火焰中的北草木街 871 号二楼破 窗而出”“ 安然无恙”等关键词句,摄人心目。) 例 3:今晨 7 时,北草木街 871 号被熊熊烈火所吞噬,而户主卡琳娜 和她的 5 个孩子站在一旁眼看着自己的房屋被火毁掉。(“WHEN”“WHERE” 领头,评价同例 1,但随后顾及了“WHO”,所以比例 1 稍好。) 比较鉴别的结论是:例 2 选准了最关键的“WHO”,又简洁传神,属最 佳导语。同一新闻事件的六要素中,判断哪个最为关键和重要,并无固定 和绝对的标准,有时和记者所在的新闻机构的性质、观点、倾向有关,所 以,同一个新闻事件在不同的记者看来,需要强调和突出的重点也是不同 12 的。比如,同是一起盗窃案,有的记者会突出“WHY”——保安的玩忽职守; 有的记者会突出“WHO”——窃贼竟是公安人员;也有的记者可能会突出 “WHEN”——“两打”专项斗争中的一个大白天。 第二步:要讲究语言技巧 在决定了导语中必须包括什么内容之后,如何在一个句子中尽可能着 重地表述它,这就是关于导语语言的问题。在导语写作中,最有强调性的 技巧应该包括: 1、次序 和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的志趣相同,如果把关键信息一 直保留到导语末尾,那就可能失去读者,所以把一条新闻的六要素中最重 要的那个因素置于最前就很重要。这里我们比较两组导语的写作: 例 1:数千名外国游客今天同北京市民一道欢度中秋节,其中还有一 名曾经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某某某。 例 2:20 年前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某某某和数千名外国游客今天同 北京市民一道欢度中秋节。 我们发现,例 2 一下子就点出了“WHO”这个因素,引起人们对宇航 员的注意,而在这里人物的特殊性正是整个消息最具新闻价值的地方。 例 3:我国政府新近颁布了一项计划生育的新政策,即一对夫妇只准生 两个孩子,最好只生一个。 例 4:生两个好,生一个更好——这就是中国政府制定的生娃娃政策。 同样,新颁布的政策的内容是什么,这才是大家所关心的,而例 4 的写法 就非常好的突出了政策的内容,效果比例 3 强得多。 2、巧用动词。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本质就决定 了新闻的语言多用动词和动词短语。在任何句子中,动词都是让句子富有 生命力的关键。有效的新闻写作所选用的动词,不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何事, 而且还能告诉是如何发生的。优秀的记者会说拥挤的车辆“窒息了”而不 13 是“塞满了”市中心,龙卷风“蹂躏了”而不是“破坏了”庄稼,罢工的 工人“大叫大嚷地推翻了”而不是“拒绝了”对方提出的一套和解方案。 例:今天下午格林尼治时间 7 时中国爆炸了一枚原子弹,从而闯进了 核俱乐部。 这条导语的后半部分本来可以写成“从而成为又一个掌握了核技术的 国家”或“从而使中国加入到核技术领先的行列中”,“成为”“加入”虽然 是动词,活性却不强,而“闯”字一下子就显得形象化,动感十足。 3、多用短句。 用短句,这是新闻句式的重要特征。其中主、谓、宾 结构的简单句是最易于理解的。例:《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则消息中的 导语是“日本投降了”,语言简洁有力。 3、【导语的表述原则】(考试时如何拟写导语) 1、新闻的导语: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有何意义。 2、句子一般采用主谓句(有特殊要求除外)。 3、主语(陈述对象)必须存在且要准确。 4、一定要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指事件、行为)。 5、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运用原文中负载重要信息的原词, 必要时,可将若干词概括抽象为一个新词语,“菠菜、韭菜、黄瓜”可用“蔬 菜”来概括,“跳高、跑步、打球”可用“体育活动”来概括。 6、必须严格控制字数,连同标点符号,不得超过规定字数。 例下面是一则消息,为这则消息拟一条导语,不超过 30 个字。 今年 3 月,南海市明湖公园采取公园与职工个人共同筹资的方法购买 了一台“挑战者号”型时空穿梭机。时空穿梭机又名娱乐仿真模拟器,是 仿真科技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三维立体图像、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 和高度仿真运动,使人惊心动魄,会产生超越时空的感觉。这台时空穿梭 机开始营业以来,三个月的营业收入就达到 40 万元人民币,其中仅五一节 14 一天的收入就超过了公园 300 条游船的总收入。在近两年来许多公园经济 效益很不景气的情况下,明湖公园这台时空穿梭机所带来的如此大的收益, 使全园职工倍受鼓舞。据说,娱乐仿真模拟器已经成了国外许多公园、游 乐园的换代的标志性设备,无论是好莱坞还是日本海洋公园,仿真模拟器 都是当地的“盈利明星”。 (分析:该则消息的主要信息集中在人物、事件和事件的前因后果上, 概括时必须集中这些方面的信息加以分析、综合。叙述的是谁?南海市明 湖公园;做了什么?采取公园与职工个人共同筹资的方法购买了一台时空 穿梭机;结果怎样?营业三个月,收入达 40 万元人民币,使全园职工倍受 鼓舞。前因是经营不景气。只要将以上要素加以串连,就能得知压缩后的 语段为:(南海市)明湖公园采取公园与职工个人共同筹资的方法购买了一 台时空穿梭机。开机几个月,收入达几十万元。在公园经营不景气的情况 下,能有如此大的收益,职工们倍受鼓舞。其它诸如时空穿梭机的名称、 特点、效果、国外使用情况都不是报道的主要内容。 通常情况下,导语部分除时间、地点(报道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动态 新闻要有这两个要素)外,其余要素(人物、事件——包括经过和结果) 均应具有。据此可将导语拟写为:) 答案:(南海市)明湖公园利用筹资购置娱乐模拟仿真器获得可观的经 济收益。 第二课时 课前提问:回顾新闻的定义 三、新闻的特点 根据新闻定义,可以让学生推导出新闻具有以下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即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及时性和新闻公开性(新闻必须经过新闻媒介传 播。新闻的本质是获得最大限度的传播。新闻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为 目的的,只有最大限度地让社会知道,才能实现新闻的价值。这是它最根 15 本的价值所在,也是它最根本的特点之一。如果没有大众传播媒介的的传 播,事实本身并不能成为新闻。因此,新闻必须是经过大众传播媒介而为 受众所接受的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 新闻必须公开发布这个特征把新闻和情报区分开来。例如,情报也可 能是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但是情报由于极严格的保密性,不能、 不必或不便立即被新闻传播媒介报道,所以不能为受众所获知而成为新闻。 “内参”是我国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也可能是由新闻工作者来完 成的。通过“内参”可以向党和国家的高层领导人反映人民群众的疾苦, 帮助人民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严格的说来,“内参”并不能算作 新闻,只能算是情报,或介乎于情报和新闻之间的一种信息)。 (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第一章需要学生深入理解的重点,为了在教学中 突出这个重点,教师可搜集一些素材,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新闻必须真实。 所谓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物的准确度,它是新闻 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闻的生命。一般的文艺作品可以虚构,新闻报道无论 如何不能掺假。美国著名记者普利策曾经说过:“假使国家是一艘船,新 闻记者就是站在船桥上的瞭望者。他要注意来往的船只,在水平线上出现 的任何值得注意的小事。他要报告漂流的遇难者,以便可以将其救起。他 要透视雾幕和风暴,以便对前途的危险提出警告,他并不考虑他的工资或 老板的利润。他是在那里照顾那些信任他的人们的安全和福利。” 在信息 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们把了解世界的希望寄托在记者身上,希望通过记者 随时了解世界风云的变化,以便作出相应的决策。若是新闻报道失实,便 会误导人们的行为,导致严重的后果。这里有这样三个素材: 1、(反例)我国在 1958 年大跃进时期,曾出现过大面积的新闻失实。 广东汕头贵州金沙曾在 5 月报道晚稻亩产 3000 斤和 3025 斤的纪录。6 月 16 30 日报道河南遂平县小麦亩产 3530 斤;7 月 23 日报道河南西平县小麦亩 产 7320 斤。8 月 22 日,安徽省第一个宣布自己是早稻平均亩产千斤的省; 随后,广东、四川亦宣布自己是千斤省。到了 9 月 18 日,各媒体竞相报道 四川郫 pi 县、广西环江县中稻亩产分别高达 82525 斤和 130434 斤。类似 这样的失实报道欺骗了人民大众,也蒙蔽了一部分领导人的眼睛,认为我 们中国可以赶英超美,致使中央的指标连连攀高,浮夸风也泛滥起来,在 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中,因饥馑而非正常死亡(饿死)的农民多达三千多 万人。这些责任虽然不能都归咎于这些失实报道,但是却不可避免的有一 定联系 ,假大空、歪曲事实真相的报道,使新闻舆论机关失信于民,这样 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2、(反例)华南虎 3、(正例)历史上有名的水门事件,是新闻史上用正义演绎新闻真实 的一段佳话。1972 年 6 月 17 日,5 个人因闯入水门大厦内的民主党总部 被捕,这是尼克松为破坏选举而采取的非法手段,《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 者鲍勃和卡尔不畏强权,对整个事件穷追猛打,正是由于他们报道,结果 导致政府几个重要官员锒铛入狱,以及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遭出现的总 统辞职 。 在对新闻真实性探讨的过程中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虽然有的人没有 恶意的报假新闻,而是加入了合理的想象,这可不可以?此处是学生的一 个探讨的重点,可结合教材中的例子展开,教材中举了一名苏联战地记者 采写了战后第一篇以工人为报道对象的人物通讯。报道中有这样的细节: 他早早地起来了,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刮了刮脸,仔仔细细地梳了梳头发。 老工人在见到报道后很生气,跑到报社对着记者摘下帽子:原来他头上一 根头发也没有。他在接受采访时是戴着帽子的,是记者在事后以想象代替 了事实。因此合理的想象并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有这样两则报道素 17 材: 正例解放后一篇追述刘胡兰就义的通讯,记者不清楚杀死刘胡兰的阎 锡山手下长着什么模样,只是猜想到既然是国民党军队的走卒,一定横眉 立目、大胡子、凶神恶煞,于是进行了一番描述。通讯一经报道后引起了 很大反响,山西某公司的一个小职员,长的文质彬彬,看了报道后竟说了 一句“这写的是什么呀,胡说八道。”当时正是阶级斗争比较激烈时期,他 的同事们都很诧异他会说这番话,是不是知道什么内情啊,于是向公安机 关报案,经过详细周密侦查,发现这个人就是杀死刘胡兰的凶手。原来此 人在解放后逃脱,隐姓埋名在此地,没有想到记者的合理想象竟使敌人暴 露最后被绳之以法。结局看似是皆大欢喜,但这样的例子上哪去找呢,太 罕见了。 反例《解放日报》曾经报道一位叫陈燕飞的女同志怀孕 5 个月下苏州 河救人的事迹。报道写的很好,引起了全国反响。可就是由于作者的所谓 合理想象,误把“下”苏州河救人,想成“跳”进苏州河救人,违背了事 实真相(她是沿着河边一个小铁梯走下去的,不是跳下去的),使不少读者 产生了误会,因此失去了一次获得“全国好新闻奖”的机会。所以新闻应 该让事实本身说话,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添油加醋,不能歪曲加工,更 不能“合理想象”。 但是,纯粹的真实、客观是不存在的,真实性就像围绕着客观事实这 条横轴上下波动的抛物线一样,只能无限接近于事实的真相,却不可能是 百分之百的真实记录。新闻的真实性要受到新闻工作者生活经历、文化程 度、习俗观念的影响,要受到国家、媒体意志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一 定的倾向性。因此,我们往往看到,虽然不同媒体都标榜客观、公正、真 实,但对同一事件,不同媒体的报道也有差别,甚至大相径庭。通过这部 分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能够解读传媒信息背后的意义,了解传媒在他们生 18 活中扮演的角色,从而鼓励他们做“主动的受众”,而不让传媒牵着鼻子 走,也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地评判、接收并分析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的能力。 这一部分是教学难点,可以选择国内外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作 品,提供给学生,引导他们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新闻真实的相对性,同时 讨论影响新闻真实的因素有哪些。 (比如这样两则素材,同是报道北平解放:【新华社陕北 31 日电】北 平的人民久已像亲人一样的渴望着人民解放军。在知道了人民解放军即将 开入北平后,北平的工人、学生、市民连忙热闹非凡的筹备着盛大的欢迎 仪式,并因国民党军全部出城之一再延期而感觉不耐。人民解放军即将和 平的开入北平的消息,使这个古城突然恢复了青春的活力,从 1 月 23 日起, 物价顿然下降。街道上重新拥挤着欢天喜地的行人,他们到处打听着解放 军入城的确切日期,询问着和传说着解放军和共产党的宣传品的内容。 【美联社 1949 年 2 月 3 日电】今日北平给它的共产党征服者一个热闹 的欢迎,这只有这个经常被征服的城市才能做到。共产党向拥挤着的成千 成万的人显示一两件东西看看——长达数里的缴获来的美国造的各种车 辆。长列的市民在这个热闹的欢迎游行中把嗓子都喊哑了——正如当日本 人占领北平他们欢迎日本人,当美国人回来他们欢迎美国人,当中国国民 党人回来他们欢迎国民党,以及数百年前欢迎蒙古人与鞑靼人一样。北平 在欢迎他的征服者方面是素享盛名的。 新华社的新闻稿着重报道北平一派欢腾,人民群众像对待亲人一样迎 接解放军进城。而美联社稿也报道人民欢迎解放军的盛况,但是将之与迎 接日本人、美国人、国民党人相提并论,可以说表达了美国一些媒体对中 国人民革命的敌视和污蔑。一样的新闻“事实”,给人的印象却完全相反。) 例各国对 2003 年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公正、客观”是对新闻报道的基 本要求,然而在伊拉克战场上,战争的冲击却使得这条基本要求根本无法 19 实现。美军的“嵌入”政策使世界各国记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共同采访伊拉 克战争的机会,也使得战争报道呈现出了“战事同一报道迥异”和“一场战争 多种诠释”的局面。 以 CNN 为代表的美国媒体千篇一律地只反映美英部队的“前进”和“成 功”以及伊拉克人欢迎美军的镜头。即使播放美军士兵受伤或被击毙的消 息,也极力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并找出各种借口。与此同时,阿拉 伯媒体则从阿拉伯人的视角让世人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阿拉伯媒体在报 道中谈论伊拉克人的伤亡以及他们的抵抗;在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和最大 的私营电视网长时间转播了半岛电视台播放的美军战俘画面,而这在美国 是不允许播放的。总之,新闻的真实性需要学生掌握以下三点 1、真实性 是新闻的第一准则,新闻报道无论如何不能掺假 2、 合理的想象并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3、 但新闻工作者受他们生活背景、文化程度、习俗观念等因素影 响,新闻报道中会有倾向性。 2、新闻必须及时上午的头版,就是下午的末版;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 史。 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指最新发生、最新发现的事实,才有 新闻价值;时间性越强,新闻价值越高。因此,新闻报道一定要讲究时效 性,以现有条件下最快的速度发出去,与受众见面。在国际传播时代,互 联网和卫星通讯的高度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实效已不再以天、小时计算, 而是以秒来计算。时效性已成为了国际传播时代“角力”的焦点。特别对 于重大的突发事件,抓住了时效性,及时抓住了时机和受众,就是站在了 报道此事件的“制高点”上。谁忽视了时效性,谁就会处于十分被动的局 面。这里有历史上的两起典型事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引发学生深刻认识新 闻的时效性。 20 反例:1986 年 4 月 25 日,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 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苏联媒体按照重大情况不让人民知道的惯例, 实行了新闻封锁,在事故发生了 62 小时之后,仍不肯报道实情。在西方媒 介的大量报道下,直到 4 月 28 日晚上 9 时,苏官方才不得不发表只有 42 字的简短声明。一星期之内,苏联全部媒体没有登过一篇像样的消息,造 成国内在无知的情况下盲目发布“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民众抢救 以及人员撤离不及时,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惨痛损失。苏联政 府还不能就核辐射在欧洲的大范围蔓延情况向世界及时提供及时的信息, 甚至对邻国瑞典的咨询也给予“绝无此事”的回答,受到西方政府和媒体 的严厉指责。 正例:2003 年 2 月 25 日,清华、北大两校同天发生爆炸,由于政府 放宽了新闻控制,及时发布消息,媒体及时报道,包括《纽约时报》、路 透社、美联社等在内的西方媒体大量引用中国媒体为信源,报道基调与中 国媒体基本保持一致。由于在较短时间内官方就公布了相关消息,这就大 大缓解了紧张恐怖的气氛,高度透明的消息让流言和谣言的传播缺少空间 和动力,在最大程度上解除了人们可能发生的恐慌心理。 在讲解新闻及时性原则时,还可安排一个讨论话题:唐山和汶川的两 起地震,国家就新闻报道方面存在怎样的不同。 从汶川大地震发生那一刻起,国内从中央到地方各类媒体无不开足马 力对地震和抗灾救灾情况进行及时、充分、生动的报道。打开电视,所有 频道都紧紧集中地震主题,全天不间断地滚动播放;打开广播,也都是关 于地震的声音;打开报纸和网络,关于震情和抗灾救灾的文字和大幅图片, 充满着大部分版面。中外记者可以到震区任意采集新闻。四川政府和国务 院新闻办,每天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负责人通报当日震情和抗震救灾的 最新情况,人员死、伤、失踪数字,灾民安置情况以及抗震救灾工作中遇 21 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毫无保留地回答中外记者任何提问。信息发布如此开 放、公开、透明,是前所未有的。媒体与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的脉搏共同 跳动,对凝聚民心,鼓舞斗志,增强政府公信力,增加全国和全世界对地 震情况的了解,发挥了巨大作用。 回顾起唐山地震的报道,实在感到片面性太大,教训太深。当时只允 许报道军民“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而不允许报道国内外人民普遍关心的人员伤亡、房屋倒塌、财产损失等灾 情,有关这些方面的数字、画面和细节一律不得见报。7 月 29 日人民日报 刊登的第一篇关于地震的新华社通稿《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 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导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中, 对灾情只有“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这样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死 亡 24. 2 万人的数字,迟迟到三年后经新华社记者的努力争取才发出 去。 汶川地震新闻报道的充分放开,与唐山地震新闻报道的严格控制形 成了强烈对照。 在讨论基础上教师可适度补充几则新闻报道中时效性的典范: 正例例 12001 年 9 月 11 日(美国时间 8:45 分)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击 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造成了 3000 多人丧生。 这是一个突发的重大的新闻事件,香港凤凰卫视在事件发生五分钟后, 就做出了直播报道,是世界上最先做出报道的新闻媒体之一,为华人媒体 在世界面前赢得了尊严。 例 2:1981 年 3 月 30 日,美国总统里根遇刺,当时里根在希尔顿饭店 参加劳工大会,刚出饭店门口,一个精神紊乱的人用齿轮手枪向他开了六 枪,场内一片混乱,站在外围的一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非常清醒, 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迅速跑到店铺,通过电话向公司传达总统在今天下 午几时遇刺的消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立即停止其他播报,播出总统遇刺 22 的新闻,这则新闻报道特别及时,产生了轰动,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赢得 巨大声誉。 例 3:2003 年 3 月 20 日上午 10 点 30 分左右,伊拉克战事爆发。10 点 33 分 50 秒,中国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快讯:“巴格达响起防空警 报。”就是这九个字,使新华社以 10 秒的优势抢在全球媒体之前,成为第 一家报道伊拉克开战的媒体。 反例德国和意大利的一场足球比赛,90 分钟时,意大利 1:0 领先,一个记 者一看—这就行了,最多三分钟加时,意大利善守啊,我抢先报吧,于是 给报社打了电话,报社按照意大利胜利进行了报道。可是,就在三分钟加 时内,德国进了一球,意大利守门员一着急,一脚把一名德国队队员的腿 踢折了,德国队主捞了个点球的机会,还进了。最后三分钟,德国 2:1 赢了。 3、新闻的重要性 新闻的其他属性:(对于其他属性教材中已借助小斌上网事件明确给 出),那就是新鲜感、接近性、异常性、显著性、趣味性等也是判断新闻 价值的要素。学生只做一般了解即可。 对于异常性可举这样一个例子: 成都军区空军某部 10 多名战士在帮村民万兴明家清理废墟时,从垮塌 的猪圈中扒出一头活着的猪,它已经在废墟中被埋了整整 36 天,创造了一 个生命的奇迹。 原本 300 多斤了猪,此时只有 180 多斤,网友称这头猪是史上最牛的 猪,叫它“朱坚强”! 异常性让新闻更具有阅读价值,异常性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楼坚 强 引发网友极大关注,几乎每隔 2 日就有网友上传楼坚强的最新照片— —为什么楼结实倒成了“异常“的事情呢?) 23 四、新闻传播的载体 (对这个知识点学生以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可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充, 教师还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做一些外延) 我们常见的新闻传播媒体主要有四种:报刊 广播 电视 网络,它们分 别有不同的报道手段和形式,有各自的优缺点。 ①平面印刷媒体 优点:很强的阅读自由度;适合深度解释新闻; 缺点:时效性差, 读者有限,感染性弱。 世界著名的新闻报刊 美国《纽约时报》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报纸,在美国最负盛名。 它能充分地报道国内国际大事,消息灵通,时事新闻严肃认真,具有 全球性影响力。 美国《华盛顿邮报》是美国第二大报,由于它地处首都,一些记者、 编辑与政界很熟,对联邦政府和国会活动的报道、评论、分析较多,而且 时有“内幕”新闻透露,一直被认为是美国政界人士必读的报纸。 美国《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 它内容广泛,对国际重大问题发表主张和进行跟踪报道,它在全球拥有广 泛的读者,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参考消息》是新华社主办的一份独特的报纸,主要摘登外国通 讯社和报刊的文章与新闻,是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新闻报纸之一,在中国拥 有众多的高端读者 中国《南方周末》周刊以“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维护 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它是中国评论最犀利、最具影响力、最为广大 读者喜欢的新闻综合类周刊。 ②广播:声音构成的信息世界 24 好处:传播广泛,获取容易,想象不受限制。 坏处:受自然条件 影响,没有画面。 世界著名广播机构 英国广播公司,简称 BBC,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 BBC 以 43 中语言向全球广播,它的新闻报道公正、客观,长久以来一 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广播媒体之一 ③电视:荧屏连着我和它 优点:时效性强,感染力强; 缺点:选择性差,不利于保存。 世界著名的新闻电视台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简称 CNN,通过 16 颗卫星向全世界 180 多个 国家和地区播放 ,尤其以及时客观的国际新闻报道闻名全球。一旦发生重 大事件或突发事件,CNN 会全力以赴,甚至借用其他电视机构的人力资源 为自己服务 卡塔尔 半岛电视台,1996 年建立于海湾国家卡塔尔,在 911 事件、 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半岛电视台以其快速和“独家”报道,很快赢得 了世界声誉。像“拉登录像”“虐囚丑闻”,半岛电视台第一时间向世界展 示了不同于西方意识形态的真实客观新闻报道。 香港 凤凰卫视,是全球最优秀的华语新闻电视台,以“高品位、时 代感、震撼性”为宗旨。新闻评论往往汇集两岸三地最精英的评论员 ,对 新闻事件透彻分析,做到新闻及时公正。 ④网络:时代最强音 好处: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形式多样。 坏处:信息 不准确,混乱,受条件限制。 世界著名门户网站 25 雅虎(Yahoo!)是美国著名的互联网门户网站,其服务包括搜索引擎、 电邮、新闻等,业务遍及 24 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超过 5 亿的独立用户提 供多元化的网络服务。是全球第一门户网站 中国著名的门户网站 新浪,是中国大陆最受推崇的互联网品牌,日浏览量超过 7 亿,其新 闻中心以对国内外大事全面、快速的报道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新浪还提供 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区论坛,以便捷、稳定的互动平台为网民提供多元化的 资讯交互服务。 第二章: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 教学目标: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培养新闻意识和对社会的敏感。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各类消息。 4、体会消息精炼、简洁的语言特点,并在新闻写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设想: 消息作为新闻的基本形式,以最快捷的方式,向人们传达各种新近发 生的新闻事实。因此,它在新闻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我们学习新 闻的基础。本单元的四课,前两课主要突出消息的特点,重点学习消息的 特点和结构形式。第三课选取外国消息,主要让学生扩大视野,感受新闻 消息写作的风格多样性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第四课选取广播电视消息, 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新闻媒介的消息在形式与内容上的不同,了解新闻在 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如果有余力,可以将学习内容延伸到网络新闻等新 的新闻形式上。这个单元各课的学习重点和内容是不同的,应该围绕重点 来安排具体的教学,有所侧重, 26 这一章分导引、阅读、实践写作三部分。 导引部分计划用一课时,对消息的特点作基本了解。(学生可自主阅读, 完成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一、消息是什么? 消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以简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 新近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 二、消息的特点 前文已述及新闻体三个最基本的特征,即真实性、及时性和公开性。 消息作为新闻体之一种,自然也具备这三个特征。而且消息在新闻体诸体 裁中,时效性是最强的。 1、迅速、及时 客观世界时刻都在变化,新的事物和新的事件层出不穷。消息就是要 在最快的时间内,报道这些变化;同时,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也迫切需要 大量有用的新的信息,以适应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跟上社会、时代发展 的步伐。消息为人们提供了最迅捷的了解世界的窗口和沟通社会的桥梁。 因此,消息对“时间新”的要求最高,要求争分抢秒,迅速完稿,“立马可 待”。但除此之外,它还有自己的“个性”: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简明 扼要。 2、简洁 消息不同于其他的新闻体裁,它力求简要、概括地将新闻事实传达给 读者。而不是提供全面、深层次的或分析性的信息。表现在文字上,是尽 可能的精要、简练;在事实报道上,突出重点,不拖泥带水。 3、用事实说话 消息一般不用抒情与议论的手法,尽可能减少作者的主观色彩,而是 提供新闻事实给读者,让读者从中了解信息,体会新闻报道者的价值取向 27 和态度。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一则消息有别于其他新闻体裁最显著的标 志,那就是消息头。(这是导引部分需要学生掌握的一个重点)那么什么是 “消息头”? “消息头”可分为哪两种? 消息头标明了消息发出的单位、地点和时间,一般要用括号或者以显 著字体标出,放在消息的开头。消息头又可分为“本报讯”和“电头”两 种。“本报讯”表示这则消息是由报社记者或者通讯员采写的。一般格式是 “本报 X 地 X 月 X 日讯(或电)”;“电头”则表示这个消息一般是由通讯社 采写的,一般格式是“XX 社 X 地 X 月 X 日电” 此处可穿插一个小练习,让学生作判断。 例:中新网 福州七月二十五日电 (龙景定 吴建华 黄秀芳) 从香港 飞福州的一个航班,今天下午途中遇强气流袭击,造成多名旅客受伤,其 中六名旅客和三名空乘人员伤势较重。 新华社 当地时间 8 月 25 日电 在孟加拉东南部兰加马蒂亚山区,3 头野 象突然从森林冲进村庄,踩死 2 人,另有 10 人受伤。 三、消息的结构 一般消息都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部分组成,呈倒金字塔结构。 美国将这种结构方式称为新闻写作的“三度反复”。意思是,对同一新闻事 件,从标题至导语到主体,分三步呈递进式展开叙述,为了增强形象性, 教师可以以图表形式展示,如下图: 标题:第一次用一句话报告事实,起索引作用。 导语:第二次叙述事实,补充标题,吸引读者。 主体:第三次叙述事实,展开、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袱。 四、(在学生自主阅读、梳理的基础上,可设置两个写作练习进行训练, 巩固消息的有关知识) 28 练习 1 以《奥运金牌》为例分析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导语—主要新闻事实 (这枚……突破)—突出历史 中午……一段 结束)—发奖人及奖牌归属等 第二段—其他赛事 练习 2:请根据提供的资料,写一则消息 参考答案:新浪体育 北京时间 7 月 26 日讯,美国男篮开始了 2008 年的首次奥运热身赛,在拉斯维加斯托马斯中心对阵加拿大男篮,结果美 国男篮 120-65 大胜加拿大。 勒布朗-詹姆斯因为脚踝在训练时扭伤,只能坐在场边观战,但这并没 有影响美国队出色的发挥,最终,科比全场拿下 15 分,安东尼、韦德,以 及迈克尔-里德,也都拿下了 20 分。此外,威廉姆斯拿下 14 分,保罗贡献 11 分、8 次助攻。 加拿大男篮方面,由于史蒂夫-纳什主动退出,以及中锋伯特被开除, 整个阵容水平一般。 • 媒体:《新浪体育》 • 时间:北京时间 7 月 26 日 • 地点:拉斯维加斯 托马斯中心 • 事件:美国男篮首次奥运热身赛 • 比分:120-65 胜加拿大男篮 • 重要人物:科比 15 分,韦德、里德、安东尼 20 分,威廉姆斯 14 分,保罗 11 分、8 次助攻。 • 其他:史蒂夫-纳什主动退出 ,詹姆斯有伤没上场,里德 投中 6 个三分。 • 媒体:新华社 地点:北京 • 时间:7 月 25 日上午 9 时 • 事件:中国奥运体育代表团成立,成员名单正式公布 • 人物:总人数 1099 人,运动员 639 人,团长刘鹏 • 其他:中国历届奥运参赛人数之最,超过美国。 29 练习 2:请根据提供的资料,写一则消息 参考答案:新华社 北京 7 月 26 日电 中国奥委会今天公布了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全部名单。 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于 7 月 25 日上午 9 时在北京成立,代表团 共由 1099 人组成,其中运动员 639 人,运动员人数不但创了中国历届奥运 参赛人数之最,而且超过了参加本届奥运会的美国体育代表团。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任代表团团长,他希望中国体育健儿能创造佳 绩,赛出风格。 阅读部分分为四个类型: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外国消息、广播电视 消息。计划用三课时完成。 第二节:动态消息(这一节侧重谈一谈教学设计) 一、首先让学生借助小链接明确什么是动态消息以及动态消息的分类。 动态消息是对最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的迅速及时的报 道,它以变动着的事物为报道对象,能够反映事物发生和发展变化的进程。 动态消息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对新近发生的单独事件所进行的全程报道, 也称“完成式报道”;二是对处于变动中的具有一定连续性的事件的报道, 也称“连续报道”;三是对即将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也称“预告性新闻”。 按照题材的性质可分为: 硬新闻:相当于通常所说的事件消息,主要是报道国内外的重大事件, 诸如政治事件、军事冲突、外事活动、经济动态、自然灾害、各种事故等。 这类事件是突发性的,有的是事物发展进程的飞跃阶段,具有明显的突变 特征。这类事件对人类的生活有重大影响,报道这类事件的消息也就最引 人注目。 软新闻:属于非事件类消息,主要是报道社会生活中的新气象、新变 30 化、新成就、新经验、新人物等。这类事物的变化过程相对地长些,时间 性不像突发事件那样强。但是,这类新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工厂、学 校、机关、城市、农村到处都有,是新闻报道的广阔天地。这类新事物和 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报道这类新事物的消息也受到读者的普遍关注。 二、教师补充动态消息的特点 动态消息尤其是其中的“硬新闻”,最能体现新、快、实、短的特点。 1、它报道的往往是突发性事件或者是新情况、新成就、新变化,许多 还是第一次发生的事,例如“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苏联成功的发射第一 颗人造卫星”等,因此它能给人以新鲜感。 2、这些新情况、新成就、新变化,特别是突发性的事件,发生、变化 的过程短暂,时间性很强,这就要求对它的报道必须迅速、及时,否则就 成了“明日黄花”,失去了价值。一些重大事件,常常是先发动态消息,然 后再写特写、通讯等后续报道。因此,动态消息被誉为新闻的“先行官”。 3、动态消息所报道的多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点,与综合消息相比, 它内容集中、单一、短小;它主要是报告读者发生了什么事,而不需要回 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因此,一般的说它比其他体裁的消息篇幅要短 小,多是几百字、百十字,甚至几十字。 三、解读动态消息(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浅层解读:引导学生找出两则消息的构成,即标题、导语、主体、结 尾和新闻的 5W﹢1H 六要素。但这远远不够,因为动态消息承载量大,时效 性强,因此我的设想是深层解读。 深层解读:计划分三步 第一步:内容解读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新闻标题对于吸引、引导人们 阅读新闻报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1 (消息的标题的作用: 一是导受。即可吸引受众注意,引导受众获取自己喜爱和需要的信息, 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所需的信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标题受众” 越来越多。 二是导向。标题往往要选择事实,揭示和评价事实,自然寓有记者(或 媒体)的态度和观点。版面中,对标题的设置(如字号、字体、位置等) 往往也寓有立场和态度。 三是美化和序化。作为版面元素之一,消息标题可使版面美化,亦可 使版面内容井然有序。) 因此对内容的解读最直接的就是从标题入手。通过标题看这则新闻是 不是我所感兴趣的,是不是和我有关的, 首先让学生感受这两则标题能否高度概括新闻内容?(先概括新闻内 容,再研究《奥运金牌》的标题 然后让学生体会两个标题的不同之处。第一篇动态消息的标题有引标、 主标、副标,第二篇只有主标题。教师顺势重点讲解这个知识点。 主标题,也有人称之为“正题”,它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所用的字 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地位。它一般用来点明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或观点。 比如课文中的这两个主标题“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14 名下岗工 竞得道路保洁权”。 引题在主标题之上而字号较小,因而又被人形象地称之为“肩题”或 “眉题”,它主要是从一个侧面对主标题进行引导、说明、烘托或渲染。如: 背了半个多世纪的“0”甩进了太平洋. 副题是置于主标题之后的次要标题,它的字号最小,主要起补充、注 释作用。如:许海峰百步穿杨居魁首 曾国强力举千钧占鳌头。 辅助练习:简要分析《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的主标题、引题 32 和副题的关系。试给《14 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拟写引题和副题。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消息标题的基本常识,理解其意义,并能在实 践中加以运用。 《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的主标题强调新闻事实,引题突出新 闻事实所蕴涵的历史意义,并流露出记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副题以文学色 彩浓厚的词语,报道具体的新闻事实,补充叙述主标题。这三个题目主次 分明,相辅相成,具体而醒目,可以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眼球。 (2)消息的标题的类型: 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 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 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找出报刊上的标题进行交流探讨,并研究引题、 主题、副题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新闻标题的制作原则。 举出几个例子: 主题:看“水浒”欲当好汉,九少年“聚义”滋事 副题:幸亏 家长发觉“招安”而去 引题: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 主题:爱吃瘦肉者,请你多付钱 副题:本省十几个县市调整猪肉各品种之间的差价 由此可看出,制作新闻标题要遵守以下几个最基本的原则: 第一,要贴切传神。新闻标题应从新闻中抽筋取髓,使读者望题而知文 意。不能文不对题,更不能歪曲和虚构。 第二,要具体明了,突出主要新闻要素。 第三,要简练生动。新闻标题要求字少、句明、朗朗上口。最好能使 人一见为之怦然心动,激发起强烈的阅读兴趣。 练习 《14 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的引题和副题的制作,要从“新 事实”和“认知意义”上考虑,如: 引题:政府转变思路 副题:在职人员震动很大。 33 第二步:倾向解读。 新闻提倡“用事实说话”,客观的事实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态度和倾向。 这部分可设置这样的思考问题:阅读这两篇消息,说说作者蕴含其中的思 想感情,并指出哪些词体现出了这种倾向性。 《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的标题和导语,在叙述许海峰夺得我 国奥运会第一枚金牌的事实时,通过对这枚金牌历史意义的提炼,通过一 些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语词的运用,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些语 词例如“背了半个多世纪的 0 甩进了太平洋”“这枚具有历史意义的金牌宣 告中国奥运会零的记录已被突破”“居魁首”“占鳌头”“萨马兰奇亲手”等 等,既有直接评论性语句,还有字里行间的词语。 《14 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以拍卖现场的热烈、下岗职工竞得保 洁权的喜悦、此事对在岗人员的震动,透露出记者对这一新事物的赞许和 期待。“清脆..的拍卖槌声”“其价格都大大低于....以往政府维护这些道路清洁 所需要的费用。”这样的一些词语都能体现出倾向性,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 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练习 第三步:意义解读 作为教材,新闻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获知某些新事实、新信息,还要 注重通过这些新事实、新信息,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关注那些蕴涵其中的 “认知意义”。 《14 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学习这篇消息,就要围绕“新事实” 和“认知意义”来进行。新事实:有关下岗工人的消息,可能更多的是政 府和社会如何关心他们,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再就业问题,而这篇消息事实 之新,就在于记者报道了政府帮助下岗工人的新思路和下岗工人群体新的 观念,政府不再大包大揽,而是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下岗工人也不再坐 34 等政府安排救济,而是适应市场经济就业新形式,勇敢的运用“竞拍”这 种一般人还不熟悉的市场手段,追求自己的就业保障和新生活。这个“新 事实”透露给读者的“认知意义”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比如政府管理模式、 就业政策的转变,人们就业观念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等,这些都 是我们在改革和社会转型期间要遇到、思考和解决的新问题。 而且这件事在当时报道非常及时,3 月 24 日上午开竞标大会,3 月 25 日早上报纸的头版头条报道,而且影响非常大,由青岛到山东到全国都引 起很大反响,1999 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山东时,专门看望了这支保洁队伍, 并给予好评,由此看出这件事情意义的重大。 练习《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的意义在于许海峰为我国夺得奥 运会第一枚金牌,这不仅是我国体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华民族发展 史上的一件大事。一百多年来,我国受帝国主义列强欺侮,经济、文化包 括体育各方面,都处于落后的境地,饱受屈辱。我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受经济、政治条件制约,一直是陪客,与我们泱泱大国的地位毫不想当。 因此,许海峰的这枚金牌,格外显得意义重大。 综合消息两篇(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综合消息的定义及其种类。 2、了解综合消息怎样组织材料的。 3、了解综合性消息的导语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综合消息怎样组织材料的。 2、了解综合性消息的导语的特点。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 35 一、 什么是综合消息(借助小链接学生明确) 综合消息是报道发生在一段较长时间或较大地区内的某一事件、成就、 趋势或问题的新闻。 二、综合消息的特点(教师补充介绍,并将之与动态消息对比) 综合消息报道的是一个时期里,发生在某一系统的带有全局性的新情 况、新动向、新成就、新问题,是多个单位里发生的具有共同性质的多个 新闻事实的综合。它不像动态消息,一事一报,新闻涉及的范围多是一个 局部、一个单位、一个点;更不像特写式消息,仅仅截取新闻事件的一两 个片段。它报道面宽,声势大,给人以总体性印象,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 度。 综合消息不像动态消息那样,记者的观点、报道的主题常常隐藏在事 实的叙述中,它虽然也是用事实说话,但必须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从众 多新闻事实中,概括提炼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或点化于标题、导语中,或 见之于主体文字。 (三、综合消息的种类 综合消息按其不同的综合方法,可分 为三种基本类型。 1、横向综合消息 把一个地区、一个系统内发生的有共性的多个新闻事实综合起来,反 映全局性的总体趋向。所综合的新闻事实之间是并列关系。结构的基本形 式是总分式,即总摄性导语后,并列若干具体的新闻事实,有的还有总括 性结尾。在写法上,可以按地区并列,被学者们视做开我国综合消息之先 河的报道—《外国军队到处横行》,就属此类综合。消息综合报道了上海虹 口地带日本海军陆战队逾巡示威,海宁路及杨浦、闸北等地美国兵行凶, 中国闸北保卫团拘捕美国兵等新闻事实。《拉宾遇刺举世震惊》(人民日报》 1995 年 11 月 6 日)也属此类综合,在导语后并列了联合国、巴勒斯坦、 36 约旦、埃及、阿曼、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领导人发表的声明或谈话。还可 以按构成新闻事实的几个侧面并列,《说说温州的衣食行》就是按各个侧面 组织材料的。 2、纵向综合消息 这类消息不但反映事物在全局范围内发生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且反映 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所综合的各个新闻事实既是构成新闻总体的几个 侧面,又内含递进关系,每增加一重事实,就反映着事物发展的几个阶段, 对于主题的揭示也就深一个层次。这类消息的结构犹如彩线穿珍珠,彩线 就是新闻事实的内在逻辑和内在意义,珍珠就是一个个新闻事实。《太行山 老区土地改革后经济生活迅速上升》就是纵向的综合消息。表面看来,食、 畜、住、衣是说明经济生活上升的几个并列侧面,实际上它们反映着经济 生活上升的递进性、阶段性。首先是吃饱饭,在吃饱饭的前提下,对翻身 农民来说最要紧的是增加耕畜,扩大生产。耕畜和土地是翻身农民的命根 子。必须在经济生活上升到一定程度,才能够盖新房子,进而买洋布穿。 这里,每多一重事实,翻身农民经济生活上升的程度就高一个层次。 3、纵横结合综合消息 就是前二类综合消息的结合) 四、《上课能否晚一点儿》 综合消息涉及材料较多,不像动态消息那样事实集中、连贯,因此, 怎样组织材料是关键。 想一想:《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运用了哪些材料,怎样组织的,透露出 作者怎样的态度? 分析:这篇消息,就是从众多家长早上送孩子时间的不便,以及学生 和教师对上学时间早的感受中,提炼出“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这一主题的。 北京中小学的上课时间一般都定为早上 7 点半,然而现在生活节奏已经和 过去不同了,北京的城市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社会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 37 变,上课时间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 课文引用家长的抱怨以及老师的建议,对孩子上学早的问题提出了初 步的看法。 首先,上课时间早,可能“天黑路远”,为了学生安全,许多家长都要 送孩子上学,这与不少家长的工作生活时间发生了“冲突”。 其次,学生上学早,起床的时间就早,睡眠时间不够,吃早饭的时间 也没有,晚上在家又要做很多作业,也保证不了早睡。而且家长和孩子没 时间交流,这会对孩子的合理发育、个性成长、综合教育等多方面造成影 响。 其三,孩子为早起上学,势必要早睡,“不在最佳睡眠时间睡觉”,效 率不高。记者从这些方面人手,很敏锐地感到上课时间早点儿晚点儿并不 是一个小问题,于是抓住这样的主题,综合材料进行报道。 记者并没有停留在当事人群的层面上,还引用国际研究组织的报告、 大学专家的看法、教育管理部门的反馈,使消息的主题更集中、更鲜明。 作为综合消息,这篇消息的取材是很广泛的。 首先是基础调查,包括记者自己对学生早上上学情况的观察,采访送 孩子上学的家长,听取学校老师的意见。 其次是取材的扩展,包括查阅国际研究组织对此问题的研究报告,询 问大学专家的看法,咨询教育管理部门的意见等,涉及范围广,调查程度 深。 材料的组织方面,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符合人的认识过程。 课文首先从孩子早上上学的辛苦、家长送孩子的不便、教师对上学时 间早的抱怨等感性体验出发,提炼主题,发现问题。然后上升到国际研究 组织、大学专家对孩子上学时间早造成的问题的理性认识,最后向教育管 理部门咨询,则是对问题的解决所做的尝试。 38 明确:作者的态度是比较明确的。无论是事实也好,研究结果和专家 建议也好,都指出了中小学生上课时间早造成的问题,倾向性是明显的, 作者选择这些“事实”“说话”,其态度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最后咨询教 育管理部门,更表现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积极性。 这篇消息,可以说是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上课时间早晚对他们 的学习有一定影响,他们对此也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从新闻价值上讲, 这篇消息对学生具有接近性;从新闻传受心理讲,这篇消息具有求同性(即 人们对于和自身具有某些共同性的事物感兴趣的心理)。 可见,有时候新闻就在我们身边。 三、《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 1、阅读《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 说说其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的。 明确: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的:(1)对比;(2)研究者;(3)研究方法。 这是一篇科技方面的综合消息。从新闻价值方面来说,它具有一定的 显著性和接近性。“世界第一大峡谷”,是很吸引人的新闻题材,它首先点 明子最引人瞩目的科学事实,同时因为峡谷在中国境内,可以引起国人的 自豪感。作为综合性消息,记者在报道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 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新闻事实后,又综合各种材料丰富拓展了这一 事实,使读者能明了事实全貌。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介绍世界第一大峡谷被确认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导致的直接结果,那 就是以前先后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达 2133 米)和秘鲁科尔卡大峡谷(深达 3200 米)被取消了“第一”的称号。这也 是一种背景的交代,适当地介绍一些新闻背景,有助于读者对新闻事实的 了解和对消息主题的理解。这在综合性消息中是常见的。 39 知道了新闻事实,读者急于了解确认的过程及具体人员,课文接下来 介绍了这些情况。(1)这项重大成果的推出者。(2)中国科学家工作的权威性 (得到国际知名专家的赞同和支持)和严谨性(中国科学家不辞艰险,曾 多次深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考察,对这里的地质、地貌、植被和水汽通量 等做了很多研究)。(3)研究的方法。通过地形图和航测图进行精确计算, 得出科学的数字;运用实地勘测的数据,以第一手资料证实大峡谷之深之 险。这些材料构成了对新闻事实最有力的支撑,所以安排在导语之后。 2、这则消息在报道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事实基础 上,还提供了哪些相关信息?有什么作用? 综合性消息不仅反映新闻事实本身,它还具有拓展性,反映新闻事实 的总体状况、发展趋势,以补充和丰富事实的传达。这篇消息,在报道雅 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事实基础上,还向横向和纵向延伸, 为消息提供更丰富的相关信息。从横向信息来讲,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印 度洋暖湿水汽北进提供了一个大通道,使亚热带向北延伸 6 个纬度左右, 造成大峡谷内独特的自然风貌,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从纵向信 息来说,大峡谷形成于上新世,因为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使雅鲁藏布江 水流切割地壳薄弱处,下切侵蚀出今天大峡谷的奇观。这些延伸资料,使 读者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新闻事实理解得更全面、 更深刻。 五、比较阅读 消息导语的写法各具特色。试比较本课两篇消息的导语,说说它们的 异同。(本题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导语的特点。) 作为综合性消息的导语,这两篇消息的导语比前面学过的动态消息的 导语长许多,基本是一段话。 《上课能否晚一点儿》的导语从家长来电引出新闻事实。《我国科学家 40 首次确认稚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导语则一上来就确定了 新闻事实。 这是两篇消息报道的题材和主题不同所致。前者报道的是社会问题, 自然从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的人和事说起,易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共 鸣。同时,作者对“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这一问题,不直接做出判断,而 是强调“事实说话”,这种一步步分析综合,由现象到理性思考的方式显然 更适合主题。后者报道的是科技新闻,事实本身具有一定的显著性,能引 人注意,所以开门见山交代事实。 外国新闻两篇(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两篇外国消息的写作特点 2、进一步熟悉新闻六要素 3、初步了解记者的立场、观点和角度不同,同一则新闻报道效果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闻的来源是事实,不同的记者报道同一事实效果一 致吗? 二、自读《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思考下列问题 1、分析本消息的构成部分 2、本消息属于什么结构方式? 最重要的信息是日本投降了!这是此篇消息最重要也是最激动人心的 信息,将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简洁、明了、有力的表达出来。可以说 是一句千钧。 3、本消息为什么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报道?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41 这篇消息的新闻事实归纳,具体参见“教学指导”。 作 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报道事件过程,是因为照顾读者的阅读心理。读 者最想知道的是日本是否投降了,战争已经打到最后,全世界正义的人们 都在等待着胜利的消 息。“日本投降了”,这是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新闻事 实。围绕这一新闻事实,按照事件的重要性与关联性来安排顺序,也就顺 理成章了。 三、自读《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 1、分析本消息的构成部分 2、说说本消息是怎样抓住人物情态反映人民的悲痛的? 本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角度的作用。 作者报道周恩来逝世的角度是很独特的,适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和 一名外国记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感情。开电梯的小姑娘和作口译工作的男 子,因身份、职业和年龄的不同,听到消息后表现不同,但真实地表现出 中国人民对周恩来的爱戴以及对周恩来逝世的悲痛。 3、消息要向读者传达新闻事实。试填写下表,看看你对新闻 5W 要素 的掌握情况。 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 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中 何时 今晚 7 时 今日清晨 何地 北京 何人 杜鲁门总统 周恩来、开电梯的小姑娘、口译人 员 何事 日本投降了 周恩来逝世 为何 原子弹轰炸,俄国宣战 为周恩来逝世震惊、悲痛 4、阅读下面一则短消息,从新闻结构、要素等方面做些分析,并给 42 这篇消息拟一个概括性的标题。 本题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导语的特点,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这篇消息,从新闻结构上看,是“倒金字塔”式结构,德国进攻荷、 比、卢三国,标志二战西线战事爆发,这是此篇消息的主要新闻事实。从 新闻要素来看,时间是今日黎明,事件是德国进攻三国,盟军进入比利时, 大战即将爆发。 参考标题:德国对荷、比、卢不宣而战,大战迫在眉睫 四、讨论 记者的立场、观点和角度不同,同一则新闻报道效果不同。无论他们 怎么标榜自己的客观、真实,实际上都不能做到绝对真实。 这是一篇美国记者撰写的报道日本投降的消息,其立场、观点和角度 基本上是“美国式”的。除了日本投降了这个主要的新闻事实外,其他信 息完全是从美国人主导的角度来报道的:是美国总统宣布日本投降的;美 国人主导了战争的进程;至于日本投降的原因,虽然也有客观的一笔,日 本是遵照三强(美英俄)的最后通牒投降的,没有把功劳都归在美国一家 身上,但强化了美国的因素:美国投了一种威力最大的炸弹,而淡化了俄 国宣战的因素,更没有提中国人的抗战。借助这篇消息使学生深刻认识到 新闻报道的立场与角度问题,同样的事实,新闻报道的角度、立场不同, 可能使事实看上去完全不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事实之后的 角度与立场,对于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是有帮助的。 中国人写的有关周总理逝世的报道、回忆文章,我们见过很多了,这 是一篇外国人写的消息,可能让我们感到一种别样的风格。 周恩来是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领导人,他的逝世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作为一名法国驻北京的记者,他的报道不会是“悼念式”的,如常见的缅 怀逝者的功绩,歌颂逝者的伟大,倾诉对逝者的哀思等。他的关注点在于 43 周恩来总理逝世这一消息在广大中国人那里造成的震动和影响。 这则消息需要把握的重点是作者成功的细节表现,因此讨论的话题是 说说消息中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情态反映人民的悲痛的。 建议补充阅读法新社 1976 年 9 月 18 日的一篇消息《中国向毛泽东告 别的仪式非常感人》。 所以,报道事实角度不同,首先可能是揭示出问题的不同方面,其次 对人们思考的方向有不同的导向。 总之,新闻作品选择怎样的角度和观点传播事实,对意义的呈现具有 重大影响。我们要发现隐藏在事实之后的角度与立场,提高新闻素养。 第四节:广播电视消息两篇 两篇分别是广播消息和电视新闻消息。除具备普通消息的新闻价值所 在,还各有自己的特点。广播消息首先是它的结构。受广播形式的局限, 广播消息一般采用线性的发展结构,以适应听众“听”的习惯。《打工仔成 为国家计委座上宾》采用单线结构,全文虽然说了很多事,但是记者一件 事接着一件事说,层次清楚,使听众能很容易听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其次, 音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录音和记者的叙述相辅相成,较好的表达了新 闻内容。电视新闻消息,更凸显其形式特点。电视新闻的画面是非常重要 的,文字叙述反而退居次席。《WTO 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 WTO》这篇电视新闻,画面感非常强。记者选择那些能表现新闻要素的画 面,给观众以视觉上的了解。教学时注意这两点即可。 消息是各种新闻体裁中用得最多、最活跃的一种,可以说是新闻报道 中的主角。不同的消息有不同的写法,比如动态消息就应该简短且有现场 感,而综合消息则要求材料相对丰富…但作为新闻体裁的一个大类,消息 的写作还是有一些共通的规律可寻的。具体而言,就是要拟一个准确醒目、 44 生动凝练的标题;构思一个精彩概括的导语;当然,还要有一个内容丰富、 线索清晰的主体。 补充材料 中国向毛泽东告别的仪式非常感人 法新社 1976 年 9 月 18 日(记者:比昂尼克)中国向毛泽东告别的仪 式是庄严的、朴素的、非常感人的。 当北京站的大钟敲响三点的时候,我是在火车站广场上同成千上万中 国群众在一起的唯一的外国人。 人群默哀了三分钟,他们把行李放在地上,双手下垂,两眼注视着毛 主席的巨幅画像,画像已经围上了黑黄两色的桑纱。 一点声息都听不到,一切活动完全停止,全市一动不动。 钟敲到第三下的时候,火车头上凄厉的汽笛声打破了沉寂。 就在这同时,车站广场周围的扩音器里传来了中国哀乐的悲伤的旋律。 所有在场的人一下子低下了头。人人眼睛都朝地上看。他们中间有: 背着婴儿的农村妇女,人民解放军的老战士,穿着老式黑衣服的农民,臂 上戴着黑纱和白菊花、胸口上别着毛主席像章的青年,还有孩子们。 我周围的人都哭了起来,没有任何过分的动作和哀嚎,保持了完全的 尊严。 这是感情极其强烈的时刻,我再也不觉得我是外人了。我同人们一样 感到悲伤,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到火车上和工厂里的汽笛停下来以后,许多人还低着头。 有人擦干了眼泪,其他人若有所失地仰望着他们的“伟大导师”的遗 像。 啊,毛主席真的逝世了。 相关资料 45 一、动态消息写作概要(刘保全、彭朝丞) 它 是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的迅速及时的报道,是最 常用的消息品种之一。会议消息、预告消息一般都被看做是动态消息。动 态消息又可大致分为三 类:一类是对新近发生的单独事件所进行的全过程 的报道,也称“完成式报道”,西方新闻界称之为“纯新闻”;另一类是对 处于变动中的具有一定连续性的事件的 报道,也称“进行式报道”或“连 续报道”;再一类是对即将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即“预告性新闻”。 动态消息以变动着的事物为报道对象,展现事物发生和发展变化进程 的动态。它最鲜明、最集中地体现了新闻的特征与优势,写作起来更强调 时效性。新闻报道要及时 迅速,但动态消息在报道时间上应该是“尖兵”, 无论在采访、写作、传播还是编辑、印发上,都应争分夺秒,使读者看到 的动态消息大部分是报道刚刚发生或正在 发生的事情,消息导语中出现的 时间绝大多数不是上月、上周,而应是昨日乃至今天。 动 态消息的篇幅应短小、精悍,简明扼要,一般三五百字,而要做到 这一点,最好主题集中,一事一报。新闻最忌“大而全”和“包罗万象”, 动态新闻更是如此。它 要求抓住一件事、一个侧面来写。通过描写,抓住 事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把复杂、抽象的事物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地 表述出来。报一件事也不求面面俱到,而 要选择其新闻价值最高的部分; 必要的背景和议论要有,但要言简意赅,切忌冗长,应具备新闻的“五要 素”。 动态消息要精选材料,巧择角度。有些人认为,动态消息篇幅短小, 几百个字还不是手到擒来。这是误解。其实,消息的篇幅从长到短,材料 从杂至精,不是简化,而是净化,不是单纯求量少,而是求质精。 动态消息的导语要开门见山,切忌套话。导语开头就要接触事实,这 是能否使动态消息简洁明快的一个关键。直叙其事,舍弃细节。一般说来, 46 动态消息不要细节,也极少抒情、议论,只须提供“干货”便可。不需波 澜起伏,枝节横生,一般采用一竿子捅到底的结构。 采写动态消息,要求记者善于抓动态,不仅能够从重大事件及活动中 抓,而且能透过一些小事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还要善于从各种会议上 获得新闻;记者应掌握连续报道的手法,从多侧面、多角度报道新闻事件 及新闻人物的变化、发展,要搞连续报道,要有“下回分解”。 (选自《消息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 2001 年版) 二、综合消息写作概要(刘保全、彭朝丞) 综 合消息是报道发生在一段较长时间或较大地区的某一事件、成就、 趋势或问题的新闻。综合消息的特点是,报道面宽,气势较大,点面结合, 总揽全局,既有广度又 有深度,面上的材料较为概括、全面、实在,典型 事例具有代表性。它虽然不如一般动态消息那样迅速及时,但能使人们了 解事情的完整情况及其发展的规模和程 度,从而得出全面的认识和结论, 因此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消息品种。在通讯社就某一重大事件摘发的滚动 式报道之后,往往在当天夜晚就这一事件的发展综合写成 一条较为完整的 报道,也是一种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横断面的综合,即对一些地区或部门 所开展的某项工作、某个运动的成就、情况,按其范围或类别综合起来反 映全貌的报道;(二) 纵深度的综合,即对一定时期某条战线或某项工作 的成就、发展变化,按其因果关系或时空顺序加以综合的报道;(三)纵横 结合的报道。综合消息概括力强,声势 较大,适于总结和宣传各条战线的 形势和评述群众性活动的成就、特点和趋向等。写法上要求立足全局,材 料充分,形式灵活。 综合消息和其他消息一样,由导语、主体和结尾几部分组成,但由于 它涉及的材料多,在时间、地点和情况上,又不像动态消息那样集中、连 47 贯,因此要写好它,应着重掌握下述两点独特的要求和方法: 一 是组织好材料。把发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众多材料组织得有条不 紊,是写好综合消息的重要要求。组织好材料常见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 横式组织法,即在导语中 概括了全面情况之后,在主体中按具体情况的地 点(包括单位)或类别并列地加以叙述;另一种是纵式组织法,即在导语 概括了全面情况之后,在主体中按照事件的 发展过程或因果关系逐步深入 地加以叙述。 二 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能反映全面的或一个方面的情况的概括 与统计;所谓点,就是能反映全面或一个方面情况的具体事例。点面结合, 是综合消息常用的写 法。在导语写作时,为了避免单纯使用概括方法的抽 象与枯燥,便可以先从一个具体事例写起,然后再概括全面情况。一个面 可以用一个点,也可以用几个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