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苏轼词两首》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最为著名的作 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为豪放派代表。宋仁宗朝进士,曾 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 “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课文 所选的这两首词都是他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所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他游赤壁的感慨,同时的作品还有前后《赤壁赋》。词借咏史 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代表作,铿锵有力,表现作 者对英雄的景仰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显得旷达洒脱。 《定风波》是诗人前往沙湖,欲“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词描写大雨之中 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这两首词,建议采用如下方法: 1.抓特征。《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喻今,借周喻的功业辉煌反衬自己功名无望,抒 写“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托物寄志,表面写自然界的风雨,实则写政治上的风雨, 言在此而意在彼。把握上述特征,体会诗词内旨。 2.抓词眼。“多情”(梦)是《念奴娇》中的词眼,因为它指的是词人建功立业的愿 望(也有人认为是发思古之幽情),提挈全词;“风雨”(或“烟雨”)是《定风波》中的 词眼,诗人抒发如何对待政治中的风雨。 3.抓名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都是名句,细加分析,深入词中 境界。 课文解读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①东去,浪淘②尽,千古③风流人物④。(广无际涯的江流,裹沙带泥,浩浩荡荡朝 东流去,千百年来,大浪淘沙,历史的长河吞吐了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①大江:长江。 ②淘:冲洗。③千古:遥远的古代。④风流人物: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起头二句,即景 抒情,词人登高眺远,抒发他面对长江的感受。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 流芳百世的历史豪杰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作者采取江 山与人物合写的方法,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 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椽。]故垒①西边,人 道是,三国②周郎③赤壁④。(西边那座古时的营垒,人们指点说: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 的赤壁。①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的遗迹。②三国:从公元 220 年到 265 年存在过的魏、蜀、 吴。③周郎:即周瑜,字公瑾,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二十四岁时出任孙策的中郎 将,军中皆呼之为“周郎”。④赤壁: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即今湖北黄冈县城外之赤 鼻矶,而周瑜败曹操的地点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县东北。)[这几句破题,由 大江引出赤壁,点明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由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周郎,借怀古以抒慨。 “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表示不过传闻而已。“赤壁”而冠以“三国周郎”,为的是突 出其历史意义,并为下面写周瑜先伏一笔。]乱石①穿空,惊涛②拍岸,卷起千堆雪③。(陡 峭尖锐的石壁直插云霄,惊天骇地的巨浪搏击着江岸,滚滚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汹涌澎湃 的雪浪。①石:石壁。②惊涛:怒涛、巨浪。③千堆雪:无数的浪花。)[这三句正面描摹 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乱石”句形容山之奇峭高峻;“惊涛”两句形容水之汹涌澎湃。江、 山合写,而以江为主,照应起结。“石”而曰“乱”,“空”而可“穿”,“涛”而曰“惊”, “岸”而可“拍”,“雪”而可“卷”,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 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 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时①多少豪杰。(这壮丽如画的江山啊,那一时 期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①一时:那一个时期。)[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诗人 禁不住脱口而出,赞之曰“江山如画”。由这千古常新的壮丽江山,想起九百年前在这个历 史舞台上表演过非常威武非常雄壮的戏剧的许多豪杰来。“江山如画”,承上概括风景;“一 时多少豪杰”,启下引出周喻。这两句仍是江山、人物合写,与起头两句相应,诗也自然地 由写“千古风流”推进到写“一时豪杰”,为下片特写周瑜营造背景,渲染气 氛。] 遥想①公瑾当年②,小乔③初嫁了,雄姿英发④。(遥想九百年前, 周公瑾正值人世当年,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公瑾英气勃发,姿态雄健。①遥想:想到几百年 前。②当年:指某人的事业、活动或生命的那个全盛时期。③小乔:周瑜的妻子。乔玄的两 个女儿,大乔嫁给孙策,小乔嫁给周瑜。“乔”,史书里作“桥”。④雄姿英发:姿态雄伟, 英气勃发。)[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 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 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 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指 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 了”这一生活细节。赤壁之战乃经国大事,周瑜作为战争一方的主帅,有许多事可写,词人 偏偏要在这紧要关头花费笔墨去渲染他的婚姻,说有一个国色天香的美人刚刚嫁给了他,看 似闲笔,却是别有深意。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少年英俊, 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更为重要的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孙权之嫂,所以周瑜 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有孙权的绝对信任,所以能够建功立业;同时也使人 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 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样写还可使人意识到这 次战争的重要意义。]羽扇纶巾①,谈笑间②,樯橹③灰飞烟灭。(他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 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说说笑笑之间,用浓烟烈火把曹操的无数战船都烧得像灰烟一样飞散消 灭。①羽扇纶巾:手持羽扇,头载纶巾。这是儒者的装束,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纶巾,佩 有青丝带的头巾。纶,ɡuānɡ。②谈笑间:谈笑之间,形容毫不费力。③樯橹:这里代指曹 操的水军。樯,qiánɡ,指船上挂风帆的桅杆;橹,指安在船尾或船边用来摇船前进的工具, 比桨长大。也有的本子将“樯橹”写作“强虏”,强大的敌人。)[“羽扇纶巾”,写其服 饰,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扮。虽然身当大敌,依然风度闲雅,不着戎装,反映他临战潇 洒从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其韬略。由于胸有成竹,指 挥若定,从容不迫,说说笑笑之间,就把曹操的舰队一把火烧个精光。诗人仅以寥寥数语, 不但写出了周瑜辉煌的战功,潇洒的风度,沉着的性格,成功地刻画了他的英俊形象,而且 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火烧赤壁的战争场景。]故国神游①,多情应笑我②,早生华发③。(我身 临三国古战场,神游于往昔岁月,禁不住浮想联翩,感慨万千,该笑我自作多情,太多愁善 感了吧,以致过早地长出花白头发。①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作者神游于古战场。故国, 赤壁战场。②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这是倒装句。多情,多愁善感。③华发:花白的头 发。)[词的开头写“千古风流人物”,上阕末尾缩小到“一时多少豪杰”,下阕又专写周 瑜这一位英雄,从这里开始,诗人由慨叹古人、凭吊周郎而联想到自身,转入自抒怀抱。“故 国”,即赤壁古战场。作者临“故国”,思“豪杰”,精神进入了想象中的当时环境里面, 想到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便建立了那样惊天动地的功业,而自己呢,年近半百,却贬谪 在这里,功名无望,事业无成,以致焦虑得头发也很早就花白了。相形之下,是多么的惭愧 啊!然而又有什么办法呢?只不过是自作多情罢了;仔细想来,多么可笑!“故国神游”应 是“神游故国”的倒装;“多情应笑我”也为倒装句,实为“(我)应笑我多情”。]人生 如梦①,一尊②还酹③江月。(哎,人的一生就像做一场大梦,还是把这一杯酒洒落江中,祭 奠这万古长存的明月!①人生如梦:一作“人间如梦”,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失意的时候对人 生采取的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②尊:同“樽”,酒杯。③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酹,lèi。)[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 “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奈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 情,既是如此,还不如借酒浇愁吧。诗人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 本是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的意思,但这里却是指对月敬酒,有李白《月下独酌》中“举 杯邀明月”之意;只是所邀乃江中月影,在地不在天,所以称为“酹”。] 这首词是作者在神宗元丰五年(公元 1082 年)写的。那时他已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 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已经两年。诗人游览古战场赤壁,想到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 引起了无限的向往,同时联想自己年将半百功业无成,激起“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 也已(《论语》)”的感慨。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 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哲理于 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词的末尾表现了作者用世与避世或入世与出世思想之间 的矛盾,这是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具有的普遍性的矛盾,既然没有机会为国为民作出一番事 业,就只有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之下,故作达观。所以它在赞赏江山、人物之余,最后仍然不 免趋于消极。但总的说来,最后这一点消极情绪,却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①道中遇雨。(三月七日,从沙湖归来,途中遇着下雨。 ①沙湖:地 名,在黄州城东南 30 里。苏轼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 途遇雨后所作。)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随从的仆人拿着雨具先自离去, 同路的人一个个都非常狼狈,唯独我一个人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已而①遂晴,故作此。(不 久,天气转晴,所以写下了这篇词。①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这是写在词前面的小序,对为什么写作此词作了说明。小序说:“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狼狈”是进退两难的意思。众人遇雨十分狼狈,只有诗人若无 其事。这一对比耐人寻味,暗喻了作者对待人生的态度与众不同,对我们理解词的旨意,很 有帮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不要听风吹雨打,飒飒之声响遍整个树林,我 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从容不迫地穿越树林。①吟啸:吟咏长啸。)[作者没 有正面写雨,而是写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一个“打”字,证明雨下得很大,雨音嘈杂。在 这样的逆境当中,作者的态度是什么呢?“莫听”表现了他无所谓的态度,有外物不足萦怀 之意;吟啸、徐行,表示形态悠然、心态舒展, “何妨”即不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诗 人开篇即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表明他对骤然而至的 风雨所抱的态度。明写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 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坦然心态。]竹杖芒鞋①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拄着竹杖, 穿着草鞋,比骑马坐车更觉轻松。谁害怕那雨打风吹?披着一叶蓑衣,冒着漫天风雨,漫步 崎岖山路,任其自然,走完一生。①芒鞋:草鞋。)[在古代,“竹杖芒鞋”是平民百姓步 行所用,而马一般是达官贵人的坐骑。竹杖芒鞋,轻巧、轻便,但在雨中行路,拖泥带水, 比起骑马可就差远了。诗人说“竹杖芒鞋轻胜马”,并非写实,而暗含“无官一身轻”之意。 东坡认为,平凡人的生活自有其洒脱悠闲,并不逊于轻车肥马的富豪,这是东坡经历官场险 恶风波后深刻的人生体会。“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画龙点睛般地表现出了作者的胸怀、 抱负,体现了全词的中心思想。“任平生”三字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任其自然的意思。 这里的“风雨”不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风雨。苏轼一生坎坷,所经 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了。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对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挫折早 已习以为常。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总之,这个句子非常形象地描画出了 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的诗人形象。] 料峭①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冷冷春风朴面来,吹得我酒醒,微觉有些寒意。忽而雨后复晴,斜阳挂 在山头,却与我笑脸相迎。①料峭:形容寒意。峭,qiào。)[这三句照应词序“已而遂晴”, 写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刚刚自己还在风雨中行进,现在迎着他的却是山头的斜阳。自然界 忽晴忽雨变化不定,而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又何尝不是如此,照样变幻莫测,瞬息升沉。这 里也许还暗含了另一层意思,雨过自然晴,冬天过去就是春天,在逆境中会有希望,在忧患 中也有喜悦,既然这样,人生的寒冷、挫折、忧患又有什么可怕呢?]回首向来萧瑟①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②。(回头望着刚才风雨潇潇的地方,归去吧,对我来说,既没有所谓 风雨,也没有所谓天晴。①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②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风雨天气和 晴朗的天气对我来说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天气忽 然放晴,引起了作者的兴趣,看看原来下雨的地方,现在又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全词以“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结,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意思是说,晴天也好,雨天 也好,对我来说,都是无所谓的,我既不会以“晴”喜,也不会以“雨”忧,表现了忧乐两 忘的坦荡胸怀,与上片“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前后呼应。] 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上片写雨中的情景和心境,作 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摇动。“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鲜明地体现 了其倔强的性格。下片写雨后的情景和心境,暗喻作者对于人生经历的深刻体会,“也无风 雨也无晴”,表现出忧、乐两忘的博大胸怀,表达了诗人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 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因此,前人对这首词有极高的评价。 特色鉴赏 《念奴娇》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 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 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 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最景仰的英雄,但这里只是先埋伏一笔,暂不展开写, 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词人写到这里, 心潮起伏,禁不住慨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 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称, 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词人对他的景仰;到下片再着力写他的 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以美女衬英 雄,又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 之器。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面转入正题:“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 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 从容闲雅,一身儒装,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 等令人生敬啊!词人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定风波》以小见大,托物言志,是本篇最突出的特征。《定风波》以道中遇雨这寻常 小事,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宠辱皆忘,超然物外 的境界,这就是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遇雨、吟啸、 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 遭贬黄州、渔樵杂处、放浪山水,乃至隐居山林、啸傲江湖、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 在想象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 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 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 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波》的成功之处。 问题探究 余秋雨说:苏轼是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此说极为精辟。他的这 些特点,在这两首词中得到鲜明的体现。诚如陈友康先生所说:“东坡词开辟了一个波澜壮 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 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 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充盈着生命的力度 和艺术的帅气,千姿百态,光彩照人。” 但是,对苏轼的这两首词历来也是争议甚多。 《念奴娇》中“人生如梦”的感慨应当如何分析评价?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消极的尾巴,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颓废色彩,是苏轼宿命论世界观的 体现。有人则不同意这种理解。“人生如梦”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 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还有人 认为,苏轼的“人生如梦”源于《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中变为蝴蝶,醒来后,“不知周 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周混淆幻想和现实的界限,是消极的。但苏轼用这个 典故是取其神游梦醒之意,他的精气神魄完全被三国往事所摄,在故国神游良久,忽然梦醒, 觉得人生如梦,往事如烟,重又跻身于现实世界,以杯酒祭奠江月,感谢大自然的厚赐,感 谢人杰地灵。.从“大江”起笔,以“江月”做结,这样才首尾呼应,意境完整;否则神游 不归,难以收笔。 《定风波》表现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用世还是消极避世? 有人认为词的上片“谁怕?一蓑风雨任平生”,表现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摇动 的精神。下片“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写作者对于人生经历的深刻体会,表现出忧、乐 两忘的胸怀。这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态度。但有人认为上片之重点在“谁怕?”作者不怕任何 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下片之关键在“归去”。“归去”这个词从陶渊明的“归 去来兮”而来,表达的思想情感是:渴望退隐, 归隐田园。隐逸,是全词的主题。 对于上述说法,我们可以根据词意和苏轼生平继续深入探讨,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 成理即可。本书不再多发表意见。 下面要重点探讨的是关于诗(词)眼的问题。 诗(词)眼是一个形象的说法,相传张僧繇画龙,一经点睛,便凌空飞去。诗眼、词眼, 有似于此。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乃至全篇游龙飞 动、令人刮目相看,这些地方便是所谓“诗眼”、“词眼”。例如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汉, 疏雨滴梧桐”,微云、河汉、疏雨、梧桐,均是平常之物,而诗人把这四种物象由两个动词 “淡”“滴”巧妙地串连起來,组成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表现了诗人淡泊人生的志趣。 所以,“淡”、“滴” 二字就是诗中之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 来花弄影”,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 前者诉视觉为听觉,让人想象红杏在枝头盛开,争奇半艳,吸引了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飞来飞 去;后者运用拟人手法,将原本没有情感的花月写得婀娜多情。 以上说的是句中之眼;还有全篇之眼,如柳永词《望海潮》中的“形胜”“繁华”,《雨 霖铃》中的“伤离别”。苏轼的这两首词,“梦”《赤壁怀古》的眼,梦是理想是追求,诗 人塑造周瑜的形象,表达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但是诗人仕途失意,请缨无路,报国无 门,所以他的理想也便如梦一般虚无。“风雨”是《定风波》的眼,诗人字面写大自然中的 风雨,实际上是暗指政治上的“风雨”,诗人描写他对待大自然风雨的态度,也便暗示了他 对待政治上的“风雨”的态度。我们捕捉到了诗(词),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和主 旨。 因此,从诗(词)眼入手,既是鉴赏诗歌的方法,也是诗歌鉴赏的内容。近年来高考, 把这当作了重要测试点。下面列出一些高考题,请你仔细研究,以求对此有深刻体会。 第一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 年高考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①,安禅制毒龙②。 【注】①薄暮空潭曲:傍晚时分,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②安禅制毒龙:传说在西 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 潭他去,永不伤人。诗引用这个典故,意谓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 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问题: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 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第二题: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 年高考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题: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第三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 年高考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①将:行,流过。 问题:(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第四题: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后面的问题。(2006 年高考上海卷) 【黄钟】 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问题:“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第五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 年高考全国卷二)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①尘垢:尘埃。 问题: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第六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 年高考四川卷)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