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集训八古代诗歌鉴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集训八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八 古代诗歌鉴赏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2 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3~4 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 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 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3.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4.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5~6 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 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 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6.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7~8 题。 秋 尽 杜 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 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7.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 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 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 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D.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 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E.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 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8.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对酒忆贺监①二首(其二) 李白 狂客归四明②,山阴③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注]①贺监:贺知章。贺知章曾官至秘书外监,晚年自号“四明狂客”。②四明:古时 浙江宁波府的别称,因境内有四明山而得名。③山阴:今浙江杭州,古属宁波府,是贺知章 的故乡。④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天宝三年,贺知章患病,上疏请求还乡做道士,皇上 答应了他,并赐予镜湖一角。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前两句交代贺知章回乡的情景。前句写他回到故乡,是实写;后句写作者欢迎他, 是虚写。 B.首句以一“狂”字突出了贺知章旷达不羁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贺知章的敬仰 之情。 C.作者在颔联写皇上赐镜湖一角给贺知章一事,意在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 望。 D.“空有荷花生”中的“空”字与王勃诗句“槛外长江空自流”中的“空”字有异曲 同工之妙。 E.诗歌不事雕琢,无惊人之句,一切平平道来,然而其中蕴含的情感却真挚饱满,令 人动容。 10.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1~12 题。 阙 题①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原题已佚失,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入此诗时,标阙题。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描写,写山路悠长,溪水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源 源不绝,“长”字用得精妙,一下就把“春”这个概念具体、形象化了。 B.颔联从细微处写青溪春景,把镜头对准溪水中的花瓣,用“时有”“远随”二词, 暗示清溪上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落花”流露出感伤之情。 C.尾联在表达上有创意,“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而这里则表现日光,足 见柳树的茂密,书斋的幽深,以至使日光有月色之感。 D.本诗的写作线索是作者自己空间方位的变换,即诗人在自己的山居活动中,选取了 几个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勾勒,从而表现自己的心境。 E.本诗写暮春山居,前四句状写优美的自然环境,后四句则直抒胸臆,努力表现山居 生活的志趣,没有任何矫揉造作,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12.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 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3~14 题。 感 旧 陆 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 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 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 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 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 所选取的典型意象相关。 14.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南定楼遇急雨① 陆 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②逢峒獠③,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①诗人入蜀,奔走八年,奉召自成都东归,途经泸州,写下此诗。②朱离:形容异 地语音难辨。③峒獠: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15.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首诗首联交代了作者在四川的行踪以及沿江东下情景。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 雨相挟,纵横奔突。 B.颔联中抓取了最能体现情景的形象来渲染,一个“争”字,一个“乱”字,形象地 写出暴风急雨时的景象,可谓传神。 C.“人语朱离逢峒獠”,隐写喜爱此地淳朴的民风。再写“棹歌欸乃下吴舟”,同时 描述行旅,饱含着作者不少的乡情。 D.陆游久居蜀地,对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旦离去,惜别之情顿起,正所谓惯住 天涯,归心倦懒,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之情。 E.这首诗所写景象变化极快,忽写行役之苦,忽写江山之胜,忽写风雨之狂,忽写土 俗之陋,忽写归心之切,忽写登览之愁。 16.本诗以“愁”字作结,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7~18 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 示了季节,“独上”写出了诗人的雅兴,“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眼中”在结构 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 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 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 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 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 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18.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9~20 题。 千 年 调 辛弃疾 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 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 得人怜,秦吉了。 [注]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辛弃疾被免职,居于江西上饶,这首词就是作者在这一 时期写作的。“蔗庵”是他的好友郑汝谐的居所。词中的“卮酒”“滑稽”“鸱夷”是酒器, “甘国老”指甘草(中药,能调和众药),“秦吉了”指一种能学人言语的鸟,又名八哥。 19.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上片开头二句,用比喻手法,借取卮酒的形象,揭示势利小人的丑态。 B.“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化用《庄子》《寓言篇》中的话来抨击现实社会中某些 人的嘴脸。 C.下片开头二句诚恳地批评自己年少气盛,使酒任性,直言直语,不懂得随机应变, 看人说话,使人感到别扭,不舒服。 D.“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是用反话讽刺:也想鹦鹉学舌,随声附和,但是学得 并不十分精巧,远不如人家学得到家。 E.这首词既写世态,也写自己,两相对照,加大了批判的力度。笔锋幽默诙谐,同时 又很辛辣,表现了十分鲜明的情感倾向。 20.全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21~22 题。 唐多令·秋暮有感 陈允平① 休去采芙蓉。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 心事寄题红②。画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注]①陈允平:字君衡,明州(今浙江宁波)人,生活在由宋到元的过渡时期。②心事 寄题红:唐德宗时进士贾全虚于御沟见一花流至,旁连数叶,上有王才人养女凤儿题诗:“一 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题诗花叶上,寄与接流人。”全虚见诗,为之流泪。金吾(官名) 奏其事,德宗因以凤儿赐全虚。 2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此词开篇即规劝人们别去采撷,就有一种难言苦衷和一种特别的忧怨之情。 B.次句切题之“秋”,说的是萧条旷阔的江面上,别无所有,只有一片茫茫烟水流淌 着,它补充说明“休去”的原因。 C.“心事寄题红”由抒心事转入叙闲愁,题诗寄情有意,无情之水东流去,可见心事 重重。由是引出“断肠人”。 D.这首词在句式遣词方面,颇受辛弃疾《摸鱼儿》启发,思想境界显而易见比辛词要 高。 E.这首词在表现主题思想时采取事事关联、环环相扣、层层深化的写法,内容联系密 切。 22.“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在词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23~24 题。 贺新郎·睡起流莺语 叶梦得 睡起流莺语。掩苍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吹尽残花无人见,唯有垂杨自舞。渐暖霭、 初回清暑。宝扇重寻明月影①,暗尘侵、上有乘鸾女②。惊旧恨③,遽如许。 江南梦断横江渚。浪黏天、葡萄涨绿④,半空烟雨。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蘋花寄取? 但怅望、兰舟容与⑤。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谁为我,唱《金缕》⑥? [注]①“宝扇”句:即白绢团扇,状似圆月。②乘鸾女:据说唐明皇在九月十五日游月 宫,“见素娥千余人,皆皓衣乘白鸾”(《龙城录》),此指扇画上的月宫仙女。③惊旧恨: 当是念及靖康之耻。④葡萄涨绿:形容江水之颜色。⑤容与(yù):安然自得的样子。⑥《金 缕》:曲名。曲中有“国破家亡无穷恨,禁得此生消受!又添了离愁万斗”句。 23.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起首三句描绘自己午睡乍醒,已是傍晚时分,忽闻莺声婉转,“流莺语”以细聆莺 啭来突出环境的幽寂,也即“鸟鸣山更幽”之意。 B.“惟有垂杨自舞”中的“自”字写出四周无人的寂寥况味,用来衬托作者徘徊四顾 的孤独心情。 C.“渐暖霭”三句,先从时节转移写起,春去夏来,暖风带来初夏的暑热,由于想到 消暑而引出了宝扇。 D.下片写眼前实景,“江南”三句,是说昔年乐事已成而今“旧恨”,伊人远去,犹 如乘鸾仙女,无由再见。 E.结末两句深恨无人为自己唱起《金缕曲》,由人及曲,兴起对美好往日的怀念,对远 方伊人的惓惓深情。 24.上片描写了庭院中的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集训八 古代诗歌鉴赏 1.BE B.第三句中的“衔枚”,是指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 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此处形容人人肃静。本句重在表现考生们紧张肃 穆地应考的情形,“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不恰切。 E.“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理解错误,此处应是诗人自谦之语,不 能按字面意思理解。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首先观察诗句,有特殊表现手法的要指出,并进行分析。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 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再表述这样写的 作用和表达效果,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 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3.BD 结合诗歌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与李揆非常 相似,声名卓著,举世皆知,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故可推 知,苏辙如果被单于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所以苏轼用此典一是嘱咐苏辙切勿 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行弟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可知 A、C、E 正确。 B 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与 D 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 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 4.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 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 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 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 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 容具体分析。 5.CD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C.“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表述错误,称李绅为“短李”既是朋友 之间的戏言,也表现了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D.“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表述有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 含着不平和辛酸。 6.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 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解读时要从把握诗歌的大意入手,逐句理解诗意,然后分析诗人借“戏赠”表达 的思想情感,分析时应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做到知人论世。 诗歌一、二句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 三、四句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曰“偷”“伏”,这都是朋友之间的 戏言,由此可见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五、六句说世间的富贵是人人都羡慕 的,但“我”却命中无分,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诗人对自己诗才的自 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诗人更以故作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 心情。 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和 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得。 7.C、E C.“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中“陶潜菊”即菊花,篱笆边的“菊花”老去, 无人照料,既写出了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陶 潜菊”之典故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E.本诗用语委婉含蓄,尾联则是直接 抒情,表达了常年客居在外,期盼开怀的情感。 8.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从“未回”“寄”“老 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②怀才不遇的感叹。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 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③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 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④只身漂泊的 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 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 的期盼。 9.A、C A.“作者欢迎他”理解错误。诗句中的“山阴道士”指的是山阴的道士。道 士迎接贺知章是作者想象的情景。C.对诗句表达的意图理解不准确。作者写这两句诗,主要 是为了表现贺知章蒙受皇恩,荣耀无比,作者的羡慕之情和得朝廷重用的渴望只是暗含在诗 句中。 10.贺知章的宅院依旧在,镜湖中的荷花正盛开,然而美好的往事像梦一般邈远,友人 亡故的现实又令作者无比感伤。作者睹物思人、抚今追昔,表达了对友人贺知章的深深怀念 之情和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的悲慨。 11.B、E B.“流露出感伤之情”错,应该是内心愉悦,毫无感伤之情。E.“直抒胸 臆”错,是间接抒情,通篇写景,没有一处直接表露自己情感的地方。 12.后四句写山居本身:“门”前着一“闲”字,“柳”前着一“深”字,“映”前着 一“幽”字,“辉”前着一“清”字,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 清辉洒在衣襟上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幽雅清寂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甘于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 畅适之情。 13.A、C A.“儒雅谦恭”有误; C.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 14. 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 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 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 寞心境。 15.C、D C.“隐写喜爱此地淳朴的民风”错;D.“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之情”错。 16.①羁旅漂泊之愁。首联连用梁、益、泸三地名,写出诗人久居蜀地,不断变换行程 的羁旅之苦。②客居他乡之愁。诗人客居他乡,“人语朱离”,难免思乡。③前路茫然之愁。 诗人登高望远,仰对茫茫云天,欲向谁语;俯视迢迢原野,不辨去路,怎不生愁?④去留两 难之愁。诗人“住稳”蜀地,使他依恋难舍,留也难安,去也难安。 17.A、E A.“独上”透露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情;E.应是“给人一种苍茫、悲凉、 沉郁的感觉”。 18.“摇”“滴”二字用得极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来, 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 滴落下来似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 19.A、C A.“用拟人手法”;C.“诚恳地批评自己”错,应是愤激之词。 20.全词对比鲜明,辛辣地讽刺了当时朝廷官僚的阿谀奉承、唯唯诺诺的不良习气,流 露了词人的愤激之情与鄙夷之色。 21.C、D C.应是“由叙闲愁转入抒心事”;D.应是“思想境界不如辛词高”。 22.①巧妙点题,“秋江”指出此词的地点,又切中“秋暮有感”中的“秋”,“斜阳” 点明时间,切“暮”,“征鸿”指的是远飞的大雁,切“秋”;②奠定了全词的伤感的基调。 23.D、E D.应是“下片是虚写”;E.应是“由曲及人”。 24.①上片描写了庭院中的流莺、苍苔、落花、垂杨等景物。②这些意象写出了词人幽 静、孤寂的心境,也表达了词人对山河破碎的叹惜之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