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
1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2020至2021学年高一10 月阶段性测试 语文 满分 150 分 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 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 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 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 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 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 乡 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 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 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 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 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 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 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 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 活环 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 擦里 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 接触, “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 们会得到从 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 俗。从俗即是从 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 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 还要怕口说无凭, 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 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 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 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 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 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 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 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 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 以 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B.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 土 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C.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 社会。 D. 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的。对于被土地所囿住 的 2 乡民而言,终老是乡成为常态的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 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B. 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大家感情深厚,对他们来讲 “从俗即是从心”。 C. 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 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D.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并不是 对契约的重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 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3 B. 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 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 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 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 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 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 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 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 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选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2009 年至 2010 年间,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20 个课题组 267 人集中对我国长江、黄河 流域以及西北、西南 17 个省 1113 个县(含县级市)中的 902 个乡镇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进行 了为期 25 天至 30 天不等的综合性复查。据“遗存实情”记录统计数据显示,传统古村落生态 状况令人堪忧。这些地域中,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 2004 年总 数为 9707 个,至 2010 年仅幸存 5709 个,平均每年递减 7.3 ,每天消亡 1.6 个传统村落。 (选摘自《光明日报》,2012 年 01 月 15 日) 材料三 “这是拍摄的意外之喜,台湾东南 50 海里外有个孤岛叫兰屿,是台湾原住民达悟人世居之 地。他们到现在采取的都是自己造舟、潜水捕鱼的生活方式。有个渔民说,“我们吃的饱 就好,我 们要让海洋也能休息'。这句话出自一位没上过几年学的渔民之口,但我们这些生 活在大城市之中 的人,有谁能做到?这对宣扬利益最大化的商业世界来说,就是个悖论。但 它恰恰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 活得更好的最优解。这是几乎所有古村落的共性,驯鹿村村民, 见到十头野生驯鹿,猎五头放走五头, 母鹿全放走;冬天烧火取暖,只捡枯叶、断木,从来 不砍新鲜的树;野外碰到熊,如果熊不发起攻击绝 对不开枪。先民留下来的哲学,无论何时 都不该被忘记。” (选摘自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导演黎振亚接受《新京报》记者的采访稿,2017 年12 月 16 日) 4 “现在的古村落开发已成套路,粗鄙化严重。”冯骧才说,“据我所知,一些村落腾笼 换鸟,将当地村民迁走,交给旅游开发公司运营,大搞农家乐和民宿,编造伪民间故事吸引游人。” “如果我们的村落这么发展下去,再过十年或者十五年,我们认定下来的这几千个宝贵的传统村落 就会有‘得而复失’是的危险,变成‘千村一面’。这是个非常可怕的问题。”冯骥才说。 他同时 强调,乡村不是不能搞旅游,恰恰相反,特别好的村落还需要旅游传播出去,让人们欣赏它、热 爱它。但是,传统村落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能只为了旅游一个价值,抛掉甚至牺牲其他重要 的情感和文化价值。” …… 前不久,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去山西大米村拍摄资料照片, 这个村子建于北魏时期,历史悠久。工作结束时,这位工作人员拍了一张与全村村民的合 影。令人心酸的是,全体村民只有 16 个人,还多是老人和妇女。 (选摘自“新华网”,2017 年 12 月 20 日) 4.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社会的基层是被称为土气的乡下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来自于 此。B.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住在村落,只能靠种地生存,不会其它 技能。 C.种地是中国传统社会乡下人普遍的谋生办法,泥土的珍贵他 们最懂。 D.土地搬不动,庄稼动不得,因此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不 愿离开泥土。 5.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组复查的村落兼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价值。 B. 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每天消亡 1.6 个,但其它地区保留完好。C. “我们吃的饱就好,我们要让海洋也能休息”,达悟人先民的哲学很符合生命最优解。D.可以 预见,台湾兰屿因落后于现代文明,其村落的原始性、文化性将被解构,直至消亡。 6.根据材料 四,概括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6 分)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7~9 题。 百合花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 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 门框 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 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 材料四 5 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 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 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 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 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 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 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 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 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 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 口子 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 挟了 被子就走。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 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 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 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 耳边抖抖地颤动着。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 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 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 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 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 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 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 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 颗手榴 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 6 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 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 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 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 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 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 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 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 发亮, 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青年人的脸。 1958年3月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通讯员“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的细节描写,体现了他内心 情感的转变,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B.“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 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起到了正衬作用。 C.面对小通讯员的牺牲,我和新媳妇的态度差异明显,我显得更为无助,而新媳妇用 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悲痛之情。 D.小说通过女性视角记叙小通讯员借被子、牺牲等情节,使情节更为生动具体,人物 情感更为细腻纯真,也能更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8.请简析画线句子“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 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一段描写在文中的作用。(6 分) ▲ 9.探究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的用意。(6 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 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 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7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 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 以 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 十 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 岂 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 庞 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 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 过 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 潜; 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 弘送 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潜若 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 复 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B.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C.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D.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 象 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 就 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 更不愿为 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 抚弄 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12. 下列各句对选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陶潜志向高远,热爱田园生活,但是由于身体羸弱,不得不再次出来做官。 8 B.陶潜曾经做过州祭酒、州主簿、镇参军、建威参军、著作佐郎等官,但终于不能忍 受为官的束缚,做《归去来》辞官回家。 C.陶潜虽然不热衷官场,但为人率真,来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 D.陶潜自幼志向高远,才华出众,虽然在官场上屡进屡退,但是朝廷依然想征召他做 官, 可惜他却死了。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3 分) ▲ (2)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3 分) ▲ (3) 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4 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15 小题。 白 帝 ① 杜 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 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 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 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在此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 等作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 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D. 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15. 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短歌行》中,曹操想象远方的贤才故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问候的情景, “ , ” ,表现了曹操对贤才来归附的欣慕之情。 9 (2) 在《登高》中,杜甫以“ , ”两句,抒发了 自己长期漂泊在遥远的异乡、老病孤独的无限感慨。 (3)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里,表现李白梦中登山,在曲折多变、奇异壮美的的 山路上行走,不知不觉天色昏暗了下来,“ , ”,这两 句的梦境描写,画面形象可感,令人陶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小题。 在座谈会上,谈到传统村落保护,人们会想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很 多人 在精神上、心灵上都拥有乡土情结。就像到了春节,那么多人,为了 一张回家的票而 。这正说明,( )。关于保护传统文化村落的意义,已 经 了。但不客气地讲,现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基本还处于呼吁和呐喊阶段。 ( );但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却应该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有必要指出,不是所有的传 统村落都要保护,而且保护也不是 地放在那里。保护传统村落来不得半点儿 虚的,必须脚踏实地。今天,是时候放慢脚步思考如何把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留住了。这种文 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应该转化为方方面面的责任,特别是政府责任。只有把其纳入政绩考核, 甚至从责任角度出发,才有可能改变传统村落遭受破坏以致濒危的问题。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不由自主 颠来倒去 路人皆知 一成不变 B.不由自主 辗转反侧 人所共知 原封不动 C.身不由己 辗转反侧 人所共知 一成不变 D.身不由己 颠来倒去 路人皆知 原封不动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在人们心灵最深处,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 民间人士所能做的,也许只有呼吁和呐喊 B.浓重的乡土情结存在于人们的心灵深处 对于民间人士而言,也许只能呼吁和呐喊C. 在人们心灵最深处,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 对于民间人士而言,也许只能呼吁和呐喊D. 浓重的乡土情结存在于人们的心灵深处 民间人士所能做的,也许只有呼吁和呐喊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只有从责任角度出发,甚至把其纳入政绩考核,才有可能改变传统村落遭受破坏以致 濒危 的问题。 B.只有从责任角度出发,甚至把其纳入政绩考核,才有可能改变传统村落遭受破坏以致 濒危 的现状。 C.只有把其纳入政绩考核,甚至从责任角度出发,才有可能改变传统村落遭受破坏以致 濒危。 D.只有把其纳入政绩考核,甚至从责任角度出发,才有可能扭转传统村落遭受破坏以致 10 濒危的局面。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 (5 分) ①儿童玩蹦床等娱乐设施的风险,对于成年人也应有基本的预判。②一些家长经不住 自己孩子的央求,③或者看到别家孩子乐在其中,就麻痹大意。④参加蹦床活动的年龄越来越 小, ⑤而家长却认为孩子参加没有问题,无视其中隐藏的风险。⑥等到伤害产生、事故发生时再去 悔不当初,也根本于事无补。⑦就在泉州发生事故的游乐场,记者前往采访期间,还有家长带 3 岁女童前来玩耍。⑧希望这样的情况,未来避免不会再发生。 ▲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2019 年 3 月 1 日至 15 日,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在影片放映前会看到一部名为《家国 与边关》的短片。这部短片时长 45 秒,聚焦中国各地极端艰苦环境中的边防军人。 与常见的军队宣传片风格不同,这部短片不“秀肌肉”, 只“讲感情”。飞机大炮、刀 光剑影等常规元素在此片中无处可寻,有的只是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等艰苦条件 下巡逻的场景。在最具冲击力的自然环境中呈现人物遭遇危险时的处境,展现他们的家国情 怀,令观者动容,产生尊崇之情。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说,国防部新闻发布和宣传一直努力破除高冷范儿、衙门腔,未 来会越来越多地采用贴近老百姓现实生活的形式进行国防教育。国防部的举措受到很多网友点赞。 请简要分析网友点赞的原因,试拟出两点来,每点不超过 30 字。 ▲ 四、写作(60 分) 22.根据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革命时代,革命志士什么艰险都不怕,爬雪山,吃皮带,是为了几万万人民和后代, 他们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而今,在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依旧需要这样 的理想主义者。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请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 的记叙文或议论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