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4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常识(练)(含解析)
专题 0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常识 稳练基础 1、【2018 届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小题。 彦博字大临,通书记,警悟而辩。开皇末,对策..高策,授文林郎,直内史省。隋乱,幽 州总管罗艺引为司马。艺以州降,彦博与有谋,授总管府长史,封西河郡公。召入为中书舍 人,迁侍郎。高丽贡方物,高祖欲让而不臣,彦博执不可,曰:“辽东本周箕子国,汉玄菟 郡,不使北面,则四夷何所瞻仰?”帝纳而止。 突厥入寇,彦博以并州道行军长史战太谷,王师败绩,被执。突厥知近臣,数问唐兵多 少及国虚实,彦博不肯对,囚阴山苦寒地。太宗立,突厥归款,得还。授雍州治中,寻检校 吏部侍郎。彦博欲汰择士类,寡术不能厌众,讼牒满廷,时讥其烦碎。复为中书侍郎,迁御 史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事。贞观四年,迁中书令,封虞国公。突厥降诏议所以安边者彦博请 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以为捍蔽与魏徵廷争徵不胜其辩天子卒从之。其后突利可汗..弟结社谋 反,帝始悔云。 彦博善辞令,每问四方风俗,胪布诰命,若成诵然;进止详华,人皆拭目观。高祖尝宴 近臣,遣秦王谕旨,既而顾左右曰:“何如温彦博?”十年,迁尚书右仆射,明年卒,年六 十三。 彦博性周慎,既掌机务,谢宾客不通,进见必陈政事利害。卒后,帝叹曰:“彦博以忧 国故,耗思殚神,我见其不逮再期矣,恨不许少闲以究其寿。”家贫无正寝,殡别室,帝命 有司为构寝。赠特进,谥曰恭,陪葬昭陵。 (《新唐书•温彦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突厥降诏/议所以安边者/彦博请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以为捍蔽与/魏徵廷争/徵不 胜/其辩天子/卒从之 B.突厥降/诏议所以安边者/彦博请/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以为捍蔽/与魏徵廷争/徵不 胜其辩/天子卒从之 C.突厥降诏/议所以安边者/彦博请/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以为捍蔽与/魏徵廷争/徵不 胜/其辩天子/卒从之 D.突厥降/诏议所以安边者/彦博请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以为捍蔽/与魏徵廷争/徵不 胜其辩/天子卒从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突厥降/诏议所以安边者/彦博请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以为捍蔽/与魏徵廷争/徵不胜 其辩/天子卒从之”,这句话的含义是“突厥投降了唐朝,皇帝下诏让大臣讨论安定边 塞的方法,温彦博请求采用像汉朝设置让投降的匈奴部落组成五原边塞的安置匈奴的方 法,用来作为保卫边关的屏障,他和魏徵在朝堂上争论,魏徵辩说不过他,天子最终听 从了温彦博的建议”,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突厥”“彦博”“魏 征”“徵”“天子”“之”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突厥降”的主语是 “突厥”,而“诏议……”的主语应是“皇帝”,故“降”和“诏”之间应断开,排除 AC 两项,“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是“温彦博”请求的内容,故“请”与这些内容之 间不能断开,排除 B 项,选 D 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汉朝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把策题书写在简册上,使应举者作文答问。 隋朝开设进士科,也采取对策之法。温彦博就是参了这种考试考上的。 B.检校,是检查、校正之意,唐朝实行检校制度后,在官职前加检校,含有审查核对 的职责,有权行使该事职,温彦博担任的吏部侍郞就是检校官。 C.可汗,又称大汗,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部落首领的尊称,正是由于结社谋反的人就是 突厥可汗,所以唐皇帝才后悔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 D.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评定褒贬, 而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的称号。温彦博的谥号是“恭”。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彦博机警敏悟,善长公文典籍。对策科考中高中、谋划幽州罗艺归唐、接纳高丽 属国等重大事件,都体现了他才华与谋略。 B.温彦博忠于大唐,有民族气节。唐军与突厥作战,唐军战败,温彦博誓死抵抗,最 终在阴山被俘,但拒绝回答突厥多次的逼问。 C.温彦博也有方法和强辩的不足。他在选取官吏和安置突厥这两大方面,由于失误引 起了朝臣的不满之情和皇帝的后悔之心。 D.温彦博廉洁尽职,深得皇帝嘉许。死后太宗皇帝后悔没有让他好好休养,就下令给 他修建正式的灵寝,让他陪葬在自己陵墓的旁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 进行比较分析。B 项,“温彦博誓死抵抗,最终在阴山被俘”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 段说“彦博不肯对,囚阴山苦寒地”,由此可知,“阴山”不是他被俘的地方,而是他 被囚禁的地方。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 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 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 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 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 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 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 B 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阴山”快速找到设题区域,在第二段,文中说“囚阴山 苦寒地”,可见是囚禁在“阴山”,并不是在阴山被俘。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高丽贡方物,高祖欲让而不臣,彦博执不可。 ②每问四方风俗,胪布诰命,若成诵然;进止详华,人皆拭目观。 【答案】①高丽进贡地方土产,唐高祖打算拒绝接受并不把他们当作属国看待,温彦博坚持 认为不可以。 ②每次回答皇帝对四方风俗的询问,宣布皇帝命令,好像事先背过了再吟诵一般;举止进退 端庄幽雅,人们都注目观看。 参考译文: 温彦博,字叫大临。通晓公文书信,机警敏悟并且善于论辩。开皇末年,参加朝廷的对 策取士,考中优等,被授为文林郎,在内史省值班。隋朝天下大乱,幽州总管罗艺推荐他担 任司马一职。后来罗艺用幽州全州人民土地军队归降唐朝,彦博参加了归降的谋划,被授官 为总管府长史,并受封为西河郡公。后来被召调到朝廷担任中书舍人,再升迁为侍郎。高丽 进贡地方土产,唐高祖打算拒绝接受并不把他们当作属国看待,温彦博坚持认为不可以,说: “辽东一带本来属于周朝时期的箕子国,在汉朝时属于玄莬郡,如果不让他们北面称臣,那 么其他四方边境地区依靠景仰谁呢?”高祖皇帝接纳了他的建议停止了自己的做法。 突厥部落入侵,温彦博凭着并州道行军长史的身份在太谷与突厥作战。朝廷的军队被打 败了,温彦博被俘虏。突厥首领知道他是唐朝皇帝身边的大臣,多此逼问唐军的多少及国力 的虚实,温彦博不肯回答,就被囚押在阴山苦寒的地方。太宗即位,突厥归顺唐朝,温彦博 才能够回到唐朝。他被授职为雍州治中,不久任命为检校吏部侍郎。温彦博打算淘汰选取士 人官员,但方法缺乏不能服众,于是投诉的奏章满朝廷都是,当时人们都讥讽他烦琐细碎。 又改任他为中书侍郎,升职为御史大夫,做检校中书侍郎一事。贞观四年,升职为中书令, 被封为虞国公。突厥投降了唐朝,皇帝下诏让大臣讨论安定边塞的方法,温彦博请求采用像 汉朝设置让投降的匈奴部落组成五原边塞的安置匈奴的方法,用来作为保卫边关的屏障,他 和魏徵在朝堂上争论,魏徵辩说不过他,天子最终听从了温彦博的建议。后来突利可汗的弟 弟勾结当地部落谋反,皇帝才开始后悔了。 温彦博善于辞令,每次回答皇帝对四方风俗的询问,宣布皇帝命令,好像事先背过了在 吟诵一般;举止进退端庄幽雅,人们都注目观看。高祖曾宴请近臣,派秦王李世民宣布圣旨, 不久又看着左右人员说:“与温彦博相比怎么样呢?”贞观十年,升任为尚书右仆射,第二 年去逝,年岁六十三。 温彦博天性细心谨慎,掌管机要职务后,就谢绝宾客不与人们来往,他进见皇帝一定要 陈述政事优劣利害。去逝后,皇帝叹息说:“温彦博因为忧劳国事的原因,耗尽了心思精神, 我有两年看到他的精神状态极差了,很遗憾,当时没有让他稍微休息轻闲一下,来让他正常 活完他的寿命啊。"温彦博家里贫穷,无力建造正式的灵寝,只好安葬在另外的墓中,皇帝 命令有关部门为他建造正式的灵寝。赠封他为特进,赠谥号为恭,并让他陪葬在昭陵旁边。 2、【2018 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三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裕,字资德,丰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中,巡按陕西,上安边八事。石 彪滥报首功,诏裕核实。彪从父..亨以书抵裕,裕焚之,以实闻。亨亦旋败。由是有强直声。 都御史寇深遇僚属严,惟裕不为屈。以才擢山东按察使。重囚二百余人,或经十余年未判, 裕旬月间决遣殆尽。大岘山贼寨七十余,裕捕戮其魁,纵胁从,除其逋负,乱遂平。 成化初,迁陕西左布政使,入为顺天府尹。政声大著。进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 江北诸府。浚白塔、孟渎二河以便漕。张秋南旺及淮安西湖旧编木捍冲激,劳费无已。裕与 郎中杨恭等谋,易以石,遂为永利。淮、凤方饥,而太仆征预备马二万匹,裕论罢之。在淮 六岁,每岁入计事,陈利病,多施行。父忧归,服除..,留佐院事。 十九年代戴缙为右都御史。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 或遭箠挞由是得谤。汪直败,偕副都御史屠滽请雪诸忤直得罪者,帝不悦,夺俸。又坐累, 调南京都察院。考绩赴都,留为工部尚书。 初,吏部尚书尹旻罢,耿裕代之。以持正不为万安所喜。而李孜省方贵幸用事,欲引乡 人,乃协谋去耿裕,以裕代之。裕本廉介负时望,以孜省故,名颇损。其铨叙亦平。故事.., 考察目有四:曰老疾,曰罢软,曰贪酷,曰不谨。裕言:“人材质不同。偏执类酷,迟钝类 软。乞立‘才力不及’一途,以寓爱惜人才之意。”帝善之,遂著为令。考宗立,言官交章 劾裕进由孜省。裕不平,为《辨诬录》,连疏乞休去。正德中卒,年八十八。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 (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 由是得谤/ B.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 由是得谤/ C.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 由是得谤/ D.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 由是得谤/ 【答案】B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 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 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 从叔,即堂叔。 B.服除,即服阙。“服”特指丧服、孝服,“除”即去掉。在古代,办完丧事即脱去 丧服,谓之服除。 C.故事,指先例、惯例。管理者处理行政事务时,除依法律法规外,还按照一定的先 例、惯例行事。 D.乞休,自请辞去官职,指官员因病或因年老而请求去职,与致仕、引年、乞骸骨等 词意思相似。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 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 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B 项,“在古代, 办完丧事即脱去丧服,谓之服除”说法错误,除服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 孝”。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 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服斩衰者(孝子、子妇、承重孙等),除服最迟,须待二十 七月禫祭时除去。故选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裕秉性耿直,不畏强权。在奉诏查处石亨谎报战功一事时,他据实上报,不徇情 枉法,因而获得好名声。 B.李裕颇有才干,屡获升迁。他因才干被提升为山东按察使,后又提升为右都御史、 工部尚书等职务。 C.李裕关心民生,同情百姓。淮安、风阳一带闹饥荒时,太仆寺却要征用二万匹马, 遭到李裕的抵制。 D.李裕晚节有亏,名望受损。他本来廉洁耿直有很好的名望,因为李孜省的缘故,名 望受到一些影响。 【答案】A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 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A 项,查处“石 亨”错。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上安边八事。石彪滥报首功,诏裕核实。彪 从父亨以书抵裕,裕焚之,以实闻”,由此可知李裕是奉旨查的是石彪。故选 A。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岘山贼寨七十余,裕捕戮其魁,纵胁从,除其逋负,乱遂平。 ②而李孜省方贵幸用事,欲引乡人,乃协谋去耿裕,以裕代之。 【答案】①大岘山的强盗有七十多座山寨,李裕逮捕并处死了强盗的首领,释放随从的人, 免去他们欠缴的赋税,叛乱于是就平定了。②而李孜省正地位尊贵,受到宠幸专权,想 要提拔同乡的人,于是就共同谋划除去耿裕,用李裕代替他。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 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 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 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 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 略”。 参考译文: 李裕,字资德,丰城人。景泰五年中进士。授予御史的官职。天顺年间,任陕西巡按, 上疏安定边防的八条建议。石彪夸大报告自己的战功为第一功,皇帝下诏让李裕核实。石彪 的伯父石亨写信给李裕,李烧毁了信,按照实情上报。石亨不久也丢了官。李裕因此有刚强 正直的名声。都御史寇深对待副官和下属严厉,只有李裕不屈服。李裕因为有才能被提升为 山东按察使。山东有二百多犯罪严重的人,有的过了十多年还没有判决。李裕到后十多天就 基本上判决完毕。大岘山的强盗有七十多座山寨,李裕逮捕并处死了强盗的首领,释放了随 从的人,免去他们欠缴的赋税,叛乱于是就平定了。 成化初年,李裕升任陕西左布政使,又调任顺天府尹。政绩显著,名声大振。被提升为 右副都御史,总管漕运并兼巡抚江北各府。他疏浚白塔、盂渎两条河来方便漕运。张秋南旺 及淮安西湖过去设置的木桩受到江水冲激,耗费了很多,无法停止这种耗费。李裕和郎中杨 恭等谋划,改为石桩,于是永远受益。淮安、凤阳一带正在闹饥荒,但太仆寺此时却要征用 二万匹马备用。李裕上疏制止了这件事。李裕在淮安六年,每年入京讨论国事,陈述利弊, 有很多建议得到施行。因为父亲逝世回家,服丧结束后,留在朝中帮助处理院事。 成化十九年,李裕代替戴缙任右都御史。戴缙依附汪直,曾经请求再次设置西厂,他在 任时法纪废弛。李裕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御史犯了过错,有的遭到鞭挞,李裕因此遭到毁谤。 汪直垮台后,李裕和副都御史屠滽一道请求替那些冒犯汪直而获罪的人平反昭雪。皇帝不高 兴,剥夺了他的俸禄。又因为此事的连累,调到南京都察院。后来,通过政绩考核调入朝廷, 担任工部尚书。 当初,吏部尚书尹旻被罢免,耿裕代替了他。耿裕因为坚持正义不被万安喜爱。而李孜 省正地位尊贵受到宠幸专权,想要提拔同乡的人,于是就共同谋划除去耿裕,用李裕代替他。 李裕本来廉洁耿直有很好的名望,因为李孜省的缘故,名望很受到一些损失。对他的考核也 只是称职。按照过去的旧例,考察的项目有四种:一种是年老生病,一种是做事疲软,一种 是贪婪残酷,一种是不谨慎。李裕建议说:“人材的性质不同。偏执的人接近残酷,迟钝的 人接近疲软。请求设立‘才力不够’一条标准,来寄寓爱惜人才的意思。”皇帝认为好,于 是就写上这一条。考核的原则确定了,言官上疏弹劾李裕,说他是通过李孜省提升的。李裕 感到冤枉,写了《辨诬录》,连续上疏请求退休离开。正德年间逝世,活了八十八岁。 3、【2018 届河北唐山一中高三强化提升考试(六)】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 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 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 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 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 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 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 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 于诸阉间,冀去珪。流寇扰河南,太监陆訚谋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珪厉声曰:“师老 民疲,贼日炽,以冒功者多,偾事者漏罚,失将士心。先所遣已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 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吾侪死不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由是议罢。 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 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 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 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官交章 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 岁隶,以示优礼。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 遣命毋请恤典。抚、按以为言,诏廕其子中书舍人。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 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 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 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 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 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答案】B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 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 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 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 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A 项,“掌管礼仪、 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说法错误,礼部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 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 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 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不包 含选项中的“土地、户籍”。故选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 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 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 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 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答案】C 参考译文: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任庶吉士。弘治年中,授予编修一职, 不久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完成,迁任左中允。武宗即位,因为东宫恩赐, 升任左谕德,充当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官员,编修《孝宗实录》。当时文学侍从不攀附刘瑾, 刘瑾很憎恨他们,说《大明会典》在刘健等人手中完成,耗费很多,要求削减参与编修者的 官职,降傅珪为修撰。不久因为《孝宗实录》编成,傅珪升任左中允,再升翰林学士,历任 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替费宏担任礼部尚书。礼部的事务与其它各部比较相对简单, 但从傅珪开始多次直言规劝,章奏就多了起来。皇帝喜好佛,自称大庆法王。西域僧人求百 顷田地作法王下院,皇帝的亲笔命令下到部里,说大庆法王的命令与圣旨等同。傅珪假装不 知道,执意上奏说:“谁是大庆法王,敢与皇帝并列,是对皇帝大不敬。”皇帝下诏不过问, 求田之事也最终停止。傅珪闲居时类似木讷不会说话的人,到担当大事时,毅然固执地坚持 自己的意见,他人不能改变,最终因为这忤逆权贵佞臣而离职。教坊司乐官臧贤请求换牙牌, 式样要做得像朝廷官员的一样,又请求重新铸造他自己的方印,傅珪阻止没有做成。臧贤经 常在阉党面前指责傅珪,盼望着除去傅珪。御史张羽奏报云南灾情,傅珪趁此竭力陈说四方 灾害可怕。正德八年五月,再次奏报四月灾情,傅珪于是进言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 害六十九次。现今从去年秋天以来,地震雷鸣,天降冰雹,辰星坠落,龙虎出现,地裂山崩, 总共四十二次,加之水涝旱灾不断,灾害没有像这样严重的。” 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 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欺凌, 阉党就假托帝王诏命令二人退休。长安和洛阳监官和谏官交互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 帝不听。傅珪归家三年,御史卢雍称赞傅珪在位有古大臣风范,家里没有积蓄,每天为吃饭 发愁,乞求发放每月的禄米和仆人每年的食米,以表示朝廷对官员的优待。又认为傅珪刚正 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傅珪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嘉靖元年录入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4、【2018 届江西省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四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 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 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 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 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 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 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 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 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 自得。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 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 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 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 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 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 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 (《史记·列传》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 乃以为能不及也。 B.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 乃以为能∕不及也。 C.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 以为能∕不及也。 D.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 以为能不及也。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汉代为了选拔人才,有察举制度,考察和推举人才。秀才自汉代成立以来又 称茂才,秀才就是优秀的人才。 B.太傅:中国古代的官职。也指教导、辅佐帝王或王子的人。 C.征,征召,特指君召臣。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拜,授予官职,“拜官”为 旧时的常用语。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D.九卿:秦汉时的中央行政长官,像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 治粟内史、少府等,管宫廷总务。 【答案】A 【解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 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 A 项,“茂才”因避东汉光武帝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年少时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二十多岁时被文帝征召,担任博士,成为博士中 最年轻的一个。 B.贾谊到长沙四年后,被汉文帝召见,文帝因感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 贾谊也就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 C.贾谊多次上疏,说诸侯的封地太多,有的诸侯的封地甚至广连几个郡,和古代的制 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D.贾谊谪居长沙时,因梁怀王骑马时堕马而死,贾谊感到自己作为老师没有尽到责任, 非常伤心,哭泣一年多,也去世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 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D 项,梁怀王堕马而死,不是发生“贾谊谪居长沙时” 的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②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答案】(1)(他们)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权力,使政 事弄得一片混乱。” (2)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 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职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 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 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 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 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 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 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 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 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 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 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 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 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 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 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 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他们)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 独揽权力,使政事弄得一片混乱。”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 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气候 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职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 傅的第三年,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 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 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 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 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 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候。 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 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 听从。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 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 谊的家业,曾和我有过书信往来。到汉昭帝时,他担任九卿之职。 5、【2018 届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 列小题。 补唐书张议潮传 罗振玉 天宝末,安禄山犯阙..。肃宗在灵武,尽诏西河戍卒,收复两京..。吐蕃乘虚,凉陇诸州次 第陷没,惟沙州至大历中尚固守。 张议潮者,沙州人。少习文史,长通韬略。虽生长虏中,而心系本朝。阴结豪俊,密谋 归唐,苦未有当。逮会昌二年吐蕃赞普死,无子,立妃綝兄尚延力子乞离胡,国人以为不当 立,多叛去,国内大乱。别将尚恐热亦叛,自尊为宰相,与鄯州节度使尚婢婢构兵,连年不 决。大中二年,议潮乘隙率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定沙州。摄州事, 复缮甲兵,耕且战。遣押衙高进达等十辈,首操梃内表,其中东北走天德城,因防御使周丕 请命于朝。 大中四年,尚恐热大略鄯、廓、瓜、肃、伊、西等州,所过捕戮,积尸狼藉,麾下内怨, 首欲图之。议潮乘隙,以次第收复张掖、酒泉,攻城野战,不逾星岁,克获两州。五年八月, 遣兄议潭及州人李明达、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并献瓜、沙、伊、肃、 鄯、甘、河、西、兰、岷、廓十一州图籍。 大中十年六月,议潮以兵逐回鹘、吐浑至纳职城。其年,唐册立..回鹘使、御史中丞王端 章、部押衙陈元弘行至雪山,为回鹘兵所劫。元弘来告。十一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和清急 告回鹘兵至伊州议潮皆次第平之民称其功德为变文以颂之。此时议潮盖以累加勋散,至尚书 仆射。自西河归朝廷,边陲无事者历五朝,垂六十年,张氏世守之,终唐之世云。 咸通二年九月,议潮自将蕃汉兵七千人,收复凉州,遣使入告,情辞恳直,帝用嘉之。 明年,置凉州节度使,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发郓州兵二千五百人戍之。七年, 遣使贡方物..。十月,奏差回鹘首领仆固俊与尚恐热大战,擒斩之,传首京师。吐蕃遂衰绝。 于是河陇肃清,朝廷无西顾之忧。议潮乃请入觐。明年八月入朝,诏拜右神武统军,赐田宅 京师,命其从子淮深代守归义。十三年八月卒于长安赐第,年七十四,赠太保。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一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和清急告回鹘兵/至伊州/议潮皆次第平之/民称/其功 德为变/文以颂之 B.十一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和清急告回鹘兵至伊州/议潮皆次第平之/民称其功德/ 为变文以颂之 C.十一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和清急/告回鹘兵至伊州/议潮皆次第平之/民称其功德 /为变文以颂之 D.十一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和清急告回鹘兵/至伊州/议潮皆次第平之/民称其功/ 德为变文以颂之 【答案】B 点睛:一、名词断句法。二、虚词断句法。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 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四、语序句式断句法。 具体方法: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 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 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犯阙,“阙”是皇宫门前的楼,代指宫殿。“犯阙”指举兵进犯朝廷。 B.两京,两个首都。很多朝代都有两个都城,唐代的两京是长安和洛阳。 C.册立,指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这里是唐王正式封立回鹘的首领。 D.方物,这里指本地的土特产品,是张议潮派遣使者向唐王进献的贡品。 【答案】C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 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 C 项,不是唐王正式封立的回鹘首领,册立在这里是“任命”的意思。任命的是回鹘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议潮生于乱世,从小志向远大。吐蕃趁安史之乱攻取了西河诸州,张议潮就生长 于吐蕃的统治之中,但他却一心想要回归唐朝。 B.张议潮文武兼长,很有智慧谋略。他从小学习文学历史,长大后又通晓兵法,暗中 结交豪俊并挑动吐蕃内变,终于趁机光复了沙州。 C.张议潮忠勇过人,一生屡立战功。他长期与吐蕃、回鹘作战,收复了许多州县,并 派选使者突破阻碍与朝廷取得联系,恢复了行政。 D.张议潮抗击侵略,受到朝廷嘉奖。在平定吐蕃之后,他请求入朝觐见,皇帝封他为 右神武统军,并赏赐他京城的田宅,追赠他太保。 【答案】B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 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 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 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 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 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 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 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议潮乘隙率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定沙州。 ②议潮乘隙,以次第收复张掖、酒泉,攻城野战,不逾星岁,克获两州。 【答案】(1)张议潮乘机率众身披铠甲在州门起亊,汉族人都帮助他,负责守卫的胡虏害怕 逃跑了,于是平定了沙州。(2)张议潮乘机,依次收复了张掖、酒泉,攻打城池野外作战, 不到一年,攻获两州。 【解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 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 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 “擐”:“披着”;“噪州门”:“在州门起亊”;“之”:“他”;“虏守者”:“负 责守卫的胡虏”;“遂”:“于是”。第二句关键点:“乘隙”:“乘机”;“以”: “按照,依着”;“逾”:“超过”;“克”:“攻下,攻破”。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 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 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 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 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天宝末年,安禄山进犯朝廷。肃宗在灵武,下诏西河的全部戍兵,收复长安和洛阳。吐 蕃乘此兵力空虚之际入侵中原,将凉州、陇州各州-个接-个地攻陷,只有沙州到大历中期依 旧防守牢固。 张议潮是沙州人。年少时学习文史,成人后通晓战略。虽然生长在胡虏之地,可是心中 念着唐王朝。暗中结交豪杰之士,秘密策划回归大唐,苦于没有时机。等到会昌二年吐蕃首 领死了,又没有子嗣,立琳妃兄氏尚延力的儿子乞离胡,国人认为不应当立乞离胡,大多叛 变而去,国内大乱。别将尚恐热也叛变了,自己尊为宰相, 与鄯州节度使尚婢婢交兵,连 年征战不分胜负。大中二年,张议潮乘机率众身披铠甲在州门起亊,汉族人都帮助他,负责 守卫的胡虏害怕逃跑了,于是平定了沙州。张议潮总管州中事务,又修缮战具, 一边耕种 一边战斗。张议潮派遣押衙高进达等十个人,拿着棍棒一路战斗去给朝廷送奏表,其中一队 从东北部绕行经过天德城,通过防御使周丕向朝廷请命。 大中四年,尚恐热大举佼犯鄯州、廊州、瓜州、肃州、伊州、西州等地,所经过的地方 抓人杀戮,到处都是堆枳的尸体,他的部下起了内部的纷争,为首的想要有所图谋。张议潮 乘机,依次收复了张掖、酒泉,攻打城池野外作战,不过一年,竟能够得到两州。 大中十年,唐朝册立的回鹘使、御史中丞王端章、部押衙陈元弘等人行至雪山,被回鹘 兵抢劫。陈元弘来告。大中十--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和淌紧急来报回鹘兵已至伊州,张 议潮都一一平定了。百姓称颂他的功德,写成变文来歌颂他。 咸通七年,派遣使臣向朝廷进贡地方特产。十月,入朝进奏的使臣冋鹘首领仆固俊与尚 恐热展开大战,将尚恐热擒获并斩首,将他的头颅送到京城。吐蕃于是衰落再无进犯。张议 潮于是请求入朝觐见。第二年八月入朝,皇帝下诏授予他右神武统军之职,赏赐他京城的田 地宅院。十三年八月死于长安所賜之宅第,年纪七十四,追赠太保。 熟练提升 1、【2018 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 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 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饿者尽 死矣。”竞发之。徙河东路。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 河”,可溉灌。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裒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 县。为度支判官。知洪州,积石为江堤,浚章沟,揭北闸,以节水升降,后无水患。判三司 都磨勘司。接拌契丹使,萧惟辅曰:“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河 为罪。岂理也哉?”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腾口说讵欲生事耶惟辅 愧谢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加 直昭文馆,知福州,筑子城,建学含,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 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域,及交址陷邕管,闻广守备 固,不敢东。时师孟已召还,朝延念前功,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贺契丹主 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价东向。师孟曰:“是卑我也。” 不就列,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 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涿人移雄州以为言,坐罢归班。复起知越州、青州,遂致仕.., 以光禄大夫卒,年七十八。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得豪恶必痛惩 艾之,至剿绝乃已,所部肃然。洪、福、广、越为立生祠...。 (《宋史·程师孟列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 A.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腾口说讵/欲生事耶/惟 辅愧谢/ B.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腾口说/讵欲生事耶/惟 辅愧谢/ C.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腾口说/讵欲生事耶/惟 辅愧谢/ D.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腾口说讵/欲生事耶/惟 辅愧谢/ 【答案】B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 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 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所,古代一般指地方政府驻地。包括省治、府治、州治、县治等。朝廷在设置具 体的地方政府驻地时往往会有地理位置、经济、军事等多种考量。 B.日昃,是早晨的意思,“昃”意指太阳从东方升起。文中说程师孟和对方据理力争, 从早晨一直到傍晚,不肯让步。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一 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文中说洪、福、 广、越四州为纪念程师孟的功绩而为他立了祠堂。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 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 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B 项,日昃 :太 阳偏西,下午二时左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师孟为政讲究灵活变通。在渝州任职时,恰逢凶年歉收,官府不愿赈济百姓,他 便假借朝廷的名义,调用储备粮,有人劝阻他,他却为了群众义无反顾。 B.程师孟注重民生工程的建设。说服山西百姓出钱开渠筑堤,并将治水经验编辑成书 向州县颁发推广,在洪州修筑江堤、疏通沟渠,消除水灾祸患。 C.程师孟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广州城被贼寇毁坏,老百姓们恐怖逃窜,有人说这 里土质疏松恶劣,无法筑城。程师孟用六年时间建造了西城,加强了广州的守备。 D.程师孟处理外交事务不卑不亢,坚守气节。在去祝贺契丹主诞辰时,面对契丹方面 安排座次的傲慢刁难态度,程师盂据理力争,坚决不入席。 【答案】A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 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A 项,“官府 不愿赈济百姓”不正确,原文“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 ②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得豪恶必痛惩艾之,至剿绝乃己, 所部肃然。 【答案】(1)袁州出现盗贼,州中官吏充当内应,所以很长时间抓不到盗贼,程师孟把几名 奸吏绑起来送进监狱,盗贼立即被擒。 (2)程师孟多次主管情况复杂的重镇,治理政务简明严肃,处理不够死罪的犯人都不通过 属下狱吏。抓到强横残暴的恶人必定痛加惩治,直到剿灭干净方才罢休,所辖地区肃然 听命。 参考译文: 程师孟,字公辟,吴(江苏)人。考中进士甲科。历任知南康军、楚州知州、提点夔州 路刑狱。沪地的戎人多次侵犯渝州边界,提点刑狱使的治所在万州,与渝州相距遥远,每次 边境有警报,往往过了一整天才能传到。程师孟奏请把治所移到渝州。夔州没有常平仓储粮, 师孟建议设置常平仓。恰逢灾年,赈济灾民的仓粮不够,师孟立即违制开放其他储粮,而不 事先上报。主管的官吏很害怕,告诉他不可如此,师孟说:“假如一定要等到上报后才能开 放,饥民们早死光了!”终于将这些储粮分发下去。移任河东路。山西地区土山很多,旁边 联接山谷中的河流,春、夏之际,天下大雨,水流象黄河一样混浊,俗称“天河”,可以用 来灌溉。程师孟说服当地人民出钱开渠筑堤,用河水中的淤泥改造出一万八千顷良田,并把 这些事情聚集起来写了一本《水利图经》,向州县颁发。任度支判官,洪州知州,聚积石块 修筑江堤,疏通章沟,揭开北闸,用来控制水位的升降,此后没再发生水灾。担任判三司磨 勘司,负责迎接和陪同契丹使节,契丹使节肖惟辅说:“白沟地区应由两国共管,现在宋朝 在那里种植了几里长的柳树,却认为契丹人在界河里捕鱼有罪,哪有这样的道理?”师孟说: “两国都应当信守誓约,琢郡有档案可供审查,您置双方誓书于不顾,空口乱说,难道是想 滋生事端吗?”肖惟辅惭愧道歉。出任江西转运使。袁州出现盗贼,州中官吏充当内应,所 以很长时间抓不到盗贼,程师孟把几名奸吏绑起来送进监狱,盗贼立即被擒。加直昭文馆的 头衔,任福州知州,修筑内城,兴建学校,政迹在东南地区堪称第一。移任广州,州城被依 智高的贼寇毁坏,一旦有警报,老百姓们恐怖逃窜,风水先生接踵而至,都说这里土质疏松 恶劣,无法筑城。程师孟在广州六年,建造了西城。等到交趾攻陷邕管,听说广州守备十分 坚固,不敢再向东。当时程师孟已经被召回,朝廷念他以前的功劳,任命他为给事中、集贤 殿修撰,主持都水监事务。受命前去祝贺契丹皇帝的生日,到了涿州,契丹设宴,迎接的人 居正南方向豚州官向西,宋朝使节面向东。程师孟说:“这是藐视我们宋朝。”不肯就列,从 中午争到傍晚,随从的人惊恐失色,师孟说话的口气更加严厉,喝斥契丹迎接的人更改方向, 于是改为跟迎接者东西相向。第二天,琢州人在城郊为他饯行,程师孟骑马疾驰而过,不予 理睬,滁州人移告到雄州,师孟因此罢守本官。又起任越州、青州的知州,于是退休,以光 禄大夫的头衔去世,终年七十八岁。程师孟多次主管情况复杂的重镇,治理政务简明严肃, 处理不够死罪的犯人都不通过属下狱吏。揭露阴谋有如神明,抓到惯于隐藏的首恶必定痛加 惩治,直到剿灭干净方才罢休,所辖地区肃然听命。洪、福、广、越四州都为他立了祠堂。 2、【2018 届山西省运城康杰中学高考模拟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屡迁兵科都给事中。倭陷广东广海卫,大 杀掠而去。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黔国公沐朝弼有 罪,诏许其子袭爵..。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言官李已、 石星获谴,疏救之。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 引疾归。 召为左都御史。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已,诸阉 益横,所至剽夺,污人妇女。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 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亦不报。 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帝震怒,问 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广东李凤等以矿税激民变,纯又抗言:“税使窃弄陛下威福以十计,参承受凭藉税使声势以 百计。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 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 清交构状,语颇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 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卒,赠少保。天 启初,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温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 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B.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 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C.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 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D.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 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答案】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爵”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爵位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B.“中国”原指西周时期的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后来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C.“上疏”是在朝官员用来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该文书的特点是分条说明。 D.“视事”指官员到任之后,微服视察所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情况。 【答案】D 【解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 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 D 项“视事”指就职治事。多指官员到任开始处理政事,也可理解为办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纯为官刚正。他考中进士步入仁途,曾弹劾刘焘谎报军情,指出不应当仓封沐朝 弼之子,上奏疏解救谏官李已、石星。 B.温纯反对危害百姓和逐利的行为。他请求释放有关官员滥抓的人;皇帝接受谋利之 法,他反对这事却没有得到皇帝支持。 C.温纯忧虑国事。因矿税的事,他提议大臣到宫殿哭泣请求,惹怒皇帝,皇帝知道他 是倡议者后而息怒,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D.温纯尽职奉公。他处理政务很得当,有名声;于永清与姚文蔚勾结排挤他,他上疏 揭发于永清与姚文蔚的事,并得罪了沈一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 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C 项“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与原文不符,原文说“亦不 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 ②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 【答案】(1)有关官员逮捕了很多人,温纯极力阐述这件事的害处,请求全部释放,没有得 到回复。(2)五次主持南北考察,整顿清理全部得当。整顿百官,振兴风纪,当时称为 名臣。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 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 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 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温纯,字景文,是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考中进士。多次升职担任兵科都给事中。倭寇 攻陷广东广海卫,大规模屠杀抢劫而去。总兵刘焘却上报击退敌人,温纯弹劾刘焘欺骗蒙蔽。 当时朝廷正征调刘焘督察京城军队,于是搁置不追问。黔国公沐朝弼犯有罪行,皇帝下令准 许他的儿子继承爵位。温纯进言事情没有了结,不应当仓促继承爵位。宦官陈洪请求加封他 的父母,温纯坚持不同意。谏官李已、石星受到指责,温纯上疏解救他们。俺答请求设立贡 市,高拱裁定意见同意这件事。温纯认为这事会使边防松弛,对中原不利。出京城担任湖广 参政,托病回家。 征召担任左都御史。矿税使派往各地,有关官员逮捕了很多人,温纯极力论述这件事的 害处,请求全部释放,没有得到回复。后来,宦官们更加强横,所到之处就抢劫,奸污妇女。 各地品行不良的人纷纷起来进言谋利之法,皇帝都高兴地采纳,远近之人都惊骇震动。温纯 说:“好处归这些小人,坏处留给国家。请求全部逮捕这些坏人,交给我等依法处置,尽快 撤销危害百姓的税监。”也没有得到批复。 朝廷内外争着请求免去矿税,皇帝全部搁置不察看。温纯等人担忧害怕,不知怎样才好, 于是首先提出各位大臣跪伏宫殿前哭泣请求。皇帝震惊发怒,追问是谁发起的,回答说:“都 御史臣温纯。”皇帝因为他而息怒,派人安慰他说:“奏疏将批下来。”温纯于是回去。事 情过后最终没有实行。广东李凤等人因矿税激发百姓生事,温纯又直言:“税使私下玩弄陛 下刑赏权力有数十人,跟随者依靠税使声势的有数百人。百姓被水灾、旱灾困扰,已经发愁 到丧失生活下去的意愿,哪能又承受这万千上万如狼似虎的矿税使呢!” 御史于永清担任陕西按察使时贪污,害怕温纯检举上奏,跟都给事中姚文蔚勾结而倾轧 温纯。温纯非常愤慨,上疏彻底揭发于永清相互勾结的情况,言语侵犯到首辅沈一贯。沈一 贯等人上疏辩解。皇帝为此批下于永清、姚文蔚两人的奏疏,而温纯弹劾的奏疏留住没有批 复。温纯更加愤慨,三次上疏议论这件事,同时坚持请求罢免他们,朝廷于是贬谪于永清。 温纯就跟沈一贯相抵触。温纯请求去职,奏章上了二十次,不出门上班九个月。皇帝一向看 重温纯,下令挽留他。温纯不得已,勉强上班处理事务。 温纯廉洁奉公。五次主持南北考察,整顿清理全部得当。端庄百官,振兴风纪,当时称 为名臣。去世,赠官少保。天启初年,追赠谥号恭毅。 3、【2018 届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 列小题。 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也。时契丹寇陷河北数州,兵机填委,元崇剖析若流,皆 有条贯。则天甚奇之,超迁夏官侍郎。突厥叱利元崇构逆,则天不欲元崇与之同名,乃改为 元之。俄迁凤阁侍郎, 依旧知政事。长安四年,元之以母老,表请解职侍养,言甚哀切, 则天难违其意,拜相王府长史,罢知政事,俾获其养。是时,张易之请移京城大德僧十人配 定州私置寺,僧等苦诉,元之 断停,易之屡以为言,元之终不纳。由是为易之所谮,改为 司仆卿,知政事如故, 使充灵武道大总管。先天..二年,玄宗讲武在新丰驿,召元之代郭元 振为兵部尚书,复迁紫微令。避.开元尊号,又改名崇,进封梁国公。是时,上初即位,务修 德政,军国庶务多访于崇。同时宰相卢怀慎等但唯诺而已。崇独当重任,明于吏道,断割不 滞。然纵其子光禄少卿彝、宗正少卿异广引宾客,受纳馈遗,由是为时所讥。时有中书主书 赵诲为崇所亲信受蕃人珍遗事发上亲加鞫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营救之上由是不悦崇自 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居月余,玄宗将幸东都,而太庙屋坏,上召宋璟、苏颋问其故,璟等 奏言: “陛下三年之制....未毕,诚不可行幸。凡灾变之发,皆所以明教诫。陛下宜愈崇圣德, 以答天意,且停幸东都。”上又召崇,对曰:“太庙殿本是苻坚时所造,以臣愚见,旧庙既 朽烂,不堪修理,望移神主于太极殿安置,更改造新庙,以申诚敬。车驾依前径发。”上曰: “卿言正合朕意。”赐绢二百匹,车驾乃幸东都。因令崇五日一参, 仍入閤供奉,甚承恩 遇。后又除太子少保,以疾不拜。九年薨.,年七十二,赠扬州 大都督,谥曰文献。 (摘自《旧唐书·姚崇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有中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番人珍/遗事发/上亲加鞠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 营救之/上由是不悦崇/自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 B.时有中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番人珍遗/事发/上亲加鞠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 营救之/上由是不悦/崇自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 C.时有中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番人珍/遣事发/上亲加鞠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 营救之/上由是不悦/崇自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 D.时有中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番人珍遗/事发/上亲加鞠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 营救之/上由是不悦崇/自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 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珍遗” 作前句的谓语,“崇”作后句的主语。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 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 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天,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 位后首创年号。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乱外忧等大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B.避,避讳,旧时为了表示尊敬,在言语或书写时,不说君主或尊长的名号。避讳的 方法有改字等多种方式。如东汉时,为避皇帝刘秀的名,“秀才”被改成“茂才”。 C.三年之制,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一部分,对因丧守制期间的服饰、言容、居处、娱 乐、饮食等都有详细规定,特别是还有官员“居丧三年”,必须停职守制的规定。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士人以及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 生育的皇子公主,封王的贵族。姚崇因为曾经进封梁国公,所以他去世用“薨”。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崇才华满腹,处事有方。契丹入侵,军务繁杂,他剖析决断极有条理,得到武则 天赏识。 B.姚崇至情至性,正直为人。他为奉养母亲自请辞职,也因决定停办移派僧人遭诋毁 而贬职。 C.姚崇勇担重任,但对儿子约束不严。他放纵儿子广树羽翼、收受贿赂,受到当时人 的讥诮。 D.姚崇见识高妙,与众不同。他人视太庙倒塌为东行不样之兆,他能释疑解难,支持 东巡。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 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B 项,姚崇只是被 调动职务,“改为司仆卿,知政事如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同时宰相卢怀慎等但唯诺而已,崇独当重任,明于吏道,断割不滞。 ②凡灾变之发,皆所以明教诫,陛下宜愈崇圣德,以答天意,且停幸东都 【答案】(1)同时期的宰相卢怀慎等人,只是唯诺从命罢了。姚崇独自担当重任,他懂得官 吏处理政务之道,裁决(政事)不拖泥带水。(2)凡灾害、变故的发生,都是上天用来 明示教育警戒的。陛下应当更加增修道德,来报答上天的旨意,暂且停止东巡洛阳。 参考译文: 姚崇原本名叫元崇,陕州硖石人。当时契丹来犯,攻陷河北多个州郡,军事要务堆积, 姚崇剖析决断,如水分流,都有条理。武则天认为他是个奇才,越级提拔他为夏官侍郎。当 时突厥叱利元崇图谋叛逆,则天不想元崇跟他同名,于是把元崇改名为元之。不久转任为凤 阁侍郎,依旧执掌朝政。长安四年,元之因为母亲年老,上表请求解职侍奉老母,言词极其 悲伤,武则天不好违背他的心意,于是任命他为相王府长史,不再执掌朝廷政事,使他得以 奉养老母。当时,张易之请求把京城的十位大德僧人移派到他在定州私自设置的寺庙里,僧 人们极力诉说,元之决定停办此事。易之多次提出,元之终不接受。因此被张易之进谗言诋 毁,改任为司仆卿,依旧执掌朝廷政事,出任灵武道大总管。先天二年,唐玄宗在新丰驿讲 习武事,征召元之代替郭元振任兵部尚书,又升任紫微令。元之因为避开元尊号,又改名为 崇,被晋封为梁国公。这时候,玄宗刚即位,致力于兴立德政,军队国家的各种事务,多向 姚崇询问。同时期的宰相卢怀慎等人,只是唯诺从命罢了。姚崇独自担当重任,他懂得官吏 处理政务之道,裁决(政事)不拖泥带水。但是放任他的儿子光禄少卿姚彝、宗正少卿姚异 广招宾客,收受他人财物的馈赠(受贿),因此受到当时人的非议。当时中书赵诲受到姚崇 的亲近信任,他接受外国人的珍贵礼物,事情被揭发,皇上亲自审讯,要将他下狱处死。姚 崇对他的罪行作了结案处理并上报天子,却又想营救他,皇上因此不高兴。姚崇从此感到忧 虑、恐惧,多次当面向天子请求让出宰相的官位。过了一个多月,玄宗将要巡幸东都洛阳, 而太庙的房屋损坏倒塌。皇上召见宋璟、苏颋询问原因,宋璟等报告说:“陛下三年服丧期 未满,确实不宜离宫巡幸。凡灾害、变故的发生,都是上天用来明示教育警戒的,陛下应当 更加增修道德,来报答上天的旨意,暂且停止东巡洛阳。”玄宗又召见姚崇问道:“朕刚要从 京城出发,太庙的房屋无故倒塌,这恐怕是神灵告诫朕不适宜东行吧?”姚崇回答说:“太 庙的殿堂本是苻坚时所造,依臣的愚见,旧的太庙既然已经倒塌,无法修理,希望把太庙的 神位迁移到太极殿安置,另外改建新太庙,以表达对先帝的真诚敬意。陛下的车驾应当按原 先的计划立即出发。”皇上说:“卿的话正符合朕的心意。”赐给姚崇绢二百匹,天子的车驾 于是奔赴东都。皇上又命令姚崇每五天一参见,仍然入内阁供奉,姚崇深受皇帝恩惠知遇甚 厚。后来又被任命为太子少保,姚崇因病没有受职。开元九年姚崇去世,享年七十二,朝廷 赠给他扬州大都督,定谥号为文献。 4、【2018 届安徽省淮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按竺迩,雍古氏,隶皇子察合台部。尝从大猎,有二虎突出,射之皆死。由是以善射名, 皇子深器爱之。 太宗即位,尊察合台为皇兄,以按竺迩为元帅。辛卯,分兵攻西和州,宋将强俊领众数 万,坚壁清野,以老我师。按竺迩率死士骂城下,挑战。俊怒,悉众出阵,按竺迩佯走,俊 追之,因以奇兵夺其城。伏兵要其归,转战数十里,斩首数千级,擒俊。师还原州,降民弃 老幼,夜亡走。众曰:“此必反也,宜诛之以警其余。”按竺迩曰:“此辈惧吾驱之北徙耳。” 遣人谕之曰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 皆复归皇兄嘉其材勇,赏赉甚厚,赐名拔都,拜征行大元帅。 丙申,大军伐蜀,出大散关,分共令宗王穆直等出阴平郡,期会于成都。按竺迩领炮手 兵为先锋,破宕昌,残阶州。略定龙州。遂与大散军合,进克成都。丁酉,按竺迩言于宗王 曰:“陇州县方平,人心犹贰,西汉阳当陇蜀之冲,宋及吐蕃利于入寇,宣得良将以镇之。” 宗王曰:“安反侧,制寇贼,此上策也,然无以易汝。”遂分蒙古千户五人,隶麾下以往。 命侯和尚南戍沔州之石门,术鲁西戍阶州之两水,谨斥堠,严巡逻,西南诸州不敢犯之。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亲王有异谋者,其将阿蓝答兑、浑都海图据关陇。时按竺迩以老, 委军于其子。帝遣宗王哈丹、哈必赤、阿曷马西讨。按竺迩曰:“今内难方殷,浸乱关陇, 岂臣子安卧之时耶?吾虽老,尚能破贼。”遂引兵出删丹之耀碑谷,从阿曷马,与之合战。 会大风,昼晦,战至晡,大败之,斩馘无算。捷闻,帝锡玺书褒美,赐弓矢锦衣。四年,卒, 年六十九。延祜元年,封秦国公,谥武宣。 (选自《元史·按竺迩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等若走以军法胎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 此州民/皆复归/ B.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 于此州/民皆复归/ C.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厂保无 f 出朗年草青/具牛酒迎师 于此州民/皆复归/ D.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 于此州/民皆复归/ 【答案】B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 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 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卯,干支之一,前一位是庚寅,后一位是壬辰。干支在中国古代只用于纪年,和 帝王年号纪年法并行。 B.雍古氏,雍古是元朝时的部落,以部落为氏。“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 多以远祖食邑的地名表明。 C.拜,按照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有拜相封侯之说,如“以 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大散关,又称散关,是自古以来由巴蜀、汉中出入关中的咽喉,南宋诗人陆游曾有 “铁马秋风大散关”之咏。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 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 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A 项,干支不只用 于纪年,还可以纪月、日、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竺迩作战有谋,分兵攻打西和州,面对宋将强俊坚壁清野的战术,采用骂城激将, 奇兵夺城,伏兵阻截的战术,最终取得胜利。 B.按竺迩治境有术,率领军队回到原州,面对降民的出逃和留下的老弱病残,并没有 杀一儆百,而是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取得了百姓的信任。 C.按竺迩安边有功,在按竺迩的建议下,宗王派遣五名千户带领部下,严加侦查、巡 逻,最终西南边境得以安宁。 【答案】C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 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C 项,“宗王 派遣五名千户带领部下”理解错误。“隶麾下以往”应理解为隶属于按竺迩部下前往, “严加侦查、巡逻,最终西南边境得以安宁”这些也是按竺迩部署的。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陇州县方平,人心犹贰,西汉阳当陇蜀之冲,宋及吐蕃利于入寇,宜得良将以镇之。 ②会大风,昼晦,战至晡,大败之,斩馘无算。捷闻,帝锡玺书褒美,赐弓矢锦衣。 【答案】(1)陇地的州县刚刚平定,人们仍然怀有二心,西汉阳处在陇蜀交通要道,宋和吐 蕃他们便于入侵,应该选拨良将来镇守这个地方。 (2)恰逢刮大风,白天变得昏暗,一直战斗到晡时,大败叛军,斩首不计其数。捷报传至 朝廷,皇帝下诏书褒奖赞美他,赏赐弓箭锦衣。 参考译文: 按竺迩,雍古氏,隶属于皇子察合台部。曾经跟随皇子打猎,有两头老虎突然奔出,按 竺迩射死了两头老虎,因此凭借善射而得名,皇子很器重他。 太宗即位,尊称察合台为皇兄,任命按竺迩为元帅。辛卯,分兵攻打西和州,宋将强俊 带领数万士兵,坚固壁垒,清除郊野,来使我军倦怠。按竺迩率领敢死队在城下叫骂,挑衅 敌方出战。强俊大怒,带领全部士兵出战,按竺迩假装逃跑,强俊追赶他,因而用奇兵夺取 他们的城池。埋伏军队半路拦截他们回来的队伍,转战数十里,斩首数千级,捉住强俊。军 队返回原州,投降的百姓抛弃老人孩子,连夜逃跑。众人说:“这些人一定会造反,应该诛 杀他们来警告其他人。”按竺迩说:“他们是惧怕我们驱赶他们向北迁徙罢了。”派人告诉他 们说:“你们如果逃走,就按照军法处置,父母妻子儿女一并诛杀。你们如果归顺,保证你 们不会有任何问题。等到明年草青的时候,备办酒肉在这里迎接军队。”老百姓都回来了。 皇兄嘉奖他的才能勇气,赏赐他非常优厚, 赐名拔都,征拜他为征行大元帅。 丙申,蒙大军攻打蜀地,从大散关出军,分出兵力让宗王穆直等率一军从阴平郡出发, 约定在成都会师。按竺迩率领炮手为先锋,接连攻破宕昌、阶州,攻克平定龙州,于是与大 散关蒙军会合,进军攻打成都。丁酉,按竺迩对宗王说:“陇地州县刚刚平定,人们仍有二 心,西汉阳处在陇蜀两地的交通要道,宋和吐蕃便于入侵,应该选拔良将来镇守这个地方。” 宗王说:“安定不顺服的民众,打击贼寇乱贼,这是上策,然而没有人能代替你。”于是派出 五名蒙古千户,归到按竺迩的部下,前往那里。按竺迩命令侯和尚向南戍守沔州的石门,术 鲁向西戍守阶州的两水,谨慎侦查,严格巡逻,西南各州不敢侵犯。 中统元年(1260),世祖即位,亲王中有反对世祖者的人,他们的将领阿蓝答儿、浑都 海企图占据关陇。当时按竺迩已经老了,已将军队交给他的儿子。皇帝派遣宗王哈丹、哈必 赤、阿曷马向西征讨。按竺迩说:“现在内部灾难正多,侵扰关陇,难道是臣子安卧的时候 吗?我虽然老了,还可以杀敌。”于是领兵从删丹县的耀碑谷出发,跟随阿曷马,和他合力 并战。恰逢刮大风,白天昏暗,一直战斗到晡时,大败叛军,斩首不计其数。捷报上传至朝 廷,皇帝下诏书褒奖赞美他,赏赐弓箭锦衣。中统四年,按竺迩去世,六十九岁。延祐元年, 封为秦国公,谥号“武宣”。 5、【2018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兢,汴州浚仪人。少厉志,贯知经史,方直寡谐比,惟与魏元忠、朱敬则游。二人者 当路,荐兢才堪论撰,诏直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 神龙中,节闵太子难,奸臣诬构安国相王与谋,朝廷大恐。兢上言:“相王仁孝,遭荼 苦哀毁,以陛下为命,而自托于手足。若信邪佞,委之于法,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 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伏愿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极之心,天 下幸甚!”累迁起居郎。寻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 以终余功。有诏拜谏议大夫,复修史。睿宗崩,实录..留东都,诏兢驰驿取进梓宫..。以父丧解, 宰相张说用赵冬曦代之。 始,兢在长安、景龙间任史事,时武三思、张易之等监领,阿贵朋佞,酿泽浮辞,事多 不实。兢不得志,私撰《唐书》、《唐春秋》,未就。至是,丐官笔札,冀得成书。诏兢就集 贤院论次。时张说罢宰相,在家修史。大臣奏国史不容在外,诏兢等赴馆撰录。进封长垣县. 男.。久之,坐书事不当,贬荆州司马,以史草自随。萧嵩领国史,奏遣使者就兢取书,得六 十余篇。累迁洪州刺史,坐累下除舒州。天宝初,入为恒王傅。虽年老衰偻甚,意犹愿还史 职。李林甫嫌其衰,不用。卒,年八十。 初与刘子玄撰定《武后实录》,叙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颇言“说已然可,赖宋 璟等邀励苦切,故转祸为忠,不然,皇嗣且殆。”后说为相,读之,心不善,知兢所为,即 从容谬谓日:“刘生书魏齐公事,不少假借,奈何?”兢日:“子玄已亡,不可受诬地下。 兢实书之,其草故在。”闻者叹其直。说屡以情蕲改,辞日:“徇公之情,何名实录?”卒 不改。世谓今董狐云。 (节选自《新唐书·昊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 /可使枯竭哉/ B.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 /可使枯竭哉/ C.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 /可使枯竭哉/ D.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 /可使枯竭哉/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 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 A 项“失 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应改为“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B 项“委任异姓未/有 不亡者”应改为“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D 项“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应改为 “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应改为“委任异姓/未有不亡 者”。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 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 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棣,即《小雅·常棣》,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周人 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 B.实录,古代编年体的一种,专门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 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的。 C.梓官,指我国古代皇帝、皇后的棺柩,如:《晋书·帝纪》“魏武薨于洛阳,朝野 危惧,内外肃然,乃奉梓官还邺。” D.县男,爵名,唐始置,从五品,金、元沿置,明废;秦汉时二十等爵制内无“男爵”, “县男”跟“男’’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兢读书广泛,为人正直。他从小就有抱负,精通经学和史学;他只和魏元忠、朱 敬则交朋友,这两人当宰相后,向朝廷推荐吴兢写国史。 B.吴兢忠于国家,议事无畏。节闵太子之乱,奸臣诬陷相王参与阴谋,朝廷大惊,吴 兢上奏为相王辩解,劝皇上消除疑虑,保持了朝政稳定。 C.吴兢修史严谨,不阿权贵。武三思等人主管修史的时代,史官多阿谀权贵讨好佞臣, 记事多不真实,吴兢不满意,就私撰《唐书》等史书。 D.吴兢修史不顺,仕途坎坷。母亲、父亲的去世让他离职中断修史;仕途上先因被判 记事不当而遭贬,又在洪州刺史任上受牵连而被贬舒州。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 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B 项,“保持 了朝政稳定”文中无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 ②说屡以情蕲改,辞日:“徇公之情,何名实录?”卒不改。 【答案】(1)守丧期满,他自称写史书有了头绪,家穷不能备办纸和笔,希望给一点俸禄来 完成剩余的工作。(2)张说多次凭感情请求他改写,他推辞说:“照顾您的私情,那叫 什么实录呢?”终于没改。 参考译文: 吴兢是汴州浚仪县人。从小很有抱负,同时精通经学和史学,他的正直很少有人比得上。 他只和魏元忠、朱敬则交朋友,这两人当了宰相,推荐吴兢的才华能写国史,朝廷命令他在 史馆任职,写国史。后升任右拾遗内供奉。神龙年间,节闵太子之乱,奸臣诬陷安国相王参 与了阴谋,朝廷大惊。吴兢上奏说:"相王仁慈孝顺,遭受苦难悲伤,和皇上相依为命,认 为自己和皇上情同手足。如相信奸臣,把他杀死,会有损皇上的仁德,使天下人失望。历来 杀死骨肉,任用不同姓的人,没有不灭亡的。儿子兄弟就是国家的树根和河源,怎能杀死他 们呢?希望皇上能保全兄弟情谊,安慰被谗言诬陷的弟弟,这是国家的万幸!"他多次升官 后任起居郎。不久他因给母亲守丧离职。守丧期满,吴兢自称写史书有了头绪,家穷不能备 办纸和笔,请求给一点俸禄来完成剩余的工作。皇帝下诏封为谏议大夫,又写国史。唐睿宗 去世了,皇帝实录留在洛阳,有诏命吴兢乘驿车取回放进灵柩中去。他又因父亲去世离职, 宰相张说任命赵冬曦取代他。当初,吴兢在长安、景龙年间任史官,当时武三思、张易之等 人主管修史,史官多阿谀权贵讨好佞臣,编造吹捧,记事多不真实。吴兢不满意,私下撰写 《唐书》、《唐春秋》,没写完。到这时,求官职领俸禄买纸笔,想能把书写成。有诏命吴兢 等到史馆里去写。升任长垣县男爵。一段时间以后,因被判记事不恰当,贬任荆州司马,他 将史书草稿带着赴任。萧嵩主管编史书后,上奏派使者到吴兢那里去拿书槁,得到了六十多 篇。他多次升官后任洪州刺史,因受牵连贬为舒州刺史。天宝初年,进京任恒王傅。虽然年 老体衰背驼得厉害,心里还想再任史官。李林甫嫌他衰老,不任用他。后去世了,享年八十 岁。他最初和刘子玄编撰《武后实录》,记载张昌宗引诱张说为魏元忠事作伪证,写道"张说 已同意了,靠宋璟等人拦着苦劝,才改变主意进忠言,不这样,皇族就危险了"。后来张说 任宰相,看了这话,心里不高兴,知道是吴兢写的,就乘便假装对他说":刘子玄记魏齐公 的事,一点不顾我的面子,怎么办呢?"吴兢说:“刘子玄已去世了,不能在土里受冤枉。那 是我写的,草稿还在。”听说的人都赞叹他的耿直。张说多次凭感情请求他改写,他推辞说: “照顾您的私情,那叫什么实录呢?”终于没改。当时人称他为当代的董狐。 实练高考 1、【2018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 21~23 题。(10 分) 书《汤海秋诗集》后 龚自珍 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 遗山,当代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益阳汤鹏,海秋其 宇,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巩祚作一言,巩祚亦一 言而已,曰:完。何以谓之完也?海 秋 心 迹 尽 在 是 所 欲 言 者 在 是 所 不 欲 言 而 卒 不 能 不 言 在 是 所 不 欲 言 而 竟 不 言 于 所 不 言 求 其 言 亦 在 是。 要不肯挦撦①他人之言以为已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 [注]①挦撦:摘取。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 分) 【答案】.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竞不言/ 于所不育求其言亦在是。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准确断句,首先要着眼全篇,整体把握,在粗通文意基础上据上下文定夺如何 点断,最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一句断一句;尤其要注意的是,若有一处存疑,则不 应乱断,可暂时搁置,继续研读下文,然后据下文理解反推上文文意,在此基础上正确 点断。否则会出现连锁反应,一错再错,甚至全军覆没。其次,要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2)找虚词,定句读。如句首虚词“夫、盖、初、唯、 至若”等,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虚词“也、焉、耳、与(欤)、耶、乎”等, 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3)依据固定句式,定句读。例如常见的判断句式:……者…… 也;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等;被动句式:为……所……、受……于…… 等;其他常见固定句式:得无……乎、如……何、何以……为等。(4)依据修辞,定句 读。看是否有排比、对偶、对称、 反复、 顶真等修辞。 最后,要多读,加强语感培 养。良好的语感是学习言语的关键。每天早读课,让学生用心诵读《考试说明》中的古 文背诵篇目及其他重要篇目,巩固记诵效果,积累文言词语,更在反复阅读中培养了良 好的文言语感,一举三得。古今中外,不论何种语言的学习,只要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纵使不太熟悉语法,也能很好地分清句读。 22.文中昌谷、玉溪的本名分别是 、 。(2 分) 【答案】李贺李商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昌谷、玉溪的本名分别”,这是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 识记能力。首先借助语境确定范围,如文中说“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 这说明“昌谷”“玉溪”应是唐代的大家,而且以写诗著称;其中“玉溪”难度不大, 在课内学习《锦瑟》一诗以及《唐诗宋词》的时候,应对该诗人有所了解,“玉溪”是 指李商隐。“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昌谷”较难,是指 李贺,李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试题点评】应对方法:收集、整理必修、选修课本中(包括注解、附录)涉及的文学、文 化常识。适度向外拓展,整理记录一些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如:重要学者文人的名、 字、号、代表作品,文学、文化流派……这些有时都是解题的钥匙。2010 年考题:四 部是我国古代图书的分类名称,分别指哪四类?《文史通义》作者是清代的哪位学者? 2014 年考《列女传》出自那本著作?2015 年考《世说新语》的作者是谁?考查的都是 文学、文化常识,且范围很广。 2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4 分) 【答案】言为心声,诗如其人;不沿袭他人之言。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应对方法如下:多读,多翻译,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第三 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信息的能力。如 2017 年“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 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2016 年是“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 什么样的书”,2015 年是“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今年是“根据材料, 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考查的方向都是一样的,都需要立足文本圈出相关 的信息,然后进行概括。 2、【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 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 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 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 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 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 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 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 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 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 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 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 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 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 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 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 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 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答案】D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 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 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 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答案】B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考文化知识,关键是懂文化知识。可采取课内知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 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 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 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 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 项细节错误,原文是“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 以约言服之”,不是“极有文才口才”,而是“言辞简约”。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准确全面 地把握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 找出错论。本题设计人物与事件出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5 分)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5 分) 【答案】(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 常礼。(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最基本的方法就 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 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 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 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 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 名。 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 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后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 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也就足够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产业 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风格 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 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 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 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他的妻子晋陵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 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 有账册记载。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 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 植,比原来更有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 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举止必定遵 循礼度,事奉继父的亲族,恭敬小心,超过常礼。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文学。谢弘微 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著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素食不变。谢弘微的兄长 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长时间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 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 当时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 言谈中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元嘉九年,东乡君薨,留下资财非常多, 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谢弘 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 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皇上为此十分痛 惜,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3、【2017 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 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 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 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 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 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 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 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 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 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 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 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 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 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 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 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句意,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 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 降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 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 愿意向他投降。”然后依据表对话的词语“云”断开两处,再抓住句中的名词代词,明 确句子结构,比如“降之”后面应断开,逐一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作为文言断句题,考生应依据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抓住句中断句的 标志。比如句首词“夫”“若夫”“然则”“然而”等,句末语气词“矣”“也”“焉”“邪” 等,表对话的词语“云”“曰”“谓”等,固定句式或短语“何以”“是以”“是故”“所 以”等,对称的句式、顶真的手法等,专有名词、一般名词及代词等。比如本题中就可 以借助表对话的词语“云”以及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进行选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文化知识的把握情况。B 项,“然后再作考察”错。“考” 是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类型的题目是必考点,首先考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的过 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归类,比如官职升迁、国号年号、科举考试、人名称谓等。 然后结合文本的内容做出正确的辨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 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 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 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 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把握和概括。C 项,“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 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有误。原文说的是“余党当坐者数千人”“乃 悉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说“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选项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可以在第一遍阅读完文本后,再带着选项进行第二遍阅读, 此时便要依据时间、年号国号、地点、官职等找到对应的句子,比如本题中的“邓奉” “怀令”“平原太守”等内容。最后把选项的内容与文中句子进行比对即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答案】 (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翻译句子之前,应先明确翻译的要求,即信达雅。然后把句子代入文中,做如 下分析:有无特殊句式,有无专有名词(尤其要注意人的名字,因只有名没有姓易被当 做实词翻译),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通假等现象,理解大意,最后逐字进行 对译。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当时十五 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前去寻仇。可是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抵 抗。赵憙认为乘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回 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躲我远远的。”更始帝登位,舞阴大姓李氏占据县城不肯 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招降,不肯,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讲信义很 有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满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任命 他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而李氏终于投降。光武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 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拜任为中郎将,封勇功侯。当时邓奉在南阳反叛,赵憙一向和邓奉 交好,多次送信严厉地责骂他,而那些说坏话的人就说赵憙和邓奉合谋,皇上怀疑这件事。 等邓奉失败,皇上得到赵憙的信,才吃惊地说:“找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后来拜任怀县县 令。大姓李子春先前任琅邪相,又奸又猾,成为百姓的祸患。赵憙到任,听说他两个孙子杀 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其中的奸情,逮捕审讯李子春,他两个孙子自杀了。京城中替 李子春说情的几十起,他终究不听。这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看望赵王,问他想说 什么。赵王说:“我一向和李子春交情深,如今他犯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他,我希望饶他 一命。”皇上说:“官吏守法,法律不可不遵。再说说别的要求吧。”赵王不再说话。这一 年,升任赵憙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强盗,赵憙和各郡一起追捕,杀死他们的头领, 其余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称“惩罚坏人仅限于其本人,可把其他人全搬迁到京城 附近的郡”。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把那批人全部搬迁到颍川、陈留。于是推荐提拔有善 行的人,诛杀铲除坏人。后来青州受大面积蝗灾,蝗虫侵入平原境内就死,连年丰收,百姓 都歌颂他。二十七年,拜任太尉,赐爵位为关内侯。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 贡,皇上命令赵憙主管边疆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病重,皇上亲自前去探 视。等他去世,皇上前去祭吊。这一年他八十四岁。谧号正侯。 4、【2017 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 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 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 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 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 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 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 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 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 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 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 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 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 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 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 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 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答案】D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 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 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初”表时间,单独断开,“选者” 作后句的主语,在前面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答案】C 【解析】C 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他们职位一般,故选 C。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 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 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近侍” 职位并不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 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 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 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 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答案】A 【解析】A 项“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应该是“契丹想要宋 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许将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 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 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 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 理。如此题选项 A“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事件错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答案】 (1)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萧禧羞 愧不能回答。 (2)章惇做了宰相,与蔡卞一起大肆搜罗编造罪名,来贬谪元祐诸臣,上奏皇帝要开掘了 司马光的坟墓。 【解析】注意重点词语“申饬”“岂”“对”“为”“同肆”“罗织”“发”和句式“何以……为” 的翻译。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 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申饬” “岂”“对”“为”“同肆”“罗织”“发”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 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何以……为”的翻译。还要注 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神宗召他入对,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 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 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 人没有无理阻止,故意刁难。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 年宋方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 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不对他们驳斥,就会伤害国家大体。”于是命令 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住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道:“看看 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 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 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还不行吗?为何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回来报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 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他们释放, 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叹道:“从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又看 到监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诽谤官方,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他们的风俗自动 改变。征召担任兵部侍郎。上疏说:“治理军队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 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对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他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 报;第二天,询问枢密大臣,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任宰相,和 蔡卞一同大肆罗织罪名,贬谪元祐时的大臣,上奏挖司马光的墓。哲宗拿这件事问许将,许 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墓,不是高尚品德的人所做的事。”担任颍昌府知府,又调任到大名府, 在大名府六年,多次告老还乡,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去世,年七十五岁。赠开府仪 同三司,谥号文定。 5.【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 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 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 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 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 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 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 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 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 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 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 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 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 称以及动词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 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 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 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考点定位】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 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 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 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句中共有三个人 物(“曾公亮”“盗贼”“使客”),两个地名(“他境”“吾境”);句中动词有 “有、窜、闭、亡、移、诘、报、藏、廋、索”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 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断好“盗悉窜他境”“尝有使客亡橐中物”这两句,其他 的就好断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题目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考生可采取 课内常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 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 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 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 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 项错误在于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 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 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 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准确全面 地把握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 找出错论。本题设计人物与事件出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 这样的事能心安吗?(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 安乎,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 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 “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 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 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 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 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 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 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 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 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 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 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处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 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 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 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 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 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 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 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 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 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 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 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曾公亮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 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6.【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 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 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 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不但惠安遭其虐 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 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 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 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 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 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 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 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 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 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 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 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 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 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 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承宪怀祸 藏 奸 , 窥 觊 贰 ,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 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 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 对称 、反复、辨句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 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 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 是否一致。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 委婉说法”说法错误。“移疾”意同移病。释义为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 退的婉辞。可以根据语境“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 分析,是他自己求退的。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 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 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 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 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 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答案】D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 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 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 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 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 的关键所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答案】(1)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胜”,禁 受得住;“龃龉”,抵触排挤;“安”,使动用法,使身安。第二句中,“啖”吃;“囊”, 动词,装进去;“示”,给……看。同时要注意句中的人名、官职名,比如“刚直之人” “副使崔应麟”“泽中”“ 登云”。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刚直之人”“副使 崔应麟”“泽中”“登云”。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 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 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 “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 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 史。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 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 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 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 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 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 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 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 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 的。”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 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 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 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 没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二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 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 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 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 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 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 家。不久之后就死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