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借得故事一枝花写人叙事无稽涯4高考命题点三环境类题教师用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借得故事一枝花写人叙事无稽涯4高考命题点三环境类题教师用书

高考命题点三 环境类题 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这就是小说 的环境。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 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 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 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 (2)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 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命题的重心有三:一是环境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手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 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环境描写的特点和 作用相结合。 题型一 概括环境特点 概括环境特点是高考考查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常见题型,主要考查赏析小说景物描写的能 力。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 点对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区分社会环境 和自然环境,还要注意环境特点与文章主旨表达的关联,一般情况下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但也要注意“哀景乐情与乐景哀情”反衬手法的运用。 一、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 示例 (2014·高考重庆卷)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 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2012·高考江苏卷)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高考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1)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分析。 (2)小说中几次写到××景物,请概括分析。 (3)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其特点。 (4)某一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辨 题型 (1)题干中有“环境”“景物”“生活”等字样 (2)题干中有“特点”“特征”等字样 二、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概括环境特点类题目“四步走” 第一步:根据题干要求,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第二步: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自然环境,主要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寻找并分 析概括环境特点,要看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尤其关注文中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 如果文中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来概括。在找社会环境语句时需要: 1.从“时”的角度 “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 2.从“地”的角度 “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从“人”的角度 “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团结友善)等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十 分重要而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 冷漠的,等等。 4.从“事”的角度 “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寻找并分析概括, 比如“激烈残酷”。 第三步:根据环境描写句段,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调动视觉、听觉、嗅 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同时,在感知时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 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第四步:用几个形容词(多为自然环境)或名词(多为社会环境)概括环境的特点。 特别提示: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景物特点”和“景物描写的特点”的区别,后者是 考查的“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 [题 1] (2012·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 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 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 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 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 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 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 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 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 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 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 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 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 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 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 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 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 ——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第一步: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由题干要求“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中“小城生活的特点”可知,本题 是考查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 第二步: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找角度,准判断 答题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从“地” 的角度 在全文中找寻人物活动的所有场所,如“在空旷少人的街上”“阳光充足地照 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等语句,这里面涵 盖了小城生活平静的特点 从“人” 的角度 邮差先生与学生家长的友好关系、邮差先生给一位老太太送信时费劲而亲切的 对话、邮差先生对递送坏消息的歉意及忌讳、邮差先生跟一个小子的友好玩笑 等,这可以看出人物之间友善的社会关系,这也是小城生活的特点 从“事” 的角度 邮差先生平静的工作状态、邮差先生对远方来信的感叹、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 的满意及其恬淡的心境等,可以感知小城生活恬淡、节奏缓慢的特点 第三步:答案需要这样组织——汇角度,组答案 [参考答案] 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题型二 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 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描写技巧。包括修辞、描写角度、描 写方法等。 一、核心知识储备 手法分类角度 具体分类 描写技巧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 墨重彩)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④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二、解题思维构建 (一)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 示例 (2015·高考湖南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 (高考江苏卷)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高考安徽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其他设问方式: (1)小说中××段景物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2)从写景顺序及写景技法角度赏析××段。 (3)××句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景的? 明辨 题型 (1)题干中有“写景”“景物描写”等字样 (2)题干中有“写景特色”“表现特色”“手法”“技法”等字样 (二)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环境描写手法类题目“三步走”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考向 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要明确考查的是描写手法,还是写景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根据考向,思考答题角度 这就需要掌握前面提到的环境描写常见的手法。 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判定方法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三)答案需要这样组织——运用模板,规范作答 答案模板: 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题 2] (2015·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 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 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 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 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 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 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应为“朗朗上口”,编者注)。某日对着 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 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 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饭碗却有来历—— 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 了。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注],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 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 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 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 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 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 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 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 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 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 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 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 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 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 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汆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 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 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汆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范大学 2006 年版,有删节) 【注】 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 第一步: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的“分析”“景物描写手法”已经明确了本题属于“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类 题。 第二步: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找角度,准判断 对本题可以从“描写技巧”“描写角度”两大角度思考: 答题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描写技巧 (1)“渐闻橹声欸乃”,在河中能听到“橹声”,说明周围很静,橹声欸乃,船 头水声,断续语声,声音多而杂,正是这行船中的琐碎细小之声反衬出周围环 境的“异样地宁适”,以声衬静。(2)“碧波像大匹软缎”是明喻,形象生动地 写出了碧波的舒展柔软 描写角度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写景,橹声、水声、人语声是从听觉角度写景,风“又暖又 凉”是从触觉角度写景,碧波、山色苍翠、水中倒影鲜活闪袅是从视觉角度写 景,听觉、触觉、视觉相结合,有声有色,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如身临其境 第三步:答案需要这样组织——汇角度,组答案 [参考答案] ①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人语声反衬“异样地 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②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 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 境。 题型三 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 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映射或暗示主旨。它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备受 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当然,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不同的。 一、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 (2013·高考山东卷)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示例 (高考江苏卷)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高考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1)阅读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2)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3)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明辨 题型 题干中有“写景意图”“景物描写作用”“环境作用”“写景意义”等字样 二、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环境描写作用类题目“三步走” 第一步: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 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根据环境描写的类别来思考: 环境描写类别 环境描写作用 社会环境:故事 发生的时代背景 环境方面 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 复杂的社会关系 人物方面 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 人物性格 情节方面 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 铺垫或制造悬念 主旨方面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自然环境:人物 活动的具体场 景,如时间、地 点、气候、景色、 场面等 环境方面 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揭 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人物方面 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做铺垫;烘托人物 性格或某种心理 情节方面 A、展开、推动情节发展;B、作为情节发展的 线索;C、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 D、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 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E、结尾的 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主旨方面 A、象征或暗示主旨;B、深化主旨 第三步:组织答案的步骤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 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题 3] (2013·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活 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 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 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 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 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 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 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 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 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 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 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 “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 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 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 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 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 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 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 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 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 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 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 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 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 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 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一步: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已经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属于“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题,既包含自然环境, 也包含社会环境。 第二步: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找角度,准判断 思考时可从前面所讲的角度来思考分析。 答题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环境方面 炊烟袅袅,“霞光”由“四射”到“逐渐退去”,“田野宁静”等自然环境,及 女人的吆喝声,男人扁担的吱呀声,共同融合成了老人乡间生活的社会环境, 写出了乡间生活的特点(风貌) 人物方面 这是“我”听了老人的故事后的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小说的结尾,其中蕴含着 “我”对老人坚强活着的一些感慨 情节方面 结尾段“霞光”“逐渐退去”与开头“充满阳光的下午”照应,使文章结构完 整 主旨方面 乡间的人与景是和谐的,这与前文的人与老牛是一致的,以此结尾,既透露出 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也深化了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 第三步:答案需要这样组织——汇角度,组答案 [参考答案] 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 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一、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 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 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 那石碑[注]。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 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 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 起身往山上去了。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 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 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 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 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 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 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 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 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 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 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 的坟前栽了。 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 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 洗碑:刻碑。 1.(环境描写的特点、手法和作用题)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第一步:题干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已经明确了本题是“环境特点及手法题” 和“环境作用题”。 第二步:画线处环境描写:①给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环境场所。②为下面罗永才 心理变化提供动力,生机勃勃的景物唤醒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烘托了罗永才此时颇不宁静 的心理。另一方面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有所启发,对罗永才后来的心理转化起关键作用。 ③景物唤醒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他的心理起了一定的变化,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 答案: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 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二、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4 题。 铁 圈 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 4 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 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 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 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 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 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 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 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 饥寒交迫的生活。 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 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 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意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 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 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 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 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 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 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 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 他小心地朝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铁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 是不大好意思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 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 了。他为什么要捡?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小男孩的玩 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铁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 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 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 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 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这里既没有嘈杂声,也 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铁箍。 他 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 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 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木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觉得自己仿佛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 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 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 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 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铁箍,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 他,也没人听见他。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 的笑容。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地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 时间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 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 妈妈照看着,在树荫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有删改) 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 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B.“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突出生活 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C.写老人去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境 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D.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 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 解析:选 A。A 项是对人物情感和小说主旨的分析,句中说老人“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无中生有,小说中并未谈及。 3.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 答: 解析:该题题干要求考生抓住老人的“笑容”来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在文中画出了关 于笑容的三次描写,为考生明确了答题区间,降低了答题难度。要注意的是,在分析老人的 笑容时,要结合小说的情节加以理解,第一次的笑容出现是在老人看到孩子玩铁圈的时候, 而且是“呆痴的笑容”,表明老人还只是停留在被孩子的天真快乐所感染的层次;第二次的 笑容出现是在老人在郊区尽情地玩了铁圈之后,表明老人寻到了孩童的快乐,愿望实现的愉 悦;第三次的笑容出现是老人临终之前,表达了老人愿望满足后的欣慰之情。 答案:①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子的天真快乐的感染, 目光久久不愿离开。②老人由原来的心有顾忌到不再恐惧,内心的愿望也得以实现,因此感 到轻松愉快。③反映了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因为他终于玩了一次幸福孩子才能玩的游戏, 又为自己想象了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堆”字,表现了他内心的极大满足。 4.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 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答: 解析:第一步:通过题干中的“环境”“环境描写”“作用”可知本题属于“环境描写作 用”类题。 第二步:环境描写作用:①工厂里的环境特点是嘈杂、昏暗、单调,这种环境就是老人生活 的环境,再看人们表现的社会环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人们 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整个社会环境也是单调、麻木的。②老人就是这种社会环境中的 一部分,他的生活状态也是单调、麻木的,工厂环境描写与人物的生存状态是一致的。所以 环境有力地衬托了老人性格。正因为这种环境,所以当老人看到孩子滚铁圈时才会有嫉妒烦 恼,才会有自己快乐的憧憬。③工厂环境的描写,又推动了情节的向下发展,单调昏暗的环 境,老人又有了自己想滚铁圈的想法,所以才会有下文拾铁箍,才会有老人到“一片明亮寂 静的田野”中滚铁箍。④而且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与工厂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进而突出 环境能改变人状态的主题。 答案:①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②反衬出铁圈给 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③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 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