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课时分层作业3雨巷断章错误含解析苏教版必修1
课时分层作业(三) [基础运用层]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青年似朝阳,热情火一样;离开爹和娘,咱们别________;璞玉需雕琢,未来等你闯,前方是一条金光道。 ②年轻人都移居城镇,故乡的村庄早已萧条破败。行走在弯弯的山路上,我内心充满着无比________。 ③置身繁华的大都市的广场,举目无亲。为什么要来这里生存,我满眼________,不知前路应该如何走。 A.惆怅 彷徨 茫然 B.彷徨 惆怅 茫然 C.茫然 彷徨 惆怅 D.彷徨 茫然 惆怅 B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惆怅:伤感,失意。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 2.语句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要唤起更多的社会主体长期关注自闭症患者,帮助他们改善病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A.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B.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C.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和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D.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C [本句语病有两处:一是搭配不当,“改善”与“病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生活质量”不搭配,应改为“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和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可排除A、B两项。二是语序不当,“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和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融入社会”有先后逻辑顺序,不可颠倒,可排除D项。故选C。]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诗人戴望舒对当时刚刚过去的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那朝朝暮暮走过的江南的雨巷,________的雨巷,________,为他灵感的到来,意象的摄取,提供了多么厚实的生活基础。________,于是往昔在雨巷的足迹,________,成为他灵感的触发点。 ①一条又一条,一程又一程 ②也许他太熟悉雨巷了,太挂念雨巷了 ③牵引着无数时光的故事 ④便像梦一般飘来,涌来 - 6 - A.②④③①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D [注意上下语句的衔接与照应。第一个横线处句子的选择根据前面“记忆”“朝朝暮暮”等词语判断,应选句③“……无数时光……”;而第二个横线处的句子可根据后面“……多么厚实的生活基础”来分析,前面横线处的句子应当表达“多”之意,故选句①;这样就排除了A、B两项。再根据最后一个横线后面的句子“成为他灵感的触发点”来看,句②显然与此不衔接,故最后一个横线处应选句④,因此答案为D项。] 4.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B.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C.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D.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B [A、C、D三项均为比喻,B项为同类比较。] 5.以“希望”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可以添减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戴望舒的诗情总是笼罩着一层不可排解的伤感。在黑暗和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不得不从昔日的旧梦中寻找希望,而虚幻无力的希望不可能给诗人以精神的拯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实际考查的是叙述角度的转换。“以‘希望’开头”,就暗含在叙述时以“希望”为主语。另外还应灵活运用代词“他”“这”及关联词语,使语句在叙述转换时变得简明流畅。 [答案] 希望是虚幻无力的,因为它是诗人在黑暗和残酷的现实面前从昔日的旧梦中寻找到的,因而它也就不可能给诗人以精神的拯救,这就使得戴望舒的诗情总是笼罩着一层不可排解的伤感。 6.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夜郎自大,井中之蛙,见树木不见森林,突显了自我封闭的危害。 材料: 团结 退步 失职 众人划桨开大船 前怕狼来后怕虎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孤掌难鸣 得过且过 裹足不前 独木难支 畏首畏尾 敷衍塞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孤掌难鸣,独木难支,众人划桨开大船,突显了团结的重要作用。裹足不前,畏首畏尾,前怕狼来后怕虎,突显了退步的阴暗心理。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突显了失职的具体行为。 7.阅读下面有关《朝花夕拾》的四点信息,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该书系鲁迅先生撰写的回忆录。 (2)该书乃研究鲁迅的重要文献。 (3)该书仅售6元。 (4)作者鲁迅,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小明的爷爷没读过书没上过学,小明该如何向爷爷转述《朝花夕拾》的上述四点内容?请你帮他设计一段文字。注意:通俗易懂,要点不得缺失,个别词语可以删改,语序可以调整,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不超过7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明:“爷爷,《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写的一本回忆录,他是世界著名作家。这本书是一本研究鲁迅的很重要的书,每本只卖(只要)6元钱。” [注:赋分点:(1)“系”变成“是”,“撰写”变成“写”。(2)“乃”变成“是”,“文献”变成“书”。(3)“该书仅售6元”中“仅售”转述合理即可。(4)“作者鲁迅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转述为“著名作家”、“伟大的作家”等均可。]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9题。 烦 忧 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8.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借“秋”和“海”两个意象, - 6 - 烘托自己的“相思”和“清愁”像隔海相望般“辽远”,像身处肃杀的秋天一样“寂寞”。 B.我们可以将“你”理解为作者爱上的一个女子。作者不敢向她表白,从而生发了一种羞涩的情绪;也可以理解为作者苦苦追寻的理想。 C.第一节短短三十六个字,活画出了作者深刻的怀念,激烈的斗争,那种“欲说还休”的滋味,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既意味深长,又强烈迫切。 D.本诗的节奏感非常强烈,或一字一顿,或两字一顿或三字一顿,一句诗中最多的停顿竟高达五次,这样板滞不畅的停顿节奏也极其有助于烦忧感情的抒发。 B [B项,“羞涩”错,应为“矜持、矛盾、排遣不开的、缠绵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 9.这首诗由两节组成,第二节正好是第一节的回文。这种形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节和第二节内容相同但顺序相反,在这种颠倒的重复之下没有情感表达上的重复累赘之感,反而凸显了诗歌的主旨。第一节先运用两个比喻描绘“清愁”和“相思”,化形象为具体,然后剖析原因,得出“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这个答案。第二节似是顶真的承接,先道出“不敢说出你的名字”,“不敢”体现这个人犹豫、怯懦的同时又倍加珍惜的复杂情感。直接点明“不敢”更突显了人的烦忧,于是“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只能再用那两个比喻来描摹“愁思”之状,也就是诗人的烦忧。 [答案] (1)这种巧妙的回环形式使诗的旋律循环往复,使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表现诗人不敢说的真实处境。(2)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 偶 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 6 - 10.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冻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其中道理,第二节再给出想象中的美好情境,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不同于《雨巷》的创作明显受到中国古典诗歌与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没有“丁香空结雨中愁”那般的低回徘徊和飘忽凄美,《偶成》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欣喜、希望与坚定。 C [C项,应为“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 11.诗人通过抒写“梦”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可结合诗中“梦”“古旧的凝冰”“灿烂的微笑”“决不会消失”“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等词句理解“梦”表达作者对光明的呼唤和对抗日胜利的坚信。 [答案] 通过抒写灿烂的笑容、明朗的呼唤这些“梦”会像花一样重开,来表达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 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 6 -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12.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念是无形的,诗人却把它说成是圆的,这样写形象而又意蕴丰厚,让人联想到中秋的月亮。 B.诗人说中秋的月亮“是最亮最圆的”两个“最”字隐含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之意。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与本诗感情最为接近。 D.诗文最后几句“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运用设问的句式,表达了对离乡背井的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以及内心的酸楚。 D [D项,应为“运用反问的句式”。] 13.诗题和诗文中反复提到“我的思念是圆的”,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将抽象的无形思念寄托于八月有形的中秋之月上,是诗人对幸福的期盼,对亲人团聚的希冀。因为只有此时此景在内心才会生发一种团圆之意,把思念化作一轮明月来传递。可说是见景生情、寄情于景。 - 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