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散文阅读课案1结构思路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散文阅读课案1结构思路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结构思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树上的波光 ‎ 李宗贤 ‎①我很遗憾自己不会画画也不会作曲,我所有的有点意思的感觉只能靠着文字来表达。当我在窗口望向河边美丽的樟树的时候,我好像是看见了天幕上一幅巨大的油画,油画里樟树浓密,树冠满缀着的精致而油亮的叶片,在北风中欢快地颤动,把阳光反射成一小片一小片密密的波光。波光里飞来飞去的鸟儿成了游来游去的鱼儿,是我这时获得的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②油画里颤动的粼粼波光,在我的奇特感觉中习惯性地转换成小提琴柔和的颤音和钢琴悠扬的装饰音,这装饰音表达的是某几片十分光滑油亮的叶片较为强烈的反光。树上的波光里其实很少耀眼的反光,樟树馨香的卵形叶片虽然油亮得近乎精致,但表面布满细微突起的脉纹,到底有了些许的糙涩,毕竟不如水面光滑如镜。樟树树冠的油绿系列底色上,偶尔夹杂着几枚嫩黄色叶片,冬日温暖的阳光便在我的视觉和听觉里同时颤动出了树上的波光的美妙效果。‎ ‎③树上的波光让我的欣赏达到了某种迷恋的程度,我甚至会走火入魔地想象卡尔维诺所说的男爵住的树上无数的树冠里的波光。乾隆三十二年的时候,在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维安正好完成了著名油画《沐浴的希腊贵妇人》,就在这年,差不多生活在这油画般的贵族家庭环境里的柯希莫,因为父亲阿米尼奥的训斥而决意从家庭出走,爬到翁布罗萨森林里的树上生活。那时候,比柯希莫大7岁的贾宝玉早已在《红楼梦》里出家到江西黎川洵口寿昌寺当和尚去了。所不同的是,贾宝玉的出家是他世俗生活的终结,柯希莫的上树却是他世俗生活的崭新开始。柯希莫在树上照样打猎、读书、恋爱、旅行,和各式各样的人交往,和社会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④我完全是因为精致的樟树叶片闪烁的波光,而在短暂的幻觉中也成为树上的鱼的。我和柯希莫对于树的迷恋或许就是一种本性。我们的祖先几亿年前就从海里爬上长满植物的陆地,然后上到树林里生活,后又从树上下到地面生活;现在我们回到树上就算是回到了故乡。‎ ‎⑤我对于树上的波光的迷恋,是因为它唤起了我藏在基因里的祖先生活的美好感觉。我确信我在童年时代在一个叫作水边的地方经常感觉到树上的波光。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清澈的水面轻轻荡漾着并愉快地闪烁细碎的波光。我说的水边不是《褐色鸟群》里无可寻迹的地方,我的水边有一个在我的记忆里永远闪着波光的湖。我感觉到在久远的记忆中难以确定位置的湖,有着江南水乡极其妩媚动人的性格和形态。‎ - 9 -‎ ‎⑥相比树上的波光,水面的波光由于亮度过高而有些晃人眼眸。但这不是缺陷,而是两者间或婉约或豪放的风格差异。人们正喜闻乐见于千姿百态的风格差异。然而水面的波光无法再现我遥远记忆中柔和细碎、密密麻麻涟漪状的光点,这让我怀上了挥之不去的失落感。水面的波光无法再现我关于水乡的美好记忆,是因为水面接连不断漂浮着菜皮、果皮、鱼内脏、鸡毛、塑料袋、塑料瓶、快餐盒等有机或无机、能降解或不能降解的杂物,大量漂在水面和悬浮在水中的杂物使得水体不仅肮脏而且沉重,这些杂物最终使得水面由于肮脏和沉重,对于阳光和风的呼应变得非常迟钝,无法做到在朝霞映照、微风吹拂下泛起细密的绚烂涟漪,以至于谭元寿一唱起“朝霞映在阳澄湖上”,我就会陷落到怀旧情绪中去。细密的涟漪是形成水面细碎波光的必要条件。我知道有一种叫作趋势的东西无可阻挡,水面细碎波光的必要条件消失,就是趋势无可避免的结局。‎ ‎⑦树木上的波光似乎在温柔地对抗着趋势,以给人抚慰。高岸消失了,村落消失了,集镇消失了。无尽的消失凸显了树上的波光弥足珍贵。这种纯粹的波光,本来我可以在江南水乡的河面或湖面上很容易看到,现在我即使匍匐在水边,向近看、向远看都难以看到。造物主似乎为了安慰我无尽的失落感而让我在窗口认真看河边的樟树,很久以来,冬日宁静的阳光里,樟树的香味会随风丝丝缕缕隐隐飘进我家的客厅和卧房。‎ ‎⑧那天我因为惊奇于柯希莫从12岁到65岁的53年里都生活在树上,生活在圣栎树、橄榄树、柠檬树、美国榆树、角豆树、桑树、玉兰树、橡树、无花果树、樱桃树、木瓜树、桃树、杏树、梨树、梅树等组成的森林里的故事,便无限感慨地在卧室窗口出神望着河边的老樟树。我在恍惚中望着森林的枝叶间如长尾山雀般轻盈行走的柯希莫,以及足可与冬妮娅媲美的薇莪拉的同时,望见了令我感动的树上的波光。‎ ‎⑨这波光以树冠的形态呈现浮光跃金的诗情画意,保持并延续了我对水面波光的美好感受。直到现在,一种温柔的情意使我在这美好的恍惚中,觉得自己就是树上的波光里一条快乐游动的鱼。‎ ‎(选自2019年3月31日《解放日报》)‎ ‎★1.本文多次提到了柯希莫,请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 9 -‎ 解析:本题考查散文中材料安排以及段落安排的作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找到写柯希莫的句子,再从内容和情节方面分析。‎ 答案:①作者在阅读中惊奇于柯希莫的生活在树上的故事,引发了他的出神望向河边的樟树,望见了树上的波光。②引出了“我”对树和树上的波光的迷恋的探讨。③柯希莫和文章中的其他的文学和艺术材料组合在一起,也使得散文多了一种文化味和艺术感。‎ ‎★2.第⑤和第⑥自然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先概括这两段的内容,再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 答案:这两段由展现树上的波光过渡到对水上波光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美好往事的思念和美景不再的感伤。也委婉批判了现实中乱丢垃圾、制造污染、破坏生态的行径。‎ ‎3.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画线句在第⑦段,描述的对象是“树木上的波光”,这是物,作者却以“温柔对抗”来形容之,这是使用拟人的手法,结合后面几个“消失”可以看出环境遭到破坏,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树上的波光”却在“对抗”,这给予作者以慰藉;“高岸消失了,村落消失了,集镇消失了”使用排比手法,连续的三个“消失”让我们感受到时代变化之快,蕴含其中的是作者面对这种情况的失落和焦虑。‎ 答案: ①“温柔对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树上的波光在环境破坏的背景下给予作者的慰藉。②三个“消失”‎ - 9 -‎ 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了时代变化之快以及高岸、村落、城镇消失后作者内心的失落与焦虑之情。‎ ‎4.有人说本文标题“树上的波光”取得很好,请结合全篇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本题针对文章标题设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理解标题的含意,再分析标题在结构上、情感上、主旨上的作用,同时要关注标题中是否使用什么手法。‎ 答案:①“树上的波光”带有梦幻的色彩,与文章中呈现的那种美好恍惚的意境和氛围相契合。②“树上”和“波光”陌生化的组合,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树上的波光”是贯穿文章的线索,作者由此浮想联翩,在艺术和人生、过去和现实之间穿越。④“树上的波光”也是作者的一种精神的寄托,保持和延续了他对于故乡、自然的美好情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小题。‎ 遥远的葵花地 李 娟 ‎①我们这里的河流全靠积雪融汇,而农民种地,又全靠从河里引水灌溉。因此在我们这里,一遇到降雪量少的暖冬,第二年肯定大旱。‎ ‎②这一年正是罕有的旱年,比起往年,乌伦古河水流量少了一大半。河水自东往西流经这片广阔的戈壁滩,沿途源源不断地被两岸的耕地吸吮。等流到我们这里,就已经很细窄了。‎ ‎③除了旱灾,风灾、蝗灾及其他严重的病虫害肯定也会全集中到这一年。谁叫去年暖冬呢?虫卵没法冻死。‎ ‎④尽管如此,我妈还是决定种两百亩向日葵。地是头一年就包好的,如果不种,荒着心里更难受。‎ ‎⑤那块土地我们承包了三年,位于阿克哈拉河水下游六十公里处的高潮公社(我们这里仍然沿袭“文革”习惯,把乡村叫做“公社”,此外,还有“幸福公社”“红旗公社”等)南面的荒野中。地势坦阔,一马平川。那一带一共开垦有一万多亩土地,除了少量的打瓜,全都被承包者种上了向日葵。不知丰收时那里会是怎样的一幕情景。‎ ‎⑥一万亩啊,金灿灿的葵花地!‎ - 9 -‎ ‎⑦因为离家太远,葵花从播种到收成的三四个月期间,我妈得一直守在地边。这三四个月里就没法照顾九十多岁的外婆和几只小狗及满院子的鸡鸭兔子鹅了。于是,妈妈雇了一辆大卡车,把整个家都搬到了地边。然后在荒野中挖了一个大坑,坑的南侧掏了一条斜下去的通道。坑沿上横搁几根木头算是檩条,檩条上横担一些木棍,铺几只撕开的纸箱子,最上面蒙一大块塑料棚布,最后再盖上一层泥土压住棚布。在新疆,这叫“地窝子”。在此后的日子里,这就是我们的家。‎ ‎⑧搬家时我也跟着去了,在那里生活了非常短暂的一些日子。只目睹了种子进入大地的过程,却不知它们如何在大地里苏醒,渐渐长成。‎ ‎⑨那些日子里,我总是站在地窝子旁,长时间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大地,想到下面一行行齐整沉睡的种子,总觉得它们可能会永远这么沉睡下去了。大地永远荒凉空荡。然后我就离开了。‎ ‎⑩搬家的那一天好冷。虽然已入四月,但冬天的气息仍然强大坚固,残雪皑皑,寒风凛冽。我们雇的卡车车厢里除了司机只能坐两个人,于是外婆和我妈坐车去,我则坐叔叔的摩托车去。摩托车顶着大风走了四个多小时,才从阿克哈拉去到我们的地边。尽管蒙着厚厚的围巾,我的脸还是被风吹得青紫僵硬。‎ 等全部的家当从卡车上卸下来,已经黄昏。望着四面坦荡的粗砾大地,虽然忧虑今晚的住处,但更焦虑的是,外婆还没吃午饭。我急急忙忙四处搬石头砌灶,捡干草生火。然后在附近的水渠里拎了一桶水回来,也顾不上澄一澄,熬了一大锅稀饭。‎ 我守在简陋的石灶边,被柴烟熏得泪流如瀑,一扭头,看到外婆和赛虎站在不远处零乱的家什间默默地凝视着什么,不远处的上空有一大朵惊异的云。我们就这样出现在这天地间,潦草又唐突。‎ 饭一做好,早就饿坏了的外婆坐在大风里大口大口吃了起来。也没有菜,只是一碗白水饭。妈妈仍然还在遍地狼藉中忙碌着。此时我们栖身的地坑远未挖好。黄昏如此浓重,空气金黄。‎ 但这样的黄昏持续了很久很久,仿佛这一天有大半天的时间都属于黄昏,仿佛黑夜永远不会来临。妈妈始终忙忙碌碌,赛虎一直静静地卧在外婆脚边,似乎也饿了。‎ 第一天夜里,我们在挖了一半的坑底铺开被褥睡了一夜。满天星光。‎ 第二天,继续努力,中午时分地窝子终于完成。所有家当一一搬了下去。‎ 可是第二天,外婆就想回家了。她拄杖从地窝子里艰难地走上大地,转身四望,快要哭了。‎ - 9 -‎ 而我妈马不停蹄地立刻雇人犁地,第三天就开始播种。眼下只能人工点播,为了快快播完,她跑到附近的杜热小镇上雇了二十多个人,还算兴师动众。可是,在空旷的大地上,这二十个人远远看去是那么凄凉无助。他们一人拎一只盛满种子的口袋,一步一停,在大地上越走越远。远得似乎都走不回来了。‎ 站在这样的大地上,四面无际,一无所有。我们的一切,我们的家,包括我们的种子,都在这大地之下……‎ 第三天,鹅和鸭子发现了附近的水渠,痛痛快快洗了个澡。搬家时,它们不幸被安排在煤堆里。第四天,鸡开始下蛋。同时,小狗们在地窝子附近发现了一个田鼠洞,兴奋得刨了半天。大家很快适应了新生活。‎ 叔叔不知从哪里弄来几块红砖和两块水泥板,给我们地窝子的通道铺了两级台阶。从此外婆出入方便多了。又因为这一带守地的几个地窝子里就我家出现了红砖这样的奢侈品,便被大家一致评定为五星级地窝子。‎ 清晨,转场经过此地的骆驼走近我们地窝子时,也会绕道凑过来好奇地窥视一番。我家小狗愤怒而无奈,只能在地底下嚷嚷个不停。四月的清晨还很寒冷,骆驼们都穿着缝缝补补的破衣服。和我们一样,也正忍耐着艰难的春天。‎ 荒野里没有电,虽然有相机和备用的电池,却总是不舍得取出来拍照。只在闲暇时分,当妈妈带着小狗在附近野地里散步时,我才端起相机,在显示屏里远远凝视他们。‎ 当他们走在大地上时,镜头中的情景满满当当,却寂寞无比。当他们走过之后,走空之后,一切才抬起眼睛。‎ 而种子播下之前的大地总是孕育无穷的语言。种子播下之后,大地才安静下来,并对每一个前来者竖起食指在唇前。‎ 一次我妈散步回来,像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一束野花给我。在哪里采的呢?我捧着花从地窝子走上地面,转身四望,这干涸无尽的大地,这手心里唯一的湿润丰盈。‎ 我把一只矿泉水瓶从中间破开,注满水插上花,再把它们放在投入地窝子里的唯一的一束光线中。过了好几天,花都没败。可我出去散步时,却从不曾遇到过什么花儿。似乎我妈采回的这些就是全部的春天,全部就这些。‎ ‎……‎ 总之我离开了。把妈妈、外婆和小狗留在了那片荒野上。把她们抛弃了一整个夏天。又觉得其实是把她们一直抛弃到现在……总觉得,这些年来,她们一直还在那广阔的天空下寂寞艰难地劳作、生活。‎ ‎5.分析下列句子的主要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 9 -‎ ‎(1)坑沿上横搁几根木头算是檩条,檩条上横担一些木棍,铺几只撕开的纸箱子,最上面蒙一大块塑料棚布,最后再盖上一层泥土压住棚布。‎ ‎(2)种子播下之后,大地才安静下来,并对每一个前来者竖起食指在唇前。‎ 解析:第(1)句是一系列动作描写,动作描写主要作用就是以母亲在造地窝子时的动作刻画其形象。第(2)个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对大地的拟人化描写表现了人们在播种时的态度。‎ 答案:(1)运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准确地再现了母亲建造地窝子的过程(或“突出了母亲挖地窝子的熟练和利索”,或“突出了母亲勤劳能干以及干练的个性”)。‎ ‎(2)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大地对正在孕育生命的种子的呵护和期待,同时这也是人们的态度。‎ ‎6.结合文章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解析:第⑦段中采用一系列动词写母亲搭“地窝子”,写出了母亲的勤劳、能干。第段写母亲忙碌这一事件,表现了母亲的坚忍和执着。第段写母亲采花回来这一事件,表现了母亲富有生活情趣。‎ 答案:(1)勤劳、能干:第⑦段的一连串的动作描写。‎ ‎(2)坚忍和执着:段两处提到忙碌,写母亲作为家庭的支柱,承担着照顾一家人的责任,她必须像男人一样战斗。‎ ‎(3)富有生活情趣,热爱生活,温暖而柔软,乐观且浪漫:段妈妈散步回来,采了一束花送给我。此时的妈妈,是女性或者母亲角色的回归。‎ ‎★7.简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 9 -‎ 解析:首先要归纳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文章第段描写了小动物在葵花地的动作,动物们快速地适应了葵花地的生活,而且很开心兴奋。文章第段写了“我家”地窝子因为有红砖,被评定为五星级地窝子。这两段一扫前面写空旷大地的凄凉无助,表现了“我家”在这里的开心快乐,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沉重艰难中也有生机和希望的主题,并赞美了生命力和人们乐观、坚毅的品质。‎ 答案:与前文的荒凉无助形成鲜明对比(关键词“对比”);突出了在沉重艰难中也会有生机与希望,使主题更为丰富深厚(关键词“丰富主题”);赞美了伟大的生命力和人们乐观、坚毅的品质(关键词“生命力”或“乐观”)。‎ ‎8.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给人的启示。‎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和情感主旨的探究。文章结尾常常用来表现主旨,考生仔细研读最后一段,并结合文章标题、段落的中心句、文中重复出现的句子来探究文章的主旨。虽然寂寞、艰难,但外婆和母亲一直努力地劳作、生活,表现了她们的勤劳、执着、坚忍。向日葵象征着希望,是母亲追求的理想,表现了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执着追求。再深入分析,可知,即使我们的生命在伤感中徘徊,在欲望中沉浮,却仍然有别样干净明亮的生命等着我们去认领。‎ 答案: ①对勤劳、果敢、坚忍等美好品质的歌颂。外婆,九十多岁老太太代表老一辈人,对贫瘠的土地、困苦的生活由排斥到适应,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我,代表着年轻一辈。对葵花地没有希望和信心,觉得它们会永远沉睡下去,于是选择了抛弃和离开。‎ - 9 -‎ ‎②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执着追求。葵花地象征理想,还有很多像我母亲一样的人在荒野中挣扎。‎ ‎③我们似乎看到了在伤感中徘徊、欲望中沉浮的生命,却还能看到别样干净明亮的生命等着我们去认领。‎ - 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