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8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8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1 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第一次模拟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中国从天圆地方“天下”进入地球“天下”以来,传入了西方“人性恶”的人类哲 学思想,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因为人性本源是恶的,因此必须 配之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这种关于“人性恶”的人类哲学观点,中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早已有之,代表人物便 是诸子百家之一的荀子。荀子持“人性恶”观点,而同时代的孟子则持“人性善”的观点。 中国古代历史的各种哲学流派,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按故往历史中国十分惯常思维 的“大是大非”原则来看,人性的善与恶,是两个绝然相反的人类社会哲学元素,荀子与孟 子应被归为两个不同的学说流派。但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学术却把两位持泾渭分明哲学观点 的人,同称为“儒家”。不知两位已作古二千多年的大学者会不会在黄土之下跃骨而起? 仔细想来,把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们归于“一家”的文化现象,也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 展情理之中。中国数千年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与行政一统论相匹配的学术一元论, 也就不得不把为华夏人类思想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各流派人物都归入相同的彀中。在归入“一 家”之后,再予以分门别类,作内部清算,谓之“一家”之内的不同“路线斗争”,再或逐 “师门”,斥之学术叛徙、学术内奸。那个时代的这种学术的历史发展逻辑,同样与封建社 会一统皇权独裁之下的“羁縻”臣僚、清算各派臣僚的行政制度,完全匹配。但显然,两者 本来就不在一个学术流派中,而这正是符合近代以来人们认同的人类历史“学术多元论”观 点的。历史地看,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古代中国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从而使古旧 读书做官的儒学成为通向文化一元论的单行线和独木桥,但人类思想(包括经济形态)本质 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术的“多元”,何必纳入一家?它实质是泯灭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哲学思 想的丰富多彩性。 春秋末期,早于荀子孟子一百年的孔子仅谈到了人类哲学“仁”的思想,而荀孟则开始 了人性恶和人性善的争论。众所周知,自后两千多年中国皇朝历史遵循了孔孟之道,而荀子 的“性恶”人类哲学思想早已被皇朝历史自我消弭于无形之中。有当代考古学家指出,人类 文明历史数千年以来,人们的物质与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性情几无改变。 笔者以为,人类历史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 这就像表决心发誓要克服自我一样。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提到孔子“仁”思想时 - 2 - 这么说:“按孔子的看法,一个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的念头,可见性恶来自 先天”(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 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受到“性恶”遏制,说“性善”则可以使一部分“圣人”免于遏 制。这在今天的人看来,道理很简单。假如古人因受人类社会认识论的局限而偏入旁门(轻 视实践的古人先给予认知上的定义,再寻找“理”;现代人在实践中寻找“理”),那么,今 天的人如果再提“性善”论,则别有它图了——人类历史证明:提倡“善”的人就是“善 人”,那是一种是人都不信的鬼话。正如明代哲学家李贽所揭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 为道学,阴为富贵!” (选自《关于人性的善与恶》,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人是持“人性恶”的哲学观点的,与之相匹配的是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以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B. 作者认为,“人性恶”和“人性善”是两个绝然相反的哲学观念,不应该将分别持有这两 种观念的代表人物荀子和孟子归属于同一个哲学流派——儒家。 C. 把分属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归于“一家”是为了顺应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因为中国数千 年来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学术一统论是与之相匹配的。 D. 作者认为,现代人再提“性善”论,就是另有所图,而古人提“性善”论只是因为认识论 的局限,入了“先给予认识上的定义,而寻找‘理’的偏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近代西方“性恶论”哲学思想流入中国为引子,探讨了“人性恶”的哲学思想在中 国悠久的历史。 B. 作者引用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话是为了证明,儒家大师孔子从本质上讲也是持“人 性恶”的观点的。 C. 作者在论证中国古代“人性恶”的哲学思想不应该被湮没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 多种论证方法。 D. 作者指出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流派的“奇特现象”,是为了阐明“性恶论”在中国历史中湮 没无闻的政治历史原因:皇权行政一统论形成了学术一统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否则, 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思想一定会丰富多彩。 - 3 - B. 明代哲学家李贽认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指出儒家成为 某些人追求荣华富贵的工具,否定了儒家作为一个流派存在的必要性。 C. 人类历史从来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作者认为儒 家提倡的“性善”论正是如此:人类缺少“善”,所以提倡“性善”。 D. 中国关于“人性善”和“人性恶”的哲学思辨,历史悠久“性恶论”消弭于无形主要是 “性恶”论的理论缺陷: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要受到“性恶”的遏制。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 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而古人提“性善”论只是因为认识论的局限,入了 “先给予认识上的定义,而寻找‘理’的偏门””曲解文意,原文说“假如古人因受人类社 会认识论的局限而偏入旁门”,只是假设,不是事实。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 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 B 项,“作者引用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话是为了证明,儒家大师孔子 从本质上讲也是持“人性恶”的观点的”理解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是为了证明"人类历史一 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 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 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 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 项,“否则,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思想一定会丰富多彩”说法绝对, 原文说“但人类思想(包括经济形态)本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术的"多元",何必纳入一家?它实 质是泯灭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性”。B 项“否定了儒家作为一个流派存在 的必要性”说法无中生有,于文无据。D 项,“历史悠久“性恶论”消弭于无形主要是“性恶” - 4 - 论的理论缺陷”曲解文意,原文只说“荀子的“性恶”人类哲学思想早已被皇朝历史自我消 弭于无形之中”,只说消失了,没提理论缺陷。故选 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下热播的、由作家猫腻网络小说《庆余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引发全网热议。除了 改编尊重原著、表演到位、制作精良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原著 将千百年的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展现在众人眼前,用文化的力量引发读者深深的情 感共鸣。有些精彩篇章,如庄墨韩与范闲“朝堂斗诗”的情节,直接取用古代诗词的精粹制 造故事爽点,在弘扬传统文化之美上有着“点穴”之功。 近年出现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都注意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 品的价值基因。入选“中国网络文学 20 年 20 部”的《诛仙》是一部东方玄幻仙侠小说,作 家以道家文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基本立意,采用蕴含东方文化神韵的故事来架 构。在人物描写、氛围营造和语言表达上,《诛仙》吸收和化用了《山海经》等古代文化典籍 元素。作者在创作中又受到《蜀山奇侠传》《鹿鼎记》等现代仙侠武侠小说影响,将其神韵融 入作品血脉,使《诛仙》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和艺术阐释。 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网络作品的艺术魅力,让 - 5 - 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 构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与时代价值共振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 材料二: 近年来,网络文学持续高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持续深耕,日益向着精细化、 多方位、纵深化发展。日渐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学,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极大地丰富 了当代大众文络文学自诞生起便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渊源,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发轫时就模 仿经典或戏仿名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一些早期作者,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 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 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莲青漪的《狼毫小笔》,模仿唐诗宋词情韵兼备,描绘名胜古迹形神俱足,演绎历史传说袭 故弥新,广受读者喜爱。 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也是网络文学的典型创作模式。纵观当红的网络文 学作品,如《琅琊榜》《鹤唳华亭》等,往往营造一种古雅和精致的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 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追慕。这些作品的成功固然各有原因,但有一点大致相同,那 就是原作者大多是酷爱古典文学之人,他们对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宋诗词中经典意境的 巧妙借用和转化,让雅好此道的读者对其作品爱不释手。 许多网络作家想方设法吸收优秀传统文学创作经验,希望能够更为生动形象、更具中国 风格地表现当下中国人的处世方式、生活理念、美学追求,希望能更充分展现中华传统美德 和中华人文精神,更广泛凝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经验、生活智慧,更深刻容纳中华民 族强大的精神基因。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拥有观念后来居上和技术上弯道超车的优势。可 以说,网络文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 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例如,在众多网络文学作品中, 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得以更充分、更精彩、更接近青年读者阅读心理的阐发与呈现。 网络文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还在于其数量的庞大和产业转化的日益成熟,这使其 在传播上具有巨大优势。网络文学出现以来,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在 文学生产与消费领域得到充分发挥,使文学创作、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网 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文学造成巨大冲击和强烈影响,网络文学在表现方式、语言形态、 创作手段、审美元素、评论手段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 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是其重要贡献。 - 6 - (摘编自陈定家《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文学开掘宝贵资源打造精品力作》) 材料三: 中华悠久的历史给网络小说丰富的历史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个历史朝代都被网络 小说当作背景进行“演义”。《明朝那些事儿》尊重历史事实,以现代人的情感讲述明朝故事, 在人情事理的基础上还原历史。《后宫·甄嬛传》《芈月传》等小说,或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据 展开飞驰的想象,或虚构一段模糊的历史,演绎中国式的人情事理与中国智慧,在想象的故 事中以中国人当下的社会视角来表达情感,让读者从中获得愉悦和启悟。 网络文学在作品的文化意蕴、虚拟世界的想象力、人物形象的精气神、作品的类型风格 等方面,表达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那些优秀网络作家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中 华文化的精髓融于精彩的故事中,以艺术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网络作家们应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即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 传统文化。如《木兰无长兄》向《木兰诗》致敬,《将夜》中的夫子及其弟子,保持着精神的 独立,又有强烈的家国责任意识。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小说中不乏后宫争宠、厚黑学、封 建迷信等文化糟粕,如梦入神机的小说《佛本是道》蕴含着“生命如同蝼蚁”的观念,跳舞 的小说弘扬“丛林法则”等。这样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 (摘编自周志雄《网络文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们模仿文学史上的经典进行创作,这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络文学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原作者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他 们对古典诗词意境的借用和转化,得到读者的认可。 C. 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既使文学创作、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革命 性变化,又给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D. 悠久的中华历史给网络文学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土壤和广阔的想象空间,网络文学能从中获 得新的生命力。 5.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诛仙》还是《将夜》,都在汲取传统文营养的同时,将现代思想融入其中,对传统 文化做出了新的阐释。 B. 随着网络文络作家们不再关注唯美语言和写作技巧这类浅层的形式,而是注重对思想与精 神的开掘。 C. 如果网络作家意识不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作的重要性,那么他的作品将不会引发读者的 - 7 - 情感共鸣。 D. 网络作家应当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来解决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从而表达出 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 6. 网络文学要想打造精品力作,应该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4. C 5. A 6. ①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 的“精神血脉”)。②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接受经典的引 领。③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 追慕。④不仅关注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更注重对内涵和精神内里的纵深 开掘。⑤植根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⑥对中华文化进行创 造性转化,警惕创作中出现的文化糟粕并及时纠偏。 【解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 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 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C 项“新媒介……又给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错,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网络文学的快 速发展……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可见,给传统文络文学,而不 是新媒介。 故选 C。 【5 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整合和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准文章的对应 位置,结合文中的对应句子对读选项,找到细微的差别,重点注意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 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 B 项“不再关注”“而是注重”错,原文材料二第 5 段说“网络文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 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 里更为纵深地开掘。”可见,表层要关注,内里更应该注重,二者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关 系。 C 项“将不会”错,太绝对,改成“难以”更好。 D 项“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来解决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错,从材料三最后一段 - 8 - “但我们也应看到”可知,前后内容应该是转折关系,也就是说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是用 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时出现的值得警惕的反面现象,并不是说“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 传统文化”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针对文本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这类题在解答时需要通读 全文,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搜寻相关答案,可以从当前存在问题中推测解决问题的方法,也 可以借鉴有效经验。或者从解决该问题涉及到的不同对象谈论解决办法。 由“近年出现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都注意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 品的价值基因”“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网络作品的 艺术魅力,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可以概括出“让民 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 由“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莲青漪的《狼毫小笔》,模仿唐诗宋词情韵兼备,描绘名胜古迹形神俱足,演绎历史传说袭 故弥新,广受读者喜爱”可以概括出“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 由“这些作品的成功固然各有原因,但有一点大致相同,那就是原作者大多是酷爱古典文学 之人,他们对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宋诗词中经典意境的巧妙借用和转化,让雅好此道的 读者对其作品爱不释手”可以概括出“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 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追慕”。 由“可以说,网络文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 的层面,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可以概括出“不仅关注 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更注重对内涵和精神内里的纵深开掘”。 由“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文学造成巨大冲击和强烈影响,网络文学在表现方式、语 言形态、创作手段、审美元素、评论手段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扩展了文学的 表现空间,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是其重要贡献”可以概括 出“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警惕创作中出现的文化糟粕并及时纠偏”。 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网络作家们应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即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 传统文化。如《木兰无长兄》向《木兰诗》致敬,《将夜》中的夫子及其弟子,保持着精神的 独立,又有强烈的家国责任意识。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小说中不乏后宫争宠、厚黑学、封 - 9 - 建迷信等文化糟粕,如梦入神机的小说《佛本是道》蕴含着‘生命如同蝼蚁’的观念,跳舞 的小说弘扬‘丛林法则’等。这样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可以概括出“植 根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航标 沈明 虬江是条出山的主航道,先窄后宽,先前山里大量的竹木石料都是顺着这条主航道顺流 而下漂流出山的。虬江又是大山的主要泄洪道,每年洪水季节,大量的洪水流经虬江,一泻 千里,奔腾而下,一直到平原才收敛其汹涌之势。 虬江航道八公里处是急水湾,向来是人迹罕至的江湾。枯水季节,急水湾却是个浅水湾。 砂石江滩被几块巨石分隔,湍急的水流分成多条细流,折尺般蛇行,时分时合,一路蜿蜒下 行。即使到了枯水季节,这江水仍很凶险。其他的不说,单说这分流的走向,就充满玄机, 每每随着水势的不同,每一条分流总是变幻莫测。有的,开端看似平稳,说不定几股水汇流 后呈汹涌之势,跌宕直下,驾驭不住便会船毁人亡;有的,开端看似张扬,说不定半路上水 分流了,最终所有的水都渗入沙石里了,船就搁在沙滩上,再也无法动弹。而这些分流常常 会因洪水的冲撞而变幻莫测。有时,上趟行船时还是这条分流,几夜暴雨后,第二趟行船时 水路就面目全非了。若是遇上暴雨,这虬江可说是孙大圣的脸——说变就变,谁也摸不准。 李松是虬江航道段的航政股长,他当股长之后,力主在急水湾设一个航标站,派人驻守。 然而这急水湾,除了下水的水路外,实因山高路窄,一般的人很难到达。建站时,是从山下 运来一些竹木石料,才建了小木屋。建站后,段里派人轮流值守。值班者不但出行艰难,一 守半月,而且也非常寂寞无聊,遇上鬼天气,物资供应跟不上,只能干着急。谁也不愿轮上 这苦差事。 在李松当股长之前,人缘不错,谁都说他好;可为了这事,段里所有的人,包括家属, 都在背地里骂他。 55 岁时,李松主动跟段长提出股长不想当了,想去急水湾守航标。他说,这事是他惹出 来的,就让他一个人承担这份责任好了。段务会上,大家都没反对,觉得这事只有这样。 那年,李嫂也正好退休,夫妻俩就卷了铺盖,离开航道段的家属大院,成了急水湾航标 站的专职值班员。吃的用的,李松让下行的船筏老大从山上捎带下来,平时自己在小木屋的 四周开荒种地、养鸡养鸭,倒也能够自给自足。李松长年累月住在山里,很少与外界联系, - 10 - 收听天气预报,仅靠一台收音机。至于工资啥的,也是在山外的女儿代领了存着,在山里他 们其实也没啥用处。 一待,李松夫妇俩在山里就待了整整二十年,先前大山里向外运竹木石料的主航道,随 着竹木石料的限制采伐,主航道的功能渐渐弱化。最终,虬江上游取消等级航道设置,仅仅 作为泄洪道,航道段不再管理。 这事,其实是在李松进山的第八年决定的,段里所有的人都没把这当一回事,也没有任 何人进山或者捎话告诉他,李松根本不知道虬江上游被撤掉航道设置的事,仍然兢兢业业地 驻守着航标站。他只是觉得,跑这水路的船筏越来越少,但他觉得即使一年只有一条船筏经 过,他仍有职责确保他们的安全。 虬江竹木石料限制采伐以后,沿线竟然成了旅游胜地。急水湾成了其中一个旅游点,来 此地漂流的人多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多。一条简易的盘山公路把游客送过来,再用橡皮筏放 下去。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李松无形中忙了起来。枯水季节,他要勘察各个分流,设置航 标,禁止误闯危险水道。洪水季节,他要收集气象、水文资料,发布洪水危险警示。可是, 承包漂流的老板,不理他那一套。李松穿着陈旧的航政员制服,据理力争。 李松 75 岁生日那天被人告发。一大堆举报材料被人送到有关部门,说李松作为一名退休 的航道管理公职人员,长期霸占航道资产,夫妻俩二十年工资基本不用,霸占公家的竹木房 子不出一分租金,私自开垦公家的山坡种地、养鸡养鸭。而虬江上游航道设置已经撤掉十几 年了,李松还私自霸占水道,把公家水道占为已有,不给好处,不让通行。 有关部门派人专门找李松谈了一次话。到这时,李松才知道虬江上游航道设置早已撤销 的事,他愣愣的。李松跟和他谈话的干部说:“我……我是该退休了,只是不放心这急水湾。” 就在李松思前顾后离开急水湾几个月后,当地报纸上有一篇篇幅较长的人物事迹报道, 说一位退休的航道管理人员二十年如一日,在荒山野地里默默守护着一段废弃的航道,义务 救助遇险人员六人,帮助打捞遇险物品难以计数。据说,这是有关部门提供的素材,为的是 给老人一个说法。 报道见报的当日,急水湾漂流点出了大事故,两条漂流艇误闯急流,翻了,三人受伤, 两人殒命。漂流点承包人被公安部门带走了。 李松夫妇又进山了。出发前,李松把房子过户给了女儿。这次,他拿到了当地政府的一 份聘书,仍然是义无反顾,还是义务的。 (原载于《小说月刊》2018 年第 8 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11 - A. 小说标题“航标”,一语双关,既指急水湾处需要为生命护航的水道航标,也指当今社会 更需要李松这样的为人生导航的精神航标。 B. 小说开头写急水湾人迹罕至、变幻莫测,看似闲笔,实则为表现李松坚持在急水湾建立航 标站的决心以及他坚守航标站的执着作铺垫。 C. “李松穿着陈旧的航政员制服,据理力争”,表明虽然不知道等级航道设置被取消,李松 仍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D. 用“当地报纸的人物事迹报道”的方式补叙李松守护废弃的航道的事迹,保持了文章结构 完整,表现了他不愿无端受诬陷的心理。 8. 小说结尾说李松“仍然是义无反顾”,纵观全文,“义无反顾”表现在哪些事情上?分别 反映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小说写这一变化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当股长之后,力主在急水湾设一个航标站时,面对同事及家人的骂, 他义无反顾,表现了他工作尽职尽责,不因困难而放弃的性格;②辞去股长,申请驻守航标 站时,面对交通不便、生活艰难、寂寞无聊的工作环境,他义无反顾,表现了他为了事业, 不计名利,勇于承担责任的性格。③急水湾漂流点出了事故,政府聘任他时,他不理会别人 曾经对他的诬告,他义无反顾,重新坚守航标站,表现了他不计个人得失,坚守信念的执着 精神。 9. ①从情节上看,这一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完整,急水湾成了 旅游景点,使李松与承包漂流的老板产生了矛盾冲突,因此才有了他被诬告、下岗、再上岗 的经历。②从人物塑造上看,这一变化引起的一系列事故,更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承包漂 流的老板唯利是图,漠视游客生命安全,为利益驱动诬告他人的行为反衬出李松一心为公、 甘于清苦、忠于职守的可贵品质。③从主题上看,这一变化体现了在商家趋利背景下李松对 职责和担当的坚守,也更体现了他作为人生航标的时代意义。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 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把握全文 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 括。A 项考查标题的作用,B 项考查情节的作用,C 项考查对内容的理解,D 项考查叙事方式。 D 项,无中生有,“表现他不愿无端受诬陷的心理”错误,因为有关他的事迹报道并不一定是 - 12 - 他所提供的素材,从文中看,他对于别人的诬陷并不太在意。故选 D。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这道题要求概括李松“义无反顾”的表 现,并根据每件事情分析概括他的性格特点。阅读全文,首先要找到能够表现他“义无反顾” 的事情。“李松是虬江航道段的航政股长,他当股长之后,力主在急水湾设一个航标站,派 人驻守。然而这急水湾,除了下水的水路外,实因山高路窄,一般的人很难到达。……谁也 不愿轮上这苦差事。”“为了这事,段里所有的人,包括家属,都在背地里骂他。”但是他 “义无反顾”,表现了他尽职尽责,坚持放弃的性格。“55 岁时,李松主动跟段长提出股长 不想当了,想去急水湾守航标。”“那年,李嫂也正好退休,夫妻俩就卷了铺盖,离开航道 段的家属大院,成了急水湾航标站的专职值班员。吃的用的,李松让下行的船筏老大从山上 捎带下来,平时自己在小木屋的四周开荒种地、养鸡养鸭,倒也能够自给自足。李松长年累 月住在山里,很少与外界联系,收听天气预报,仅靠一台收音机。”“一待,李松夫妇俩在 山里就待了整整二十年。”李群不顾交通不便、生活艰难、寂寞无聊的工作环境,主动提出 守航标这件事表明他是一个不计名利,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这是他第二次“义无反顾”的表 现。小说结尾说在急水湾漂流点出了事故后,政府聘任他时,他不理会别人曾经的诬告,义 务坚守航标站,表现了他不计个人得失,坚守信念的执着精神。总之,在情节的叙述中可知, 李松在设立航标站,主动要求守航标站和义务重守航标站这三件事上表现的“义无反顾”, 这三件事分别表现了他是一个责任心强、不计名利、坚守信念的人。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情节的作用。回答情节的作用题可以从情节的推进,人物形象的塑 造,主题的设置等角度分析。阅读小说,“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后,李松因为不知道航标 站已在多年前撤销这件事,他就与承包漂流的老板产生了矛盾,接着他经历了被诬告、下岗、 再上岗的一系列事情,所以,从情节上看,“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是情节的转折点,推动 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同时,联系“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后的情节,人物塑造 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承包漂流的老板漠视游客生命安全,为利益驱动诬告李松的行 为反衬了李松一心为公、甘于清苦、尽职尽责的品质。这一变化在主题的表达上,体现了在 商家在追求立意的背景下,突出了李松的担当和坚守。小说标题是“航标”,一语双关,除 了是指急水湾处需要为生命护航的水道航标,也指当今社会更需要李松这样的为人生导航的 精神航标。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 - 13 - 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 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 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 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 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 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 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 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 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 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 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鞠于仲父宗元,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 中,由乡贡试札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 时瑞应沓至,曾尝入对,常语及之。曾奏曰:“此该国家承平所致,然愿推而弗居,异 日或有灾沴,则免舆议。”及帝既受符令..,大建玉清昭应宫,下莫敢言者,曾陈五害以谏。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真宗不豫,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真宋崩, 内外汹汹,曾正色独立,朝延倚以为重。仁宋立,迁礼部尚书。群臣议太后临朝仪,曾请如 东汉故事,太后坐帝右,垂帘奏事,丁谓欲帝朔望..见群臣,大事则太后召对辅臣决之,非大 事令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画可以下。曾曰:“两宫异处,而柄归宦官,祸端兆矣。”谓 不听。既而允恭坐诛,谓亦得罪。自是两宫垂帘,辅臣奏事加首议。 曾方严持重,每进见,言利害事,审而中理,多所荐拔,尤恶侥幸。帝问曾曰:“比臣 僚请对,多求进者。”曾对曰:“惟陛下抑奔竞而崇恬静,庶几有难进易退之人矣。”曹利 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 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 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始,太后受册,将御大安殿,曾执以为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止共 张便殿。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请谒,曾多所裁抑,太后滋不悦。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 - 14 - 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 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宝元元年冬,大星晨坠其寝,左右惊告。曾曰:“后一月当知之。”如期而薨.,年六十一。 赠侍中,谥文正。 (节选自《宋史·王曹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B.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 也 C.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待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 也 D.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 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廷对,科举时代皇帝举行殿试。后也称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 B. 符命,帝王受天命的象征。古人认为天降祥瑞于国君,使其有凭证治理国家。 C. 朔望,农历每月初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而以“晦”表示每月三十。 D. 薨,古代称诸候或大官死叫“薨”,此外,“崩”在古代专指帝王或王后的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曾精于学问,得到诸人夸赞。王曾虽然少年失亲。但在叔父和乡人的培育下,在文辞方 面钻研较深,在后来的乡贡试中都名列第一。 B. 王曾关心国事,敢于直谏陈事。皇帝在真定接受符命,大兴土木以建宫室,其他臣子都不 敢劝谏,只有王曾陈述了五大危害用以劝谏。 C. 王曾严肃庄重,处事遵照法度。真宗因身体不适让太子听事,但政事上都由皇后决定。王 曾上奏请求遵循东汉的礼仪,太后垂帘奏事。 D. 王曾端厚持重,且勇于担当。王曾身居相位时举荐贤能而不声张,范仲淹对他不计较个人 得失十分钦佩,但也委婉地提出批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 (2)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 - 15 - 【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曹利用嫉妒王曾官级比他高,曾因不服气而不高兴。到曹利用因事受到牵连而被判 罪时,太后大怒,王曾反而替曹利用辩解。 (2)正好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王曾于是被逐出京任青州知州。当地百姓对其治理措施十分 高兴,替王曾画一幅像并为他建祠庙进行祭祀。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 “ 帝 ”“ 晚 ”“ 承 明 殿 ”“ 内 侍 ”“ 卿 ”“ 我 ” , 虚 词 “之”“既”“甚”“以”“为”“也”,标志性词“曰” A 项,“曰”为断句标志性词,意思是“说”,其后断开,排除 A 项, B 项,“甚”表示“思卿”的程度,意思是“我十分想见你”,中间能断开,排除 B 项; D 项,“故”意思是“所以”,“故不及朝服见卿”说明对王曾的信任和重视,意思是“以来 不及穿着官服见你”,“故”前断开,排除 D 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真宗曾经晚上坐在承明殿,召见王曾并应对很长时间,退朝后,真宗派内 侍告诉王曾说:“我十分想见你,所以来不及穿着官服见你,请你不要以为我慢待你。”句 子可以断开为: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待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 勿以我为慢也。 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 项,“‘晦’表示每月三十”说法错误,“晦”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 16 -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项,“举荐贤能而不声张”表述不完整,原文是“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意思是“王曾 推荐和贬斥士人,没有人知道”。“委婉地提出批评”与原文不符,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 段,原文为“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 ‘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意思是:范仲淹曾问王曾说:“公开 选拔士人,是宰相的职责。您的大德,唯独缺少这一点。”王曾说:“执政的人,如果将恩 德归于自己,那怨恨又归于谁呢?”范仲淹深深佩服他所说的话。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如(1)中“恶”,嫉妒;“班”,指官级;“班己上”,指官级比自己高;“尝怏怏不悦” 前省略主语“王曾”,翻译时补齐;“坐事”,因事受到牵连而被判罪;“为”,替,给; “解”,辩解。(2)中“会”,正好,恰逢;“灾”,发生火灾;“乃出知青州”前省略主 语“王曾”,翻译时补齐;“出”,指被逐出;“知”,做……知州;“乐”,对……感到 高兴;“其政”,指王曾的治理措施;“祠”指建立祠堂祭祀;“生祠”,为活人修建祠堂。 这里指为活着的王曾建立祠堂进行祭祀。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年少丧父,由其叔父王宗元抚养成人,向里人张震学习学问, 善于写作文辞。咸平年间,由乡贡试礼部、廷对都是第一名。杨亿见到了王曾所作之赋,赞 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 17 - 这时各种吉祥的现象纷纷出现,王曾曾入朝进对,真宗向他说及了此事。王曾上奏说: “这确实是国家太平的结果,但希望陛下进一步推广而不要居功自骄,如果有一天发生灾荒, 则可以免除世人的议论。”到真定接受符命,大建玉清昭应宫,臣下都不敢劝谏,王曾陈述 了五大危害用以劝谏。真宗曾经晚上坐在承明殿,召见王曾并应对很长时间,退朝后,真宗 派内侍告诉王曾说:“我十分想见你,因此来不及穿着官服见你,请你不要以为我慢待你。” 真宗身体不适,皇后执掌朝政,太子虽然在资善堂听事,但一切都由皇后决定,朝廷内 外都为此而担忧。真宗刚驾崩,朝廷内外一片争辩喧闹,纷乱不已,王曾面容严肃,神态庄 重,朝廷将王曾作为重要大臣加以依靠。仁宗即位,升任礼部尚书。大臣们议论太后上朝的 仪式,王曾请求像东汉过去的礼仪一样,太后坐在皇帝的右边,垂帘奏事。丁谓却想皇帝只 在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接见大臣,大事则由太后召见辅臣断定,不是大事就让入内,押班雷 允恭传奏禁中,决定可由雷允恭下达。王曾说:“两宫不在一处,但大权归宦官执掌,这是 祸害的一种征兆。”丁谓不听。不久雷允恭犯罪被杀,丁谓也由此而获罪。从此以后两宫垂 帘,辅臣上奏议事都依照王曾的建议。 王曾方正严整稳重,每次进朝觐见皇帝,陈述事情的利害得失,都详细切中事理,许多 人受他推荐而被朝廷提拔,他特别厌恶侥幸受宠之人。曹利用嫉妒王曾官级比他高,曾经因 不服气而不高兴,其言语记载在《曹利用传》中。到曹利用因事而犯罪时,太后大怒,王曾 反而替曹利用辩解。太后说:“爱卿曾经说曹利用强行蛮横,如今又为什么要替他辩解呢?” 王曾说:“曹利用一直依仗皇恩,臣下因此曾经以理驳斥他,现在曹利用被加以大恶之名, 臣下并不知道。”太后稍稍息怒,最后对曹利用从轻发落。开始,太后受册封,将御驾大安 殿,王曾坚持认为不可以,到长宁节给太后祝寿,只在便殿恭敬地进行庆典。太后的左右姻 亲之家请求王曾通报求见太后,王曾往往加以制裁和压制,太后更加不高兴。正好玉清昭应 宫发生火灾,王曾于是被逐出京任青州知州。当地百姓对其治理措施十分高兴,替王曾画一 幅像并为他建祠庙进行祭祀。王曾推荐和贬斥士人,没有人知道。范仲淹曾问王曾说:“公 开选拔士人,是宰相的职责。您的大德,唯独缺少这一点。”王曾说:“执政的人,如果将 恩德归于自己,那怨恨又归于谁呢?”范仲淹深深佩服他所说的话。宝元元年(1038)冬天, 大星坠落在王曾的寝处,左右惊恐地告诉他。王曾说“:一个月后就可以知道后果了。”一 月后王曾死,终年六十一岁,被追赠侍中,谥号“文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① - 18 -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②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 曾是洛阳花下客⑤,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 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②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 ③冻雷:春天的雷声。④物华:泛指万物。⑤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 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景 色,又抒发了自己的山居寂寞。“春风”一句,既指山城偏远春到晚,也暗指皇恩不到。 B. 中间两联均为写景:残雪累累、寒雷隆隆中蕴孕着勃勃生机;归雁的鸣叫唤起乡思,久病 逢春,自然景物如此美好。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乐观与豁达。 C. 尾联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 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感悟的诗。 D. 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这首诗不过是游戏之作。欧阳修秉承中国古典诗歌“怨而不 怒”的风雅传统,以“戏答”的方式表达他的怨刺,表现出诗人善处逆境的思想性格。 15. 本诗后四句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请赏析。 【答案】14. B 15. 五六句(颔联)写诗人夜闻归雁,顿生思乡之愁,病入新年,感叹时光 易逝,人生短暂;七、八句(尾联)写想到曾经在洛阳为官,即使现在境遇不佳也不应该嗟叹, 既有自我安慰,又对前途充满乐观。(或:七、八句写曾经在洛阳为官,虽然现在境遇不佳不 应该嗟叹,但实际上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凄凉)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 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 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 项,“中间两联均为写景”表达不正确。“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是写景,“夜 - 19 - 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则是抒情,抒发了诗人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 产生的客子之悲。“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表述错误。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 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 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 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诗的第三联由写景转为写感慨:“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诗人远谪山乡,心 情苦闷,夜不能寐,卧听北归春雁的声声鸣叫,勾起了无尽的“乡思”一自己被贬之前任西 京留守推官的任所洛阳,正如同故乡一样令人怀念。然后由往事的回忆联想到目下的处境, 抱病之身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年头。时光流逝,景物变换,叫作者感慨万千。诗末两句诗人虽 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 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 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 治上的感慨。 【点睛】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每一句具体在讲什么; 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 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诗歌鉴赏题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侧重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想在诗 歌鉴赏题中取得高分,必须学会读懂诗歌。诗歌鉴赏选择题要想做对,也必须要理解诗歌的 基本内容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观念,沉下心去,反复咀嚼, 多加品析,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笑傲江湖》第七回描写合奏琴箫:“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声立止,箫声也即住 了。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明月当空,树影在地。”《琵琶行》中与之运用相同手法表现 演奏技巧高超的是“_______, _______”两句。 (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 望皇 帝能早日委派自己保卫边防。 - 20 - (3)荀子在《劝学》中以螃蟹作为反例,它虽有六跪和二螯,然“______,____”,来阐明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答案】 (1). 东船西舫悄无言 (2). 唯见江心秋月白 (3). 持节云中 (4). 何日遣冯唐 (5).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6). 用心躁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 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 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舫”“唯”“鳝”“躁”等,要理解 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 年 10 月 28 日,重庆万州发生了一起公文车坠江事件,15 条鲜活生命瞬间消逝。如 此极端恶性的案件并非个例,类似的摩擦_______;高铁霸座,国航班延误而大闹机场,因诊 疗分岐痛殴甚至砍杀医生…剧情之夸张,烈度之大,总会让人________。四十年来,( ) 有网友说,反腐败让干部作风为之一变,今天,我们社会也需要一场“文明革命”,所言极 是。一方而,我们需要通过以诸如诚信黑名单等方式规范规则意识,增进法制思维,让这个 社会少一些规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另一方面,我们依然需要不断唤醒我们 古已有之的善意与良知,用德治荡涤社会风气、推进社会文明,让身边多一些美德的“继承 者”与“发扬者”。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________。“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 的发展历程”的国家,其人格层面的养成、精神层面的蜕变,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恐怕比 GDP 的增长更为困难。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学者英格尔斯的一本书在中国_______,书名就是 “人的现代化”。今天,在“仓康实”之后,我们或许尤其需要思考“人的现代化”这一课 题,以一场文明的革命,构建起与我们不断提升的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我们大国身份相匹配 的精神文明。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需要通过以诸如诚信黑名单等制度的方式规范规则意识,增进法治思维,让这个社会 少一些规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 B. 我们需要通过诸如诚信黑名单等制度规范规则意识,提升法治思维,让这个社会少一些规 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 - 21 - C. 我们需要通过诸如诚信黑名单等制度规范规则意识,增进法治思维,让这个社会少一些规 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 D. 我们需要通过诸如诚信黑名单等规范规则意识,提升法治思维,让这个社会少一些规则的 “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发展有了极大进步,但物质文明提升却依然有很大空间。 B. 我们国家的物质文明发展有了极大进步,但国人的精神文明素养有待提高。 C. 我们国家的物质文明发展有了极大进步,但精神文明水平却依然有提升空间 D. 我们因家的精神文明发展有了极大进步,但国人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屡见不鲜 大跌眼镜 一日千里 风行一时 B. 层出不穷 大跌眼镜 日新月异 盛极一时 C. 屡见不鲜 叹为观止 一日千里 风行一时 D. 层出无穷 叹为观止 日新月异 盛极一时 【答案】17. B 18. B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 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A 项,句式杂糅且搭配不当,“通 过以诸如诚信黑名单等制度的方式”句式杂糅,“增进”和“思维”搭配不当。C 项,搭配不 当,“增进”和“思维”搭配不当。D 项,成分残缺,“通过诸如诚信黑名单等”缺少宾语中 心词“制度”。故选 B。 【18 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选填衔接句,填写衔接句这类题目主要从陈述 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本题根据前后文内容来看,把国家的发展与国民的素养并举,把陈述的对象由国家过渡到国 民,使下文的重点落在国民的素养提高上,各个备选答案的选项都是转折关系的复句,但是 A、 D 项的重点不是落在国民的素养提高上,应排除这两项。B 项的陈述对象由国家过渡到精神文 明水平,而不是过渡到国人的精神文明素养,所以排除 B。故选 C。 【19 题详解】 - 22 -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 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结合使用排除法。屡见不鲜意思是常常见到,并不新 奇,强调并不少见。层出不穷意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语境说的是“如此极端恶性 的案件并非个例,类似的摩擦”并不少见,出现的频率高,而不是说这样的事情接连不断地 发生,所以选用“屡见不鲜”。 大跌眼镜意思是指对出乎意料的结果或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 非常惊讶。叹为观止: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是褒义词。语境中列举的“高铁霸座, 因航班延误而大闹机场,因诊疗分歧痛殴甚至砍杀医生……”这些事情不是让人赞美的而是 让人惊叹这些事情的不可思议,所以应选用“大跌眼镜”。 一日千里意思是指马跑得很快, 一天能跑一千里。后比喻事物的进展快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快。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 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前者强调快,后者强调新。语 境强调的是“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 这句话强调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快,所以选用“一日千里”。风行一时:象刮风一样流行。 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盛行。盛极一时:形容一时特别兴盛或流行。后者比前者程度重, 语境说的是“美国学者英格尔斯的一本书”在上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盛行,所以选用“风行一 时”。故选 A。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 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 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 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有科学家指出:“我们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人们不健康的饮食和长时间缺乏锻炼会使他们 面临罹患Ⅱ型糖尿病的严重风险,而Ⅱ型糖尿病会导致①________。”这使人们重新认识到 大脑功能退化与罹患Ⅱ型糖尿病有关。科学家们调查发现,多数人 60 岁后オ会获得有关如何 降低脑部疾病风险的建议,但②_____________。他强调,人过中年后所遭受的健康损害几乎 不可逆转,所以避免脑部健康出问题的最佳方式是③____________。 【答案】 (1). 大脑功能退化 (2). 通常为时已晚 (3). (从年轻时就)健康饮食并 坚持运动 【解析】 【分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准确把 握语段的话题,全面理解语段的整体意思;二是仔细分析判断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 系;三是权衡上下文内容的逻辑关系与语意衔接。 第一空处,由下句“这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大脑功能退化与罹患Ⅱ型糖尿病有关”可知,大脑 功能退化与罹患Ⅱ型糖尿病有关,所以Ⅱ型糖尿病会导致“大脑功能退化”,此处应该填写 “大脑功能退化”。 第二空处,由下文“他强调,人过中年后所遭受的健康损害几乎不可逆转”可知,人过中年 后所遭受的健康损害几乎不可逆转,所以 60 岁后オ会获得有关如何降低脑部疾病风险的建议 显然有点晚,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通常为时已晚”。 第三空处,由上文“人过中年后所遭受的健康损害几乎不可逆转”可知,等中年以后在时间 上晚了,所以应该在“年轻时期”就预防;由上文“人们不健康的饮食和长时间缺乏锻炼会 使他们面临罹患Ⅱ型糖尿病的严重风险”可知,脑部出现健康问题是由于不健康的饮食和长 时间缺乏锻炼,所以避免脑部健康出问题就应该“健康饮食并坚持运动”,综合以上两点, 此处应该填写“从年轻时就健康饮食并坚持运动”。 【点睛】语句补写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 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同时有字数限制。补写的语句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 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 写正确。所补写的语句与上下文的关系为: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2019 年第 1~3 季度,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和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上发挥显著 作用。在汛期,三峡水库累计拦洪 93 亿立方米,共拦蓄两次超过 40000 立方米每秒的洪水, 为长江中游洞庭湖及鄱阳湖地区实施了一次防洪补偿调度,成功应对了“长江 1 号洪水”。 目前,三峡水库已于 5 月下旬开始实施生态调度试验,调度期间鱼类产卵总规模超过 90 亿粒, 其中四大家鱼繁殖总规模达 30 亿粒。调查数据显示,此次产卵规模已与 20 世纪 90 年代荆江 产卵规模相当,生态调度效果显著。 【答案】关键信息:2019 年第 1~3 季度;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显著;成功应对“长江 1 号洪水”; 5 月下旬实施生态调度试验;生态调度效果显著。 【解析】 - 24 -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 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 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 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由材料“2019 年第 1~3 季度,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和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上发挥 显著作用”可提取信息“2019 年第 1~3 季度”和“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显著”;由材料“在汛 期,三峡水库累计拦洪 93 亿立方米,共拦蓄两次超过 40000 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为长江中游 洞庭湖及鄱阳湖地区实施了一次防洪补偿调度,成功应对了‘长江 1 号洪水’”可提取信息 “成功应对‘长江 1 号洪水’”;由原文“目前,三峡水库已于 5 月下旬开始实施生态调度 试验,调度期间鱼类产卵总规模超过 90 亿粒,其中四大家鱼繁殖总规模达 30 亿粒”可提取 信息“5 月下旬实施生态调度试验”;由原文“调查数据显示,此次产卵规模已与 20 世纪 90 年代荆江产卵规模相当,生态调度效果显著”可提取信息“生态调度效果显著”。 【点睛】压缩语段,首先应辨明语段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的应对技 巧。说明性语段: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议论性文段:可以采取抓中心句的方法。记叙 性文段,可以通过抓记叙的要素来抓信息。具体操作过程:找——陈述对象、中心事件、性 质、结果;写——必须按照题干要求(含标点)、尽可能运用原文词语、尽量运用主谓句表达。 四、作文(60 分) 22. 根据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无论风暴将我带到什么样的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是古罗马著名诗人贺 拉斯的一句名言。 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中国现实,写一篇演讲稿,谈谈对这句话的感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主宰自己的命运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卡莱尔曾经说过:“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 求己。”这条永恒的真理自古就贯穿于世。 - 25 - 蝗虫遍地之时,毅然离开佛前,第一个品尝了油炸的“天虫”,唐明皇告诉我们治蝗灾 要靠自己。“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郑板桥告诫儿子,生活要靠自己。一切成功的美 谈背后都包含着一个不变的真理:“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美国最大有限电视公司远程通公司董事长约翰·马隆准备将他 15 亿美元遗产的一半捐给 慈善事业。他认为:太多的财产会毁了孩子们,而不利于他们的成长,1997 年,世界首富比 尔·盖茨宣布,他不会给刚出生的女儿珍妮绅留多少遗产。他的理由与马隆相同。 人类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充分告诉我们:个人要自立,民族要自立,人类要自立。只 有这样,个人才能成长,民族才能自强,人类才会发展。对子女的吝啬也就是这种趋向,他 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靠自己生活,这正如美国艾略特所说的:“天上永远不会掉下玫瑰来, 如果想要更多的玫瑰,必须自己种植。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自己做了将军,儿子还是马前卒。 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简囊,其中插着一枝箭。父亲郑重对儿 子说:“这是家袭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 简囊,厚牛皮打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箭头的模样。果然,佩带宝箭的儿子英勇 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背弃了父亲的叮 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抽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聚然间他惊呆了。一枝断箭, 箭囊里装着一枝折断的箭。我一直带着一枝断箭打仗呢!意志轰然坍塌了,结果儿子惨死于 战乱之中。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拾起那柄断箭,沉重地说:“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 做不成将军。” 把胜败寄托在把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 危险!自己才是一枝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 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种子靠自己的力量破土萌发,生长于悬崖峭壁之间;蝴蝶靠自己的力量冲出蛹壳,振翅 于百花之中;强者靠自己的力量开拓未来,矗立于成功之巅。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牢记这句谚语“自立更生胜过于上帝之手”。 【解析】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 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 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 - 26 - “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首先理解材料中这句名言 的含义,“无论风暴将我带到什么样的岸边”中的“风暴”指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 等,“以主人的身份”,告诉我们面对这些困难、挫折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更不要自暴 自弃,要倔强地往前走,去主动的克服、战胜它们,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以一个成功者的姿 态来回顾这段崎岖的旅程。写作时,还需审清题意,要求写一篇演讲稿,演讲稿内容是关于 “无论风暴将我带到什么样的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句名言的“感悟”,还要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中国现实。 立意: (1)自强不息,立志成才; (2)生而不凡,敢于挑战; (3)我命由我不由天; (4)主宰自己的人生; (5)学会在风雨中跳舞。 素材: (1)我命由我不由天。上天总会赐予某些人灾难,可若奋起反抗,仍能书写辉煌。浑身病魔 缠绕,毒素蔓延全身,那个凭借两天一次的透析顽强活着,可却靠精神震撼世人的史铁生啊! 即便双腿残疾,身患绝症,仍在昏沉间写下《病隙碎笔》,上天可以给予毁灭,但只要凭一颗 坦荡勇敢的心,去抗争灾祸,寻找希望,总能像史铁生那样,倚仗深邃的思想成就文坛的传 奇,创造坚强得令人叹息的命运! (2)千载岁月一梦间,曾经的浮华奢靡已被忘却,不能遗忘的却是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嘶喊,出身平民,面临误期斩首之险又有何妨?拥有勇敢倔强,敢于反抗的决心,连命运 都可以改变!起义称王,青史留名,全在他自己一念之间。百姓疾苦,苍天无眼,要想免于 屈死,就只有自己起来反抗,将自己的人生紧握于手中,方能无憾无悔。 (3)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可犹记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诸葛亮明相辅佐,英雄武将如云, 三分天下风云涌。如此背景他却辜负,最终亡国,乐不思蜀。倘若人生如棋,那么刘禅绝对 是一个懦弱无能的棋手,不理朝政,贪图享乐,生生毁掉了他一代帝王的命运,一局好棋被 砸了个七零八落。可见,人生成败荣辱,全在自己如何把握。 (4)世界近代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德国文艺史上一颗耀眼的音乐巨星贝多芬先上。从小他 便被父母接受音乐的洗礼。可是,也许是天意弄人,又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他的耳朵听不到 任何声音了,想想看,这对于一个作曲的音乐家是怎样的折磨,不所有人都为他感到难过时, - 27 - 他却走向了比耳聋前更高的高度,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这样一个敢于同命运作斗争,主宰 自己命运的人是多么伟大呀! (5)不论是贝多芬还是海伦凯勒,当然还有许多名人,不论是谁,都曾同命运抗争过,且都 成功的主宰的自己的命运,成就了辉煌的一生。逆天改命,不是说做就能实现的,要有行动 付出,那么你就能成就辉煌一生。在电视上曾听到这这样一句话,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受拼才会赢。这样一句话是真的一点都没有说错,让我们一起来主宰自己的命运,成就辉煌 人生吧!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由名言引出观点“求人不如求己”。举唐明皇和郑板桥的例子,论证了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举约翰·马隆和比尔·盖茨的例子,阐述了天上永远不会掉下玫 瑰来,如果想要更多的玫瑰,必须自己种植;举战国时期的一个例子,论证了不相信自己的 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文章结尾点题并呼吁:想当强者的朋友,让我们永远牢记这句谚 语“自立更生胜过于上帝之手”。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 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 示的中心来写作。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