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4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05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语言手法(讲)(含解析)
专题 05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语言手法 讲目标 1.了解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语言手法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语言手法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 鉴赏语言 【高考典例】 1、【2018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 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 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 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 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 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 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 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 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 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 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 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 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 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 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 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 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 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 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 ——“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 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 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 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 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 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 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 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 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 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 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 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 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 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 不换”“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 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 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 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 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莱 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 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 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 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濯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両敲 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 月静好。 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 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文章开头运用“子然一人”“蹀躞”等词语,形象地描写了“我”寻找徽墨时身心 疲惫、孤独失落的状态。 B.“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是徽墨式微的原因,“华丽”一词运用反语手法, 寄寓了“我”内心的惋惜与不平。 C.文章写了一位“隐者”,表达“我”对其放弃大城市舒适生活、在虹关与笔墨为伴的 敬慕之情。 D.文章回忆儿时磨墨习书的一段经历,意在强调“我”与墨的渊源,真实亲切,具有 生活气息。 E.文章以寻找徽墨始,以带走徽墨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 意和文化韵味。 【答案】AB 【解析】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本的内容,又考查文章的技巧,同时还涉及文章 的 主旨。如 ABC 三项重在对人物情感的分析,D 项重在对文章材料安排意图的分析,E 项 重在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对于既考查内容,又考查方法和主旨的题目,考生需要做 出的储备更多一些。首先要了解文章常用的技巧有哪些;然后再与文本进行对照。解答 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理层次,概括 主要内容。第三步: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比较分析。 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 分) 【答案】主要运用了拟人(或想象)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 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 思考。“墨与砚台的喁喁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 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 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这句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鉴赏散文中的语言一致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出题热点,如 2017 年高考“赏析 文章末段的文字”,如 2016 年“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如 2015 年“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2018 年“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都是鉴赏类题型,不同的就是是否在题干中明确鉴赏的角度,如 2015 年就给出了鉴赏 的角度。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 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要选择最主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 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简单概括就 是:手法+内容+情感。 18.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6 分) 【答案】①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 ②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③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解析】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试题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审题要审准探究点,即探究什么,是探究标 题、句子含意还是文本的艺术特性。比如本题,是探究“文中的‘我’寻找徽墨”的原 因,明确了探究点,就知道了探究方向,知道了应从哪些层面或角度去探究,文中,“我” 寻找徽墨,既是对徽墨的喜爱,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追逐,而“徽墨式微”代表的不仅仅 是徽墨的命运,还有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式微”,“我”寻找徽墨,体现出的是对 民族文化的追求。探究的方法如下:(1)因形悟神法,散文特点是形散神聚,用此法去 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情感,如本文写的是“徽墨”, 而“徽墨”代表的是民族传统文化。(2)见微知著法它 要求善于从文本中的材料尤其 是细微的材料中挖掘(探究)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3)对立统一法,要善于从对立统 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4)“内引外联”法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深 入文本,读出自己的体会,又要联系生活、社会及自己的知识积累有所拓展,有所联系, 有所发现。此法多用在“谈谈你的看法或理解”或“联系生活(社会)谈谈你的看法” 这类探究题中。答题要注意:①符合答题要求:观点要明确;理由要充分(充分展现探 究过程);分析要紧扣文本;表达要清晰,有层次。 19.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6 分) 【答案】①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 ③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 ④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 力层级为探究 F。 【试题点评】本题可以从作用题的角度来解答。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 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写了……,表现了……;结构上是指段落本身的作用,与 其他段落之间的关系。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 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 就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该题型在前几年的高考中也多次出现,如 2017 年 “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如 2016 年“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015 年“文章最后一段,‘梯田’ 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2018 年“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 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虽然提问的方式略有不同,但考查的方向是一致的, 而 2018 年完全延续了 2017 年的提问方式。作用题一直是散文阅读的热点题型,2019 年的高考应该会继续在这个点上设题。 2、【2017 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 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 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 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 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 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 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 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 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 “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 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 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 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 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 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 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 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 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 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 “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 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 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 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 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 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 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 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 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 “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 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 “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 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 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 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 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 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答案】B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 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象表 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如是小说,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 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 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 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 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本 题中,B 项对文意的分析有误,脱离了文本的内容妄加猜测。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 分) 【答案】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 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理解句子含意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法:结构分析法,就是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 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长句包括长单句和多重复 句。遇到这类长句,我们首先要分清它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就要运用紧缩法, 删去句子的枝叶成分(定、状、补),抽出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谓、宾),把句子压缩 变短,其意思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是复句,就要通过分析句子的层次关系来把握它的基 本意思。修辞分析法,就是根据修辞特点去分析和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有些句子由于 运用了比喻、双关、借代、反语等修辞手法,因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运用有关修辞知 识,有助于准确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由表及里法,有些句意比较含蓄,从字面上很难 看出,它的深层含意往往隐含在字面之下,这就需要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透过字面意 思去挖掘它所蕴含的深层含意。语境分析法,就是根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语言环境, 即依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如首括句、过渡句、结尾句、主旨句、呼应句 等)综合分析、理解句意。本题中所给的句子处于段末,且句子中没有修辞,又极为短 小,故可以采取关键词分析加语境分析来解答本题。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 分) 【答案】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 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解析】题干问的是“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这是针对文 章的语言设题。题干明确说明“语言充满生活气息”,所谓生活气息,语言口语化,生 活化,听起来感觉很亲切,很自然,如“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照镜子”; 人物的对话具有地域色彩,如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 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婆婆嘛,好得很嘛”“裙子做好了嘛, 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等,都体现出少数民族的语言特色。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赏析文章的语言,首先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 形象;风格的幽默、辛辣、简明、含蓄、深沉;长短句式的特点,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表 达效果,音韵、构图和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可以 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进行赏析,词——炼字、语体色彩、词藻;句——长短、整散等。答 案层次:明确特色,举例分析内容,分析表达效果。本题在题干中已经给出整体的特点, 即“充满生活气息”,考生只要理解这一特点的内涵,然后到文中找出具体的内容进行 分析即可。 【考点剖析】 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是优美凝练。优美凝练的语言增强了散文的可读性和美感,同时也 是理解和整体把握散文的关键。所以,在《考试大纲》里就有了“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这一重要考点。该考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鉴赏评价能 力。 【命题揭秘】 鉴赏语言是散文阅读中常考考点,题型稳定。可单独设题,也可将本考点与分析手法、 概括主题、分析结构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呈现综合命题趋势。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 命题角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考查,即理解句意,重在语 言的思想性层面的,是对诸如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矛盾句、哲理句等的表层含义、深 层含义或句外意义的分析概括;二是对“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考查,即鉴赏语言, 重在考查对语言的艺术性的理解和把握,是对语言的表达技巧、修辞、写作手法及其效果的 分析。2018 年高考考查散文阅读的试卷,均在语言考点设题。2019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 题特点。 【备考技巧】 1.强化阅读,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语言理 解能力的前提,品味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于日常的备考中,复习不但要有针对性,更需 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高考能力平时化,平时训练高考化”,这 样就会轻松解决高考散文阅读中品味语言类的问题了。 2.加强练习,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散文品味语言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习游 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每周自主练习 1 道高考真题或者各 地模拟题,可以快速熟悉解题思路。通过对高考品味语言类试题(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 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 律,了解常见散文品味语言类试题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对正确答题规范答题大有帮 助。 3.多写散文,改写古代诗歌,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通过写散文,可以熟悉散文语言表达方式表达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对散文语言的理解 能力。 4.掌握语言鉴赏的角度: 词语的锤炼 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 词、副词等。 句式的选择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散句(句子 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 修辞手法的选用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语言的风格 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 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5.了解品味语言类试题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1)常见的命题形式: 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 ②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意思; ③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 (2)解题思路: ①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对重要句子含意的考查通常情况下是考查句子中某个或某 几个词语的丰富内涵。 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 ②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有的重要句子,就是因为它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所 以我们在分析句子的时候,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 ③结构复杂的句子——句子本身有时结构比较复杂,需要对这类句子给以足够的重视。 不同结构的句子强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 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 ④品味表达效果 设题角度:语言表达艺术的考查一般是从艺术效果、语言风格、语句(语段)赏析方面 设题。 答题步骤:技巧+阐释+效果作用。 【能力训练】 1、【江西省江西师大附中 2018 届高三四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杨家大院 周亚鹰 廿八都古镇,浔里街,缓缓前行,不到百米,小弄一拐,便见杨家大院,门楼的气派超 出了我们的意料。 跨过门槛,走进院中,院子里却出奇地阴暗,我们定了好一会神,才看清院子的布局。 院落中央有一约三十平方的天井,天井四面各有一厅堂,形成四合院格局,房檐上雨水全部 落入天井,达成四水归一肥水不流外人田之寓意。大院角落停着一辆几欲绝迹的手推独轮车, 看车架的破损和陈旧程度,该有些年头了。房主杨展三老人说,百十年前,有一推独轮车的 江西广丰人在廿八都做生意亏了本,欠了杨家不少钱,承诺回乡后筹钱还债,一年后广丰人 的儿子推着独轮车来到廿八都找到杨家,说其父临终前交代:“有钱还债,没钱就拿独轮车 抵债。”这独轮车在杨家一放就是上百年,成了杨家教育子孙后代的活教材。 廿八都地处深山,少受战乱,镇上古建筑大多保存完好。杨家先祖清嘉庆年间移民到此, 兴建了这座院落,当时规模还大得多。先祖经商出身,但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原则, 希望后世子孙位列朝班,光宗耀祖。单看各处木雕,都有寓意的。门顶窗的花纹似石击冰裂, 看上去有寒肤冷骨之意,是教育后人要发奋读书,要经得住十年寒窗苦以搏取功名。四合院 八根柱子上的“牛腿”都雕刻着人物图案,雕的是“君子八爱”:孔子爱人才,王羲之爱鹅, 陶渊明爱菊,东坡爱砚台,欧阳修爱牡丹,王冕爱荷花,李太白爱酒,林和靖爱白鹤。以教 育后人切勿玩物丧志,而要以八君子为榜样,培养高雅的志趣。老人如数家珍,一口气介绍 完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的君子八爱图雕,又兴致勃勃地展示了立柱门衣上“松鼠偷葡萄”的 连环镂空雕刻,厢房上寓意“多子长寿保平安”和“四平八稳大团圆”的窗雕,并对书房、 厢房、跑马楼、后花园甚至柱础等一一作了介绍。我们对杨家大院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以 我对古镇老宅的理解和认知,我确定这杨家大院 300 年风雨中必定有不少耐人寻味的故事。 果然,在我们刨根式的追问下,杨老先生断断续续地道出大院的百年沧桑。 杨家的祖上是大宋“杨家将”杨继业的后裔,其中一支迁至浙江江山市廿八都镇。杨家 在廿八都一度成为望族,老人的父亲,抗战期间曾做过国民党云南抗日飞虎队航空总站站长, 母亲则是中共地下党员。因这段经历,解放后他们颇受了一些委屈,文革期间更甚。我们在 老人的卧室看到一张十分陈旧的照片,男主人潇洒俊朗,女主人美丽端庄,杨老说那就是他 的父母亲。这么一段极富传奇色彩且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政治记忆的往事,杨老却讲述得 如此平静自若,如此波澜不惊,他似乎在复述一件跟自己丝毫无关的事。看着他佝偻的背影, 我幡然醒悟——作为这段往事的亲历者,老人和这古老的杨家大院一起,跟这段历史已经有 机相融了。当然这平静只属于他,我却心意难平。 老人和妻子终日守着大院,他现在不缺钱用,四个子女中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在北 京中关村开公司,最小的女儿也在厦门工作。他现在就是寂寞,因此,他将杨家大院开放供 人参观,门票虽定五元,但给与不给全在客人,最好是有客入住,那样他也就有了伴了。没 有客人的时候,老杨就对着正厅一张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香案发呆,就伫立在天井中仰望着牛 腿上的木雕出神,要么就在卧屋里侍弄自己苦心收藏的一大堆“宝贝”。说到宝贝,老人的 眼睛就发亮,他爱好收藏,什么清代的明朝的宋代的甚至唐朝的魏晋三国的,什么陶碗、瓷 盆、铜器、夜壶、古币、清代的消防水枪、百年前的借据、发黄的官府布告等,数量之多年 月之久叫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当然这些藏品多是大院保留的。注目这些丰富的藏品,我的 眼前慢慢地升腾起一幅人声沸于天井、小童嬉于堂前、欢呼响于厢房、宾客揖于中堂、茶香 漫于案前的祥和的画面。 走出杨家大院,天已擦黑,夜色初起,山风轻袭。待回首,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 像一个遗落的梦。 ——节选自《非鱼居随笔》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家保留广丰人的独轮车做活教材,意在教育子孙,做生意可能有亏有赚,但做人 做事千万不可失了信用。 B.大院的窗花门雕,寄予了先祖对子孙读书出仕光宗耀祖的厚望,但后代因选择了做 生意,愧对先祖,纷纷离开大院。 C.作者听了老人叙述父母的遭遇,虽是与自己毫不相干,但作者仍心意难平,为那段 充满硝烟和波折的往事而感慨不已。 D.老人和妻子终日守着大院,守护的不仅是一处院落,还有上一代人的生活习惯,以 及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传统。 【答案】B 【解析】 点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 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上的写作手法,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 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最后要把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找 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 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2)结合全文,赏析文末画横线的句子“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一个遗落的梦”。 【答案】①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② 写出杨家大院现在的衰败、幽寂和冷落孤独,仿佛被 遗弃在人们的生活之外,原先的热闹、繁华和强盛如同梦幻已经不复返。③突出了作者 的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赏析文末画横线的句子“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一个 遗落的梦”,这是 点睛:赏析句子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①从关键词语入手。抓住关键词语,可推知整句的意 思。②从分析修辞入手。将使用修辞的句子还原成未使用修辞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 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 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③从特殊位置入手。如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 全文,尾括句往往作总结,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如是文眼句,则 可联系全文进行分析。④从文本主旨入手。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体会关键 句可以结合主旨进行。(5)从相邻句子入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中往往隐含着解 题的信息。(6)从结构层次入手——抓主干。如是单句,先找主谓宾;如是复句,则先 找准第一层关系。如是并列,句意应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如是偏正,句意应放在 “正”的部分,但“偏”部分不可忽视。 (3)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和语言特色。 【答案】① 文章以游踪为序,写了大院的总体布局、摆放的物品、各处木雕和人物生活, 行文自由,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②文章开头写走进杨家大院,结尾 写走出大院,首尾呼应,层次清晰。③语言简洁,典雅,平易。首尾多用短句,“廿八 都,浔里街”“夜色初起,山风轻袭”等句子简洁,中间段落多用长句,长短结合。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和语言特色。作答时从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入 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构思全文的。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看作者 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运用哪些技巧来突出中心或吸引读者的。从表现文章主旨的 效果入手分析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本文“形散神不散”,作者以游踪为顺序构 思全文,开头写走进杨家大院,结尾写走出大院,中间写了在杨家大院中的所见、所闻、 所感,表达了作者对杨家大院所呈现出了的传统精神、传统文明的欣赏与折服,以及对 杨家大院如今落寞的深深感触。分析散文语言特色,可以从遣词造句、修辞、语言风格、 情感、手法等角度去鉴赏,本文语言简洁,典雅,平易,如“廿八都古镇,浔里街,缓 缓前行,不到百米,小弄一拐,便见杨家大院”“跨过门槛,走进院中”“夜色初起, 山风轻袭”等,“四合院八根柱子上的“牛腿”都雕刻着人物图案,雕的是“君子八 爱””“孔子爱人才,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东坡爱砚台,欧阳修爱牡丹,王冕爱 荷花,李太白爱酒,林和靖爱白鹤”,中间段落多用长句,长短结合,使得文章形式灵 活自然,富有变化,避免单调。 2、【2018 届四川雅安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世界 李娟 之前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一段时间。 在阿勒泰时,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 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后来我买了一只小奶狗陪她。于是每天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一人一狗趴在阳台 上眼巴巴地张望。 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每 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 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 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 老子今天晚上要来偷……” 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 “这是骗钱的! 你莫要开 腔,我们悄悄眯眯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 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 黑的鱼……” 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 “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她居然听懂了:“晓得晓得,我又 不是小娃儿。 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 点,打烂了要赔。” 每次逛完回到家,她累得一屁股坐到床上,一边解外套扣子,一边嚷嚷:“累死老子了, 老子二回再也不出去了。” 可到了第二天,就望着窗外蓝天幽幽道:“老子好久没出去了……” 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 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 但她不知道阿勒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 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 切困境,仿佛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每天她趴在阳台上目送我上班而去,回到空空的房间开 始想象火车之旅,那是她生命之末的最大激情。 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已拖着行李悄悄跑下楼。她走丢过两次,一次被邻居送回来,还 有一次我在莱市场找到她。 那时,她站在那里,白发纷乱,惊慌失措。当她看到我后,瞬间怒意勃发。似乎正是我 置她于此处境地。 但却没有冲我发脾气,只是愤怒地絮絮讲诉刚才的遭遇。 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拴了根破布,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 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系得有。 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 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 这几块破布,是她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 摔跤了怎么办?” 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 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碎布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 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地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响大哭。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 。 她已经没有同路人了。她早已迷路。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慢慢与死亡和解。我 却只知一味拉扯她,不负责地同死亡争夺地。 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 的最隆重的迎接。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便依仗她对我的 爱意,抓牢她仅剩的清明,拼命摇晃她,挽留她。向她百般承诺,只要她不死,我就带她回 四川,坐火车回,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 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 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 又被系了一块破布。终于痛哭出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三自然段写外婆在阳台上张望的情形,表现出外婆对我的依赖。 B.外婆虽然年迈,但是内心仍保有对生活的热爱,这一点从作者带她外出时对她的动 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 C.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我对外婆的深深的依恋,哪怕我把外婆“狠心”地反锁在家 里,也是出于对外婆安全的考虑。 D.作者是四川籍人,在进行语言描写的时候,多用四川方言,这样不仅贴近生活,也 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跃然于纸上。 【答案】B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 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 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 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 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 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 意寻找这些硬伤。 (2)文章说“她早已迷路”,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迷路”的理解。 【答案】①指外婆神志不是很清晰,找不到回家的路,无论是城市中外孙女的居所,还是远 处的家乡。 ②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我,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3)文中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请结合文本探究“她的世界”是怎 样的世界。 【答案】①外婆的世界是封闭的孤独的世界:亲人无法时常陪伴,也不能真正理解她内心的 需求。②外婆的世界是充满爱恋的世界:充满了对故乡的爱恋,对家的爱恋,对儿孙的 爱恋。 ③外婆的世界是充满希冀的世界:她对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了热情和希望,总是想尽办法要 逃离孤独,摆脱束缚。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句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关注整篇文章的内容,根据对文本 内容的把握,逐个筛选外婆的世界,外婆的世界是封闭的孤独的世界:亲人无法时常陪 伴,也不能真正理解她内心的需求。外婆的世界是充满爱恋的世界:充满了对故乡的爱 恋,对家的爱恋,对儿孙的爱恋。外婆的世界是充满希冀的世界:她对外面的世界总是 充满了热情和希望,总是想尽办法要逃离孤独,摆脱束缚。 3、【2018 届陕西宝鸡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做一棵城市树需要勇气 毕淑敏 城市中的树比乡村当中的树,要更经得起吵闹。乡村是安静的,有黎明前的黑暗和黄昏 的炊烟,城里的树却要被五花八门的噪音轰得聋掉。如果把城市里的树叶和乡村的树叶堆到 一起,拿一把音又来测它们对声音的反应,乡村的树叶一定是灵敏和易感的,像婴儿一样好 奇。城市的树叶却像饱经沧桑的老汉,有点大智若愚地呆傻在里面。 城市的树比旷野当中的树,要肮脏许多。它们的脸上蒙着汽油、柴油和地沟油的复合膏 脂。旷野当中的树,即使屹立在沙尘暴中,满了黄土的斗篷上点缀着不规则的石英屑,寒怆 粗糙,却有着浑然一体的本色和单纯。 城市的树比起峡谷当中的树,要谨小慎微得多。不可以放肆地飞舞杨花柳絮,那会让很 多娇弱的城里人过敏。人们用无性繁殖的方法让绿化扩数,那些太一致太规整的树林,让人 感觉不到树的天性,仿佛列队的锡兵。只有峡谷中的树,才是精神抖擞风流倜傥的。 城市的树比山峰上的树,要多经几番挣扎磨难,还有突如其来的突变。下雪之后,勤快 的人们会把融雪剂堆积在树干深处。无声无息地渗透下去,春夏之交才显出谋杀的威风,盛 年的树会被腌得一蹶不振。 城市当中的树比之平原之中的树,多和棍棒金属之类打交道。平原的树,只限被请去做 梁做檩,虽死犹荣。城市当中的树,却是要年年岁岁屡遭劫难。手脚被剁掉,冠发被剃去, 腰肢被捆绑上一种叫作“瀑布灯”的电线,到了夜晚的时候,原本朴素的树就变成了圣诞树 一样的童话世界,有了虚无缥缈的仙气。 说了这许多城市树的委屈,它们也有得天独厚的享受。当乡下的树把根系拼命往地底下 扎,在大旱之年汲取水分的时候,城市里的树却能喝到洒水车喷下的甘霖。可惜当暴风雨突 袭,最先倒伏的正是那些城里的大树,它们头重脚轻软了根基。 说了这许多城市树的委屈,它们也有得天独厚的享受。当乡下的树把根系拼命往地底下 扎,在大旱之年汲取水分的时候,城市里的树却能喝到洒水车喷下的甘霖。可惜当暴风雨突 袭,最先倒伏的正是那些城里的大树,它们头重脚轻软了根基。 城市的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常常被人抚摸。只是我至今也闹不明白,倘若站在一棵树 的立场上,被人抚摸是好事还是坏事?窃以为凶多吉少。树是一条鲜活生命,喜欢自由自在 我行我素。它不是一朵云或一条狗,也不是恋人的手或是一沓钞票。若干得了“50 肩”的 半老不老之人,为了自己的胳脖康复,揪住树的胳膊荡秋千。他们兴高采烈地运动着,听不 到树的叹息。 城市的树还像城市里的儿童一样,常常被灌进各式各样的打虫药。这究竟是树的幸福还 是树的苦难?看到树上的虫子在药水的毒杀下,如冰馓一般落下,铺满一地,不禁在思忖: 树若在山中沐浴临风摇头晃脑,还会生出这般饶密的虫群吗? 如此说来,做一棵城市里面的树,是需要勇气的。它们背井离乡到了祖先所不熟悉的霓 虹灯下,那地域和风俗的差池,怕是比一个民工所要遭受的惊骇还要大吧?它们把城市喧嚣 的废气吞进叶脉,把芜杂的音响消弭在摇曳之中,它们夜深了还不能安眠,因为不肯熄灭的 路灯还在照耀着城市。路灯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打了折扣的太阳,哺育着附近的叶子。不信你 看,每年深秋最后抖落残绿的树,必定是最靠近电线杆子的那一株。 有的人像树,有的人不像树。像树的人,有人在乡下,有人城市。城市里的树,骨子里 不再是树了,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最坚忍最朴素的一丛,无语地生活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几段,将城市里的树和乡村的树、旷野的树、峡谷的树、山峰的树、平原 的树等作对比,形象地诉说了城市树的种种委屈。 B.文章还描写了城市的树得天独厚的享受和好处,看似优越和幸福的生活,实际上是 天性被抑制、失去自由的生活。 C.城市里的树能绿化环境,消除噪音,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利益, 同时也被化学药品、灯光设施等无情地伤害着。 D.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城市的树叶却像饱经沧桑的老汉”用比拟手法表现 了城市数树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痛苦。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D 项考核手法,BC 项考核内容,其 中 D 项,例句是比喻,不是比拟。另外,这句话是表现城市树被各种噪音轰得聋掉,对 声音感觉不敏感。 (2)“如此说来,做一棵城市里面的树,是需要勇气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 分析。 【答案】①照应了文章的题目,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是总结前文,在前面的描写和议论的 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又引出最后一段,由树及人。③内容上,强调了背井离 乡的树生活在城市里,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要忍受城市恶劣环境的摧残。 (3)“城市里的树,骨子里不再是树了,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最坚忍最朴素的一丛,无语 地生活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①很多人就像城市里的树一样,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默默地生活在城市里,具有 朴素的品性,同时能坚强地忍受和适应城市的环境,生活在城市里的树和人都需要勇气。 ②这句话里包含着作者对城市里的树和像树一样的人的感情,既赞美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又 有同情和无奈之情。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句子含义的题目,要求分析城市里的树,骨子里不再是树了, 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最坚忍最朴素的一丛,无语地生活着”,分析句子含义注意句子的 位置,此句在文章的结尾,注意和文章的主旨联系,同时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从句 子的内容看,这句话意在表明默默地生活在城市里,具有朴素的品性,同时能坚强地忍 受和适应城市的环境,生活在城市里的树和人都需要勇气。从主旨的角度看,这句话既 赞美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又有同情和无奈之情。 点睛: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 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 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 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 有关。 4、【2018 届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模拟考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阳光的味道 林清玄 尘世的喧器,让我们遗忘了阳光的味道,味道是一样的纯净着,一样的微小,一丝丝, 入心,入肺。甘甜,芬芳,怡人。阳光的味道很干净和唯美,像川端的小说,透明,简洁, 历炼。行走在世上,许多靶子等待我们紧的箭矢去努力地命中,心里装满太多的世故与烦忧, 幸福的位置,也就变得小了,或者卑微到忽略不计。 很向往年关过后的冬日,抱着一本书躺在黄河大堤南的草丛中晒太阳的时光。一大片一 大片衰败的堤草向云海深处铺展延伸。有几个牧羊人躺在草丛中,他们丝毫不觉得冷。我便 停止了脚步,眷恋着这片草,还有草上特定的阳光,这就是冬天的太阳,静悄悄的释放着能 量。 我选了一片草色稠密的空地躺了下来。从黄河边吹过的风夹杂着些许凉意,我抱膝抬起 头让脸感受阳光,紧闭着的眼前一片红色。渐渐我感受到了暖暖的光,不是隐隐的,是静静 的暖。静静的,温柔的,使我沉浮的心也静了下来。 等待返青的草丛中慢慢流溢着阳光味,香香的,暖暖的,轻轻的,柔柔的,从我的发梢、 肩膀、衣服,从我目光所触的护堤杨树上浓厚着,流逸着。我的心域泛起春天般明媚、柔和 的气息,温润,甜美。小时候,就是这样静静地追着这片阳光,嗅着他们身上阳光的味道, 温暖着,幸福着。 冬天的太阳这么美好,阳光下的一切都那么金灿灿的,暖烘烘的,更懒洋洋的,我终于 卸下了尘土般的疲惫,让自己也变得懒洋洋的。和这水涟一起发呆,发笑。 临近中午了,我突然发现阳光变得眼耀眼,也变烫了。中午的阳光愈发的暖和,返白的 草尖上闪烁着金灿灿的光芒,空气里回旋着温热的气息。阳光的味道最浓烈处就是这村庄的 味道,乡情的味道,给予你身躯和血脉相牵的亲人的味道。 驱走一切发呆以外的多余的动作,竟然这么美妙,这么简单。就是晒晒冬天的太阳,只 是这么简单,自然地翻几页书,或慵懒的像只蜷曲的猫儿,原来有时候异于人类的动物更会 享受生活,忙碌的我们还是给自己些时间享受纯本的生活吧,也许会领悟到另一种幸福。 尽管冬日的阳光也只有短短的一个季节,也许你应该感恩于它对你的磨练,也许你应该 感激它让你发觉了自己原来还有脆弱的一面。阳光的味道,磨练的味道,人生的味道。春天 的阳光会融化你冷漠的心灵,夏天的阳光考考验你执着的深度,秋天的阳光透射生命的颜色, 冬日的阳光告知还要重头再来。 在岁月面前,我无法在成功的喜悦中徜徉,却对失败的痛楚耿耿于怀。我看不见梨花黄 昏后的一树辉煌与美丽灿烂,却看看见残景雨凄凉;我看不见晨曦清风醉,却看见梦里落叶 飞。人生的秋天本是褪色的季节,心里眼里保持着原状原色的东西又能有多少呢?后来,我 终于学会了在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体味阳光的味道,我终于知道那种味道其实是一种自 强、淡泊、宽容的心情。 我喜欢阳光的味道,我喜欢爱与被爱,因为阳光的味道和爱一样透明! (选自《散文网》)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连用多个词语描述阳光味道,表露出作者对阳光味道的喜爱与向往,也能够 引发读者美好的联想与感受。 B.“我终于卸下了尘土般的疲意”,“尘土般”一词生动形象而又深刻表现了作者人 生路途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 C.本文写“异于人类的动物更会享受生活”,是用比较的方式提醒我们忙碌是幸福的 大敌,我们该学会给心灵留点时间。 D.本文细腻地描绘了几幅画面,看似随意,实则是作者的妙思所在,温馨的画面中流 淌的温情正是后文抒情感悟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四个选项均考核文章的内容,其中 B 项,尘土不是形容人生中的磨难,而是表明心中太多的世故与频忧,使本该纯净幸福的 心灵蒙尘,让人感到疲惫。 (2)结合全文,概括文中“阳光的味道”的含意。 【答案】①阳光的味道是温暖的感受。②是大自然柔和、甜美的气息,③是村庄的味道,是 浓浓的乡情的味道,是血脉相牵的亲人的味道,④是磨练的味道,是人生的味道,是自 强、淡泊、宽容的心情。 (3)本文的语官极富表现力,请结合全文赏析。 【答案】①准确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慵懶的像只蜷曲的猫儿;排比,阳光的味道, 密练的味道,人生的味道。②语言具有诗意美,含蓄,优美,耐人寻味。如我的心域泛 起春天般明媚、柔和的气息。③长短句结合,语言节奏感强。如阳光的味道很干净和唯 美,像川端的小说,透明、简洁、历炼。④巧用叠词,语言富有音乐性,表情细腻如阳 光下的一切都那么金灿灿的,暖烘烘的,更懒洋洋的。⑤用词讲究,富有张力。如我终 于卸下了尘土般的疲惫,尘士表明心中太多的世故与烦忧,使本该纯净幸福的心灵蒙尘, 让人感到疲惫。⑥句式灵活。语言具有流动感,用词稳,句式活。用词稳,如用来形容 阳光的味道的词语有十多个,基本不重复;句式上也富于变化,如运用倒装,如等待返 青的草从中慢慢流溢着阳光味,香香的,暖暖的,轻轻的,柔柔的。⑦综合运用记叙、 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结合文本,分析合理即可)。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担文语言风格的题目,注意从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用和艺术手法的 运用的角度分 点睛:小说常见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方面,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节描写、白描等;在 语言风格方面,有质朴、含蓄、群众方言、口语化、诗意化语言等;在句式上,短小明 快等。 ☆考点二: 艺术手法 【高考典例】 1、【2017 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 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 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 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 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 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 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 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 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 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 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 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 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 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 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 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 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 ——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 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 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 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 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 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 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 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 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 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 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 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 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 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 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答案】B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 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本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 查,考查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 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要注意选项对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的表 述是否正确。如本题 B 项文意分析不当。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 分) 【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 指“无形的窗 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 中心意思。主要抓住“窗子”的本意和比喻义,如窗子既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又指心 态与观念的限制。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理解词语的含义,主要包括基本义、比喻义和语境义。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 分析词语的来源、词类、结构入手,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 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分析词语 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如本题“窗子”既可以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也可以指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 行分析。(6 分) 【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 度; 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通过人称的变化来 考查。“你”“我”分别代表不同的人生视角,窗里窗外是两个世界,窗外的人无法理解 窗内,窗内的人也无法走进窗外。结合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使用的好处,结合文本内容 分析。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技巧点拨】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 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 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如本题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 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 2、【2017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 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 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 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 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 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 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 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 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 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 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 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 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 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 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 “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 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 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 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 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 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 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 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 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 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 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 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 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 了。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 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 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 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 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 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 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 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 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 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 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 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 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 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 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 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 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 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 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 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答案】BE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查,考查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 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先读懂文章,设误点主要是 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17.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 (3 分) 【答案】合乎题旨。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 深化了主旨。 【解析】这一题首先要明确答出“合乎题旨”,然后理解“挺拔之姿”在文本中的含义。在 文中“挺拔之姿”不仅指竹子外在的形态特征,更应该是竹子的内在特性,在艰苦环境 下的一种顽强奋进精神。扭曲的竹子,它有一种在艰苦环境下顽强拼搏不服输的精神, 所以是合乎题旨的。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文本主旨理解题目“挺拔之姿”的含义,然后到文中去查 看有关“扭曲的竹子”部分的文字描写,明确这“扭曲的竹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思考作者刻画这一形象的用意及作用,与文本题旨有无联系,那么有关它的描写是否合 乎题旨就很明了了。 18.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5 分) 【答案】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②赞美了竹子争 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 抒情性。(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 【解析】末段的文字写的是作者回到城里的所见所想,看到的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优雅 而有骨感的纤纤细竹和古色古香的庭院,感慨日子过得小巧婉约。又想象山野中无数的 竹鞭在奋力向上生长,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的情形。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竹子的 一种特殊的情感,另外末段写竹抒情也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赏析文章的句子或段落,首先要找出句子或段落在文本中的位置。这一题目标 很明确,即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答题时不仅要赏析段落的内容,还有分析它作为文本 结尾段的作用,所以要结合文本主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解答。 19.(9 分) (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3 分) (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80 字左右) (6 分) 【答案】(1)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2)考生可 以任取一点自由发挥。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这一题第一问比较简单,问“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这是对竹子 形象的分析概括。第二问要求考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考生只需选择竹子 的某一种精神气质进行解读即可,但解答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有一定的字数 要求,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获得高分。 【考点剖析】 艺术手法(或称写作手法)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 对艺术手法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 艺术效果。要做好“一、二、三、五”项工作:“一”:指必须构建一套关于各类表达技巧 的名称、特征和表达效果以及实例的知识网络。“二”:指两个结合。第一个结合是指解答 艺术技巧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指解答艺术技巧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三”:指三个步骤:确认所用技巧→具体解释→简述好处。“五”:指五个切入,在“确 认所用技巧”中大致可以从五个角度切入: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语 言特色。 【命题揭秘】 2018 年高考本考点有单独设题,也有与品味鉴赏语言、分析概括主题等考点结合起来 综合命题的形式。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考查覆盖面广,内容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谋篇布局手法等。2019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备考技巧】 1.勤读多积累,提高能力。 在散文阅读的考查中,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是考试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然而 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 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 “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因此更需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养成好的阅读习 惯。 2.多写散文,提高对散文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 通过写散文,可以熟悉散文的写作方法。另外,散文是扩展的诗歌,诗歌是压缩的散文, 学生还可通过改写中国古代诗歌,有效地提高对散文艺术手法的把握能力。 3.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散文阅读分析艺术手法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 “熟习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 律,了解常见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对正确答题规范答题大有帮助。 4.掌握常用散文艺术手法及相关题型和答题模式。 因为散文的表现手法很多样,在实际答题过程中学生往往拿不准,易丢分。因此,准确 掌握这些手法至关重要。 (一)表达方式 散文常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与其它的表达方式相比,散文阅读中考 查最多的是描写和抒情。 (1)描写指用语言文字等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 主要表述方法之一。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 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2)抒情就是抒发对人、事、景物的思想感情,用褒扬、赞美或感叹的语气表达作者 的感受。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3)答题步骤: 先写出具体运用什么方式方法,然后再具体解析。即答题格式为:方法+解析。 叙述 作用 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 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 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 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 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人物 描写 手法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详写(细节描写、白描) 略写 侧面描写 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人物,如对比、衬托等。 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人 物 对 话 描写、心理 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 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 界、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文章内容, 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白描 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 景物 描写 方法 景物描写 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视觉还要考虑观察的角度、 顺序等,如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从高到低,或分层写景,远近高 低结合等。或者从时间的顺序。 景物 描写 手法 细节描写: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 彩,进行浓笔涂抹。例如《荷塘月色》中一些段落。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 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的描写就是 这样。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 静态描写: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动态猫写: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 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写景衬托人物心情;写景点明时令、地点;写景表现人物关系; 写景表现人物性格;写景渲染气氛。 自 然 环 境 描写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 更好地表现人物。 (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和其它表现手法一直是放在一起考查的,因而我们把它们放到一起。从提问的 方式来看,有时是直接问某部分或全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并顺带考查这种手法的作用,有 时是让你鉴赏(赏析)。 (1)有关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①题目直接问表达技巧的情况下,就要直接答出表达技巧,并且要对该技巧进行解析。 答题格式为:技巧+解析。 ②题目问到赏析的情况下,要从内容、技巧、语言三方面考虑,不一定所有的题目都要 求答语言,但我们必须要考虑。 答题格式为:内容+技巧+语言。 ③题目问到好处、作用类的,我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 答题格式为:内容+形式。 (2)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描写对象更形象生动、具体可 感。 拟人:把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使描写对象生动活泼、亲切动人。 排比:增加文章气势。用来状物,景象迭起,五彩缤纷;用来叙事,丁卯纷陈,有条不 紊;用来说理,充分全面,淋漓尽致;用来辩论,气势磅礴;用来抒情,酣畅淋漓,缠绵悱 恻。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能更鲜明地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一特 征,给人以启示。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强 调、突出重点,升华主旨或句意。 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映衬,或 补充)。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双关:富有寓意,含蓄委婉,尖锐犀利。 引用:语言凝练,言简意明;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如说明文中引用诗文);加强真 实性(如引资料);起证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据)。 (3)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 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 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 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 不晦。 衬 托 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 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 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先抑后扬 引发好奇,铺垫感情。 托物言志 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内心情感,使表达的内容含蓄、赋予哲 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 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 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动静相衬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渲 染 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 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用以加深主题。 联想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 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 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烘 托 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 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 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三)谋篇布局技巧 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方法(总分式、层进式等)、情节安排(顺序、倒叙等;详略等) 如悬念、铺垫、伏笔、照应等。 【能力训练】 1、【2018 届四川绵阳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过铁匠铺 葛水平 ①去往铁匠铺的路上,我还是一个撅着厚嘴唇的女孩。 ②时光虽然让我的生命中走失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也让我懂得有过的好被我撞见了。 ③我的手心再都没有因为遇见一些事物而热过,除了铁匠铺。有些时候,我甚至怀疑其 中某些细节的真实,比如黄泥小路上的晨光,弥漫在空气里冷霜的味道,还有那磕磕绊绊相 继走过的脚印。 ④秋罢,农家院墙上有一排铁钩,上面挂着闲置下来的犁耙锄锹,一年的生计做完了, 该挂锄了。庄稼人脸上像牲口卸下挽具似的浮着一层浅浅的轻松,农具挂起来时,地便收割 干净了。阔亮的地面上有鸟起落,一阵风刮过来,干黄的叶片刷刷往下掉。入冬了,落叶、 草屑连同所有轻飘的东西都被风刮得原地打转。早晨和傍晚,落叶铺满了院子,还有街道。 远处重峦叠嶂的山体恰似劈面而立的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屏,霜打过的红叶还挂在一些干枝梢 上,怕冷的人已经裹上了冬装,袖住了手。跑往山野的风停在农具上歇息,风把农具上的泥 尘抖落下来,迷了过路人的眼,想起那金粉飘洒的阳春三月,农人看着挂起来的农具说:该 进铁匠铺了。 ⑤村庄里的铁匠铺开始热闹了,用了一年的农具需要“轧”钢蘸火。用麻绳串起来的农 具挂在铁匠铺的墙角,大锤小锤的击打声此起彼伏。取农具的人不走了,送农具的人也不走 了,或蹲或坐,劣质香烟弥漫着铁匠铺。轧好钢的锄头扔进水盆里,一咕嘟热气浪起来。龇 着牙的农人开始说秋天的事,秋天的丰收总是按年成来计算,雨多了涝,雨少了旱,不管啥 年成,入冬就要歇息了。 ⑥冬天是一个说闲话的日子,冬天的闲话把历史都要揪出来晒两轮儿。 ⑦从小生活在村镇的那一代人,回忆起从前的日子来那是有很多说道的。每一个节气到 来都要先敬神,最主要的就是天、地神。没有辽阔的土地,人们便会失去生存的根基。拜祭 地神与拜祭天神是对应的,天地合称为“皇天后土”。敬神是护佑来年风调雨顺,铁匠铺则 是生活背后的力量。 ③有人讲土地庙的土地神,最小的神直接管着人的口粮。说是山前山后各有土地庙,山 前热闹山后冷清。山后土地神来山前土地庙里抱怨,正好山前土地神要出门会友,便委托山 后土地神代理几天,以便得些香火供品。山前土地神前脚刚走便来一人祭祀,请土地神刮一 阵顺风,明天他要行船。接着又来一人,请土地神明日千万不要刮风,他的梨树正在花季。 没等土地神决定又来一老头祭神求雨,他要种田。后又来一老太她要晒姜。山后土地神实在 是没有工作经验,急请山前土地神回来定夺。山前土地告诉他:刮风顺河走,躲过梨树沟; 黑夜把雨降,白天晒干姜。他们说现在的官员都是一方土地神,可惜少有山前土地神的工作 经验,大多感情判断.跟着政策来强行定夺。是不是更应该了解当下,不做无用之事,不放 过有用之人呢?四散坐着的人就毫无意思地哈哈笑。 ⑨在他们的谈话中,村庄里的事物都不是固定的,具有弹性,有拖泥带水式的长句。村 庄已经不能叫村庄了,门外越来越看不见年轻人的脸了,连走过无意中吹了一声口哨都觉得 是一种生气。围绕着铁匠铺的地上丢满了烟蒂,因为抢秋,黄土刺进了他们的脸皮,搓着脸 上和脖子下的黄泥,弹出一个个泥蛋蛋。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许就是现在这样的,一脸淡漠 的自由。 ⑩旧时的颜色就是由手艺人描绘的。我一直不相信有天堂,天堂在我的意念中该是叮当 作响的铁匠铺。现在农业器具都是机械制造了,铁匠铺除了为一些工地打打铁钎子、铁镐头, 别的活儿基本都没了。我在一家农家乐吃饭,上菜用的瓷盘子换成了“铁锹”,我一直在想, 镰刀、铁叉、锄头,如果都上了饭桌子呢?哈呀,显然就没有了吃饭的乐趣。机器逐渐代替 了手工,脱粒时再也不是老牛拉着石轱辘在转,而是用上了脱粒机。前不久在新闻上看到, 为了禁止燃烧农作物秸秆还用上了打包机。看来用不了多少年,一些农具就会逐渐淡出人们 生活。伸展到生活细微处的那些铁匠铺,有一天就会成为多余的风景落幕。没有了铁匠铺的 生活还会继续。铁匠铺没有了铁匠,所以就只能画在了纸上。 (11)我怀念铁匠铺里男人们的气质、表情、谈吐和铁锤的敲击声,还有,是农具赋予 了他们做人的尊严、自由和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02 月 24 日第 12 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神的故事作为冬日闲话的代表,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讽刺了信奉教条的地方官 员。 B.第④段划线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庄稼人在—年辛勤劳作之后的轻 松。 C.文章④-⑨段写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农家院墙上的犁耙锄锹及铁匠铺的人们与闲 话…… D.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写对铁匠铺的怀念以及铁匠铺给自己生活带来的积极变 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社呢过对文章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 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D 项,“写……铁匠铺给自己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 说法错误,文章结尾并没写铁匠铺给自己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故选 D。 (2)你怎么理解文中“上菜用的瓷盘子换成了‘铁锹”’这一样现象?请简要回答。 【答案】①商家利用现代人们的怀旧心理去赚钱的一种噱头;(商家噱头)②表现随着时代 变迁,“铁锹”等农具淡出人们的生活,逐渐失去其本来价值的现状;(农具现状)③ 表达了作者对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人工农具所蕴含的传统精神也逐渐消失的一种担忧与 无奈。(对未来担忧) 而是用上了脱粒机。前不久在新闻上看到,为了禁止燃烧农作物秸秆还用上了打包机。 看来用不了多少年,一些农具就会逐渐淡出人们生活。伸展到生活细微处的那些铁匠铺, 有一天就会成为多余的风景落幕。没有了铁匠铺的生活还会继续。铁匠铺没有了铁匠, 所以就只能画在了纸上。”“铁锹”本来是一种农具,是用来铲土的劳动工具,现在这 种劳动工具被用来代替瓷盘装菜,说明以“铁锹”为代表的农具等农具失去其本来价 值,淡出人们生活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人工农具所蕴含的传统精 神也逐渐消失的一种担忧与无奈。或者说对未来的担忧。 (3)根据全文概括“铁匠铺”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①是制造、修补农业用具的店铺,是曾经农业生活背后的力量;②是农民在农闲时 聚会聊天时的精神放松处;③是即将消失的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④是给 予我美好回忆的“天堂”。 【解析】题干是“根据全文概括‘铁匠铺’在文中的含义”,是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 此 类 题 的 词 语 一 般 2、【2018 届河北唐山市高三四月份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听到了谁的歌声 ——索布日嘎之夜 鲍尔吉•原野 我的心是一块顽石,在泥泞、雾霾中泡过好多年。这样的心常常听不到草叶在微风里细 碎的摩擦音。 今年的农历六月十九,我被邀请参加索布日嘎镇吉布吐村祭拜村庄敖包的仪式。我们凌 晨三点钟出发,走了一段时间,车停了,可能停在山脚下,抬头却辨不清山峰与夜空的分割 处。我被扶上一台摩托的后座,抱住驾驶员的腰。摩托突突行进,我听到黑暗中有许多摩托 轰鸣前进。摩托驮着我们爬上跃下,在冲过浅浅的河流之后停了下来。这时影影绰绰看见许 多人,却看不清面孔和衣服。我们登上一座不太高的小山,一座敖包矗立眼前,上面系着飘 动的哈达。全村的男人环立敖包前,他们穿着整齐的蒙古袍,戴帽子,脸膛肃穆坚毅。他们 的面色好像比夜色还要黑,只有眼睛和鼻梁反光。村里的敖包长宣读祭文,祈求敖包神灵庇 佑村子人畜平安,风调雨顺。我们全体俯身跪拜,起身献上自己所带的祭品。拜过,我取一 点奶豆腐带给父母吃,用我爸的话说“山神吃剩下的东西,人吃了最好”。 站在山上转身看,仿佛就在转身的一瞬间,天亮了许多。我身边的村民笑眯眯地互致问 候,他们变得轻松而欣慰。下了山,略多的光线让我看到牧民身穿的蒙古袍有多华丽:海蓝 色蒙古袍上的银白团花和橙色的腰带,灰色蒙古袍大襟的桔红滚边。他们的英武气质和服饰 在大自然中更显出恰当。而我想到一个村的男人们穿着华丽的衣着在夜色里穿行,该有多么 诚恳,携带着他们自己才知道的美,让敖包神多么欢喜。大地啊,你有多少我所看不到的美, 坚定地、默默地发生,它们发生在事物的肌理内部,而不是表演。 也是在索布日嘎,几天前,镇里的蒙古族职员组织了一场野餐会。他们在一棵枝叶繁盛 的黑桦树下面等我,他们大多三四十岁,带着家属孩子。他们并不说什么,却用眼光亲切地 注视我,仿佛眼光是一块布,轻轻擦去我脸上的尘埃。蒙古族人口少,同胞为他们自己民族 能出一个作家而高兴,这是这么多双目光交织的眼睛送给我的信息。我很惭愧,我还没达到 让这些纯真的目光褒奖的程度,但又没法解释,只好看周围景物。那一边山峦俊秀,这一边 草场宽广。蒙古黄榆沿河边生长,如同河流的卫士,保护着它的清澈。黑桦树下面歌声响起 来了——《诺思吉雅》,所有的人都在唱,他们的眼睛看着树,看着山,看着虚空,仿佛那 里写着歌词——“海青河水长又长……”一遍唱完,再唱一遍。他们用嗓音不断往歌的火堆 里添柴,不让它熄灭。这情形特别像海浪一遍遍冲刷堤岸,洗刷着我的心。他们怎么知道我 需要洗礼?“吾欲仁,斯仁近矣。”歌罢,一个小女孩用蒙古语朗诵了一首诗,诗中说“这 座山哪管只有牛粪那么大,也值得跪拜,因为这是我们的土地。”她以稚嫩的嗓音念出这么 诚恳的诗句,态度却坚定,竟使我老泪纵横。我怕在别人面前流泪,可在这样的旷野里,我 能躲到哪里流泪呢?谁让你遇到这样的歌声和这样的诗呢? 高林艾里是一个村的名字,意谓河的村——这真是一个好名字,我参加了一场牧民为我 举办的篝火晚会。听说这是为我办的,我真是惭愧至极。那是在山坡上,村民几乎从山的各 个方向走向篝火,他们好奇地看我。一些孩子大胆地与我交谈,他们读过内教版蒙汉文课本 收录的我的作品。我觉得更值得一说的是这里的夜色——珐琅色深蓝的夜空下,山坡上卧满 牧归的羊,如石羊。篝火烧起来,有一人高,众多火星往更高处蹦跳。村民们用胸膛迎着火 歌唱,高音冲向旷野回不来了,低音被火吸走。我走到山坡看篝火和火边的人群,远处有山 的暗影,被搅碎的月色在白白的河水里流淌。我忽然问自己,这是哪里?我是谁?我真忘了 自己是谁,忽然感到写作跟做一个淳朴的人相比真是微不足道,到牧区来找写作资源更是卑 俗至极。人不写作也能活着,而活着值得做的事是清洗自己,我不想当我了,想变成牧民, 放牧、接羔、打草,在篝火边和黑桦树下唱歌,变成脸色黝黑、鼻梁和眼睛反光的人。长生 天保佑所有诚实和善良的人。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歌声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分别写到了野餐会、篝火晚会上牧民的歌声, 还有蒙古族小女孩朗诵的蒙古语诗歌。 B.在祭拜敖包后村民们变得轻松、欣慰,与祭拜之前肃穆坚毅的神情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因为他们完成了一项庄严而重要的使命。 C.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有生动的记叙,有工笔式细腻的描写,也有适时的哲理 性议论,更有源自内心深处的真诚情感的流露。 D.文章结尾作者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不应关注写作,更不该到牧区体验生活, 因为写作是微不足道的事,做一个淳朴、善良的人就够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文章结尾作者对自己进行了 深刻的反省:不应关注写作,更不该到牧区体验生活,因为写作是微不足道的事”错, 误解了作者的原意,文章结尾不是否定写作,而是强调首先要做一个淳朴的人。 (2)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①表明自己在世俗的浸染中变得麻木迟钝,甚至带上了尘垢,需要接受洗礼,为后 文听到歌声、接受洗礼做铺垫。②结构上,呼应题目。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语句)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本题主要 考查开头段落 点睛:考查段落(语句)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有些时候也要注 意语言表达)。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 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其中结构上的作用有: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 作答。开头段: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总领下文,统摄全篇;为下文作铺垫;揭示主题; 上下文形成对照、呼应;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写景);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小说); 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结尾段:照应开头;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圆合;卒 章显志;点明主旨;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含蓄蕴藉,言已尽而意无穷。 (3)作者分别选取了“祭敖包”“ 野餐会”“ 篝火晚会”三个场景,这样安排有何用 意? 【答案】①从不同角度表现自己接受洗礼,三个场景分别从神、自然、人三个角度接受洗礼。 ②三个场景层层深入,由受感染到接受洗礼,再到完成洗礼,想变成淳朴的牧民。③这 样安排使文章内容丰富,很好的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解析】从题干“作者分别选取了“祭敖包”“ 野餐会”“ 篝火晚会”三个场景,这样安 排有何用意?”可知,本题考查作者的选材和谋篇布局的特点,可结合散文的形散而神 不散的特点来分析。“形散”主要是说散文 点睛: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 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①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 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②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 “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 人。 3、【山东省实验中学 2018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籁与天籁 钱钟书 ①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 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 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魔鬼在但丁《地狱篇》 第二十七出中自称:“敞魔生平最好讲理。”可见地狱之设,正为此辈:人生在世,言动专 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 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 不过,话虽如此说,有许多意见还不失禅宗洞山《五位颂》所谓“偏中正”,例如学术理论 之类。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 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褊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 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 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譬如说,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云:“人者,无羽毛之两足 动物也。”可谓客观极了!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假 使我们说:“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那又何妨?——这就是我的 偏见。 ②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风雨并不天天有,无来人犬不 吠,不下蛋鸡不报。唯有人用语言,用动作,用机械,随时随地做出声音。这就是所谓“人 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 ③这个世界毕竟是人类主宰管领的。人的声音胜过一切。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 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 ④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每日东方乍白,我们 梦已回而困未醒,会听到无数禽声,向早晨打招呼。那时夜未全消,寂静还逗留着,来庇荫 未找清的睡梦。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像要啄破了这个寂静:乌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 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但是寂静似乎太厚 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雄鸡引吭悠扬的 报晓,也并未在寂静上划下一道声迹。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 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此时只要有邻家小儿的啼哭,楼上睡人的咳嗽,或 墙外早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散得干净。人籁已起,人事复始,你 休想更有安顿。在更阑身倦,或苦思冥想时,忽闻人籁嘈杂,最博爱的人道主义者,也许有 时杀心顿起。恨不能灭口以博耳根清净。 ⑤禽兽风涛等一切天籁能和寂静相安相得,善于体物的古诗人早已悟到。《诗经》:“萧 萧马鸣,悠悠旆旌”,下文就说明“有闻无声”:可见马嘶而无人喊,不会产生喧闹。《颜 氏家训》也指出王维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有闻无声”的感觉:虫鸟鸣 噪,反添静境。我们常把“鸦鸣雀噪”来比人声喧哗,还是对人类存三分回护的曲笔。常将 一群妇女的说笑声比于“莺啼燕语”,那简直是对于禽类的侮辱了。 ⑥人籁还有可怕的一点。车马虽喧,跟你在一条水平线上,只在你周围闹。唯有人会对 准了你头脑,在你顶上闹。譬如说,你住楼下,有人住楼上。不讲别的,只是脚步声一项, 己够教你感到像《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有人楼上在踹你的头。 ⑦闹与热,静与冷,都有连带关系;所以在阴惨的地狱里,太阳也给人以寂寥之感。人 声喧杂,冷屋也会变成热锅,使人通身烦躁。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 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那时候,你忘掉了你自己也是会闹的动 物,你也曾踹过楼下人的头,也曾嚷嚷以致隔壁的人不能思想和睡眠;你更顾不得旁人在说 你偏见太深,你又添了一种偏见,又在人生边上注了一笔。 (选自《写在人生边上》,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说“偏见”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强调偏见的存在是合理的, 从结构上起到了扣题的作用,并为下文内容做铺垫。 B.文章中间二、三、四、五、六段围绕作者的这个“偏见”,运用正反对比,对天籁 与人籁的优缺点进行论证,表达作者对人声干扰的厌烦。 C.文章多处运用通感,如“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 修辞运用新颖大胆、形象生动,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D.文章中引经据典,在论证“天籁能和寂静相安相得”时,一口气连举了《诗经》《颜 氏家训》《红楼梦》三个例子,论证有力,观点和例子一致。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语段作用,BCD 项考核手法, 其中 D 项,原文第五段作者在论证“禽兽风涛等一切天籁能和寂静相安相得”这一观点 时,用了《诗经》“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和《颜氏家训》提及的王维名句“蝉噪林逾 静,鸟鸣山更幽”两个例子,而在第六段引用《红楼梦》中赵姨娘的典故,是用赵姨娘 在贾府里受到上下的“压迫”、左右不是人的尴尬的处境,观点和例子不一致。 (2)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举例分析。 【答案】参考答案:①引用多,语言有文采。如:《诗经》:“萧萧马鸣,悠悠旆旌”。王维 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②多用短句,简洁凝练,干脆利落。如:“可见地 狱之设,正为此辈;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③多用排比,句式整齐, 朗朗上口。如“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风雨并不天天有, 无来人犬不吠,不下蛋鸡不报。” ④多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作者观点。如“假如 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 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⑤语言幽默诙谐,多用反 语。如“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形象地说明作者对“偏见”的理解。“这就是所 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 “人籁”的反感。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语言特色的题目,注意从文章的手法、句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 分析,从手法 点睛: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方面,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节描写、白描等;在语言风格方 面,有质朴、含蓄、群众方言、口语化、诗意化语言等;在句式上,短小明快等。 (3)作者对“天籁”与“人籁”各抱什么态度?结合原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参考答案:①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天籁是对寂静的陪衬,并不招人反感。 ②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是对寂静的破坏,是招人讨厌的。③作者抨击人声污染,“人 籁”嘈杂,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就容易产生偏见,含蓄地表达了对人声扰攘的谴 责。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的题目,要求回答作者对“天籁”与“人 籁”各抱什么态度,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 溶为一片的”“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 只能把偏见来代替”概括答题要点。 4、【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 2018 届高三 4 月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七)】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后面各题。 五样松 季羡林 我对家乡的名胜古迹已经非常陌生了。我从来没有听说有什么五样松。在司机的指引下, 我们都要去看这一棵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奇松。我们的车立刻沿着田间小径开到古松下。 我看到古松,一下子就想到杜甫的《古柏行》中的名句: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跟如石; 苍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这棵古松是否有四十围,我没有去量。但是,一看就能知道,几个人也合抱不过来。它 老得已经空了肚子。据说,农村的小孩子常常到它肚子里去打扑克。下雨的时候,就到里面 去避雨,连放牧的羊也可以牵到里面去。这就可以想见,古松的肚子有多么大了。 天下的名松,我见过的不知道有多少了。泰山的五大夫松,黄山的迎客松、送客松、盘 龙松、蒲团松、黑虎松、连理松,以及一大串著名的松树,我都亲眼看到过。翻开我国历代 的地方志和名山志,几乎每一个地方,每一座名山,都有棵把有名的古松。古今很多文人写 过不知多少篇有关松树的脍炙人口的绝妙文章;而许多画家更喜欢画松树。孔子还说过:“岁 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对松树给了很高的评价。可见松树在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心目中占 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但是,五样松这样的松树我却从来还没有听说过。我见到的那一些名松哪一棵也比不上 它。我对生物学知识极少,一棵松树上长两种叶子,这个我是见到过的。三种、四种的就不 但没有见过,而且也没有听说过。现在一棵树上竟长上五种不同的叶子,岂不是有点“骇人 听闻”吗? 这棵古松之所以不寻常,还不仅仅在于它长着五种叶子,而且也在于它的年龄。据说, 这一位老寿星已经活了二千年。我没有根据相信这种说法,也没有根据不相信。如果真是这 样的话,那么,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它就占了五分之二。它站在这个地方,一动不动;但 是,我相信,在这样漫长的时间内,它总在睁大了眼睛,注视着,观察着。不管春、夏、秋、 冬,它的枝叶总是那样浓绿繁茂,它好像从来没有睡过觉。谁能数得清,它究竟亲眼看到了 多少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呢?它一定看到过汉末的黄巾起义,起义士兵头上缠 的黄巾同它那苍郁的绿色,相映成趣。它一定看到过胡马北来、晋室南渡的混乱情景。它一 定看到过就在离开它不远的大运河里隋炀帝南下扬州使用宫女拉着走的龙舟,想必也是五彩 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它一定看到过隋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滚滚狼烟。它一定看到过在长 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大运河中南来北往的上千上万的船只,里面坐着争名逐利的官员,或者 上京赶考的举子,有的喜形于色,得意洋洋;有的愁眉苦脸,垂头丧气。它当然也一定看到 过宋景诗起义和太平天国北伐,刀光火影,就闪亮在身旁。它一定看到过这,一定看到过那, 它看到过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数也数不清。这个老寿星真是饱经沧桑,随着中国人民之乐而 乐,随着中国人民之忧而忧,说它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不是很恰当吗? 然而,正如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一样,这一棵古松的经历也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过 去那样漫长的时间不去说它了,据本地的同志说,就在几年以前,松树肚子里忽然失了火。 它的肚子本来已经空成了一个烟筒。现在火在里面一燃起,风助火势,火仗风威,再加上烟 筒一抽,结果是火光熊熊,浓烟弥漫。人们赶了来,费了很大劲,也没有把火扑灭。后来什 么人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湿泥巴在松树肚子里从下面往上糊,终于把火扑灭了。人们在松一 口气之余,都非常担心:这个老寿星已届耄耋之年,它还能经受起这一场巨大的灾难吗?它 的生命大概危在旦夕了。然而不然,它安然度过了这一场灾难。今天我们看到它,虽然火烧 的痕迹赫然犹在,但它却仍然是枝叶繁茂,黛色逼人,巍然矗立在那里,尖顶直刺入蔚蓝的 天空。 我的眼前一晃,我恍惚看到,这个老寿星长着五种不同叶子的枝子,猛然长了起来,长 到我的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一个枝子直通到本县的首府临清,一个枝子直通到本地区的首府 聊城,一个枝子直通到山东的首府济南,一个枝子直通到中国的首都北京,还剩下一个枝子, 右边担着初升的太阳,左边担着初升的月亮,顶与泰山齐高,根与黄河并长。因此它才能历 千年而不衰,经百代而常在。时光的流逝,季候的变换,夏日的炎阳,冬天的霜霰,在它身 上当然留下了痕迹。然而不管是春秋,还是冬夏,它永远苍翠,一点没有变化。看到它的人, 都会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无穷的精力在心里汹涌,傲然面对一切的挑战。 对着这样一位老寿星,我真是感慨万端。 我将永远作松树的梦。 1982 年 12 月 16 日 (选自《季美林散文》,有删减) (1)下列对本交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见到古老的五样松,一下子就联想起杜甫《古柏行)中的诗句,读者由此也可 以想象出这棵古树巍然矗立的风采。 B.说到古松的年龄时,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等手法浓重彩地展现了老寿星的风采。表 现了对五样松的仰慕、崇敬之情。 C.与天下名松相比,五样松很独特,一棵树上竟长出五种不同的叶子,实在是有点“骇 人听闻”。作者眼里那些名松都比不上它。 D.古松理遇火灾后竟然奇迹般地存活下来,这让作者真正明白了:这个老寿星,经百 代而常在,它就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见证者。 【答案】D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 是综合考查题,考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案】它指古松,古松有顽强、绵延的生命力,象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品质和源 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看到它的人,能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和希望,产生无尽的精神动力, 面对一切挑战。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的能力。解答此类 (3)请简要概括“五样松”的特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答案】特点:①叶子奇特,一棵树竟有五种叶子;②树龄极长,活了两千年;③生命力强, 肚中失火依然不死。手法:①衬托:用天下名松与之做陪衬,写出五样松的奇特和作者 对它的仰慕和崇敬之情。②拟人:把五样松写得赋有人性的灵气。它看到了千百年来历 史兴衰与变迁,看到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忧乐),是中国历史见证者。 【解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五样松’的特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题 干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考生需要到文中圈出描写五样松的内 容,圈出作者评价概括其特点的句子。如“这棵古松之所以不寻常,还不仅仅在于它长 着五种叶子,而且也在于它的年龄”“这一位老寿星已经活了二千年”“它的生命大概 危在旦夕了。然而不然,它安然度过了这一场灾难。今天我们看到它,虽然火烧的痕迹 赫然犹在,但它却仍然是枝叶繁茂,黛色逼人,巍然矗立在那里,尖顶直刺入蔚蓝的天 空”,由这些内容可以概括出“五样松”的特点,即叶子奇特,有五种,树龄很长,生 命力很强。第二个问题是刻画形象的方法。从文中来看,“天下的名松,我见过的不知 道有多少了。泰山的五大夫松,黄山的迎客松、送客松、盘龙松、蒲团松、黑虎松、连 理松,以及一大串著名的松树,我都亲眼看到过……但是,五样松这样的松树我却从来 还没有听说过”,作者在写五样松之前,先写天下的名松,以此来衬托五样松的奇特, 表达作者对它的崇敬之情;如“它总在睁大了眼睛,注视着,观察着……它究竟亲眼看 到了多少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呢?它一定看到过……。它一定看到 过……”,作者把五样松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灵气,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五样松 如同一个长寿者,它看到了千百年来历史兴衰与变迁,看到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喜怒哀 乐(忧乐),是中国历史见证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