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热身试题:考点 16 小说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热身试题:考点 16 小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 - 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热身试题:考点 16 小说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裤先生 老 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 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 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 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 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茶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 - 呢?” “我没有行李。” “ ?!”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 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手巾把!”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 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 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 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 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 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3 -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 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 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 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 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 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 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 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 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 “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解析】选 D 给 3 分,选 B 给 2 分,选 A 给 1 分;选 C、E 不给分。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和概括能 力。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A 项“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与文 章内容有出入,应该是“描写了马裤先生令人生厌的举止行为”。C 项“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 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不正确,“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 钟”是因为马裤先生自私自利、毫无社会公德心。E 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4 - 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不正确,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 自己的语言、动作和细节表现出来的,“我”的一些反应只是从侧面来衬托出马裤先生的令人 生厌。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注意题干中的几个关键词:开头、描写……衣着言行、意图。作用分析题答题的 一般思路:①内容上,描写了马裤先生是一个……的人;②结构上,为下文……,引出……,与结 尾……;③表达效果、表现主旨上,更让读者……。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要学会从 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分析、鉴赏。如马裤先生一出场的一身行头:上身穿青缎子洋 服,下身马裤,足蹬青绒快靴。其打扮可谓不伦不类,滑稽可笑。戴平光眼镜,胸袋插着小楷羊 毫。一派绅士风度,外表斯文懂理,说话和气。接下来作者写了马裤先生夸张、生动、传神的 喊叫。“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背后打了个霹雳”“站台上送客的 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以及“挖鼻孔”“击打靴底”、睡觉的呼 声、照顾车顶向上吐痰等令人作呕的细节描写,极力写出了马裤先生文质彬彬的外表包裹下的 一个在公共场所肆无忌惮、自私自利、毫无社会公德意识的小市民的丑恶形象。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 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本的侧面描写。比如本文对 马裤先生的夸张的语言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和“我”的感受的侧面描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听人物的语言→观人物的行动→析侧面描写→体现人物的什么性格(心态、品德等)。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抓住文章 对马裤先生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来分析其性格特点。比如他一上火车就叫 “茶房”,茶房说等一下给他送来,他就像没听见一样不停地叫“茶房”,而且都只是计较一点 小事,什么拿毯子啦,拿枕头啦,叫声很响,好像要让车厢晃动。茶房都被惹烦了,眉毛拧成一团, 快掉下来了。马裤先生还要占便宜,他带了八件行李,付了很多行李费。看别人没拿行李,还想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5 - 不打行李票,这样就不用付钱了。他一点都不尊重别人,他爬到上铺在别人头顶上脱靴子,并且 击打靴子底上的土,以及挖鼻孔、睡觉的呼声、照顾车顶向上吐痰等。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 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能力。要从文中“我”的表现和心理等内容以及文章主旨去挖掘。 这篇小说叙事全由“我”这个角色负责,整个叙事文本的阅读效果也由“我”制造出来。要抓 住“我”个人的感受和看法以及个性化的语言和感叹号之类的标点符号去探究。 答案: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 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 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 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 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 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 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 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 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 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 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6 - 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 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 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 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 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 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 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 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 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 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 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 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 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 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 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 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7 -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 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 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 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 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 富的羡慕。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 意。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文学类文本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本题以 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不是让考生去表述自己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评价,而是让考生去辨析选项 中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评价的正确与否。A 项是对“‘我’平掉爷爷的坟头”这一情节 的理解,由爷爷临终前对“我”说的话,和“我”现在的身份(著名企业家)可以推测,“我”是 “争气”的,所以该项对这一情节的理解是正确的。B 项是对小说中句子的理解,联系小说中父 亲的不肖行为,“疯长”应该主要指父亲的备受溺爱,放纵无拘。所以该项部分正确。C 项是对 小说写作特色的评价,对语言情感和人物形象的评价是正确的,但说本文“叙事手法新颖”,却 与小说本身不符,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的是传统的以事件的先后顺序为线的叙事手法。D 项是 对“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一情节表现出的人物形象的分析,由小说第 2 段可以看出,爷 爷是在认真地学习染布,体现的是爷爷学习染布的专注,而非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E 项是对小说写作技法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 (2)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 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8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重点考 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题目要求考生通过分析小说具体情节,把握人物的形象(心态), 爷爷一向爱吃黄豆,这次却把黄豆洒在地上,很显然是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内心极为痛苦。联系 前文的情节分析即可。 答案: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之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 分析:①“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②“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 (3)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具体考查小说中典型细节在全文中的作用。考生要从 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主要应答出描写的内容和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及内心活 动;结构上从线索、照应、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等角度来回答即可。 答案:①生动地揭示爷爷的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 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作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 更合理。 (4)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 一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及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的能力。爷 爷爱吃黄豆是小说中爷爷的性格的外在反应,透过这一细节可以看到爷爷默默奋斗的过程。而 “最后的黄豆”既是小说的标题,也是小说的典型情节,爷爷临终时嚼黄豆和对“我”的嘱托 暗示了爷爷为“我”留下的两份“遗产”,一是物质的黄豆,二是精神的黄豆。“我”更看重的 是精神的黄豆。由此考生就很容易地回答出“最后的黄豆”的寓意,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也就不 言而喻。 答案: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 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启示二:就亲缘情感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9 - 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 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 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 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 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 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 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 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 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 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 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 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0 - 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 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 候着他。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 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 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 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通过文中“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 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他 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正走间,一个 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这些语言的描述,可以看出小城生活的恬淡、宁静,生活 节奏缓慢,人们之间的关系极为融洽。 答案: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能力。第一句写他猜测学生写给家长的信的内容,表现出 他对家长辛勤劳作的同情;第二句写邮差有时难免会送来不好的消息,虽然这种情况很少有, 但他还是希望它不常有。从他对家长的同情和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可以看出他善良仁厚的性 格。 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 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1 - (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和作用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含意,他对小城天气的 赞叹,其实反映的是对小城生活的满足;而谈到它的作用,就必须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本 句在文章的末尾,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 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探究题,考查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探究时要结合本文主旨进行探讨,本文 主要是通过邮差这一形象表达对小城生活的礼赞。作品采取舒缓的叙述和平淡的故事,正好能 够突出这一主旨。 答案: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 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双 琴 祭 梁晓声 ①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 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 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 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 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 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 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 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2 - 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 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 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⑦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⑧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 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⑨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 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⑩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 ⑪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 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⑫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 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 成为仇敌。 ⑬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⑭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 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⑮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 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⑯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 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⑰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选自《2011 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老制琴师的儿子为实现父亲遗愿,把琴送到琴店并郑重交代: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 提琴赠送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 B.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 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3 - C.第⑧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紧承上 文,“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则引领下文。 D.第⑩⑪段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 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E.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程,暗 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解析】选 AD。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A 项,原 文是,“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 一把”,而不是赠送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D 项中,“眷恋”“思念”“忧伤”“见到”等词语 的运用,使用了拟人的修辞,但并没有体现出夸张来。 (2)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造成悲剧的外在原 因有哪些”,相关的对象为“世人”“传媒”“别人”“世人”,然后分别找到对应的内容加以组 织。 答案:①“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②“传媒”对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澜;③“别 人”嫉恨两位演奏家合奏的珠联璧合;④“世人”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 (3)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从题干要求看,这很像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但是,结合文本就会发现,概括答案时并不是自 由的,必须结合文章内容来回答。文章写到了琴和人,在组织答案时,就应该从这两个方面考虑, 还有,小说的主旨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事件,应该从深层挖掘原因。 答案(要点):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 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 掐 辫 子 刘心武 一对白领情侣长假携游,到一处近年开发出的山野景点,见到瀑布深潭,她高兴得跳起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4 - 欢呼,山风掠过,将她的草帽吹落潭中,她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跳入潭中,捞起草帽,游回潭边, 跃到岸上。她还没做出反应,周边的游客已经响起掌声,还有人说:“跟电影镜头似的!” 他们躲到僻静处,他把上衣脱下,晾到灌木上。她说:“吓死我了,知道你要表达,可也犯不 着这么冒险。”他说:“除了对你表达,其实,还有另外的内心秘密。”她狐疑了:“什么另外的 秘密?”他告诉她,掉在潭里的,是草帽。草帽是用什么做的?她随口说:稻草。他告诉她,不,是 麦秸。把麦秸用水泡过,然后用双手编成辫子,他们老家的妇女几乎一年四季都会在做完别的 活计后,来顺手干这个,叫做掐辫子。一挂辫子大约弯成五圈,近年来的收购价,是一挂一元钱, 一个能干的妇女,一天掐辫子能出五六挂…… 她听到这儿放心了,明白他内心里,有区别于她这样城里生城里长的人的眼光和心思,草 帽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可是对他来说,是他到城里来上大学以前,奶奶、妈 妈、姐姐日常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她引他聊得更多。他细细叙说。他告诉她,他们家乡,离 交通枢纽远,历史上属于兵家必弃之地,如今则属于商家缓争之处,无山无水,开发不成旅游区, 离最近的一处古迹也有百里之遥,他也曾苦苦查阅过,竟找不出自古到今各方面的名人有出生 在他们那个地方的。总之,那是一处平凡、平淡、平庸的所在。但是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 城市化的浸润离得还远,村庄虽然盖起了新房,却仍有古朴风貌。有人问城市膨胀耕地减少,为 什么还有粮食吃?他说,那就是因为还有他家乡那样的存在,每年还种大片的小麦,小麦收过种 大片的玉米。而大田劳作之余,妇女们就维系着久远的传统,掐辫子。 她在秋阳下听他讲家乡,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他没想到她爱听这些。他进 一步告诉她,他大学四年的费用,学费是爸爸供,生活费呢,全是奶奶、妈妈和姐姐掐辫子掐出 来的。她把玩着那渐渐变干的草帽,忽然觉得,那是有生命的东西,她把草帽像宠物般拥在胸 怀。 他们原来的计划,是顺那山谷跋涉到最深处,据说那谷的尽头有更高更奇更美的瀑布,那 里有开发出的农家院接待游客,在那里可以吃到若干特别的鲜鱼山蔬。但是,她提议改变行程, 转而去他的老家,她说她想看掐辫子,甚至想学着掐辫子。他很高兴。他们交往并不久。这是 他原来幻想过却不敢贸然提出的。是的,这个假期很长,他们完全来得及转换目的地。 她随他前往他的家乡。绝对距离并不远,却要先坐火车,慢车站票,熬过一夜,再换长途汽 车,再换三轮摩托,车载的终点是一处大集,从那大集镇再徒步一小时,才到他家那个村子。确 实无特点可言,就是不多的树,模样雷同的房舍,不甚整洁的村道,一种只能以农村命名的混合 气息。 他把她引到自己家时,已经夕阳西下。一进院,不用他指点,她就看到好几个盆,有塑料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5 - 铝盆,还有一只陶盆,里面浸泡着大体等长的麦秸,散发出一种介于香臭之间的暧昧气息。他妈 妈迎面出了屋,手臂上有几挂刚掐好的辫子,不是知道他们来了表示欢迎,她是地道的不速之 客。他叫完“妈”就介绍说“这是我女朋友”,她赶忙称呼“大妈”。进屋以后又见到他奶奶。 姐姐已经出嫁,但就在邻村,他说明天或许就会回来见面。奶奶坐在那里掐辫子,弄明白她的身 份后咧开只剩几颗残牙的嘴无声地笑了好久。她随即听见院子里鸡在拍翅狂叫,她到门边往外 看,是大妈在抓鸡。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他知道她 的心思,怕她跑出去拦阻,就站到她身边轻轻搂住她的腰。她懂得,大妈听见儿子把她介绍出来 时,并没有什么强烈的表情,但是此刻她那满院抓鸡的肢体语言,把她面对意外之喜的满腔热 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如此看重,并且以如此淳朴的形态表达出来,是她职场 生活中不曾经历的。 晚饭后和大妈聊天,才知道如今四季都有人进村来收妇女们掐好的辫子。除了去做草帽, 广东那边又有盘成“黄金条”的。没多久是下元节,祭祀亡魂,要给他们烧“黄金条”。她发现 东厢柴草间堆了不少废弃的辫子,大妈悄悄告诉她,那都是奶奶掐的。老人手劲不够,掐不出合 格的了。可是,掐了一辈子,喜呀悲呀什么心思都掐进去了,所以不告诉人家不收,还由着老人 掐……她意识到这里的妇女掐辫子其实更具有超出换钱的生命意蕴,眼睛潮湿了。 他的爸爸是兽医,那天到外地出诊,第二天一早才回来。她和他一起站在院门外,远远看到 那乡村兽医骑着自行车从白杨树下过来,她忽然想大声呼唤:“爸爸!” (1)文章以“捞草帽”的惊险场景开头,起到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中重要段落的作用的能力。文章开头的内容,一般起到领起下文的 作用。而本文以“捞草帽”的惊险场景开头,自然会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参考答案:制造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2)文中“她”对草帽的认识有哪些变化?请从第三、四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了筛选范围,第三段中“草帽对她来说, 不过是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奶奶、妈妈、姐姐日常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第四段中“那 是有生命的东西”,这三句话都与“她”对草帽的认识变化有关,也是“她”对草帽有深刻认 识的过程。这样,就可以整理答案了。 参考答案: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有生命的东西。 (3)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6 -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理解句意的题目,一般要根据句子的类型来分析。通常有三种类型:简洁但内涵 丰富的语句,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结构(层次)比较复杂的语句。从本题所给句子来看,“仿 佛”一词就直接说明了该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像这样的句子首先要把喻体还原为本体, 把这句话的实际意思表述出来,再把句子中关键词“一缕一缕”的表达效果阐释出来,最后整 理成答案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该句子中有两个重要词语,即“一缕一 缕”“光亮”。“光亮”指什么?为什么会“一缕一缕”的?结合前文“她在秋阳下听他讲家乡” 可知,这句话是“她”听“他讲家乡”时的感受,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这句话的含意即可。 参考答案:①比喻句。“他”的讲述使“她”对农村的了解由模糊到清晰,带给“她”温暖。 ②“陆续”“一缕一缕”说明这种了解是一点点逐渐加深的。 (4)赏析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画线的语句。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画线的语句介绍了奶奶掐辫子的情况,特别是最后一 句“她意识到这里的妇女掐辫子其实更具有超出换钱的生命意蕴,眼睛潮湿了”,不仅写出了 奶奶与掐辫子的关系,也写出“她”对掐辫子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对语段的赏析,一般要从内 容和写作技巧两方面进行。解答本题,也应从这两个角度,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①内容:写了家人对奶奶的尊重与爱,同时也写出了奶奶把劳动视为生命的一部分, 丰富了“她”对乡村淳朴亲情的体验,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 ②艺术: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蕴含深挚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她”的情感变化 更加合理。 (5)你读完本文后有怎样的感悟?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对本文的感悟,应从积极的角度来肯定文中“她” 的感触和思想认识,即对农民劳作及其劳作产品的理解和尊重,对农民奉献精神的赞颂。思考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7 - 时,不能脱离本文内容。注意题干对“两个词语”“简要说明”的要求。 参考答案:示例:感恩 文中的“他”从农村中走出来,但并没有忘本,对家乡物产的珍惜、对 家乡亲人的怀念和乐于带女友回家乡的举动,都能体现出他的感恩之情。 珍惜 一顶看似普通的草帽也凝聚着劳作者的汗水和情感,如果我们不珍惜身边的每一样东 西,那就是对生产这些东西的劳作者的不尊重。所以我们应感恩于每个劳动者的付出,珍惜身 边被我们利用的物品。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他”介绍麦秸辫的收购价,并说“他”上大学的生活费全是家人“掐辫子”换来的,蕴含 着“他”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B.“她”在“他”家体验到了自己在职场生涯中未曾体验到的东西,不由得产生了对职场生活 的厌倦。 C.文中说“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表现出作者对城市和农村相反的情感态度。 D.“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一句,用拟人手法描写母 鸡被抓时的热闹场面,烘托了大妈的喜悦心情。 E.以“掐辫子”为题,点明了全文线索,凸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解析】选 B、C。文章并未提到“她”“产生了对职场生活的厌倦”,故 B 项理解错误。C 项, “作者对城市和农村相反的情感态度”表述不当,文章并未表现作者对城市的厌恶之情。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报 复 [法]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 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 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 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 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 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 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 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 你……你是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8 -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 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 有 5 分钟就是午夜。12 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 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 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 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 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名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 “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 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 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 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 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 “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 12 点的时候,杀了 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游,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 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的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 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 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 15 秒钟!”彭恩拿起铅笔,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9 - 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抠动了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 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 大了一号。彭恩。” (1)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二是分析情节的目 的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解题思路:内容+结构。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文段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从内容上来看,开头彭恩打电话的 情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深夜)、地点(家里)、人物(彭恩)。从电话内容可知,彭恩是一位 言辞尖锐的剧评家。从结构上看,开门见山,营造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推动了故事情节的 发展,为下文作铺垫。答题时要思路清晰,分条作答。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彭恩的身份;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④为下文作 铺垫。 (2)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0 -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扣住题干要求,加以分析。该小说的结 尾处理方法并不陌生,结合学过的莫泊桑、欧·亨利等人作品,可知该小说情节陡然逆转,突然 让阅读者的心理情境发生变化,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发人深省,让人回味无穷,久久 难以忘怀,而彭恩这一人物形象也陡然令人肃然起敬,并借此深刻地反映主题。 答案:特点:①情节发生逆转;②具有喜剧色彩。 艺术效果:①呼应前文;②出人意料,令人回味;③丰富了人物形象;④深化了主题。 (3)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小说阅读形象探究题首先要做到从情节入手,看人物性格的构成与发展变化。情 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在分析人物性格成长与情节关系时,一方面要抓住故事情节的矛盾 冲突来看人物性格的内涵;一方面要关注重要场面和精彩细节中人物形象的突出特点。其次要 做到从人物描写入手,看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阅读鉴赏小说要善于细读文本中上述各类描写的相关内容,从中看小 说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最后从作者的立场态度、褒贬感情出发归纳主旨,结合社会现象及认 识升华主旨,完成对生活的感悟。 答题思路: 通读全文 掌握情节→分析形象 归纳特点→概括主题 明确立场→组织语言 写出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探究能 力。首先,分析人物形象。小说涉及了两个人物,一是彭恩,读者对其认知可以说一波三折,先 是言辞尖锐,继而“两手发抖”“战战兢兢”“浑身乱颤”,到结尾形象又霎时高大起来,令人肃 然起敬。从而刻画了一位勤恳、敬业、敏锐的剧评家形象。二是文亚明,其身份的变化既合情 又合理,读者对其态度也随之由同情到嘲弄批评,其真实的一面也突现而出:演技的拙劣,心胸 的狭窄,对待批评的偏执以及自负的心理。其次,分析小说主题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应先从小 说主题入手,其中不乏对工作态度严谨的赞赏,也有对不能接受正确批评的人的嘲弄和忠告。 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作答。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可脱离文本。 答案:人物形象:彭恩:①忠于职守;②批评中肯,言辞尖锐;③机智敏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1 - 文亚明:①演技拙劣;②性格偏执;③自卑而又自负。 启示:①要有敬业精神;②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提升专业水平;③敢于说真话,坚持真理; ④坦然面对批评并勇于自我反省,不可自以为是;⑤舞台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舞台。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篇首句“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为故事的 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B.陌生老头的出现,令彭恩心惊发虚,但彭恩通过对方戴的大了一号的假发套,一眼就看穿了 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 C.文中画线部分从彭恩的视角描写陌生老头的外貌,寥寥几笔,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可 谓匠心独运。 D.小说人物设计巧妙:文亚明假扮成自己的父亲报复彭恩,符合其演员的身份;彭恩对文亚明 报复的演技加以评价,也符合其剧评家的身份。 E.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频繁出现的省略号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 惧,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解析】选 B、E。B 项,“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错,“凶 手”的出现令彭恩“两手发抖”“战战兢兢”,这并不是其刻意做出的。另外,小说开头铺设的 特定的昏暗的环境以及彭恩对“陌生老头”的解释都表明他并没有及时识破对方。E 项,“均 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错。并不是所有的省略号都如此,如:“亲爱的先生,如 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此时彭 恩由于已经识破了对方的身份,内心已经没有惊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