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1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13)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 完成1~3题。(18分)‎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楼宇烈 ‎①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不一定只靠孔子学院,其实交流的途径还有很多,交流的内容也很丰富。说到“软”实力,软在我们理不直气不壮,我们总是去迎合别国的口味。传播中国的文化,就应该以我国文化为主。每年都有交流团出国,但许多人的指导思想是要迎合别国,而别国却恰恰不需要迎合。来中国交流的外国人是来看我们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以借鉴学习。有一些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许多东西都是模仿、抄袭,没有自己独创、独立性的东西。也有一些外国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存在模糊、片面的理解,有的人甚至根本看不起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研究科学史的学者就曾说过:“中医阴阳五行的那套说法,打死我也不会认同的。”我们给外国人讲阴阳五行,有的一下子就接受了;给中国人讲,部分反而听不懂。我们还有什么地道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了呢?有人说我们的国乐走出国门了,但现在中国的乐律其实绝大部分都变成了西洋的乐律了,我们其实没有把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东西传到国外。‎ ‎②经济全球化后,信息交流更方便快捷了,古代流行的东西可能要过几十年、几百年才能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现在只要几秒钟全世界就都传遍了。文化会不会趋同呢?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为追求时髦,把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抛弃掉了。有些学者主张文化要寻根,不能把根丢掉。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跟世界接轨不是消除自己的特点,而是要让现代人认识、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也不一定要普遍接受。我们存在很多思想误区,例如,一旦有东西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尽办法要把它变成全民文化。我觉得越是这种文化就越是小众的,把小众的文化变成大众的,无形之中这种文化就被搞没了。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绝如缕”就可以了,把传统文化的种子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不是一下子把它变成大众都热热闹闹搞的东西。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这是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看法,这样它才能保留今人要借鉴的东西。‎ ‎③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除了艺术之外,还有中医。中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国外从事中医事业的人比国内的要多,其中很多人是从国内出去的。中医现在在世界上除了中药没有被完全认同外,针灸、推拿、按摩、心理治疗都被普遍接受。有一个自然医学派,其理论都出自中医,它七条总的原则跟中医是一样的,比如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治病要找原因,不能只找它表现的症状;医生不应该只是开药的,而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生活的老师。有一次,我在中医会上提出,重要的不是强调中医的“技”,而是强调它的“道”,要传播中医文化,而不是只偏重中医治疗。‎ ‎④中国其实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在文化传播的时候只是从“艺”和“术”的层次出发,没有从“道”‎ 的文化层次去全面考虑。中医文化里面也不要只是宣传怎样治病,而是要让人不得病,中医文化的核心是养生文化。中国文化里的儒、佛、道、医、武都有养生文化,中医的养生文化应该是融会贯通这五家文化的产物。得了病去治好,还是不得病好呢?当然是不得病好,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选自《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1.结合第①段,简要概括中国文化“走出去”存在哪些问题。(6分)‎ 答: ‎ ‎ ‎ 解析:题干明确指出本题的答题区域为第①段,考生要从中筛选出关键词句,概括作答。“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不一定只靠孔子学院,其实交流的途径还有很多,交流的内容也很丰富”,由此可以得出交流途径单一,交流内容不丰富;“说到‘软’实力,软在我们理不直气不壮,我们总是去迎合别国的口味”,由此可以得出我们缺少文化自信;“认为中国许多东西都是模仿、抄袭,没有自己独创、独立性的东西”,由此可得出我们缺少独创性;“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存在模糊、片面的理解,有的人甚至根本看不起自己的传统文化”,由此可以得出我们对传统文化理解不清等。‎ 参考答案:交流途径单一,交流内容不丰富;缺少文化自信;缺少独创性;对传统文化理解不清。(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四点给6分)‎ ‎2.简要归纳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6分)‎ 答: ‎ ‎ ‎ 解析:首先要给语段正确分层,然后用简明的语句概括层意。第②段一共十句话,前三句指出问题,即经济全球化后,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把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抛弃掉了。四、五、六句给出自己的观点,认为跟世界接轨不是消除自己的特点,而是要让现代人认识、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也不一定要普遍接受。后面四句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来论述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看法。‎ 参考答案:首先指出经济全球化后现实中存在的抛弃传统文化的现象(问题);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让现代人认识、部分接受传统文化);最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论述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看法。(每点2分)‎ ‎3.文章③④两段以中医文化传播为例,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6分)‎ 答: ‎ ‎ ‎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文章③④两段中举例论证的作用,先要抓住两段的关键语句,把握语段的论点。文章第④段的开头说“中国其实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在文化传播的时候只是从‘艺’和‘术’的层次出发,没有从‘道’的文化层次去全面考虑”,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半句紧承上文,照应第③段的“中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很大的”,由此可得出观点一;后半句则说明我国在文化传播时有偏差,只重“艺”“术”‎ ‎,而忽视整体的“道”,由此得出观点二。‎ 参考答案:以中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大,说明我国文化软实力强;以中医文化的传播为例,说明我国在文化传播时有偏差,只重“艺”“术”,不重“道”。(每点3分)‎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题。(18分)‎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庞 朴 ‎①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简明的概念,来概括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中国文化。有一位学者指出,中国文化的深层特质在于“忧患意识”;另一位学者声言,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 ‎②忧乐这两种精神,有时分别统领了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如西汉的雄浑与魏晋的清远。有时又常常分别代表着不同人士的神韵情采,如杜甫的沉郁与李白的飘逸。甚至同一个人,在一个时期里会意气风发,受“忧”的精神鼓舞,“猛志固常在”;到另一个时期里又超然物外,本“乐”的精神为怀,“悠然见南山”。以上种种忧乐杂陈的状况,不能归结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不具完整的性格,相反它们恰好表明了中国文化同时兼备这两种精神。这两种精神的理想的结合,便构成了忧乐圆融的中国人文精神。‎ ‎③在这方面说得最为深入浅出的,大概要推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了。第一句“发愤忘食”是忧,第二句“乐以忘忧”是乐,第三句有从忘食忘忧而达到忘我的意思,便又无忧无乐可言,世界同一而无特定情感了。‎ ‎④孟子称伊尹为“圣之任者”,因为他能以天下为己任;称伯夷为“圣之清者”,因为他洁身自好;称柳下惠为“圣之和者”,因为他“不羞污君,不辞小官”。但三人都不及孔子集三人之大成,成为“圣之时者”。所谓“时”,是进退、出处、远近、迟速,都能因其所宜而为之,这是统摄忧乐而又超越忧乐的境界。‎ ‎⑤在庄子谈到人格类型时,我们也看到了任、清、和、时的影子。在《应帝王》篇中,有一位壶子,能显四种相,其一是“地文”,相当于孟子的“圣之清”;其次是“天壤”,相当于“圣之任”;再次是“太冲莫胜”,相当于“圣之和”;最后是最高的相叫“未始出吾宗”,相当于“圣之时”。‎ ‎⑥佛学有所谓四门诀——无门、有门、亦有亦无门、非有非无门,与孟子的四圣、庄子的四相,完全是一个套路。这一切又都可以化约为忧和乐,归之于忧乐的圆融。‎ ‎⑦圆融既被推为儒道各自学说的最后一言和人格的最高境界,恰好成了检验他们的学说能否贯彻到底和考验他们的人格能否臻于至上的试金之石。所以,他们走了“仇必和而解”的光明大道,互相圆融起来建成中国文化的独特传统。圆融也成为一种优势,使得中国文化能顺利迎接外来的佛学,不盲从和自馁,相反却以圆融去容纳,并终于汇成了源远流长的忧乐圆融的中国人文精神。‎ ‎⑧‎ 这个人文精神作为文化传统,铸就了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变异,呈现为不同的时代精神。但在近代以前,变化是不大的。时至今日,它正迎接着新的挑战。‎ ‎⑨我们久已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应该敬重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选自《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有删改)‎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答: ‎ ‎ ‎ 解析:阅读文本,理解每一段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划分层次,最后概括出各层意思。①②两段为第一层,作者提出的忧乐这两种精神“理想地结合,便构成了忧乐圆融的中国人文精神”是关键信息,由此可概括出本层意思。③~⑥段为第二层,作者分别从儒道佛三个角度分析忧乐圆融这一中国文化的独特传统。最后三段为第三层,⑦⑧两段分析圆融的作用,第⑨段发出号召,我们“应该敬重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参考答案:首先,提出本文观点:忧乐精神构成了忧乐圆融的中国人文精神;其次,从儒道佛三个角度,阐述中国文化具有忧乐圆融的特点;最后,阐述圆融的作用,并号召人们要敬重和发扬圆融精神。(每点2分。如将第三层分为两层也可以)‎ ‎5.根据第②段,概括“忧乐杂陈的状况”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 ‎ ‎ 解析:解答此题,应抓住第②段重点语句提炼作答。从“忧乐这两种精神,有时分别统领了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中可提炼出第一个要点;从“有时又常常分别代表着不同人士的神韵情采”可提炼出第二个要点;从“甚至同一个人,在一个时期里会意气风发,受‘忧’的精神鼓舞,‘猛志固常在’;到另一个时期里又超然物外,本‘乐’的精神为怀,‘悠然见南山’”中可提炼出第三个要点。‎ 参考答案:①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风貌;②不同人士有不同的神韵情采;③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人生态度。(每点2分)‎ ‎6.为什么“我们应该敬重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6分)‎ 答: ‎ ‎ ‎ 解析:解答本题,需先找出第⑦段和第⑧段中与试题相关的语句,再结合文本内容提炼出答案。从圆融“恰好成了检验他们的学说能否贯彻到底和考验他们的人格能否臻于至上的试金之石”一句中可提炼出前两个要点;从“互相圆融起来建成中国文化的独特传统”“圆融也成为一种优势……忧乐圆融的中国人文精神”“这个人文精神作为……基本性格”几句中稍加提炼,可归纳出后三个要点。‎ 参考答案:①这种精神能够检验儒道学说能否一以贯之;②‎ 这种精神能够考验儒道人格能否臻于至上;③这种精神建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④这种精神能容纳外来文化;⑤这种精神铸就了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满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