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

2011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实词 1、 着重考查常 用实词的运用。现代汉语实词数量巨大,高考着重考查考生对常用词语正确、熟练、有效 运用的能力。这不是要求考生准确无误地记住某个实词的词典意义,而是要求考生能够将 其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把握其在实际运用中的动态意义、语境意义。2.着重考查近义 词的辨析。有些近义词之间的差别相当细微,这就需要考生具备相应的辨析能力。 3.在命题形式上,有时是单独考查实词,有时是把实词与虚词结合起来考查,有时是 把实词与成语结合起来考查。 4.试题的考查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使用 得是否恰当的问题。 5.考查的往往是报刊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 6.虚词比较常见的考查内容有关联词语的运用、助词的使用或省略、介词的使用和 选 择、副词使用的合理性判断等方面。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并且虚词多和实 词、熟语结合在一起考查。从 2009 年高考看,该考点主要考查实词与虚词的选择。2009 年山东、天津、北京、江 西专门设题考查。前两年全国卷曾针对虚词主要是关联词语设填空题予以考查。从备考角 度而言,掌握其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即可。高考对正确使用实词的考查,重点是近义词的 辨析和多义词的运用,因此,我们辨析的着重点也是这两类词语。 辨析使用近义词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从寻求词语差异、回归具体语境、确定选项三 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实词辨析的方法 1.寻求词语差异 高考词语运用题主要以近义词辨析为主,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从下列角度寻求近义词的不 同点: (1)范围大小不同。如“战争”“战役”“战斗”这一组近义词,“战争”指民族之间、国 家之间、阶级之间或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它不专指某一具体的战事,而是包括了在 这个时间、空间里所发生的一切战事,范围最广,如“抗日战争”。 “战役”指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按照作战计划,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进行 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范围较小,如“上甘岭战役”。“战斗”指敌对双方所进行的武装 冲突,范围最小。 (2)语意轻重不同。如“优良”“优秀”“优异”三者都有“好”的意思,但语意有轻重之 分,如“小明成绩优秀”要比“小明成绩优良”语意重一些,若说“小明成绩优异”,那 语意上就更重了。 (3)适用对象不同。如“爱护”和“爱戴”,“爱护”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用于人 时,一般用于上对下、长辈对晚辈或者同学之间,如“同学之间要互相爱护”。“爱戴” 只能用于人,而且只能用于下对上、群众对领导,如“周总理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 (4)色彩不同。包括感情色彩不同、语体色彩不同、谦敬色彩不同。如“成果”“后 果”“结果”这三个词都有“结果、结局”的意思。不同的地方是:“成果”指取得的成 绩、成就,是褒义词;“后果”指不好的结果,是贬义词;“结果”指事情发展所达到的 最后状态,是中性词,它既可以用于好的方面,又可以用于坏的方面。 (5)搭配对象不同。如“发扬”和“传统”搭配,“发挥”和“作用”搭配。 (6)词性和语法功能不同。如“阻碍”和“障碍”,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词性不同, 用法自然就不同了;“逃跑”和“逃脱”,前者不可带宾语,而后者却可以。 2.回归具体语境 即回到具体的题目,回到上下文的语境中,找出词语和语境之间的照应点。另外,要特别 注意多义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3.确定选项 也就是说根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点,结合语境,确定哪一个空缺应选用哪一个词语,或 者一定不用哪一个词语,从而对四个选项进行筛选,用排除法先去掉错误的选项,依次缩 小选择的范围,然后作出合理的推断,得出正确的答案。 1.梳理虚词难点 (1)关联词语 ①所选关联词语要符合语句表达的内容以及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意义关系。 ②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要把握关联词语成对成套的特点,如果随意改变其前后呼应 的词,就会引起意义和关系上的混乱。 突破虚词辨析难点③如果要求填充的是由几个复句组成的较长的文字,那么就要从以下两 个方面入手:一是综观全题,分清这段文字有几个复句、几个分句;二是在综观全题的基 础上再推敲同一复句中各分句的意义关系,复句与复句的层次关系,然后根据不同的关 系,选用不同的关联词语。 (2)助词 助词分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三类,特别是结构助词,多一个或少一个,有时 候似乎没有什么表达上的区别,而有时候却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 比如“的”字,“超过去年的 20%”和“超过去年 20%”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同,前一种 说法表示的是比去年的 20%多,而后一种说法则是达到了去年的 120%。时态助词的使用, 一定要注意动作的时态。如:我读过这本书。这里“过”表示动作完成。而“我读着这本 书”,这里“着”则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一字之差,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则完全不同。 (3)介词 介词不能独立运用,必须结合代词、名词,以介宾词组的形式出现在文中,作定语、状 语,或补语。因此要注意其与句中各成分的搭配问题。 例如:台北地区初中的模拟试题,是由各初中依地域或其他因素分成的若干组群中的相关 学校老师轮流出题后,再从不同印刷。这里的“从”应改为“由”,“由不同印刷”,这 样搭配才合乎习惯。 (4)副词 副词使用的合理性原则往往和逻辑思维有关。比如范围副词的使用,是用“有一些”还是 “全部”,“许多”还是“绝大多数”,该不该使用限制范围的副词,都需要用逻辑思维 来指导自己。程度副词的运用也如此。 2.归纳辨析角度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有同样的性 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诚然,你的意见是对 的”。 (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使用范围 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 换用“对于”。①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如“小王对我笑了笑”“我们对 你完全信任”。②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 “他对工作很负责”“老师对我们好极了”。③“对”可用在助动词前、副词前或后,也 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对这件事我们会 作出安排的”。“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语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并列关系的“也…… 也 ……”“ 既 …… 又 ……” 等 ; 表 递 进 关 系 的 “ 不 但 …… 而 且 ……”“ 不 仅 …… 还……”“ 连 …… 也……” 等; 表选 择关 系的 “ 不是…… 就是 ……”“ 宁可 …… 也 不……”“与其……不如……”等;表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尽管…… 却……”等;表假设关系的“如果……就……”“即使……也……”“倘若……便……” 等;表条件关系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 论……都……”等;表因果关系的“因为……所以……”“既然……那么……”等。 (4)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 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 要条件。 (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指语气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 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3.辨析方法集锦 (1)造句法 当有些虚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比较模糊时,用它们各造一个句子,那么其意义和用法就会一 目了然。如表选择关系的几组关联词的区别,可造句如下: ①不是老于户牖,就是战死沙场。 ②与其老于户牖,不如战死沙场。 ③我宁可战死沙场,也决不老于户牖。 可见,“不是……就是……”表示二者必选其一,非此即彼的意思;“与其……不 如……”表示先舍后取的选择关系,立场较明确;“宁可……也不……”表示先取后舍的 选择关系,感情强烈,态度坚决。 (2)辨字法 有些虚词读音相同、字形相近,很容易混淆,像“备加”与“倍加”、“径自”与“径 直”等。只要辨清其中不同的那个字,就能够分出彼此的意思了。例如:“备加”中的 “备”是完全、周到的意思,可引申为极、尽;“倍加”中的“倍”含有加倍的意思。 “径自”中的“自”强调的是主观性,含有自作主张、擅自做主的意思,含贬义;“径 直”中的“直”主要表示动作、行为一直进行下去,不间断、不费周折或不绕弯。 (3)关系法 ①语意要求。如副词“相继”,它所在句中的主语不能是单个的人或事物,因为它表示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先后有相同动作的意思。如:在反贪局的调查过程中,女市长突 然自杀身亡,随后公安局长相继自杀。该句可修改为“在反贪局的调查过程中,女市长和 公安局长相继自杀。”②感情色彩要求。如“大肆”与“大事”,“大肆”(肆,放肆、放 纵)是贬义词,搭配的动词本身应含贬义色彩,如“掠夺、搜刮、挥霍、歪曲、污蔑、攻 击、屠杀、鼓噪”等;而“大事”(事,从事)是中性词,搭配的动词一般也是中性的,如 “宣传、宣扬、操办、渲染、介绍”等。③固定搭配要求。如:“这决定了女性总要离开 她所出生的那个家庭而外嫁别家”。这里的介词“所”用错了,因为在现代汉语中,“所 +动词+的+名词”的结构能否成立,要看其中的动词和名词能否构成动宾关系。可以说 “所读的书(读书)”“所怀念的亲人(怀念亲人)”,而不能说“所读的人(读人)”“所怀 念的时间(怀念时间)”。所以例句中的“所”应删去。 1.爱好/嗜好 “嗜好”一般用作名词,“爱好”除作名词外还可以作动词,“嗜好”是指特殊的爱好, 常含有贬义,多指不良的爱好。 常见易混实词辨析集锦 2.安静/宁静 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 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 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 “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 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 闹。 3.黯然/岸然 “黯然”指“阴暗的样子”,也用来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岸然”指 “严肃的样子”。 4.把戏/伎俩 前者除“杂技”的意思外,多用来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 重)。 5.轻率/草率 二者都有随便的意思。“轻率”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未经过慎重考虑。如:他轻率 地做出了分散突围的决定。“草率”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如:他草率地安排了一 下工作,就回家了。 6.流传/留传 “流传”多指事迹、作品、消息等传下来或传播开。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 天。“留传”是遗留下来传给后代的意思,侧重于时间上的传承。如:祖辈留传下来的秘 方。 7.颁布/公布 “颁布”指公布(法令、条例)。“公布”指(政府机关的法律、命令、文告,团体的知事项) 公开发布,使大家知道。 8.截止/截至 “截止”指(到一定期限)停止,如“报名在昨天已截止”。“截至”指截止到(某个时 候),如“报名日期截至下个月底”。 9.暴发/爆发 两个词都有突然猛烈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如“暴发户”“山洪暴发”。后者 强调爆炸性,如“火山爆发”“爆发革命”“爆发力”。 10.度过/渡过过度/过渡 “度过”用于时间,如“度过假期”。“渡过”指由此岸到彼岸。“过度”指超过适当的 限度,如“过度疲劳”。“过渡”指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 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如“过渡时期”。 11.急躁/暴躁 前者侧重于“急”,有两种意思:碰到不称心的事情马上激动不安;想马上达到目的,不 做好准备就开始行动。后者侧重于“暴”指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情绪。 12.申明/声明 “申明”指郑重说明,如“申明理由”。“声明”作动词时指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用 于正式场合),如“声明立场”;作名词时指声明的文告,如“发表联合声明”。 13.祛除/驱除 “祛除”指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如“祛除风寒”。“驱除”指赶走或除掉,如 “驱除蚊蝇”“驱除不良情绪”。 14.贯串/贯穿 “贯串”一般用于抽象事物,如“贯串着革命精神”;“贯穿”的对象可以是抽象事物, 也可以是具体事物。 15.开辟/开拓 “开辟”强调从无到有地创建,常说“开辟航线”。“开拓”是从小到大地发展、扩大, 对象一般是范围较大的事物,如“开拓新局面”。它用于比喻义时,对象可指领域也可指 胸怀,如“开拓人的心胸”。 16.发愤/发奋 “发愤”指因不满而决心努力改变现状,如“发愤图强”。“发奋”指振作起来,开始行 动,如“发奋努力”。 17.编辑/编撰/编纂 “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撰”指编纂、撰写。“编纂” 指编辑(多指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 18.审定/审订 “审定”指经过审查之后做出决定,如“审定计划”。“审订”指审阅修订,如“审订书 稿”。 19.推脱/推托 “推脱”指推卸、开脱,其对象是指与自己有关的事,多为责任、错误等。“推托”指借 故拒绝或推辞,其对象是指别人请求的事。 20.庇护/袒护 “庇护”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包庇,如“庇护坏人”。“袒护”指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 则地支持或保护,如“袒护孩子不是爱孩子”。 21.界限/界线 “界限”指不同事物的分界,也指尽头处,限度,多用于抽象事物。如:知识是没有界限 的。“界线”一般指两个地区分界的线,多用于具体事物。如:两省之间的界线是长江。 22.辩驳/辩论/辩白/辩解 “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白己 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 到的指责;“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23.扶养/抚养/赡养 “扶养”侧重于养活。“抚养”除“养活”的意思外,还包括教养、爱护的意思,用于长 辈对晚辈的爱护和教养。“赡养”,指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 进行帮助。 24.国事/国是 “国事”指国家大事。“国是”指国家大计,国家的大政方针。用后者的地方一般也可用 前者,但用前者的地方不一定可用后者,比如较具体的事务就不能用“国是”。 25.功夫/工夫 “功夫”一般说的是本领、造诣。如:这幅字的功夫很深。“工夫”一般用来指时间、时 候。如:他三天工夫就学会了游泳。 26.表扬/表彰 “表扬”的对象一般是好人好事,“表彰”的对象是伟大功绩或壮烈事迹等。“表扬”方 式较随便,可书面,可口头;“表彰”方式较严肃、庄重,往往要做决定,授予称号、勋 章,建纪念碑等。 27.营利/赢利 “营利”指主观上谋求利润。如:不能只图营利,不顾信誉。“赢利”可作名词利润讲, 作动词时侧重于客观上获得利润。如:企业只有赢利,才能发展。 28.形迹/行迹 “形迹”多用来指举动和神色,如“形迹可疑”。“行迹”指行动的踪迹,如“行迹不 定”。 29.原形/原型 “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或本来面目,含贬义。“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 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30.赔偿/补偿 前者指因自己的行动使他人或集体受到损失而给予补偿。后者指抵消损失,补足缺欠、差 额。 31.误解/曲解 “误解”作动词时指理解得不正确,作名词时指不正确的理解。“曲解”指错误地解释客 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 32.溶化/熔化/融化 “溶化”,一是化学用语,指固体的溶解,二是指冰、雪等物质变成水。这后一个意思与 “融化”相同。“熔化”是物理用语,指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成液体。“融化”可以指 冰、雪等物质变为水,但更多地用于抽象的事物。 33.施行/实行 施行:①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②按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如“施行手 术”。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如“实行改革”“实行承包责任 制”。 34.义气/意气 作名词时,“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重义 气”“义气凛然”等。“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情绪。如“意气相 投”“意气风发”“意气用事”等。35.体察/体恤 “体察”指体验和观察。“体恤”指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给以同情、照顾。如:领导干部 应当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做到体察民情、体恤百姓。36.振荡/震荡 “振荡”,主要是物理用语,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不要把它和 “振作”“振奋”等的意思相联系。“震荡”指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重大影 响,不能平静。如“回声震荡”“人心震荡”等。(“振动”和“震动”的区别,与此大致 相同。)37.作客/做客 “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如“那两年他在广州作客”“作客他乡”等。“做客”指访问别 人,自己当客人,如“昨天我在亲戚家做客”。 38.漫延/曼延/蔓延 “漫延”常形容水满向四周扩散;“曼延”指连绵不断地向远处延伸(多用于山脉、水流、 道路);“蔓延”则指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既可以指抽象事物,也可以指具体事 物。 39.抚育/哺育/抚恤 “抚育”指照料、教育儿童或照管动植物;“哺育”指喂养,比喻培养;“抚恤”指(国家 或组织)对因公受伤或致残的人员,或因公牺牲以及病故的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慰并给以物质 帮助。 40.接受/接收 “接受”指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或收取(给予的东西),如“接受意见”“接受礼物”。 “接收”指收受、接纳和根据法令把机构、财产等拿过来,如“接收无线电信号”“中国 政府接收了香港的主权”。前者使用范围和适用对象较广泛。“接收”所指的动作行为多 带主动意味;“接受”则多带被动意味。 41.违反/违犯 “违反”指不遵守、不符合(法则、规程等),如“违反劳动纪律”“违反民主法则”。 “违犯”指违背和触犯(法律等),如“违犯宪法”。 42.权力/权利 “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利”与“权益”同,跟“义 务”相对,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或享受的利益。 43.充斥/充满/充溢 “充斥”指到处都塞满(含厌恶意),是贬义词。“充满”泛指填满或充分具有,如“充满 泪水”“充满激情”。“充溢”指充满、流露,如“脸上充溢着幸福的笑容”。 44.筹备/准备 “筹备”指筹划、准备,程度比“准备”更加周到,更加全面,多指重大的事情。“准 备”多指一般行动,预先安排或筹划。 45.踌躇/犹豫/迟疑 “踌躇”指人的面部表情不果断。“犹豫”着重于人的内心活动,拿不定主意。“迟疑” 指没有主见,行动迟缓,不果断。 46.草拟/起草 “草拟”指粗略地拟出草案,多指各种计划、工程设计、论文提纲的拟定。“起草”多指 方针政策、规章等文件的拟定。 47.遏止/遏制 “遏止”的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遏制”是制 止、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情绪,有时也指某种力量。48.干涉/干预 “干涉”着重于强行参与,横加阻挠,多指采用粗暴强硬的手段过问或制止,迫使对方服 从,如“互不干涉内政”。“干预”着重于过问别人的事,如“事涉隐私,不便干预”。 49.查看/察看 前者指检查、观察(事物的情况),后者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50.功效/工效 “功效”指功能、效率,如“立见功效”。“工效”指工作效率,如“提高工效”。 1.不必/未必 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不必”是“必 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如: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他不必去(他用不着 去)。 常见易误虚词辨析集锦 2.径直/径自/竟自 “径直”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不间断;“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竟自”,竟然, 多用于表现人们对某人做事的结果感到意外。如:你径直写下去吧,等写完了再讨论。// 没有人教他,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竟自学会了画画;又没跟家人商量,径自辞职办起 了一个书画社。 3.一齐/一起 “一齐”指同时,如“各队一齐出发”。“一起”作副词时表示一同或一共,如:我和你 一起去吧。 4.固然/虽然 “固然”侧重于承认某个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转折。 “虽然”用在主语前或后,比较自由,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与其呼应。“固然” 则很少用于主语前。 5.何必/何苦 二者都是副词。“何必”指用反问的语气来表示不必要。如:你何必跟她过不去呢?“何 苦”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如:你何苦在这件小事上伤脑筋呢? 6.还/又 二者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又”主要表示已实 现的动作。如:他昨天来过,明天还来。//他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 7.即使/尽管/虽然 “即使”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尽管”和“虽然”都表示一种事实。如:即使条 件再差,我们也要完成任务。//尽管(虽然)条件很差,我们还是完成了任务。 “尽管”和“虽然”的后面可以用连词(如“可是、但是、然而”等)呼应,“即使”则不 能。如:尽管(虽然)很晚了,可是(但是)他还不肯离开。//即使再晚,他也不会离开。 8.尽管/不管 “尽管”表示一种事实,后面不能用表示任指的词语。“不管”表示一种假设,后面用表 示任指或选择的词语。如:尽管下这么大的雨,我还是要去。//不管下多么大的雨,我都 要去。 9.未免/不免 未免:副词,表示不以为然,意在否定,但语气比较委婉。常跟程度副词(如“太、过分、 过于、不大、不够、有点、有些……”)以及数量词(如“一点、一些”)合用。如:内容不 错,只是篇幅未免太长。 “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不免”则表示客观上的不容易 避免。因此“未免”不能同“不免”换用。 10.何曾/何尝 二者都是副词。“何曾”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如: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 “何尝”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如: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11.往往/常常 “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 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因此,“常常”可用于将 来的事情,“往往”不能。如:请你常常来。//我一定常常来。//他希望常常去。这几句 里的“常常”都不能换成“往往”。 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或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如: 每逢节日或星期天,我们往往到厂矿去演出。//我们常常演出。//小刘往往一个人上街。 //小刘常常上街。 12.一概/一律 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如:过期一概(一律) 作废。//后勤问题一概(一律)由老赵负责。//一律凭票入场。//麦收回来的同志一律休息 两天。 13.以致/以至 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 话人所不希望的结果)。如: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起不了床。//他事先没有充分 调查研究,以致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以至:①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 很深而形成的结果。如: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至野地里刮起大风来也不理会。也可以说 “以至于”。如:他读得很熟,以至于能背诵全文。 14.从而/进而 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相当于“因此就”。如:由于 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城乡物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如:先提出计划,进而落实实施措施。 15.基于/鉴于 二者均可作介词。基于:根据。如:基于上述理由,我不赞成他当班长。(“基于”表示理 由,用得妥帖)鉴于: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如:鉴于党的领导地位,更加需要 向党员提出严格的要求。 16.逐步/逐渐 二者均为副词。前者强调动作或情况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或步骤。后者指渐渐地,慢慢地, 多从时间角度理解。 17.暂且/姑且/权且 三者意思均表示暂时。“暂且”重在强调时间短暂。如:你暂且在这里住一宿,明天再去 宾馆。“姑且”重在强调让步。如:姑且承认你说的都在理,但你无论如何也不应打人。 “权且”重在强调迫不得已。如:吃几片饼干权且充饥。 18.继而/既而 二者都是连词。“继而”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如:人们先是一惊,继而哄堂 大笑。“既而”表示上文所说的情况或动作发生后不久。如:先是惊叹,既而大家一起欢 呼起来。 19.几乎/简直 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如:我几乎不相信。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有夸张。如:我 简直不相信。 20.按照/依照 二者都可以作介词。“按照”重在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按照事实说话”。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物为根据照着进行,如“依照原样复制一件”。 21.大抵/大概 “大抵”能表示数量范围,有“大半”“大部分”之意,而“大概”却只是表示约数。在 表示估计语气的时候,“大抵”重在肯定,“大概”重在猜测。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 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那道题大概 很难。 22.况且/何况 二者都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况且”多用于肯定句,“何况”多用于疑问句。“何况” 还有以下用法,即它引出的后一分句重在与前一分句构成对比,用甲烘托乙,表示甲如 此,乙更是如此。如:语法知识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何况你这个搞编辑工作的人。 1.(2009 年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________环境恶化的正 确选择。实词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________的 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花鸟、 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________画山水。 A.遏制 次序 善于 B.遏制 秩序 擅长 C.遏止 秩序 擅长 D.遏止 次序 善于【解析】①遏制:着重于“制”,压制住、控制住,使不发作,对象 通常是情绪、敌人或某种力量。遏止:着重于“止”,通常用于战争、进攻、暴动等。② 次序: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排列的先后。秩序: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③擅长:长于, 善于。善于:在某方面具有特长。 【答案】B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自古以来,中国就以对文明的深刻 ________著称于世。 ②事实上,________的批评肯定会有损公信力,夸张的赞许则会滑向敷衍或虚伪。 ③昨天下午,校长们陆续抵达家园国际酒店,记者________采访了其中几位校长。 ④由于龙卷风在凌晨时分突然袭击佛州,许多人在睡梦中________ 噩梦。 A.醒悟 轻率 伺机 遭受 B.省悟 草率 伺机 遭遇 C.省悟 轻率 俟机 遭遇 D.醒悟 草率 俟机 遭受 【解析】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省悟:醒悟。轻率:(说话做事) 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伺机:窥伺时机;俟 机:等待时机。遭受:受到(不幸或损害);遭遇:碰上,遇到(敌人、不幸的或不顺利的事 等)。 【答案】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修复二环路时,选定前门大街为防裂________区,为北京市市区道路的维修提供参考数 据。 ②经过一夜休息,旅途的疲劳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清晨七点,我们就向下一个目的地 ________了。 ③有些人利用税制改革的机会,故意把水搅浑,乘机哄抬物价________暴利。 A.实验 进发 牟取 B.试验 出发 牟取 C.实验 出发 谋取 D.试验 进发 谋取【解析】 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 事某种活动。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进发:(车、船或 人的集体)出发前进。出发:离开原来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去。牟取:谋取名利,含贬 义。谋取:设法取得。 【答案】 A【解析】A.涣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此处应用“焕然”。 焕然:形容有光彩;B,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此处应用“变幻”。变 幻:不规则地改变;C.眩目:指眼花迷乱,形容强光照耀。应用“炫目”。 【答案】D【解析】C.磨合:比喻在彼此合作的过程中逐渐互相适应、协调。此处应用 “摩擦”。 【答案】C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恰当的一组是() ①门厅的门开着,________寓所的大门也开着,所以人们可以看到寓所外面的前院和向下 的那道楼梯的开头几个梯级。 ②我想像,最后的一场暴风雨袭来,树倒了下去,树梢的枝条重新深深地陷进泥土。 ________到了这种地步,生命也并没有结束。 虚词③________证实放大镜在敌军身上的威力,他________亲自置身于太阳光的焦点之 下。 A.因而 虽然 因为 所以 B.由于 即使 为了 竟 C.因而 即使 因为 所以 D.由于 虽然 为了 竟 【解析】 句①是因果关系,应用“由于”;句②是假设关系,应用“即使”;句③前为 目的关系,后面的表因果关系的词就不能用了,而改用副词“竟”。 【答案】B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美国的这种作法________无助于解决问题,________会引发新的国际争端。②停车是 “速度为零的交通”,停车难________影响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________将降低城市运 行效率与效益,进而影响到城市的经济活力,制约城市发展。③一些医生受效益驱动,私 开处方,抬高药价,________损害了患者的根本利益。________这些医生名气有多大,也 要把他们从医院清理出去。 A.不但/反而 不仅/而且 因而/不管 B.不单/而且由于/还因而/不管 C.不但/反而由于/还进而/不管 D.不单/反而不仅/而且进而/尽管 【解析】①根据句意应是转折关系,②两句间是递进关系而非因果关系,③“因而”,表 因果关系;“进而”表递进关系。 【答案】A3.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虚词,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自己觉得幸福。①________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大白话。② ________我却知道,有不少人,③________很多人并非为自己的感觉,而是为了他人的观 瞻而去建构自己的人生与生活。④________窥察别人的生活与家庭,便成了他们生活的另 一部分。 【答案】①也许 ②而 ③甚至 ④因而 4.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①________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②________选文在课外,③________答案仍在课内, 我们不妨在复习中把相关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把课内学过的知 识,有意识地迁移到高考中去,④________能够迅速准确地答好题目。 【答案】①从 ②虽然 ③但是 ④就 5.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虚词,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①________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下笔时②________左右逢源。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 察、积累、思索,是有话可说的关键,③________平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 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④________捕捉写作的 素材。 【答案】 ①只有 ②才能 ③为此 ④从中 1.(2009 年天津卷)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有学者________为:“信”是忠于原作, “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________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综合型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诗人________,而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希望 终有一日能大展宏图。 A.解释 偶然 妄自尊大 B.解读 偶然 夜郎自大 C.解释 偶尔 妄自尊大 D.解读 偶尔 夜郎自大【解析】①“解释”强调“说明含义”,“解读”强调“研究体 会”,根据语境选用“解释”;②“偶尔”表“不经常、有时”,“偶然”表“不一定、 不合规律”,根据语境选用“偶尔”;③“妄自尊大”与“夜郎自大”同义,但“夜郎自 大”多用于自身能力较差者,根据语境选用“妄自尊大”。 【答案】C2.(2009 年山东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________很深。他动情地说:“这次抗震救灾,更加深了我对人 民的爱。”②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________原有资源,以钒钛 资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③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 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________显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A.感受 依托 未免 B.感触 依附 未免 C.感触 依托 不免 D.感受 依附 不免【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感受:接触外界事物得到 的影响、体会。感触: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依附:附着,依赖,依靠。依 托:依靠,侧重有所凭借。未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满 意,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免不了,客观上不容易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本题①句 侧重引发的思想情绪,②句侧重凭借可以依靠的事物达到某一目的,③句表述的是对科尔 曼的客观评价,无批评语气。 【答案】C 一、不利用排除法,而是纠缠于难点,以致误选 (2009 年江西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每年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聚集北京,共商________。 ②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________学习外语呢? ③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对国人的诚信造成了负面影响,国人也因此觉得________受损。 A.国是 况且 荣誉 B.国事 何况 名誉 C.国是 何况 名誉 D.国事 况且 荣誉 【考生答案】 A【现场点评】 这是一道很容易的题,利用排除法可以很快确定答案。 “国是”指大政方针,“国事”指一般的国家事务,很明显应是“国是”。第二空由于后 面是反问句,可以确定是“何况”,“况且”后只能跟陈述句。第三空不把握,但此时答 案根据前两空已确定,故不用再纠缠于是“名誉”还是“荣誉”了。由容易点突破,可以 快速解题,提高效率;而先纠缠于难点,则是自找麻烦,且易误选。 【正确答案】C 二、备考不充分,对词语望文生义,以致误选 【考生答案】 C 【现场点评】A.“牛刀小试”比较明显,没有经验的大学生,算不上“牛刀”此词不恰 当。B.“侧目”一词从字面上看,似乎正确但实则错误,其含意是“畏惧又愤恨”,故 “侧目而视”。 C.“失之交臂”也不是一般的“失去”之义,是指某人、某机遇都与自己胳臂接触着了, 但自己还是没能与他相遇或者抓住机会,表示遗憾之情。C 项语境中说二人是老搭档,也 即意味着二人早就认识了。由此可见,平时备考应充分。 【正确答案】D 三、不着眼于整个语段的内在逻辑,只着眼某一句或某几句话,以致填入的虚词错误 (2009 年辽宁卷)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使整段文 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①________人类来说,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山水园林城市,当然,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还是历 史文化名城。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的首都;有的②________不是首都,③________在 这里曾发生过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有的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曾经产生过重大 影响。④________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比较多的文化遗迹。⑤ ________,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看它是不是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考生答案】①对 ②虽然 ③但是 ④不过 ⑤可见 【现场点评】 除第④外,其余填的还都正确。第④处是不是转折呢?从整个文段看, “重大事件”“重大影响”指的是“文化底蕴”,那么“文化遗迹”应是一个与之并列的 一个概念,所以第④处应填“还”,表示补充或并列。但是,须指出的是,如果语段强调 “文化遗迹”的重要性。第④处使用“不过”也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①对于 ②虽然 ③但是 ④还 ⑤总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