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3)

‎2020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定风波 苏轼①‎ 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②作墨竹词。‎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③。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窗。‎ ‎[注] 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集用他人诗句作词,写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贴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上阕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乱”字则照应“风”。‎ C.下阕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画的竹子很形象,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 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暗表自己虽处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怀。‎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时考生应反复阅读全诗,(包含注释),理解诗意,然后逐项分析。C项,“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不合文意,原文“人画竹身肥拥肿”中“人”指的是一般人、别人,而非“萧悦”。‎ ‎2.作者采用集句诗的方式,将竹子描写得形神毕肖。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请结合上阕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 ‎ ‎ 答案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阵阵,视觉嗅觉相结合。竹荫使杯里的酒带上凉意,这是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巧妙运用动词(或化静为动),巧妙运用“洗”“吹”“侵”“过”等动词,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使画面生动可感;正侧结合,既有对竹子形色香味的正面描写,也借“书帙晚”“酒尊凉”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为正面描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写出了“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的情景;“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为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侵”“过”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刻画了竹子的动态美。‎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水龙吟·酹辛稼轩墓,在分水岭①下 ‎[元]张野②‎ 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得凌云气?遐方异域,当年滴尽,英雄清泪。星斗撑肠,云烟盈纸,纵横游戏。漫③人间留得,阳春白雪,千载下,无人继。‎ 不见戟门华第,见萧萧竹枯松悴。问谁料理,带湖烟景,瓢泉风味?万里中原,不堪回首,人生如寄。且临风高唱,逍遥旧曲,为先生酹。‎ ‎[注] ①分水岭:在江西铅山县境内,辛弃疾墓地所在地。下阕“带湖”“瓢泉”都在铅山,“戟门华第”指辛弃疾旧居。②张野:由宋代入元代的词人,官至翰林修撰。③漫:空,徒然。‎ ‎1.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中“水龙吟”是词牌,“酹辛稼轩墓,在分水岭下”是其题目。本词表达了作者对辛稼轩的敬仰和怀念。‎ B.词作上片前两句通过设问,怀念辛弃疾收复失地的英雄丈夫之气、凌云悲慨之气,从而引出下边对辛弃疾经历的追述。‎ C.“遐方异域”三句写辛弃疾领兵北伐、收复中原的大志受阻,空洒清泪,作者借辛弃疾表达了江山易主的悲愤之情。‎ D.“星斗撑肠”三句赞美辛弃疾的文学才华及其作品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胸有星斗,词如云烟,笔力纵横,其文才千载之下,无人能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项,“上片前两句通过设问”不对,应为前两句与下文构成设问形式。‎ ‎2.“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辛弃疾的词是宋词中不可忽视的一座高峰。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这首词。(6分)‎ 答: ‎ ‎ ‎ 答案 全词通过“青山”“云”“星”“云烟”“枯竹”“悴松”“湖烟”等意象,以萧瑟凄凉之景衬托辛弃疾身后的萧条,既烘托出辛弃疾的豪迈形象,又为其无法实现的报国之志蒙上一层悲凉慷慨之气;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表达出对英雄的缅怀与遭受异族统治“不堪回首”的无奈。‎ 解析 题目要求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答题时首先概括意象,然后分析意境特征和手法,最后分析情感。全词通过“青山”“云”“星”“云烟”“枯竹”“湖烟”等自然意象,描绘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烘托出辛弃疾的豪迈形象,为其无法实现的报国之志蒙上一层悲凉慷慨之气;另外本词还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屈于异族统治的无奈之情。‎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 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项,“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的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用一支毛笔画成,巧夺天地造化。这两句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D项,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不拘泥于外表的摹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 ‎ ‎ ‎ 答案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也就抓住了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 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的意思理解有误,应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 ‎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6分)‎ 答: ‎ ‎ ‎ 答案 ①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先要明了题干中的要求,然后可以从以下角度作答本题,①在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并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②联系《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可知作者以杜鹃啼鸣的悲凄来渲染谪居之地环境的恶劣,衬托出诗人被贬后痛苦难耐的心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疏雨 韩偓 疏雨从东送疾雷,小庭凉气净莓苔。‎ 卷帘燕子穿人去,洗砚鱼儿触手来。‎ 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 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①非无济世才。‎ ‎[注] ①傅野:殷代名相傅说曾筑室于傅岩之野,后用“傅野”借指贤人隐居的草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迅疾的雷声仿佛是被疏雨送走的,“送”字将疏雨描写得富有情趣,极具表现力。‎ B.疏雨为小院带来凉意,莓苔如洗,既写出了环境的清幽,也蕴含了诗人的感受。‎ C.诗人卷帘时,燕子从身旁飞过,洗砚时,鱼儿触手可及,画面宁静祥和,充满生机。‎ D.尾联用典,含蓄蕴藉,意在表明诗人想要脱去戎衣,像傅说一样隐居草野。‎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D项,理解错误,从尾联的句意来看,这一联流露出的应是诗人闲居于此的不甘与无奈。‎ ‎2.诗歌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二者之间是如何关联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答案 诗歌前两联描写环境的清幽和谐,表现闲居生活的美好。后两联抒发济世救民、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但欲”“唯将”构成情感上的转折,流露出诗人闲居于此的不甘,将前后两部分关联起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需要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最后分析效果。“但欲”“唯将”‎ 构成情感上的转折,将前后两部分关联起来。诗歌前两联画面宁静祥和,充满生机,表现闲居生活的美好;颈联“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表达了诗人想扶持危难中的百姓,抒发济世救民、建功立业的渴望;尾联“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 六、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除夜 ‎[唐]来鹄①‎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 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A项,分析有误。联系全诗看,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指不管欢乐还是忧愁、幸福还是祸患,都是空的,明确写出了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万里相思一夜中”,是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是从晚上愁到天亮,憔悴的人看到春风更添思念,是写愁的深重。可见,“事关休戚已成空”并未交代后面“愁”的所有原因。‎ ‎2.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 ‎ ‎ 答案 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不同点:来诗的“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王诗的“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具体是鉴赏诗歌意象的异同。解答此类题目,要紧紧抓住“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来分析作答。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不同的是,第一首诗是乐景写哀情,第二首诗是乐景写乐情。结合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具体分析,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