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4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事”作为与“事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通常认为是由时间的延续与事件的因果联系构成的。“一个骑车的人被汽车压死了”,这并不是故事,而是单一事件。如果改成“一个骑车的人被汽车压死了,他的妻子因悲痛而自杀”,这就形成了故事。骑车人的死与其妻子的死之间存在着时间的延续,同时又包含了因果联系:一件事因另一件事而发生。‎ 时间延续与因果联系构成了传统小说线性、历时性的稳定结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到了现代小说家那里,他们开始质疑构成故事的这两大特性。‎ 首先,当现代小说家企图再现现实或描述个人与存在的关系时,他们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往往是单一的,平淡的,偶然的,甚至是无意义的。在日常生活中,同一时间点上会发生无数的事件,一个人同时会有触觉、视觉、味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在人的意识中,这些现象纵横交错,重叠杂乱,大多没有内在联系。而传统小说的故事往往依赖于戏剧性的冲突与巧合,这与现实生活成存在的自身逻辑并不相符。其次,当现代小说家试图与读者合作共谋来实现作品价值时,他们发现读者阅读传统小说时往往是被动的,没有质询追问,更没有积极的合作、介入、创造。尽管传统小说中的故事也能满足部分读者的趣味,但相对稳定的故事结构渐渐会给阅读带来思维的情性和定势,从而减弱甚至取消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基于上述原因,现代小说家开始对故事的内在结构进行沉思。沉思的结果之一便是对故事进行“拆解”与“重组”。将一个完整的故事拆分,并用他们独特的艺术技巧将其重新组合。例如,“目击者提供证据体”的小说通过杀人案的多个“目击者”提供大量的证据组织成篇。故事的重复叙述既符合事实,又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同时呈现出一种共时性。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就借用了这种叙述方式。再如,“意识流小说”作为对个人心理的一种模仿,则完全打破故事的时空,在意识的非逻辑性中展示人对现实的感受。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便采用了这种叙述方式。‎ 总的来说,现代小说讲述故事的方式比较复杂,但它们之间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即线性的、历时性的故事结构为全景式的、共时性的故事结构所取代。现代小说对故事中“时间延续”的破坏和对“因果联系”的消解并不只是形式上的革新,这与他们试图表达生活真实的愿望是相一致的。过去、现在、未来混为一体,主客观相结合,虚实相生,灵活跳动,丰富多彩,制造出特殊的美学效果,艺术气息愈加浓厚。同时,一种新鲜的故事结构呈现在读者面前,极大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也调动了他们还原故事线性的积极心理,增加了读者参与再创作的可能性,丰富了读者的审美体脸。‎ ‎(摘编自格非《小说叙事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骑车的人被汽车压死了,然后他的妻子也死了”,就足以构成一个故事。‎ B.现代小说家对生活逻辑的认识,很可能影响了他们对小说故事结构的思考。‎ C.传统小说相对稳定的故事结构会给阅读带来思维定势,削弱读者阅读的主动性。‎ D.现代小说以全景式、共时性的故事结构取代了传统小说线性、历时性的结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半张纸》通过记录电话的纸片和人物的思绪,将人生变迁的喜乐悲愁穿结在一起。‎ B.《炮兽》中炮队队长没有旋好螺丝帽、堵好滑轮,这和大炮的滑脱之间构成了巧合。‎ C.《墙上的斑点》作为对个人心理的一种模仿,不再遵循线性、历时性的叙述结构。‎ D.《丹柯》围绕丹柯和族人的矛盾展开故事,一波三折,凸显小说主题的悲剧意味。‎ ‎3.下列对“小说”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故事往往有冲突,如《桥边的老人》中我的“劝离”和老人的“不动”形成强烈冲突,富有戏剧性。‎ B.小说的线性、历时性结构也可表现为经过多次摇摆将故事推向高潮的形式,如《清兵卫与葫芦》就是如此。‎ C.小说为获得线性结构力量,常常故意“延迟”小说进展,如《牲畜林》中朱阿每当准备射击时都会被阻止。‎ D.小说家可以虚构来表现个人与存在的关系,如《骑桶者》通过骑桶讨煤的故事展现了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答案】1.A 2.B 3.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A项,“‘一个骑车的人被汽车压死了,然后他的妻子也死了’,就足以构成一个故事”错误,说法绝对,原文是“如果改成‘一个骑车的人被汽车压死了,他的妻子因悲痛而自杀’,这就形成了故事”。‎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 B项,“《炮兽》中炮队队长没有旋好螺丝帽、堵好滑轮,这和大炮的滑脱之间构成了巧合。”错误,应该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是巧合。‎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 A项,“我的‘劝离’和老人的‘不动’形成强烈冲突”错误,“我”与老人的谈话,刻画了老人的内心世界,表现了我对老人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没有形成强烈的冲突。‎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井一心 ‎①我看老井,老井也看我。‎ ‎②老井有些深,暗黑的井底,平静的水面,漂浮的黄叶,潮湿的井壁,苍绿的蕨草和苔藓,散发着久远的时光的味道。老井幽幽地看着我,像透视岁月沧桑后的老者,目光深遽而清冷。‎ ‎③我喊老井,老井也喊我。‎ ‎④我伏在井口,拖着长长的声音往下喊。尖厉的声音,从井口一圈一圈旋下去,钻到井底,接着便有沉闷的声音从里面一圈一圈扩散开,泅漫上来,如空谷回音,如飞瀑轰鸣,如海潮呼啸,在耳边轰轰作响。‎ ‎⑤我一惊,下意识地抬起头来,看到井旁一株高大的垂柳,细丝披拂。四周寂静无声。在这个晴暖的春日里,我却陡然生出一身寒意来。独自蹲在井旁,细视井栏,普通的圆形,青石凿成。我拂去上面厚厚的灰尘,轻轻地抚摸,山一样粗糙的青石,竟然被岁月打磨得如此光滑圆润,泛着银色的光译。‎ ‎⑥这眼井,估计有些年头了。井,在旧时的江南很常见,深宅大院、街衢巷陌、天井明堂……有井的地方就有人家,有人家的地方就有井水一样盈润的日子。‎ ‎⑦江南之美,恰在多水。昔日的江南人家,依河成街,临水筑阁,靠居掘井,相隔不远就有一个河埠头,以家、族、村等单位自然设井,生活极为便利。白日于楼上倚窗而望,水 中有船,船上有桥,桥上有人。倘在静夜,天上星光熠熠,水面波光粼粼,河岸灯火点点,轻烟般的雾气氤氲其间,便如梦境般空灵而清远。江南又多雨,尤其是梅雨时节,油亮的黛瓦,斑驳的白墙,潮湿的雨巷,滴水的屋檐,静默的老井,自是一派迷人的水乡风情。‎ ‎⑧历代文人墨客皆喜欢将这江南水景,入画,入诗。他们的笔下多为浅汀远岫、小桥流水、松风清荷、渔人扁舟……却极少有井。黄公望的名画《富春山居图》,里面极尽笔墨地描绘了江南的许多风物,疏密有效,浓淡相宜。远山、雾岚、土坡、房屋、松柏、江面、小舟、水波、丝草、细沙、云气、村舍、茅亭、渔夫……却没有水井。‎ ‎⑨诗文中也不多见,倒是唐代诗人张辑的“青莎覆城竹为屋,无井家家饮潮水”“旧井蔓草合,牛羊坠其中”“君如天上雨,我如屋下井”等诗向,稍有提及。成语里倒是不乏“井”字,坐井观天、井底之蛙、背井离乡、落井下石、心如古井…..色.彩暗沉,多有讥诮或苍凉之感。《红楼梦》中那个开朗活波、简单顽皮的金钏,本是个性格明亮的女子,最终却投井自杀,令人唏嘘不已。如此惨烈的结局,更为井增添了一股悲情的意味。‎ ‎⑩可在现实生活中,它受人敬重,历朝历代,开井都是件庄严而神圣的事。一眼老井的来源,代代相传,后来常常成为神秘的传说。‎ 井,虽不及河水悠长,不及湖水开阔,不及溪水自在,可它幽深。幽深之处,方见品质。它清冽甘甜,冬暖夏凉,源源不断,默默地滋养着人们。愈是幽深,愈是平和。它不惹眼,不喧哗,是个独居一隅的出世者。一代又一代人与它相依相伴,时间之桶放下去,拉上来,放下去,拉上来……一下一上,悠悠千载。‎ 井,是老物。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就有水井,距今5600多年,是迄今所知的我国最古老的木构水井之一它的形制同商周金文的“井”字相近,象征以陶瓮汲水之状。‎ 我曾数次踱步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想象那些河姆渡先民们,在这依山傍水的低丘缓坡,过着饭稻羹鱼的定居生活。他们建造干栏式的房屋,开掘木构式的水井,削木做舟,炼泥制陶,防布结网,骨针缝衣 每次路过那眼水井,我都忍不佳浮想联翩。它,长方形,没有井栏,如今井水已干涸,井口散放着一些木棒,朴拙至极。可五千年前那段原始的时光里,在先民们惊喜的眼眸中,这一井水缓缓地涌出来,纯净而澄澈。从此,世世代代,不枯;岁岁年年,不竭。‎ 井,是华夏大地上最古老的眼睛。它见证过世事风云,朝代兴替,目睹过女子的娇颜在水影里一代代老去。它缄默不语,把所有的一切藏在内心深处。一眼老井,古老的不是井水,而是故事。‎ 故事已老,井亦老!现今,江南的老井,除了具有商业价值的古村镇景点,其余的多半已被填塞或覆盖。我直起身来,环顾四周。这是一个旧村庄,部分房屋已坍塌,同老井一样被荒弃了。村民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搬进了新的拆迁安置房,在充满漂白粉气味的自来水里,品尝快捷便利的现代生活。‎ 转身离开,老井用孤冷的目光送别,像送别又一个远行的孩子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⑦段写水井是构成江南水乡风情不可或缺的元素,第⑧段则写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江南却极少有水井,对比鲜明,引人深思。‎ B.第⑥段写老井被荒弃,村民搬进拆迁安置房,反映了人们对快捷便利的现代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旧有生活方式的否定。‎ C.本文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得细致人微。如第⑥段的排比将声音在井中扩散时逐渐加强的特点写得细腻生动。‎ D.本文选材丰富,从江南美景、古代诗文、名家名画,到5600多年前的河姆渡水井,显示出丰富的文化底蕴,富有历史沧桑感。‎ ‎5.请赏析第③段“我喊老井”中的“喊”字。‎ ‎6.请简要分析文中“老井”的含意。‎ ‎7.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4.B 5.喊,呼唤,表面指“我”呼唤老井,老井予以回应;深层含义是“我”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呼唤当代人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传统生活。 ‎ ‎6.“老井”象征江南的传统生活;象征华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养育我们的母亲;反映了作者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表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呼唤。 ‎ ‎7.内容上,表现了本文的主旨,体现作者多传统文化的呼唤,对传统与现代的反思;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本结构完整;效果上,引发读者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生存问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B项,“表现了作者对旧有生活方式的否定”错误,本文以“井”为对象,表现作者对“井”,对以“井”为代表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思考,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消逝的反思。‎ 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指出手法,分析句子。(4)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我喊老井,老井也喊我”,“喊”,呼喊,呼唤。由“我伏在井口,拖着长长的声音往下喊。尖厉的声音,从井口一圈一圈旋下去,钻到井底,接着便有沉闷的声音从里面一圈一圈 扩散开,泅漫上来,如空谷回音,如飞瀑轰鸣,如海潮呼啸,在耳边轰轰作响”可知,“喊”表面上指我趴在井口呼喊,然后井发出回声。由后文“我拂去上面厚厚的灰尘,轻轻地抚摸,山一样粗糙的青石,竟然被岁月打磨得如此光滑圆润”“有井的地方就有人家,有人家的地方就有井水一样盈润的日子”“一代又一代人与它相依相伴,时间之桶放下去,拉上来,放下去,拉上来……一下一上,悠悠千载”和“这是一个旧村庄,部分房屋已坍塌,同老井一样被荒弃了。村民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搬进了新的拆迁安置房,在充满漂白粉气味的自来水里,品尝快捷便利的现代生活”可看出,作者其实是在呼唤传统的回归,呼唤当代人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传统生活。‎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中具体物象含义、作用的能力。文本中的物象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思考:①情节结构上主要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能够把众多的材料贯穿在一起,使文章更加紧凑;②内容: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作者借这一物象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有时也起到点明或深化主旨的作用。此外,物象还可以揭示人物性格、衬托人物(或景物)、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根据“油亮的黛瓦,斑驳的白墙,潮湿的雨巷,滴水的屋檐,静默的老井,自是一派迷人的水乡风情”可知,“老井”是江南美景的一部分; ‎ 根据“一代又一代人与它相依相伴,时间之桶放下去,拉上来,放下去,拉上来……一下一上,悠悠千载”“井,是老物。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就有水井,距今5600 多年,是迄今所知的我国最古老的木构水井之一”“我曾数次踱步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想象那些河姆渡先民们,在这依山傍水的低丘缓坡,过着饭稻羹鱼的定居生活。他们建造干栏式的房屋,开掘木构式的水井,削木做舟,炼泥制陶,防布结网,骨针缝衣”可知,“老井”象征江南悠久的历史,是养育我们的母亲;‎ 根据“故事已老,井亦老!现今,江南的老井,除了具有商业价值的古村镇景点,其余的多半已被填塞或覆盖。我直起身来,环顾四周。这是一个旧村庄,部分房屋已坍塌,同老井一样被荒弃了。村民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搬进了新的拆迁安置房,在充满漂白粉气味的自来水里,品尝快捷便利的现代生活”可知,“老井”那样的生活已经过去,人们向往快捷便利的现代生活,反映了作者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表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呼唤。‎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共有以下几点:结构上:1、总结上文。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最后一段为“转身离开,老井用孤冷的目光送别,像送别又一个远行的孩子……”‎ 内容上:“孤冷”意思是孤单、冷落,说明老井此时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他倍感孤单,‎ ‎“我”离开老井,老井送别“我”,像送别“远行的孩子”,说明老井对我的不舍,“我”从此离开后再不回来,写出现代人抛弃了老井,将一些传统文化抛掷脑后。从而表现了本文的主旨,体现作者多传统文化的呼唤,对传统与现代的反思。‎ 结构上:开篇写“我”来到老井旁,结尾写“我”离开老井,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读者效果上:老井像送别孩子一样不舍地送别“我”,引发读者思考应当如何对待现代先进生活对以“老井”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冲击。‎ ‎【点睛】散文规范性答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指向。认真审题是准确答题的前提。审题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第一,审题干。题干是问题之所在,它在某种程度上为答题指明的方向。第二,审材料。有些题干后附有一些文字材料(比如词语或者句子),这些材料对答题的区域和重点作了隐性的规定。‎ 二、理清思路,明确答题步骤。理清答题思路是准确答题的保障。第一,根据题目的要求,对题目所涉及的相关文本内容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第二,根据审题的结果,准确地找出相关的答题要点以及要点之间的逻辑联系。第三,理清答题的思路,明确答题的先后次序。第四,根据赋分值,检查是否有遗漏的要点。  ‎ 三、简洁表达,明晰答题语言。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是准确答题的呈现形式。第一,答题语言要简明扼要。第二,答题语言要表意明确。尽量不要使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尽量不要使用抽象的语言,尽可能结合文本进行答题。‎ 四、规范书写,整洁答题文面。生语文素质的基本体现。所以,工整清楚的卷面是提高得分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生答题时不可小视。‎ ‎(三)小说阅读(本题共4小愿,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当时这样做 ‎(日)伊坂幸太郎 A 一如既往,山本走出家门,前往公交站。‎ 当他来到公交站的对面时,注意到一位老婆婆看起来像是迷了路,有些不知所措地东张西望。山本起初是想上前去帮忙的,可是看到有一辆公文本在驶向公交站,他连忙过去加入了上车的队伍。山本所在的住宅区,乘坐这班公交车去市区是最便捷的。‎ 行驶途中,车厢内忽然发出惨叫,有个男人站起身,手里拿着刀子指向一旁的女人说:“喂,给我站起来!”‎ ‎“你们全都不要动,谁要是敢乱动,我就捅这个女人,听到没!”犯人说的话,就好像捆住山本的锁链一般有力。锐利的刀尖紧贴着女子的脖子,只要犯人稍一用力,瞬间就会鲜血迸溅,染红她的白衬衫。仅仅是想象,山本就感觉自已要晕厥过去。‎ ‎“司机,赶紧停车!”犯人大声喊道。车速减了下来,随后,公交车停在了路边。‎ ‎“哎,你冷静一点。”坐在最前面的女人,个子虽然矮小,背脊却挺得很直,是山本经常在车上看到的一个中年妇女。此时,中年妇女劝起了犯人。“吵死了!滚开!”犯人用手推开中年妇女,走近扶手位置。‎ 山本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犯人大喊:“男人全部给我下车,下去!”山本很快意识到了犯人是要排除威胁,只留下女人和小孩作为人质。‎ 他看了看周围,偷偷观察其他的男性乘客会有什么反应,采取什么行动。其他男人也都紧张兮兮地看着彼此,露出一副怯懦的表情,心中琢磨着如何逃避责任。催促他们赶紧做出决定的,反而是犯人。‎ ‎“赶紧下车!”随即犯人开始从十倒数。‎ 等回过神来,山本发现自已已经随着好几个男人开始往前方出口方向移动,这帮人有些神情恍惚,仿佛被抽掉了魂愧一般虚弱地排起了队。‎ 不回头真的好吗?就算犯人手里有刀,也不过只有一个人,不是吗?只要男人们都团结起来反抗,一定可以解决问题。然而,他想到自己的妻子以及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暗暗自我辩解,我必须平安回家,我想要平安回家。‎ 山本没有停留,随着男人们一起下了车。当自己的脚踏上地面时,身体里涌现出了一股安全感。他假装自己没有发现。这时公交车启动了引擎,如同醒来的野兽,摇晃着向前驶去。‎ 为什么当时会……山本很想抱头嘶吼,一种深深的悔恨在山本的全身游荡着。‎ 如果当时询问老婆婆有没有困难,就会赶不上这辆公交车,也就是说自己也不会卷入这个事件中,不会对自己产生这么强烈的厌恶感。为什么当时没有上前询问老婆婆?‎ 然而事到如今,后悔也无济于事。覆水难收,犯下的错误无法再弥外。话虽如此,可是真的没办法重来了吗?‎ B 一如既往,山本走出家门,前往公交站。‎ 当他来到公交站的对面时,注意到一位老婆婆看起来像是迷了路,有些不知所措地东张西望,山本走向老人,询问地:“您遇到什么麻烦了吗?”“啊?”老婆婆抬起头,“啊,我在想这附近有没有便利店。”“找便利店的话……”他指了指后面,对老婆婆说道,“从这儿一直走就有一家。”老婆婆道谢后,转身离开了。‎ 山本回头一看,发现公交车还没走。估计司机也是注意到山本要上车,所以没有启动车子等着他。当山本上车的同时,车门关上了。‎ 行驶途中,车厢内忽然发出惨叫声,有个男人站起身,手里拿着刀子指向一旁的女人说:“喂,给我站起来!”锐利的刀尖紧贴着女子的脖子。“你们全都不要动,谁要是敢乱动,我就捅这个女人,听到没!”‎ 公交车逐渐减速,在路边停下。犯人大喊:“男人全部给我下车,下去!”‎ 啊,事情发展成现在这样该如何是好?山本还是感到手足无措,观察了一下周围人的反应。与其说自己是摇摆不定,倒不如说是觉得其他男人多半也会支持自己心中的选项。‎ ‎“你们赶紧下车!”犯人指着出口方向,朝着男性乘客们喊道。男人们在通道上缓慢地排起了队,朝着车前方移动。山本也加入了队列中,不时地偷瞄犯人。‎ ‎“那个……”队伍前面的一位男子突然对犯人说:“那个,打扰一下。”“搞什么呀?赶紧下去!”犯人拿刀对准了男子。‎ ‎“啊,那个,不是,我想谢谢你……”男子怯怯地说,“实在太感谢你了。”“你说什么呢?”‎ ‎“给了我一次挽回的机会,真的太感谢了。”‎ 山本也是这么想的,恐怕在场的男人大半都是这个想法。男人们一拥而上抓住了犯人,有人抱着犯人,有人控制住犯人拿刀的手,他们马上把人质拉了出来。山本紧紧抓住犯人的另一只手,完全不在乎会不会受伤。‎ 二十年前,有个男子持刀劫持公交车,包括山本在内的所有男性乘客,无一例外按照犯人的命令下了车。随后犯人威胁司机把车开到了相当远的购物中心的停车场,作为筹码对抗警方。好在结果还不错,所有人质都顺利获救,警方及时逮捕了犯人。那些先前下车的男人虽然没有受到世间的指责,不过对于山本的人生来说,始终有种囚禁般的折磨。‎ 这一次,山本抱着必死的决心制服了犯人。他那威风凛凛的模样,就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他绝对不会再让自己失望。‎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次要人物特点鲜明,矮小的中年妇女“背脊却挺得很直”这一细节表现了她仗义执言的勇气,与男人们的怯懦形成对比。‎ B.在B部分中,山本选择了帮老婆婆指路,依然没能如愿躲过劫案,这种安排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体现了一种宿命论的思想。‎ C.小说结尾处交代了二十年前公交车劫案的结局,既对A部分的情节进行了补充,又为B部分人物的变化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D.小说A部分氛围比较压抑,B部分安排了制服歹徒、救赎心灵的结局,使整个故事变得温暖,给读者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 ‎9.请分析A部分画横线的句子。‎ ‎10.小说A、B两部分情节多有重复,这样处理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11.小说对主人公山本这一形象的塑造,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8.A 9.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犯人的威胁对山本而言特别有力,刻画了主人公山本软弱怯懦的性格特征。 ‎ ‎10.情节上:AB两部分情节重复形成对比,A部分推动了B部分故事情节的发展;‎ 人物上:A部分山本和车上所有男人都是胆小怯懦的,B部分却是勇敢无畏的,情节的重复推动了人物性格的变化,由自私冷漠、胆小怯懦向善良勇敢的转变。‎ 主旨上:两个部分对比强烈,B部分车上男人一起制服歹徒,实现了心灵的救赎就,使整个故事变得温暖,给读者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 ‎ ‎11.有一定的爱心,但是自私心理占上风,更看重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幸福;胆小怕事,不敢救助他人;善于反思,为自己行为感到羞愧;最终成为男子汉,勇斗歹徒,自我救赎。‎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A项,“也体现了一种宿命论的思想”错误,对文本过度解读,这种安排是出自作者写作的需要,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推动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实现人物的心灵救赎。‎ 故选A。‎ ‎【9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指出手法,分析句子。(4)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犯人说的话,就好像捆住山本的锁链一般有力”运用比喻修辞,将“犯人的话”比作“锁链”,生动形象地写出山本听到犯人威胁的话后内心害怕,不敢想象,感觉快要晕厥过去的情景,表现了山本的软弱、怯懦。‎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回答。内容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概括主要内容,突出对象(形象)特征,表达情感,揭示、升华主题。结构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思考考查的句、段与题目、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关系。‎ 人物上:AB两部分情节重复,但是结果不同,A部分,山本犹豫之中没有帮助老婆婆,体现山本善良但是自私,山本和全车男人面对犯人胆小怯懦、软弱可欺,甚至不如一个女人,为了自己的生命,置他人于不顾,自私冷漠;B部分,山本果断帮助老婆婆,车上男人奋起反抗,同心协力,表现了他们善良勇敢的性格特征。‎ 情节上:A部分与B部分形成了强烈对比,人物性格不同,结果不同,心理不同,正因A部分的“后悔”,才有了B部分的救赎。‎ 主旨上:两部分情节虽然相同,但是人们对待他人的态度不同,人们的自我救赎反映了世人的善良,使整个故事变得温暖,给读者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把握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 由“山本起初是想上前去帮忙的,可是看到有一辆公文本在驶向公交站,他连忙过去加入了上车的队伍”“山本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 然而,他想到自己的妻子以及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暗暗自我辩解,我必须平安回家,我想要平安回家”可以看出山本有一定的爱心,但是自私心理占上风,更看重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幸福;‎ 由“犯人说的话,就好像捆住山本的锁链一般有力”“仅仅是想象,山本就感觉自已要晕厥过去”“山本发现自已已经随着好几个男人开始往前方出口方向移动”可以看出山本胆小怕事,不敢救助他人;‎ 由“为什么当时会……山本很想抱头嘶吼,一种深深的悔恨在山本的全身游荡着”“为什么当时没有上前询问老婆婆”可以看出山本善于反思,为自己行为感到羞愧;‎ 由“男子怯怯地说,“实在太感谢你了”“山本紧紧抓住犯人的另一只手,完全不在乎会不会受伤”“这一次,山本抱着必死的决心制服了犯人。他那威风凛凛的模样,就是一个真正的男子”可以看出山本最终成为男子汉,勇斗歹徒,自我救赎。‎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实质上就是第1点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性化阅读”。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显达,南彭城人也。仕宋以军功封彭译县子,隶齐高帝讨桂阳贼于新亭垒,大战于宣阳津阳门,大破贼,矢中左目而镞不出。事平,封丰城侯,再迁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沈攸之事起,显达遣军援台,长史到遁、司马诸葛导劝显达保境蓄众,密通彼北。显达于坐手斩之,遣表疏归心齐高帝。帝即位,拜护军将军。后御膳不宰牲,显达上熊蒸一盘,上即以充饭。后拜都督、益州刺史。武帝即位,进号镇西将军。益部山险,多不宾服。大度村獠,前刺史不能制,显达遣使责其租赕。獠帅曰:“两眼刺史尚不敢调我。”遂杀其使。显达分部将吏,声将出猎,夜往袭之,自此山夷震服。永明二年,征为侍中、护军将军。显达累任在外,经高帝之忧,及见武帝,流涕悲咽。上亦泣,心甚嘉之。八年,为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显达谦厚有智计,自以人微位重,每迁官常有愧惧之色。子十余人,诫之曰:“我本意不及此,汝等勿以富贵陵人。”家既豪富,诸子与王敬则诸儿并精车牛,丽服饰。显达知此不悦。及子休尚为郢府主薄,过九江拜别,显达曰:“凡奢侈者鲜有不败,塵尾蝇拂是王、谢家物,汝不须捉此自逐。”即取于前烧除之。其静退如此。明帝即位,进太尉,封鄱阳郡公。上欲悉除高、武子孙,微言问显达,答日:“此等岂足介虑。”上乃止。显达深自贬退,车乘朽败,导从卤簿皆用羸小。以年老告退,不许。后以为江州刺史,镇盆城。东昏侯立,显达闻都下大相杀戮,传闻当遣兵袭江州。显达惧祸,十一月十五日举兵。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时年七十三。‎ ‎(节选自《南史,陈显达传》)‎ ‎12.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B.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C.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D.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子,爵位等级之一,有多种称号,如“县子”“开国子”等。‎ B.夷,原指游猎为生的东方部族,泛指中原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C.征,指征聘人才到朝廷任职,本文指征召显达入朝担任要职。‎ D.导从,专指帝王出行时的前驱者与后随者,也泛指皇帝随从。‎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陈显达勇敢无畏,作战有功。随齐高帝讨桂阳贼寇时,他大败敌军,被箭矢射中左眼,凭借军功被封为丰城侯,后来升任为广州刺史。‎ B.陈显达忠于高帝,深得信任。沈攸之事件中,他坚决派兵支援高帝,并将持异议的属下斩杀;在御膳不宰杀牲畜时,他给高帝送上熊蒸。‎ C.陈显达智谋过人,降服夷部。益州一带部落凭借山险大多不服管制,陈显达杀了獠帅使者,‎ 并部署偷袭大度村,从此益州部落畏惧屈服。‎ D.陈显达谦退律己,严于治家。他自降身份,乘坐旧车。面对儿子乘坐精美牛车,穿华丽服饰的行为,他严加训诫,并烧毁塵尾蝇拂等物。‎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达累任在外,经高帝之忧,及见武帝,流涕悲咽。‎ ‎(2)上欲悉除高、武子孙,微言问显达,答曰:“此等岂足介虑。”‎ ‎【答案】12.A 13.D 14.B ‎ ‎15.(1)陈显达总是在外地任职,经过太祖驾崩,到他见到世祖时,流泪痛哭.‎ ‎(2)高宗想全部除掉高帝萧道成、武帝萧赜的众孙子,暗示着问陈显达,陈显达回答说:“这些人怎么值得担忧?”‎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子意思是:朝廷军队连续到达,陈显达抵抗不住,退走到西州的乌榜村,被骑官赵潭用长矛刺落马下,在篱笆旁斩了,血涌出溅上篱笆。‎ ‎“西州后乌榜村”是地点,指“西州的后乌榜村”,不能断开,“骑官赵谭”做下句的主语,所以“后乌榜村”和 “骑官赵谭”必须断开,排除BD项;“篱侧”是“斩之”的地点,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本题,‎ D项,“专指帝王出行时的前驱者与后随者,也泛指皇帝随从”错误,古时帝王、贵族、官僚出行时,前驱者称导,后随者称从,因谓之导从。泛指前导与后卫。‎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 B项,“在御膳不宰杀牲畜时,他给高帝送上熊蒸”错误。根据“。帝即位,拜护军将军”‎ 可知,此时太祖即位,不是高帝。‎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 ‎(1)中,“累”,总是,多次;“忧,此处指太祖驾崩;“及”,等到;“涕”,泪。‎ ‎(2)中,“悉”,全部,比较;“微”,暗中;“微言”,暗示;“足”,值得;“介虑”,担忧。‎ ‎【点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 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参考译文:‎ 陈显达,是南彭城人。在宋做官,凭借军功被封为彭泽县子,跟着太祖在新亭垒讨伐桂阳王刘休范贼军,在宣阳津阳门作战,大败敌军,一只流矢射中了陈显达的左眼,箭头一直拔不出来。战事平定后,被封为丰城县侯,两次升迁为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沈攸之作乱,陈显达派兵支援朝廷,长史到遁、司马诸葛导对陈显达说:“沈攸之拥有百万人马,胜负的情况不明,不如保卫境土聚集人马,分派送信的人,暗地里交往。”陈显达在座前亲手斩了他们,送表章说明心向太祖萧道成。太祖即位时,陈显达升为中护军。御家厨房不屠宰牲口,陈显达献上一盘蒸熟的熊肉,皇上就用来下饭。后来被任命为都督、益州刺史。武帝即位,进号为镇西将军。益州山地形势险要,人们大多不服从朝廷。大度獠人,前前后后的几任刺史都不能制服他们,陈显达派遣官差去催缴田赋捐税,獠族首领说:“长着两只眼睛的刺史都不敢要我缴纳租调,何况这个独眼刺史”于是,杀掉了陈显达派去的官差。陈显达分别安排将领官吏,声称出去打猎,夜里,突然发动袭击,从此山地少数民族震惊服从。永明二年召为侍中、护军将军。陈显达总是在外地任职,经过太祖驾崩,到他见到世祖时,流泪痛哭,皇上也哭,心里很赞许他。永明八年,担任镇南大将军、江州刺史。陈显达谦逊厚道有计谋,自以为自己出身寒微,却担任这么显要的官职,所以,每次升官时,他都面带恐惧,表情羞愧。由十几个孩子,告诫他们说:“我原本没有这个志向,不要依仗自己富贵尊荣而欺凌他 人!”家里豪富后,他的儿子们和王敬则的众儿子,都驾着精美的牛车,穿着漂亮的衣服装饰。陈显达知道这一情况后不高兴。等到儿子陈休尚担任郢府主薄,到九江拜别,陈显达说:“凡是生活奢侈的很少有不败的,尘尾扇之类的东西是王谢家那样的人使用的东西,你们不要追求这些自我放逐。”就拿过来烧掉了。他恬淡谦逊大多这样。明帝(高宗)即位,升太尉,改封为鄱阳郡公。高宗想全部除掉高帝萧道成、武帝萧赜的众孙子(时高、武子孙犹有十王),暗示着问陈显达,陈显达回答说:“这些人怎么值得担忧?”皇上才不实行。陈显达在建武时期心里感到不安,自己深深收敛行迹,乘着破旧的车子,引路的仪仗,都用弱小的人陈显达以年纪大为由,告请辞职,没得到批准。后来担任江州刺史,镇守盆城。东昏侯即位,陈显达听说京师大臣大量被杀戮,又谣传会派兵攻打江州。陈显达怕遭祸,在十一月十五日起兵。朝廷军队连续到达,陈显达抵抗不住,退走到西州的乌榜村,被骑官赵潭用长矛刺落马下,在篱笆旁斩了,血涌出溅上篱笆。这年他七十三岁。‎ ‎(二)古代诗歌阅谈(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穆父待制竹堂杨杰 会稽风土竹相宜,傍竹为堂趣尚奇。‎ 内史①旧居经几代?此君高节似当时。‎ 林无暑气客频到,笋过邻墙僧不知。‎ 莫夹桃花引蜂蝶,实②成须与凤凰期。‎ ‎【注】①内史:东晋王羲之世居会稽,官至会稽内史。②实:指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实。‎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唱和之诗,是为了和穆父《竹堂》一诗而作,借此劝勉友人。‎ B.首联承题,点出竹堂所在之地,以及主人穆父“傍竹为堂”的高雅情趣。‎ C.颔联“此君”指竹堂的主人穆父,他清高自守,如同从前的主人王羲之。‎ D.颈职“客频到”表现竹林清幽,适宜避暑,“僧不知”表现环境的宁适。‎ ‎17.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6.C 17.(1)不要夹种轻薄的桃花招蜂引蝶,竹米成熟须等待凤凰来食。(2)诗句劝喻主人公不要理会那些夤缘攀附的势利小。(3)用典,赞美竹子与其主人不同凡响的流品。‎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C项,“颔联‘此君’指竹堂的主人穆父”错误,“内史旧居经几代?此君高节似当时”意思是:内史王羲之的旧居经历了多少朝代?青竹的高风亮节依然一如当时。可见,“此君”指青竹。‎ 故选C。‎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莫夹桃花引蜂蝶,实成须与凤凰期”句意为:不要夹种轻薄的桃花招蜂引蝶,竹米成熟须等待凤凰来食。如此高雅的君子之竹,又怎能让凡俗的蜂蝶来亵渎?不要在竹林旁种上桃花吧,免得那些蜂蝶来纠缠不休。借“莫夹桃花引蜂蝶”,劝喻主人公不要理会那些夤缘攀附的势利小人。下面又暗用《韩诗外传》之典:“凤乃止帝东国,集帝梧桐,食帝竹实,没身不去。”这郁郁青竹的竹实,原是要让高飞的凤凰来享受的。意含双关地称美竹子与其主人不同凡响的流品。‎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女子被弃后渡淇水而归的场景。‎ ‎(2)荀子在《劝学》中以“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与其空想,不如学习的道理。‎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 两句,写蜀道高险,上有高峻的山峰,下有回旋的急流。‎ ‎(4)苏轼《赤壁赋》中写任由小船漂荡,越过茫茫江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义隆想建立像霍去病“_________”那样的功绩,草率出兵,结果却“_________”。‎ ‎【答案】 (1)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5)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汤”“渐”“帷裳”“苇”“逆折”“凌”“胥”“仓皇”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如何快速背诵课文:‎ 首先背诵前自己要规定时间,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分读第一句话5到10遍,直到会背,用同样方法读下一句背下一句,第二句背过时要和第一句连背,以此类推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背完整篇课文;最后对不够熟练和容易出错地方多下功夫。背诵时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诵边思考,直到琅琅上口,滔滔不绝,一气背完的地步。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能变成自身的力量。‎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国人对“诺贝尔奖与中国”的话题更加关注。不少人把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的获奖数量当作 国家科技实力的标准。2019年,中国再度与诺贝尔奖无缘,焦虑的国人又一次对国家科技实力产生 。事实上,诺贝尔奖的评选具有较强时滞效应。( )。也就是说,诺贝尔奖并不能作为反映各国当前科技综合水平的良好指标。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由弱到强,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9年国庆前夕,袁隆平、屠呦呦等8位科学家获得“共和国勋章”,这些科学家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就是中国科技实力的明证。我们应该有足够的 ,以“水到渠定成”的淡然心态看待诺贝尔奖。面对诺贝尔奖,我们该保持清醒,理性关注。我们关注诺贝尔奖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发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更是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科学家们身上所展现的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 ‎19.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A.衡量 质疑 底气 敝帚自珍 B.权衡 怀疑 勇气 敝帚自珍 C.权衡 质疑 勇气 弥足珍贵 D.衡量 怀疑 底气 弥足珍贵 ‎20.下列填入文申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 A.不少几十年前取得的获奖成果,难以反映当下的科研成就 B.当下的科研成就难以得到反映,不少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 C.不少获奖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难以反映当下的科研成就 D.难以反映当下的科研成就,不少获奖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A.我们关注诺贝尔奖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更要发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 B.我们关注诺贝尔奖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更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 C.我们关注诺贝尔奖,不仅要发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更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 D.我们关注诺贝尔奖,不仅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更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 ‎【答案】19.D 20.C 21.D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 ‎“衡量”,比较,评定;“权衡”,比喻衡量、考虑、比较,侧重比较利弊。第一处,语境是把“获奖数量”当作“……的标准”,应使用“衡量”。排除BC。‎ ‎“质疑”,提出疑问;“怀疑”,心中存疑,也指猜测。第二处语境是“产生”,后跟名词,应使用“怀疑。排除A。‎ ‎“底气”,基本的信心和力量;“勇气”,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第三处,前文是“中国科技实力”,应使用“底气”。‎ ‎“敝帚自珍”,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很爱惜;“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非常珍贵。含褒义。第四处,文中说得是精神,应使用“弥足珍贵。‎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本题属于选填衔接句,‎ 根据前文“诺贝尔奖的评选具有较强时滞效应”‎ ‎ 可知,后句意在说明诺贝尔奖不能反映当下的科技实力。因此,本句的主语应是“获奖成果”,排除BD;根据本段观点,本句应强调获奖成果时间长,C项表述更合理,排除A项。‎ 故选C。‎ ‎【21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本题,‎ 原句有两处错误,“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要发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更是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递进关系不当,应将前后句互换位置。‎ A项,句式杂糅。‎ B项,句式杂糅;递进关系不当。‎ C项,递进关系不当。‎ 故选D。‎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校园演讲比赛上展示了三张照片。第一张,一名协警在雨中单膝跪在马路中央,为车祸中受伤倒地的老人撑伞。网友留言:“撑伞哥,看着让人很暖心。”第二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小伙身披五星红旗,站在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上。第三张是莫高窟壁画前80后学者们面壁工作的背影。2019年,他们制作的“数字敦煌”走进摩洛哥,受到热捧。‎ 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请结合材料内容,以“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为主题,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静待你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静待你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自己的骄傲所在,普通协警单膝 跪地为老人撑伞;技校小伙身披五星红旗,站在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80后学者们制作的“数字敦煌”走进摩洛哥……这些平凡人的身上不平凡的闪光之处,就是所谓人生的高光时刻。‎ 高光时刻大体上等同于现在我们所说的成功。但是与成功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些高光时刻是真正属于自己个人的。比如,一个出身平寒的农家子弟,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大学,后来又拿到了博士学位,获得博士毕业证的时刻就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 或者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演员,依靠很多年的执着和努力,终于成为一部大片儿的主角,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明星。那么当他面对聚光灯,面对人们的称赞时,他就在享受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历史上有名的三国人物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之战前的几十年,一直是曹氏政权的谋臣。他先后辅佐曹操、曹丕、曹叡和曹芳四代君王,一直都身为人臣安分守己。但是,在他晚年70多岁高龄的时候,终于决定发动高平陵之战,将曹魏的江山占为己有,在那一时刻,虽然司马懿已经迟暮之年,但那是他人生最耀眼的高光时刻。‎ 写西游记的吴承恩,一生颠沛流离贫困潦倒,一生都在求其功名的他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才考中一个小小的县官,只做了一年又半载,就被人从位子上赶下来。小时候出生在商人家庭衣食无忧的他,到了自己独立门户的时候,却天天都在愁着柴米油盐,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到70多岁高龄的时候,吴承恩开始写西游记。他用七年的时间写了这部传世之作。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虽然吴承恩已经风烛残年,依然贫穷孤苦,但那时候是他人生的真正高光时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当我们看到别的人在滋润的生活、兴奋的表达、热情的宣泄、骄傲的炫耀的时候,我们也不一定非要羡慕他们的高光时刻。其实人生真正的奥秘在于,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高光时刻在什么时候能够到来,因为那才是人生真正的惊喜。因为不知道你才会觉得非常神秘。‎ 对有些人来说,他们的高光时刻来的很早很及时,年轻时候他们就拥有了良好的资本,不错的声望。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他们的高光时刻往往来得很晚,那叫大器晚成。‎ 在自己的高光时刻来临之前,每个人都应该坚守本分,砥砺前行,不要因为暂时看不到希望就放弃努力!‎ 谢谢大家!‎ 复兴中学的一员 ‎【解析】此题考查任务驱动型材料写作能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天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审题】三张照片,三类平凡的人:一名协警在雨中单膝跪在马路中央,为车祸中受伤倒地的老人撑伞,暖了人心;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小伙身披五星红旗,站在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上,鼓舞了人心;莫高窟壁画前80后学者们制作的“数字敦煌”走进摩洛哥,受到热捧,多年面壁的时光书写了精彩的人生。导语部分指出——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因此,材料意在引导同学们思考平凡之人通过自己的爱、善良、坚持、奋斗等书写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立意】平凡之人亦有高光时刻;高光时刻需要爱心、奋斗、坚守;奋斗青春,静待自己的高光时刻。‎ ‎【结构】紧扣材料中心拟定题目《静待你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然后引述材料提出论点。接着明确什么是高光时刻——成功;然后用具体事例论述“为什么”,即成功的原因——默默无名的小演员,依靠很多年的执着和努力;迟暮之年的司马懿壮心不已;一生颠沛流离贫困潦倒的吴承恩坚持写作。最后从“怎么办”的角度指出——每个人都应该坚守本分,砥砺前行,不要因为暂时看不到希望就放弃努力!‎ ‎【素材】1.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各种遭遇与挫折,使得老而无所依、老而无所养。面对这些不幸者,我们用无尽的爱心与呵护,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一个爱的港湾;同时也使得一位位护理员,在这平凡而崇高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爱心与青春。‎ 护理员姐妹们经过专业的培训上岗,她们对待老人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尽心尽责。她们秉着一颗爱心、善心、耐心、孝心工作,她们敬业,她们无私。在工作中她们不怕脏不怕累,为老人洗衣服、剪指甲,为长时间卧床的老人翻身、抹药,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端吃、端喝,真正做到了为老人排忧解难。让老人们感受到像家一样的温暖,让老人住的放心、宽心、安心。‎ 她们这种视老人如亲人,无微不至地关心老人的事迹,在这里却是屡见不鲜的。护理员们正是脸带微笑以温暖的双手和一颗圣洁善良的心,抚慰一个个孤独无依的老人,驱散了无数的痛苦和忧伤。这就是爱,平凡而又伟大。‎ ‎2.武汉金银潭医院,抗争肺炎的最前线,身患渐冻症 ‎,双腿肌肉已经萎缩的张定宇院长一瘸一拐地走在院外。他说:“如果你的生命开始倒计时,就会拼了命去争分夺秒做一些事!”扶危渡厄,医者担当。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是因为有人需要,才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 ‎3.湖州,一名老人来到社区,在桌上放了一沓崭新的100元钞票。而后,他朝着工作人员深深鞠了一躬:“国家有难,我就要出份力。”说完转身就走,工作人员想让老爷子留下名字,他却拒绝了。“要写名字,应该写一名知恩者。”‎ ‎4.四川广元,首批派往武汉的医疗援助队伍即将出发。丈夫站在大巴车边,大声朝着车里的妻子喊道:“赵英明!平安回来!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的家务我做!听到没有!”在她身旁,还有许许多多和她一样,疫情中的逆行者。请战书上一个个鲜红指印的背后,是一颗颗赤忱奉献的医者之心。谁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谁都有难以割舍的亲人。可总有一群人,从未忘记自己的誓言。‎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