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30论述类文本阅读第四讲内容推断题含解析
课时跟踪练30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目前,随着中国传统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创新弘扬问题现在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创新弘扬,是把激活中国古代有价值的美学思想资源,加以阐释和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是当代美学建设的重要资源,这正是我们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下应当发扬光大的原因。 ②美学作为人文价值学科,应当重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价值。因此,我们不能心存偏见,依然怀抱全盘西化的那种矫枉过正的态度,总是误以为只有古希腊、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传统才对当下的美学思想发展有启示,而中国孔孟老庄、宋明理学以来的思想传统就不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我们既不能粗率地鄙视和否定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也不能盲目地迷信和简单地移植西方美学。实际上,即使在西学东渐、甚至有人主张全盘西化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并没有被全盘否定,并没有完全断裂。 ③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承载着丰富的审美经验,由这些经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理论,乃至审美经验本身,值得中国当代美学和世界美学加以继承。这些传统的美学思想已植根于我们民族的生活方式之中,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以及艺术心理。因而,对于它们的继承与弘扬,是当代学人之使命所在。古代传统与当下发展的关系,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譬如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在当下依然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享受;古代的戏曲小说和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可以在当代新媒体艺术中得以再现;古代的器物造型等可以为当下的设计提供启示和灵感,等等。 ④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包含着启迪学者智慧、引领未来发展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一个重要传统,就是“返本开新”。这也是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追溯中国传统美学的源头,切实把握其中有价值、有活力的资源,从而使当代美学别开生面。诸如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谐的宇宙观、“立象言意”的传统、物趣人情浑然为一的艺术境界等等,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国艺术的抒情传统虽然不能涵盖全部的艺术作品,但它确实是中国古代艺术具有独特民族特征的贡献,同样也值得我们珍视和发扬光大。 ⑤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有优秀的传统,就无限夸大其内容,或者固守中国传统美学中僵死的教条。中国传统美学资源在学科形态上、研究方法上确有诸多的不足,我们应当客观地对待其中的生机和活力,客观地对待这批遗产。 (节选自朱志荣《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弘扬》,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创新弘扬,重在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资源加以激活、阐释和发扬。 B - 7 - .在有人主张全盘西化的时代,中国的孔孟老庄、宋明理学以来的思想传统被完全否定。 C.优秀的传统美学思想对我们有着长期而深刻的影响,当代学人应当对其加以继承弘扬。 D.“返本开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重要传统,返本溯源有助于当代美学的发展创新。 解析:A项原文是“激活中国古代有价值的美学思想资源”,并未提及“重在”。B项文中并未提到“中国的孔孟老庄、宋明理学以来的思想传统被完全否定”。D项根据原文“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一个重要传统,就是‘返本开新’”,无法得出“‘返本开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重要传统”的结论。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提出我们要客观对待传统美学思想的观点。 B.文章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价值、审美经验以及其作为思想资源等层面论证了传统美学思想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C.在论述的过程中,文章列举了一些有一定典型性的事例,具体而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使文章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D.文章第③段举唐诗宋词、古代戏曲小说以及古代器物造型的例子,证明了古代传统与当下发展的关系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 解析:B项,文章并未论及“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价值”。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的美学思想,诸如古希腊、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传统对我们当下的美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B.不止我们的民族生活受益于传统美学的审美经验,世界美学也能够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审美经验中汲取养分。 C.中国古代艺术的抒情传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民族特色所在,因此继承这一抒情传统是发扬民族传统的必要前提。 D.我们如果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全盘照搬,不加以甄别筛选,势必会给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解析:C项,根据原文无法推断出“继承这一抒情传统是发扬民族传统的必要前提”这一结论。 答案: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7 - ①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天人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②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其中说:让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蒙被,然后才能使得“阴阳调”“风雨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这种试图以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的主张,其实体现了比较开明的生态意识。汉宣帝时,御史大夫魏相上书引述《明堂月令》的内容,主张顺应阴阳四时执政。他说:执政者的行为“奉顺阴阳”,则“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五谷丰登。所谓“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风雨时节五谷熟”“风雨时节五谷成”等文句,都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愿望。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较早成熟,正与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有关。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科学意义。中国早期的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得以发达的。 ③在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中,如果剥去神秘主义的外壳,可以发现其科学思想的内核。《孟子·告子上》说,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的牛山曾经草木茂美,但因为位于都市的近郊,人们随意砍伐,还能够茂美吗?当得到雨露的润泽,又会生长新芽嫩枝,然而在这里放牧牛羊,就又变得光秃秃的了。所以说,得到滋养,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万物都会消亡。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包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如果砍伐林木没有“时禁”的话,是会导致水旱之灾的。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还包括定时采伐,以保护山林的再生能力;禁止野焚,以保护山林以及鸟兽昆虫;禁止砍伐幼树,以保护山林的天然更新。 ④成书于东汉的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自粪”的概念,应与人工施肥不同,是指动植物死亡之后重新返回土壤,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这样的认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农政全书》记载,人们在塘岸上设置羊圈,每天扫羊粪于塘中,以为草鱼的饲料,而草鱼的排泄物又可以饲养鲢鱼。《广东新语》《湖雅》等著作也记述了水塘上中下层鱼混养的方式,有的学者指出这是对水体的一种立体开发,对自然资源的一种综合利用。 ⑤总之,我们在总结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宝库的贡献时,不应当遗忘有关生态保护的思想和礼俗构成,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标志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成就,而且对于增强今天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与借鉴价值。 (节选自王子今《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意识》,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初晁错发表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主张用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体现了较为开明的生态意识。 B - 7 - .汉代魏相提出的顺应阴阳四时的执政主张与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文句,是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 C.古人很早就发现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因而认为山林植被可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 D.东汉初期提出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 解析:B项“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而非“汉代魏相提出的顺应阴阳四时的执政主张”;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文句,可看作是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C项逻辑关系颠倒,原文说“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D项原文是说《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经典,而不是“东汉初期”。 答案:A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从执政观念、山林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阐述了天人和谐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B.文章围绕天人关系,引用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材料典型,很有说服力。 C.第②段引用晁错、魏相的奏章内容和汉代铜镜铭文内容,旨在阐述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成熟的根源。 D.“自粪”及分层混养的生产方式是天人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是对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认识的深化。 解析:C项,晁错、魏相的奏章内容和汉代铜镜铭文内容不是来论证生态保护意识成熟的原因,而是用以阐述天人和谐的观念在朝廷施政方面的影响。 答案:C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依赖不强,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成熟就可能晚些。 B.在我国的各种文化遗存中,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意识都包裹着一层神秘主义的外壳。 C.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保护的不仅是山林,还有山林中的鸟兽昆虫,体现出生态平衡的思想。 D.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解析:B项,根据原文,“各种文化遗存”错,“都包裹着一层神秘主义的外壳”的说法绝对化。 答案:B - 7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①随着不惜一切代价一味追求GDP的发展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政府近来反复强调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明确把“好”的标准提到首位,而不再简单地重复“发展是硬道理”。这是一个信号: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面对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思想文化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这种转变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支持?没有相应的文化转型,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能够独立完成吗? 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于“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是环境、能源等方面的指标。节能、低碳、绿色、宜居等等已经被确立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宜居城市等,也成为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口头禅。 ③这些当然都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因为这些指标基本上还是着眼于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概念依然是“经济”:如果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继续下去,中国的经济就无法持续增长。但是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好”的全部含义吗?换言之,如果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能够持续下去,它就应该坚持吗?我以为不是。在经济增长的“好”背后还有一个更加根本性的标准,这就是“好生活”。“好生活”的“好”是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它当然应该包括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又不仅仅是好的经济增长方式,它还应该包括:好(合理)的政治体制、好(优良)的道德环境、好(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好(愉快)的心情等。也就是说,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是协调一致、相互支持的。因此,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光靠经济学就能解决的问题。“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及政治、经济、道德、哲学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能够概括这些层面的最合适术语,我以为是文化。因此,好生活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文化问题。 ④由于经济理性属于工具理性,它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效益问题,因此它无法从根本上回答何谓好生活的话题。或者说,它对好生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物质计量、工具理性、绩效考核的层次,无法进入实质理性、价值理性的层次。从经济理性层次理解和判断一个社会的发展模式或国民的生活质量,很难对其好坏做出实质性的价值判断。比如,一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践踏人权、漠视正义、忽略心灵感受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好的还是坏的?如果说它是不好的,可它的效率不是很高吗?它的速度不是很快吗?再比如,为什么保护环境、资源、人权、正义乃至好心情那么重要呢?经济学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享乐主义者可能认为,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是好的,因为它能够迅速致富,在很短的时间内尽情地消费、挥霍、享乐,至于子孙后代则不在考虑之列。比如中国古代的享乐主义者杨朱就认为:我此时此刻的瞬间身体快乐才是最重要的,生命的质量表现为肉体感官刺激的强度。因此,此时此刻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我的贪欲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就是好的。只有当你对这个世界的持久存在(阿伦特说的“尘世永恒”) - 7 - 和后代的福祉抱有深切的关怀,当你觉得在身体享乐之上还有更高的好生活的标准,你才会警惕和批判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 ⑤至于正义、人权等和发展的关系,则是一个政治哲学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说也是文化的问题。我们说以牺牲人权和正义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不好的,是因为我们认为人不是动物,不能把金银珠宝装饰的笼子当作自由的天空,把奢侈的物质享受当作幸福的全部。人要活得像一个人,要有人的尊严,单是奢侈品无法给你这样的尊严。这就要有合理的政治制度,要有民主和法制,要能够保障公民的人权。之所以说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认为人权、正义和尊严是好生活的基本条件。享乐主义者和发展至上主义者可能嘲笑说:“什么叫活得像一个人?难道不就是住豪宅、开好车、戴名表、抱美女吗?人权、尊严、正义算什么呢?”大街上的很多广告不就在宣扬这样的价值观吗?广告所塑造的所谓“成功人士”不就是这种类型的人吗? ⑥可见,发展模式之争的实质是文化之争,价值观念之争,不同的好生活理念之争。现在我们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讲“又好又快发展”,这表明我们认识到了原先的“发展就是一切”、GDP挂帅的发展模式是有问题的。什么地方出问题?我认为是这种发展模式背后的好生活理念有问题。因此,应当深入探讨何为好生活,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进而解决我们应该选择何种发展模式的问题。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政府强调经济和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好”指的是不仅经济能够持续增长,而且要环保、低耗、节能等,从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B.作者认为对“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的局限是只注重经济的持续增长,忽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的指标。 C.一段时间以来,政治家和知识分子说“口头禅”,说明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怀有消极的心态。 D.经济理性,只能判断经济效益,而不能判断一个国家国民的生活质量。 解析:A项,概括不全。“好”是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不仅仅是好的经济增长方式,它还应该包括好(合理)的政治体制,好(优良)的道德环境。C项,评述不当,说明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并没有真正理解,而不是消极心态。D项,判断绝对,“从经济理性可理解和判断一个社会的发展模式或国民的生活质量,很难对其好坏作出实质性的价值判断”,可见经济理性可以判断国民生活质量,只是很难科学全面地判断。 答案:B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设问反问,不断抛出问题,推进文章,引发人们对发展模式背后的文化理念的思考。 B.文章层层深入,由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切入,引出对“好”的内涵的探讨,再到 - 7 - “好生活”的内涵与标准的思考。 C.文章在论证中,阐述过去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发展目的、路径、价值观等方面纠正了人们不正确的认识,并由此找到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模式。 D.文中引用杨朱的观点,说明在某些享乐主义者眼中,好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就是追求个体此时此刻的享乐。 解析:C项,“并由此找到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模式”错误。 答案:C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彻底摒弃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 B.好生活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文化问题。 C.追求个体瞬间快乐的享乐主义导致了今天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 D.没有相应的文化转型,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无法独立完成。 解析:C项,“今天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并不是“享乐主义”造成的。 答案:C - 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