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学案
1.利用选项信息——最快捷的路径 选项3对1错,错的那一项也仅在细节处设误,故善于利用选项信息,对于快速通晓诗意有很大帮助。 [示例]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提示信息] A项是对诗歌第一、二句的诗意概括,有利于我们把握画面的特点。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提示信息] B项是对诗歌第三、四句的描绘,诗意十分清楚。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提示信息] C项描写了农父农妇的穿着,有利于我们把握人物形象。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提示信息] D项是对七、八两句表达技巧和人物形象的赏析,有利于我们把握文意。 2.“四看”法读懂诗歌——最直接的路径 (1)看标题 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唐人作诗,最重标题。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此外,诗题还可能会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 (2)看注释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3)看正文 ①抓人、事、景,推导诗歌主旨。读诗歌时,要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歌中出现的人物、事物、景物,通过对人物、事物、景物的提炼、理解,推导出诗歌的主旨。 ②抓尾句,揣摩诗歌感情。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读诗歌时可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看情语 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如2019年天津高考《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中的“苦飘零”“嗟叹”等,都是“情语”;2018年浙江高考《送王昌龄》第二句中的“多暮情”、第四句中的“孤”、第十三句“叹息此离别”等,也都是“情语”。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 [示例]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阅读流程 步骤 内容 一看标题——初判题材 “题许道宁画”指诗人给许道宁的画题的诗。由此可见,这是一首题画诗。 二看注释——了解背景,提取信息 许道宁是北宋画家,此诗是陈与义给许道宁的画题的诗。陈与义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前期清新明快,后期雄浑沉郁;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豪放处尤近于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 三看正文——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 读懂诗歌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如果诗歌提供的外围信息(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重难点字词释义等)并不充分,我们就需根据诗歌内容来整体把握了。此诗首、颔联写画中山水,尺幅有万里之势;颈联写暮景,回应“苍然”;尾联写作诗,谓画中景非文字所能传出,既极赞画之神妙,又自惭诗之拙。此诗起笔突兀,通体气势雄浑,很有杜意。 首联起笔两句,就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画中山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化实为虚,意境全出,比正面、直接地说画山似真山要婉曲有味得多。 颔联承接一、二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言表。 颈联写画中之树、云,物与心互相感发,景物中含有作者浓浓的主观情感。 尾联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的开拓。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淡中见新奇。 四看情感——抓住表情词语,明晓题旨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通过情语“吟断”一词表现出对画面深远意境的玩味,表达了诗人对这幅画的极高评价。 正文翻译成品 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苍苍茫茫的是哪一个郡的山。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今却画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间。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孤零零的云朵还没有落下去。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诗句,纵使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传画中之意。 3.对诗家语“咬”“嚼”“泡”——最牢靠的路径 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含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 例如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所迷惑,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致。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完全反了,回答任何问题皆是枉然。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城阙嵯峨”也是事实,仿佛高峻威严的形象呼之欲出;但词人笔锋一转,“陵前惟石马”“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 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中把它翻译两三遍。 [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成都大阅① 陆 游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櫜③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④。 【注】 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③属櫜(ɡāo):佩戴箭囊。④儒冠误此身: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 读懂诗歌 1.利用选项通诗意 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提示信息] A项是对诗歌第一句的理解和情感的赏析,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此时的心情。 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 [提示信息] B项是对诗歌第二句内容的理解,相当于对此句的翻译。 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提示信息] C项是对诗歌第三联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主体内容。 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叹自己的无所作为。 [提示信息] D项是对诗歌尾句所用典故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整体感情基调。 2.巧借标题提信息 从标题来看,这是一首描写大阅兵场面的诗,阅兵事件一定触动了诗人的理想与愿望。 3.诗歌正文准翻译 我迎着秋天雨后新气,来到成都军队检阅的校场,向远处看成都周围的山峦,一片青碧险峻。将士们的号令声仿佛传到雪岭、蓬婆山之外,他们的声音足以威震秦川平原、渭水河畔。军旗的影子随着风闪动,马蹄在雨后经尘不染,我穿着军装乐亦在此,儒生的衣冠束缚我好长时间了! 4.找出“情语”易分析 尾联抒情。“属櫜缚裤”,写自己身着军装;“毋多恨”写乐意为此。乐意的原因是诗人久抱从戎壮志,恨“儒冠”的“误此身”,这一句乃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这一联在喜悦中带有感慨余音。 准做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 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叹自己的无所作为。 C [C项,“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不当。颈联中说“旗脚倚风时弄影”,“倚”意为“随着”,“时”意为“时而,偶尔”,“弄”意为“戏耍”,从“倚”“时”“弄”几字来看,风势应是不大。] 2.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首先要回顾写景的方式方法,然后再看中间两联写了哪些内容。“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令”和“声”是将士们的号令声,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到雪岭蓬婆外,震动了秦川渭水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音,突出阅兵时的盛大气势和雄壮的军威。“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这两句写到“旗”和“马蹄”,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使用白描的手法写了阅兵场上的情形,只看到旗帜偶尔随着风摆动,士兵训练有素,驰马轻捷,渲染出阅兵场整齐、严肃的氛围。 [答案] ①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山外,声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②颈联从视觉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出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静的氛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