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24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 表达方式 知识讲解 常见设问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指叙述、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高考中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后面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1.(2017·浙江高考)这首诗的叙述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2.(2015·浙江高考)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3.(2014·全国卷Ⅱ)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4.(2014·浙江高考)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一、抒 情 方 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 年 行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注]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 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5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①直接抒情。(明技巧)②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誓不回头眺望故乡。(释运用)③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析作用) [白话诗歌] 弓背如彩霞明亮,宝剑磨得像霜雪一样闪亮,迎着秋风跨上战马奔驰出咸阳。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誓不回头眺望故乡。 [诗歌鉴赏] 诗的前两句重彩浓墨地渲染了将士们戎装出征的英武勇敢形象。“弓背霞明剑照霜”,侧重描绘将士随身携带的武器,从雕弓利剑被擦拭琢磨得寒光闪耀的形象中,可以折射出爱国将士们同仇敌忾、求战心切。“秋风走马出咸阳”,侧重于描写将士的飒爽英姿。“秋风”写出了出征的节令;“走马”二字则入神地传出了爱国将士们勇往直前的豪壮气势。诗的后两句重在抒写广大将士决心收复失地、克敌制胜的满腔爱国激情。河湟之地自安史之乱后,已沦于敌手几十年。这些将士为收复河湟失地而出征,说明是正义之师;“不拟回头望故乡”,就写出了将士为正义而战、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心灵。在表现技巧上,这首诗的层次分明,先景而后情,情景交融,使人能够透过前两句充满英雄主义精神的景物描写而感受到将士那起伏的胸波,又能令人循着后两句那冲腾着爱国主义热浪的心曲而进一步丰富起将士们威武豪迈的英雄形象,可谓情景跌宕,读后令人为之振奋。 间接抒情在高考中经常考查,要想透彻理解间接抒情,须明确以下三点: (1)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借景抒情的落脚点在情上,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借景抒情不一定能够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比如: 窗外的柳枝轻拂着,是我对你温柔的爱。 这句话的重心是抒情,但绝对不是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则重在景,写景中含有情感。比如: 我们相互依偎在柳树下,柳枝们在温柔地相互缠绕。 这句话的第二句不是抒情,只是讲了柳枝在风中缠绕的事实,但是其中含有情。情与景交融在了一起。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融情于景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①借景抒情多用于写景诗中,托物言志多用于咏物诗中。 ②借景抒情的“景”一般由多个物象构成,托物言志一般只有一个物象,它是靠一个物象的众多方面构成“景象”。 ③借景抒情的近义词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近义词是“借物咏怀”,甚至是“象征”。 (3)其他 如问及情与景的关系,可回答融情于景、借景生情、融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等。 Ⅰ.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应用体验]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山居寄友人 周 贺 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 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 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 除忆文流[注]外,何人更可言。 [注] 文流:文士之流,指有才学之士。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6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1)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 (2)①借景抒情。(明技巧)借春日山居所见之景寄寓自己内心对山林春景的喜爱之情。(释运用、析作用)②直抒胸臆。(明技巧)“除忆”两句写面对眼前山居的春景,除了能和文友分享外,无人可以分享,抒发了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释运用、析作用) [白话诗歌] 春居山中没有世俗的喧闹,我时常伫立山涧前远望村外。山路僻远客人很少来访,深山老林中很多猿猴攀缘跳跃。岩石旁的松树已呈老色,临水的杏花却更加繁茂。除了文友可忆之外,再也无人与我交流。 [诗歌鉴赏] 本诗写于诗人隐居期间。诗人才华横溢,高朋甚多。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首联,“无俗喧”“时立”写出了诗人远离尘嚣的怡然自得的形象;颔联,以“少来客”与“多过猿”相对比,突出了山居环境的清幽和静谧;颈联,以岩石、松树、杏花等意象描写环境的清幽,表达了对山林春景的喜爱之情;尾联,写诗人居于山中,面对春景,除了能和文友分享之外,无人可以分享,表现了自己志趣的高雅,抒发了念友深情。 Ⅱ.托物言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情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融于某种具体的事物中,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 [应用体验] 3.(2010·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做简要分析。(6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明技巧)②诗人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释运用)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性和远大的志向。(析作用)③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析作用) [白话诗歌] 树林里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凤凰清晨饮用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上。凤凰高声鸣叫响彻九州,伸长头颈眺望八荒那僻远的地方。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它把自己的翅膀破坏藏了起来。凤凰一离开林中就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回来啊。只遗憾凤凰处在不恰当的位置,这让我内心非常悲伤。 [诗歌鉴赏]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高洁。显然作者以凤凰自喻,根据它的心情“摧藏”“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孤独苦闷、壮志难酬。 二、描 写 方 式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的方式一般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白描等。 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应用体验]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酒 泉 子 潘 阆①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②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③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注] ①潘阆:宋初著名隐士、文人。②三竺:指杭州飞来峰东南天竺山上的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寺。③白猿:相传晋代高僧慧理曾在灵隐畜养过一头白猿。 结合词句,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6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①上片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明技巧)②如“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两句用三个地名和两个方位,交代了风景点,是远景、大景;“冷泉亭上旧曾游”一句是近景、小景。(释运用)③这三句只标明地点,没有具体描绘西山的景色有多美好,可以让读者驰骋想象,添补出更多更美的景象。(析作用) [白话诗歌] 经常想起杭州的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峰后,冷泉亭上昔日我都曾游过,尤其是冷泉亭,三伏天清爽怡人好像是清秋。曾经攀高树的白猿,长啸一声不知道到哪里去了。离别后,想念那里几次拿出画来看,总是没有真山的韵味。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含蓄委婉的笔触,交替使用白描、想象、反衬等多种手法,回忆了杭州西山胜景,抒写了作者对西湖周围胜地的深挚眷恋。 上片起首一句点明题旨,然后直接进入回忆。第二句用两个地名词和两个方位词,带出了寺前山后的一切风景点。第三句是近景小景,在展现了广阔的背景以后,再专门回味游览冷泉这一名胜时的情形,自然也有举一点以见全貌的作用。上片结尾一句意思是“在这里游憩,即使酷热的三伏天也如清爽的秋日”。下片前两句是想象。冷泉亭左侧有呼猿洞,相传晋代僧人慧理曾畜养白猿于此。这两句虚事实写,更添了西山灵气。后两句意思是说别后因为甚思西山而不可得,只好找来西山的画图频频观看,但那上面终究找不出真山峰的美质来。这里用图画作为反衬,西山的灵姿秀气因此更为突出了。 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应用体验]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絮二阕(其二) 韩 琦 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这首诗中的“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5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①诗歌第三、四句,通过细节描写来描绘柳絮。(明技巧)②柳絮穿过花枝,巧妙地借来了色香,引来无数蜂儿排队追逐。(释运用)③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这两句语言活泼有致,富有意趣。(析作用) [白话诗歌] 如雪花纷飞的柳絮一点也不矜持,狡黠地环绕着冒充繁花在当中飞舞。有时故意从花枝间穿过,引得无数蜂儿误认为是枝头繁花,而成群结队地竞相追逐。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柳絮漂泊不定、轻薄浮躁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第一、二句通过细节描写和拟人手法来表现柳絮。“不自持”以拟人手法写出了柳絮的“狡黠”。第三、四句借来了花的色香,引来了无数蜂儿排队追逐,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了柳絮狡狯轻薄的特点,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意趣。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在鉴赏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时,应当明确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应用体验]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亭柳·赠歌者① 晏 殊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随身。花柳③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 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赌:与人竞赛。③花柳: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艺。 词的上片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歌者技艺的?请简要赏析。(5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①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技巧)②词的上片从正面描写了歌者的多才多艺,对歌舞技艺的追求以及高亢嘹亮的歌声,又从侧面描写了歌者受人追捧的情景。(释运用)③表现了歌者的技艺高超。(析作用) [白话诗歌] 我家住在西秦,开始只是靠小小的随身技艺维持生活。在吟词唱曲上别出心裁,翻新花样。我偶然学得了念奴的唱腔,声调有时高亢能遏止住行云。所得的财物不计其数,没辜负我的一番辛劳。 数年来往返于咸京道上,所挣得的不过是一些剩酒冷饭。满腹心事,该向何人去诉说?若得知音赏识,我不会拒绝为他唱尽高雅美好的《阳春白雪》的曲子。唱完一曲后我在酒宴上当众落下泪来,再次拿起罗帕掩面而泣。 [诗歌鉴赏] 上片通过描写歌女年轻时的盛况,反衬出年老的失意。一、二句是歌女自述的口气,自信而又自负。“花柳上,斗尖新”,这是歌女说自己在多种艺术才能上敢和大家竞赛,并且比别人高超,新颖独创,绝不流俗。“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是具体形象地夸述自己的才能如何。“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写当年得意之时,歌声一发,令众人倾倒,博得赏赐无数,不辜负自己多年的辛劳。 下片描写歌女年老色衰后所遭逢的冷遇。“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是失意后凄凉冷落境遇的写照。“衷肠事,托何人?”歌者(多数是女子)因为在封建社会没有独立的地位,盼望能找一个可以终生相托的人,盼望找到一个足以托身的所。“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假如有一个知我心的人“见采”(“采”,选择、接纳),那么我将唱尽高雅美好的《阳春白雪》的曲子,把自己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奉献给他。最后两句,这个歌女在酒筵前唱歌,想起当年得意之时的满堂彩声,眼下却这样凄清冷落,不禁当即流下了眼泪。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