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0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习题 (1)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一、练高考·明考向 (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 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 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 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 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 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 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 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 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 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 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 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 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 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 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 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 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 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 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解析:选 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 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画线句子的大意是陈登云 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所犯的罪过,“且”表示更进一层,前面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 A、D 两项,当然,也可根据主语“承宪妻”与前面断开,排除 A、D 两项。比较 B、C 两项,区别 点在“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之间。根据语法关系,“扬言”是动词,应紧 接宾语“事由己发”,另外“用以”一词在此处表示目的,也应该与前面断开,故排除 B 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解析:选 D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 者求退的婉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 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 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 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 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解析:选 D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 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有误,原文中说“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此处的“赍”是 “赏赐、给予”的意思,不是“筹措”的意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译文: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涉及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的翻译。(1)句中, “胜”,经得起,禁得住;“弗胜”是“禁不住”的意思;“龃龉”是“抵触不合”的意思; “安”,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2)“啖”是“吃”的意思,如学过的苏轼《惠州一绝》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的“啖”就是这个意思;“矢”通“屎”,是“粪 便”的意思;“囊”,名词作状语,是“用口袋装”的意思。 答案:(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是万历五年(1577)的进士。授职鄢陵知县,(因政绩好)被征 召回朝授予御史。外出巡视辽东,上奏章陈述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上奏请求加速建立赏 赐首功的制度。皇帝改派他巡视山西。陈登云回到朝廷,恰逢朝廷的大臣正在争论设立太子 的事情。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由于贵妃家人暗中阻挠。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 因发生灾害上疏直言,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而且广泛 交结术士一类的人。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由自己 揭发的,用来恐吓功臣权贵之人,用巧言蛊惑朝廷士绅。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皇后 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因为尊重圣德的结果,而郑 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扰乱设立储君,暗中谋划奸邪之事,以后还有什 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奏章呈上,贵妃、郑承宪都大怒,同朝官员也替陈登云畏惧,但皇帝 把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复。过了很久,他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奏告贬谪 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奏告罢免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奏告礼部侍郎韩世能、 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 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员,壬午年以前害怕淫威,就摧残刚正为柔顺;壬午年以后拘于情面, 就把正直变为谄媚。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二十年来, 因为刚强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百分之一二。背着朝廷培植党羽,追求贪欲摇尾乞怜,像所 谓‘七豺’‘八狗’的,谏官反而占了一半。谏官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备受屈辱到 这种地步,怎么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家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 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当初进用的人选。”趁机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外出巡视河 南。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 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济百姓。陈登云多次巡视 地方,裁断事情严厉。因为久居此官位应当提升为京官,却多次搁浅,于是他称病归家。不 久之后就死了。 二、练模拟·验能力 (2016·太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 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 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 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 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 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 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 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 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 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 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 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 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 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 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 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 能过也。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B.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C.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D.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解析:选 B 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可用排除法断开。“巩负才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结构,不能再与后文连读,据此可排除 A、C 两项;再据句意知,“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 运不济,时运不佳”。因此,“偃蹇”“不偶”是并列的,不能破读,再排除 D 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 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 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 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 《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解析:选 D 《论语》不是“六经”之一,“六经”还包含《春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六 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 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 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 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解析:选 A “声名闻于四方”是弱冠之时。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译文: (2)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译文: 解析:翻译时应注意:第(1)句,“饮食冠裳”都是动词;“假”,借给,配给;“辇”, 载着;“购”,赏赐;“徇”,巡行。第(2)句,“堪”,忍受;“猝”,突然;“去”, 离开。 答案:(1)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载着赏给他的钱 财,让他四处夸耀。 (2)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了部队 突然聚集的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郡南丰县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数百字文章,他读完能脱口成诵。 十二岁时,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刚到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奇。考中嘉祐二年进士。出京担任越州通判,当年收成不好, 曾巩估计常平仓的粮食不够用来救济百姓,而分处四方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求得救济。 于是他告诉下属各县,劝说富人自行按实情报告粮食数目,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按着比常 平仓稍高一些的粮价卖给贫民。百姓得以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 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任齐州知州, 他治理政务以痛恨邪恶、严打盗贼为根本。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 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调配了三十一个人,让百姓组成保伍,让 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出动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 个名叫葛友的人,他主动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 随从,载着赏给他的钱财,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从此,齐州 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心睡觉了)。河北征发百姓疏通黄河,从其他各路征调民 力,齐州应当出民夫两万人。各县起初按照户籍,让三个男丁出一个服役,曾巩搜括了隐瞒 和遗漏的户口,使之达到了九人派出一个,从而节省了好几倍的费用。调到洪州。适逢江西 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驿站,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 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把他们 医治的效果记载下来,以多寡分出成绩的优劣。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 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 理了部队突然聚集的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南 剑州将乐地区的盗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里结 成团伙,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曾巩用 计谋抓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 可图,争着想做寺院住持,行贿之事公然进行。曾巩让僧徒们互相推举担任住持的人,将推 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 赂的弊端。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 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 入了。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 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他被 任命为中书舍人。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好。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本,借鉴司马迁、 韩愈,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通过[课前·自测诊断]环节,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阅读的三个选择题(断句题、文化 常识题、分析综合题)出错几率较小,考生失分的重灾区是翻译题。基于二轮复习抓重点、 补短板的复习思路,本专题将重点突破文言文翻译。对于选择题重在让考生熟悉题型,掌握 考场的应对技巧,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专题常考题型] [二轮备考策略] 基础保分题型 ——断句题、文化常识题、分析综合题 基础题速过 ——断句题、文化常识题、分析综合题 重点拉分题型——翻译题 翻译题精研(一)——译出要点保高分 翻译题精研(二)——译出规范创满分 第 1 课时 基础题速过——断句题、文化常识题、分析综合题 认定、排除、巧比对,3 法准解文言文选择题 所谓“认定”即直接对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选项的正误做出判断;所谓“排除”是指运用 一定的逻辑推理,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或与文章信息内容不符的干扰项。这两种方法都要建 立在综合考虑文章(段落)内容、题干和选项等各种信息的基础之上。“比对”包括选项与原 文、选项与选项之间的比对,它不仅是方法,更是思维的过程。比对时要调正心态,更要注 重细节。上述方法往往不单一使用,而要综合运用;要明确某一方法侧重对应的题型,且能 够运用娴熟,甚至内化为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高效,在考场上“过关斩将”。 [典例感悟] (2016·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 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 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 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 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 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 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 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 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 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 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 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 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题型一 文言文断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解析:选 B 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全文大意的领会。首先,通读选文,大致了解文 本的内容。其次,根据画波浪线句子中主语的变换初步断句,如“为政有能声”的主语是公 亮,“悉窜他境”的主语是“盗”,“不闭”的主语是“户”,“亡橐中物”的主语是“使 客”,“报”的主语是公亮。再次,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殆”前面 要断开,虚词“耳”后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结合选项 做出判断即可。 [技法指导] 文言文断句“4 巧招” 1.先易后难,去同辨异 “先易后难”即在大体了解文段语意的基础上,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 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去同辨异”是指搁置各选项断句相同之处(如本题中“为 政有能声/”与“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只辨析不同之处(如本 题中“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以聚焦重点,简便快捷, 事半功倍。 2.找动名词,分析语法 无论古今汉语,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语、谓语和宾语,而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 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因此,找出了动词(形容词)和名词(代词),就能区分 独立的句子,也就明确了句意,从而正确断句。如本题中第一个“盗”是名词作主语,“窜” 是动词作谓语,“他境”是名词作宾语,“盗悉窜他境”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故“他境”之 后应断开。 3.抓标志词,认定位置 标志词一是指常见虚词,如常用于句首的“夫、盖、今夫、若夫”等前面要断开,常用 于句末的“者、也、矣、哉、乎、焉、耳、耶、欤”等后面要断开,关联词“遂、虽、苟、 向使、是以、所以、于是、然则、至于、至若”等前面要断开;二是指句式的标志词或固定 结构,如“……者,……也”“为……所……”“不亦……乎”“何……之有”等。如本题 中的虚词“耳”后面要断开。 4.明确特色,借助结构 文言文中常有对偶、排比、对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整齐 划一的句式等,抓住特色,利用结构断句,常能断开一处就能断开几处。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善用排除法、注意关键实词、利用词类活用、借助文史知识等都 是行之有效的断句方法,此不赘述。 题型二 古代文化常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解析:选 C 古代文化常识博大精深,本题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有 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技法指导] 文化常识判断“3 妙法” 1.调动积累,认定错项 古代文化常识点多面广,涉及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 法、音乐典籍等,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门别类地积累记忆。做题时,要调动平时所学知识, 特别是课本中出现的知识,以便触类旁通。如本题 C 项“有司”即可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召有司案图”一句做出判断;D 项“契丹”可联系所学历史知识做出判断。 2.利用语境,巧妙排除 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内涵比词典中更丰富,故需结合语境才能具体理解。如本 题 A 项中的“首相”,从文中看,“首相韩琦每咨访焉”,显然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 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应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结合语境,才能知道“首相”的具体内容。 3.剖析语素,分析结构 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注意词语的婉词、比喻义、引申义 等。如本题 B 项的“建储”,联系“建都”一词,“建”应是设立、确定,动词;联系“王 储”一词,“储”应是已经确定继承皇位等最高统治权的人,名词。“建储”一词为动宾结 构。 题型三 分析综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 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 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 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 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解析:选 C C 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 界河……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派使者”的不是曾公亮,而是朝廷;也不是“偕同雄州 赵滋前往调解”,而是“告诉赵滋皇帝的旨意”。 [技法指导] 文言文分析综合“3 步走” 1.整体阅读,注重圈点 阅读时,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全文内容,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做出 初步的分析评价;对重要人物、关键事件和评论性语句要做好圈点,为后面做题打好基础。 2.细化选项,文题对应 试题中拟设的四个选项是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也就是选文四个方面的内容要 点。答题时,要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选项中的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 源;最好用笔划出区域,用斜线隔开,并在有关区域表明 ABCD。 3.细心比对,排除干扰 即把选项和文本中对应的语句,详加细读,在比对中发现选项中的干扰因素。选项的干 扰因素一般有如下类型:(1)错位信息。这是高考设错常用的形式,常常是非此人的行为当 作此人的行为,非此时间的事情当作此时间的事情等。如本题 C 项把“派使者”的朝廷,说 成曾公亮。(2)错解词语。有些选项是直接对文中某些存在重点词语的句子的间接翻译,表 述时将重点词语的意思故意弄错。如选项 C 中“调解”一词使用不当,根据文章“使谕以指 意,边害讫息”可知不是调解,而是传达命令。(3)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二者不存在因果 关系强加了这种关系或将这种关系倒置。(4)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透露这种信息而无端地 增加了这种信息。如本题 C 项“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即无中生有。(5)颠倒是非。将文 中或然的信息说成必然,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已然。比对时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的仔细对 照,看有无迷惑性、欺骗性的曲解。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做了会稽县知县。老百姓的农田在镜湖 旁,常常担心湖水泛滥。曾公亮立起闸门,将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受益。曾公亮以端明 殿学士的身份管理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百 姓夜不闭户。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说:“我们境内没 有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对同行的人)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 熟悉法令条文,久经历练,熟知朝廷台阁的规章,位居首位的宰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 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储君,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 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论处。曾公亮说:“这是禁物,获得它虽是强行盗取,但与从百姓家 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关部门讨论,比照抢劫盗窃财 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听任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 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出事端。曾公亮说:“事情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 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朝廷派使者告诉赵滋皇上的旨意,边境祸害终于 平息了。英宗即位,授予曾公亮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职位,不久又加封为户部尚书。仁宗身 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却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 说:“如果不参加我们皇上赐给您的筵席,这就是对我们皇帝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 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 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举用管理永兴军。过了一年,回到京师。不久就在太傅任 上辞官归居。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 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家产增至巨万。曾公 亮起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 大凡改革的各种政务,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装作不同意。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 其谋划,在神宗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 自己,因而引荐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 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加固宠幸。 [文言文选择题提速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方信孺,字孚若,兴化军人。有隽材,未冠..能文,周必大、杨万里见而异之。以父崧卿 荫.,补番禺县尉。韩侂胄举恢复之谋,诸将偾军,边衅不已。朝廷寻悔,金人亦厌兵,乃遣 韩元靓来使,而都督府亦再遣壮士遗敌书,然皆莫能得其要领。近臣荐信孺可使,自萧山丞 召赴都,命以使事。信孺曰:“开衅自我,金人设问首谋,当何以答之?”侂胄矍然。至濠 州,金帅纥石烈子仁止于狱中,露刃环守之,绝其薪水,要以五事。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 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 置生死度外矣至汴,见金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宗浩叱之曰:“前日兴兵,今日求和, 何也?”信孺曰:“前日兴兵复仇,为社稷..也。今日屈己求和,为生灵也。”宗浩不能诘, 授以报书曰:“和与战,俟再至决之。”信孺还,诏侍从、两省、台谏官议所以复命。众议 还俘获,罪首谋,增岁币五万,遣信孺再往。金人见信孺忠恳,乃曰:“割地之议姑寝,但 称藩不从,当以叔为伯,岁币外,别犒师可也。”信孺固执不许。复命,再差抵汴。宗浩变 前说,别出事目。信孺曰:“岁币不可再增,故代以通谢钱。今得此求彼,吾有陨首而已。” 信孺还,言:“敌所欲者五事:割两淮一,增岁币二,犒军三,索归正等人四,其五不敢言。” 侂胄再三问,至厉声诘之,信孺徐曰:“欲得太师头耳。”侂胄大怒,夺三秩..。信孺自春至 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议用弗就。信孺使北时,年财三十。既龃龉归,营居室岩 窦,自放于诗酒。后赀用竭,宾客益落,信孺寻亦死矣。 (节选自《宋史·方信孺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 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B.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 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C.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 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D.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 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解析:选 A 解答本题,首先运用去同辨异法,将辨析范围缩小至“于古无之……所忍 言”和“吾将命出……度外矣”;然后运用排除法,“则”前应断开,排除 B、C 两项;“已 置生死度外”的主语应是“吾”而不是“时”,排除 D 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以示成年,称“弱冠”,未成年称“未 冠”。 B.荫:古代一种制度,子孙因先辈有勋劳或官职而依照往例受到封赏或免罪。 C.社稷:社,谷神;稷,土神。古代帝王祭祀它们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用作 国家的代称。 D.三秩:秩,古代官吏的俸禄,引申指官吏的职位和品级,三秩,即三级或三等。 解析:选 C “社,谷神;稷,土神”有误,应为“社,土神;稷,谷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信孺才能出众。曾得到周必大和杨万里的赞赏。与金国交涉时,都督府派去的人 不能领会敌方要领,而方信孺出使时能从容地与金国周旋。 B.方信孺临危不乱。他首次出使金国,遭到囚禁,被断绝柴火、饮用水,还受到威胁, 但仍沉着冷静,坚决不答应金国提出的五个停战条件。 C.方信孺坚守气节。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同意金国提出的交出主谋的无理要求,甚至不 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朝廷尊严。 D.方信孺勇于维护朝廷利益。他三次出使金国,先后拒绝了金国提出的增加岁币等有 损国家利益的要求,使敌方的贪欲无法轻易得逞。 解析:选 B “坚决不答应金国提出的五个停战条件”有误,原文中答应了“反 俘”“归币”两个条件。 翻译题加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孺曰:“开衅自我,金人设问首谋,当何以答之?” 译文: (2)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议用弗就。 译文: 答案:(1)方信孺问:“我方首先挑起事端,如果金人问谁是主谋,应当用什么话回答 他们?” (2)方信孺从春季到秋季,出使金国往返三次,用口才挫败强大的敌人,和议因此没有 成功。 [参考译文] 方信孺,字孚若,兴化军人。有杰出的才华,不到二十岁就能做文章,周必大、杨万里 见了他,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因为父亲方崧卿恩荫,补官番禺县尉。韩侂胄实行恢复国土的 计划,诸将兵败,边疆的事端无法停止。朝廷不久后悔对金用兵,金人也厌倦打仗,于是派 遣韩元靓前来出使,随后都督府也两次派勇士送文书给敌方,然而都不能得到敌方的要点关 键。左右亲近大臣推荐方信孺可以担任使臣,于是方信孺从萧山县县丞被召到京都,把出使 的事指派给他。方信孺问:“我方首先挑起事端,如果金人问谁是主谋,应当用什么话回答 他们?”韩侂胄听后惊惶不安。到了濠州,金国元帅纥石烈子仁把他们扣留在监狱中,派卫 兵手持刀刃四面环绕看守着他,断绝他们的柴草和饮用水,用五个条件要挟他。方信孺说: “交还战俘、交纳岁币是可以的,绑送主谋,自古没有这样做的,自称藩国、割让土地,则 不是臣子忍心谈论的事。”纥石烈子仁发怒说:“你难道不想活着回去了吗?”方信孺说: “我接受命令走出国家大门时,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方信孺来到汴京,会见金国左 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完颜宗浩大声叱骂:“从前发动战事,今天前来求和,为什么呢?” 方信孺说:“从前起兵复仇,是为了国家社稷;今天委屈自己来求和,是为了百姓生灵。” 完颜宗浩不能问倒他,交给他回复的文书,说:“和还是战,等再来时决定。”方信孺回来 后,皇帝命令侍从官、两省、台谏等主要官员商议如何答复。众臣集议交还俘虏,判罪主谋, 增加岁币五万,派遣方信孺再去。金人看到方信孺忠厚诚恳,于是说:“割让土地的协议姑 且放下,但如果称藩不服从,要改称叔国为伯国,除岁币外,另外拿钱犒劳军队。”方信孺 坚决不肯答应。方信孺回朝复命,朝廷再派他抵达汴京。完颜宗浩改变了先前的说法,另外 生出枝节名目。方信孺说:“岁币不能再增加,所以用通谢钱代替。现在得了这个又要求那 个,我只好掉脑袋罢了。”方信孺回来,说:“敌方所要求的有五件事:割让两淮地区是第 一件事,增加岁币是第二件事,犒劳军队是第三件事,索要归正等人是第四件事,第五件事 不敢说。”韩侂胄再三追问,以至于大声责问他,方信孺从容不迫地说:“想要得到太师的 脑袋罢了。”韩侂胄大为恼怒,把方信孺降职三级。方信孺从春季到秋季,出使金国往返三 次,用口才挫败强大的敌人,和议因此没有成功。方信孺出使金国时,年龄才三十岁。后来 由于抵触不合时而回乡,在岩洞营建居室,赋诗饮酒,放纵自己。后来家产用尽,宾客日益 稀少,方信孺不久也死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张本,字致中,东阿人。永乐四年召为工部..左侍郎。坐事免官,冠带办事。明年五月复 官。寻以奏牍书衔误左为右,为给事中所劾。帝命改授本部右侍郎而宥其罪。七年,皇太子... 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 钞遣医驰视。十九年,皇太子将北征,命本及王彰分往两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督有司 造车挽运。明年即命本督北征饷。 仁宗即位,拜南京兵部尚书兼掌都察院事。召见,言时政得失,且请严饬武备。帝嘉纳 之,遂留兵部。 宣德初,工部侍郎蔡信乞征军匠家口隶锦衣卫...。本言:“军匠二万六千人,属二百四十 五卫所,为匠者暂役其一丁。若尽取以来,家以三四丁计之,数近十万。军伍既缺,人情惊 骇,不可。”帝善本言。 征汉庶人①,从调兵食。庶人就擒,命抚辑其众,而录其余党。还以军政久敝、奸人用 贷脱籍,而援平民实伍,言于帝,择廷臣三出厘正之。时马大孳息,畿内②军民为畜牧所困, 本请分牧于山东、河南及大名诸府。山东、河南养马自此始。晋王济熿③坐不轨夺爵,本奉 圣旨..散其护卫军于边镇。 四年命兼太子宾客。户部以官田租减,度支不给。请减外官俸及生员军士月给。帝以军 士艰,不听减。余下廷议,本等持不可,乃止。阳武侯薛禄城独石诸戍成,本往计守御之宜。 还奏称旨,命兼掌户部。本虑边食不足,而诸边比岁稔,请出丝麻布帛输边易谷,多者三四 十万石,少者亦十万石,储偫④顿充。六年病卒,赐赙三万缗,葬祭甚厚。 本廉介有执持,尚刻少恕。录高煦党,胁从者多不免。成祖宴近臣,银器各一案,因以 赐之。独本案设陶器,谕曰:“卿号‘穷张’,银器无所用。”本顿首谢,其为上知如此。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四十五·张本传》) [注] ①汉庶人:因叛乱被贬为庶人的汉王朱高煦。②畿内: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 地区。③熿(huáng):人名。④偫(zhì):积储;储备。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 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B.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 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C.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 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D.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 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解析:选 D 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 句子结构等断句。如句中“皇太子监国”“刑部右侍郎”“太子”等专有名词,都是断句的 重要参考因素。正确断句应为“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 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部是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管理兵工建设及外交礼仪之事,六部之一,长官为工 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B.皇太子是封建社会的皇位继承人,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类似朝廷的东宫,而诸 侯王或藩王的继承人称为世子。 C.锦衣卫,明朝特务机构。皇帝为加强统治,特授刑狱、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 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D.圣旨是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也是帝王权力的象征。其材料考究,图案富丽, 两端有银色飞龙作为防伪标志。 解析:选 A “管理兵工建设及外交礼仪之事”有误,应为“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 关”。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本为官以后,敢作敢为。他曾任工部左侍郎,后因犯错免官,但仍让他为官吏办 事。不久官复原职又因事被弹劾。改任后,他善于揪出坏人,太子在他疾病发作时还赏赐给 他钱物。 B.张本敢于谏言,不畏权贵。被仁宗召见时,谈论时政得失,请求严整武备。皇上采 纳了建议,并把他留在了兵部。蔡信要求征取军匠家属隶属于锦衣卫,遭到他的拒绝。 C.张本效忠朝廷,细心多谋。在征讨汉庶人时,负责处理军饷,后受命安抚汉庶人部 众,并登记其余党羽。晋王济熿因行为不法被削夺封爵,张本建议将他的护卫军派到边镇。 D.张本廉洁刚介,为人严厉。他登记朱高煦党羽时,胁从者大多未能免罪。成祖宴请 近臣,其他人的桌子上都摆有一件银器,并赐给各人,只有张本因自称“穷张”只得到一个 陶器。 解析:选 C “张本建议将他的护卫军派到边镇”理解分析有误,据“本奉圣旨散其护 卫军于边镇”可知,张本是奉皇帝的命令将他的护卫军分派到各个边镇,而不是“张本建议 将他的护卫军派到边镇”。 翻译题加练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还以军政久敝、奸人用贷脱籍,而援平民实伍,言于帝,择廷臣三出厘正之。 译文: (2)帝以军士艰,不听减。余下廷议,本等持不可,乃止。 译文: 答案:(1)回来后,他把军队政务长久衰落、奸邪之人通过纳贿架空户籍,而把平民拉 来充实军伍的情况报告了皇上,皇上挑选廷臣多次出面,改正这些问题。 (2)皇上认为军士生活艰难,不让削减,其他的交给大臣们在朝廷上讨论。张本等人反 对,此事才作罢。 [参考译文] 张本,字致中,东阿人。永乐四年(1406),他被征召为工部左侍郎。后来因犯有过失被 免官,但仍让他为官吏办事。第二年五月给他恢复官职。不久他因在奏章中署官衔时误左为 右,被给事中弹劾。皇上命改任他为本部右侍郎,而宽恕了他的罪过。永乐七年(1409),皇 太子监国,上奏任命他为刑部右侍郎。他善于揪出坏人,奉命总督北河运输时,亲自巡视, 订立制度,使船行驶无阻。正值他疾病发作,太子赐给他狐裘冠帽和钞币,派医生驰往为他 看病。永乐十九年(1421),皇太子将要北征,命张本和王彰分别前往南北两直隶、山东、山 西、河南,监督有关官员造车挽运。第二年即命张本总督北征粮饷。 仁宗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兼掌都察院事务。他被召见时,谈论时政得失, 并请求严加整治军事装备。皇上赞赏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把他留在了兵部。 宣德初年,工部侍郎蔡信请求征取军匠家属隶属于锦衣卫。张本说:“军匠二万六千人, 分属于二百四十五个卫所,作为军匠的人暂且每家役使一丁。如果全部把他们征来,每家按 三四丁计算,为数将近十万。这样不但会使军队缺人,而且会导致人心惊慌,不能这样做。” 皇上称赞张本的意见。 征讨汉庶人时,张本随从,处理军饷。汉庶人就擒后,张本受命安抚他的部众,并登记 剩余的党羽。回来后,他将军队政务长久衰落、奸邪之人通过纳贿架空户籍,而把平民拉来 充实军伍的情况报告了皇上,皇上挑选廷臣多次出面,改正这些问题。当时马匹大量繁衍, 畿内军民被畜牧所扰,张本请求安排到山东、河南、大名等府分别牧养。山东、河南养马自 此而始。晋王济熿因行为不法被削夺封爵,张本奉命将他的护卫军分派到各个边镇。 宣德四年(1429),张本兼任太子宾客。户部因官田租税减少,开支用度不能补给,请削 减外官的俸禄和生员军士的月给。皇上认为军士生活艰难,不让削减,其他的交给大臣们在 朝廷上讨论。张本等人反对,此事才作罢。阳武侯薛禄修筑独石等戍城池成功,张本前往谋 划守御事宜。回来后他作了汇报,很合皇上旨意,命他兼掌户部事务。张本担心边防储粮不 足,而各边地连年丰收,便请拿出丝麻布帛输运到边疆以换取粮食,多的三四十万石,少的 也有十万石,边粮储备顿时充实起来。宣德六年(1431),张本病逝。赐给丧资三万缗,葬祭 很丰厚。 张本廉洁刚介,有原则,比较严厉而少有宽恕。登记朱高煦党羽时,被胁迫跟随的人大 多未能免罪。成祖宴请近臣,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摆有一件银器,并把这些银器都赐给他们。 唯独在张本的桌子上摆设着陶器,直接告诉他说:“爱卿号称‘穷张’,银器没什么用。” 张本叩头致谢,他就是这样被皇上所了解。 知识清单一 识记 10 类古代文化常识 一、古代官职 类 别 说 明 中 央 官 职 三省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 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 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 仆射等官职。 六部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户部,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 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为 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九卿 又称九寺,“寺”即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 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 之。 监谏官 监官,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大抵官名中带“御史”的官职都 为监察官;谏官,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汉有谏议 大夫,唐增设补阙、拾遗。 文史官 翰林学士于唐初时设立,是皇帝亲近的顾问和秘书官。侍讲学士、侍读 学士则是侍奉皇帝讲读的。太傅、少傅多作为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表彰, 是虚职。太史是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的官职,如 司马迁、张衡等人都曾任太史令;魏晋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 专掌历法;唐宋后称修撰、编修等。 地 方 官 职 中央派员 汉代设州,全国分十几个州,中央派官员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时, 全国分十几个道,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又聚边境数州为一 镇,设节度使。宋代时,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转运使等官。元代 设省,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清代的 中央派员则称巡抚、总督。 州郡官 秦汉的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属官有郡尉、 监御史、督邮(巡察各县官吏的功罪)、主簿等。汉代的相国相当于太守。 隋唐的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别驾、治中、长史、司马、 参军等(这些官职在东汉末开始出现)。唐中叶,司马一职常用来安排遭 贬斥的官,如柳宗元、白居易等。宋代州官称知州(欧阳修自称太守,其 实是滁州知州)。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县官 一县之长为县令,明清称知县。下设县尉、县丞、主簿、典史等职,分 掌军事、文书、秘书、缉捕、监狱等工作。 乡官 包括乡老、亭长、里正等职。 二、古代官职迁谪 类别 名 称 说 明 例 句 授 官 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官 职或名位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 除 拜官授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封 帝王授予功臣或子孙 以土地、爵位或名号, 授给官职 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授 任命,委任 故授.洹水尉。(《新唐书·朱敬则传》) 辟 征召 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罢 官 罢 罢免官职 罢.建安郡丞还家。(《宋书·郭原平传》) 黜 罢官或降职 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书博鸡者事》) 夺 剥夺、削去官职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 者事》) 免 免职 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 废 废黜 殷中军被废.,徙东阳。(《世说新语·文 学》) 升 官 升 升官,晋级 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 (《后汉书·王符列传》) 迁 一般为晋升 后迁.侍中。(《张衡传》) 拔 提拔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 州书》) 擢 提拔,提升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 群臣之上。(《战国策·燕策二》) 陟 提拔,提升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贬 官 贬 降职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左 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谪 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左迁 贬官降职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调 动 改 调换官职 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记王忠肃公 翱事》) 转 迁调官职 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 徙 调动官职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 衡传》) 出 京官外调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兼 职 行 大官兼管小官的事 于是拜俊太山太守,行.大将军事。(《后 汉书·陈俊传》) 摄 兼任他职 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新唐书·杜 如晦传》) 带 兼任官职 谢为太傅长史,被弹;王即取作长史, 带.晋陵郡。(《世说新语·言语》) 领 地位较高的官员兼理 较低的职务 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段太 尉逸事状》) 代 理 权 暂时代理官职 绍定三年秋,权.通判镇江府。(《宋书·董 槐传》) 假 临时代理官职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 候百余人俱。(《苏武传》) 署 代理或暂任官职 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候。 (《汉书·萧望之传》) 辞 官 告老 官吏年老辞官退休 冬十月,晋韩献子告老..。(《左传·襄公 七年》) 致仕 辞去官职 孝宽每以年追悬车,屡请致仕..。(《北 史·韦孝宽传》) 归田 辞官还乡 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晋书·李密传》) 乞身 古代以做官为委身事 君,故称请求退职为 乞身 时年八十,不任兵马,上疏乞身..。(《东 观汉记·张况传》) 乞骸骨 古代官吏自请退职, 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 故乡 上书乞骸骨...。(《张衡传》) 三、古代称谓 类 别 说 明 姓名 字号 名、字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 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 取字。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韩愈,字退 之;苏轼,字子瞻。古代尊卑等级森严,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 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也不能称。 别号 往往是自取的,表明个人的情趣志向与爱好,如苏轼自称“东坡居 士”,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此外,有 时也以书斋名来作为号,如梁启超自称“饮冰室主人”。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按照一定的标准,根据他们 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号。有时也有私谥,是 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如陶渊明死后,颜延之为他作 诔,谥为“靖节征士”。 尊称 谦称 敬称 尊称 古人常以官职爵名、籍贯郡望来尊称别人。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杜甫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 韩愈被称为韩昌黎(只因昌黎韩氏是望族,实际上韩愈不是昌黎人)。 此外,唐代诗人常以排行相称,如元稹被称为元九。 谦称 ①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愚、鄙、敝、卑、窃、仆等;②帝 王的自谦辞有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毂(不善);③官吏 的自谦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④读书人的自谦辞有小生、晚生、 晚学、不才、不佞、不肖等;⑤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 “家”“舍”等谦辞。 敬称 ①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②对皇太子、 亲王的敬称是殿下;③对将帅的敬称是麾下;④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 敬称有令、尊、贤等;⑤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⑥称谓前面加“先”, 表示已故,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⑦对尊长者或用于朋辈 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特殊 称谓 百姓 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年龄 ①垂髫(tiáo):幼年;②总角:幼年;③豆蔻:女子十三四岁;④束 发:男子十五岁;⑤弱冠:男子二十岁;⑥而立:三十岁;⑦不惑: 四十岁;⑧知天命:五十岁;⑨花甲:六十岁;⑩古稀:七十岁;⑪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⑫期颐:一百岁。 四、古代科举 类别 说 明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 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 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 讳,称秀才为茂才)等。如《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 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如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 为世族大家垄断,他们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 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 考试 至明清时形成的一套完备而严密的制度。先有院试,各地童生参试,三年两 次,考取者为秀才,又称生员。乡试、会试、殿试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乡试三年一次,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合格者称“举人”,已具备做 官的资格,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次年三月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会试后举行殿试,取中者称“进士”,其中第一甲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 眼”“探花”。进士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考官自称门生。同科及 第的人互称同年。 五、天文历法 类 别 说 明 星宿(xiù) 星座。《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古人认为人 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参(shēn)商 参指西方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参宿在西,心 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 见。如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流火 流,下行;火,大火星,即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 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 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月亮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3)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 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5)因传说月 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 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 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 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 古代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 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 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社日 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 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 的鼓声。 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2)年号。汉 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琵 琶行》:“元和十年。”(3)干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 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 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年法”。如《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 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 争”“辛亥革命”。(4)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 申”是干支纪年。 纪时法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 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 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如《孔 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2) 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如《祭妹文》:“果 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五更 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六、古代地理 类 别 说 明 中国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九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 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 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中原 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 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 八荒 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如《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 吞八荒之心。” 江东(江左) 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 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李清照诗云:“至今 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如《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山东 山的东面。“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 地域不尽相同。一般指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鸿门宴》:“沛公居 山东时,贪于财货。”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如曹操《蒿 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如《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 后患。” 关中 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如《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 使子婴为相。” 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 泛指南方地区。如《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 京畿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如《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如《张 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州) 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道 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 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 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如《谭嗣同》:“旋升宁夏 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 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 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如《游褒禅山记》:“所谓华 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七、风俗礼仪 类 别 说 明 伯(孟) 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 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 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 尼父、叔兴父等。 孝悌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 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 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 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太牢、 少牢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 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 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 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 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揖让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 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 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 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 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 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论语·微子》:“子路拱 而立。” 九拜 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 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 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 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顿首 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通 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 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 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 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 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 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 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 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跪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再拜 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 敬意。 膜拜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 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 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 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 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 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 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 人不敬。 座次 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 右为尊,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 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 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 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 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 最卑是坐东面西。如《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虚左 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如《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 有成语“虚左以待”。 席次 1 2 3 4 5 6 7 8 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 位次如右: 位尊者居前,8 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 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 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 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 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 宣读祝辞,并给冠者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 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 冠”。 祖道 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如《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 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 送别。 斋戒 举行祭祀或重大事件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 地诚敬。“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 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 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 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 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讳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 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 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 仙逝”等。如《赤壁赋》:“羽化而登仙。”“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 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 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八、饮食器用 类别 说 明 五谷 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 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 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 稻。 食器 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ɡuǐ),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ǎn) 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fǔ),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 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豆,像高脚盘,本用 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皿,盛饭食的用 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盆盂,均为盛物之器。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 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匕, 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如《鸿门宴》:“人 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因 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竹制,故加“竹”字头为“筷”,沿用 至今。 炊具 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 族所用。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 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 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 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镬(huò)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 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 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 笼屉相似。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体积比鼎小。 酒器 尊,酒器的通称,敞口,高颈,圈足,常饰有动物形象。壶,长颈、 大腹、圆足,装酒,还能装水,故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彝、 卣(yǒu)、罍(léi)、缶(fǒ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爵,饮酒器的 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角,口呈两 尖角形的饮酒器。觥(ɡōnɡ),盛酒、饮酒兼用,像一只横放的牛角, 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醉翁亭记》中有这样 的描述:“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杯,椭圆形,盛羹汤、酒、水。卮,《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 句。 脍炙 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干肉则用火烤。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 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家具 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 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 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 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 进行。《孔雀东南飞》“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指坐具。和这种矮床 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 榻”之称。 九、音乐文娱 类别 说 明 五声 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级。如 《荆轲刺秦王》:“为变徵之声。”“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 声调悲凉。 宫调 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 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 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十二律 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 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 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 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 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十、传统节日及民俗 1.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作“守岁”。除夕这一 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人们则换上 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 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赏析: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 1281 年,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 夜。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除夕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透露出一 丝寂寞、悲怆的情绪。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 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 男儿的不朽人格。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苹 果、花生、瓜子、糖果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 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 送年礼、逛花市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可结合王安石写作此诗时的社会背景赏析该诗。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 新政时。1067 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 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 年,神宗召王安石“越 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 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全诗表现出一种欢快的基调, 充分表现了王安石当时政治上的得意之情。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 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 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 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 句有: 元 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赏析:诗的前两联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环 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情与景联 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颈联笔锋一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 时”,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 “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环 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这是此诗主旨所在,也是诗人抒情的主体。诗人于人潮涌动 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打湿了自己的衣襟。旧时天气旧时衣,佳人 不见泪黯滴,怎能不伤感遗憾?上句“不见去年人”已有无限伤感隐含其中,末句再把这种 伤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4.清明节——公历 4 月 4 日(或 4 月 5 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 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 诗句有: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清明这个节日,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而春雨绵绵,更增添 旅途的愁苦和艰辛。这样一种复杂的思绪,诗人却用一句极通俗的语言,作了很好的概括。 接下来探问酒家何处有,既是想歇息解乏,又含有借酒浇愁的意绪。结尾以牧童指路结束全 篇,给行旅之人带来了安慰和希望,显得含蓄不尽,余味无穷。这首诗对旅途情景的描绘、 旅人情怀的抒发,十分真实自然,语言也通俗流畅,音节和谐,景象新鲜生动,易懂易记, 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 薰苍术、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 节的诗句有: 和 端 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赏析: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 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 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 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 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 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 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 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等。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 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空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赏析:这首诗的特点是用对比写法,第一句写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写人间的情状,有景 物,又有欢笑,构成天上与人间的对照。第二联专写人间,不提七夕,在“锦绣篇”里暗咏 七夕。第三联又是对照写法,“香帐簇成”指天上,“金针空罢”指人间 。此外,第一联 写人间“欢笑”,与第四联写天上惆怅相对。一乐一悲,构成映衬。写谢女空出箧子来装檀 郎的锦绣篇,写人间男女在七夕的欢乐,又与牛郎织女的临别惆怅构成映衬。在这样的映衬 里,不是衬出天上不如人间了吗?再就写天上或人间的词句来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 写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写人间,即四句写天上,四句写人间。但这首诗题为“七 夕”,应以写牛郎织女相会为主,因此使人感到作者还是看重人间,所以这样安排吧?作者 写人间的欢乐胜过天上,在当时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难得的。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 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是因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 要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 能少的。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 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 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 有着深远的影响。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 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重阳节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 阳糕等风俗。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赏析:《九日齐山登高》选自《樊川诗集注》,是公元 845 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 州刺史时的作品。此诗以旷达(甚至颓废)之意来消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起二句兴 寄高远,以高秋写高情,颇显名士风范。三四句即引古名士庄周、陶潜的典故来舒抑郁的情 怀。后四句直言纵饮消忧、旷达处世,不必忧生伤逝。此诗风格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恻, 令人读来颇觉顿挫跌宕,风神摇曳。 第 2 课时 翻译题精研(一)——译出要点保高分 析词、辨句、通大意,3 点突破保高分 文言文翻译,是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考生失分的原因无非就是“词 不落实,句不贯通”,具体表现在重点考查的词语译不准确,看不出句式特点,脱离上下文 意等。命题人选择文言句子时,一般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文言语法现象(实词、虚词和句式) 的句子,并将其列为阅卷的采分点。因此,答题时一定要认真推敲句中每一个词语的含义(析 词),做到字字落实;认真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辨句),保证翻译的内容在语法上符合现代汉 语的习惯;同时,还要注意整体把握全文内容,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意思(通大意)。 关键点一 5 类重要实词推断准 文言文翻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审题,所谓“审题”,指的是一审语境,即该句的外部 语境(上下文)和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采分点,看哪几个词可作采分点。那 么,哪些实词可能成为采分点呢? 从词性上看 首先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名词和代词。 从频率上看 120 个常用实词和其他次常用实词(以课本出现的居 多)常作为采分点。 从特殊性上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如“妻子”“前进”)、偏义 复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5 类词可能是重要实词; 繁难、生僻的字词可能是重要实词。 上述几类词语,一旦确认,就要用符号(如着重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一)通假字——本字本义 通假字在翻译中虽不常见,但准确识别并翻译到位是翻译的一种重要能力。如何判断通 假字的本字并推断其意义呢? 1.依据事理判别本字 在句子中,依据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关系,确定了相应词语的词性,而按照这个字的本 义或常用义解释时,就会感到不合事理,这时,我们就应意识到这个字是通假字。如“半匹 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中的“直”字,如果按照常用义“不弯曲”理 解,我们会感到语义突然中断,这时就要意识到“直”是“值”的通假字。 2.依据类型推断本义 当意识到某字为通假字之后,就要推断其本字应该是哪一个,然后再确定其意义。 通假可以分为“同音代替”(如“禽”通“擒”,擒获)、“近音代替”(如“县”通 “悬”,悬挂)、“其他代替”三种情况。 下面重点讲一下其他代替。如“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 自视也,亦若此矣”一句中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句式相同, “知”“行”“德”“而”应为同一类的词语,为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这时,我们会意识 到“而”通“能”。 因为,我们常说“德”“行”“能”。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 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 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译文: 解析:“盍趣降”一句中“趣”作“降”的状语,若理解为“兴趣”“趣味”会使句意 中断,也不合事理。因此,“趣”通“促”,副词,马上、迅速。 答案: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主上的敌手,为何不快点投降! [参考译文] 贼寇进攻三天不能够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城被攻 陷,贼兵捆绑了花云,花云身体一振,大吼一声,绳索全部绷断,他跳起来夺了看守的刀, 砍死了五六个人,骂道:“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主上的敌手,为何不快点投降!”敌人大怒, 打破了他的脑袋,把他绑在桅杆上,乱箭射他,花云仍大骂不改变一点,至死声音还很雄壮, 时年三十九岁。太祖做了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建立忠臣祠祭祀他。 (二)一词多义——语境确定 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是普遍现象,有的词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考生应对一词多义, 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 1.巧记本义引申解 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其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即往往以本义(工具书中 一般列为第一条)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又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从” 的本义:跟随、随从。引申义:①听从、服从;②次要的;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òng)。 2.紧扣语境推敲解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 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如:解释下文中“过”的意思。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 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 “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 “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结合语境,“经过”和“犯错误”两 个义项比较合适。再结合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初,景德后,文士以雕靡相尚,一时学者乡之,而从易独守不变。与杨大雅相厚善,皆 好古笃行,时朝廷矫文章之弊,故并进二人,以风天下。兼史馆修撰,迁左谏议大夫。命使 契丹,以年老,辞不行。又辞职请补郡,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卒。 从易好学强记,为人激直少容,喜别白是非,多面折人,或尤其过,从易终不变。王钦 若最善之,尝谓人曰:“数日不见简夫,辄忽忽不怿。”及废居南京,时丁谓方用事,人畏 谓,无敢往见钦若者。 (1)与杨大雅相厚善,皆好古笃行,时朝廷矫文章之弊,故并进二人,以风天下。 译文: (2)为人激直少容,喜别白是非,多面折人,或尤其过,从易终不变。 译文: 解析:(1)关键词:“善”,交往;“时”,当时;“矫”,纠正;(2)关键词:“激直”, 耿直;“别”,辨别;“折”,驳斥;“尤”,指出;“过”,毛病。 答案:(1)与杨大雅来往甚密。他们两人都喜爱古代的事物并坚定不移地践行着。当时 朝廷纠正文章中的这种华而不实的弊端,所以皇帝将陈从易、杨大雅二人的文风推荐给文人, 让他们的文风流于全国。 (2)(陈从易)为人耿直、不阿谀奉承,好辨别是非曲直,喜欢当面驳斥别人。有人向他 指出这一毛病,但陈从易却始终没有改变。 [参考译文] 原来,宋真宗景德后期,文士们以雕琢文字为时尚,一时学者都去追求它。唯独陈从易 不改变。与杨大雅来往甚密。他们两人都喜爱古代的事物并坚定不移地践行着。当时朝廷纠 正文章中的这种华而不实的弊端,所以皇帝将陈从易、杨大雅二人的文风推荐给文人,让他 们的文风流于全国。后兼任史馆修撰,迁升左谏议大夫。皇帝命其出使契丹,陈从易以年老 为由,辞差未去。后又辞朝廷之职请补乡郡之官。进为龙图阁直学士,任杭州知州。并死于 此任。 陈从易专心追求学问而且记忆力高强,为人耿直、不阿谀奉承,好辨别是非曲直,喜欢 当面驳斥别人。有人向他指出这一毛病,但陈从易却始终没有改变。王钦若与他最友善,曾 与人说:“几天不见简夫,即会感到惶惶不舒服。”当他废官居南京时,丁谓正管事。大家 都因害怕丁谓,没有人敢去看王钦若。 (三)活用词——语法判断 句中的词类活用,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内容之一。翻译句子时,如果碰到活用词,可运 用以下技巧: 1.根据语法准确判断 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 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 再联系具体语境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意义。 2.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 例如:①名词活用为动词。一是换词法。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 是扩充法。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②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 “用……”“在……”“像……”等词语。③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 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④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 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 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 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 译文: 解析:句中“刺”即批评、指责,动词;“面”修饰“刺”,名词作状语,当面;“愧”, 羞辱,使动用法,使人惭愧。 答案:(龚遂)当面指责昌邑王刘贺的过错,以至昌邑王刘贺捂着耳朵起身离开,说:“郎 中令真会使人羞愧。” [参考译文] 龚遂,字少卿,是山阳郡南平阳县人。通过明经考试做官,官至昌邑国的郎中令,侍奉 昌邑王刘贺。刘贺言行举止多有不当,龚遂为人忠诚宽厚,刚直坚毅,情操高尚。在朝堂上 对昌邑王直言劝谏,在朝堂外责备批评太傅、佐相,引经据典,陈说祸福,甚至泪流满面, 从不阿附。(龚遂)当面指责昌邑王刘贺的过错,以至昌邑王刘贺捂着耳朵起身离开,说:“郎 中令真会使人羞愧。”以至国人都害怕畏忌他。 (四)古今异义——区别、拆分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词语书写相同(同形)但词语意思不同的现象。 古今异义是文言翻译中重要的得分点之一。它有两种情况: 1.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千万 不要以今释古。 2.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要把它当 成两个词拆分开翻译。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 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 “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 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 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 “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 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1)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 译文: (2)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译文: (3)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译文: 答案:(1)在此之前,朝廷派大将吴国定增援宜兴,宜兴已经危急,他不敢去,就到安 吉见赵良淳,愿意留下来作为辅助力量。(“以为”,把……作为) (2)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 防守安吉。(“慷慨”,情绪激昂;“大言”,高谈阔论) (3)众人仍然围守着他不走,赵良淳大声呼叫道:“你们想作乱吗?”众人哭泣着出来, 他又上吊而死。(“涕泣”,偏义复词,偏“泣”,哭泣) [参考译文] 在此之前,朝廷派大将吴国定增援宜兴,宜兴已经危急,他不敢去,就到安吉见赵良淳, 愿意留下来作为辅助力量。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 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不久吴国定打开南门接纳外面的元兵,元兵进入城中呼叫道: “众人散去,元帅不杀你们。”于是众人大声哭泣散去。赵良淳命令驱车回府,士兵制止他 说:“事情到了这种地步,侍郎你应当为保全自身着想。”赵良淳呵斥众人离去。让家里人 出去躲避,就关上门自杀。有士兵来解救他,他又醒过来,众人列拜哭泣说:“侍郎何必苦 自己呢?逃走仍然可以求生。”赵良淳叱责他们说:“我难道是个逃生的人吗?”众人仍然 围守着他不走,赵良淳大声呼叫道:“你们想作乱吗?”众人哭泣着出来,他又上吊而死。 (五)疑难词——多方推断 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是常见的文言实词,但高考所考查的文言实词不可能全是考生熟悉 的,肯定也有难度较大的或陌生、疑难的词。为此,临场推断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1.对称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 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 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2.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中如果语句连贯、相承相接,其意义一般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因而可利 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词义。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 3.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 供了依据。如“自放驴,取樵炊爨”一句中,“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 联系上下文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4.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有课本联想推断和成语联想推断两种。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 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 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 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 词义。 上述推断方法技巧往往不是单一使用的,而要综合运用。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 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 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 安病笃,其子怀谏幼 ,乃召弘正署其旧职。 (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 译文: (2)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 ,乃召弘正署其旧职。 译文: 答案:(1)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他(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 害他。(“捃摭”前有动词“欲”,后带宾语“其过”,应为动词,都与“手”有关,联系 现代汉语“摭拾”一词,不难推断“捃摭”为拾取之意,引申为“搜集”“寻找”) (2)等到田季安病重,他的儿子田怀谏年幼无知,于是召回田弘正官复旧职。(“ ”, 根据该句大意以及其前的“幼”,不难推断为呆傻、无知) [参考译文] 田弘正,本名田兴。年少时学习儒家经典,精通兵法,擅长骑马射箭,勇敢而守礼度。 在田季安任节度使时,他为衙内兵马使。田季安一心追求奢侈,不顾及军务,多次施行杀戮 刑罚,田弘正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吏很信赖他。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他,就派他出任 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害他。田弘正借口患风痹病请求告假,全身上下都被烧灼,田季安 认为他再无所作为了。等到田季安病重,他的儿子田怀谏年幼无知,于是召回田弘正官复旧 职。 关键点二 4 类重要虚词分辨清 (一)高频虚词——格外留心,确保翻译到位 所 谓 高 频 虚 词 , 是 指 在 翻 译 中 被 设 为 采 分 点 频 率 较 高 的 虚 词 , 主 要 有 “以”“其”“因”“乃”四个。 以 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译准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凭借”等 义项;译准其连词义,如“因为”。另有实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 其 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 己”;另一重点是其语气副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 示期许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还是”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其”在句中 的位置及语境准确译出。 因 主要考查的是“于是(就)”“趁机”“通过”“用来”等义项在语境中的确定。 乃 主要是语境中“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 名。” 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 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帝意不快。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 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 “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 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忠嗣曰: “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延光过期不克,果 诉忠嗣沮兵。 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谋乱,请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至,不见禄山 而还。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帝 怒,贬汉阳太守,卒,年四十五。后哥舒翰引兵攻石堡,拔之,死亡略尽,如忠嗣言,故当 世号为名将。 (1)(王)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吾不欲竭中国力以 幸功名。” 译文: (2)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谋乱,请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 译文: 答案:(1)(王)忠嗣本来以勇敢自负,等做了将领,却能做事稳重,使边境安宁,不生 是非,曾经说:“我不想倾尽中原的人力、物力来取得功名。”(“乃”,副词,强调某一 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以”,连词,表目的,来) (2)另外安禄山在雄武筑城,扼守飞狐要塞,阴谋叛乱,请求忠嗣协助筑城,趁机想留 下他的军队。(“因”,副词,趁机;“其”,代词,他的) [参考译文] (王)忠嗣本来以勇敢自负,等做了将领,却能做事稳重,使边境安宁,不生是非,曾经 说:“我不想倾尽中原的人力、物力来取得功名。” 皇帝正谋划夺取石堡城,下诏询问攻取之计,忠嗣上奏说:“吐蕃倾全国之力守卫石堡 城,如果屯兵坚固的城池之下,耗费士卒数万人,然后才能夺取它,恐怕所得不能抵偿所失 去的,请厉兵秣马,等时机成熟再夺取它。”皇帝心里不高兴。正赶上董延光上书请求攻下 石堡城,下诏忠嗣分兵接应,忠嗣不得已而出兵,但士卒并没有奖励制度,延光不高兴。河 西兵马使李光弼前来游说说:“大夫爱惜士卒,有抗拒延光之心,虽名义上接受诏书,实际 想耽误他的计划。可是大夫已派出士卒万人,却不立重赏,凭什么鼓舞士气?况且大夫吝惜 几万匹赏赐,而给奸人留下进谗言的把柄,如果不能取胜,归罪于大夫,大夫就先受祸害了。” 忠嗣说:“我当然知道得一城不足以制敌,失一城对国家没有妨碍。我忍心拿几万人的性命 换取一个官职吗!”延光超过期限没能攻克,果然向皇帝诉说忠嗣阻挠进兵。 另外安禄山在雄武筑城,扼守飞狐要塞,阴谋叛乱,请求忠嗣协助筑城,趁机想留下他 的军队;忠嗣提前到达,不见禄山而返回。多次上书说安禄山将叛乱,李林甫更加嫉恨他, 暗中派人诬告说“忠嗣曾养在宫中,说我想奉太子为帝”。皇帝大怒,贬忠嗣为汉阳太守, 四十五岁去世。后来哥舒翰引兵攻打石堡城,占领了它,死亡将尽,像忠嗣所说,因此当世 号称忠嗣为名将。 (二)可译可不译的虚词 ——细心区分,当译则译,不当译则删 有一部分虚词,兼有结构或语气助词和其他词性,如“之”“焉”“者”“乎”等,其 结构、语气助词一般情况下皆可不译,但不能把其他词性义当作助词而不译。这里,尤其要 留心“焉”“者”。 焉 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当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 必须译出。 者 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助词,表句 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出。这两种词义、词性, 在翻译中尤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 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 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 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 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节选自唐代元结《九疑山图记》) (1)彼如嵩、华之①峻崎,衡、岱之②方广,在九峰之③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 译文: (2)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译文: 答案:(1)那些像嵩山、华山一样险峻,衡山、泰山一样高大的山峰,在九座山峰之下, 聚集在一起,星罗棋布,有几百座。(“之”,①②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不译; ③助词,的。“然”,词尾,不译;“者”,助词,表判断,不译) (2)不知天下的山,像九疑山一样的有几座?(“之”,助词,的;“者”,代词,…… 的山峰;“焉”,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参考译文] 九座山峰极其高大,在远处,每一座山峰都可以看到。那些像嵩山、华山一样险峻,衡 山、泰山一样高大的山峰,在九座山峰之下,聚集在一起,星罗棋布,有几百座。中峰之下, 水里没有鱼鳖,林中没有鸟兽,有时可以听到有像蝉蝇鸣叫一样的声音,再仔细听却什么也 听不见了。到处可以看见巨大的山谷,长长的河流,平整的农田,深深的水池,粗大的杉树 松树,茂盛的榕树栝树,青青的莎草,白白的河沙,深浅不一的洞穴,五色的山崖,凉凉的 泉水瀑布,形态怪异的竹子,品种多样的野花,绿树回环掩映之处,好像隐藏着屋舍。确实 有九条河流出自九疑山的中山,四条流入南海,五条往北流,汇合成洞庭湖。不知天下的山, 像九疑山一样的有几座? (三)常见副词 ——除表敬谦外,意思实在,当须译出 文言虚词中的副词,尤其是常见副词,在翻译中出现频率高,定为采分点的不少。常见 常用的副词主要有: 表程度 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 颇。 表范围 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表共同 共、同、并、相。 表时间 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 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 终、卒、竟。 表语气 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 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 庸、其。 表频率 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表敬谦 窃、辱、伏惟,幸、敢、情、敬、谨。(该部分词翻译时不必译出)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鬐金目,(叶限)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 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 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 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 丈余。膳其肉,味倍于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 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 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 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 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选自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 [注] ①赪:红色。②郁栖:粪土堆。 (1)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译文: (2)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 译文: (3)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译文: 答案:(1)在叶限过去的时候,这只鱼就会游到岸边,露出头来,其他人过去就沉在水 底不再出来。(“必”,一定;“复”,再) (2)你回去,把骨头取出来藏在屋里,需要什么只管向它祈祷,都可以如愿的。(“第”, 只;“当”,应当) (3)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但”,只,仅; “亦”,也) [参考译文] 当时曾经得到一尾鱼,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叶限)就小心地把鱼喂养 在自己的脸盆里,鱼天天生长,换了好几件器物,很快长大后盆里就容不下了,叶限就把它 放到院子后面的池塘里。她每天都把节省出的一些饭食投进去给鱼吃。在叶限过去的时候, 这只鱼就会游到岸边,露出头来,其他人过去就沉在水底不再出来。她后母察觉了这件事, 每次到池塘边偷看,总是见不到鱼,就骗叶限说:“你最近累了吧,我为你做了件新衣裳。” 于是脱下她的旧衣服,然后又让她到另外的一个泉水那里去汲水,来回有上百里路。后母慢 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那鱼就浮出了头,就立刻 被她砍死了。鱼已经长到一丈多长,吃它的肉,味道比其他的鱼好一倍,吃剩下的鱼骨后母 藏在了粪坑里。 到了第二天,叶限到池塘边上,可怎么也见不到鱼了,于是在野外哭泣。忽然有人披散 着头发,穿着粗布衣服从天而降,安慰她说:“你别哭了,是你的母亲杀死了你的鱼!骨头 扔在粪坑里,你回去,把骨头取出来藏在屋里,需要什么只管向它祈祷,都可以如愿的。” 叶限照着他的话做,果然吃的穿的想要什么都能够得到。 到了洞节的时候,后母出去,让叶限在家里看守门户。叶限等她们走远了,也跟着去了, 穿上翠鸟羽毛编纺的衣服,金银丝线做成的鞋子。后母的女儿认出了她,就告诉她母亲:“那 个人很像姐姐。”后母看了也很怀疑,叶限察觉出来,赶忙匆匆地赶回去,丢了一只鞋子, 被洞人捡到了。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四)特殊虚词——词义固定,固定翻译 特殊虚词,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1.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两个字不能拆开硬译。如“虽然”“所以”“无乃”“奈 何”“有以”“无以”“是以”等。 2.兼词,即一个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可按两个词翻译。如“焉”(于此)、“诸”(之 于/之乎)、“盍”(何不)等。 [即时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 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 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 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 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 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答案: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 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盍”,兼词,何不) [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 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 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 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 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 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 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 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 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 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 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 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 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 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 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归庄集》,上海古籍 1984 年新 1 版) (1)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 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 译文: (2)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 译文: 答案:(1)即使这样,如果韩先生处在当今之世,他立论的要旨,也应当如严先生一样 迂腐,一定不至于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这样的文章,招致大儒的取笑。(“虽然”,即 使这样) (2)但他能矫正世情超凡脱俗的原因,是在于他文章立论的要旨,世人所共同嘲笑为迂 腐的那些内容。(“所以”,……的原因) [参考译文] 即使这样,如果韩先生处在当今之世,他立论的要旨,也应当如严先生一样迂腐,一定 不至于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这样的文章,招致大儒的取笑。严先生的文章,我所看到的 只有几十篇,论理论事,明白晓畅,严峻犀利,虽然是恭谨温顺的儒生,但他的笔能杀人, 文辞的精巧就像这样!但是我认为文辞的精巧,那些不能免俗的当今文人,也或许能做到; 但他能矫正世情超凡脱俗的原因,是在于他文章立论的要旨,世人所共同嘲笑为迂腐的那些 内容。世人共同嘲笑为迂腐,唯独我不认为是迂腐,反而欣赏惊叹,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 关键点三 4 类常考句式要译好 (一)重在译出“是”或“不是”——判断句 1.四大类型 第一类是以“者也”表判断的形式。但“者也”也有不同的形式,最常见的就是“…… 者,……也”,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此外就是“……,…… 也”,如《阿房宫赋》中“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者,……”,如《游褒禅山 记》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者 也”,如《鸿门宴》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第二类是用副词“乃、则、皆、诚、非”等表判断的判断句。如《出师表》中“此皆良 实”,“皆”表判断。 第三类是以“为”作为标志的判断句。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第四类是没有标志的判断句。如《出师表》中“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译为“这些都是 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三大方法 (1)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 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 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能否翻译成“是”字句 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 了。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翻译为“这是我的过错”,符合判断句的基 本要求。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 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是“……者,……也”“……者,……”“……,……也”,此外还 有一些判断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 做进一步判断即可。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者,……也”表 判断,要译为“是”字句。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点进行判断。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 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以牛代行也。 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 曰:“昏礼宜昏。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 (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译文: (2)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以牛代行也。 译文: 答案:(1)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考查点:判 断句、省略句,备谙) (2)这是农家在嫁女儿,没有能力准备轿子,用骑牛来代替行走。(考查点:判断句,肩 舆、以) [参考译文] 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他擅长绘画。他到我家, 我拿这幅图向他询问,我说:“你懂得图画,如同我懂得书一样。请问(图中的)妇女骑着牛, 这是为什么呢?”他回答说:“这是农家在嫁女儿,没有能力准备轿子,用骑牛来代替行走。 一个老人牵着牛走,看重自己的女儿,不让她自己驾驭牛。这就是你问的骑牛的事了。”(我 又问)“可是又有一个老人拿着伞来保护她,这是为什么呢?”他说:“结婚的仪式应当在 黄昏举行。在举行婚礼的那天, 农家对灯烛的花费感到苦恼,都在白天送亲迎亲,就用伞 来遮蔽阳光,这也是看重她。” (二)重在译出“被”——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意义;二是 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五大类型 具体来看,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2)“于”或“受……于……”表被动,这里的“于”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如《廉 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见”或“见……于……”表被动,这里的“见”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4)“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类 似。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 带“被”的句子都是被动句。 (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 思进行判断。 2.两大方法 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 带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主要有四大类,在前面已有论述,所以当句子中出现了这些标志词 时,就可以考虑这个句子是不是被动句。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 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 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如《劝学》中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 石”是“镂”的支配对象,并且“金石”是受动者,所以此句应为被动句。 具体来说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判断: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 也”,可在动词“夺”前面加上“被”,也没有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 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 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①封人②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 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 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注] ①绮乌:地名。②封人:官名,守边境的官吏。 (1)管仲束缚,自鲁之齐。 译文: (2)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译文: 答案:(1)管仲被捆绑起来,由鲁国(押送)到齐国。(考查点:被动句式与“之”) (2)假如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考查点:被动 句式与“及”“用”“何以”) [参考译文] 管仲被捆绑起来,由鲁国(押送)到齐国。在路途中又饿又渴,经过绮乌地方时向边防人 员讨吃的东西。绮乌的边防人员跪着喂他,很尊敬他。边防人员乘机私下里对管仲说:“假 如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管仲说:“如果真能像 你所说的那样,我将要任命贤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我用什么报答你 呢?”边防人员怨恨他。 (三)重在补出成分——省略句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比较特殊的有省略兼语。推敲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 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省略可能会承前或 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属于承 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 2.从特征入手找标志 在省略句中省略宾语和省略兼语的情况,可以通过特征进行推敲。因为一般省略的宾语 主要是介词宾语,所以如果有介词而后面无宾语就基本可以确定是省略的情况了。如《荆轲 刺秦王》中“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中,“与”是介词,后面没有宾语,补充出来就是“与 (之)”。而省略兼语的情况一般是前面有使令性动词,如“使、令”等词语,后面没带兼语, 也就是省略了这个成分。 3.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 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我们需要考 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 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 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 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 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 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三十九·仲长统》,有删改) (1)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译文: (2)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译文: 答案:(1)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优厚地招待(他),并拿当前的一些大事咨询(仲长统)。 (考查点:宾语省略) (2)每一次郡府下令召见(他),(他)总是称病不去。(考查点:宾语省略、主语省略) [参考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广泛阅读书籍 文献,言谈颇有文采。二十几岁的时候,(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学习, 和他交往的朋友大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向来地位显赫、远近 闻名,搜罗天下从事四方游说活动的读书人,很多读书人归顺依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干, 高干优厚地招待(他),并拿当前的一些大事咨询(仲长统)。仲长统对高干说:“您有远大志 向但缺少雄才大略,思贤若渴却不能知人善任,这些是您要谨慎的地方。”高干一向自高自 大,没有听取他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不久,高干凭据并州反叛,最终落得失败的 结局。并州、冀州的人都因此惊异于仲长统的才华。仲长统生性豪爽洒脱,凡事敢于直言不 讳,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常常沉默无语,而性情变化不定,当时有的人称之为“狂生”。每 一次郡府下令召见(他),(他)总是称病不去。(他)一直以为凡是游说帝王的人,都是想以此 立身扬名罢了,可是名声不能常在,生命又容易磨灭;而悠闲自得,与世无争,却可以及时 享乐人生,希望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以使自己的心志得到快乐。 (四)重在调序——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中,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构成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宾 语前置结构。 1.常见的三种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 类 句 子 有 两 点 要 注 意 , 一 是 否 定 句 ( 一 般 句 中 必 须 有 “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正常语序应该是“未有之也”。 这种现象,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时不我待”。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如:沛公安在?(《鸿门宴》)正常语序应该是“沛公在安?”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 (3)借助“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正常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2.其他类型 (1)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 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 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①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方位词宾语前置) (2)“相”“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前置 如: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3)“自”解释为“自己”时,常放在动词谓语前 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两种“之谓”形式的固定结构 ①……之谓。 如: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之”是提宾标志,“谓”是谓语动词。 其特点是“谓”无宾语,可译为“说的是……”。 ②(此、是)之谓。 如:大而化之之谓圣。与上一种句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宾语是在谓语动词后,“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做……”。 [即时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 盘旋以上,甃结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 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 (节选自[元]虞集《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 译文: 答案:而看守亭子的人心不诚,亭子一天天地倒塌毁坏。一步一停地登台阶,怕的是倒 塌倾覆。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一座亭子在半山腰上,在那里,完全可以把天下的流水放在自己的脚下,在一个 瞬间放眼万里之外,泰然安坐地观赏它们,可以借此过完一整天。石级盘旋而上,以砖石砌 成,坚实而细密,栏杆扶手完整牢固,登临的人忘记了小孤山的险峻。这大概是已为元所亡 的宋朝江州守臣厉文翁所修建的,距离现在已经六十二年了。而看守亭子的人心不诚,亭子 一天天地倒塌毁坏。一步一停地登台阶,怕的是倒塌倾覆。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 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注]南山犹有隙;使其 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 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节选自[西汉]刘向《谏成帝营陵寝疏》) [注] 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译文: 答案:如果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忧虑什么呢? [参考译文] 我听说贤明圣德的君主,广泛地观察结局和开始,透彻地了解事理,从而做到是非分明。 孝文皇帝站在霸陵上,回头对群臣说:“唉!(如果)用北山的石头做椁,哪里还能打开它 呢?”张释之走上前去说道:“如果墓室里面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仍然有 缝隙可钻;如果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忧虑什么呢?”死者是没 有终极的,但国家有兴有废,因此张释之说的话,是为了国家的长远打算。孝文帝明白了这 个道理,于是采用薄葬,不建山坟。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孝宗崩,上不能丧。谊与少保吴琚议,请太皇太后临朝,扶嘉王代祭。及将禫,正忧惧, 仆于殿庭而去。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 之有也。”汝愚问策安出,谊曰:“此大事,非宪圣太后命不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宪圣 之戚也,同里蔡必胜与侂胄同在阁门,可因必胜招之。”侂胄至,汝愚以内禅议遣侂胄请于 宪圣,侂胄因内侍达汝愚意,宪圣许之。 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 译文: 答案:徐谊写信责备赵汝愚说:“自古以来做人臣子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忠奸相 杂却能办成大事的,还未曾有过这样的事。” [参考译文] 太上皇帝孝宗去世,光宗重病在身不能主持丧礼。徐谊和少保吴琚商议请太皇太后临朝, 扶立嘉王代行祭礼。等到将要举行禫礼,留正忧虑恐惧,仆倒在宫廷而离开。徐谊写信责备 赵汝愚说:“自古以来做人臣子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忠奸相杂却能办成大事的,还未 曾有过这样的事。”赵汝愚问有什么办法,徐谊说:“这是大事,非得到太皇太后的命令不 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是宪圣太后的亲戚,同乡蔡必胜和韩侂胄都在阁门任职,可以靠蔡必 胜招致他。”韩侂胄来到,赵汝愚把內禅的建议派韩侂胄向宪圣请求,韩侂胄经由宦官传达 了赵汝愚的意见,宪圣答应了他。 知识清单二 考前再记 50 个高频文言实词例解 1.爱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④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对接高考] (2014·江苏高考)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爱:吝啬 2.被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②通“披”,穿在身上、披在身上、穿着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③通“披”,披散 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④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⑤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对接高考] (2013·山东高考)被.鹤氅衣被:通“披”,穿着 3.鄙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庸俗,浅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②谦辞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边疆,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④轻视,看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对接高考] (2012·四川高考)习举子业辄鄙.之曰 鄙:轻视,看不起 4.称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chèn 符合,相当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chēnɡ ①述说,声称 手把文书口称.敕(《卖炭翁》) ②称赞 将军向宠……晓畅军事,尝用于昔日,先帝称.之 曰能(《出师表》) [对接高考] (2012·山东高考)犹称.所长而达之称:称赞 5.除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台阶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②去掉,除去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③拜官授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对接高考] (1)(2014·重庆高考)届期先生黎明起,扫庭除.除:台阶 (2)(2016·天津高考) 除.知台州除:授予官职 6.次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排列上次一等的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报任安书》) ②次序、等第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③驻扎、驻军 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④次第、况味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对接高考] (1)(2015·山东高考)军皆定次.,将乃就舍次:驻扎 (2)(2013·湖南高考)亮知荆州次.当受敌次:第二,居其次 7.刺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扎入,用尖锐的东西向前直戳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 ②讽刺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原列 传》) [对接高考] (2013·重庆高考)见一丈人,刺.小船刺:用篙撑 8.当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两者相抵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②抵御,抵挡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③占据,把守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④判决,判罪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 ⑤应当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⑥表处所,对着,面对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 ⑦表时间,值,在,正在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⑧表必然,必定,一定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并序)》] ⑨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对接高考] (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 (2)(2016·全国丙卷)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当:应当,应该 9.第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考中 状元及第. ②大官的住宅 公大怒……出……旬乃还第.(《记王忠肃公翱事》) ③但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与妻书》) [对接高考] (2013·广东高考)有夙儒张覃者未第.第:科举考中 10.度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dù ①计量长短的标准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②制度,法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③气度,常态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④谱写,创制(歌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 慢》) ⑤过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duó 估计,推测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对接高考] (2013·湖南高考)将军自度.何如也度:估计 11.访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询问,征求意见 穆公访.诸蹇叔(《殽之战》) ②引申为访问、拜访(敬辞) 时余方访.君寓(《谭嗣同传》) [对接高考] (2013·天津高考)访.以海上事访:询问 12.工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工匠,工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②精巧,精致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扬州慢》) ③成效 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五蠹》) ④擅长,长于 工.于心计 [对接高考] (2013·江西高考)工.丹青工:擅长 13.固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坚固,险要的地势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②固执,顽固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③原来,本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④确实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⑤坚决,坚持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对接高考] (1)(2012·山东高考)兴叩头流涕,固.让曰固:坚决 (2)(2016·全国乙卷)世讥其持禄固.宠云固:加固 14.归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ɡuī ①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②归还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归附,趋向 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荆轲刺秦 王》) ④归属 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原君》) kuì 通“馈”,赠送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诗经·邶风·静女》) [对接高考] (1)(2015·湖北高考)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归:称许 (2)(2016·北京高考)①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归:回国 ②即奉国而归.齐矣归:归顺,归附 15.会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恰逢,恰好 会.天大雨(《陈涉世家》) ②会晤,会见 会.于西河外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汇集,会合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④必然,一定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 [对接高考] (2013·福建高考)会.所导火灭会:适逢 16.昏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暮色,暮光 风雨晨昏.(《祭妹文》) ②昏暗,无光 日过午已昏.(《项脊轩志》) ③惑乱,迷惑 幽暗昏.惑(《游褒禅山记》) ④婚礼 宴尔新昏.(《诗经·邶风·谷风》) [对接高考] (2013·江西高考)昏.礼宜昏昏:结婚 17.就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登上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 ②完成 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③担任,开始从事 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④靠近,接近 金就.砺则利(《劝学》) [对接高考] (1)(2012·湖北高考)唯当就.蚁封耳就:靠近,接近 (2)(2016·江苏高考)入耳文立就.就:形成,完成 18.籍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书,书册 籍.,薄书也(《说文》) ②登记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对接高考] (1)(2012·江西高考)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籍:登记,没收 (2)(2013·北京高考)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19.及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追赶上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②比得上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接近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 ④连词,表并列,和,与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⑤等到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兰亭集序》) [对接高考] (1)(2013·江苏高考)及.即尊位及:等到 (2)(2016·江苏高考)后有言及.者及:到 20.假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jiǎ ①借给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②凭借,借助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①借给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 秦王》) ②凭借,借助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⑤非正式的, 代理的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 本纪》) jià 假期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并序)》] [对接高考] (2013·湖北高考)诸贵假.以劲弓 假:借给 21.间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jiān ①门缝,夹缝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②中间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③期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④量词,房屋的 最小单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⑤(不多)时间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jiàn ①离间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②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③间隔,隔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④间或,偶然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从小路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⑥秘密地, 悄悄地 侯生乃屏人间.语(《信陵君窃符救赵》) [对接高考] (1)(2014·重庆高考)时邑多盗,群丐间.作侦探间:悄悄地,暗中 (2)(2016·全国甲卷)其间.岂无刚直之人间:中间 22.居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坐,位于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 舟记》) ②居住,住处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 ③过了某一段时间 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④处于某种地位,任职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⑤积储,囤积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对接高考] (1)(2015·安徽高考)子孙不肖而居.厚实居:积储 (2)(2015·湖北高考)侯居.常三年居:任职 23.堪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经得起,受得住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 ②胜任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并序)》] ③能够 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对接高考] (2013·浙江高考)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堪:胜任 24.累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lěi ①屡次,多次 累.召不应(《张衡传》) ②积累多次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 战》) ③连累 累.汝至此者(《祭妹文》) [对接高考] (2013·全国高考)与林邑累.相攻伐累:屡次 25.落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叶落,花落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②泛指下落,下坠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③衰败,零落,稀疏 门前冷落.鞍马稀[《琵琶行(并序)》] ④沦落 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指南录后序》) [对接高考] (2013·天津高考)遂以此落.其家落:使……衰败 26.旷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心境开阔,开朗 则有心旷.神怡(《岳阳楼记》) ②空旷,开阔 土地平旷.(《桃花源记》) [对接高考] (2013·全国高考)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旷:空缺 27.录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记,惦记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抄写 手自笔录.(《送东阳马生序》) [对接高考]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28.平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平坦,没有高低凹凸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②均平,齐一 水面初平.云脚低(《钱塘湖春行》) ③平定,平息 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赤壁之战》) [对接高考] (2013·浙江高考)南城之政平.平:安定 29.期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qī ①约定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 友期》) ②限定或约定的时间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③希望,期望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④预料,料想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题乌 江亭》) ⑤至,及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 jī 周(年、月)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 王纳谏》) [对接高考] (1)(2015·福建高考)会合不可以期.期:约定 (2)(2016·江苏高考)以期.不坠先业期:希望 30.若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 似良(《促织》) ②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 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 桓晋文之事》) ⑤表假设,“如果”“假如”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对接高考] (1)(2014·湖北高考)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若:你们 (2)(2016·天津高考)若.李台州若:像 31.绳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捆绑 绿碧青丝绳.[《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墨线 故木受绳.则直(《劝学》) ③约束;制裁 绳.之以法,断之以刑(《盐铁论·大论》) [对接高考] (1)(2013·广东高考)不痛绳.之绳:惩罚 (2)(2014·福建高考)绳.吏之法尤峻绳:约束,制裁 32.胜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胜利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 ②战胜,取胜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 论》) ③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④盛大的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滕王阁序》) ⑤禁得住,忍得住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⑥尽,完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对接高考] (1)(2014·福建高考)不可胜.计胜:尽 (2)(2016·全国甲卷)而弗胜.龃龉胜:禁得住,忍得住 33.释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释放,赦免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屈原列传》) ②舍弃,抛弃 故释.先王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察今》) ③放下,放开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对接高考] (1)(2013·辽宁高考)以释.天下之疑释:消除 (2)(2016·北京高考)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释:放弃 34.使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命令,派遣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 ②致使,让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阿房宫赋》) ③出使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使命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⑤使者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连词,假使,如果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 也》) [对接高考] (1)(2014·北京高考)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 (2)(2016·全国乙卷)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 使:让 (3)(2016·北京高考)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使:使节 35.属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shǔ ①种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 记》) ②等,辈。指同一类人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归属、隶属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 zhǔ ①连缀,撰写 衡少善属.文(《张衡传》) ②通“嘱”,嘱咐,托 付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对接高考] (1)(2014·福建高考)即以其事属.之属:交付 (2)(2014·山东高考)属.鼎治,鼎论如法属:交付 36.推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 推.堕驸马河中(《苏武传》) ②推测,推断 推.此志也(《屈原列传》) ③按顺序更换 与世推.移(《屈原列传》) [对接高考] (1)(2013·广东高考)推.辱主帅推:追究 (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推.毂后进推:荐举,推荐 37.向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偏袒,袒护 不妨事,妳妳向.着俺哩(《元曲·武汉臣·老生 儿剧三》) ②面朝,面对 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 ③奔向,趋向 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 ④过去,先前 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对接高考] (2012·安徽高考)向.者,通判监修 向:先前 38.相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xiàng ①观察 胜不敢复相.士(《毛遂自荐》) ②相貌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并序)》] ③帮助,辅助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 ④宰相,丞相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 ⑤扶助盲人走路的人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 颛臾》) xiānɡ ①递相,相继 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指南录后序》) ②表示一方对另一方 有所动作,可根据情 况 译 为 “你”“我”“他”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并序)》] [对接高考] (1)(2015·湖南高考)相.时度力,敝者葺之相:观察 (2)(2016·江苏高考)友人以经书题相.商相:彼此,互相 39.谢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道歉,请罪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推辞,谢绝 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并序)》] ③辞去,辞别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感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⑤告诉,劝告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并序)》] ⑥请问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陌上桑》) [对接高考] (2013·天津高考)敬恒皇恐,长跪谢.谢:道歉,请罪 40.秀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美好,秀丽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②茂盛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③特异,优秀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对接高考] (2013·山东高考)皆竞秀.献状 秀:美好,秀丽 41.易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换,交换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容易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 ③轻视 贼易.之,对饮酒,醉(《童区寄传》) ④更换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 [对接高考] (1)(2012·新课标全国卷)就院易.一员往漕闱易:更换 (2)(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百姓易.咨怨易:容易 42.意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用意,意图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②意思,意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③神情,态度 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④料想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对接高考] (2013·福建高考)意.其穴竟于是意:料想,考虑 43.阴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②阴影,树阴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察今》) ③昏暗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④阴冷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 ⑤暗中,暗地里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张衡传》) [对接高考] (2013·辽宁高考)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阴:暗中 44.造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往,到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促织》) ②制作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③制定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 [对接高考] (2014·湖南高考)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造:往,到 45.振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举起,挥动 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②通“震”,震动 威振.四海(《过秦论》) [对接高考]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 46.知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zhī ①知道,知晓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②主持,管理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③了解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识别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zhì 通“智”,智慧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 学》) [对接高考] (2013·重庆高考)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知:巧诈 47.质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抵押,作抵押品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②询问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③质地,底子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对接高考] (2013·江西高考)予以此图质.之质:询问 48.制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控制 制其兵(《过秦论》) ②式样 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③规模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对接高考] (2013·江苏高考)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制度,惯例 49.治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安定,太平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谏太宗十思疏》) ②修建 尝治.室于毁垣中(《元史·贺仁杰传》) ③整理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冯谖客孟尝君》) ④惩处,处置 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⑤研究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⑥对付,抵御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壁之战》) [对接高考] (2015·江苏高考)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50.坐 常考义项 典型例句 ①坐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 压在脚跟上)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②通“座”,座位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③因为,由于 停车坐.爱枫林晚(《山行》) ④因……犯罪 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 [对接高考] (2012·辽宁高考)复坐.门生斫伤人坐:因……犯罪 知识清单三 文言文 2 类常用词集释 一、表时间的常用词 1.朔:农历的每月第一天。 2.望:农历的每月十五。 3.晦:农历的每月最后一天。 4.少间、少时:稍过片刻,过了一会儿。 5.斯须:一会儿,一刻工夫。 6.未几:不久。 7.既而:一会儿。 8.俄、俄而:一会儿,不多久,片刻。 9.翼日、翌日:次日,第二天。 10.食顷:一顿饭工夫。 11.少顷:一会儿,一刻工夫。 12.逾时:过了一会儿。 13.有顷:过了一会儿。 14.顷刻:一会儿,不多久。 15.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 16.向:从前,先前,往昔。 17.良久:很久。 18.夕:傍晚,日落的时候。 19.曩:以往,过去,从前。 20.他日:往后的某一天。 21.不日:往后没几天。 22.夜阑:深夜。 23.旦日:第二天。 24.旦旦:天天。 25.夙、旦:早晨。 26.已而:不久。 27.暝:日落,天黑。 28.寻:不久。 29.间:一会儿。 30.久之:时间过了很久。 31.无何:不多久。 32.是日:这一天。 33.亭午:正午。 34.夜分:半夜。 二、传记文中的常用词 1.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2.课:考核、督促、征收。 3.风、化:教育感化。 4.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5.游:①游玩,浏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6.趣、趋:①趋向、奔赴,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7.劾:举报,检举,揭发。 8.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9.短:进谗言,说坏话。 10.害:嫉妒。 11.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12.党:偏袒,伙同,包庇。 13.矫:假托,假传。 14.质:做人质,抵押。 15.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6.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17.坐:①因……犯罪或犯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③因为。 18.多:赞扬,欣赏,若带宾语,就是意动用法。 19.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20.佞(nìnɡ):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21.鲠(ɡěnɡ):直爽,正直。 22.耿:正直。 23.敏:①聪明、机智;②努力,奋勉。 24.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25.稔:庄稼成熟。 26.赡:富足,充足;供给。 27.给:足,丰足。 28.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29.馑:连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连用时“饥”和“馑”无区别。 30.让:责备,责怪。 31.尤:罪过,过错。 32.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3.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34.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35.劾:揭发罪状。 36.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37.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38.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39.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泛指朝见帝王。 40.祚:福;帝王。践祚:即登上帝位。 41.穷:①困厄、不得志;②偏僻;③走投无路;④穷尽。 42.比:并列,接连地,勾结,比较,等到。 43.去:离开、距离。 44.阳:①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②通假于“佯”。 45.危:高;正、端正。 46.诛:杀,责问。 47.濯:洗。 48.将:请;将要;率领,带领。 49.或:有人,或许、或者。 50.伐:功业、夸耀。 51.顾:拜访。 52.会:恰逢。 53.间:参与;中间或间隔。 54.鄙:边疆,庸俗,谦词(指自己)。 55.俾:使。 56.害:嫉妒。 57.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58.报:断狱,给……回信、答复。 59.北:打了败仗往回跑。 60.悖:违背。 61.弼:辅佐。 62.薄:靠近,轻视、看不起。 63.陈:陈列,通“阵”。 64.曹:辈(类、属、侪、徒等)。 65.驰:车马疾行。 66.褫:夺。 67.冲:交通要道,冲击、撞击。 68.绌:不足。 69.舛:违背,错乱。 70.垂:临近、靠近,(敬辞)表对方高于自己。 71.擢:提拔。 72.殂:死亡。 73.徂:往。 74.蹴:踩。 75.猝:突然。 76.过:经过,错误,探望,责备。 77.固:本来,坚持,坚固。 78.第:但、只管。 79.贷:借出,宽恕。 80.逮:达到。 81.迨:等到。 82.殚:竭尽。 83.耽:沉溺。 84.但:只、仅仅,徒然。 85.惮:畏惧。 86.秩:官吏的俸禄,次序。 87.恶:哪里,讨厌。 88.典:法则、制度,主管、主持。 89.吊:慰问。 90.牒:文书。 91.洞:深入、透彻。 92.谮:诬陷。 93.干:盾牌,冒犯,冲,干预,求取。 94.夺:强行改变。 95.躬:亲自,身体。 96.诟:骂。 97.沽:买、卖。 98.曷:什么,何不? 99.和:应和。 100.恨:遗憾。 101.怙:依仗、凭借。 102.稽:考证、考核,稽首(礼节)。 103.期:①满一年(一月);②期望,约定。 104.贾:买,做买卖的人,价格。 105.假:借,如果。 106.鉴:镜子,引以为鉴。 107.踬:跌倒。 108.乍:突然,刚。 109.斫:砍。 110.诘:责问。 111.靖:安定。 112.就:接近。 113.竟:完毕、终了,从头到尾。 114.绝:断绝,非常,超越,横渡。 115.堪:忍受,能够。 116.克:能够,战胜。 117.匡:纠正,辅助。 118.罹:遭遇。 119.靡:没有,倒下,浪费。 120.令:使,美好,时令。 121.略:掠夺,夺取,大概,谋略。 122.伦:类。 123.弥:满,更加,弥补。 124.名:名称,命名,有名,占有,说出。 125.秣:喂马。 126.莫:没有人,不要。 127.牧:封建统治阶级称统治人民为“牧”。 128.朋:结党。 129.裨:副的;好处。 130.匹:力量相等。 131.衷:内心。 132.戚:斧头,忧愁,亲属。 133.迄:到。 134.讫:完毕。 135.戕:杀。 136.抢:碰、撞。 137.虽:虽然,即使。 138.宿:素来,星宿,夜。(宿将:有经验的老将) 139.素:向来。 140.速:快,招致,邀请。 141.私:偏袒。 142.司:主管,官署。 143.俟:等待。 144.数:规律,屡次,天命。 145.率:遵循,率领,大致,一概。 146.爽:差错。 147.是:这,正确。 148.适:到……去,恰好,刚才,适合。 149.微:深奥,稍微,卑贱,(如果)不是。 150.状:描绘、陈述。 151.为:做,作为,认为,是,因为。 152.奚:什么,哪里。 153.蹊:小路。 154.悉:全、尽。 155.息:生长,繁殖,停止。 156.袭:因循,沿袭,侵袭。 157.葸:畏怯。 158.黠:狡猾。 159.狎:轻侮。 160.遐:远。 161.暇:空闲。 162.下:攻克,交给……去处理。 163.鲜:少。 164.先:祖先,死去的。 165.嫌:疑惑,仇怨。 166.相:容貌,辅助。 167.向:从前,假使。 168.骁:勇猛,矫健。 169.衅:罪过,灾祸。 170.兴:发动。 171.凶:收成不好。 172.修:长,整理。 173.诩:夸耀。 174.勖:勉励。 175.恤:担忧,体恤。 176.旋:随即。 177.涯:边际。 178.雅:很,高雅,平素,向来。 179.厌:满足。 180.赝:假的。 181.已:停止。 182.翌:明(天,年)。 183.怿:喜悦。 184.益:更加,渐渐地,利益。 185.懿:美好。 186.易:改变,交换,轻视。 187.逸:逃跑,隐逸,放纵。 188.抑:选择。 189.艺:种植。 190.诣:到。 191.因:依靠,沿袭,由于,通过。 192.殷:盛、众多。 193.荫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上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194.隅:角落。 195.不虞:没料到。 196.渝:改变。 197.膺:胸。 198.英:花。 199.营:经营,谋求。 200.颖:聪明。 201.用:使用,任用,因为,以,财用。 202.尤:罪过,特别。 203.宥:宽容。 204.鬻:卖。 205.寓:寄寓。 206.谕:告诉,知道,了解。 207.狱:案件,官司。 208.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209.殒:死亡。 210.陨:从高处掉下。 211.愠:生气。 212.宰:主宰。 213.再:第二次,两次。 214.造:到……去。 215.表示等到的:逮、迨、比、及、比及、比至。 216.表示统率的:率、领、将、帅、引、以、带、勒、制。 217.倜傥:①卓越;②不拘于俗。 218.表示假装的:阳、佯、诈、伪。 219.表示攻下、夺取的:下、拔、取、破、夺、举、掠、略。 220.表示交友、交往的:善、友、交接、交、与、知、游、结、故(旧交)。 221.表示一类的:伦、徒、辈、众、党、流、类、属、族、侪、俦。 222.表示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223.表示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适、之、造、至、徂。 224.表示离开某地的:去、迂、徙。 225.表示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存、候。 226.表示告别的:辞、别、谢。 227.表示暗中的:阴、间、密。 228.表示难道的:顾、岂、独、庸、其。 229.表示全、都的:毕、咸、皆、率、具、俱、举、尽、胜、一、悉、全、阖、合、 并、胜、既、佥。 230.表示慰问的:存、吊、问、慰、省、循。 231.表示美好的:令、修、嘉、懿、盛、雅、善、好、巧。 知识清单四 近 7 年频繁考查的 10 个文言虚词 一、以(7 年考查 51 次) (一)介词 1.表示工具,可译为“拿”“用”“凭着”。 如 2016 年北京卷的“天且以.齐私楚也”。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如 2012 年北京卷的“何以.报为”。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如 2013 年广东卷的“议以.咏首荐”。 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 2014 年天津卷的“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如 2010 年天津卷的“斧斤以.时入山林”。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如 2011 年浙江卷的“逸则富以.康”。 2.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如 2015 年广东卷的“背负二十四矢以.死”。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等。 如 2016 年山东卷的“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4.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致”。 如 2014 年安徽卷的“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 2016 年天津卷的“宗质负其母以.归”。 6.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作“因为”。 如 2012 年山东卷的“但以.刘日薄西山”。 (三)助词 1.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逆以.煎我怀”。 2.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如《后汉书·皇 后纪》中的“夏、殷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 (四)动词 1.以为,认为。如 2010 年北京卷的“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2.用,任用。如屈原《涉江》中的“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五)名词 缘由,原因。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二、而(7 年考查 41 次)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2015 年四川卷的“朋友钦而.乐之”。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劝学》中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如 2014 年江西卷的“遂掬粟投于地而.呼之”。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2016 年全国乙卷的“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 2014 年天津卷的“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2016 年北京卷的“即奉国而.归齐矣”。 7.表示因果关系。 如 2015 年广东卷的“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 8.表示目的关系。 如《鸿门宴》中的“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们)的”。 如《项脊轩志》中的“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之(7 年考查 36 次)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如 2016 年全国甲卷的“登云即进之.于朝”。 2.指示代词:这,此。 如 2016 年全国乙卷的“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如 2016 年全国甲卷的“其间岂无刚直之.人”。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 2015 年天津卷的“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 2015 年浙江卷的“夫晋,何厌之.有”。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2015 年山东卷的“蚓无爪牙之.利”。 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填然鼓之.”。 (三)动词 到……去。 如 2014 年重庆卷的“群丐请从之.任所”。 四、其(7 年考查 33 次) (一)代词 1.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可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如 2016 年全国甲卷的“多不能安其.身”。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她、它)”。 如 2016 年全国乙卷的“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如 2013 年四川卷的“然负其.经济之略”。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2011 年湖南卷的“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如《捕蛇者说》中的“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2016 年全国甲卷的“其.间岂无刚直之人”。 (二)副词 1.表商量希望的语气,相当于“可要”“还是”。 如 2015 年安徽卷的“吾其.还也”。 2.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 如 2014 年天津卷的“其.庶几于是者与”。 3.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如 2012 年天津卷的“一瓢先生其.理学乎”。 4.表祈使语气,可译作“一定”“千万”。 如 2016 年北京卷的“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如《逍遥游》中的“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如《孟子见梁襄王》中的“其.如是,孰能御之?” 五、为(7 年考查 30 次) (一)动词 1.做,作为,当成,成为。 如 2016 年山东卷的“其不为.窟穴者”。(为:搭建,建造) 2.以为,认为。如《鸿门宴》中的“窃为.大王不取也”。 3.判断词,是。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如 2012 年湖南卷的“遗善为.闾里传”。 2.表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如 2014 年四川卷的“时人为.之语曰”。 3.表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如 2015 年山东卷的“是故智者为.之谋”。 4.对,向。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如姬为.公子泣”。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如《晏子使楚》中的“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三)句末语气词 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如《逍遥游》中的“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六、于(6 年考查 26 次) 介词 1.在,从,到。如 2015 年天津卷的“于.凉州造浮图”。 2.“在……方面”“从……中”。 如 2011 年江西卷的“以勇气闻于.诸侯”。 3.由于。如《进学解》中的“业精于.勤,荒于嬉”。 4.向,对,对于。如 2014 年浙江卷的“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 5.被。如 2012 年天津卷的“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与,跟,同。如 2016 年天津卷的“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 7.比。如 2015 年四川卷的“甚于.丹青”。 七、且(6 年考查 16 次) (一)连词 1.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如 2012 年江西卷的“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 2.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况且”。 如 2011 年天津卷的“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3.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如 2013 年浙江卷的“则皆可为材且.良”。 (二)副词 1.将,将要。 如 2016 年北京卷的“天且.以齐私楚也”。 2.暂且,姑且。 如《石壕吏》中的“存者且.偷生”。 八、乃(6 年考查 18 次)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就”等。 如 2016 年浙江卷的“老人乃.出酒果饷之”。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如 2016 年山东卷的“公乃.愿致诸侯”。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如《项羽之死》中“项王乃复引兵而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用在判断句中,表示肯定,可译为“是”“就是”等。 如司马光的《赤壁之战》中的“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5.表条件、结果,可译为“才”。 如 2014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的“文力争乃.止”。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如《伶官传序》中的“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九、因(6 年考查 12 次) (一)介词 1.依靠,凭借。如 2013 年安徽卷的“伺者因.此觉知”。 2.趁着,趁此。如 2013 年山东卷的“不如因.善遇之”。 3.通过,经由。如 2011 年安徽卷的“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因为,由于。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二)副词 于是,就。如 2013 年山东卷的“人因.号之为‘匡山’”。 (三)动词 1.根据。如《五蠹》中的“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2.沿袭,继续。 如《过秦论》中的“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十、则(6 年考查 13 次)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如 2016 年江苏卷的“汝则.已矣”。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如 2015 年安徽卷的“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3.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虽然”“倒是”。 如 2015 年浙江卷的“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4.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使用,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如《捕蛇者说》中的“非死则.徙尔”。 (二)副词 1.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如 2016 年山东卷的“是则.可矣”。 2.表示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已经”。 如《殽之战》中的“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第 3 课时 翻译题精研(二)——译出规范创满分 明意、找点、巧润饰,3 步规范创满分 通过上一课时,我们知道,对文言句子的翻译,其实就是对句子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 殊句式的翻译,因此要做到“字字落实,一一对应”。但仅仅是“字字落实,一一对应”还 是难以保证翻译的规范到位。编者从教学和命题实际总结出了“三步翻译法”,教会考生规 范答题。 [典例感悟] [例 1] (2016·全国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 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 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 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 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 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 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译文: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译文: 解析:根据翻译句子的步骤,首先应解读一下(1)(2)句各有几个赋分点,结合所要翻译 句子的上下文理解其大致内容,然后根据分值确定可能的赋分点(一般情况下,一个翻译要 点 1 分)并准确翻译,可以多找一两处落实翻译。 最后,加工润饰,连缀成句,完善答案。注意补出句首的主语。 答案:(1)(傅珪)极力奏陈当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 恨他。 (2)(卢雍)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 回复。 [参考译文] 傅珪,字邦瑞,是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任庶吉士。……八年五月,再次奏报 四月出现灾情,傅珪于是进言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害不过六十九次。现今从去年秋 天以来,地震雷鸣,天降冰雹,辰星坠落,龙虎出现,地裂山崩,总共四十二件事,而且水 灾、旱灾不算,灾害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的。”(傅珪)极力奏陈当时社会弊病十件事, 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正赶上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欺凌,权 贵就假托帝王诏命令二人退休。长安和洛阳谏官纷纷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帝没有批 准。傅珪归家三年,御史卢雍称赞傅珪在位时有古代大臣的风范,家里没有积存的钱物,每 天的供给都很困难,乞求发放每月的禄米和仆人每年的食米,以表示朝廷对官员的优待。(卢 雍)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而傅 珪刚好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例 2] (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 古者常有处橧巢[注]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 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 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 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 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 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 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 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 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 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4 分) 译文: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 分) 译文: (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 分) 译文: 解析:根据翻译句子的步骤,首先结合上下文,理解要求翻译的句子的大致内容;然后 根据分值找出各自的可能的赋分点,可以多找出一两处落实翻译。 最后,加工润饰,连缀句子,完善答案。注意不要出现语病。如“是则可矣”不能 翻译成“这样是可以”,而应翻译成“这样(做)是可以的”。 答案:(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 潮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参考译文] …… 古代曾有居住在用柴薪搭建巢穴(的君王)而不厌恶,给予宫室而不要的人,天下人不朝 拜他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庄重恭敬。衣服的 轻重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 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明堂的形制是,(只求)地下的潮湿,不能上来;天降 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绘上纹饰,木建筑物不加镂刻,这是向百姓显示懂得节俭。 等到他们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超过足以培养恭敬的限度,宫室的华美已超过避开潮湿 的限度,使用人力太多,使用钱财非常浪费,这是与民结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代圣 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未必能治理好,或 许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 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而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 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藁邑作为食邑。晏子谢绝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 量已经疲困了;又喜欢游乐玩赏器物,刻意打扮宫中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 动战争,百姓的死亡很近了。使民力疲困,使民财用尽,使民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 上面的统治者了!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安居自己的家,尊 重国君而后安处自身,为什么说偏偏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呢!” [即时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后面的句子。 高祖受禅,永定二年,(孔奂)除晋陵太守。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舱临郡, 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曲阿富人殷绮,见奂居处素俭,乃饷衣一袭,毡被一具。奂曰: “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 …… 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 (节选自《陈书·孔奂传》) (1)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 译文: (2)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 译文: 解析:句(1)采分点:美禄,优厚的俸禄;“何为”应为“为何”;但,只是;周,周 济;容,允许。句(2)采分点:耿介,耿直;绝,回绝;虽,即使;储副,太子;及,加; 终不为屈,省略句,“为”后省略代词“之”。 答案:(1)太守有优厚的俸禄,怎么会不能置办这些东西,只是老百姓还有周济不到的, 不允许我独自享受温饱罢了。 (2)孔奂性格很耿直,对私相嘱托之事一概回绝,即使尊贵如太子,重臣如公侯,对他 感情相加,也不为此屈服。 [参考译文] 高祖受禅即位后,永定二年,(孔奂)被任命为晋陵太守。孔奂清白自守,妻子儿女都不 赴任所,唯独(自己一人)乘单船到达郡治所在地,所得的官俸,随即分给赡养孤寡之人。曲 阿富人殷绮,见孔奂住所朴素俭约,便送给他一套衣服,一床毡被。孔奂说:“太守有优厚 的俸禄,怎么会不能置办这些东西,只是老百姓还有周济不到的,不允许我独自享受温饱罢 了。” …… 孔奂性格很耿直,对私相嘱托之事一概回绝,即使尊贵如太子,重臣如公侯,对他感情 相加,也不为此屈服。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后面的句子。 他日,上问袁枢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曰:“可与寺监簿。”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 即因史书以言曰:“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 垂法万世。”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上曰:“朕不至与 此曹图事帷幄中。”枢谢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迁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 以闻,人为危之。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诏权工部侍郎。因论大理狱 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光宗受禅,叙复元官。 (选自《宋史·袁枢传》,有删改) (1)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 译文: (2)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 译文: 解析:句(1)采分点:历陈,依次陈述;往事,古代的事;奸佞,邪恶的人;致,造成。 句(2)采分点:因,由于;狱,案件;外,调外地就职;命、旨,任命;秩,俸禄,此指官 的品级;寝,停止。 答案:(1)(袁枢)于是依次陈述古代的事,从汉武帝以后到唐文宗,偏听邪恶人的话, 造成祸乱。 (2)由于议论大理寺案件请求调外地就职,有给他郡守的任命,接着贬官两级,停止以 前的任命。 [参考译文] 后来有一天,皇帝问袁枢现任什么官,龚茂良按实回答,皇帝说:“可以任命他为寺监 簿。”于是凭着大宗正簿的身份上朝对答皇帝的询问,就根据史书进言说:“我私下听说陛 下曾读《通鉴》,多次有教导的话,看到诸葛亮谈论两汉兴衰的原因,有告诫,流传示范万 世。”(袁枢)于是依次陈述古代的事,从汉武帝以后到唐文宗,偏听邪恶人的话,造成祸乱。 皇帝说:“我不至于和这些人在朝廷策划国事。”袁枢道歉说:“陛下的话说到这里,是天 下人的福气。” 升任大理少卿。通州百姓高氏因为产业的事被关进大理狱,殿中侍御史冷世光接受巨额 贿赂偏袒包庇高氏,袁枢原原本本地把事情报告皇帝,大家替袁枢担心。皇帝生气,立即罢 免了冷世光,以朝廷官员的身份弹劾御史,实际上是从袁枢开始的。朝廷下诏让袁枢代理工 部侍郎。由于议论大理寺案件请求调外地就职,有给他郡守的任命,接着贬官两级,停止以 前的任命。光宗继位,恢复原来的官职。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后面的句子。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 生亦谩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 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 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 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1)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译文: (2)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 译文: 解析:句(1)采分点:虽,即使;道,说出;宿疾,多年的疾病。句(2)采分点:恶,讨 厌;以,用;自晦,宾语前置,隐匿自我。 答案:(1)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多年的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迹。 (2)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好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 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 [参考译文] 高安乞丐赵生,衣服破旧,头发蓬乱,不曾沐浴清洗,喜好饮酒,喝醉酒就殴打责骂街 市上的人。即使有好事的人有时召请他谈话,赵生也谩骂人家,斥责人家的过错和恶行。所 以高安的人都称他是狂人,不敢亲近他。但是他与人交往,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 多年的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迹。因为这个,有人说:“这不是得道之人吗?” 赵生喜欢禽鸟和六畜,经常带着这其中的一样跟随自己,和它一起睡觉吃饭。居住在兴 国时,他畜养了一头高大的骡子,被骡子踢伤而死。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 用不好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所以德行和谨慎时常表现 在外面。现在我看赵生,他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并非专门用来隐匿自我的。而他的 言语时常有合于道的。 [文言文翻译增分练] 一、对点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 松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有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 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秩居闲散,徒奔趋抑郁于 群众之中。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 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 (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 (1)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秩居闲散,徒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 译文: (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 译文: 答案:(1)但是他的家庭遭遇变故,不能够伸展他的志向。等到他出仕做官,官居闲散 之职,奔走于生活困苦烦闷的百姓之中。(关键词:“遂”“及”“筮仕”“秩”“奔趋”) (2)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 官员相比,(许曾裕的功绩)难道比他们少吗?(关键词:“虽然”“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 者”“歉”) [参考译文] 辰公体察到许曾裕发自内心爱民的诚意,深深被打动并赏识他。打算提拔重用他,而这 一年许曾裕生病,在六月十八日死在松江官署,享年五十八岁。当初许曾裕年少时,胸怀远 大的志向,想在天下建立功勋。了解许曾裕的士大夫都揣度他必定为朝廷重用。但是他的家 庭遭遇变故,不能够伸展他的志向。等到他出仕做官,官居闲散之职,奔走于生活困苦烦闷 的百姓之中。已经被布政使了解,差不多有伸展志向的机会,却死去了。难道相信这是命吗? 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 (许曾裕的功绩)难道比他们少吗?唉,太可悲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 瀁,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 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 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 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节选自[明]陶安《游龙鸣山记》) (1)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 译文: (2)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译文: 答案:(1)于是温暖的气息弥散席子,气氛热时如夏,静时如秋,冷时如冬。(关键词: “暖气”“薰”“蒸”“凄”“栗”) (2)走了将近一里,众人因为余兴未尽,席地而坐,分了韵脚赋诗良久,各自作了诗才 回来。(关键词:“九”“以”“归”) [参考译文] 我为没登上山顶而感到遗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 攀援着藤萝,穿过荆棘之中。山上有深幽广阔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 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山的西边顶部,巨大的石头雄伟平坦,上面可坐几十人。在石上茫然 四望,心中豁然开朗。山的东边顶部比西边顶部还高,因疲倦不想再上了,又回到寺院的“白 云深处”饮茶。于是温暖的气息弥散席子,气氛热时如夏,静时如秋,冷时如冬,觥筹无数, 谈笑甚欢,即使是仆从与乐工也各得其乐。酒毕,长老带领客人赏花,众人缓缓登上环翠阁。 不久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走了将近一里,众人因为余兴未尽,席地而坐,分了韵脚赋诗 良久,各自作了诗才回来。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 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 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 疏上,优诏轸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 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1)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 译文: (2)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译文: 答案:(1)于是把海运节省下来的二十余万的银两用于治理吴淞江,选择贤能之人来负 责事务,到了道光八年竣工。(关键词:“以”“兴工”“任事”) (2)和左宗棠、胡林翼在未做官时就认识了,他们结为儿女亲家,他们后来全都成为一 代名臣。(关键词:“未遇”“婚姻”“俱”) [参考译文] 由于太湖水流不畅通,江苏多次遭遇水灾。(陶澍)上书说:“太湖下游在吴淞江和刘河、 白茆河,其中吴淞江是最重要的。治理吴淞江又是以通海口为最重要。”于是把海运节省下 来的二十余万的银两用于治理吴淞江,选择贤能之人来负责事务,到了道光八年竣工。陶澍 当初巡视南漕时,就条分缕析陈述利害上奏皇帝,到这里就先疏通徒阳河,要依次发起刘河、 白茆、练湖、孟渎这些工程。后来在总督任上,和巡抚林则徐戮力同心疏浚诸河,吴中人称 他们做了利在数十年的好事,此语在《则徐传》中有详细记载。 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后来咸丰年间才最终施行。道光十九年,逝世。临终奏表,皇帝下诏褒奖,称他“实心任事, 不避嫌怨”。 陶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让他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在江南治理河水、漕运,管 理盐铁贩卖上面成就斐然,也依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这些人的帮助。和左宗棠、 胡林翼在未做官时就认识了,他们结为儿女亲家,他们后来全都成为一代名臣。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祖珽曾与(韩)凤于后主前论事,珽语凤云:“强弓长槊,容相推谢;军国谋算,何由得 争?”凤答云:“各出意见,岂在文武优劣!”后主将诛斛律明月,凤固执不从。祖珽因有 谗言,既诛明月,数日后主不兴语,后寻复旧。仍封旧国昌黎郡王,又加特进。 进位领军大将军,余悉如故。息宝行尚公主,在晋阳赐甲第一区。其公主生男满月,驾 幸凤宅,宴会尽日。每旦早参,先被敕唤顾访,出后方引奏事官。若不视事,内省急速者, 皆附奏闻。军国要密,无不经手。东西巡幸,及山水游戏射猎,独在御傍。与高阿那肱、穆 提婆共处衡轴,号曰三贵。 (1)强弓长槊,容相推谢;军国谋算,何由得争? 译文: (2)若不视事,内省急速者,皆附奏闻。军国要密,无不经手。 译文: 答案:(1)强弓长矛,容许互相推托;军国谋划,怎么能发生争执?(关键词:“长 槊”“谢”“谋算”) (2)如果不处理政事,而内省急迫催促办理的,都由他顺便奏呈皇上。国家与军中机密 要闻,无不经过他的手。(关键词:“视事”“急速”“附”“军国”) [参考译文] 祖珽曾和韩凤在后主面前讨论事情,祖珽对韩凤说:“强弓长矛,容许互相推托;军国 谋划,怎么能发生争执?”韩凤回答说:“各自发表意见,怎么有文武优劣的分别!”后主 将杀斛律明月,韩凤坚决不执行。祖珽因在后主面前进有谗言,杀掉斛律明月后,有几天后 主不和韩凤说话。后来才恢复旧日关系。仍旧封他故地昌黎郡王,另外又赐位特进。 官职升为领军大将军,其他都和以往一样。儿子宝行娶公主为妻,在晋阳赏赐上等宅第。 公主生男孩满月时,皇上驾临韩凤住宅,宴请宾客数天。每天早参时,先被皇上召呼问事, 出来后才召引奏事官。如果不处理政事,而内省急迫催促办理的,都由他顺便奏呈皇上。国 家与军中机密要闻,无不经过他的手。皇上东西游巡,以及游山玩水嬉戏射猎,只有他单独 陪伴。与高阿那肱、穆提婆共处中枢要职,号称三显贵。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 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 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 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 1991 年版) (1)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译文: (2)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 译文: 答案:(1)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关键词:“若 人”“交”“益”,两个判断句) (2)随意地用言论来非议别人,那差不多就是小人;能反省自己,就不失为君子了。(关 键词:“妄”“议”“自检”) [参考译文] 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然而假如我这里有这样一 个有品行的人,人家却疏远我,我将怎样得到这样的人并且与他交往呢?与其害怕别人拒绝 我,不如用被人拒绝的原因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差不多成功了。随意地用言论来非议 别人,那差不多就是小人;能反省自己,就不失为君子了。终身践行这样的话吧!我年少愚 昧,希望遵循我父亲所走的道路,常常害怕与他的道路相背离,而玷污了自己的父母,希望 自己在道义上有所进步,期望自己达到君子的境界,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告诫自己。 二、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赵南星,字梦白,高邑人。万历二年进士。除汝宁推官。治行廉平,稍迁户部..主事。 二十一年大计..京官,与尚书孙鑨秉公澄汰。首黜所亲都给事中王三余及鑨甥文选员外郎 吕胤昌,其附丽政府及大学士赵志皋弟皆不免,政府大不堪。给事中刘道隆因劾吏部议留拾 遗庶僚非法。得旨,南星等专权植党,贬三官。 光宗立,起太常少卿。拜左都御史,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寻代张问达为吏部尚书。当 是时,人务奔竞,苞苴①恣行,言路横尤甚。每文选郎出,辄邀之半道,为人求官,不得则 加以恶声,或逐之去。选郎即公正无如何,尚书亦太息而已。南星素疾其弊,锐意澄清,独 行己志,政府及中贵亦不得有所干请,诸人惮其刚严不敢犯。有给事为赀郎求盐运司,即注 赀郎王府,而出给事于外。知县石三畏素贪,夤缘②将行取,南星亦置之王府。时进士无为 王官者,南星不恤也。 魏忠贤雅重之,尝于帝前称其任事。一日,遣娣子傅应星贽见,南星麾之去。尝并坐弘 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大 学士魏广微,南星友允贞子也,素以通家子畜之。广微入内阁附忠贤,尝三至南星门,拒勿 见。又尝叹曰:“见泉无子。”见泉,允贞别号也。广微恨刺骨,与忠贤比而龁南星。 忠贤及其党恶南星甚,每矫敕谕,必目为元凶。于是御史张讷劾南星十大罪。系之狱, 坐南星赃万五千。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卒戍南星代州。嫡母..冯氏、生母李氏, 并哀恸而卒。子生七龄,惊怖死。南星抵戍所,处之怡然。 庄烈帝登极..,有诏赦还。巡抚牟志夔,忠贤党也,故迟遣之,竟卒于戍所。崇祯初,赠 太子太保,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二百四十三卷) [注] ①苞苴:贿赂。②夤缘:攀附权贵。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 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B.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 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C.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 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D.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 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解析:选 B 从最容易的突破口开始排除,“忠贤默然,怒形于色”这八个字明显分属 两个分句,可先排除 A、D;再从“主上冲龄”“我辈……”两个方面是对举关系来看,排 除 C。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 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B.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通过考核 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 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 皇帝即位,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解析:选 C “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错,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 的正妻的称呼”。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南星秉公执法,整肃吏治。他与尚书孙鑨考核京官,首先就将与他们亲近的王三 余、吕胤昌罢黜,大学士赵志皋的弟弟也不能幸免。 B.赵南星忠于职守,锐意除弊。他对于官场上奔走于升迁之道、贿赂公行的风气甚为 痛恨,特立独行,极力澄清,朝廷上下都惧怕他,不敢向他开口请托。 C.赵南星刚正不阿,嫉恶如仇。魏忠贤曾在皇帝面前称赞他的为政才能,并让自己的 外甥拉拢他,他不为所动。因老友之子依附魏忠贤,他拒不接见,惹来怨恨。 D.赵南星遭谗受害,含冤而卒。他秉公澄汰的做法虽然得到皇帝的大力支持,但因直 接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未能持久。他也受到打击迫害,含恨卒于戍所。 解析:选 D 无中生有,未得到皇帝的大力支持。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文选郎出,辄邀之半道,为人求官,不得则加以恶声,或逐之去。 译文: (2)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 译文: 答案:(1)每次文选郎外出,总有人在半道上将他拦住,替别人求官,得不到满足就恶 言相加(就说他的坏话),或者把他赶走。 (2)(朝廷)将他抓进(投入)监狱,判处赵南星赔偿赃款一万五千两银子。赵南星家里一 向贫穷,靠亲友捐助才将官司了结。 [参考译文] 赵南星,字梦白,高邑人。万历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汝宁推官。善于治理政事,品 行廉洁,办事公正,又逐渐升迁为户部主事。 万历二十一年考核京官,与尚书孙鑨秉公执法挑选淘汰官吏。首先罢免了与他亲近的都 给事中王三余及孙鑨的外甥文选员外郎吕胤昌,其他依附政府的人连大学士赵志皋的弟弟也 不能幸免,内阁大臣难以承受。给事中刘道隆因此弹劾吏部建议留任被纠察的庶僚不合法制。 得到圣旨,赵南星等专权培植党羽势力,贬官三级。 光宗继位,赵南星被起用为太常少卿。又被任命为左都御史,他愤慨以拯济天下为己任。 不久代替张问达为吏部尚书。这时,人们竞相追名逐利,贿赂恣意盛行,谏官尤为横行。每 次文选郎外出,总有人在半路将他拦住,替别人求官,得不到满足就恶言相加(就说他的坏 话),或者把他赶走。选官即使公正也没有什么办法,尚书也只能叹息而已。赵南星向来就 痛恨这弊端,锐意澄清,独行自己的志向,政府官员以及宫中权贵也不能有所请托,众人忌 惮他刚正严明不敢冒犯。有个给事为赀郎(出钱捐官的人)求取盐运司之职,赵南星就把出钱 捐官的人调入王府,而把给事调出京城。知县石三畏一向贪婪,攀附权贵将要调任京职,赵 南星也把他安置进王府。当时进士没有在王府做官的,赵南星也不顾惜。 魏忠贤向来推崇他,曾在皇帝面前称赞他能担当大任。有一天,魏忠贤派遣外甥傅应星 拿着礼物拜见他,赵南星把他赶走了。曾与魏忠贤一起坐在弘政门下,选拔通政司的参议, 态度严肃地对魏忠贤说:“皇上年幼,我们这些朝廷内外的臣子应该各自努力做好事。”魏 忠贤一声不吭,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大学士魏广微,是赵南星的朋友魏允贞的儿子,向来以 世交子弟抚养他,魏广微进入内阁依附魏忠贤,曾三次到赵南星家,都被拒之门外。又曾经 感叹说:“见泉没有儿子。”见泉是魏允贞的别号。魏广微对他恨之入骨,与魏忠贤相勾结 来陷害赵南星。 魏忠贤及其党徒非常憎恨赵南星,每当假传皇帝诏令时,总是把他看作罪魁祸首。于是 御史张讷弹劾赵南星十大罪状。(朝廷)将他抓进(投入)监狱,判处赵南星赔偿赃款一万五千 两银子。赵南星家里一向贫穷,靠亲友捐助才将官司了结。最后将赵南星发配代州。嫡母冯 氏,生母李氏,都由于哀痛过度而死。七岁的儿子也由于受惊吓死去了。赵南星到达发配地, 安然自处。 庄烈皇帝登基,下诏赦免让他返京。巡抚牟志夔,是魏忠贤的死党,故意推迟派送,赵 南星最终死在发配的地方。崇祯初年,赠太子太保,谥号“忠毅”。 “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钱乙字仲阳,父颖善医,然嗜酒喜游,东之海上不反。乙方三岁,母前死,姑嫁吕氏, 哀而收养之,长诲之医,乃告以家世。即泣,请往迹寻,凡八九反。积数岁,遂迎父以归, 时已三十年矣。其事吕如事父,吕没无嗣,为收葬行服..。 乙始以《颅囟方》著名,授翰林医学。皇子病瘈疭①,乙进黄土汤而愈。神宗召问黄土 所以愈疾状,对曰:“以土胜水,水得其平,则风自止。”帝悦,擢太医丞...。广亲宗子病, 诊之曰:“此可毋药而愈。”其幼在傍,指之曰:“是且暴疾惊人,后三日过午,可无恙。” 其家恚,不答。明日,幼果发痫②甚急,召乙治之,三日愈。 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左手足忽挛不能用,喜曰:“可矣!” 以病免归,不复出。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末年挛 痹浸剧,知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遂卒,年八十二。 王克明字彦昭,绍兴、乾道间名医也。初生时,母乏乳,饵以粥,遂得脾胃疾,长益甚, 医以为不可治。克明自读《难经..》《素问..》以求其法,刻意处药,其病乃愈。始以术行江、 淮,入苏、湖,针灸尤精。诊脉有难疗者,必沉思得其要,然后予之药。病虽数证,或用一 药以除其本,本除而余病自去。亦有不予药者,期以某日自安。有以为非药之过,过在某事, 当随其事治之。言无不验。张子盖救海州,战士大疫,克明时在军中,全活者几万人。子盖 上其功,克明力辞之。 克明颇知书,好侠尚义,常数千里赴人之急。初试礼部中选,累任医官。王炎宣抚四川, 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后迁至翰林医痊局,赐金紫..。绍兴五年卒,年 六十七。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有删改) [注] ①瘈疭(chì zòng):痉挛,抽风。②痫:癫痫,羊角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B.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C.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D.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解析:选 B 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 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 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 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本题可参照名词作宾语的情况断句, 例如,“古法”“诸书”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服,穿孝服居丧。人死后其亲属必须要穿特制的丧服守孝三年,表达对死者的悼 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 B.太医丞,古代医官名。宋史记载,熙宁九年,于太常寺下设置太医局,管理医学行 政和医学教育,太医丞是其中的署官。 C.《难经》《素问》,《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难经》则解释了《黄帝内经》的医学医理,有不少独 到见解。 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若官员品级不够而皇帝特赐,准许服紫,称赐 紫。赐紫同时赐金鱼袋,合称赐金紫。宋代沿用唐制。 解析:选 A 答题时,可根据平时的积累,仔细辨识选项的表述是否正确。A 项,守孝 期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有长有短,不是所有亲属都必须守孝三年。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乙非常孝顺、敬老。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出去寻找父亲,找了很多年,终于找 到。他由姑父抚养长大,对待姑父如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 B.钱乙医术高超,甚至可以预判病症。他给皇子治病,给他喝黄土汤就治好了。他判 断广亲的小儿子会在一天之后发病,后来果然如他所说的那样。 C.王克明自学成才,治疗方法多样。他摸索医方治好了自己的脾胃病,认为有的病应 用药治疗,有的病可以自愈,有的则需要先把引发疾病的事情处理好。 D.王克明医德高尚,有侠义之风。张子盖的部队中瘟疫流行,他赶赴军中,治愈了几 万人。他又常常奔波几千里,为他人治病。 解析:选 B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 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 项,钱乙判断广亲的 小儿子将突然发病,但没有说明具体时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 夫。” 译文: (2)王炎宣抚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 译文: 解析: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 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 现 代 汉 语 把 它 表 达 出 来 。 翻 译 此 题 时 需 要 注 意 的 关 键 词 有 “羸”“甚”“藏”“其”“辟”“不就”“坐”。 答案:(1)钱乙本来就有身体瘦弱的毛病,常常用心治疗自己,后来病重,他叹道:“这 就是所说的浑身麻木疼痛的病。进入内脏者死,我大概要完了吧。” (2)王炎做四川宣抚使,征召王克明为手下,王克明没有去。王炎很生气,弹劾王克明 躲避公事,王克明被判罪贬职。 [参考译文] 钱乙字仲阳,他父亲钱颖擅长医术,然而嗜好饮酒,喜欢出游,(有一天)往东到海上去 就没有回来。钱乙当时才三岁,母亲早死,他姑姑嫁给吕氏,吕氏怜悯并收养了他,长大以 后,就教导他学医,并告诉他的家世。钱乙号啕哭泣,请求去寻找父亲,一共寻找了八九趟。 很多年后,终于找回父亲,此时他已三十岁了。他侍奉吕氏如同侍奉生身父亲,吕氏死后没 有后代,他就给吕氏收殓埋葬,穿孝衣守丧。 钱乙最初是因《颅囟方》著名,授给他翰林医学的官职。皇子患惊风病,钱乙给他喝黄 土汤而治好了他的病。神宗召见他询问黄土汤治病的情形,他回答:“因为土能克水,水平 稳了,那么惊风自然就停止。”神宗高兴,提升他为太医丞。广亲的长子患病,钱乙诊断他 的病说:“这种病可以不用吃药而痊愈。”广亲的小儿子在旁边,钱乙指着他说:“这孩子 将突然患病,使人惊恐,过了三天的午后,可无忧。”广亲家的人很生气,不答话。第二天, 广亲的小儿子果然突发羊角风,十分危急,请钱乙给他诊治,三天就病愈。 钱乙本来就有身体瘦弱的毛病,常常用心治疗自己,后来病重,他叹道:“这就是所说 的浑身麻木疼痛的病。进入内脏者死,我大概要完了吧。”随后又说:“我能把病痛移到四 肢末端。”于是就自己制药,日夜喝它。左手、左脚突然蜷曲不能活动,他高兴地说:“可 以啦!”他因病辞职回家,不再出来为官。钱乙开药方,广博通达,有关医书无不阅读,不 固执地死守古法。特别精通《本草》等书,辨别纠正它错误的地方。晚年时,痉挛麻痹的病 症逐渐严重,他知道不能治疗,就召来亲戚诀别,换上衣服等待死亡,于是去世,终年八十 二岁。 王克明,字彦昭,是绍兴、乾道(皇帝年号)年间的名医。他刚出生时,母亲缺少乳汁, 就喂他吃粥,他因此得了脾胃病,长大后更加严重,医生认为治不好了。王克明自学《难经》 和《素问》,来寻找治疗的办法,用心施用药物,他的病才好了。之后他开始用学来的医术 在江淮地区行医,又到了苏州、湖州一带,尤其擅长针灸。他诊脉遇到难以治疗的病情,必 定深思一番弄清病症的关键,之后再用药。(他认为)病即使表现出多种症状,有的可能只用 一种药就可以去除病症根源,根源去除而其他的病症自然会随之消失。对有些病人则不给药, 告诉病人到哪一天病就自动好了。有的病,他认为吃药治不好不是药的问题(不是吃药能治 好的),而是病人某些(引发疾病的)事情没有处理好,将事情处理妥当,其病自愈。王克明 所作的诊断之言无不一一验证。张子盖率军救援海州,军队中瘟疫流行,他赶赴军中,治好 了几万人。张子盖准备向朝廷上表为其请功,王克明却极力推辞。 王克明学问非常好,为人好侠尚义,常奔波数千里为人治病。起初参加礼部考试,考中 后,屡次担任医官。王炎做四川宣抚使,征召王克明为手下,王克明没有去。王炎很生气, 弹劾王克明躲避公事,王克明被判罪贬职。后来改到翰林医痊局任职,皇帝赐予他紫衣和金 鱼袋。绍兴五年去世,时年六十七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章频,字简之,建州浦城人。与弟 皆以进士试礼部预选,会诏兄弟毋并举,频即推其 弟,弃去。后六年,乃擢第。自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南昌县,改大理寺丞、知九陇县,迁殿 中丞。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频视券墨浮朱上,曰: “是必先盗印然后书。”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 按,无所异。梦松用此入为监察御史,频坐不时具狱,降监庆州酒,徙知长洲县。天禧..初, 增置谏官、御史十二人,频以选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陈、亳间民讹言兵起,老幼皆 奔,命安抚京西。还,为三司度支判官。青州麻士瑶杀从子温裕,并其财,遣往按治,士瑶 伏诛。又诏鞫邛州牙校讼盐井事。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 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频雅善丁谓,谓贬,左迁..尚书比部员外郎、监饶州 酒。起知信州,进刑部员外郎、知福州。王氏时,赋民官田,岁输租税而已。至是,或谓鬻 之可得缗钱二十余万,频疏以为不可。徙知潭州。改广西转运使,擿宜州守贪暴不法,既罢 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复入为度支判官,累迁刑 部郎中。使契丹,至紫濛馆卒。契丹遣内侍就馆奠祭,命接伴副使吴克荷护其丧,以锦车驾 橐驼载至中京,敛以银饰棺,又具鼓吹羽葆,吏士持甲兵卫送至白沟。诏遣其子访乘传..扈其 柩以归。访官三班奉职,即许也。 (节选自《宋史·章频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 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B.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 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C.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 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D.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 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解析:选 A 先根据语意判断,因为“忤旨”,才有“出知宣州”这一结果,因此条件 与结果之间要顿开,先排除 D;再从语意上分析,“皇城使刘美依倚仗是皇后家人受贿”, 倚仗的不是“后”,因此,“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一句不能读破,再排除 B;真宗是 因为皇后的原因不过问,因此“真宗以后故不问”不能读破,再排除 C。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不同于庙号、 谥号和尊号。 B.左迁指降低官职,亦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C.召对是指臣下上朝时向君主进言、汇报有关情况,君主根据请示的问题逐一回复。 D.乘传是乘坐驿车。传,驿站的马车。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 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解析:选 C “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频知书达理,礼让兄弟。在与弟到礼部参加进士预选考试时,恰逢诏令兄弟不能 同时参加,章频就让给弟弟,自己离开,六年后才考中进士。 B.章频明察秋毫,善于断案。审理孙延世案时,通过蛛丝马迹,查明事实真相,终于 让孙延世伏罪,但他却因此案被降职。 C.章频安抚有方,深孚众望。陈、亳间百姓谣传要发生战争,老幼全部逃难,朝廷命 章频安抚京西。他回京后,被任命为三司度支判官。 D.章频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王安石当政时,把官府的田地交给百姓经营,百姓只需 每年缴纳租税,章频上疏认为这并不可行。 解析:选 D 张冠李戴,认为不可行的是“或谓鬻之可得缗钱二十余万”,而非“赋民 官田,岁输租税”。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 译文: (2)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 译文: 答案:(1)眉州大户人家孙延世伪造地契夺取同族人土地,很久不能查明,转运使派章 频查问惩办。 (2)宜州太守被免职后,反而告发章频的儿子章许曾经受过刑,却隐瞒奏请委任为秘书 省校书郎,章频获罪被贬任饶州知州。 [参考译文] 章频,字简之,建州浦城人。与弟弟章 都到礼部参加进士预选考试,恰逢诏令兄弟不 能同时参加,章频就让给弟弟,自己离开。六年后,才考中进士。由试秘书省校书郎、南昌 县知县,改任大理寺丞、九陇县知县,升任殿中丞。眉州大户人家孙延世伪造地契夺取同族 人土地,很久不能查明,转运使派章频查问惩办。章频看到地契上墨迹在朱印之上,就说: “这肯定是先偷着盖章然后填写的。”孙延世伏罪,案件还未报上,孙延世的家人又找转运 使控诉,转运使改命华阳县黄梦松复查,结果完全相同。黄梦松靠此事入京任监察御史,章 频因未能及时结案,降任监庆州酒,调任长洲县知县。天禧初年,增设谏官、御史十二人, 章频因选中得以被召见应答,回答符合旨意,被提升为监察御史。陈、亳两地有百姓谣传要 发生战争,老幼全部逃难,朝廷命章频安抚京西。回京后,担任三司度支判官。青州麻士瑶 杀侄子温裕,吞并他的财产,章频被派去查问惩办,麻士瑶认罪被处死。又诏令章频去查究 邛州牙校告发关于盐井之事。皇城使刘美依倚仗是皇后家人受贿,派人用钱财买通,章频请 求抓捕,真宗因为皇后之故不予查问。章频违反圣旨,出朝为宣州知州,改任殿中侍御史, 升任侍御史。章频一向对丁谓友好,丁谓被贬官后,他也被降为尚书比部员外郎、监饶州酒。 他被起用后任信州知州,晋升刑部员外郎、福州知州。王安石当政时,把官府的田地交给百 姓经营,每年缴纳租税而已。到这时,有人提议卖掉可获缗钱二十多万,章频上疏认为不可 行。被调任潭州知州。改任广西转运使,他指责宜州太守贪婪残暴不守法律,宜州太守被免 职后,反而告发章频的儿子章许曾经受过刑,却隐瞒奏请委任为秘书省校书郎,章频获罪被 贬任饶州知州。后又入京任度支判官,多次升职为刑部郎中。出使契丹,到紫濛馆后去世。 契丹派内侍来馆奠祭,命接伴副使吴克荷护送他的灵柩归葬,用骆驼架锦车运到中京,用银 饰棺装殓,又备仪仗,官吏士兵全副武装护送到白沟。诏令他的儿子章访乘坐驿车随从他的 灵柩回来。章访为三班奉职,也就是章许。 “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好学,嗜《汉. 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 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高丽叛,诏李 为 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师入虏境,未阵, 贼遽至,举军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密畀料精锐击之,虏却,众壮其谋。 入拜东台侍郎。时浮屠卢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续年”。高宗欲遂饵之,处俊谏曰:“修短 固有命,异方之剂,安得轻服哉? 昔先帝诏浮屠那罗迩娑寐案其方书为秘剂,取灵花怪石, 历岁乃能就。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 故法不得行。前鉴不远,惟陛下深察。”帝纳其言。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 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 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 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昔魏文帝 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 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事遂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 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子北叟固辞,未听。裴炎 为白帝曰:“处俊阽死,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帝闻 恻然,答其意,止赙物而已。处俊资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 谆,必傅经义,凡所规献,得大臣体。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 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B.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 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C.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 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D.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 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解析:选 D 通过“奈何……乎”是一个完整的疑问句,可排除 A、B;从判断句“天下 者,非陛下之天下”看,“者”后应停顿,再排除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 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 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 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帝王祭祀时用牛、羊和 猪当祭品。 解析:选 B 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郝处俊不贪财物,很有家庭教养。他父亲去世时,父亲过去的属下送来了很多财物, 他都推辞不接受;他对兄弟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 B.郝处俊富有胆识,深得大家认可。高丽反叛时,他沉着应敌,将士多服其胆略;他 反对皇帝让雍王和周王分率两队争胜取乐,谏言受到皇帝好评。 C.郝处俊敢于进谏,甚得大臣之体。他认为寿命长短自有天数,不认可僧人所炼长生 药;反对高宗退位给天后;与皇上议论定引经据典,多有匡正。 D.郝处俊生性俭素,尽享身后哀荣。他去世后,不仅高宗为他在光顺门举哀,并赐给 众多绢布、米粟;而且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了他的入葬事宜。 解析:选 D 根据文本后三行,唐高宗“止赙物而已”,可见此项“百官都去哭祭,官 家安排了他的入葬事宜”等内容理解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 译文: (2)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 译文: 答案:(1)先帝服用了,不久就病重了,医生不知该怎么办,大臣们请求公开杀了僧人(或: 杀了僧人示众),有人认为这样做会被(或:让)夷狄取笑。 (2)委托臣说:“活着时没能做有利于国家的事,死了不要麻烦浪费。凡是皇上下诏赏 赐,希望一概(全都)推掉。” [参考译文]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刚十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父亲的原属吏送来上千细绢作为治丧的 财物,处俊辞让不接受。他长大后,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贞观 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 朝廷召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高丽背叛时,皇帝诏令李 任 江道大总 管,郝处俊任副总管。军队到了贼人境内,还未列阵,贼人突然袭来,全军都张皇失措。那 时,郝处俊正靠在胡床上,他是个胖子,安然坐着吃东西,同时秘密派精锐轻兵迎击,贼人 退去,大家都认为他有胆略。郝处俊入朝被任为东台侍郎。那时僧人卢伽逸多会炼丹,说是 “可以延年益寿”。高宗打算服用,郝处俊谏阻道:“人寿长短,是天所定,异域的药剂, 不能贸然服用。以前先帝诏令僧人那罗迩娑寐根据其配方炼置秘剂,取灵花怪石,炼了一年 才炼好。先帝服用了,不久就病重了,医生不知该怎么办,大臣们请求公开杀了僧人(或: 杀了僧人示众),有人认为这样做会被(或:让)夷狄取笑,所以这没有执行。前车之鉴不远, 请陛下深思。”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那时赤县与 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赛 角胜。郝处俊劝说:“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现在两位王 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雍容 和祥的办法。”皇帝于是即刻制止,并感叹:“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 皇帝体弱多病,想退位给武后执政,郝处俊劝谏说:“过去魏文帝曾制定法令:‘皇帝驾崩, 不允许皇后临朝管国政。’如今陛下为什么身还健在就要传位给天后呢?天下,不是陛下一 个人的天下。陛下应该谨守李家宗庙,传给子孙,不应该将国家送给他人,使自己宗室沦丧。” 传位事就此作罢。开耀元年(681)死,终年七十五岁。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诚,为他在光顺 门举哀,用少牢祭奠,送治丧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 葬事宜。其子郝北叟再三辞谢,皇帝没有听从。裴炎为此禀告皇帝:“处俊病危时,委托臣 说:‘活着时没能做有利于国家的事,死了不要麻烦浪费。凡是皇上下诏赏赐,希望一概(全 都)推掉。’”皇帝听了后凄然动容,为酬答他的愿望,只送了治丧之物。郝处俊天性诚朴 不多话,其貌不扬,然而有事时敢于直言,自从当政以来,在皇帝面前谆谆议论,定要引经 据典,凡有所规劝献策,都不越大臣之礼。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褚无量,字弘度,杭州盐官人。幼授经于沈子正、曹福,刻意坟典..,尤精《礼》、司马 《史记》。擢.明经第,除国子博士,迁司业兼修文馆学士。中宗将南郊..,诏定仪典。时祝钦 明、郭山恽建言皇后为亚献①,无量以不副礼而固争,时左仆射韦巨源佐钦明,故无量议格。 玄宗即位,迁左散骑常侍兼国子祭酒,封舒国公。母丧解,诏州刺史薛莹吊祭,赐物加 等。庐墓左,群鹿犯所植松柏,无量令毋捕杀之,但号诉曰:“山林不乏,忍犯吾茔树耶?” 自是群鹿驯顺,不复枨触。无量为终身不御其肉。丧除,召复故官。 开元五年,帝将幸东都而太庙..坏,姚崇建言:“庙本苻坚故殿,不宜罢行。”无量鄙其 言,以为不足听,乃上疏曰:“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 举睃良撙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②则天人和会,灾异讫息。”帝是崇语,车驾遂 东。无量又上言:“自古受命之君,必兴灭继绝,崇德报功。故存人之国,大于救人之灾; 立人之后,重于封人之墓。愿到东都,收叙唐初逮今功臣世绝者,虽在支庶,咸得承袭。” 帝纳其言。 初,内府旧书,自高宗时藏宫中,甲乙丛倒,无量建请缮录补第,以广秘籍。天子诏于 东都乾元殿东厢部汇整比,无量为之使。因表闻喜尉卢僎、江夏尉陆去泰、左监门率府胄曹 参军王择从、武陟尉徐楚璧分部雠定。卫尉设次③,光禄给食。又诏秘书省、司经局、昭文、 崇文二馆更相检雠,采天下遗书以益阙文。不数年,四库完治。 卒,年七十五。帝闻悼痛,赠礼部尚书,谥曰文,葬事官给。 (节选自《新唐书·褚无量传》,选入时略有删改) [注] ①亚献,祭祀时第二个献酒称“亚献”。②绝世,断绝禄位的世家。③设次,设 置帐篷,供临时居处。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睃良/撙奢靡/轻 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 B.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睃良/撙奢靡/轻 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 C.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睃良/撙奢靡/轻 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 D.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睃良/撙奢靡/轻 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 解析:选 B 从语法上考虑,“宜悉”都是副词,后面一定跟一个动词,因此,不可能 在“宜悉”后断开,先排除 A、C;再从句式上判断,“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为 并列的几个短句,不能破读,再排除 D。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坟典,“三坟”“五典”合称,指“三皇五帝”之书,后转为对古代典籍的通称。 B . 擢 , 这 里 是 提 升 官 职 之 意 。 古 代 表 升 职 的 专 有 词 还 有 “升”“晋”“迁”“陟”“加”等。 C.南郊,古代帝王于南郊祭祀天神,是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一种国家宗教仪式。 D.太庙,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也可以供奉其中。 解析:选 B “擢”,这里是“高中”之意。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褚无量学问渊博。他少年时跟随沈子正、曹福学习经学,专心攻读,尤其精通《礼》 和司马迁的《史记》,并凭借对《礼》和《史记》的精通被提拔为官。 B.褚无量心地仁慈。在墓旁构筑小屋守丧期间,群鹿冲犯他种植的松柏,他下令不要 围捕猎杀,以后群鹿也不再前来触犯松柏,为此他终生不再吃鹿肉。 C.褚无量敢于直谏。在太庙坍塌的情况下,姚崇执意提出不改变皇帝到东都的行程, 褚无量反对姚崇的建议,并劝谏皇帝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灾异。 D.褚无量注重文化典籍的修订。唐高宗时藏入宫中的旧书,次序杂乱无章,他建议请 人整理誊写,补订次序,扩充珍贵的典籍,为此事的主管官员。 解析:选 A “并凭借对《礼》和《史记》的精通被提拔为官”有误,据原文“擢明经 第,除国子博士,迁司业兼修文馆学士”,精通《礼》和《史记》只是褚无量“擢明经第” 其中的一个条件,“被提拔为官”是他“擢明经第”后“除”和“迁”的必然结果。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量以不副礼而固争,时左仆射韦巨源佐钦明,故无量议格。 译文: (2)愿到东都,收叙唐初逮今功臣世绝者,虽在支庶,咸得承袭。 译文: 答案:(1)褚无量认为这不符合礼制因而坚决劝谏,当时左仆射韦巨源支持祝钦明,因 此褚无量的建议被搁置。 (2)希望陛下到东都时,录用唐初到现在已经绝嗣的功臣世家,即使旁支子孙,(也)都 能够继承禄位。 [参考译文] 褚无量,字弘度,是杭州盐官县人。少年时跟随沈子正、曹福学习经学,用心研读古代 典籍,尤其精通《礼》和司马迁的《史记》。高中明经科,授予国子博士,升任司业兼任修 文馆学士。唐中宗将要到南郊祭祀天神,下诏确定仪式规范。当时祝钦明、郭山恽提议皇后 第二个敬酒,褚无量认为这不符合礼制因而坚决劝谏,当时左仆射韦巨源支持祝钦明,因此 褚无量的建议被搁置。 唐玄宗即位,无量升任左散骑常侍兼国子祭酒,被封为舒国公。母丧去职,诏令州刺史 薛莹吊唁祭奠,赏赐的物品超出一个等级。服丧期间在墓旁构筑小屋居住时,群鹿冲犯了他 种植的松柏,褚无量下令不要围捕猎杀群鹿,只是嚎哭着倾诉道:“山林中不缺乏食物,怎 么忍心冒犯我母亲坟茔前的树呢?”从此群鹿驯服顺从,不再触犯。褚无量为此终身不吃鹿 肉。守孝期满,召回朝廷恢复原职。 开元五年,皇帝将要到东都去,可是太庙坍塌了,姚崇提议说:“这太庙本是苻坚时修 建的宫殿,不应当停止这次行程。”褚无量鄙弃他的提议,认为不值得听信,就上奏章说: “帝王阴盛阳衰,先祖就会显现灾变。如今后宫不被宠幸过的宫女,应当全部遣散她们来应 对灾变。选拔贤良的人才,抑制奢靡之风,减轻赋税,谨慎施刑,采纳劝谏之言,明察谄媚 的人,让断绝禄位的世家得以继承禄位,这样就会天人和谐,灾祸停止。”皇帝认为姚崇的 话对,车驾于是向东进发。褚无量又上奏章说:“自古接受天命的君王,定要让消失的振兴 起来,断绝的延续下去,尊崇有德行的人,酬报有功劳的人。因此保全别人的封国,胜于救 助他的灾难;使别人的后人立世,胜于为他修大墓。希望陛下到东都时,录用唐初到现在已 经绝嗣的功臣世家,即使旁支子孙,(也)都能够继承禄位。”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初,内府旧存的典籍,从高宗时就收藏在宫中,次序杂乱无章,褚无量提议请求整理 誊写,补订次序,来扩充珍贵典籍。天子诏令在东都的乾元殿东厢房分门别类,整理排比, 褚无量为此事的主管官员。(褚无量)于是上奏章(请求恩准)闻喜县尉卢僎、江夏县尉陆去泰、 左监门率府胄曹参军王择从、武陟县尉徐楚璧分类校勘审定。卫尉设置帐篷,供临时居处, 光禄寺供给饮食。又诏令秘书省、司经局、昭文馆、崇文馆二馆轮流整理、校订,搜集天下 散失的书籍来修补脱漏的文字。不到几年,四库修撰完毕。 褚无量去世,享年七十五岁。皇帝听到此事悲伤痛心,加赠他礼部尚书,谥号为文,丧 事全由官府供给。 “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长孙肥,代人也。昭成时,年十三,以选内侍。少有雅度,果毅少言。太祖..之在独孤及 贺兰部,肥常侍从,御侮左右,太祖深信仗之。 登国初,与莫题等俱为大将,从征刘显,自濡源击库莫奚,讨贺兰部,并有战功。太祖 征蠕蠕①,大破之,肥降其主匹候跋,事具《蠕蠕传》。又从征卫辰及薛干部,破灭之。蠕蠕 别主缊纥提子曷多汗等率部落弃父西走,肥以轻骑追至上郡,斩之。 后从征中山,拜中领军将军。车驾..次晋阳,慕容宝并州刺史、辽西王农弃城宵遁,肥追 之至蒲泉,获其妻子。太祖将围中山,慕容宝弃城奔和龙。肥与左将军李栗三千骑追之,至 范阳,不及而还。遂破其研城戍,俘千余人。中山城内人立慕容普邻为主,太祖围之。普邻 及出步卒千余人欲伺间犯围太祖命肥挑战伪退普邻众追肥太祖截其后尽擒斩之时以士马少 粮,遂罢中山之围,就谷河间。慕容贺邻杀普邻而自立。车驾次鲁口,遣肥帅七千骑袭中山, 入其郛而还。贺邻以步骑四千追肥至泒水,肥自魏昌击之,获铠骑二百。肥中流矢,疮重, 乃还。中山平,以功赐爵..琅邪公。迁卫尉卿,改爵卢乡。 时中山太守仇儒不乐内徙,亡匿赵郡,推群盗赵准为主。妄造妖言云:“燕东倾,赵当 续,欲知其名,淮水不足。”准喜而从之,自号使持节...、征西大将军、青冀二州牧、钜鹿公。 儒为长史。聚党二千余人,据关城,连引丁零②,杀害长吏,扇动常山、钜鹿、广平诸郡。 遣肥率三千骑讨之,破准于九门,斩仇儒,生擒准。诏以儒肉食,准传送京师,轘之于市, 夷其族。 除肥镇远将军、兖州刺史,给步骑二万,南徇许昌,略地至彭城。司马德宗将刘该遣使 诣肥请降,贡其方物。姚平之寇平阳,太祖将讨之,选诸将无如肥者,乃征还京师,遣肥与 毗陵王顺等六万骑为前锋。车驾次永安,平募遣勇将,率精骑二百窥军,肥逆击擒之,匹马 不返。平退保柴壁,太祖进攻屠之。遣肥还镇兖州。 肥抚尉河南,得吏民心,威信著于淮泗。善策谋,勇冠诸将,每战常为士卒先,前后征 讨,未尝失败,故每有大难,令肥当之。南平中原,西摧羌寇,肥功居多,赏赐奴婢数百口, 畜物以千计。后降爵为蓝田侯。天赐五年卒,谥曰武,陪葬金陵。 (选自《魏书》) [注] ①蠕蠕: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柔然族。②丁零: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普邻及出/步卒千余人/欲伺间犯围/太祖命肥挑战/伪退/普邻众追肥/太祖截其后/ 尽擒斩之/ B.普邻及出步卒千余人/欲伺间犯围/太祖命肥挑战/伪退/普邻众追肥/太祖截其后/尽 擒斩之/ C.普邻及出/步卒千余人欲伺间犯围/太祖命肥挑战/伪退/普邻众追肥/太祖截其后/尽 擒斩之/ D.普邻及出步卒千余人/欲伺间犯围/太祖命肥挑战/伪退/普邻众追肥/太祖截/其后尽 擒斩之/ 解析:选 B 本题可从分析主语的角度断句。本句主语为普邻、太祖。“步卒千余人” 不能作主语,排除 A、C 两项;“其后尽擒斩之”主语不当,排除 D 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时,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 授者。 B.车驾,一指马驾的车;二指帝王所乘的车,所以也常常用来作为帝王的代称。 C.赐爵是古代社会的一种政治等级制度,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 经济权利。 D.使持节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称号,代表皇帝行使指挥军队的权力,如苏武持节出使匈 奴。 解析:选 D “指挥军队”错误。使持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 权力的官职。权力次之的又有持节、假节。“节”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信物,因用途不同而种 类繁多。封建帝王所遣使者规定持“旌节”,使命完成后归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孙肥果断刚毅,缺少言语。太祖在独孤部和贺兰部时,长孙肥时常侍奉跟从,在 左右欺侮太祖身边的人,但太祖很信赖依仗他。 B.长孙肥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跟随太祖征伐刘显,攻打库莫奚,讨伐贺兰部,出征 柔然时,降伏匹候跋,消灭刘卫辰和薛干部,斩杀曷多汗。 C.长孙肥雄武自立,作风顽强。征讨中山时,长孙肥在战争身中流箭,疮伤严重,于 是返回。中山被平定后,因为功劳被赐予爵位琅邪公。 D.长孙肥善于策划,堪当大任。太祖征讨姚平时,选拔众将领没有比得上长孙肥的, 于是征召他回京城,让长孙肥与毗陵王拓跋顺一起担任前锋。 解析:选 A 在太祖身边抵御欺侮太祖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肥率三千骑讨之,破准于九门,斩仇儒,生擒准。 译文: (2)平募遣勇将,率精骑二百窥军,肥逆击擒之,匹马不返。 译文: 答案:(1)(太祖)派遣长孙肥率领三千骑兵讨伐他们,在九门打败赵准的部队,斩杀仇 儒,活捉了赵准。 (2)姚平招募派遣勇将,率领精锐的骑兵二百人窥伺魏军,长孙肥迎击并擒获他们,(姚 平军队)连一匹马都没返回。 [参考译文] 长孙肥,是代郡人,北魏昭成帝时,时年十三,被选入内宫入侍。年轻有风度,果断刚 毅少言。太祖(魏道武帝)初在独孤部和贺兰部时,长孙肥常侍奉跟从,在太祖身边抵御欺侮 太祖的人,太祖很信赖依仗他。 太祖登国初年,与莫题等人都作为大将,跟随太祖征伐刘显、攻打库莫奚、讨伐贺兰部, 皆建立战功。太祖征讨柔然时,长孙肥降伏其头领匹候跋,事迹详细地记载在《蠕蠕传》中。 又随征消灭刘卫辰和薛干部。柔然别部头领缊纥提之子曷多汗抛下父亲率部逃走,长孙肥率 领轻锐骑兵追赶到上郡,斩杀了曷多汗。 后随太祖征伐中山,任中领军将军,太祖驻扎晋阳中山平定,慕容宝(后燕皇帝)的并州 刺史辽西王慕容农放弃城池夜晚逃跑,长孙肥追赶他到蒲泉,抓获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太祖 将要围困中山,慕容宝弃城跑到和龙。长孙肥与左将军李栗率领三千骑兵追击他们,追到范 阳,没追上就返回了。于是击败了他们研城的守卫部队,俘虏千余人。中山城内的人立慕容 普邻为国君,太祖围攻中山城。慕容普邻就派出一千多名步兵,打算趁机偷袭围城的部队。 太祖命令长孙肥挑战,假装败退,慕容普邻的军队追击长孙肥,太祖截断他们的后路,全都 活捉杀了他们。当时因为士兵、战马缺少粮食,于是就结束了对中山之围困,退守在谷河间。 慕容贺邻杀了慕容普邻而自立为国君。太祖驻扎在鲁口,派遣长孙肥率领七千骑兵偷袭中山, 进入中山外城后返回。贺邻率领步兵、骑兵四千人追击长孙肥到泒水,长孙肥从魏昌出击贺 邻,缴获铠甲马匹二百套。长孙肥身中流箭,疮伤严重,于是返回。中山被平定后,因为功 劳被赐予爵位琅邪公。后调任卫尉卿,改封爵位卢乡公。 当时中山太守仇儒不愿意向内迁移,逃跑躲在了赵郡,推选贼人赵准为头。荒诞地编造 诳惑人心的话说:“燕地向东倾,赵地当继续,要知他的名,淮河水不足。”赵准高兴地接 受了他的建议,自号使持节、征西大将军、青冀二州牧、钜鹿公。仇儒担任长史。聚众二千 多人,占据关城,勾结丁零,杀害官吏,煽动常山、钜鹿、广平等郡造反。(太祖)派遣长孙 肥率领三千骑兵讨伐他们,在九门打败赵准的部队,斩杀仇儒,活捉了赵准。诏令把仇儒的 肉当食物,把赵准用传车送到京城,在街市车裂,夷灭他的宗族。 (朝廷)授予长孙肥镇远将军、兖州刺史,率领步兵骑兵共二万,给予步兵、骑兵二万人, 向南攻取许昌,攻到彭城。司马德宗(东晋皇帝)手下的将领刘该派遣使者到长孙肥那里请求 投降,进贡地方特产。姚平侵犯平阳的时候,太祖将要征讨他,选取的将领们没有一个比得 上长孙肥的,于是征召他回京城。太祖派遣长孙肥与毗陵王拓跋顺等人率领六万骑兵作为前 锋。太祖驻扎永安,姚平招募派遣勇将,率领精锐的骑兵二百人窥伺魏军,长孙肥迎击并擒 获他们,(姚平军队)连一匹马都没返回。姚平后撤据守柴壁,道武帝进军攻打并屠杀他们。 派遣长孙肥返回镇守兖州。 长孙肥安抚慰问黄河以南时,得到官吏百姓的欢心,威望信义闻名于淮水、泗水。他善 于策划,勇气为众将之首,每次交战常在士卒前面,前后征讨,不曾失败,所以每当有重大 困难时,都命令长孙肥去对付。向南平定中原,向西摧毁羌族贼寇,长孙肥的功劳为多,赏 赐给他奴婢几百人,牲畜财物以千计数。后来降爵为蓝田侯。天赐五年(408),长孙肥去世, 谥号武,在金陵陪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斛律羡,字丰乐,少有机警,尤善射艺,高祖..见而称之。世宗擢为开府参军事。迁征虏 将军、中散大夫,加安西将军,进封大夏县子,除通州刺史。显祖受礼,进号征西,别封显 亲县伯。 河清三年,转使持节,都督幽、安、平、南、北营、东燕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其年 秋,突厥众十余万来寇州境,羡总率诸将御之。突厥望见军威甚整,遂不敢战,即遣使求款。 虑其有诈,且喻之曰:“尔辈此行,本非朝贡,见机始变,未是宿心。若有实诚,宜速归巢 穴,别遣使来。”于是退走。天统元年夏五月,突厥木汗遣使请朝献,羡始以闻,自是朝贡 岁时不绝,羡有力焉。诏加行台仆射..。羡以北虏屡犯边须备不虞自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 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又导高梁水北 合易京,东会于潞,因以灌田。边储岁积,转漕用省,公私获利焉。其年六月,丁父忧...去官, 与兄光并被起复任,还镇燕蓟。三年,加位特进。四年,迁行台尚书令,别封高城县侯。 武平元年,加骠骑大将军。时光子武都为兖州刺史。羡历事数帝,以谨直见推,虽极荣 宠,不自矜尚,至是以合门贵盛,深以为忧。乃上书推让,乞解所职,优诏不许。其年秋, 进爵荆山郡王。 三年七月,光诛,敕使中领军贺拔伏恩等十余人驿捕之。遣领军大将军鲜于桃枝、洛州 行台仆射独孤永业便发定州骑卒续进,仍以永业代羡。伏恩等既至,门者白使人衷甲马汗, 宜闭城门。羡曰:“敕使岂可疑拒?”出见之,伏恩把手,遂执之,死于长史厅事。临终叹 曰:“富贵如此,女为皇后,公主满家,常使三百兵,何得不败!”及其五子世达、世迁、 世辨、世酋、伏护,余年十五已下者宥之。 羡未诛前,忽令其在州诸子自伏护以下五六人,锁颈乘驴出城,合家皆泣送之至门,日 晚而归。吏民莫不惊异。行燕郡守马嗣明,医术之士,为羡所钦爱,乃窃问之,答曰:“须 有禳厌..。”数日而有此变。 羡及光并少工骑射,其父每日令其出畋,还即较所获禽兽。光所获或少,必丽龟达腋。 羡虽获多,非要害之所。光常蒙赏,羡或被捶挞。人问其故,金答云:“明月必背上着箭, 丰乐随处即下手,其数虽多,去兄远矣。”闻者咸服其言。 [选自《北齐书·列传·卷十七·斛律金(子光、羡)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羡以北虏屡犯边/须备不虞自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中凡 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 B.羡以北虏屡犯边/须备不虞/自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中/ 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 C.羡以北虏屡犯边/须备不虞/自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中凡 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 D.羡以北虏屡犯/边须备不虞/自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中/ 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 解析:选 C 先从句子结构上判断,几个对举并列的句子之间应该断开,也要注意其前 后,也应断开,如“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中间要断开,其前后与其他句子的连结处 也要断开,据此可先排除 B、D;再从语意上判断,“羡认为北虏多次侵扰边地,为防不测”, 对应的“羡以北虏屡犯边/须备不虞”不能与后面的句子连读,再排除 A。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是皇帝的谥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如高祖、太宗等。 B.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宋以后废,太平天国曾设仆射一职。位仅次尚 书令,职权渐重。 C.丁父忧,是指遭逢父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D.禳厌,禳除邪恶灾祸。禳原为古代祭祀名,在我国古代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 形式多样,且影响深远。 解析:选 A “高祖”是皇帝的庙号。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斛律羡少时机警,尤其善于射箭,受到高祖的称赞。河清三年秋,斛律羡率领诸将 抵御突厥的进攻,因为斛律羡的作用,突厥从此开始向北齐朝贡。 B.斛律羡侍奉过数位帝王,因为谨慎率真而被世人推许;因为整个家族都很显贵,他 深感忧虑,所以上书请求解除自己的官爵。 C.武平三年七月,皇帝拟命让独孤永业接替斛律羡的刺史职位;后来伏恩将斛律羡捆 绑起来,处死在长史厅。 D.斛律羡在被杀前,让自己的儿子颈戴枷锁骑驴出城,行燕郡守马嗣明问其原因,斛 律羡说这样做是为了消除灾祸。 解析:选 A 朝贡的时间错误,原文“天统元年夏五月,突厥木汗遣使请朝献,羡始以 闻,自是朝贡岁时不绝”。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辈此行,本非朝贡,见机始变,未是宿心。若有实诚,宜速归巢穴,别遣使来。 译文: (2)明月必背上着箭,丰乐随处即下手,其数虽多,去兄远矣。 译文: 答案:(1)你们这帮人此次行动,不是来朝贡的,而是准备见机起事。如果是真心实意, 就应该迅速回到你们的巢穴中去,再派遣使者前来。 (2)明月总是对准猎物的要害发箭,丰乐却是随便动手,他打的猎物多,但箭术却远远 赶不上他的哥哥。 [参考译文] 斛律羡,字丰乐,少时机警,尤善射箭,而被高祖夸赞。世宗擢其为开府参军事。迁征 虏将军、中散大夫,加安西将军,晋封大夏县子,拜通州刺史。显祖受魏禅,进号征西将军, 另封显亲县伯。 河清三年(564),转使持节,都督幽、安、平、南、北营、东燕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 其年秋,突厥十余万众寇掠州境,羡统领诸将抗御。突厥部众见军容整肃,而不敢交战,马 上派来使者请求款服。羡等估计有诈,告谕突厥说:“你们这帮人此次行动,不是来朝贡的, 而是准备见机起事。如果是真心实意,就应该迅速回到你们的巢穴中去,再派遣使者前来。” 于是突厥退走。天统元年(565)夏五月,突厥木汗遣使请求朝贡,羡将此情况向朝廷作了报 告,从此开始,突厥朝贡岁时不绝。两方和好,羡起了很大作用。诏令加其为行台仆射。羡 认为北虏多次侵扰边地,为防不测,就从库堆戍直至东海边,依山势的屈曲计算,共计两千 多里的线上布防,其中两百里中的险要之处,或劈山筑城,或断谷修造屏障,并置立戍逻五 十余所。又导引高梁水往北与易京汇合,往东,与潞联结,或灌田,或转运边地储集的粮草 物资,于公于私都有好处。三年六月,因父去世而辞官,不久,与兄光同被起复,依然镇守 燕蓟。三年,加位特进。四年,迁行台尚书令,另封高城县侯。 武平元年(570),加骠骑大将军。此时,光子武都为兖州刺史。羡侍奉数帝,因谨慎坦 直而被世人推许,虽然极其荣宠,但从不自矜自夸,到了这个时候,由于合门贵盛,羡十分 担忧。所以就上书推辞,还请求解除自己所有的官爵,帝特意下诏不准许。其年秋,晋爵荆 山郡王。 三年七月,光被诛杀,帝敕使中领军贺拔伏恩等十余人乘驿马赶赴幽州逮捕羡,又调领 军大将军鲜于桃枝、洛州行台仆射独孤永业带领定州骑卒随后赶来,拟命永业接替羡之刺史 职位。贺拔伏恩等抵达城郊,把守城门的人慌忙向羡报告,还建议紧闭城门。羡说:“朝廷 派来的使者岂可不让进城?”出门相见,伏恩拉着他的手,将他绑了起来,旋即处死于长史 厅。羡临死前哀叹着说:“女为皇后,公主满家,出入有三百兵士护卫,如此富贵,怎能不 败!”但朝廷宽宥了他的五个儿子世达、世迁、世辨、世酋、伏护和年十五以下的孩子。 羡在未被诛杀前,忽然命令在幽州比伏护小的儿子五六人,颈戴枷锁骑驴出城,全家哭 着送到城门口,晚上这几个儿子才回来。吏民十分地惊异。行燕郡守马嗣明为医术之士,得 羡亲爱,私底下问其缘由,羡答:“这是为了禳灾。”几天后就出现了这一事变。 羡和光两人很早就擅长骑射,他们的父亲每天都要让他俩出去打猎,回家后比较收获。 光有时猎物不多,但射中的都是要害。羡虽然猎物不少,但射中的不是要害。光常常得到奖 赏,羡时常遭到捶打。人们打听原因,金说:“明月总是对准猎物的要害发箭,丰乐却是随 便动手,他打的猎物多,但箭术却远远赶不上他的哥哥。”听了解释的人都认为金讲得有道 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