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辽宁省六校 2019-2020 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52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在近百年来 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创建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而且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 和乡土基层完全不相同的社会。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 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 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 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 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 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 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 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 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 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 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 “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 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 )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 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 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 接触,“习”是陶炼,“( )”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 - 2 - 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 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 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 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 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 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 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 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 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 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 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 )的去处了。 (有删改)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生而与俱 不亦君子乎 流毒 锦衣夜行 B. 生而与俱 不亦说乎 流弊 衣锦荣归 C. 与生俱来 不亦君子乎 流弊 衣锦荣归 D. 与生俱来 不亦说乎 流毒 锦衣夜行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 完全不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B. 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 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C. 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在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 的社会,而且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 D. 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在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创建了一种很特殊 的社会,而且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完全不相同的社会。 - 3 - 3.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 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所以造成了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 膜。 C.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 人的“熟人”社会。 D. 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 乡土,终老于斯。 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 B. 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人都熟如亲人,大家感情深厚,对他们来讲“从 俗即是从心”。 C. 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 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 会中的一纸契约。 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如一个中国人在西伯利亚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这是因为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 B. 初次出国的人,老人会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灶上的泥土塞在出行人的箱子底下,告诉出行 的人,如果水土不服就用灶土煮点汤喝。这说明乡土能够治病。 C. 一个村子几百年来老是几个姓,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 是那些人。这说明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D. 做子女的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 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答案】1. B 2. B 3. A 4. D 5. B 【解析】 【1 题详解】 - 4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生而与俱:生而有之,生下来就有。与生俱来:表示个人的特别、不可替代性,一 生下来就是如此。结合语境中“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 在的一个生活环境”,所以不用“与生俱来”。 第二处,不亦君子乎: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不亦说乎:不也很快乐吗?结合后面的 解释“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所以不用“不亦君子乎”。 第三处,流毒:指流传有害的影响或指流传的毒害。流弊:指某事引起的坏作用,也指相沿 下来的弊端。结合前文“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所以不能用“流毒”。 第四处,锦衣夜行:指夜里穿着华丽的衣服走路,比喻不能在人前显示荣华富贵。衣锦荣归: 旧指富贵以后回到故乡,含有向乡里夸耀的意思。结合前句“‘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 此处应是对比关系,所以不用“锦衣夜行”。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 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 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 项,否定失当,应是“不完全相同的社会”。 C 项,“在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而且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 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语序不当,“在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接触边 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 会”两者的位置应该互换,应该先是“不完全相同”,再是“很特殊”。 D 项,搭配不当,“创建”应改为“发生”;否定失当,应是“不完全相同的社会”。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要求; 其次明确要理解的重要句子及范围,回归原文,找到对应区间;最后对比选项,仔细辨认, 得出答案。 B 项,“所以造成了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错,曲解文意,原文是“孤 - 5 - 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 C 项,于文无据,原文并未说“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 D 项,因果失当。原文“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换句话说, “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的原因是“地方性的限制”下而产生的。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 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理解和分 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D 项,无中生有。文中的“契约”并没有指明是属于法理社会,还是属于乡土社会,再者,从 原文“乡土社会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这里的“契约”应该是乡土社会的口头承诺,并不 是“纸契约”。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 项,“这说明乡土能够治病”错,曲解文意,说明的是泥土在中国文化中的可贵。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 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 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应参照乡村 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从生产、生活、生态、社会、政治五个方面着手,整体推进,实现贫 困人口的持续增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 增收渠道。我国现有深度贫困地区不少地理位置偏远,地广人稀,可针对当地现实情况,考 虑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从而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优势凸显出来。 乡村振兴必须鼓励各类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精准脱贫同样要引导干事创业的人才到农 - 6 - 村广阔的天地大展拳脚。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学历高、 专业强、技术好的知识型人才,对乡村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同样,乡村振兴需要促成优质教 育资源向农村正向流动,而教育脱贫也是精准脱贫的重要选择。 (摘自《经济日报》) 材料二:沈丘县位于豫皖交界处,是革命老区,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近几年来,该县 为让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和发扬,相继制定优惠政策、举办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开展技能 大比武,并与落户本县的卖货郎、O2O 农村项目联合,助力编织、顾家馍、刺绣、绘画等 30 多种手工艺产品焕发活力。 在该县李老庄乡小彭庄村,71 岁的李树明老人正在编筐,他介绍自己各式各样的编艺“宝 贝”。“三个筐能挣 40 元,油盐酱醋不作难。”老人笑着说,他一天能编织三个筐,每个筐 能卖 20 元,去掉本钱能赚 40 块钱。 李树明老人所在的小彭庄村有 2000 多人,有 300 多年的编艺历史了。”石槽集乡党委书 记于燕告诉记者,以小彭庄村为中心,周边从事编艺的村民年轻的十几岁,年纪大的七十多 岁。他们农忙耕作,农闲编织,户均增收 2 万余元。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综合形势下,发挥手工艺 生产优势,实施“手艺扶贫脱贫”,是机遇和抓手。手工艺生产发展面临几个重点和难点。 我国贫困地区尤其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存量丰富、生活根基深厚、工艺精湛且极富特色的民 族传统工艺,尚未充分发挥应有的民生补给作用。手艺农户往往作为分散的个体,处于产业 链的末端,有的手艺农户的收入不到产品利润的百分之一。由于分散经营,产量小、订单少、 利润低,缺乏扩大再生产能力,加上经营理念相对滞后,研发创意、品牌营销等相对不足, 市场竞争力弱,对发展形成制约。原汁原味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化的设计创新与衍生品 开发以及品牌建设相对不足,导致手工艺生产同质化、低廉化。事实证明,如果对于地方、 民族手工艺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标志性特征等把握不准,有可能造成盲目交流借鉴、粗 糙开发生产,导致特色丧失甚至开发性破坏。如果与当代生活相结合的设计创新和衍生品开 发不足,发展也将存在局限。 (摘自《人民网》) 材料四:有从事骨雕行业的匠人表示,现在市场上充斥着树脂冒充的骨雕,一件树脂产 品十多元,而骨雕作品一个小件也要上百元。一件作品的产生需要手工慢慢打磨,大型作品 的制作时间更是以年计。苏忠阳就曾接到一个网红主播打造骨雕汽车的订单邀约,然而三个 - 7 - 月就交货的时间要求是绝对无法完成的,他唯一的骨雕汽车作品是耗时三年多才完成的。骨 雕要求手、脑、眼置于一处、缺一不可,考验的是十分定力。亭台楼阁雕得薄如 A4 纸,可以 透光,还需在上面雕龙画凤,其精细程度可想而知,基本要十多年以上的功底才能完成。 (摘自《广州日报》) 江春源,国家级玉雕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18 年,在儿子江峰的鼓励下,江春 源在抖音平台开设了自己的抖音账号“江春源艺术工作室——扬州玉雕传习所”。如今在直 播平台上江春源已经玩得很溜。江春源说,传统工艺的传承一直都是一道难题,但是扬州的 “老手艺”传承已经在融合现代审美的需求,创作出一系列百姓喜闻乐见的工艺品。 (摘自《扬州日报》)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振兴战略”“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既为传统手工艺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又促进了 一些乡村地区村民脱贫。 B.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虽然手工艺文化丰富,但是手工艺资源活力尚未充分激发,民生补给作 用未能充分发挥。 C. 分散的个体手艺农户产业发展能力相对较弱,往往处在产业链末端,未能从手工艺传承和 生产发展中充分受益。 D. 骨雕市场订单萎缩的现状以及树脂产品造价的低廉,都说明了工业化生产对传统手工艺生 存空间的挤压。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树明老人及周边村民靠从事编艺增收的事例说明,开发传统手工艺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最有效的途径。 B. 缺乏扩大再生产能力,经营理念相对滞后,研发创意和品牌建设相对不足,都制约了手工 艺生产市场的发展。 C. 传统工艺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不仅考验工匠的手艺、耐心,还考验其创意,具有独特的 存在价值。 D. 江春源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在传统制作的基础上融入新材料和现代审美需求,使传统“扬 州工艺”焕发了新活力。 8.根据材料一,概括应如何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 9.根据材料二、三、四简要概括,振兴传统手工艺有哪些意义? 【答案】6. D 7. A - 8 - 8. ①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充实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目标。②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拓展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的新空间。③调动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整合乡村发展的智力资 源。 9. ①有助于促进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扶贫脱贫。②激发因才施艺的灵感和手工制 作的潜能,有助于弘扬专注、坚守的工匠文化。③有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 化和发展。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 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 项,“都说明了工业化生产对传统手工艺生存空间的挤压”错,曲解文意,根据材料四可知, 对真正的手工制作的骨雕造成影响的是树脂冒充骨雕价格低廉,并不是因为工业化生产。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 一一进行比对。 A 项,“开发传统手工艺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有效的途径”错,于文无据。“增收”说明通 过开发传统手工艺促进了村民致富和乡村振兴,并不能说明“是脱贫致富最有效的途径”。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 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根据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应如何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可知答题区间在 材料一,然后结合关键词“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进行搜索查找,材料一中说,“我国贫困 地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应参照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从生产、生活、生态、社会、政 治五个方面着手,整体推进,实现贫困人口的持续增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 报告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培 - 9 - 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学历高、专业强、技术好的知识型人 才,对乡村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同样,乡村振兴需要促成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正向流动, 而教育脱贫也是精准脱贫的重要选择”。考生根据这些关键句,组织答案即可。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 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根据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二、三、四简要概括,振兴传统手工艺有哪些意义”,可知答题区 间在材料二、三、四,然后结合关键词“振兴传统手工艺的意义”进行搜索查找,材料二中 说,“三个筐能挣 40 元,油盐酱醋不作难”“以小彭庄村为中心,周边从事编艺的村民年轻 的十几岁,年纪大的七十多岁。他们农忙耕作,农闲编织,户均增收 2 万余元”,可知振兴 传统手工艺可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材料三中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统工艺 振兴计划”的综合形势下,发挥手工艺生产优势,实施“手艺扶贫脱贫”,是机遇和抓 手”“事实证明,如果对于地方、民族手工艺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标志性特征等把握不 准,有可能造成盲目交流借鉴、粗糙开发生产,导致特色丧失甚至开发性破坏。如果与当代 生活相结合的设计创新和衍生品开发不足,发展也将存在局限”,可知振兴传统手工艺可以 有效保护地方民族工艺的特色,较少破坏,促进传统手工艺的良性发展;材料四中说,“传 统工艺的传承一直都是一道难题,但是扬州的‘老手艺’传承已经在融合现代审美的需求, 创作出一系列百姓喜闻乐见的工艺品”,可知振兴传统手工艺可以促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考生根据这些关键句,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之颂 ①一纸墨梅,疏密有致,老干新枝远近交错,浓淡相宜,着笔时,每一步都讲求顺序、 走势和分量。外公健在的时候,犹喜在梅花图上题诗,老人家抄录最多的是南宋诗人刘克庄 的咏梅诗,“幸然不识桃和柳,却为梅花累十年”。外公应该是充分理解了诗人志趣所在的。 - 10 - ②诗人们唱梅花香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赞梅 花铁骨冰心,“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咏梅花凌寒独放,“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颂梅花清新淡雅,“ ”;也讴歌梅花无私奉献,“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③正月里接到成都友人的信息,告诉我说杜甫草堂的梅花开了,说那腊梅,一年可花开 二度,那枝梢上茂盛的花朵,让清冷的季节里有了鲜活的灵动感。我把有关梅的话题浓缩到 一段文字里,写这个让人深爱了千年的精灵,写这个在严寒中灿烂一树的花王。 ④记得百岁外婆在 50 多年前的小园里压梅枝的情景,她忘我地翻土、添土,我热情地想 着那梅枝来年的模样。后来,居住在十几层高的楼上,再也看不见那可以除草、施肥、浇水 的小园子,而眼前挥之不去的梅的图影,仍然让我回味它带给人们的生活恩赐....。从南方到北 方,梅,总是先于叶开放,原本产于南方的梅,在田间成林,那梅花的花、叶、根、果都是 入药的佳品;翻开《书经》,那句“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告诉我,作为调味品,梅早在三千 多年前就出现在百姓餐桌上了;西汉扬雄作《蜀都赋》:“被以樱、梅,树以木兰。”让人们 了解到两千多年前的梅,早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 ⑤那挺立在岩石上、山地里、狂野中的梅,在苦寒的境遇矢志不渝,往上生长。难忘从 沂蒙山的抗日烽火中走来的外婆,挽着一个密实的发髻,眉眼间那种乐观的、无视苦难的笑 意印在了我的心里,并没有一闪而逝,而是勾画成梅,至今挥之不去。难忘儿时外婆身着棉 布中式祆的神情,虽然袄已经很破旧,但淡雅素净,举手投足透着中国妇女特有的含蓄美; 外婆善良、勤劳,肯吃亏,从来都是温和地笑着。如果借梅喻人,外婆就是墨梅,她享受了 梅带给的无言厚爱....。 ⑥而在心底,那些光影绰约的梅们,更是我心中那种恒定的美。 ⑦《全唐诗话》有记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南方无雪,梅无须傲霜斗雪地生长, 但梅的品性和风骨,却一脉相承。“寒林三千树,独爱梅一枝。”梅花被历代文人墨客、黎 民百姓所敬仰。去年冬天,几乎无雪。于是打破了我踏雪寻梅的计划。我从网上下载梅花图 片:红梅、松竹梅、腊梅、乌梅,甚至将画家笔下的各种梅都收藏在一个文件夹里,取名为 “梅苑”。目的很明确,为自己画梅找参照物——我想画出那五朵花瓣独具的高坚气节。于 是,在酣畅的笔墨中舒展了我对梅花的敬仰和喜爱。写在日志里的梅,吟成诗句的梅,画在 纸上的梅,收在相机里的梅,念在心里的梅,统统穿过太阳光的明媚,笑意盎然地成为我精 神的一部分。即使天色向晚,也丝毫不影响月光下的梅散发出的暗香和灼灼光华。 ⑧“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这是世人送给王冕的赞誉。元末明初,被称 - 11 - 为“画梅高手”的王冕,洗墨梅花,【甲】(zhuó rán bù qún)。他画出梅花的清高风骨,将 梅花的仙姿神韵解读为一怀高尚情趣、【乙】(dàn bó míng lì)的胸襟。淡淡的墨痕,一种 幽香跃然纸上,那是来自梅花的芬芳。被人格化了的梅花,于横斜的疏影之中和嶙峋的骨节 之间,与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尘色之外,梅花“化为人格,就是掷地有声的气节”。 ⑨有时,人们会忽略梅盛开的花期,但却会将开在任何一处的梅花记在心里。梅的记忆, 可以凝固时光。文人们让梅入诗文,无限敬仰梅覆雪悬冰时的唯美浪漫和悲壮;文人们让梅 入画,把梅花刻在心里,是因为一枝迎霜傲雪的梅花带给人的信仰,让人在探索人生时找到 生命的华彩所在。 ⑩歌剧《江姐》是根据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改编的,看《江姐》,一首《红梅 赞》征服了我。“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 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歌词、曲调,都触动了灵魂,令我动了情感,壮了信心。或许,这正是《红梅赞》后来成为 红色经典的更要原因,也是《红梅赞》的核心价值所在。傲霜斗雪引领百花的诗意人生,是 多少人的追求。说红梅,赞红梅,意在述志。赞誉梅花,也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⑪二十四节气里的梅花开在冬末,开在春首。赏梅季节,有两三个月的花期,人们迎着 冬天和早春,在路上,不断看见开放的梅。而那栖息在历代诗文里的梅花,那盛开了三千多 年的梅花,也将拉长了人们的视线,和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深入人心,永久不衰。 (选自华静同名散文,有删改) 10. 阅读第②段,填入横线上的诗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B.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谢燮《早梅》) C.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 吹笛》) D.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11. 依据拼音,写出【甲】【乙】处应填入的词语。 1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傲雪的北方梅与无雪的南方梅作对比,突出北方梅的品性格调。 B. 作者收藏画家笔下的梅而成“梅苑”,意在画梅时感受梅的内在神韵。 C. 大量引用咏梅的诗句,不仅丰富了全文的内容,也使文章文采斐然。 D. 文章结尾,实写生活中的梅,虚写诗文中的梅,深化主旨,含蓄隽永。 - 12 - 13.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梅的图影,仍然让我回味它带给人们的生活恩赐....。 (2)她享受了梅带给的无言厚爱....。 14. 文中说梅花在作者心中有种“恒定的美”。根据文意,概括“恒定的美”的具体内容。 【答案】10. D 11. 【甲】卓然不群 【乙】淡泊名利 12. A 13. (1)生活恩赐:①梅花的花叶根果是入药的佳品。②梅很早就是调味品。③梅作为园林 树木用于城市绿化。 (2)无言厚爱指梅给予外婆的美好品格:①善良、勤劳,肯吃亏;②淡雅、素净;③含蓄、 乐观,无视苦难。 14. ①梅花有品性,有风骨,有气节,有铮铮气韵。②梅花高洁,有高尚情趣。③梅花有淡 泊名利的胸襟。④梅花带给人信仰,让人在探索人生时找到生命的华彩所在。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合语境选择名篇名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结合前后语境,找出提示内 容;其次要分析各项中诗歌的内容主旨,从而选择作答。 本题中“颂梅花清新淡雅”是提示。 A 项,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意思是,你来时,我窗 前的梅树,是否已经开花?窗前的寒梅是故乡的象征,借梅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此项错误。 B 项,谢燮的《早梅》一个显著特点是,诗人抓住了一个“早”字,用极富表现心理状态的“疑” 字和“畏”字,写出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巧妙地寄寓了诗人 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所以此项错误。 C 项,高适的诗句,后两句的意思是: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 样随风落满了关山。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 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所以此项错误。 D 项,“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人赞美 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 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墨梅形象神清骨秀、高洁端庄、清新淡雅。所以此项正确。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的识记能力。此类试题侧重于对常见字中的易读错字、多 - 13 - 音字、形近字、同音字、音近字进行考查,所以考生平时必须多读多记。 本题中要注意“卓”“淡泊”的书写。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 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 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 项,“作对比”错误,结合“我把有关梅的话题浓缩到一段文字里,写这个让人深爱了千年 的精灵,写这个在严寒中灿烂一树的花王”“我从网上下栽梅花图片:红梅、松竹梅、腊梅、 乌梅,甚至将画家笔下的各种梅都收藏在一个文件夹里,取名为“梅苑”。目的很明确,为 自己画梅找参照物——我想画出那五朵花瓣独具的高坚气节”可知,作者写傲雪的北方梅与 无雪的南方梅都是为了表达对梅的喜爱和赞美。所以说并不是“对比”。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 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1)“梅的图影,仍然让我回味它带给人们的生活恩赐”在文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生 活恩赐”的含义应该是在后文。结合“从南方到北方,梅,总是先于叶开放,原本产于南方 的梅,在田间成林,那梅花的花、叶、根、果都是入药的佳品;翻开《书经》,那句“若作和 羹,尔惟盐梅”告诉我,作为调味品,梅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出现在百姓餐桌上了;西汉扬雄 作《蜀都赋》:“被以樱、梅,树以木兰。”让人们了解到两千多年前的梅,早已作为园林树 木用于城市绿化了”很容易就总结出“生活恩赐”的含义即梅花的花、叶、根、果是入药的 佳品,梅很早就是调味品,梅早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 (2)要理解“无言厚爱”首先要看“她享受了梅带给的无言厚爱”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 “外婆学到了梅的品质”,所以“外婆的精神品质”就是“无言厚爱”的含义;接下来联系 上文“难忘从沂蒙山的抗日烽火中走来的外婆……眉眼间那种乐观的、无视苦难的笑意印在 了我的心里……虽然袄已经很破旧,但淡雅素净,举手投足透着中国妇女特有的含蓄美;外 婆善良、勤劳,肯吃亏,从来都是温和地笑着。如果借梅喻人,外婆就是墨梅,她享受了梅 带给的无言厚爱”可知,外婆具有乐观、无视苦难、淡雅素净、含蓄、勤劳、善良、肯吃苦 的精神品质,而这就是“无言厚爱”的含义。 【14 题详解】 - 14 -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根据题目要求,明确筛选标准; 然后浏览全文,搜索筛选相关信息;之后要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比较辨别,要比出有关与 无关,较出事实与结论,要辨清主要与次要,通过比较进一步提取出关键信息;最后对提取 的关键信息进行调整组合。要依据题干要求,将重要信息进行分类,调整顺序。要按题目要 求,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加工。 “恒定的美”在文章的第⑥段,“而在心底,那些光影绰约的梅们,更是我心中那种恒定的 美”,且一句成段,在这里有引起下文的意思。所以理解“恒定的美”的具体内容必然要结 合后文内容。 依据第⑦段“但梅的品性和风骨,却一脉相承”“我想画出那五朵花瓣独具的高坚气节”可 知,“恒定的美”包含梅花有品性有风骨,有高坚气节。 依据第⑧段“他画出梅花的清高风骨,将梅花的仙姿神韵解读为一怀高尚情趣、淡泊名利的 胸襟”可知,“恒定的美”包含梅花有清高风骨、高尚情趣、淡泊名利的胸襟。 依据第⑨段“文人们让梅入画,把梅花刻在心里,是因为一枝迎霜傲雪的梅花带给人的信仰, 让人在探索人生时找到生命的华彩所在”可知,“恒定的美”包含梅花能带给人信仰,让人 在探索人生时找到生命的华彩所在。 【点睛】散文阅读,把握文章内容是关键,概括文章主题是常考的内容。散文选材广泛,行 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 主题可以从散文的题目、开头和结尾入手,从散文的关键词句入手,从散文写作背景入手, 从散文结构文脉入手,尤其可以从散文的不同文体入手。如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或事件 作出评价,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 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理 性思考和评价。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称曰: “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 阕,舍宅为伽蓝①。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 志不仕。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 - 15 - 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 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 俭,每以振施为务。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 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 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 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 谦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 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 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士谦平生时为咏怀诗。又尝论刑罚,其略曰:“今之赃重者死,是酷而不惩也。语曰人 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 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有识者颇以为得治体。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曾不死,而令李参 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 墓。 (节选自《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注】①伽蓝:佛寺。 15.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母忧 丁:遭逢 B. 至相阋讼.. 阋讼:争论 C. 令与多者相埒. 埒:相等 D. 赵郡农民德.之 德:德行 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 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B. 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 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俊/下其腕无不止也 C. 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 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D. 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 - 16 - 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士谦事母至孝,淡泊名利。为母守丧,形销骨立;少为参军,后拒绝举荐,隋朝建立后 仍矢志不做官。 B. 李士谦乐善好施,富而不奢。赈济施舍,不惜倾家荡产;家境殷实,却非常节俭,故而招 待亲宾常用黍米。 C. 李士谦勤勉好学,才华横溢。他不仅博览群书,时常写诗,擅长天文术数,对刑罚也有合 情合理的见解。 D. 李士谦仁厚谦虚,生荣死哀。利益被他人侵害,不加追究反予宽慰;生前深受百姓爱戴, 死时百姓流涕送葬。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2)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答案】15. D 16. C 17. B 18. (1)他家的僮仆曾经捉住偷他粮食的人,士谦安慰那人说:“穷困使你这样,再没有责怪 你的道理。” (2)那以后(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来借给同乡,碰上年成歉收,借债的人家没有办法偿还, 都来(向士谦)表达歉意。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 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 词的词性来判断。 D 项,德:感激。句意:赵郡农民对他感恩戴德。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 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句子的翻译是:俗话说:“‘人民不怕死,不可以用死来吓唬他们。’我私下认为这种罪应 当从肉体上惩罚,砍掉一个脚趾,重犯的砍掉他的右腕。流放犯应当砍掉右手三个指头,再 - 17 - 犯的砍掉他的手腕。小偷小摸应当判墨刑,再犯的就削掉他的三个指头,还不改的砍掉他的 手腕,如果这样,犯罪没有不能制止的。”其中,“不可”修饰“以死恐之”,中间不能断 开,排除 AD;“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分别是两个动宾短语,中间要断开,排除 B。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B 项,“非常节俭,故而招待亲宾常用黍米”说法错误,用黍米待客不是因为节俭,相关信息 在文章第二段,原文说“尝集士谦所,盛撰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 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由此句可知李士谦用黍米待客是因为这 是“古人所推崇的”,而不是因为节俭。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执,捉拿;慰,安慰;谕,告诉;相责,责怪你。 (2)其,那;以,目的连词,来;贷,借给;值,碰上,恰逢;登,谷物成熟之意,丰收; 不登,指歉收;无以,没有办法;谢,道歉。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 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 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 “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 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 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 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 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 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 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 18 -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小时候死了父亲,侍奉母亲,因孝顺而闻名。伯父李 玚,他对这件事深深赞叹推崇,常常称赞他说:“这孩子是我们家中的颜子啊。”士谦十二岁 时,魏广平王元赞征用为开府参军事。后来为母亲守丧,居丧期间瘦骨嶙峋。士谦守丧期满 除服,舍弃住宅作佛寺。博览各种书籍,同时精通天文方术。赵郡王高睿推举他德行好,可 以做官,他都称病不去。隋朝拥有天下,士谦始终坚守志向不做官。 李氏宗族昌盛,每到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时,一定举行盛大宴会极尽欢乐,没有 谁不大醉喧哗吵闹。曾经有次聚集在士谦住处,丰盛的酒菜堆满眼前,士谦却先摆好黍子, 对堂兄弟及子侄辈说:“孔子称黍子是五谷中最重要的,荀卿也说食物以黍稷为先,古人崇尚 的东西,难道可以违法吗?小孩大人一片肃静,不敢松弛懈怠,回去后相互说:“看到君子 之后,才觉得我们这些人不道德啊!”家中富有财产,自身却奉行节约勤俭,常把救济布施他 人作为本分。有兄弟俩(因为)分配财产不均衡,到了互相争吵、诉讼(的地步),李士谦听到 后就拿出钱财,补足那个分得少的人,使(他)和分得多的人的财产相等。兄弟俩惭愧敬畏, 相互推让,终于成为善良的人。有牛侵犯他的田地,士谦就牵放到阴凉处喂养,爱惜它们超过 了牛的主人。看见有小偷割他的禾黍,就默默地躲避他。他家的奴仆曾经抓到偷粟米的人, 士谦安慰并告拆他们:“穷困迫使人这样,根据仁德不责备你。”立即命令释放他。 那以后(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来借给同乡,碰上年成歉收,借债的人家没有办法偿还, 都来(向士谦)表达歉意。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粟米,本来就是指望救济穷人,难道是为了求 取利益吗?”因此全部召来借债人家,为他们设置酒食,对着他俩烧掉债券,说:“债还完了, 希望不要把它放在心上。第二年庄稼大丰收,借债人家争着来偿还士谦的债务,士谦拒绝他 们,一点东西也不接受。另外一年饥荒又很深重,士谦用尽家中的财产,给灾民做稀饭 ,靠 这保全生命的人几乎要用万来计算。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之人。赵郡农民对他感 恩戴德。有人对士谦说:“您暗中做了许多善事。”士谦说:“所谓暗中做善事是怎么一回 事呢?它如同耳朵听,惟独自己能听到,别人没有知道的。现在我所做的,你们都知道,这怎 么是暗中做善事呢!” 士谦平时常常写咏怀诗。又曾经谈论刑罚,它的内容大致是:“现在贪污受贿或盗窃财物 严重的判死罪,这既残酷又无惩戒作用。俗话说:“‘人民不怕死,不可以用死来吓唬他们。’ 我私下认为这种罪应当从肉体上惩罚,砍掉一个脚趾,重犯的砍掉他的右腕。流放犯应当砍 掉右手三个指头,再犯的砍掉他的手腕。小偷小摸应当判墨刑,再犯的就削掉他的三个指头, 还不改的砍掉他的手腕,如果这样,犯罪没有不能制止的。”有见识的人认为这些话很符合 治国的根本。 - 19 - 开皇八年,死在家中,时年六十六岁。赵郡男女听到这件事,没有谁不流着眼泪说:“我 们这些人不死,却让李参军死吗?会合送葬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逐条陈述他的事迹,到尚 书省请求给先生一个谥号,事情被搁置没办成,他们就共同在墓前树立了碑碣。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瘟神 (其二)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注:本诗是毛泽东在 1958 年 6 月 30 日从《人民日报》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后写下了 两首七言律诗中的一首。 19.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绘出新时代新中国的画面,以明快的语言勾画出当前春光明媚的景象,表达了对中 国六亿人民精神境界和智慧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 B. 颔联既是写景,又是抒情,“随心”“着意”两词,景中寓情,把景色的美好与作者的内 心喜悦之情很自然地融在一起。 C. 颈联描绘了人民群众劈山治水、改造河山的雄伟壮阔的劳动场面,从而体现了“六亿神州 尽舜尧”的具体内涵。 D. 尾联点明送瘟神的主题。称瘟神为君,用尊称,极富深意,表达了对瘟神的敬畏之情,给 人一种战胜瘟神的庄严感,表现了毛泽东积极豪迈的情感。 20. 本诗颔联是怎样描写新中国欣欣向荣,战胜瘟神的景象的? 【答案】19. D 20. (1)拟人(2)落花随着自己的心意翻波逐浪,青山有意化崎岖险阻 为康庄大道。赋予“红雨”和“青山”以人的主动性。(3)表现出新中国劳动人民精神振奋, 斗志昂扬,战胜瘟神,征服自然,使祖国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 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 - 20 - 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 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称瘟神为君,用尊称,极富深意,表达了对瘟神的敬畏之情,给人一种战胜瘟神的庄 严感”错误,称瘟神为君,含幽默调侃意味,语调轻松,表达了战胜瘟神的喜悦。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 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题干“颔联是怎样描写新中国欣欣向荣,战胜瘟神的景象的” 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时首先指出具体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蕴含的情感。 全诗以高昂的情绪写新社会劳动人民改天换地,消灭血吸虫病、创造新生活的动人情景,形 象说明送瘟神伟大力量的源泉。颔联是写景句,“红雨随心翻作浪”:“红雨”是落花的意 思。这里是说落花随着自己的心情翻波逐浪,及写风光烂漫。“青山着意化为桥”:“着意” 是有意的意思。青山也有意地化崎岖险要为康庄大道,为人民作桥梁。“红雨随心”“青山 着意”两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既是写景,又是抒情,“随心”“着意”两词,景中寓情,把 景色的美好与作者的内心喜悦之情很自然地融在一起。描写山山水水之驯服,表现出新中国 劳动人民的昂扬斗志,呈现出一派兴盛的气象,歌颂人民无穷智慧和创造精神。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 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 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 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 物言志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题,10 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花草”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常被作者借来抒情。《琵琶行》中,开篇“______, ___”句直写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句写出了花儿凋零满 地的景象。 (2)叠词的运用,使景物特征更加鲜明,且富于音乐美。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 连用叠词,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 句,满含阴郁的烟、水、青云意象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 21 -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用温和 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1). 浔阳江头夜送客 (2). 枫叶荻花秋瑟瑟 (3). 满地黄花堆积 (4). 憔悴损 (5). 无边落木萧萧下 (6). 不尽长江滚滚来 (7). 云青青兮欲雨 (8). 水澹澹兮生烟 (9). 以吾一日长乎尔 (10). 毋吾以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浔”“瑟”“憔 悴”“萧”“澹”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 1 分,句 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三、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日本捐武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日本捐湖北: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日本富山捐辽宁: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日本舞鹤捐大连: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中央电视台:武汉不哭 人民日报:武汉加油 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上下乃至世界各国人民都在众志成城抗疫情,针对以上的激励 留言,你更喜欢哪种语言表达方式?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 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风云同天”很美,“武汉加油”很赞 最近,日本援助中国物资上的附言意外爆红,特别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 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等诗文。有人觉得这些句子贴切而不 失格调,饱蕴邻国深情;但也有人为此自惭,以为“武汉加油”不及“风月同天”有味,开 始暗自模仿、二次创作。 - 22 - 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牵动八方关注驰援。在疫情防控物资短缺之际,日本等国解囊济困, 有效缓解了燃眉之急。这些珍贵的物资连同诗句,寄托了友邦对中国的挂念,对防疫工作的 支持以及对医护工作者的祝福,在寂寂冬日,让人心感慰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源于 千年以前,大唐高僧鉴真东渡的掌故,体现的是两国交流的渊源;后一句“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出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描绘的正是人悬两地、情同一心的场景;“岂 曰无衣,与子同裳”这一句,典出《诗经·秦风》,在我们抗疫一线物资最为短缺的时候,令 人感到难能的“同袍”情谊。 有人发问,此次疫情发生以来,如此多国家物资援华,为何却只提及日本?显而易见, 该问题所基于的事实有失偏颇,在捐赠事迹的报道中并不乏其他国家身影。只不过,作为与 我们一衣带水的国家,日本确是最早一批向我们伸出援手的国家之一,而在赠礼上恭敬写下 西周和唐人之诗,也远不止是词句,还是让人动容的人类情感。作为汉诗的文化故国,我们 更能心领神会。 倘能有两句相称的酬和,相信将是汉字文化圈的佳话,也是意味深长的诗词外交。但这 不必强求,更无须煞费周章,大兴“模仿戏作”。因为“武汉加油”不如“风月同天”隽永 本就是个伪命题。“风月同天”也好,“武汉加油”也罢,本质上并无二致,只要能自洽, 让疫区人民感受到纸背的情深意切,即已发挥了其应有功用,没必要拉到同一平面分高下、 较短长。诸如“引以为傲的千年文化只剩下口号式‘加油’”“为什么别人会写‘风月同 天’,而你只会喊‘武汉加油’?”这样居高临下的感慨和诘问大可不必,这在某种程度上 是过度延伸,庸人自扰。在全民抗疫的关键时期,纠结于“爱心有几种写法”显然不合时宜。 疫情终将退去,友谊长存不息,“风月同天”永恒不改。2020 年开头虽难,但在患难中, 我们见证了友情,遇见了感动。在地球村的相助下,中国在这场战“疫”中必获全胜!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 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 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此次疫情,这就要求考生要把 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本题材料比较简单,主要讲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现的对武汉的激励留言。通过 分析留言内容,日本的留言富有诗意,有风雅,引用古诗文,令人心旷神怡。这些诗词出现 - 23 - 在包装箱上,出现在日本援助物资的外包装上,这些诗词被运用的恰当好处,也很有力量。 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表明大敌当前,战友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青山一 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两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荫蔽,同受雨露润泽,你看到的那个月 亮正是我看到,虽然分隔两地,但“千里共婵娟”,我们的心意是相通的。诗词之美,援助 之情,大爱之心,这些援助物资助这几个省市打赢新冠肺炎阻止战增加一份力量。 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的“武汉不哭”“武汉加油”等,口语化,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对 武汉的鼓励之情。给予武汉人真情实感,使人感觉亲切自然,如同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 而引发大家的同感和共鸣。 如何看待“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的争议,一个文雅,一个通俗,形式不同,本质一样, 都是为了抗疫。既然这样,就是殊途同归。其实,只要是为了抗疫,高雅的说辞和通俗的口 号,都可以有,也不用去分谁高谁低,谁好谁坏,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样的,包容的, 也正是因为这种多样和包容,才多姿多彩。因此,只要有利于抗疫大局,阳春白雪可以和下 里巴人共生,“风月同天”自然也能与“武汉加油”同在。 题干要求“针对以上的激励留言,你更喜欢哪种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明确自己喜欢的语言 方式,然后分析立意。 参考立意:中华诗歌博大精深,抒写真心的关怀;文雅的语言,彰显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 上的一个重要时刻;隽永诗意的诗句,很美,有力量;语言浅显,通俗易懂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风云同天’很美,‘武汉加油’很赞”。开头 可以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观点“‘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都挺好”。然后从不同 的角度分析论述,如隽永的古诗,是典雅的共情;爱有多种写法,情有多种表达;朴质硬核 与诗意外援悉数表达初心与大爱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假以时日,美好生 活,诗和远方,都将如春回大地,爱满人间”“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等。 【素材】1.“风月同天”与“武汉加油”的不同表达皆成热点,可能让日本与华侨华人捐助 者始料未及。他们铭记 2011 年大地震时中国人所给帮助,捐赠中国各地物资的纸箱上除了写 “加油!中国”,还附有诗句:湖北“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武汉高校“山川异域,风月 同天”,辽宁“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大连“青山一道同云雨,明 月何曾是两乡”。隽永的古诗,是典雅的共情。 2.爱有多种写法,情有多种表达。“风月同天”很美,“武汉加油”很赞:铿锵有力, 直白鼓励,一如“汶川挺住”“四川雄起”。简洁朴素,深入人心。锦上添花挺好,雪中送 炭也难得。 - 24 - 3.为了防疫,广大农村和四五线城市各种喊话:“疫情不是开玩笑,神仙也要戴口 罩。”“待在家里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宁可长点膘,不去外面飘。”据不完全统 计,各省区市 6182 个乡镇、近 10.5 万个行政村(社区)共使用 127.2 万只广播音箱、高音 喇叭等,疫情防控宣传覆盖 2 亿人,用“村言村语”打通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在村民心 坎筑起一道道防线。 4.在疫情面前,文艺作品要如越王勾践剑,历经 2400 余年仍历久弥坚、锋利无比、千年 不锈,带来勇气和力量;在同胞面前,它们应如战国曾侯乙编钟,青铜重器、千年楚乐、雅 韵和鸣,带来慰藉和希望。“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医护人员铭记 在心的名言。战斗值,文艺范,治愈系,刚与柔,力与爱,动与静,都打动人心。 5.今年是大连市与日本舞鹤市结为友好城市的 38 周年。舞鹤是京都府下辖的次级行政区 之一,目前人口不足 10 万,早在 1982 年 5 月 8 日,便与大连成为友好城市。10 日,日本富 山县向辽宁省捐赠了 1 万枚口罩,而装满口罩的箱子上则印着:“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 连枝,共盼春来。”据悉,这首诗引用了南朝梁·周兴嗣的《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 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诗中,“同气连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 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 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 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 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 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 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 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 空间。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