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油田三中 2020-2021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51 分) 1、下列词语中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铁轨.(guǐ) 隧.道(suì) 呼啸.(xiào) 磨磨蹭蹭..(cèng) B.娇嗔.(chēn) 胭脂.(zhi) 惆怅.(zhàng) 黑黝黝..(yǒu) C.嘟.囔(dōu) 贬.低(biǎn) 温馨.(xīn) 窸窸窣窣..(sū) D.辟.邪(bì) 踮.着(diàn) 高昂.(áng) 无稽.之谈(jī)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最令人焦灼的莫过于腐败的大肆曼延,时刻都在消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蚕食着人的良知, 使人陷进对是非善恶的冷漠和麻木之中。 B.在他们笔下,可以感受到,人性与兽欲、正义与邪恶、文明与愚昧、民主与专制,无时无 刻不在我们民族的所有生存领域残酷地博杀着。 C.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 苟的配合。 D.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脑和忧愁。 3、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 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 势。 C. 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 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4、下列各项中,对《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开篇连用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这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是词人向 苍天的悲惨呼告,同时也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 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心中的惆怅。“雁过也” 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从作者抬头仰望之景过渡到低头俯视所见。 C. “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里是从正面 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 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 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5、下列对联分別对应不同的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②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③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亦唱大江东去;春风睡正美,迢递珠崖儋耳,谁更怜孤鹤 南飞。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 ①范仲淹 ②苏轼 ③辛弃疾 ④李清照 B. ①范仲淹 ②辛弃疾 ③苏轼 ④李清照 C. ①苏轼 ②辛弃疾 ③岳飞 ④李煜 D. ①苏轼 ②范仲淹 ③辛弃疾 ④李煜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 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____________,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 形式。 ①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②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③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④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⑤ 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⑥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诗歌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A. ①⑤②③④⑥ B. ⑥①②⑤③④ C. ③②①⑤④⑥ D. ⑥①⑤③②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7-9 小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地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 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 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_____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 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_______。 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 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_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 发芽。( )。它靠的不是___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这座城市的血 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工部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 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 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道出了草 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以后才有了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 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 其刻划之痕”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 们心心相通,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悠然自得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晨钟暮鼓 B. 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C. 悠然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D. 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一朝一夕 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化的底蕴,其实就是诗的传统 B. 有底蕴的文化,其实就是诗的传统 C. 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D. 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 B. 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造就了其诗 歌的人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C. 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 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 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 歌的人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小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 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 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 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 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 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 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 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玻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 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_______ 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经历劫难而不亡,______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 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沧海桑田 B.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 C.轰轰烈烈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D.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 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 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 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 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 13-16 题目。 白蘋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 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至大历 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台圮。 后又数十載,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 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溪,跨长汀者,谓之白蘋 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 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 月秋花繁鸟啼之里开水香之タ宾友集歌吹作舟徐动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成曰:此不 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③梗概,十 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 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 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 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 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那,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 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 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注]①鞠:皆,尽 ②荐:连续 ③覙缕:逐条陈述。 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狎:亲近 B.万象迭.入 迭:重叠 C.杨君缄书赍.图 赍:送 D.成胜概. 概:景象 1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以为名也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康之.由,革弊兴利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15、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 飘然恍然 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 飘然恍然 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 飘然恍然 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 飘然恍然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记叙白蘋洲五亭的由来,描写白蘋洲胜景,赞美杨汉公“乐山水”“有善政”,叙议 结合,言简意赅。 B.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白蘋洲五亭的优美风光,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 热爱。 C.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D.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7-18 题。 闻科诏勉诸子 辛弃疾 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 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明年吏部选,梅福①更仇香②。 [注]①梅福:西汉南昌县尉,后成隐士,敢于针砭时弊,直言不讳。②仇香:东汉官吏仇览 的别名。他做王涣主簿,善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妻子儿女有过失,他就脱帽自责。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诗人得知朝廷发布关于科举考试的诏令后,为勉励儿子们而写,字里行间充满了 对儿子们的期望。 B. 第五六句从正面告诫儿子们,如果像“三公”之后的人那样不努力读书,也只能空有七 尺之躯,对国家毫无用处。 C. 第七句对儿子们寄予了厚望,祝愿儿子们在当年的考试中能顺利入选,第二年再去参加 吏部的选拔考试。 D. 最后一句希望儿子们在通过史部选拔后,要像汉代的梅福、仇香那样严格要求自己,做 正直敢言的好官。 二、诗歌鉴赏(3 分) 18、这首诗的颔联“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用典灵活,意蕴丰富。请从表达技巧和情 感抒发这两个方而对这一联进行简要赏析。(3 分) 三、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 10 分) 19、漫步经典,感受古人的胸襟与情怀,《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 道出了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 20、“落叶”是秋的典型特征,在杜甫的《登高》中“ , ” 两句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秋景。 21、白居易《琵琶行》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 “ , ”。 2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 叹的句子是“ , ”。 2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 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元嘉草草, , ”。 四、语言运用(每空 2 分,共 6 分) 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约 3000 篇诗作,① 。他把诗歌比作果 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著名论点。情是诗的内容,② , 义是诗的社会效果。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活动,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 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又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认为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③ ,要密切联系当时社会的“政”。 五、作文(50 分) 一支科学考察队在原始森林中迷了路,几乎陷入绝境。队里的老教授身患重病,奄奄 一息。他临去世前,拿出一个小木箱,郑重嘱托:“这是我一生的心血,你们一定要走出去, 把它交给科学院。”老教授去世了,考察队化悲痛为力量,终于走出了森林。那盛满老教授 “一生心血”的小木箱被打开,原来里面是一些小石块。 对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试以“人性的光辉”为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记叙文。 1、【答案】A【解析】B.”怅“读 chàng。C.”嘟“读 dū。D.”踮“读 diǎn。 2、【答案】C【解析】A.”曼延“应为”蔓延“,”消蚀“应为”销蚀“;B.”博杀“应为” 搏杀“;D.”烦脑“应为”烦恼“。 3、【答案】C【解析】错在“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 4、【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 能力。本题考查赏析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首先要读懂这首词,正确 理解其思想内容、写作方法和思想情感。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 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D 项,“全词用象征手法”错误,这首词作者以细腻 的笔触刻画了自己内心的孤寂,所触之景只是用来烘托而无象征之意。“忧国忧民的心理” 概括不准确,词作主要表达了国破家亡带给作者的孤苦之情。故本题选 D 项。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关于文化常识只要记牢背熟即 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联分別对应不同的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①由“忧乐关乎天 下”可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此可 知此对联说的是范仲淹。②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豪放词派的又一代表词人,曾作《美芹十论》, 根据“继东坡”“美芹悲黍”“南宋”等可推知,此对联说的是辛弃疾。③由“铁板铜琶”“大 江东去”“珠崖儋耳”等可推知,此对联说的是苏轼。④由“漱玉集”“金石录”等可推知, 此对联说的是李清照。 6、【答案】D【解析】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 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 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 等角度分析。此题注意⑥和后面的①⑤③②④的总分关系,①⑤③②④注意按照诗歌变化的 流程排列,由四言到五言和七言。故选 D。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第一空:“悠然自 得”指悠闲舒适,从容自在;“自得其乐”指自己从其中得到乐趣。文中强调诗让人们从中 得到“乐趣”,用“自得其乐”恰当。第二空:“平起平坐”指地位或权力平等;“平分秋色” 指双方各占一半。根据文中的“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可知,此处强调 “地位”平等,用“平起平坐”恰当。第三空:“另眼相看”的意思是用另一种眼光看待, 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另当别论”指当作另外的情况来看待或处置。 文中强调“另外的情况”,用“另当别论”恰当。第四空:“晨钟幕鼓”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 悟的话;“一朝一夕”的意思是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指非常短的时间。文中与“长久岁月” 相对,用“一朝一夕”恰当。故选 B。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 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 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 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 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本题中,前文的话题是“诗 的传统”,根据主语一致原则,此处的主语应是“诗的传统”,据此可排除 A、B 两项;根据 括号后面的“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可知,此句强调 “底蕴”,故选 D。 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 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 析修饰成分。本题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创造”与后面的宾 语不搭配,应改为“造就”;二是语序不当,“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先是造就了“其诗歌 的人民性”,再是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从而“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 心心相通”。故选 C。 10、 B 11、B 12、B 【10 题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 下文,先找是否有标志,如关联词、修辞等;如果没有,就看其意思。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 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 C、 D 选项。A 项的主语是“乡土文化”,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样,可 承前省略,因此选 B 项,B 项陈述对象和前文也保持一致。故选 B 【11 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 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 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些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轰轰烈烈, 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不合语境。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多 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合语境,因为传统民俗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如火如荼,原形 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适合语境。排除 A、C、D 三项。第二处修饰“旅 游胜地”应为褒义词。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为贬义。纷至沓 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符合语境。接踵而至,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 生。和“旅游胜地”不搭配。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表明还没 有去。和后面“成为消费热点”不对应。第三处,从容不迫,态度镇静,不慌不忙,从容镇 定。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胸有成竹,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 设想和安排。信心百倍,非常有信心。此处哪个词在语法和句意上都能通,相对语境,踌躇 满志更能表达“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的状态。第四处,经历劫 难,经历很多磨难。饱经风雨,形容一个人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或具有丰富的阅历。饱经 沧桑,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经历劫难”对应“饱经风雨”最恰当, 结构相同,都是动宾结构;内容对应,“劫难”对“风雨”。故选 B。 【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 残缺、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 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 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要注意搭配不当和成分赘 余。A、D 项,“保持……文化”搭配不当;C 项,“一致”和“共识”语意重复。故选 B。 13、B【解析】A.句意为:靠近泛着波纹的清澈水面的,称它为碧波亭。狎,亲近,靠近。 解释正确。B.句意为:众多景象交替映入眼帘。迭,交替地,轮流地。解释不正确。C.句 意为:杨君寄来书信图纸。赍,送。解释正确。D.句意为:成就美好的景象。概,景象。 14、B【解析】A.前句句意为:因而用白蘋作为名字。因,连词,因而。后句句意为:你通 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因,通过,经由。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B.前句句 意为:建起八角亭来供游玩和休憩。以,连词,用来。后句句意为: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 用来使百姓愚蠢。以,连词,用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C.前句句意为:安康的原 因,是(杨君)兴办对人民有利的事,革除各种弊害。之,结构助词,的。后句句意为:人 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之,音节助词,无实意。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D.前 句句意为:如改茶法、变税法这类。若,动词,像。后句句意为:你们这些人都会被俘虏。 若,代词,你。选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15、A【解析】句意为:每当到了汀风像春风般和煦,溪中月色如秋月般温柔,白天众多鸟 儿鸣叫,傍晚水莲花盛开,水汽夹杂着香气袭来的时候,宾客友人集聚,歌咏吹奏创作,船 桨缓缓地摇动,(人们)饮酒诵诗,半醉半醒,飘飘悠悠,茫然迷糊。从句法结构和句意上 看,“每至汀风春”和“溪月秋”作状语表条件,且“春”与“秋”相对应,中间应断开; “花繁鸟啼之旦”和“莲开水香之夕”表时间,“旦”“夕”相对,中间应断开;“宾友集” 是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宾客友人聚集,“歌吹作”是聚集后宾客们所做的事,中间应断 开;“舟棹徐动”的主语发生转换,由“宾客”转为“舟”,故应断开;“觞咏半酣”和“飘 然恍然”的主语又回到“宾客”,分说宾客们半醉半醒,茫然迷糊,故应断开。 16、C.选项“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表述有误,根据文章可知,作者将 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是以“柳、龚、黄”没有良好的政绩来对比突出杨 汉公在职期间的实干功绩。 17、【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 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 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 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标题中,A 项考查内容、情感,B 项考查内容、手法,C 项考查内容,D 项考查内容。读懂全诗,分析各备选选项后再做选择。B 项,手法错误,错 在“第五六句从正面告诫儿子们”。第五、六句“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的意思是如果 像“三公”之后的人那样不努力读书,就只能空有七尺之躯,对国家没有什么用处。这是从 反面告诫儿子。故选 B。 18、【答案】这首诗的颔联化用《史记·孔子世家》中“韦编三绝”的典故和杜甫“读书破 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灵活巧妙,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勉励孩子们要学习孔子刻苦 读书的精神,告诫他们只有博览群书,把书读透,到了考场才能文思泉涌,写出好文章来。 看似言短,其实情深。 24、【答案】(1)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2)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3)而是缘起于社会生活 中的“事” 参考译文 湖州城往东南走二百步,抵达霅溪,溪水连着汀洲,洲名叫白蘋。梁朝时吴兴太守柳恽 在此作诗“汀洲采白蘋”,因此用它取名。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年,有名却无亭,都 是荒泽。到了大历十一年,鲁公颜真卿担任刺史,才剪枝导流,修建八角亭来作为游玩时休 息之用。不久水灾连续而来,水泽堵塞,亭台毁坏。后来又过去几十年,没有一点儿空地可 供立足。到了开成三年,弘农人杨君担任刺史,就疏通四渠,疏浚二池,修建三园五亭,卉 木荷竹,舟桥廊室,直到游宴息宿的用具,都有了。看到那横跨大水长汀的建筑,称之为白 蘋亭。在二园之间、可以欣赏百花的,称之为集芳亭。面朝广池、观白云者,称之为山光亭。 玩赏晨曦者,称之为朝霞亭。玩耍清涟者,称之为碧波亭。五亭依次排列,气象万千,全方 位无死角,胜景无所遁形。每到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时,莲开水香之夜,宾友群集, 舟船慢行,酒至半酣,飘然欲仙如痴如醉。游玩者彼此相视,道:此地不知是世外之地?还 是人间?又不知是否是蓬瀛昆阆,还能怎么样呢? 当时我在洛阳工作,杨君写信附图,请我为亭作记。我拿着图握着笔,冥思苦想,逐条 陈述梗概,十条中不得二三。通常胜境之地,得到人然后才能发生;人有独特的构思设计, 得到美景然而后才能展开:境心相遇,一定有迹可循吗?大概这种胜境,实则起源于柳恽太 守,草创于颜真卿公,发扬光大于杨君:三贤接力,事情才能成功呀。杨君之前在舒州做州 牧,舒州人安居乐业;现在在湖州做州牧,湖州人安康。安康之路,源于改革兴利,比如改 革茶法、改变税书之类的。利兴,因此州府有多余的钱财;地方治理成功,所以平时才有空 闲。因此有余力满足高尚的情怀,成就美景,三者互相依托,难道是偶然吗?当年谢、柳二 人为郡守,寄情于山水,多高尚的情怀,却没听说过他们有美好的政绩;龚、黄为郡守,忧 心于黎民,有美好的政绩,却没听说过他们拥有美景。兼而有之者,大概只有我的朋友杨君 吧?杨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月久远,后来者不知,因此写下他的名和字。时间为开成四 年,十月十五日,记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