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1)
2019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甘肃天水2019届高三第五次检测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几年后被划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工作。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几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回忆初拾编辑行当时说:“一下班,许多有家的人都走了,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就着斜阳余晖,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一面浏览李慈铭在京中的行踪,一面细阅其所读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各类杂书,并在有关处夹入纸条,预备第二天上班时抄录,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来吃。 20世纪80年代,学界有些冷清,傅璇琮先生却接二连三地发表了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佶屈聱牙之处。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中文译稿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乍暖还寒”的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传校笺》《中国诗学大辞典》等皇皇巨著 。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大多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这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C.傅璇琮主编的《学林漫录》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傅璇琮参加工作后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了沉重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原书加以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自我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C.《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的。 D.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和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3.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6分) 二、(黑龙江鹤岗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冯其庸的“大国学” 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让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1946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 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最为合适。 2005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 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②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但是我觉得,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都成该算国学。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罩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风雨平生 冯其庸口述自传》)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冯其庸称自己是“稻香世家”,与“书香世家”相对,既能表明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又能表现他对早年农村生活的怀念。 B.无锡国专在当时的教育大环境下,非常重视国学教育,且最强调经典教育,因而冯其庸认为母校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 C.因为家贫,又加上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冯其庸的读书生活变得艰难和奢侈。他从来无法专力读书,唯一可读的只有《三国演义》。 D.冯其庸百折不挠,在遭受多次运动冲击后,仍能笔耕不辍,留下了累累硕果。这些成果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涉及诸多领域。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在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学术的深厚精良,让冯其庸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 B.因为冯其庸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并且关注教育,积极推广国学教育,所以,他不只是著名学者,也是教育家。 C.冯其庸倡导国学,为高校学习国学的人设汁了游学制的规范,并率先垂范,最终因成就突出而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D.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传承民族特色与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研究精神,是正确的国学观,而固守乾嘉学派的则不科学。 6.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经历哪几个成长的阶段?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三、(甘肃会宁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一生情系深蓝梦 刘诗瑶 “蛟龙号”初次下水,在海面打出漂亮的蝴蝶水花;“蛟龙号”用机械臂灵活地把一面钛合金五星红旗插到了海底;1000米、5000米,直到7062米,“蛟龙号”成为目前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当人们为“蛟龙号”的每一次进步欢呼雀跃时,有位老人都默默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他是徐芑南,中国工程院院士、“蛟龙号”总设计师。作为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他用一辈子的辛勤耕耘、执着奉献,实现了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深蓝梦。 徐芑南说过,他对大海是有感情的,他的一生都与大海紧密相连。 怀着强烈的报国热情,1958年从上海交大造船系毕业的徐芑南,来到了中船重工集团七○二所开始了潜艇结构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徐芑南积极投身海洋装备的研制工作,先后担任了四项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他创造性地研制了多型载人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潜水器工作深度由300米、600米、1000米发展到6 000米。20世纪末,随着中国大洋协会在国际海底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国家对载人深潜器应用需求越来越迫切。经过一系列论证、研究,2002年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终于正式批准立项。 选总设计师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作为业内公认的载人潜水器领路人,他是总设计师的最合适人选。此时,徐芑南已经退休六年,深受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困扰,但徐芑南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心底始终有一个愿望,就是看到中国人独立自主研制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能够在深海遨游。 “蛟龙号”立项之前,我国研制过的最深潜水器只有600米。从600米到7000米,是非常大的技术跨越,深度每增加100米,海水的压力就会增加10个大气压,难度可想而知。并且,作为一项大的系统工程,“蛟龙号”涉及耐压结构和密封技术设计、高比强度合金材料的加工成形技术、航行性能优化、水下定位、水下通讯、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最前沿技术,需要联合国内上百家科研机构集智攻关。为了统筹好“蛟龙号”本体12个分系统工作,他将每一个分系统的任务输入、成果输出、约束和支撑条件,按照技术进度和经费,制成表格,按表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质量。徐芑南说:“即使每个分系统都做得很好,放在一起却未必会拼成一个性能优良的潜水器。所有系统之间一定要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行。”在“蛟龙号”的研发过程中,所有合作者对徐芑南这位总设计师,都是众口一词地赞扬。 人才短缺也成为制约“蛟龙号”研制的瓶颈。徐芑南格外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总设计师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但更重要的是在实战中带出一支年轻的队伍”,徐芑南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还想方设法邀请国内外专家给年轻的设计师队伍讲课。 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海试,尽管已经年逾七旬,徐芑南还是坚持要求上船坐镇指挥,他拖着装满药品、氧气机、血压计等医疗器械的拉杆箱,和科研团队坚守在一起。他在水面的指挥调度清晰沉稳,成为试验成功的重要保障。在两个多月的海试中,试验现场到处都有他的身影,检查设备、交流技术问题、推敲下潜步骤等,不放过任何可能出现的隐患。每次潜水器下水,他从不安稳地坐在指挥室里,而是一连几小时值守在水面控制室里,不放过水声通信传回来的每一句语音。后续的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由于试验海区较远,徐芑南不能亲临现场,但他一直坚守在海试陆基保障中心,第一时间了解海试情况,并给出相应的技术指导。由于时差因素,海试常常在半夜或凌晨进行,但徐芑南从未缺席过。 徐芑南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热情深深感染了所有人。在他的带领下,“蛟龙号”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了中国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从无到有”,从浅蓝走向深蓝,缔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辉煌篇章。 如今,已是82岁高龄的徐芑南,依然活跃在中国深潜事业的前沿,他正和同事们一起,向着万米载人深潜的目标发起新的冲刺。这是“蛟龙号”的深度,也是徐芑南精神的深度、人生的深度…… (摘编自人民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徐芑南虽已退休,深受疾病困扰,但毅然决然地担任了“蛟龙号”的总设计师,这充分体现了他强烈的报国热情。 B.在徐芑南看来,“蛟龙号”的研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所以他在工作中非常看重统筹规划。 C.尽管年事已高,徐芑南还是坚持上船坐镇指挥,正是他清晰沉稳的指挥调度,才使“蛟龙号”第一次海试获得成功。 D.在实战中带出一支年轻的人才队伍,不仅可以突破“蛟龙号”研制瓶颈,而且可以让我国深潜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芑南先后担任了四项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正是由于他在这些经历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蛟龙号”才能够横空出世。 B.徐芑南从事“蛟龙号”的研制工作,困难可想而知,然而他善于调动合作者集智攻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赢得了合作者的赞扬。 C.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深蓝梦,徐芑南迎难而上,力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立项,最终他实现了这一梦想。 D.中国大深度载人潜器“从无到有”,从浅蓝走向深蓝,如果没有徐芑南及其团队的倾心付出,这个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9.徐芑南一生情系深蓝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四、(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2分) 画坛大师陈师曾:朽者不朽 陈师曾出生于一个官宦、翰墨世家。祖父陈宝箴,曾任兵部侍郎、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著名诗人,曾任吏部主事,其弟陈寅恪是坚持独立思考的史学家与诗人,一门三代四杰。在少年时代,他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诗文、书法等方面的深厚功底,为他日后成为一个文人画家和文人画的宣扬者创造了条件。 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上,他前承吴昌硕,下启齐白石。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风俗等皆有涉及。他作画追求创新,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自成一格;风俗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松树凌霄图》是陈师曾47岁时的作品,虽然是仿前辈画家笔意,却是大家的手笔:构图奇崛而自然,松干、松枝简练而遒劲,松针率意而肯定,凌霄则寥寥数笔而画龙点睛,让坚挺的画面多了一缕浪漫的情怀……一个成熟画家的笔墨技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显示。 陈师曾35岁时拜师于吴昌硕门下,受其影响巨大。他通晓中西绘画的原理,主张中国画革新,但并不附和“西洋画科学,中国画不科学”的肤浅论调,坚决捍卫文人画传统,在坚守文人画这片土地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47岁时所作《佛手图》,整个画面简洁而不俗,题跋占据了重要位置,“佛手”却偏置于下方。观者能明显感觉到,这幅画的主题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这样解读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在《佛手图》的题跋中,他援引了龚自珍的《露华》,内容涉及佛教。是故,读者在欣赏这幅画时,还获得了许多“题外之音”,这就是陈师曾想要的效果。陈师曾不仅内蕴丰厚,而且文才非凡。人们常常感叹当代没有文人画,其实,不是没有文人画,而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罢了。 陈师曾不仅仅是山水、人物、花鸟画的大家,而且是中国漫画的拓荒者。1914—1915年间,他融会西法,首次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引入国画,绘出了惊动画坛的现代风俗画——漫画《北京风俗图》。这是一部“民俗图志”,市井街头常见的各色人物与风习尽收其中,可谓是民初北京“宣南”地区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具有鲜明乡土色彩的小品画。如绘一人力车之一角,仅见坐车者的脑袋,一老妇蓬首垢面,破衣破裤,右手执布帚,左手持香炷,逐车乞钱……漫画借助民间风俗题材,直面社会现实生活,寄寓人文关怀。其向下的眼光,对时局的关怀以及“伤今怀古”的复杂情感皆寓于其中。漫画打破了晚清人物画囿于佛道、仕女、高士一类题材的局面,将民主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引入艺术,使艺术回归现实生活,这在中国近代人物画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清末艺术家潘语舲在题跋中曾言:“此册于游戏之中,寓警世之意。”后来,丰子恺等人的漫画,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陈师曾的启发和影响。 陈师曾在理论方面也有重大贡献。除了《中国绘画史》等专著外,他还写有重要的文论,如《中国画是进步的》《文人画之价值》。今天重读这些文章,对我们认识中国画、文人画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民国初年北京画坛的领袖,陈师曾除了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创建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外,他还是齐白石的伯乐和大贵人。可以说,如果没有陈师曾的推荐和引领,也许中国近代美术史得重新书写。陈师曾对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他艺术风格的形成。1917年,53岁的齐白石初到北京时,带着作品去请教陈师曾,陈师曾发现他的才华并对画作进行中肯而真诚的褒贬,还作《题齐濒生画册》诗一首。1922年,陈师曾应日本画家之邀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由他携去参展的齐白石的画作深受好评,轰动中外,乡下木匠齐白石从此一举成名。 1923年9月,陈师曾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天妒英才,这样一位既有艺术天赋又满腹经纶的旷世奇才没有到达艺术的最高峰就离世了。梁启超在悼词中称:“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以梁启超的地位和眼界,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吴昌硕的题字是“朽者不朽”,这是对陈师曾艺术人生的最高评价。 相关链接: ①陈师曾(1876—1923年),号朽道人。1902年,陈师曾同鲁迅、弟弟陈寅恪一道东渡日本留学。他既受到过传统文化教育,又受到了新学教育,并出国留学,曾任大学教授,这是只有近代文人才有的机遇,也是近代文人不同于古代文人的特点。陈师曾也正是这样一位带有一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点的封建末代文人,又接受了一些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是在近现代之交比较典型的文人画家,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他被梁启超誉为“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 ②陈师曾看了齐白石的《借山图》等画作后,题赠《题齐濒生画册》一诗:“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陈师曾出身名门,是拥有艺术天赋、满腹经纶的旷世奇才,他博采众家之长,不仅师法明代沈周、清代石涛等前辈画家,还拜师于一代艺术大师吴昌硕门下。 B.陈师曾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他主张改革,但并不妄自菲薄,一味盲从西法,而是坚守中国文人画传统,进行文人画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 C.陈师曾的《松树凌霄图》,构图奇崛而自然,松干、松枝简练而遒劲,凌霄则寥寥数笔而画龙点睛,笔墨技巧成熟。虽然是对前辈画家作品的摹绘,却是大家手笔。 D.刚到北京的齐白石去请教陈师曾,陈师曾对他的画进行了评价,并作诗相赠,希望他自创风格,不必求俗媚世,这对齐白石以后的艺术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师曾认为文人画要带有文人的气质、含有文人的趣味、表达文人的思想,《佛手图》就是例证。此画因为题跋占据重要位置,内容涉及佛教,才让人感受到画外之意。 B.现在的文人画艺术水平不高,是因为现在的文人错误地认为文人画不需要讲究绘画技巧,只需要有足够深厚的诗文、书法等方面的功底,并将思想、情味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C.陈师曾的漫画将国画和西洋画技法融合,并借助民间风俗题材,直面社会现实生活,寄寓人文关怀。这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与他所受的教育和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D.陈师曾是民国初年画坛领袖,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因此梁启超认为他的死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比日本大地震于日本的影响更严重。 12.吴昌硕为陈师曾题字“朽者不朽”,请说说这一题字的含义,并简要概括陈师曾的“不朽”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五、(湖南长沙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2分) 孙家栋:航天赤子心 宋雅娟 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相连。求学时,他被选派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1958年,孙家栋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1967年又被钱学森点将,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从此与中国卫星结下不解之缘。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对几次关键的人生转折,孙家栋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系列原总设计师戚发轫对这位老朋友敬佩不已:抓大放小,举重若轻;善于综合,敢于决策;大胆放手,勇于负责。 戚发轫的总结令人信服。在研制“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时,为了确保核心任务顺利完成,孙家栋紧紧抓住“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着”这四个要求,凡与此无关的技术试验,全部取消。也正是因此,中国得以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欧阳自远对孙家栋的这一“特点”感受颇深。他曾和孙家栋、栾恩杰一起被誉为探月工程“铁三角”。 在欧阳自远看来,“孙先生是一个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高手’。我总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各种技术要求,希望我们的绕月能获取尽可能多的数据。但孙先生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去实现、去完成‘绕’的目标。孙先生常说,科学家往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工程师就是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他善于抓住最主要的问题,并且敢于决断。比如说‘嫦娥’什么情况下发射。孙先生认为,安全就发,不安全就不能发,其他因素都不必考虑。因为不安全,什么目标都达不到”。 建设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时,有两条路摆在了大家面前:一是一步建成全球乃至世界主流,但不符合中国实际;二是分步优先建成区域系统,但世界尚未有先例。 中国的导航系统如何建设?孙家栋独具慧眼,提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试验、后区域、再全球”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2000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左右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搞呢?”谈及当时的决策,孙家栋解释说,“首先,卫星的数量可以少,我们集中精力为我们国家本土加上周边来服务,这是我们经济建设最需要的事情。步子相对迈得小一点,可以摸索更好的经验来推动我们这个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北斗系统优先建设区域组网成功提供优质服务,证明了这条道路的科学性。目前,日本、印度也纷纷采取此种建设方式,中国北斗系统的建设为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的“务实”,在同事和下属的眼中,是搞科学该有的精神。“科研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能求全求大,不能好高骛远。他说话慢吞吞的,但总能运筹帷幄,统领全局,是个睿智的老头。”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北斗“女神”徐颖如是说。 孙家栋经历了中国航天的很多个第一。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在我国成功发射入轨的百余颗卫星中,孙家栋主持研制的多达30余颗。 2009年,孙家栋寿辰时,钱学森给他寄来了贺信,80岁的孙家栋成了钱老口里的年轻人:“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钱学森对孙家栋的贡献如数家珍,“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体,健康生活,做一名百岁航天老人。” (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家栋曾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学时长达7年,归国后投身于祖国的国防建设。 B.孙家栋原本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后来进入中国卫星研究领域,成为技术负责人,这个转变是由钱学森促成的。 C.中国北斗系统的建设为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自主创新发展的同时,与日本、印度等国开展合作,共享研究发展成果。 D.孙家栋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此,钱学森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家栋作为技术负责人,能够抓大放小,举重若轻;善于综合,敢于决策;大胆放手,勇于负责,这让老朋友戚发轫十分敬佩。 B.孙家栋在苏联学了7年飞机制造,回国后造了9年的导弹,放了50年卫星……他的人生所经历的这几次“变轨”,都是根据国家的需要进行的。 C.研制“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时,为了确保核心任务顺利完成,孙家栋根据复杂问题简单化原则,取消许多次要的技术试验。 D.孙家栋认为,工程师与科学家不同,工程师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敢于决断,能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15.本文在选材方面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六、(江西上饶横峰中学、铅山一中、余干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2分) 誓言无声初心永恒 ——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1926年3月,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然而在他颠沛流离求学之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黄旭华目睹了山河破碎、同胞受难的景象,“如果国家太弱,那我们只会任人欺凌、宰割!”黄旭华在心里默默发下了誓言,“我不学医了,我要读航空、读造船,将来我要制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从海上抵御外国的侵略。”1945年7月,从小在海边长大、时海洋有着深厚感情的黄旭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开始毅然追寻“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报国梦想。 1954年,美国核潜艇首次试航。1958年,面对占据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核威慑,我国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工作。毛主席下令:“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怀着科技强国的梦想,面对“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严苛誓言,黄旭华一颗火热的赤子心开始熊熊燃烧。在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研制核潜艇谈何容易!没有人见过核潜艇,加之国外严密封锁,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黄旭华和同事们大海捞针般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仔细甄别这些信息的真伪,拼凑出核潜艇的大致轮廓。当时国内还没有手摇计算机,大量数据只能用老式算盘和计算尺来计算。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获得相同答案才能通过。黄旭华还想出了更“土”的办法——磅秤称设备。为了确保潜艇的重心严格控制在设计范围内,黄旭华要求,所有拿到船上的设备、管线都要过秤,登记在案;凡是拿出船体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登记,几年来天天如此。他还要求记录的重量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并逐一检查,不合格的退回去重称。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亘古不变,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情怀和信仰。对于黄旭华来说,他的信仰是祖国的需要。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和年轻的同事们忍饥挨饿,笑对困难。 三年自然灾害后,中央决定全面上马核潜艇研制工作。1965年,研究所组建,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1966年,黄旭华拖家带口,带领同事们进驻荒岛葫芦岛。岛上一年四季狂风怒吼,黄沙肆虐,不仅自然环境恶劣,物资也极其匮乏,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半年见不到一滴油水。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是父母的“信箱”。 越是有成就,就越需要把自己埋得深,黄旭华就像深海里的潜艇一样,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为了积蓄这撼山震地般的力量,他的割舍超乎寻常。 1957年,黄旭华出差到广东,经组织批准回了趟老家。临别时,母亲叮嘱:“以前战争纷乱,交通不便,你回不了家,现在社会安定,交通恢复了,希望你常回家来看看。”黄旭华含泪答应。但他没想到,这一别就是30年,30年间,他和父母只靠书信往来。再相见时,黄旭华已双鬓斑白,母子对视却无语凝噎,而父亲和二哥都已去世。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是妻儿的“客家人”。 同丈夫一个单住,妻子李世英对黄旭华的事业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她选择了“不打扰”的相守,独自扛起家庭重担,毫无怨言。 而这一切,黄旭华都不曾知道。他正带领同事们向一道道技术难关发起冲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七项技术难关,也就是“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成功试航,从此劈波斩浪,邀游在深蓝大洋之中,为保卫世界和平释放着巨大的震撼力。 1988年初,我国在南海进行核潜艇设计极限深潜试验。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原本不必下水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决定亲自参与深潜。惊心动魄的深潜开始了: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黄旭华沉着应对,指挥若定,给了大家无穷的信心。试验成功了,新纪录诞生了,全艇沸腾了!黄旭华笑了,当即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官。惊涛驻浪,乐在其中!” (摘编自2017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著名的“护校运动”中,黄旭华一腔热血,振臂疾呼;在让国民党当局悚然心惊的“五四营火晚会”中,黄旭华敢为人先,不仅积极参加各种表演,而且竭力维护晚会秩序,阻挡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在“大江歌咏团”与“晨社”里,黄旭华更是身先士卒,机智地与国民党当局周旋,领导同学们坚持对敌斗争。经过一系列的血与火的洗礼,黄旭华终于在1949年春天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完成了从一名进步学生到革命者的蜕变。 (王艳明《黄旭华:许身报国铸辉煌》) ②1994年,因在核潜艇研制方面功勋卓著,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游艇之父”。他却说:“中国核潜艇是在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的直接领导下,由大批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集体创造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其中一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做了应该做的事。” (方凡《“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 许身报国铸辉煌》) 1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的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不仅面临着无经验、无资料的严酷现实,而且遭受国外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因此独立研制非常不易。 B.因为出生在海边,黄旭华对海洋有深厚的感情,后来他又成功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学习船舶制造专业,所以没有继承祖业学医。 C.黄旭华1957年至1987年这30年间从未回过老家,甚至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有回去,但家人一直理解和支持他,对他毫无怨言。 D.为获得第一手资料,62岁的黄旭华不顾年事已高和深潜试验的危险,大胆做出了与艇员一同下水,亲自傲极限深潜试验的决定。 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攻克难关的过程中,黄旭华的“土”办法,体现了他高超的技术和科学创新的能力,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B.交大的学习与锤炼使黄旭华不仅成长为一名专业人才,而且成为了一个铮铮的革命者,为他后来铸造国之重器奠定了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石。 C.黄旭华带领同事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等七项技术难关,因而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D.文本列出“100米、200米……”的数据记录了核潜艇不断下潜的深度,既体现出传记的文学性,同时也暗含崇敬仰慕之情,增强了感染力。 18.文章的标题“誓言无声初心永恒”体现了黄旭华哪些精神?请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1.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B项,“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内容可知,应为“意在赞美傅璇琮主编了大量书籍,为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故选B。 【答案】B 2.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B项,“黄仁宇却坚持自我修改”说法错误,原文为“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C项,“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的”分析错误,原文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D项,原因不全面,原因还有:陈尚君有学术才华;傅璇琮有提携青年的情怀。故选A。 【答案】A 3.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重要信息、概括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对传记文章主要人物的具体描述,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题干表述为“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中国的文学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这实际上是筛选与傅璇琮先生人格特色、学术创造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傅璇琮先生是一个独立的学术主义者,始终坚持扶植后辈,让年轻人能够在学术领域茁壮成长,这位中国古典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凭自己的见识和胆略拓宽出版渠道,引领整个出版行业的快速发展;坚持独立的学术人格,长期发表重要著作,奠定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基础;热心与教育事业,长期执教于大学,开设自己专业性的文化知识课程。 【参考答案】①著书立言,发表数部重要著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②编辑书籍,主编了许多皇皇巨著,推进学术发展。③扶植后辈,提携、帮助青年学者,促其成长。④热心教育,回归大学讲坛,开设课程,传授文化知识。⑤凭识见和胆识,拓宽出版渠道,引领出版业发展。 4.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又加上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文中看不出冯其庸的读书生活变得艰难和奢侈与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有直接的关联;“唯一可读的只有《三国演义》”有误,文章说的是“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选项忽略了“最初”一词。故选C项。 【答案】C 5.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项,“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在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学术的深厚精良,让冯其庸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错误;文中只是说“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选项把两者嫁接到一处,故有误。C项,“冯其庸倡导国学,为高校学习国学的人设汁了游学制的规范……”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注释中又说“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文中说的是为“人大国学院”,选项变成“高校”。D项,“而固守乾嘉学派的则不科学”错误。在材料链接②中“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罩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故选B项。 【答案】B 6.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把握传主形象、概括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经历哪几个成长的阶段?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经历了哪几个成长的阶段”这一信息说明应与人生的经历联系起来,可以找出人物的经历,且是与国学相关的经历,然后进行概括。如第二段“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第三段“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倒数第二段 “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最为合适“等,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①少年之时艰难求学,国学基础逐渐牢固。②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③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国学研究广涉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④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推广国学教育,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 7.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 “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正是他清晰沉稳的指挥调度,才使“蛟龙号”第一次海试获得成功”表述有误,“他清晰沉稳的指挥调度”只是“蛟龙号”第一次海试成功的重要保障。故选C。 【答案】C 8.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项“蛟龙号”“能够横空出世”有多方面的原因,徐芑南“经验丰富”只是其中之一。B项“善于调动合作者集智攻关”不准确,应是善于统筹规划。C项“力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立项”不正确,第4段说“经过一系列论证、研究,2002年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终于正式批准立项”,文章并未说明立项是徐芑南力争的。故选D项。 【答案】D 9.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筛选的要求,如本题“徐芑南一生情系深蓝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然后分析材料,认真阅读文本,从中分析、概括、筛选答案要点。解此题,一是要注意“一生”这个关键词,不能忽略徐芑南退休前的工作经历;二是在提炼信息时,要注意区分角度,应侧重于徐芑南对“深蓝梦”倾注情感这一方面,而并不仅仅是其在深潜事业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取得的成就等。如“徐芑南已经退休六年,深受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困扰,但徐芑南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心底始终有一个愿望,就是看到中国人独立自主研制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能够在深海遨游”“徐芑南格外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总设计师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但更重要的是在实战中带出一支年轻的队伍’”“徐芑南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海试,尽管已经年逾七旬,徐芑南还是坚持要求上船坐镇指挥,他拖着装满药品、氧气机、血压计等医疗器械的拉杆箱,和科研团队坚守在一起”,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即可概括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徐芑南从毕业到退休,一直在从事海洋装备的研制工作,多次担任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②徐芑南虽深受疾病困扰,但仍然毫不犹豫地答应担任“蛟龙号”总设计师,研制过程中不顾年事已高多次坚持在海试现场,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满怀热情;③徐芑南格外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年轻人;④直到现在,徐芑南依然活跃在中国深潜事业的前沿。 10.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C项,结合文本内容“《松树凌霄图》是陈师曾47岁时的作品,虽然是仿前辈画家笔意,却是大家的手笔”分析可知,“对前辈画家作品的摹绘”的说法有误,原文为“仿前辈画家笔意”。故选C。 【答案】C 11.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此画因为题跋占据重要位置,内容涉及佛教,才让人感受到画外之意”的说法不准确。B项,“认为文人画不需要讲究绘画技巧”于文无据;原因分析不准确,从文章第二段来看,当今文人画艺术水平不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如今几乎没有像陈师曾这样内蕴丰厚、文才非凡的真正意义上的文人了。D项,“陈师曾是民国初年画坛领袖”的说法有误,原文为“民国初年北京画坛领袖”;“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是梁启超的看法。故选C。 【答案】C 12.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朽者不朽”,结合文本内容“1923年9 月,陈师曾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天妒英才,这样一位既有艺术天赋又满腹经纶的旷世奇才没有到达艺术的最高峰就离世了”及注释内容“陈师曾(1876—1923年),号朽道人”分析可知,陈师曾号朽道人,英年早逝,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方面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价值不朽。概括陈师曾的“不朽”的体现,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上,他前承吴昌硕,下启齐白石。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风俗等皆有涉及”分析,画技高超,是山水、人物、花鸟画大家;结合“他通晓中西绘画的原理,主张中国画革新,但并不附和‘西洋画科学,中国画不科学’的肤浅论调,坚决捍卫文人画传统,在坚守文人画这片土地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分析可知,革新文人画,坚守中国文人画这片土地并有所成就;结合“陈师曾不仅仅是山水、人物、花鸟画的大家,而且是中国漫画的拓荒者”分析可知,拓荒中国漫画;结合“陈师曾在理论方面也有重大贡献。除了《中国绘画史》等专著外,他还写有重要的文论,如《中国画是进步的》《文人画之价值》”分析可知,在艺术理论方面有重大贡献;结合“他还是齐白石的伯乐和大贵人。可以说,如果没有陈师曾的推荐和引领,也许中国近代美术史得重新书写。陈师曾对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他艺术风格的形成”分析可知,指点提携齐白石,对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他艺术风格的形成。 【参考答案】陈师曾号朽道人,英年早逝,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方面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价值不朽,故题字“朽者不朽”。 “不朽”的表现:①画技高超,是山水、人物、花鸟画大家。②革新文人画,坚守中国文人画这片土地并有所成就。③拓荒中国漫画,他的《北京风俗图》在中国近代人物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丰子恺等人的漫画都受其影响。④在艺术理论方面有重大贡献,他的《中国绘画史》《中国画是进步的》《文人画之价值》等学术作品,对今人认识中国画、文人画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⑤指点提携齐白石,对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他艺术风格的形成。 13.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与日本、印度等国开展合作,共享研究成果”曲解文意,文章只提到中国北斗系统的建设模式,“日本、印度也纷纷采取”,并没有谈到“开展合作,共享研究发展成果”。故选C项。 【答案】C 14.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孙家栋根据复杂问题简单化原则,取消许多次要的技术试验”曲解文意,原文是“凡与此无关的技术试验,全部取消”。故选C项。 【答案】C 15.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写作技巧中的选材技巧。技巧是外衣,内容、主旨是血脉灵魂。外衣为更好地显现灵魂而存在。此类题要注重:①详略得当。在人物事迹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普遍性,增加文章的容量;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使文章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②以小见大。突出文章中心,升华主旨;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意味深长。③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人物传记)。从传主丰富的经历中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特点;选取传主的真实生活经历,真实再现传主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特点;详略得当,既能还原人物的真实生活,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本篇人物传记就围绕孙家栋“航天赤子心”这个中心选取材料,既选取戚发轫、欧阳自远、钱学森等同事、前辈的评价性材料,增加内容的真实性,又选取对重大事件决策的材料,突出孙家栋的领导才能、战略眼光、家国情怀,智慧和对祖国航天事业的贡献。 【参考答案】①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全文围绕表现孙家栋“航天赤子心”这个中心选择材料,突出孙家栋的智慧和对祖国航天事业的贡献。②选取戚发轫、欧阳自远、钱学森等同事、前辈的评价性材料,增加内容的真实性。③选取对重大事件决策的材料,突出孙家栋的领导才能、战略眼光、家国情怀。 16.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要求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所以没有继承祖业学医”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然而在他颠沛流离求学之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黄旭华目睹了山河破碎、同胞受难的景象,……黄旭华在心里默默发下了誓言,‘我不学医了,我要读航空、读造船,将来我要制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从海上抵御外国的侵略。’……开始毅然追寻‘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报国梦想”,由此可知,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报国之志。C项,“但家人一直理解和支持他,对他毫无怨言”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说“同丈夫一个单住,妻子李世英对黄旭华的事业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她选择了“不打扰”的相守,独自扛起家庭重担,毫无怨言”,由此可知,“对他毫无怨言”的是他的妻子。D项,“为获得第一手资料,……大胆做出了与艇员一同下水,亲自傲极限深潜试验的决定”错误,从文中来看,做出该决定的目的是“稳定军心、鼓舞士气”。故选A项。 【答案】A 17.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项,“在攻克难关的过程中,黄旭华的‘土’办法,体现了他高超的技术……”错误,文中第二段说“黄旭华还想出了更‘土’的办法——磅秤称设备”,用秤来称的土办法并非“高超的技术”。C项,“……因而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错误,从文中来看,黄旭华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原因是“在核潜艇研制方面功勋卓著”。D项,“文本列出‘100米、200米……’的数据……体现出传记的文学性”错误,下潜深度的数据首先体现的是传记的真实性。故选B项。 【答案】B 18.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把握传主形象,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文章的标题‘誓言无声初心永恒’体现了黄旭华哪些精神?请简要概括”,这就要求考生先要理解标题“誓言无声初心永恒”的意思,然后分析文中事件中体现出的精神。“誓言无声初心永恒”,“誓言”是指“‘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严苛誓言”,“初心”是指黄旭华矢志报国、坚定执着的爱国精神。从文中来看,“我不学医了,我要读航空、读造船,将来我要制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从海上抵御外国的侵略”“几年来天天如此。他还要求记录的重量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并逐一检查,不合格的退回去重称”“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亘古不变,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情怀和信仰。对于黄旭华来说,他的信仰是祖国的需要”“1988年初,我国在南海进行核潜艇设计极限深潜试验。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原本不必下水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决定亲自参与深潜”,相关链接“黄旭华更是身先士卒,机智地与国民党当局周旋,领导同学们坚持对敌斗争”“中国核潜艇是在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的直接领导下,由大批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集体创造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其中一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做了应该做的事”,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来分析传主的精神即可。 【参考答案】①矢志报国、坚定执着的爱国精神。②攻坚克难、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③不怕吃苦、身先士卒的担当精神。④谦逊淡泊、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