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二轮配套学案:复习任务群2 2、散文阅读 任务2 词句含意题——“多看”解表意“多联”挖深蕴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二轮配套学案:复习任务群2 2、散文阅读 任务2 词句含意题——“多看”解表意“多联”挖深蕴 Word版含解析

[满分对策] “3 联+1 依”速解词语含义题 1.“3 联” (1)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 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 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3)联系作者写作时的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2.“1 依” 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词语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多看+多联”准解句子含意题 1.“多看”,理解表层意 (1)看句子关键词。(2)看句子所指对象。(3)看句子是否运用某种技巧(尤其关 注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在此基础上,初步感知句子大致意思。 2.“多联”,挖掘深层意 (1)联系该句位置特点挖掘:①段首、文首统领句,关注后文语段;②段末、 文末总结句,关注前文语段;③中间衔接句,关注上下文。(2)联系相邻句子及文 中关键语句体会。(3)联系段落的中心理解。(4)联系背景思考。(5)联系主旨总结。 特别提醒: 易错角度 解决方案 脱离语境及主旨孤立理解,意思 理解有偏差 强化语境意识,在理解词句浅层意义的基础上, 深入挖掘其内涵;还要结合文章主旨,理解其 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忽视对词或句所用技巧及效果的 解读,意义挖掘浅层化 捕捉词句所使用的表达技巧,结合文章的内容, 分析表达效果。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童谣岁月长 唐 毅 ①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代的“玩”,回忆再三,一些似已淡忘 的旧事,又渐渐明晰起来。 ②小伙伴之间,做游戏、讲故事,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起“唱”童谣的时候 也多,也很有趣。至今还记得一些,如《打电话》:“喂喂喂,打电话,问你的幺 妹嫁不嫁。嫁给我,我不要,嫁给别人我要告。”已经忘了是怎么学会的,当时 也不知道“嫁”的含义。但很好听,童声清亮,抑扬顿挫,韵味十足。 ③在我的老家,童谣并不是“唱”,而是念,但又近乎唱,很特别。通常情 况下,小孩子唱的童谣是由成年人教的,谁教呢?妈妈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是外 婆。小孩子对长辈的依恋,大概也是从童谣开始的。譬如有一首:“摇啊摇,摇到 外婆桥……”外婆桥在哪里呢?不知道。小孩子唱着,想象里也一定有一座古老 的桥吧。 ④我的外婆在我出世前就不在人世了,自然不能教我唱童谣。但别的孩子有 外婆,我可以跟着学,或者别的孩子学会之后,听他们唱一遍,我也就会唱了。 如“老天爷,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白米”。或者,有时回家,拉着爸爸妈妈的手, 拉过来又推过去,做“拉锯”的游戏,“拉锯,还锯,外婆门前耍把戏;请孙孙, 去看戏,没有好吃的,青菜萝卜也可以”。每每说到这里,我就特别想念从未见过 面的外婆。 ⑤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有时,想起儿时玩过的 游戏,讲过的话,仍禁不住笑。毕竟真实地拥有过,谁不是从天真无邪的童谣里 走过来的呢?回忆真有意思,可以把那些美好的童真在心里重演一遍,暂时拉近 距离。有一首北京的儿歌,是这样的:“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 儿。要媳妇儿干嘛啊?——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这同故乡的那首《打电 话》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大概也不是小孩子自己的作品,是大人教的。 ⑥周作人则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并且批评大人常常看不起小孩子、 认为儿童的言行幼稚可笑的观点。小孩子的创造力也是很惊人的。不可否认,有 的童谣肯定是小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或许经成人润饰过,但其“著作权”是不容 一笔抹杀的。 ⑦在清代,有人编过一本书叫《天籁集》,所载内容都是出自儿童之口。许是 取其诵声有如天籁,是世间最最质朴的语言。后人有跋语曰:“万木响刁调,扁舟 一叶飘。两间自天籁,千古乃童谣……” ⑧现在读到一些韵味隽永的儿歌,为了不致忘记,就要用笔记下。也真有些 无奈,童谣的流传,原本是用口的,童年时候,哪里需要用笔呢?长大了,在这 方面真不中用。中国的民间文学,多是以口授的形式流传的。童谣也属于民歌的 一种。可现在一些严肃的新诗,常常不如童谣有意思。比如《过横塘》:“月光光, 照河塘。骑竹马,过横塘。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牵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 问郎此去何时返?”像唐诗,像宋词,像元曲,更像一首好的白话诗。 ⑨成年的岁月里,童谣总是让人思考,却再也记不清楚,也念不出曾经的“味. 道.”。我的童谣,似乎还停留在故乡的草丛间。 ⑩不过,故乡是永远也忘不了的。但那童谣的岁月,仿佛是真的渐渐远去了。 (有删改) 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童谣”是行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童谣”展开,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 容;“童谣岁月长”突出文章中心,暗含作者情感,即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对远 去的童谣的留恋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观察首尾,整合信息 文章开头以回忆童谣时“一些似已淡忘的旧事,又渐渐明晰起来”写起,结 尾以“但那童谣的岁月,仿佛是真的渐渐远去了”收束,首尾照应,表达出作者 对美好童年岁月的喜爱之情和对往事渐行渐远的留恋之意。 3.综合层意,概括文意 全文共十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①段):由回老家与儿时伙伴讲孩提时代的趣事,引出对童谣的回忆。 第二层(第②~⑨段):叙述孩提时代童谣的特点以及童谣给“我”带来的思 考。 第三层(第⑩段):以童谣渐行渐远作结,表达出对失去童真生活的惋惜和对故 乡的思念之情。 这篇文章以童谣为切入点,回味孩提时代的童真生活,表达出对童谣的喜爱 之情;对于童谣在成年岁月中逐渐消失的现实,作者表达出了一种无奈和惋惜之 情。文中引用了大量的童谣,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突出了童谣的趣味性,引 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我来答题 请简要分析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和画线句子的含意。(6 分) (1)成年的岁月里,童谣总是让人思考,却再也记不清楚,也念不出曾经的“味. 道.”。 (2)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 ◎现场阅卷 考生答案 样卷分析 (1)“味道”,指童年时期喜欢哼 唱童谣的乐趣,表达出作者随着 年龄的增长,对童谣失去兴趣后 的内心的不安。 (2)童谣给孩提时代带来无限的 快乐,让人神往。 得分:2 分。 考生第(1)句脱离了语境,“对童谣失去兴趣”更 是随意发挥,理解出现了偏差,扣 3 分。 考生第(2)句给出的答案只是浅层次的表面意义 分析,虽答出了“给孩提时代带来无限的快乐”, 但忽略了从修辞角度和结构方面的分析,扣 1 分。 ◎满分示范 第一步:“多看”,理解表层意 第(1)句中的“味道”表面是指“滋味”,结合语境可以看出,这里是指童年 时代童谣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第(2)句中的关键词是“蓝天”“白云”“歌”,从表面来说,这句话强调了 童谣给童年带来的欢乐和幸福。从修辞运用来看,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童谣 比作蓝天和白云,说明童谣给童年带来了梦想和希望。 第二步:“多联”,挖掘深层意 联系主旨 总结 第(1)句中的“味道”,其实暗含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味和 向往之情。 第(2)句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热爱童谣,向往童年生活的情感。 ◎尝试写满分答案 [答案] (1) “味道”,意思是“滋味”,这里是说富有情趣的童谣给孩提时 代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表达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2)运用比喻手法,把童谣比作蓝天和白云,形象地反映了童谣给童年带来的 快乐和梦想;引出下文对童谣的回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鄱阳春不老 罗张琴 ①没去鄱阳之前,“春不老”于我,只是一个好听的咸菜名儿。我对它的全部 印象定格在《咸菜和文化》的描述里:“各地的咸菜各有特点,互不雷同。北京 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北方春不老不就是南方雪里蕻嘛, 也没啥可稀奇的。 ②到了鄱阳才知道,此春不老和彼春不老不一样,它稀奇得很。《广群芳谱》 有说到这种蔬菜,“菜有锐锯齿及缺刻,类芥菜,菜稍纤,花黄,雪天诸菜冻损, 此菜独青,故名”。鄱阳春不老,茎白洁而光滑;叶色绿如墨;形虽似芥,却比一 般芥生得壮硕、饱满;叶片大且厚;其香绵长清雅,不似雪里蕻及其他芥菜那般 辛腥味强烈。 ③更稀奇的是,它种的地方,只要一出鄱阳镇东湖五公里,就会变异,变成 类似芥或菘(白菜)的样子,叶色不黑了,叶片也不肥厚了,口感淡而无味。 ④传说北宋景祐年间,饶州知府范仲淹来到宝胜桥一带,指着东湖北面说, 把州学从城内移到这里,以东湖为砚、妙果寺为笔、督军台为印,二十年后当出 状元。且不说州学迁移后二十年,果真出了状元彭汝砺,只凭这“东湖为砚”一 说,便给人许多想象空间。学子、雅士们在东湖读书、作文,免不了要洗笔洗砚。 老百姓便乐得用这饱含墨汁、文脉的湖水挑去浇灌春不老。顺理成章,菜叶也就 成墨绿色了。 ⑤传说无从考证,只能看作是对春不老的一种礼赞和一份感情。之所以能长 出那样稀奇可口的春不老,说到底,应该是东湖四岸水质、气候、土地等因素共 同作用的结果。 ⑥鄱阳春不老的生长周期,约三个半月。每年农历九、十月下种。十五天到 二十天菜苗破土而出,与小白菜秧有几分神似。冬季,大地休养生息,春不老也 仿佛进入休眠期。 ⑦一开春,可不得了,直往上蹿,得赶紧收割回家,不然,连着三两个晴天, 那脆生生的春不老就会抽心开花,转眼成“老”菜。 ⑧清洗,晾晒。晒谷场,马路边,庭院,走廊,甚至厅堂,全是一篙一篙的 墨绿。这时的鄱阳,简直是春不老的海洋。碧波万里春。一湖清水赐予鄱阳鱼米 之乡的富庶,人们在海洋里陶醉。 ⑨我看过鄱阳人腌春不老。 ⑩菜去头洗净,晒到七八分干。将外围几片叶剥下,拢一堆,大刀切碎,撒 盐拌匀,用力揉搓后往干净坛子里塞。紧实、完整的菜心加盐揉搓至茎叶变软后 一株株往陶缸里码。 ⑪娇嫩的春不老在一双大手的反复揉搓中面目全非,我心里特别难过。可是 又想,不这样又能怎样?芳华易逝,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它们更快地沦为一堆堆再 无美感、价值的腐叶吧?好比人生如海,各种风浪里,让生活之盐多腌几回,腌 透亮了,我们才能安然度过。 ⑫一层,一层,垒紧码实,用石头压好。约十多天后,盐渍出来的水漫过了 石头。石头底下,茎叶灿黄。有酸香自坛、缸溢出。 ⑬看似无情的“腌”,让春不老生命之树常青,何尝不是人对美好事物的别样 珍惜和另类长情?历史上的湖坝决口和天灾之年,春不老腌菜成为鄱阳许多家庭 渡过难关的法宝。 ⑭鄱阳有句俚语叫“盐贵米贱”。照说,稻谷生产难于食盐生产。但米可自己 种,盐却不能。“一包盐在淮安”,民间表达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腌菜离不开 盐。过去,盐店几乎占了古饶州小半个市面。时过境迁,盐不再贵过米,那些盐 店也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春不老却代代相传,成为鄱阳人的舌尖之享、心尖之 念。我曾尝过一钵春不老煮黄芽头,鱼肉鲜嫩,腌菜酸爽,一吃难忘。 ⑮春不老,滋养心胃那么多年,却至今鲜有记载,鄱阳人心有不甘,觉得“出 东湖五公里而变种”是流传不广的主要原因。于是,他们创建以春不老为主的农 业科技园,从蓄积、选种、提纯、育苗、栽培等进行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 不仅打破“春不老出东湖五公里而变种”的魔咒,扩种基地十万多亩,还将亩产 量从之前的三千斤提高到现在的两万斤,农户种植春不老的亩收入高的可达八千 元。 ⑯春不老,让鄱阳人的日子越过越葳蕤。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作者从色泽、形状、味觉等不同的角度写“此春不老和彼春不 老不一样,它稀奇得很”,表达出作者对鄱阳春不老的喜爱之情。 B.文章第④段交代鄱阳春不老菜叶呈“墨绿色”的缘由,借助有关范仲淹 “东湖为砚”的传说,深刻地揭示出鄱阳人民对范仲淹的怀念之情。 C.文章写鄱阳人种春不老、收春不老、腌春不老,既是赞美鄱阳人的勤劳, 同时也歌颂了鄱阳人生命的韧性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D.文章后半部分叙述了鄱阳春不老的过去和现在,表达出鄱阳人对“至今鲜 有记载”的“心有不甘”之情,高度赞扬了鄱阳人科技创新、勤劳致富的精神。 B [B 项,“深刻地揭示出鄱阳人民对范仲淹的怀念之情”有误,作者借助传 说只是为了写鄱阳春不老的神奇之处。]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第①段中写“北方春不老不就是南方雪里蕻嘛,也没啥可稀奇的”, 欲扬先抑,为下文写鄱阳春不老的稀奇之处做了铺垫。 B.文章第②③段运用类比的手法,写鄱阳春不老的独特之处,凸显了后文当 代鄱阳人科技创新、打破魔咒,引领鄱阳人致富的主旨。 C.“清洗,晾晒。晒谷场,马路边,庭院,走廊,甚至厅堂,全是一篙一篙 的墨绿”,运用短句形式,写出了鄱阳春不老丰收后的壮观场面,增强了文章的 表达效果。 D.文章多处引用文章典籍、俗语典故,既为鄱阳春不老增添了一种传奇色彩, 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B [B 项,“类比”错误,应该是“对比”。] 3.(词句含意题)作者说“好比人生如海,各种风浪里,让生活之盐多腌几回, 腌透亮了,我们才能安然度过”,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腌”来比喻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风 浪。年轻的生命需要经历一些风浪后才能走向成熟。人唯有经历了各种磨难,才 能体会到生命的真味,才能明白生命的真谛,才能安然度过一生。 4.本文的语言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①本文的语言清新自然,含蓄隽永。②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 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丰富而生动。③长短句结合,多用短句, 使文章错落有致,语言变化多姿,律感很强,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对点题加练 5.(词句含意题)文章第⑯段画线语句有何含意?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 ①“葳蕤”指草木茂盛的样子,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鄱阳人的 生活越来越美好。②文中表达出对春不老的感激之情,也暗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 的别样珍惜和另类长情。③从侧面歌颂了鄱阳人生命的韧性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④结尾照应题目,深化主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