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石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 - 石城中学 2023 届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臧棣曾评价新诗是“在中西 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 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未来所需关注的。 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本质上是不 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早期新文学的推手胡适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 他自身仍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除他之外,还有许多诗人的诗作皆有古典诗的影子,如 废名、朱湘、戴望舒、卞之琳、林庚……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地上生 根发芽,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可否定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的学识和 视野都经过国外教育的熏陶而得到了极大拓展。西方诗潮在中国的大力宣扬和广泛传播,这 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然趋向。留美归来的胡适对诗歌的构 想无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响,以自己的《尝试集》率先为白话新诗铺路;深受日本俳句和 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的冰心也推出自己“爱”的代表诗集《繁星》、《春水》,为新诗注入新鲜 血液。20 世纪 30 年代现代派诗人艾青、卞之琳等人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观念的影响;40 年代九叶诗派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较大;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朦胧诗与西方现代派的关系也 很密切;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新诗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也很可能带来视 野的局限,对这两者应如何结合和接受所呈现的迷思是新诗一直在摸索与调适的。新诗在古 典诗歌的土壤中接受阳光雨露变革旧诗,结合西方诗艺追求新理念,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 而两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间的融合和失真状态,是其不断追求中所一直呈现的迷思。朱光潜曾 指出:“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我们必须郑重谨慎,不能让它流产。当前有两大问题须特 别研究,一是固有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在不同的 时期、文化、社会环境中,新诗的选择是不一样的。龙泉明也曾说:“新诗对传统与西方的选 取,在各个时期,各个诗派与当今诗人那里,常常是有条件的,有其选择重点的。” 接受古今中外的诗歌影响是新诗百年来的重要标识,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有着不同的 表现,而如何对待这标识所体现的交融迷思却仍在摸索中,这一自身特点将有待于诗歌的自 身呈现和不断拷问,也有待于在今后的诗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领悟与解释。 (摘编自陈西西《新诗的追逐与迷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国新诗就是将古典诗歌的审美元素与外来诗歌的审美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B.我国新诗一直没有停止摸索与调适自身应如何将我国古典和西方诗歌结合的问题。 C.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D.我国新诗在发展中与古典诗歌出现了反叛与背向,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段先写新诗产生的背景,再提出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的问题。 B.二、三段运用例证分别剖析了影响新诗发展的两大因素——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 C.第四段引用朱光潜和龙泉明的新诗理论,论述了我国新诗追求过程中迷思的成因。 - 2 - D.末段指出如何对待新诗的迷思仍在摸索之中,呼吁人们深入审视新诗这一自身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胡适作为早期新文学的助力者,虽然看不起文言旧诗,但是透过他的诗作能让人看到宋诗 的风格。 B.《繁星》的出现为新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阅读《繁星》,我们也能感受到日本俳句和印度 诗人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 C.不同诗歌流派、诗人在新诗发展过程中对如何接受古今中外诗歌的影响受时间、环境的影 响而表现各不相同。 D.现在我们还不能对新诗在中外诗歌影响下体现的交融迷思有清晰的认知,但这种认知会越 来越丰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大数据能够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分析人们现在的行为状态,并预测人们未来的活动轨 迹。数据的开发和共享也成为信息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对经济运行、生活方式、社会治理产 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数据开发和共享行为设置专门规范,加强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等权 利的保护,促进数据产业健康发展。数据开发和共享中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除了应当遵循合 法、正当、必要的原则,还应当遵循最小化使用原则。 在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既要鼓励数据开发、利用和共享,以充分发挥信息的效用, 也要注重保护信息权利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等权利。企业在进行数据开发和共享时,应对相关 数据是否涉及个人信息、隐私进行必要审查,遵循法律保护个人信息、隐私的一般规则。可以 探索建立明确的数据保密等级与公开等级,既充分保障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等权利,也为数据 的利用、流通等提供便利,以促进数据有序开发和共享。 (摘编自王利明《促进数据有序开发和共享》,2019 年 7 月 23 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面对前所未知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 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实行中西医 结合,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 疗办法,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无论是抢建方舱医院,还是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无论是 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潮源和健康码识别,还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 工复产,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都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摘自 2020 年 9 月 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在本次疫情发生后,社会各界力量迅速行动,将 AI 能力、大数据追踪判断能力、机器人服 务应用到疫情防控的各个环节,展现了显著的价值。 IDC 中国助理研究总监卢言霞认为:“此次事件也暴露出了智能化发展的一些瓶颈。疫情 过后,国家层面需要考虑如何持续促进不同机构间数据共享,统筹数据资源。技术提供商需要 考虑如何确保疫情期间获得的新客户成为持续的客户,如何综合疫情实践做好长期的 AI 产品 规划,同时要避免进入疫情中 AI 应用的红海市场。” (摘编自《复盘疫情防控中的数据智能应用》2020 年 3 月 23 日中国存储网) 材料四: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大数据技术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与交通、医疗、教育等 领域的深度融合,提升了疫情防控的组织和执行效率,是科学战疫的重要利剑。不过,在此次疫 情应对中,也暴露出大数据及其智能技术在发展应用中存在的诸多瓶颈和制约。 - 3 - 大数据的核心在于多源数据的互联互通,但此次疫情防控中数据分散割裂、聚而不通、通 而不用的问题较为明显。数据开放共享不足,信息孤岛问题突出。进入后疫情时代,数据多元 化、高通量、分散随机等特点进一步凸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大数据技术发展亟须 补短板、强韧性。要加快打通多方数据壁垒,提升治理数字化水平。国家层面应给予数据汇聚 适度授权,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共享新模式,实现跨部门、跨平台、多源头数据的开放 共享。结合数字身份标识技术,增强接入数据可信认证,推进国家人口基础数据、法人单位信 息数据、空间地理基础数据等后疫情相关数据的跨部门、跨区域开放共享。 加快厘清数据权责边界,落实大数据监管监督。明确大数据存储、使用、传输、发布的权 责关系,提升大数据安全管理水平,筑牢后疫情时代大数据安全韧性。 (摘编自王光辉《后疫情时代大数据技术亟须补短板》,2020 年 9 月 11 日《光明日报》) 4.下列不属于“促进数据有序开发和共享工作”的一项是( )(3 分) A.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分析人们现在的行为状态预测人们未来的活动轨迹。 B.设置专门规范,加强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等权利的保护,促进数据产业健康发展。 C.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除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还应遵循最小化使用原则。 D.企业对相关数据进行必要的审查,以遵循法律保护个人信息、隐私的一般规则。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推出八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等等举揩,都体 现了尊重科学的抗疫精神。 B.有关人士认为,后疫情时代,技术提供商应该稳定客户资源,做好人工智能产品长期规划,创 造良性竞争的发展环境。 C.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在以后的公共卫生应急事件 中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D.百度地图推出疫情查询工具,阿里推出健康码、成立医疗物资供给专项基金,都是大数据技 术在疫情中的应用实例。 6.后疫情时代,如何应对“信息孤岛”问题?请根据材料,从三个层面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夏日花格窗 肖复兴 窗户,对于老北京人度夏而言,很重要。在没有电风扇、没有空调的年代,全靠窗户通 风透气,让凉爽能进得屋子。以前的老北京,一般人家,大多不是玻璃窗,而是那种花格纸 窗。夏日到来,即使不可能家家都像有钱人家换成竹帘或湘帘,起码也要换上一层窟窿眼儿 稀疏的薄纱布,好让凉风透进屋里。过去有竹枝词道:“绿槐荫院柳绵空,官宅民宅约略同, 尽揭疏棂糊冷布,更围高屋搭凉棚。”各家的窗户上安上新纱帘,即竹枝词里说的“糊冷布”。 那时候,我们管它叫“豆包儿布”,很便宜。 对于老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夏仁虎在《旧京琐记》里曾给予特别的赞美:“京城屋制之 美备甲于四方……因地因时,皆有格局也……夏日,窗以绿色冷布糊之,内施以卷窗,昼卷 而夜垂,以通空气。”他说的没错,一般的窗户都会有内外两层。只是,我小时住过的大院 房子,和他所说略有不同:窗户外面的一层,是花格窗,糊窗户纸;里面的一层,一平到底, 糊冷布。这样的设计是有道理的,可以让风尽可能畅行无阻地吹进屋子里。 那时候,在我们大院里,糊绿色冷布的有,卷窗很少见。外面的一层窗是可以打开的, 往上一拉,有个挂钩,挂在窗户旁边的一个铁钩子上,旁边还有一个支架,花格窗就支了起 来。如此一来,里面的“冷布”,既可挡住蚊虫,又可让凉风长驱直入进屋子。 如果夏夜户外正好有树,又正好有明亮的月光,把摇曳的绿叶枝条的影子,映在窗户纸 - 4 - 和冷布上,朦朦胧胧的,变幻着好多图案,有一种水墨画的感觉。这是在玻璃窗上绝对看不 到的景象。 前些日子,读到邵燕祥先生的一则短文,题目叫“纸窗”。他说的是 1951 年的事情。 那时候,郑振铎的办公室在北海的团城,他去那里拜访。办公室是一排平房。郑振铎的写字 台前临着一扇纸窗。郑对他兴致勃勃地说起纸窗的好处,最主要的好处是它不阻隔紫外线。 老人对这种老窗,才会有这样的感情。事后,燕祥回忆那一天的情景写道:“心中浮现一方 雕花的窗,上面罩着雪白的纸,鲜亮的太阳光透过纸,变得柔和温煦,几乎可掬了。”将纸 窗的美和好处,以及人和心情连带一起,写出一种静暄柔美的意境。 对于北京的这种纸窗,燕祥还这样写他自己的另一番感受:“也许明清以后的人才用纸 糊窗,也才领略此中的情趣。月明三五照着花影婆娑,这是温馨的;若是霜天冷月,把因风 摇晃的枯枝的影子描在窗纸上,可就显得凄厉了。”他说得真好,夏天的夜晚,月光把树和 花的影子描在窗户纸上,才是美好的温馨的。而且,老北京多用高粱纸糊纸窗。冬天,薄薄 的纸窗,是难敌朔风的扑打的。其实,纸窗再怎么好,也是难抵玻璃窗的。纸窗不过是农业 时代的产物而已。 后来,我读《燕京杂记》,其中提到一种特殊的窗户纸:“玻璃纸,俗谓光明纸,用以 糊窗,自内视外则明,自外视内则暗。”我没见过这种玻璃纸。在我们大院里,倒是看过有 钱人家将花格纸窗换成玻璃窗。我家的窗户没有全换成玻璃的,父亲为了省钱,只是在窗户 中间一块对开的杂志那样大的地方换成了玻璃,也算是跟随时代的发展吧。我曾为此很有些 阿 Q 式的自鸣得意。尤其下雨的时候,趴在玻璃前看:雨珠打在玻璃上面,又顺着玻璃一颗 颗滑落下来,再一滴滴前仆后继地爬上去。这成了我寂寞童年里难忘的记忆。 后读清人杨静亭的竹枝词:“画堂春坐日迟迟,富贵人家得自宜。不待揭帘知客至,疏 窗嵌得是玻璃。”不觉笑话自己当初的自鸣得意。人家早在清朝就已换上玻璃窗了,坐井观 天的我还以为换上巴掌大的玻璃窗,就是跟上时代了呢。 我们大院没拆的时候,我回大院,看到那些花格木窗早都没有了,都换成了大玻璃窗。 但是,每扇窗户旁边的铁钩子和支架都还在——虽都已锈迹斑斑,却像是沧桑的时光老人, 不动声色地垂 挂在那里,任其风吹日晒——是那个逝去年代的夏日留下的一点儿记忆的痕迹。我问旁 边的年轻人: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他们一问三不知。 如今,大院早已拆干净了,老北京那种花格窗再也见不到了。(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段从窗户之于老北京人度夏的重要作用起笔,再点出以往老北京普通人家大多用花格 纸窗的事实,呼应标题,领起下文。 B.文中援引关于北京纸窗“月明三五”与“霜天冷月”之夜迥异氛围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 前者那种美好、温馨氛围的喜爱。 C.“却像是沧桑的时光老人,不动声色地垂挂在那里”这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看到新 事物代替旧事物之后的喜悦心情。 D.文章以“花格窗”为线索组织材料,既叙述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也插入他人的生活体验, 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语言质朴。 8.文中两处引用竹枝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9.文章结尾一段能否删除?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 5 - 毛士龙,字伯高,宜兴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杭州推官。熹宗即位,擢刑科给事中, 首劾姚宗文阅视乖张。杨涟去国,抗疏请留。天启改元..,正月疏论“三案”,力言孙慎行、 杨涟等有功社稷..,而魏浚辈丑正害直之罪。帝是之。 是年五月,魏进忠用事。进忠广开告密,诬天津废将陈天爵交通李承芳,逮其一家五十余 人,下诏狱。士龙即劾锦衣骆思恭及诬告者罪,请究治妖言奸党并主使逆徒,进忠益憾。 至九月,士龙劾顺天府丞邵辅忠奸贪,希孔、允成亦劾之,辅忠大惧。刘朝等因诱以超 擢,令攻士龙。辅忠遂讦士龙官杭州时盗库纳妓,进忠从中下其疏。尚书..周嘉谟等言两人所 讦,皆风闻,请宽贷。进忠不从,削士龙籍,辅忠落职闲住。进忠后易名忠贤,显盗国柄, 恨士龙未已。四年冬,令其私人张讷劾之,再命削籍。明年三月入之汪文言狱词,谓纳李三 才贿三千,谋起南京吏部,下抚按提讯追赃,遣戍平阳卫。已而辅忠起用,骤迁兵部侍郎。 六年十二月,御史刘徽复摭辅忠前奏,劾士龙纳访犯万金,下法司逮治。士龙知忠贤必杀己, 夜中逾墙遁,其妾不知也,谓有司杀之,被发号泣于道。士龙乃潜至家,载妻子浮太湖以免。 庄烈帝嗣位..,忠贤伏诛。朝士为士龙称冤,诏尽赦其罪。士龙诣阙谢恩,且陈被陷之故。 帝怜之,命复官致仕。竟不召用。至崇祯十四年,里人周延儒再相,始起漕储副使,督苏、 松诸郡粮。明年冬,入为太仆少卿。又明年春,擢左佥都御史。时左都御史李邦华、副都御 史惠世扬皆未至,士龙独掌院事。帝尝语辅臣:“往例御史巡方类微服访民间近高牙大纛①气 凌巡抚且公署前后皆通窦纳贿每奉使富可敌国宜重惩。”士龙闻,劾逮福建巡按李嗣京。十 月谢病归。国变后卒。 【注】①纛 dào :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往例御史巡方/类微服访民间/近高牙大纛气凌/巡抚且公署前后/皆通窦纳贿/每奉使富/可 敌国/宜重惩。 B.往例御史巡方/类微服访民间/近高牙大纛/气凌巡抚且公署/前后皆通窦纳贿/每奉使/富可 敌/国宜重惩。 C.往例御史巡方/类微服访民间/近高牙大纛/气凌巡抚/且公署前后皆通窦纳贿/每奉使/富可 敌国/宜重惩。 D.往例御史巡方/类微服访民间/近高牙大纛气/凌巡抚/且公署前后皆通/窦纳贿/每奉使/富 可敌国/宜重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新皇帝即位或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可称为“建元”。同一皇帝在位时更换年号,可称为 “改元”。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地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C.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相当于现在国家各部委的部长。如吏部尚书,是 吏部的长官。 D.嗣位,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父亲传位或传业给长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毛士龙敢做敢为,敢于弹劾为官不正的官员,他曾弹劾姚宗文、骆思恭、邵辅忠、李嗣京 等多名官员。 B.毛士龙因得罪权贵,被魏进忠及其党羽诬陷削籍,差点被杀害。后来毛士龙被重新任用, 担任过左佥都御史。 C.魏忠贤掌握朝政大权,广开告密,诬陷朝廷重臣,遭到毛士龙的反对。后来,魏忠贤被判 - 6 - 死罪。 D.毛士龙、杨涟都是有功之臣。毛士龙经历过几位皇帝的统治,被重用过,也被冷落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夜中逾墙遁,其妾不知也,谓有司杀之,被发号泣于道。(5 分) (2)士龙诣阙谢恩,且陈被陷之故。帝怜之,命复官致仕。(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朱 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 作者原注:“予去年正月离家 之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既交代了游览之地,又点明了以下数句均为游览所得。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 领起全诗。 B.颔联描写了一幅初春时节柳叶吐芽,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映下倩影 婆娑,朦胧惝恍的美丽景色。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上句主于静,下句主于动,以新鸟之声清脆悦耳来反衬小径的 幽寂。 D.前六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描写,尤其中间四句写“春晴”向来为人称道,柳条、花 影、幽径、鸟鸣,构成一幅欢乐的春光图。 15.诗中抒发了作者哪些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氓》中“ , ”两句,写男子粗暴 性格初露,同时也表现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 (2)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引用屈原《离 骚》中的名句,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 “ , ”的 豪情。 (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作者抄书完毕后,“ ____ ____,___ _____”两句活画 出作者还书时的情形和坚守信约、决不耽误的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每每读到白居易的这首诗,我 总是心生感慨。常人越老越怕添新岁,白居易却与众不同,他面对新春欢喜雀跃。在他看来, 能开始第七个 10 年的人并不多见,故而感到高兴。可见,( )。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志向犹如前行路上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勇往直前。黄 旭华为研制核潜艇隐姓埋名 30 年, ,为我国的潜艇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当初没 有因国家 弃国而去,后来也没有因危险或诱惑而改变志向。1988 年 4 月 29 日,中国 核潜艇进行极限深潜实验正式开始,总设计师 62 岁的黄旭华,一道与一百多名左右研究人员 下水。实验取得圆满成功,他写了十六个字表达心情:“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乐 - 7 - 在其中。”一个为理想搏击的人,决不会在困难面前当逃兵,更不会在工作中 ,满腹 牢骚,而是以乐观的心态迎难而上,以淡泊的心态对待名利。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当遇到人生坎坷时,要乐观地面对现实。 B.对一个人而言,知识越丰富,心态越乐观。 C.我们无法左右世事,但可以控制我们的心态。 D.拥有良好心态的人,能乐观地面对世事。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核潜艇进行极限深潜实验正式开始,作为总设计师,62 岁的黄旭华与一百多名研究人 员一道下水。 B.中国核潜艇极限深潜实验正式开始,62 岁的黄旭华作为总设计师,一百多名研究人员与他 一道下水。 C.中国核潜艇进行极限深潜实验,62 岁的黄旭华是总设计师,他一道与一百多名研究人员下 水。 D.中国核潜艇进行极限深潜实验,作为总设计师,62 岁的黄旭华与一百多名研究人员一道下 水。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呕心沥血 不名一文 烟波浩渺 一毛不拔 B.呕心沥血 一穷二白 惊涛骇浪 斤斤计较 C.处心积虑 不名一文 惊涛骇浪 一毛不拔 D.处心积虑 一穷二白 烟波浩渺 斤斤计较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海底世界很神奇,潜水看海底景观是很多潜水爱好者的选择。然而,①_____。海里突发 状况较多,如果对潜水水域的水况等不了解,最好不要贸然下水。无限风光在险峰,海洋世 界也会给潜水爱好者类似的错觉:②_____。但是,在水下同一个深度停留的时间过长,潜水 员会因吸取高分压氮气而麻醉,产生“氮醉”,产生幻觉。一旦发生氮醉,等潜伴发现往往 已经来不及施救。因此,潜水不要盲目地追求深度,③_____。否则即便只有 3 米的深度,也 会发生氮醉。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5 分) 2019 年 6 月 28 日至 29 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G20)第十四次峰会在日本第二大城市大 阪举行。28 日中午大阪峰会正式开始,日本首相主持并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第一位发言, 作引导性讲话,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携手共进,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重要讲话,提 出中国主张:改革创新,挖掘增长动力;坚持与时俱进,完善全球治理;坚持迎难而上,破 解发展瓶颈;坚持伙伴精神,妥善处理分歧。习主席还宣布中国将进一步推出对外开放的若 干重大举措,习主席已连续七次出席或主持 G20 峰会,这充分体现中方对 G20 合作和全球经 济治理的高度重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人生是一条浪花飞溅的长河,时光的流逝淡化了过去的记忆。但总有一些人和事在你的 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就像照相的底片,随时可以再现。 要求:请以“回望岁月的痕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8 - 石城中学 2023 届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A“我国新诗就是将古典诗歌的审美元素与外来诗歌的审美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错误,原文第一段“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及后文“两者结合指向重生”可知新诗并非简单地将两者之间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新诗。C“我 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紧密的联系”分析错误, 原文第三段“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指的是时代命运,而不是留学国外的知识分 子的推动。D“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分析错误,原文第二段“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 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 2.C,这两则新诗理论主要是解决如何对待这种迷思的问题,而非其成因。 3.A,原文第二段“早期新文学的推手胡适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他自身仍承 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这里只是说胡适承认有诗作向宋诗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让人看到 宋诗的风格。 4.A, “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分析人们现在的行为状态预测人们未米的活动轨迹”只是总体 介绍大数据的作用,并非“促进数据有序开发和共享”的工作。 5.D,“成立医疗物资供给专项基金”不属此列。 6.(1)国家层面:适度授权,加强统筹,促进跨部门、跨平台、跨区域、多源头数据的开放共 享。 (2)技术层面:补短板、强韧性,加快技术探索和创新,打通多方数据壁垒,提升治理数字化 水平,推进数据开发利用和共亨。 (3)信息安全层面:厘清数据权责边界,落实数据监管监督,保护个人隐私,提升大数据安全 管理水平,筑牢后疫情时代大数据安全韧性。(明确层面并准确概括,每点 2 分,共 6 分) 7.C ,“作者看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之后的喜悦心情”错,“却像是沧桑的时光老人,不动 声色地垂挂在那里”这一句是对旧物,即残存的“每扇窗户旁边的铁钩子和支架”的细节描 写,以此来表达作者对岁月流逝的莫名惆怅,这是一种怀旧的情绪。 8.(1)第一处引用竹枝词,是为了说明“糊冷布”即安纱窗之俗由来已久。(2 分) (2)第二处引用竹枝词,是为了说明有钱人家(富贵人家)安玻璃窗也由来已久,自嘲当初的 自鸣得意。(2 分) (3)两处引用竹枝词,都扣合题意,通过相关知识的补充介绍,开阔读者视野,增强散文的 可读性;同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典雅而富有诗意。(2 分) 9. (1)不能删除。(2)理由: ①从结构上看,结尾一段写的是“如今,大院早已拆干净了”之后花格窗再也见不到的现状, 与上文“我们大院没拆的时候”花格木窗为玻璃窗替代的情况相呼应,呈现了花格窗消失的 无奈现实。删除后,文章结尾显得仓促。(2 分) ②从内容情感上看,“大院早已拆干净了,老北京那种花格窗再也见不到了”抒发了作者对 时代发展进程中古典情致日渐消亡的怅惘与叹惋之情。(2 分) ③从艺术效果上看,从前文花格木窗的“早都没有了”到“再也见不到了”,反复咏叹,增 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删除后,缺少一唱三叹,减弱了抒情意味和余音袅袅的韵味。(2 分) (理由每点 2 分,共 6 分。只写出能否删除,不说明理由不得分;直接说明理由,不写能否 删除,扣 2 分。) 10.C,“近高牙大纛”,是说“声势显赫”;“富可敌国”是固定词语。可以排除 AB 和 D 项。“气 凌巡抚”是对“御史巡方”气势的描绘。另外,“且”引出后文“公署前后皆通窦纳贿”。也 可以排除 B 项。此句的完整翻译是“以前御史出巡四方,就像皇帝秘密在民间探访。声势显 赫,气势胜过巡抚,而且在公署前后都通过各种渠道纳贿,每次奉命出使,富可敌国,应该 - 9 - 加重惩处”。 11.D,“嗣的本义是父亲传位或传业给长子”错误,嗣的本义应该是“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 子”。 12.C,魏忠贤“诬陷朝廷重臣,遭到毛士龙的反对”错误,由原文“魏进忠用事。进忠广开 告密,诬天津废将陈天爵交通李承芳,逮其一家五十余人,下诏狱。士龙即劾锦衣骆思恭及 诬告者罪,请究治妖言奸党并主使逆徒,进忠益憾”可知,魏忠贤诬陷的是废将陈天爵,陈 天爵不是朝廷重臣。 13. (1)(毛士龙)在夜晚翻墙逃跑,他的小妾也不知道,认为是官员杀害了他,披散着头发 在路上哭泣。( 逾、 遁 、有司、被发、状语后置“号泣于道”,每处 1 分,共 5 分)。 (2)毛士龙到朝廷感谢皇上的恩惠,并且陈述了自己被诬陷的缘故。皇上可怜他,命令恢复他 的官职退休。(诣阙、被陷、故、怜、致仕,每处 1 分,共 5 分。) 【参考译文】 毛士龙,字伯高,宜兴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被授予杭州推官。熹宗即位以后,提 升为刑科给事中,毛士龙第一个弹劾姚宗文处理事情偏执。杨涟离开朝廷,毛士龙向皇帝上 书直言请求朝廷留下杨涟。天启年改元,正月毛士龙上疏论“三案”,极力陈述孙慎行、杨涟 等有功于国家,揭露魏浚等人丑化谋害正直的大臣的罪名。皇帝肯定了他的意见。 这年五月,魏进忠掌权。魏进忠鼓励告密,诬陷天津废将陈天爵勾结李承芳,逮捕他们 一家五十多人,投入诏狱。毛士龙立即弹劾锦衣骆思恭以及诬告的人的罪名,请求彻查妖言 奸党和主使的逆徒,魏进忠更加震惊。 到了九月,毛士龙弹劾顺天府丞邵辅忠奸邪贪婪,希孔、允成也劾他,邵辅忠非常害怕。 刘朝等人趁机用破格提拔来引诱他,让他攻击毛士龙。邵辅忠于是攻击毛士龙在杭州做官时 偷盗库银私纳娼妓,魏进忠从中下发了他的奏章。尚书周嘉谟等人议论两人所攻击的事情, 都是传闻,请求宽恕他们。魏进忠不答应,削去了毛士龙的官籍,邵辅忠罢官闲居。魏进忠 后来改名魏忠贤,掌握兵权,仍然痛恨毛士龙。天启四年冬天,魏忠贤命令他的党羽张讷弹 劾毛士龙,又一次命令削去了毛士龙的官籍。第二年三月又呈上了汪文言的供词,说毛士龙 收取了李三才贿赂的三千两银子,图谋起用南京吏部,皇上下诏让抚按官员审讯追赃毛士龙, 把他放逐到平阳。不久邵辅忠得到起用,突然升任兵部侍郎。天启六年十二月,御史刘徽又 提起邵辅忠以前攻击毛士龙的奏章,弹劾毛士龙收取密令侦查缉捕的罪犯很多钱财,让司法 部门逮捕治罪。毛士龙知道魏忠贤一定要杀自己,(毛士龙)在夜晚翻墙逃跑,他的小妾也不 知道,认为是官员杀害了他,披散着头发在路上哭泣。毛士龙于是偷偷回家,带着妻子儿女 在太湖一带乘船避难。 庄烈皇帝继位之后,魏忠贤被杀。朝廷的官员为毛士龙伸冤,皇帝下诏令赦免了他的全 部罪名。毛士龙到朝廷感谢皇上的恩惠,并且陈述了自己被诬陷的缘故。皇上可怜他,命令 恢复他的官职退休。最终没有被召用。到崇祯十四年,同乡周延儒再一次做首辅,才被起用 为漕储副使,督办苏、松各郡的粮食。第二年冬天,入朝做太仆少卿。下一年的春天,提升 为左佥都御史。当时左都御史李邦华、副都御史惠世扬都没有到位,毛士龙一个人执掌院事。 皇帝曾经对辅臣说:“以前御史出巡四方,就像皇帝秘密在民间探访。声势显赫,气势胜过巡 抚,而且在公署前后都通过各种渠道纳贿,每次奉命出使,富可敌国,应该加重惩处。”毛士 龙听说后,弹劾逮捕福建巡按李嗣京。这一年十月托病还乡。国家灭亡后去世。 14.D,虚实结合错,都是描写眼前所见之景。 15.(1)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境。首联一“独”字,点明了作者此时孤寂之情;颔联和 颈联融情于景,通过描写眼前所见初春的美景来反衬愁对春晴的孤寂心情。 (2)思乡(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结句直抒胸臆,表达对故园的浓浓思念。(点明情感, 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每点 3 分,共 6 分) - 10 - 16.(1)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 (2)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改悔 (3)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17.D,语段不涉及人生坎坷、世事难料,故排除 A、C。语段不是谈知识多寡与心态好坏的关 系,故排除 B。 18.D,A“进行极限深潜实验正式开始”句式杂糅。B 第三个分句中途易辙。C“一道”语序不 当。 19.B,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根据语境和成语 的感情色彩,选填“呕心沥血”恰当。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不名一文:一个钱 也没有。考虑到与“国家”搭配,选填“一穷二白”恰当。惊涛骇浪:凶猛而使人害怕的波 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遭遇。烟波浩渺:形容水域宽广。根据语境,选填“惊涛骇浪”恰当。 斤斤计较: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一毛不拔:形容非常吝啬。根据语 境,选填“斤斤计较”恰当。故答案选 B。 20.(1). ①潜水是一项高危险性运动 (2). ②认为越到深处越能看到新奇的景象 (3). ③ (不要)在同一个深度停留过长时间(每空 2 分,共 6 分。) 21.2019 年 6 月 28 日至 29 日(1 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在大阪举行(2 分)。 习近平受邀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主张(1 分)。宣布将推出对外开放若干举措(1 分)。(按 点给分,超过 1-3 字扣分,超过第 4 字起,每字加扣 1 分) 【解析】新闻压缩要分清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根据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 事件、结果等进行压缩,找出关键语句“2019 年 6 月 28 日至 29 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G20) 第十四次峰会在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举行”“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携手共进,合力打造高质 量世界经济》的重要讲话,提出中国主张”“习主席还宣布中国将进一步推出对外开放的若 干重大举措”,考生将这些要素进行整合即可,还要注意字数限制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 22.审题提示: (1)所谓痕迹,即指已经存在或发生过的人或事,在经过后留下的可察觉的形影或印迹;可 以是具象的,亦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层面的。但是,联系材料来看,本题中所说的痕迹应该 是倾向于抽象的、精神层面的、深刻的存在,不能只关注具象的、表面的痕迹。应该精准选 取没有被“时光的流逝淡化了”的人和事、“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痕迹,必须体现出这 些“人和事”对自己的价值所在,尤其应该体现出这些痕迹精神层面的价值和思想层面的意 义。 (2)从材料限制看,要“再现”记忆中“在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的人和事,很显 然最好写记叙文;从标题限制来看,“回望岁月的痕迹”其实就是回忆、再现生活,也是以记 叙文体为优,当然,不排斥将记叙文散文化。 参考立意: (1)个人层面,重在探讨“痕迹”对自己心灵成长的启迪。 (2)社会层面,重在阐释“痕迹”对自己理解和认知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3)国家层面,重在探究“痕迹”对自己理解和认知国家意义的影响和启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