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连续性文本信息筛选与概括对点精练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连续性文本信息筛选与概括对点精练一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连续性文本信息筛选与概括 对点精练一 一、新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致敬!中国女排 央视网消息:今天,十几亿中国人再一次被远在里约的十几位中国姑娘和她们的教练感动。在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中国女排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以3∶1战胜强大的塞尔维亚女排,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胜利,时隔12年再次站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 这一场冠军争夺战打得惊心动魄。对手塞尔维亚队在本届奥运会中展示出了绝佳的实力和超强的斗志,在小组赛中,她们就以3∶0的大比分击败过中国女排,几乎没有人认为中国女排能够赢过她们。‎ 然而,面对这样强大的对手,中国女排姑娘们并没有泄气,正如队长惠若琪赛前所说,我们就算有1%的希望也会尽100%的努力。‎ 最终,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中国女排姑娘连扳三局,时隔12年,重返奥运之巅!‎ 回看中国女排的里约奥运之路,走得异常艰难。小组赛中,中国队被分到了“死亡之组”,首战2∶3输给了荷兰队,以2胜3负的成绩排名小组第4,艰难出线。‎ 在四分之一决赛中,中国女排遭遇了上届冠军、东道主巴西队。这是一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赢的比赛。巴西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中国队的每一次发球,全场都发出震耳欲聋的嘘声和口哨声,每一次巴西队得手却是震天响的欢呼声和掌声。尽管巴西观众呐喊愈加强烈,尽管巴西女排依然扣杀凌厉,尽管中国女排先输一局,尽管现场已经有记者写出0∶3中国女排完败的标题,但郎平和姑娘们说,我们有上亿球迷在远方观战,我们不孤单,他们越嘘我们,我们越要打好球,狠狠地打。最终,中国女排以3∶2赢得比赛,华丽逆袭。‎ 有人戏称,里约奥运会上女排获得的这枚金牌,似乎比别的金牌个头儿都大。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枚金牌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记忆。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女排的神奇崛起,到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奥运会的“五连冠”的巅峰,中国女排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而女排的拼搏精神也成为激励国人的最强音。虽然后来中国女排几经挫折、磨难、沉浮,但根植于这支队伍的拼搏精神的基因始终存在。这次奥运会,在小组赛中,女排就遭遇开门黑,之后无论是对阵巴西还是再次对阵荷兰,每一场比赛都是惊心动魄,常常是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一分一分地追,最后成功实现逆转。或许这才是女排精神最让人动容的地方。‎ 用一个体育比赛的项目来命名一种精神,这也许是一个项目、一支队伍所能获得的最高的荣誉了。女排,正是这样一个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的体育项目。中国女子排球队,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世界赛场上的“五连冠”,女排姑娘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的全民偶像。‎ ‎1981年,中国女子排球队在日本大阪市举办的第三届排球世界杯赛中,战胜了曾经6次获得世界冠军、被称为“东洋魔女”的日本队,首次获得了世界冠军。‎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刚刚步入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体育水平,和世界强国相比都有一段距离。在这之前,曾有外国人断言,中国人只能玩小球,大球要想走向世界,那是不可能的。在此之前,中国人在大球项目上,从来没有拿过世界冠军。中国人渴望胜利,也需要一场这样的胜利。‎ ‎1981年到1986年间,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蝉联世界冠军,成为世界女子排球历史上第一支连续5次夺魁的队伍。‎ ‎2004年奥运会之后,中国女排就开始滑坡。到2013年4月,跌入低谷的中国女排又一次迎来了郎平。再到2015年亚锦赛,冠军!2015年女排世界杯,冠军!以及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 中国女排令人感动,这是一种绵延了35年的感动。从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起,女排精神就一直深植于这支光荣的集体,并曾经深刻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 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又何止是在赛场!这同样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致敬,中国女排!致敬,女排精神!(选自《焦点访谈》 2016年8月21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被分在“死亡之组”,先后败给了荷兰队和塞尔维亚等队,在小组赛垫底的情况下艰难出线,不被人看好能够夺得冠军。‎ B.在四分之一决赛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女排无法战胜上届冠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东道主巴西队。但女排姑娘敢打敢拼,以3∶2战胜对手,成功逆袭。‎ C.20世纪80年代,中国因为刚刚步入改革开放,经济实力还比较落后,体育水平与世界强国还有一段距离,尤其是在大球项目上还从未获得过世界冠军,所以中国人渴望以女排的胜利来证明自己。‎ D.中国女排的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从80年代神奇崛起到达到巅峰之后,也曾经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低谷,是郎平的回归,女排才得以重返奥运之巅。‎ 答案 A 解析 A项根据原文第五段第2句“小组赛中,中国队……以2胜3负的成绩排名小组第4,艰难出线”可知,该小组共有6支球队,第4名不属于垫底。小组赛中,6队中有4个出线名额。‎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自从2013年郎平接手后,中国女排逐渐走出低谷,先后夺得2015年的亚锦赛和世界杯的冠军,并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获得冠军,实力之强,无与伦比。‎ B.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获得的冠军分量之所以显得更重,是因为中国女排曾经在20世纪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激励了整整一代人。‎ C.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连续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荣获世界冠军,成为世界女子排球历史上第一支5次夺得世界冠军的队伍。‎ D.以体育项目来命名一种体育精神,这可以算得上是对这个项目以及这支队伍的最高荣誉,中国女排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 E.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以来,30余年里,中国女排虽然几经挫折、磨难、沉浮,但是,由于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始终没有被真正忘记,才能逐渐走出困境,重现往日辉煌。‎ 答案 DE 解析 A项从小组赛的失利以及决赛的艰难过程可以看出,说中国女排当时的实力“无与伦比”属于夸大其词。B项概括不全面,从文章第七段可以看出,冠军分量重的原因固然有“这枚金牌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记忆”的因素,还有此次胜利所体现出来的“根植于这支队伍的拼搏精神的基因始终存在”的因素。C项“第一支5次夺得世界冠军的队伍”错,从文章第九段可知,日本队在中国夺冠前“曾经6次获得世界冠军”;根据第十一段可知,中国女排是“世界女子排球历史上第一支连续5次夺魁的队伍”。‎ ‎3.为什么说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女排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实力和体育水平与世界强国有明显差距的情况下,中国人通过女排的胜利证明了自己,找到了自信;②女排精神曾经深刻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全年“送戏下乡”1 600场以上,以文化产业助脱贫 宁夏“文化庄稼”正繁茂(打赢脱贫攻坚战)‎ 朱 磊 扶贫扶志,催生内力。‎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以文化为抓手,在丰富农村基层文化生活的同时,推动扶贫攻坚,为农民送去增收的“文化庄稼”。‎ 脑袋富起来 以“送戏下乡”“新春乐社火大赛”‎ 等活动滋润民风、开启民智 虽然年过七旬,可只要穿上那一身舞台服装,戴天福就神采焕发,与之前的庄稼汉形象完全不同。一曲自编自导自唱的眉户剧——《群众路线不能变》一开场,老戴手摇彩扇,声情并茂,引来阵阵喝彩……‎ 走进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曹洼村,提起戴天福文化大院,无人不晓、无人不知。虽然没有华美的灯光,没有精致的舞台,演员也不是专业的,但每晚收工后看演出却成了村民们的“必修课”,兴致来时,大伙儿都可以上台表演,或唱几句花儿,或吼几声秦腔,或说一段顺口溜……像这样的文化大院,在原州区还有很多。‎ 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原州区着力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一大批草根艺人活跃在广大农村。全区已涌现120多个文化大院、79个民间演出团体、1 000多名草根艺人。其中,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大院有50多个,覆盖全区各乡镇和街道,参演人员达5 000余人。文化大院点燃了农村文化的火种,丰富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在宁夏,文化大院打通文化基层的“最后一公里”,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乐班或者文化大院,成为群众自己的文化大舞台;同时广泛开展“送戏下乡”“新春乐社火大赛”“欢乐宁夏全区群众文艺会演”等活动。2016全年“送戏下乡”演出1 600场以上,不仅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滋润了民风,还开启了民智,让不少从泥土里讨生活的农民找到文化致富的机遇。‎ 钱包鼓起来 培育“非遗”产业,到2018年扶持建设 ‎300个示范性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久负盛名的高台马社火演起来,备受西北百姓喜爱的秦腔吼出来,还有门类齐全的图书供选择……固原市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村民的文化生活一派红火景象。党支部书记赵小龙告诉记者,这个村常住人口170户、689人,是隆德县有名的文化村。近年来,村里依托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马社火,开发马社火展演、骑马观光、农事体验等旅游资源项目,打造新和文化旅游名片,开创休闲旅游致富路。‎ ‎“今年村里建成了20家农家乐,已接待游客3万人次;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可达6 200元,比2015年增加500余元。”赵小龙乐得合不拢嘴。‎ 新和村的故事颇有代表性。文化活动的兴盛,让过去埋藏在农村的很多非遗产业,重新绽放耀眼的光芒。通过以奖代补,剪纸、刺绣、泥塑、砖雕等非遗传承基地和代表性传承人有了平台研发展销非遗作品,进而实现增收富民。‎ 此外,宁夏还筛选确定贫困地区先期扶持的重点文化企业34家、重点项目25个,建立企业档案信息库,利用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贫困地区重点小微文化企业、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特色非遗产业化开发等18个重点项目和企业给予奖励补助260万元。‎ 如今,“文化庄稼”正扎根宁夏,枝繁叶茂,到2018年建成固原市图书馆、文化馆和丝路文化展览馆,新建和改建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等贫困县(区)图书馆、文化馆,新建和改建红寺堡文化馆、盐池县图书馆;新建27个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扶持建设300个示范性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选自2017年3月1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农民戴天福开办的文化大院非常有名,戴天福年过七旬,还时常穿着一身舞台服装,神采焕发、声情并茂地亲自登台演出。‎ B.原州区已涌现出120多个文化大院、79个民间演出团体、1 000多名草根艺人,仅2016年就“送戏下乡”演出1 600多场,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 C.固原市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是该县有名的文化村,近年来,依托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马社火开发旅游资源项目,呈现出了一派红红火火的文化生活景象。‎ D.宁夏回族自治区积极扶持贫困地区重点文化企业和重点项目,投资260万元奖励补助贫困地区重点小微文化企业、特色非遗产业开发等重点项目和企业。‎ 答案 B 解析 “送戏下乡”演出1 600多场的是整个宁夏回族自治区,不仅仅是“原州区”。‎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戴天福的文化大院虽然没有灯光、舞台,但戴天福自编自导曲目,大伙儿能亲自表演,所以深受大家喜欢。‎ B.文化大院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滋润了民风,还开启了民智,让不少农民找到文化致富的机遇。‎ C.宁夏几乎所有村子都有自乐班或者文化大院,在原州区,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大院就有50多个。‎ D.固原市开创休闲旅游致富路,卓有成效,新和村2017年将建成20家农家乐,接待游客3万人次。‎ E.宁夏回族自治区近年来以文化为抓手,借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推动扶贫攻坚,取得了一定成效。‎ 答案 CE 解析 A项“没有灯光、舞台”错,原文是“没有华美的灯光,没有精致的舞台”。B项“滋润了民风,还开启了民智,让不少农民找到文化致富的机遇”是“送戏下乡”,张冠李戴。D项“2017年将建成”错,应该是已建成。‎ ‎6.这则新闻材料选材典型,结构灵活。请结合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选材典型。新闻重点选取了宁夏曹洼村、新和村两个典型村的文化产业——文化大院和旅游产业,选材重点突出,材料鲜活,有一定的典型性。②结构灵活。新闻不但有引题,两则典型材料还分别拟定了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晰,结构灵活,重点突出。‎ 二、传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吴 光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王阳明诞生于余姚一个官宦之家。幼名为“云”,五岁时改名“守仁”,盖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 王阳明十二岁时,开始拜师读书。他经常捧书沉思,思考人生真谛。有一天,他突然问书塾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王阳明疑惑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个“读书学圣贤”的心愿,表达了少年王阳明要做圣贤的远大志向。‎ 弘治十二年春,王阳明二十八岁,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举进士出身。‎ 明武宗正德元年,王阳明三十五岁。司礼太监刘瑾专权跋扈,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御史薄彦徽等会同南京给事中戴铣,上疏请诛刘瑾等“八虎”‎ ‎。刘瑾大怒,逮薄、戴等人下诏狱,各杖三十。戴铣竟被杖死狱中。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挺身而出,抗疏力救,刘瑾遂逮王阳明下诏狱,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 在贬谪龙场期间,王阳明经历了身体与心灵的“百折千难”,但他并未被种种天灾人祸击垮,而是自强不息,从容应对。面对种种困境,他常常思考“圣人处此,当有何道”的问题。‎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他突然大彻大悟《大学》“格物致知”之旨,不禁欢呼雀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所谓“龙场悟道”,其关键在于领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其逻辑的结论是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这标志着王阳明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为他日后在讲学中形成良知心学奠定了心灵觉悟的基础。‎ 正德五年三月,王阳明经历了两年贬谪生活后被朝廷起用,升为庐陵知县。他以民为本,推行了多项德政,特别是冒着被罢官处分的风险蠲免了困扰境内百姓的苛捐杂税,深得民众拥护。同时,他敦励风俗,推行孝道,以儒家道德人文精神教化民众,使民风归于淳厚。‎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对朝廷。当时,王阳明正奉命到福建途中,仓促闻变,立即回军吉安,调兵“勤王”。在王阳明的精心调度与策划之下,竟能“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宁王)十万之众”,这在军事史上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也成就了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文武双全的历史声名。‎ 从正德十二年到十六年,王阳明大多时间在江西赣州和南昌。这段时期,他经历了自贬谪龙场以来人生最艰难险恶的时期,但种种苦难的磨砺,使王阳明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促使他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从而完成了阳明学的哲学建构。正如王阳明自己总结的:“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阳明良知之教的成型,不仅使其精神境界升华到新的高度,更使他在复杂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气定神闲、宠辱不惊,自立于不败之地。‎ 嘉靖六年五月,广西田州土司叛乱,数剿无效,朝廷遂命王阳明进剿“乱贼”。王阳明率师抵达广西以后,对思恩、田州地区瑶族土司的武装反叛采取了安抚为主、罢兵息战的政策。不到半年,即促使其首领卢苏、王受率数万之众竭诚投降,使得迁延数年、屡剿无效的思田之乱宣告平息。‎ 广西平乱的战事,前后经历一年多。这一年多来,王阳明以衰病之躯,奔走于炎热潮湿、瘴疠遍布的崇山峻岭,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嘉靖七年十月初十日,王阳明向朝廷上了平生最后一道奏疏,说明自己“炎毒益甚,遍身肿毒,喘嗽呕吐”的严重病况,请求朝廷允许他回乡养病,其词悲切。眼见病情日重,他已等不及朝廷的批复了,于是班师北归。于十一月二十五日抵达南安府(今大余县),二十八日晚,舟停青龙铺水面。二十九日上午,他已处于弥留之际,其弟子周积请问有何遗言,王阳明只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瞑目而逝。享年五十七岁。(有删改)‎ 相关链接 先生(王阳明)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阳明先被贬龙场,后困居江西,经受种种苦难的磨砺,始终坚持潜心苦思,终成就了阳明之学。‎ B.王阳明为戴铣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与专权跋扈的刘瑾抗争,表现了他坚持正义、无所畏惧的道德勇气。‎ C.王阳明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强调虽圣人之道遥不可及,但自我都可追求主体心灵的觉悟。‎ D.王阳明临终时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寥寥八字,可视为对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的概括。‎ 答案 C 解析 “圣人之道遥不可及”无中生有。‎ ‎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王阳明年少时便立下圣贤之志,不愿走入仕途,成年后却历经三次科举而投身官场,奔走四方,建立功业。‎ B.人生的艰难险恶,促使王阳明思想的升华;而思想的升华,更使他气定神闲地面对政治斗争中的复杂险恶。‎ C.阳明之学虽为王阳明首创,却是吸纳前人思想精髓所得,他曾学朱熹、佛老,历经艰难,方悟得良知之教。‎ D.本文史论结合,选取王阳明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展示了明朝这位著名哲学家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 E.本文直接引用《论语》《大学》中的话语,是为了揭示王阳明思想的渊源和发展过程,丰富了传主形象。‎ 答案 AE 解析 A项“成年后却历经三次科举”错,原文说“第三次参加会试”,并不是说他成年后历经三次科举。E项对引用《论语》《大学》中的话语的作用分析错误。‎ ‎9.王阳明一生有哪些主要成就?请结合文本分类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学术方面:创建阳明学,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②为政方面:治政有方,推行德政与教化。③军事方面:平叛得力,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陈寅恪的眼睛 ‎1937年,陈寅恪刚满47岁。“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的22天,日军逼近清华园车站,北平将不保。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此时已85岁,这位在上海“一·二八”十九路军抗战时,梦里狂呼“杀日本人”的老人开始绝食了。五天后,陈三立死了。‎ 为父亲守灵的那些晚上,叩首鞠躬,频繁弯腰、低头,极劳累,直接诱发了陈寅恪高度近视的右眼的视网膜脱离。陈寅恪不为日寇汉奸胁迫利用,决定不做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 漫长的抗战期间,陈寅恪一家几经逃难, 1943年底才到达成都,任教燕京大学,住入学校租赁的民房内。此时物价飞涨。灯光昏暗,且常停电,陈寅恪用高度近视的左眼,照旧备课并从事学术研究,完成多篇论著。‎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种《元白诗笺证稿》基本完成,但就在这天早上,陈寅恪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 失明之后,陈寅恪仍坚苦卓绝,锲而不舍,穷十年岁月,写出了《论再生缘》和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在十余年的瞽者生涯里写出近百万字的著述,这在古今中外学术史上都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出现得益于他超人的记忆力和毅力。在这段艰难的著述岁月里,有一位女性自愿给陈寅恪当助手,她叫黄萱。黄萱每天准时来到陈寅恪的住处,为眼睛看不见的陈寅恪查找书籍,朗读材料,誊录书稿,14年始终如一。‎ 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 在感叹命运的刻薄之余,我们不禁会问陈寅恪的眼睛为什么会失明呢?王钟翰先生在《陈寅恪先生杂忆》中有段文字有助于我们了解陈寅恪失明的原因:‎ 先生一日见告:我之目疾非药石所可医治者矣,因龆龄嗜书,无书不观,夜以继日,旧日既无电灯又无洋烛,只用细小油灯藏于被褥之中,而且四周放下蚊帐,以免灯光外露,防家人知晓也,加以清季多有光纸石印缩本之书,字既小且模糊不清,对目力最有损伤,而有时阅读爱不释手,竟至通宵达旦。‎ 陈寅恪中年双目相继失明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对于终身以读书、教学、研究学问为己任的陈寅恪而言,其痛苦是他人难以体会的。眼睛瞎了,对于陈寅恪会是怎样的一种毁灭打击?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让人读到他内心的痛楚。据家人回忆,在最初的日子里,他变得非常暴躁。但很快,他便归于宁静。很多人回忆,陈寅恪以前上课是很有特点的,讲到深处,他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眼睛瞎了之后,再也没有人看见他闭着眼睛讲课。他永远睁大着眼睛,永远是目光如炬。‎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寅恪,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通晓二十余种语言。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其人被学界誉为“教授的教授”,其著述被同行奉为上上之作、必读之书。‎ ‎②1941年受邀讲授韦庄《秦妇吟》一诗,耗时两个月。同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停课,物资奇缺,陈寅恪懂日文,日军十分礼遇,陈寅恪拒受日本人馈赠。香港日本政权欲以高薪聘请其任香港东亚学院院长,未果。‎ ‎③1957年“双百”方针提出,大家都在极力赞颂“双百”时,陈寅恪并没有“响应”,专心地研究“钱柳姻缘”。“今天,人们终于可以发问,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未来,中国社会是否需要或者说能否容得下这一类纯粹的学人?”(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让读者了解到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对其父亲及去世情形的描述,可见其人格高贵有其家人的影响。‎ B.行文引用黄萱的感慨,既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又直接体现了陈寅恪治学的可贵精神。‎ C.文中简要交代陈寅恪任教燕京大学的艰难生活,借助居住环境的介绍,凸显传主的性格和品质。‎ D.陈寅恪中年双目相继失明对其读书、教学、研究学问造成极大的阻碍和打击,他内心自然十分痛苦。‎ 答案 B 解析 B项行文引用黄萱的感慨,不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而是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属于侧面塑造传主形象,间接体现了陈寅恪治学可贵的精神风貌,更传达了黄萱对陈寅恪深深的敬佩之情。‎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标题“陈寅恪的眼睛”不能对表现传主的精神风貌起突出作用,未能统领全文。‎ B.陈寅恪双目相继失明,原因在于视网膜脱离,而他决定不做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 C.陈寅恪超人的记忆力和毅力及黄萱的协助,是他能在十余年的瞽者生涯里写出近百万字的著述的重要保证。‎ D.材料提及陈寅恪既拒绝他人好意,又不“响应”双百方针,可见他虽学识丰厚,却有点不适时宜,带有书呆子气。‎ E.传主失明前后生活曾比较艰苦,但一直没有放弃教学和学术研究,即使内心痛苦,仍完成多篇论著。‎ 答案 CE 解析 A项全文紧紧围绕“陈寅恪的眼睛”有序展开,从其右眼弃医见其气节,左眼视力消退见其生活艰辛而不失节,双目失明著述不辍见其坚毅,对表现人物性格有突出作用,高度统领全文。B项“视网膜脱离,而他决定不做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仅是其右眼无法复明的原因。其双目失明既有幼时嗜书苦读损伤目力的原因,也有后来生活贫苦、著述艰辛、过度用眼而未能及时医治等原因。D项材料提及他多次拒绝他人好意,足见其高洁的做人品格,其为人专心治学,淡泊官场,不慕名利,极具民族气节。‎ ‎12.国学大师陈寅恪因学识过人及人格尊贵深受人敬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学识过人受人敬重,既在于其读书刻苦广博,更在于其治学坚毅,有责任担当。幼年嗜书夜读,无书不观,通宵达旦;失明之后,坚苦卓绝,著述不辍,坚持讲学。‎ ‎(2)纯粹的学者风骨,淡泊官场,不慕名利,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不迎合“双百”‎ 方针,专心地研究“钱柳姻缘”,足见其治学纯粹,不慕名利。放弃治眼手术,拒受日本人馈赠,拒当院长,宁可逃难,可见其崇高的民族气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