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文言虚词翻译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文言虚词翻译学案

二、两类虚词要落实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执事好贤乐善,孜孜以荐进良士、明白是非为己任,方今天下,一人而已。愈之获幸于左右,亦将一年于今矣。诚不自识其言之可采与否,其事则小人之事君子,尽心之道也。……往者陆相公司贡士,考文章甚详,愈时亦幸在得中,而未知陆之得人也。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原其所以,亦由梁补阙肃、王郎中础佐之。梁举八人,无有失者,其余则王皆与谋焉。陆相之考文章甚详也,待梁与王如此不疑也,梁与王举人如此之当也,至今以为美谈。(选自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有删改)‎ ‎(1)诚不自识其言之可采与否,其事则小人之事君子,尽心之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原其所以,亦由梁补阙肃、王郎中础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实在不知道我的这些话可不可以被采纳,但我所做的这件事却是合于卑陋者侍奉有德之人,竭尽诚心的做法的。(得分点:“诚”,实在;“采”,被采纳;“小人”,卑陋者;“事”,侍奉;“君子”,有德之人;“尽心之道”,竭尽诚心的做法;句意通顺)‎ ‎(2)那以后一两年所参考选中的人,都是显赫有声望的,推究其中的原因,也是由于补阙梁肃、郎中王础协助他们的。(得分点:“其”,那;“与”,参加考试;“原”,推究;“所以”,……的原因;“佐”,协助,辅助;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您喜欢贤人,乐做善事,专心一意地把推荐贤士、明辨是非当作自己的责任,当今天下也只有您一个人而已。我有幸在您身边获得您的垂爱,到今天也将有一年了。实在不知道我的这些话可不可以被采纳,但我所做的这件事却是合于卑陋者侍奉有德之人,竭尽诚心的做法的。……过去陆贽宰相主管贡士选拔,考核文章非常细致,我当时也有幸在选中者的行列中,却不知道陆贽选人得当。那以后一两年所参考选中的人,都是显赫有声望的,推究其中的原因,也是由于补阙梁肃、郎中王础协助他们的。梁肃推举八个人,没有一个失误的,其余的人就都是王础参与谋划的。陆贽宰相考核文章非常细致,对待梁肃与王础如此的不猜疑,梁肃与王础推举人才如此得当,到今天人们都以此为美谈。‎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也。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后主假祎节,率众往御之。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 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祎至,敌遂退,封成乡侯。(选自《三国志·费祎传》,有删改)‎ ‎(1)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后主假祎节,率众往御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延熙七年,魏军驻扎在兴势,后主授予费祎符节,(费祎)率领士兵前去抵御。(得分点:“次”,驻扎;“假”,授予,给予;“御”,抵御)‎ ‎(2)来敏说:“(我)先前只不过是观察试探您罢了!看来您确实是最适宜的人选,一定能打退敌寇。”[得分点:向,先前;“聊”,姑且(只不过);“信”,确实;“可”,适宜;办,惩办(打退)]‎ 参考译文 费祎字文伟,是江夏鄳人。费祎升为大将军,总领尚书事务。延熙七年,魏军驻扎在兴势,后主授予费祎符节,(费祎)率领士兵前去抵御。光禄大夫来敏到费祎处送别,请他一起下盘棋。当时军书往来传递,人马披甲戴盔,车马整备完毕。而费祎却与来敏专心致志地下棋,毫无厌倦的样子。来敏说:“(我)先前只不过是观察试探您罢了!看来您确实是最适宜的人选,一定能打退敌寇。”费祎到了,敌人就撤退了,费祎被封为成乡侯。‎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潮有处士黄翁保号坦夫者,其子梦星来越,从予学。越去潮数千里,梦星居数月,辄一告归省其父;去二三月辄复来。如是者屡屡。梦星性质温然,善人也,而甚孝。然禀气差弱,若不任于劳者。窃怪其乃不惮道途之阻远,而勤苦无已也,因谓之曰:“生既闻吾说,可以家居养亲而从事矣。奚必往来跋涉若是乎?” 梦星跽而言父责之求圣贤之道,父命不可违。‎ 今年四月上旬,其家忽使人来讣云,处士没矣。呜呼惜哉!呜呼惜哉!圣贤之学,其久见弃于世也,不啻如土苴。苟有言论及之,则众共非笑诋斥,以为怪物。惟世之号称贤士大夫者,乃始或有以之而相讲究。而所谓圣贤之学者,则徒以资其谈论、粉饰文具于其外,如是者常十而八九矣。求其诚心一志,实以圣贤之学督教其子,如处士者,可多得乎!而今亡矣,岂不惜哉!岂不惜哉!(选自王阳明《书黄梦星卷》,有删改)‎ ‎(1)窃怪其乃不惮道途之阻远,而勤苦无已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贤之学,其久见弃于世也,不啻如土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私下里奇怪梦星竟然不惧路途之艰险遥远,而不停辛苦地来来往往。(得分点:“窃”,私下;“乃”,竟然;“惮”,惧怕;“已”,停止)‎ ‎(2)圣贤的学问,长时间被人们抛弃了,比不上渣滓糟粕(还不如土块草芥)。(得分点:“其久 见弃于世也”,被动句式,长时间被人们抛弃了;“不啻”,不如;“土苴”,渣滓糟粕)‎ 参考译文 潮州有个未出仕的读书人,叫黄保,号坦夫,他的儿子黄梦星来到越地,向我学习。越地距离潮州几千里,梦星住几个月后,就请一次假,回去探望他的父亲;回家两三个月后,又再来越地。如此去而复返很多次了。梦星品性很好,是一个温和而善良的人,并且很孝顺。但是身体素质稍差,好像受不住劳苦。我私下里奇怪梦星竟然不惧路途之艰险遥远,而不停辛苦地来来往往,于是我对梦星说:“你已经听了我说的道理,可以在家里住着,在侍奉亲人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为什么一定要像这样来来去去地跋山涉水呢?”梦星跪下来说他父亲要求他去追求圣贤之道,父命不可违抗。‎ 今年四月上旬,黄梦星家忽然来人告丧,说黄先生去世了。唉,真是可惜啊!唉,真是可惜啊!圣贤的学问,长时间被人们抛弃了,比不上渣滓糟粕(还不如土块草芥)。假使有人谈到圣贤之学,人们就会一起嘲笑而诋骂,认为是奇谈怪论。只有那些号称贤士大夫的人,他们开始才可能会互相讲求圣贤之学。而所谓的圣贤之学,只是他们用来谈论和标榜自己的表面文章,像这样的人常常占十之八九。要想找真心实意、确确实实用圣贤之学教育和期望其子孙,像黄先生这样的人,找得到多少呢?可是,黄先生现在去世了,难道不是十分可惜吗?难道不是十分可惜吗?‎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商字子威。父薨,商嗣为侯,推财以分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戚。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励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 上素重商,知(张)匡言多险,制曰“勿治”。(王)凤固争之,于是制诏御史:“盖丞相以德辅翼国家,典领百僚,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今乐昌侯商为丞相,出入五年,未闻忠言嘉谋,而有不忠执左道之辜,陷于大辟。……”‎ ‎(选自《汉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五十二,有删改)‎ ‎(1)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励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丞相以德辅翼国家,典领百僚,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于是大臣向朝廷推荐说王商的品行可以勉励群臣,仁义足以使风俗淳厚,应该提拔为皇帝身边的近臣。(得分点:“荐”“厚”“备”,句意通顺)‎ ‎(2)丞相应该以德行来辅助国家,总领百官,协同调和各个封国,作为职责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得分点:“辅翼”“典领”“协和”,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王商字子威。父亲死后,王商继承父亲的封爵成为乐昌侯,他推让财产,把财产都分给诸位异母弟弟,自己什么也没留下,守孝期间悲伤哀戚。于是大臣向朝廷推荐说王商的品行 可以勉励群臣,仁义足以使风俗淳厚,应该提拔为皇帝身边的近臣。‎ 皇上向来敬重王商,知道张匡说话多半阴险,下命令说“不应查处”。王凤又坚持争辩,于是皇上只有诏令御史:“丞相应该以德行来辅助国家,总领百官,协同调和各个封国,作为职责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现在乐昌侯王商身为丞相,任职五年,没有听过他的诚恳的劝告和良好的计谋,却有行为不忠、施行邪道的罪过,身犯死罪。……” ‎ ‎《考试说明》规定18个文言虚词要考。此外,我们还要掌握其他一些单音节虚词。虽然在文言文翻译中存在必须译出的虚词和不必译出的虚词,但由于文言虚词用法比较灵活,情况比较复杂,只能根据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是否需要翻译出来。‎ ‎1.必须译出的虚词 ‎(1)常见副词:除表敬谦外,有实在意思的,应译出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其中副词,尤其是常用副词,在翻译中出现频率较高,定为采分点的不少。常见副词主要有:‎ 表程度 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表范围 悉、皆、威、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表共同 共、同、并、相 表时间 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表语气 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 表频率 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表敬谦 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部分词翻译时不必译出)‎ ‎(2)表语气的虚词:在句子语气方面所表达的语气,应译出 翻译这类虚词要先确定句子的语气,然后再确定这类虚词的翻译,这类虚词有“其”“耳”“乃”“何”“焉”“乎”等。‎ ‎(3)固定组合型虚词:词义固定,翻译固定 一般两个字的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不能拆开硬译。如“所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等。‎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既然是固定结构,那就是说一般搭配是固定的,‎ 并且翻译也是固定的。‎ 要注意将固定结构的固定搭配掌握牢固,不要胡乱搭配或张冠李戴。如“何辞为”,“何……为”是固定结构,可直接翻译成“何必……呢”。再如,“死法孰与死敌”中的“孰与”是一个固定结构,可以翻译成“与……比,哪一个更……”。这种固定结构即使在别的语境中出现,也仍然要翻译成这种形式。‎ 虽为固定结构,但有些在形式上也可能会灵活变通,而在实际翻译的时候其意思是一样的。如“今奈何忽为此举”中的“奈何”和“虞兮虞兮奈若何”中的“奈……何”意思是一样的,都翻译成“把……怎么样”“对……怎么办”“为什么(为何)……”。所以,对固定结构还要注意灵活套用。‎ 有些固定结构从外在语言形式上来看虽有不同,但是翻译时其意思是一样的,如“岂……耶”“岂……乎”“独……乎”都可以翻译成“难道……吗”。因此,我们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归纳相同点,区别不同点,准确辨识。‎ ‎(4)兼词:按两个词的意义译出 兼词,即一个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应按两个词翻译。古汉语中的兼词主要有“诸”(之于/之乎)、“盍”(何不)、“焉”(于何/于此)、“叵”(不可)、“曷”(通“盍”,何不)等。兼词数量不多,平时掌握了它们的用法,翻译时根据语意就不难译出。‎ 另外特别提示要关注高频虚词。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以”字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译准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凭借”等义项;译准其连词义,如“因为”;另有实词义“因为”“率领”也不可忽视。“其”,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另一重点是其语气副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期许的“可要”“一定”,表示委婉商量的“还是”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及语境准确译出。“因”,主要考查的是“于是(就)”“趁机”“通过”“用来”等义项在语境中的确定。“乃”,主要是语境中“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 ‎2.可不译的虚词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累赘,翻译时可删削。如,发语词“夫”“盖”“且夫”,补字“之”“者(今者,向者)”,定语后置(“之”“者”等)、宾语前置(“是”“之”)的标志,表停顿的语助词(“者”“也”),表语气或起连接作用的助词等。不用译出的情况,如:“晋之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译文:晋国被瓜分,齐国被(田氏)篡夺,都因为他们的臣子太富有了。三个“之”字均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注]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 注 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 ‎(1)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又把那些遗留在荒山野草中字迹尚存的残破碑刻,汇集到墨妙亭中。(得分点:“其”“荒陂”,句意通顺)‎ ‎(2)即使是坚固的金石,不久就会变坏,至于功业、名声和文章,它们流传到后世,才可以略为长久一些。(得分点:“虽”、“金石之坚”的句式、“乃”,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宋神宗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从广德调任吴兴太守。第二年二月,在住宅的北边,逍遥堂的东面建造了一座墨妙亭,搜集从汉代以来吴兴境内的古文和前代遗存的碑刻来充实墨妙亭。自从孙莘老到任后,那年吴兴恰逢遭遇水灾,土质好的田地都歉收,湖州的人缺粮非常严重,准备相随离开那里。孙莘老开仓放粮赈灾,亲自抚恤慰劳前来的百姓,非常真诚。有余粮的富裕人家,都争相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在空闲时间,搜集遗散的文章,得到前人数百篇文章,编辑成《吴兴新集》,又把那些遗留在荒山野草中字迹尚存的残破碑刻,汇集到墨妙亭中。这一年的十二月,我因事到湖州,遍览后顿生叹息,孙莘老求我为墨妙亭写一篇记述的文章。‎ 有人对我说,一切事物都要归于消亡,而依靠形体坚固的物体,更不能够长久,即使是坚固的金石,不久就会变坏,至于功业、名声和文章,它们流传到后世,才可以略为长久一 些,现在竟然把功业、名声和文章托于金石,是久存的东西反而求助于速坏的东西。这已经是前人的糊涂,可孙莘老又用高大的屋子来保存它们,推测他的心意,那恐怕是不懂得事物生灭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我认为知命的人,一定要尽人事,这以后理当如此也就没有遗憾。‎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之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方作堤时,岁丁亥十一月也,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 而异时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过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君曰:“道以闳大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其治政教令施为之详,凡与人共,而尤丁宁以急者,其易知较然者也。通途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此乎?”予良以其言为然。‎ ‎(选自王安石《海塘记》,有删改)‎ ‎(1)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担任县令(治理县事),不因才能自负而忽视百姓的急难。(得分点:“为”“以”“忽”,句意通顺)‎ ‎(2)作为朝廷国家的生命力不过接近百年的事,但是以德化民、追求太平治世这种事业却远没有止境,难道不是我说的这样吗?(得分点:“为”、“且”、“效”、句式“其……乎”,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从云柯乡往南,到某一处,有一道几尺宽的堤坝,截断了海水潮汐,使其无法涌入两边的农田,这是姓谢的知县为政时修造的。堤坝修建完成,谢知县写信给我,拜托我记下修建这座堤坝的始末,信中写道:“(你的文章)使后人(对这堤坝)可以有据可考,就算我卸任之后(堤坝)也不会就此毁坏。”他担任县令(治理县事),不因才能自负而忽视百姓的急难。一开始修建堤坝时,正是丁亥年十一月,他能够不畏冰雪严霜的寒冷,亲自到场鼓励百姓努力劳作、治理水患,他也能让老百姓个个互相劝勉而跟随他,甚至忘记了劳作的辛苦,于是没有过多久,堤坝就修建而成。‎ 之前我因为有事经过余姚这个地方,他来拜访我,和我聊起天下之事,从容不迫地侃侃而谈。谢景初说:“真理都是宏大而隐秘的,圣人们往往只能知道事物表象道理,却不知道‘‎ 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层本质,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每个人都有难以通晓的地方。那些详细的政事治理教条法律,凡是和人扯上边的,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这是比较容易为人知晓的表象道理。疏通道路河流,治理农田桑园,修建防护的堤坝沟渠来抵御旱涝灾害;兴建学校,让百姓能够在学校学习礼乐之道,用(圣人之道)感化收服百姓,这更是老百姓急需的,这种道理比表象又深了一层。……作为朝廷国家的生命力不过接近百年的事,但是以德化民、追求太平治世这种事业却远没有止境,难道不是我说的这样吗?”我认为他的话非常正确。‎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程迥,字可久,应天府宁陵人。县大水,亡稻麦,郡蠲租税至薄,迥白于府曰:“是驱民流徙耳!赋不可得,徒存欠籍。”乃悉蠲之。调信州上饶县。岁纳租数万石,旧法加倍,又取斛面米。迥力止绝之,尝曰:“令与吏服食者,皆此邦之民膏血也。曾不是思,而横敛虐民,鬼神其无知乎!”(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九十六》,有删改)‎ ‎(1)是驱民流徙耳!赋不可得,徒存欠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不是思,而横敛虐民,鬼神其无知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样做就是逼迫人民流离失所!租税不可能收到,空留记录亏欠租税的账簿。(得分点:“流徙”“徒存”“欠籍”,句意通顺)‎ ‎(2)竟然不想着这种恩德,却横征暴敛虐待百姓,天地鬼神难道真的不明察人间的事吗!(得分点:“曾”“其”,倒装句式,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程迥,字可久,应天府宁陵县人。县里发了大水,庄稼没有收成,郡里免除百姓的租税极少,程迥向官府报告说:“这样做就是逼迫人民流离失所!租税不可能收到,空留记录亏欠租税的账簿。”于是全部免除了百姓的租税。调任信州上饶县。上饶每年缴纳租税数万石,过去的做法加倍征收,官吏又巧取斛面米(量米时用手段多征的米)。程迥极力制止杜绝这种现象,曾经说:“县令和官吏所食用的,都是这地方老百姓的膏血。竟然不想着这种恩德,却横征暴敛虐待百姓,天地鬼神难道真的不明察人间的事吗!”‎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吕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天下将要大乱(出现动乱的局面),不是闻名于世(没有治国之才)的人是不能拯救天下(拯救国家或挽救局势)的,能使天下(国家)安定的,大概只有您(就是你)了!(得分点:“济”“安”“其”,句意通顺)‎ ‎(2)众人都替毕谌担心,太祖(曹操)说:“这个人对他的父母(都如此)孝顺(有孝心),难道不也会对君主忠诚吗?这正是我渴求(寻求)的人才啊。” (得分点:“惧”“孝于其亲”“求”,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魏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汉代相国曹参的后代。太祖(曹操)年少时机智警觉,有谋略,然而凭借勇力扶助弱小、帮助他人,放纵自己、不受约束,不从事正当的职业,因此世上没有人认为他不同寻常;只有梁国桥玄、南阳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出现动乱的局面),不是闻名于世(没有治国之才)的人是不能拯救天下(拯救国家或挽救局势)的,能使天下(国家)安定的,大概只有您(就是你)了!”‎ 当初,太祖担任兖州牧,任命东平的毕谌为别驾从事。张邈发动叛乱后,张邈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太祖打算拜别遣还毕谌,说:“您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您可以离去。”毕谌顿首向太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可太祖离开后,毕谌就逃还了东平。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太祖军队生擒了。众人都替毕谌担心,太祖(曹操)说:“这个人对他的父母(都如此)孝顺(有孝心),难道不也会对君主忠诚吗?这正是我渴求(寻求)的人才啊。”于是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